濟源84
❶ 我是1984年12月14日早上8:59出生的,在河南。幫我算下星座。太陽月亮什麼的
射手座
12月14日出生的人通常給人「愛現」的印象,事實上,他們對於展現的電動機和方式卻是非常具有選擇性,絕不會胡知己地伸展出他們亮麗的羽翼。
雖然今天的人經常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卻很少人能真正窺得他們的私人世界,好似他們關頭上門進行一些驚天動地的事情,只有在適當的時機才會拉開窗簾讓外人引頸翹望。外人大多隻看到他們在做什麼,卻不了解他們在想什麼,或根本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何方神聖。對他們而言,大方地展現其實是一種障眼法,目的是為了隱藏更私密的個人世界。
12月14日出生者的個性大多非常深沉、復雜,令人難以理解。他們在許多生活的層面,例如對於性的喜好、個人興趣、生活習慣與心理現象等都異於他人,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怪異。此外,他們也是具有高度哲學思想的一群,往往能為自己特異的行徑編列出令人不得不信服的理由。
今天出生的人從小說體認到自己與別人不同,尤其當和社會上的權勢互相抵觸,例如和父母或師長有所沖突時,更會堅定他們與眾不同的自我認定。於是他們就會變得更加在意自己擁有別人認為奇怪、甚或不良的習慣與特性。
父母親根本無法,也別想將12月14日出生的小孩套入一個固定的模式之中。這些小孩也許因為屈於權威,剛開始會順從父母的心意,但日後卻可能引發更多、更大的麻煩,更別說是爆發對於父母隱忍已久的忿恨與叛逆了。這種糾在內心的情緒甚至會延續到進入社會以後的人際關繫上。
這一天出生的人膽量很大,但是絕非逞一時之勇。面對困難時,他們一向毫無懼色,必要時即使置身險境也在所不惜。
他們也很容易用自己的言行來激怒別人,但這並不是膚淺、不成熟的沖動行為,而是要以身試法,藉由如此的刺激來讓別人認清現實,因此他們經常是推動家庭和社會變革的催化劑。
幸運數字和守護星
12月14日出生的人會受到數字5(1+4=5)和水星的影響。
數字5為這一天出生的人帶來高超的心智力量,而木星(射手座的主宰行星)更為他們的各項論點增添了無比的氣勢和信服力。當12月14日出生的人遭遇挫折或心態無法平衡時,幸好數字5及時施展它的彈性,使得這一天出生的人能很快地從糾結的逆境中破繭而出。
健康
12月14日出生的人必須小心,別讓與眾不同的言行舉止和冒險的沖動使自己惹禍上身,尤其要特別預防意外和暴力的產生。雖然很多在這一天出生的人,從小就不被一般世人所認同,但還是要避免讓自己陷入離群索居的狀態。酒精和麻醉葯品的使用雖然能稍微減輕精神上的痛楚,但是卻很容易因為上癮而變得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飲食方面應注意均衡,避免暴飲暴食;運動方面則以溫和為佳。至於性生活則應參考塔羅牌「節制」所做的建議。
建議
謹記三思而後行的原則。溫和待人。多發展自己的哲思能力。遵行中庸之道。
名人
杜立德(James Doolittle)美國空軍將軍,二次大戰期間偽軍攻擊日本東京,為航空工程師、特技飛行家,也是殼牌石油的副總裁。
電視新聞製作人唐休伊特(Don Hewitt),為《六十分鍾》的催生者。
美國影視女星派娣杜克(Patty Duke)。
史派克瓊斯(Spike Jones)美國滑稽樂團團主。
美國詩人克羅奇(Stanley Crouch),作品有《今夜沒有救護車給黑人》。也曾擔任雜志記者》。
巴西天主無稽教神學家伯夫(Leonardo Boff),窮人的鬥士。
塔羅牌
大秘儀塔羅牌的第14張是「節制」。牌面上是一位守護天使,他能夠保護我們,並使我們穩定。牌面正立時,節制正好調適我們的熱情,不致過分越軌,邦我們獲得新的真知,融入日常的生活中。不過牌面倒立時,意思是輕浮和過度追求時髦。
靜思語
少一分庸人自擾,就能多一分成功機會。
優點
富原創力、帶動性強、勇敢大膽。
缺點
過度驕縱、喜怒無常、離群索居。
❷ 河南濟源市有什麼歷史文化背景
河南是一個人口比山東還多的省份,但是經濟發展卻要比山東這個農業大省慢得多,雖然河南的省會鄭州和山東的省會濟南一樣,名氣都不比得省內的地級市,但是鄭州的經濟發展卻要遠高於洛陽這個十三朝古都。在河南不僅僅是省會鄭州的經濟狀況要好於洛陽,就連經濟總量墊底的濟源市的發展潛力都要遠大於洛陽,雖然濟源的經濟總量不行,但是濟源的人均GDP卻超過洛陽僅次於省會鄭州,而且歷史底蘊並不比洛陽要薄弱,甚至成為了河南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河南這座霸氣城市——濟源市!
濟源市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城市,它的茶文化、姓氏文化等也讓人們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現在它的經濟總量還處在墊底的位置上,但是相信濟源的經濟發展將不會止步於此,有望成為河南省最發達的城市!你認可嗎?
❸ 濟源市人力社保局官網
濟源市剩餘勞動力轉移現狀、問題及建議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歸根到底是農村人口和農村剩餘勞動力過多的問題。隨著農業機械和科技的廣泛應用,農業基礎條件的改善,人浮於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村潛藏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據國家測算,到「十五」末期農村剩餘勞動力要佔總勞動力的一半,農村剩餘勞動力過多直接導致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大量勞力不能充分就業,不僅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而且還會造成社會問題,因此,實現農村剩勞動力的轉移,既是最終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又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關鍵。近幾年,濟源市農村人均耕地養活剩餘勞動力數量增大,並且勞動力素質較低,如何實現濟源市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成為市委、市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新的課題。那麼目前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多少、轉移情況又如何,市委、市政府採取什麼舉措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有效轉移,濟源市統計局通過走訪相關部門,採取問卷、面談等調查方式,對全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現狀、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困惑以及需求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測算
1.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界定
要談論農村剩勞動力的轉移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從統計學的角度講,農村剩餘勞動力是指農村勞動力資源中可從種植業轉移出去從事其他社會經濟活動的勞動力。
2.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測算方法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測算,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先測算出種植業單位面積用工量,據以推算出種植業所需勞動力以及林業、牧業、漁業等所需勞動力,然後用農村勞動力資源人數減上述各業勞動力總數,即為農村剩餘勞動力人數。二是下列公式計算:
農村剩餘勞動力人數=農村勞動力資源數×(300-各業生產用的勞動天數)÷300
3.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情況
濟源地處河南省西北部,西、北部為山區,南部為丘陵地區,全市人均耕地只有0.8畝,但復雜的地形、地勢限制了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普及,致使農村勞動力主要被束縛在土地上。根據農調隊測算,2004年全市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林、牧、漁等業的勞動天數為165天,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數為327010人,由此計算截止2004年底,濟源市農村共有剩餘勞動力147155人,按全市農村人口計算剩餘率達28.6%。
二、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特徵
1.「九五」以來,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速度明顯加快。改革開放以來,濟源市農村勞動力增長較快,1978年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為171264人,截止2004年底,已達到327010人,年均增長2.4%。改革開放以前,全市農村勞動力主要滯留在農業領域,1978年在非農領域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僅佔2.4%;「九五」以來隨著鄉鎮企業的興起、小城鎮的發展以及引導農民進城務工,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業和農村中走出來,到2004年底,全市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達130872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0.0%,平均每年轉移5000人。尤其到了「十五」期間,非農產業勞動力平均增速為4.4%。
「十五」期間濟源市農村剩勞動力轉移情況
年份農村勞動力資源數農業
勞動力非農產業勞動力非農產業勞動力占總數比重%非農產業勞動力比上年增長%
2000年31925520023110537433.0
2001年32017119803810974334.34.1
2002年32263418807011456835.54.4
2003年32347718388911895736.83.8
2004年32701017492013087240.010.0
2.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行業分布以工業、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業為主。據統計,全市農村勞動力從事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從2000年的62.7:17.8:15.2調整為2004年的56.2:18.9:21.2,說明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已從農業向二三產業轉移。在轉移的勞動力中主要分布在工業、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業,2004年工、建、交行業從業人員比重達62.4%,主要是近年來濟源市在「工業強市、工業興市」的理念下,各鄉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轉移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在對6個鄉鎮60戶農戶、109個勞動力的問卷調查中,從事非農產業的有48個勞動力,其中轉移到工業的有21個,建築業的有12個。
3.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本地轉移為主。近年來濟源市工業經濟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帶動了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在本市實現了轉移。2004年農調隊對全市150個調查戶的調查結果顯示,外出從業人員得到的收入為人均159.41元,其中鄉外縣內得到的收入為114.87元,佔72.1%,較上年增長62.37%;在縣外省內從業得到的收入為2.69元,佔1.7%,較上年下降57.57%;在省外國內從業得到的收入為41.84元,佔26.2%,較上年增長69.51%。雖然近幾年濟源市組織到省外務工的力度加大,但農民外出務工收入主要來自於本地市。
4.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人群以青壯年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為主。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2004年外出務工的人員中,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數佔60%以上,30—50歲的佔38%,50歲以上的占不到2%。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佔7%,初中文化程度佔30%,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佔4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佔14%。這表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象大多數是農村勞動力中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人員,文化程度越高,實現轉移就業的機會越多。
5.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兼業性明顯。在本市從事非農行業的勞動力,農忙季節都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屬季節性轉移,兼業時間的長短因家庭勞動力的多寡與勞務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況下,家庭勞動力較多,在外務工時間就長,勞務收入也較高,反之則短。據調查,2004年外出勞動力中從業累計1-3個月人數佔17%,從業累計3-6個月人數佔64%,從業累計6個月以上的人數占勞動力總數的19%。
6.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自發性轉移為主。目前濟源市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靠親戚關系或朋友向外自發轉移。據調查2004年農村勞動力轉移中,通過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轉移的人數只佔16.7%,中介組織佔3.6%,親戚朋友介紹的佔79.7%。
三、影響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因素治?br>1、農村剩餘勞動力素質偏低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首先受到勞動力自身素質的制約,在實現就業轉移的過程中,勞動力素質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是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較低。根據對100戶農村家庭中務農人員受教育程度調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佔86%以上,受教育水平不能適應就業轉變的要求;二是受專業技術水平限制,在調查中大多數在家務農人員沒有除農業以外的特長,只能從事人力搬運、清潔、建築等簡單體力勞動或經簡單崗前培訓後從事簡單加工。三是思想觀念上的差異,調查中發現,還有相當一部分剩餘勞動力受一些陳舊觀念的束縛,對從事服務業、小商業等信心不足,制約了其向非農產業轉移。今年出現的「民工荒」和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並存正是因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素質偏低,存在的結構性就業失衡,這種現象在濟源市同樣存在。
2、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組織性差。近幾年來,雖然濟源市政府組織外出務工成效顯著,但如前所述,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靠親戚朋友介紹的約佔80%,政府和中介組織介紹的僅佔20%,說明濟源市勞動力轉移組織性還較差,即勞動力資源市場發展不充分,就業中介組織缺乏。因為缺乏組織保證,一是造成用工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到廣大勞動者;二是使得外出務工人員受到不公正待遇如拖欠工資、辦理證件手續難,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機會增加,造成外出農民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影響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對外轉移。
3、經濟發展創造的就業崗位不能滿足農村剩餘勞動轉移需要。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主要是就地轉移。近幾年濟源市經濟發展迅速,「十五」期間濟源市內部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3.3萬餘人,非農產業勞動力就業比重上升9.2個百分點,但濟源農村仍有14.7萬剩餘勞動需要轉移,轉移壓力很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業釋放出來形成就業壓力。另一方面濟源市工業結構以能源、煤炭、建材、化工等重工業為主,多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雖然經濟發展迅速,但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人口向城市集中緩慢,對第三產業帶動能力不強,而第三產業又是吸納勞動最多的產業,不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四、促進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轉移的幾點建議
1、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增強農業內部勞動吸納能力。
農村剩餘勞動向二、三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和精耕農業,通過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活勞動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仍是一條可選的途徑。
2、大力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加快城鎮化進程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增強第二、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根據三次產業遞進發展的基本規律,結合目前濟源市經濟發展實際,勞動密集型產業應成為濟源市工業經濟發展首選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實現向中心城市集聚人口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根本途徑,一方面這類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向中心城市的集聚,必然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又可吸納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可以快速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東部地區經過20多年的經濟發展,大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正在實現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濟源市應該出台更加優惠的政策,努力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3、加大培訓教育力度,努力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素質。
教育培訓農民是黨和政府應盡的職責和義務,也是實現農村剩餘勞動轉移的重要途徑,一是要積極落實農村義務教育政策,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力度,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質;二是要強力實施「陽光工程」,加強現有勞務培訓資源,包括各類社會培訓機構與勞務市場合作,加大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提高其向二、三產業轉移能力;三是要加強對農村剩餘勞動力法律、法規及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培訓,幫助其更新觀念,提高其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❹ 濟源文化城有什麼特長班
濟源市是4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前首都夏朝濟源寺,中國最早的古都之一的城市;濟源是老人的家,老人是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勇氣的象徵;濟源山河代州,濟水發源地「之四瀆之一」;境內王屋山世界著名的道教聖地;五千年前,中國的民族和黃帝的祖先曾王屋山頂天堂,敗枝,統一中國,中國民族的形成。自從成為世界王屋山四瀆五嶽,十窟,窟36個小時,72祭司祝福朝聖,混合字母。
大約公元前5000年,濟源市裴李崗境內,地處北寨前邵,長下彈簧的規則;夏朝少康中興,十八年遷至原(現址濟源站),皇帝朱本已實行在全國的統治,濟源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智城是韓國在戰國和漢代諸侯國的首都,因為都是一個,因為城牆依然;現代秦代出土的錢代表范,漢代陶房,陶紡輪,陶樹是一種遺產,珍藏在國家歷史博物館,那裡的陶器樹郭作家誰曾稱贊;濟源有1800年「七八擁抱綁架」銀杏樹;有奇跡世界 - 精亮,直徑0.83米,9.1米長,滿載著三清奉仙觀大殿屋頂超過800年;還有坐落在洞府清遠的直線海報 - 嵇都描門;晉代有一個大隕石從天上掉下來,重量700磅,84%的鐵含量,至今保存完好,難得在地球上。
1999年3月和2001年8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共同在濟源舉行,濟源歷史文化遺存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與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王屋山遺產的要求保持一致,市政府已申報世界遺產的重要議事日程。
濟源南滔滔黃河,太行山北,西接王屋山,毗鄰,東與中國北方平原,中間是水經濟的發源地,古水經濟獨立流入大海,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占據了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或每年送到皇帝的部長本人崇拜,崇拜現存碑刻二十多傳球,記錄輝煌濟源歷史。濟源,濟南,濟陽,濟陰被命名,是因為經濟水。濟源山區,平原各佔一半,群山,交通便利,氣候宜人,俗稱「小江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民族的發祥地生活和繁衍的一個包圍著,有兩個裴李崗遺址,三仰韶站點,36個大型龍山文化遺址;地球廟宇林立,有三個與唐代宮廷陽台,迎恩宮,紫微宮,清虛宮,大明寺,關帝殿,奉仙觀,延慶佛塔,建立北魏曼谷寺廟,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71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許多自然和人文景觀,國家級風景名勝王屋山和溝九,五龍口獼猴和黃河峽谷和濟瀆廟度假勝地,群山和山峰鐺原始森林圍繞原有領土邵;已結晶的老人精神 - 秦引水渠,鐵山,森林山,黃背角水庫,王屋山袋溝水務項目。當
濟源市是著名的古代文化相遇,有尚NWO(勛掌)美容達菲,戰國刺客聶政,荊浩有五代華盛,有秦,韓私蒿,騎士郭傑,陸佟西安唐代茶墓地,孫思邈葯王,文唐代是做一名醫生總理的故鄉培修和墓地,以及當代設計師鄧小平的改革開放68第一代和後晉兒皇帝Zudeng石玉京唐的父親的墓地。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李商隱,袁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張玲,道教的創始人,理論家葛洪,陶弘景著名的道教司馬承禎,玉真公主,邱,侯金集,萬燕得鳴活動依然存在。歐陽修寫了發生在龍潭寺的故事「賣油翁」,乾隆皇帝的作者「曼谷的研究,」韓愈寫道,「願意回到盤面送李谷秩序。」有45個皇帝的談話對濟源歷史的下落。
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這片土地,更是不勝枚舉,夏朝少康的舉動原來,割原龔顯示字母,岳飛大戰金兵在河口,洋山芋李自成大戰,太平李開芳,清念張宗禹有血性濟源;有日本著名的密封門阻擊戰;有劉鄧大軍的原大寨起義期間,陳謝大軍蓼塢跨黃河,猛烈的陽光,長的春天,小溝渡,紅軍;已王屋山杜八聯,大型抗日根據地在河區域,以便留在這個故事。 JP3〗〖濟源代表性的民間藝術成果Shaosu芸的剪紙藝術,贏得了吉尼斯世界獎;關楊,隆泉獅子;楊雪和「警察王屋夢」王Hangqing;魯之南「王屋山考古」,「神奇的靈魂採摘」;瀏東俊的「王屋民間唄」;北岸「王屋山筆記」;陸驍更「短故事」; Ge紀「太陽和月亮」;蔡廷鍇李的「美圖情況」;國小裴的「山海之戀」;施松獷的「僅用於研究朱墨春山」;孔祥由「呼叫王屋山」為文化和藝術創作的代表,為人們提供精神食糧。
點評:濟源的優勢是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84個文物保護單位,有無數的開發和利用旅遊資源,這就是所謂的世界奢侈品牌愚公愚公故里精神和不朽的道教聖地王屋山境界。
逾期不知道的地方,優勢沒有發揮出來,有濟源市委,市政府正准備制定發展戰略濟源,王屋山抓住神仙的神聖領袖的境界,集中在五個旅遊區,王屋山的發展小浪底黃河三峽,五龍口,在溝九,姬都渺。以實際行動貫徹毛澤東主席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號召。
❺ 濟源市火車濟源至平頂山
濟源到平頂山西列車共2趟列車時刻及票價查詢
車次 出發-到達 發時-到時 運行時間 參考票價內
K589 濟源 - 平頂山西 20:35 - 23:35 3小時 硬座 30 硬卧下 84
K903/K902 濟源 - 平頂山西 20:55 - 00:03 3小時8分 硬座 30 硬卧下 84
以上是今天的時刻表。
2011年08月28日濟源至平頂山西站間開行列車目錄
車次 容始發站 終到站 等級 車型 開點 到點 運行時間 停站數 里程 硬座 硬卧(中) 軟座 軟卧(下)
K589 北京西 重慶北 快速 新有 20:19 23:35 03小時16分 1 199 30.0 81.0 47.0 122.0
K903 太原 廈門 快速 新有 20:55 00:03 03小時08分 2 199 30.0 81.0 47.0 122.0
以上時刻表為8月28日零時實行的新時刻表。
❻ 濟源市人力資源現狀
濟源市剩餘勞動力轉移現狀、問題及建議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歸根到底是農村人口和農村剩餘勞動力過多的問題。隨著農業機械和科技的廣泛應用,農業基礎條件的改善,人浮於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村潛藏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據國家測算,到「十五」末期農村剩餘勞動力要佔總勞動力的一半,農村剩餘勞動力過多直接導致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大量勞力不能充分就業,不僅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而且還會造成社會問題,因此,實現農村剩勞動力的轉移,既是最終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又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關鍵。近幾年,濟源市農村人均耕地養活剩餘勞動力數量增大,並且勞動力素質較低,如何實現濟源市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成為市委、市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新的課題。那麼目前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多少、轉移情況又如何,市委、市政府採取什麼舉措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有效轉移,濟源市統計局通過走訪相關部門,採取問卷、面談等調查方式,對全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現狀、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困惑以及需求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測算
1.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界定
要談論農村剩勞動力的轉移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從統計學的角度講,農村剩餘勞動力是指農村勞動力資源中可從種植業轉移出去從事其他社會經濟活動的勞動力。
2.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測算方法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測算,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先測算出種植業單位面積用工量,據以推算出種植業所需勞動力以及林業、牧業、漁業等所需勞動力,然後用農村勞動力資源人數減上述各業勞動力總數,即為農村剩餘勞動力人數。二是下列公式計算:
農村剩餘勞動力人數=農村勞動力資源數×(300-各業生產用的勞動天數)÷300
3.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情況
濟源地處河南省西北部,西、北部為山區,南部為丘陵地區,全市人均耕地只有0.8畝,但復雜的地形、地勢限制了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普及,致使農村勞動力主要被束縛在土地上。根據農調隊測算,2004年全市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林、牧、漁等業的勞動天數為165天,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數為327010人,由此計算截止2004年底,濟源市農村共有剩餘勞動力147155人,按全市農村人口計算剩餘率達28.6%。
二、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特徵
1.「九五」以來,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速度明顯加快。改革開放以來,濟源市農村勞動力增長較快,1978年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為171264人,截止2004年底,已達到327010人,年均增長2.4%。改革開放以前,全市農村勞動力主要滯留在農業領域,1978年在非農領域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僅佔2.4%;「九五」以來隨著鄉鎮企業的興起、小城鎮的發展以及引導農民進城務工,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業和農村中走出來,到2004年底,全市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達130872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0.0%,平均每年轉移5000人。尤其到了「十五」期間,非農產業勞動力平均增速為4.4%。
「十五」期間濟源市農村剩勞動力轉移情況
年份農村勞動力資源數農業
勞動力非農產業勞動力非農產業勞動力占總數比重%非農產業勞動力比上年增長%
2000年31925520023110537433.0
2001年32017119803810974334.34.1
2002年32263418807011456835.54.4
2003年32347718388911895736.83.8
2004年32701017492013087240.010.0
2.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行業分布以工業、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業為主。據統計,全市農村勞動力從事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從2000年的62.7:17.8:15.2調整為2004年的56.2:18.9:21.2,說明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已從農業向二三產業轉移。在轉移的勞動力中主要分布在工業、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業,2004年工、建、交行業從業人員比重達62.4%,主要是近年來濟源市在「工業強市、工業興市」的理念下,各鄉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轉移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在對6個鄉鎮60戶農戶、109個勞動力的問卷調查中,從事非農產業的有48個勞動力,其中轉移到工業的有21個,建築業的有12個。
3.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本地轉移為主。近年來濟源市工業經濟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帶動了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在本市實現了轉移。2004年農調隊對全市150個調查戶的調查結果顯示,外出從業人員得到的收入為人均159.41元,其中鄉外縣內得到的收入為114.87元,佔72.1%,較上年增長62.37%;在縣外省內從業得到的收入為2.69元,佔1.7%,較上年下降57.57%;在省外國內從業得到的收入為41.84元,佔26.2%,較上年增長69.51%。雖然近幾年濟源市組織到省外務工的力度加大,但農民外出務工收入主要來自於本地市。
4.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人群以青壯年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為主。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2004年外出務工的人員中,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數佔60%以上,30—50歲的佔38%,50歲以上的占不到2%。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佔7%,初中文化程度佔30%,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佔4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佔14%。這表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象大多數是農村勞動力中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人員,文化程度越高,實現轉移就業的機會越多。
5.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兼業性明顯。在本市從事非農行業的勞動力,農忙季節都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屬季節性轉移,兼業時間的長短因家庭勞動力的多寡與勞務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況下,家庭勞動力較多,在外務工時間就長,勞務收入也較高,反之則短。據調查,2004年外出勞動力中從業累計1-3個月人數佔17%,從業累計3-6個月人數佔64%,從業累計6個月以上的人數占勞動力總數的19%。
6.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自發性轉移為主。目前濟源市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靠親戚關系或朋友向外自發轉移。據調查2004年農村勞動力轉移中,通過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轉移的人數只佔16.7%,中介組織佔3.6%,親戚朋友介紹的佔79.7%。
三、影響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因素治?br>1、農村剩餘勞動力素質偏低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首先受到勞動力自身素質的制約,在實現就業轉移的過程中,勞動力素質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是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較低。根據對100戶農村家庭中務農人員受教育程度調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佔86%以上,受教育水平不能適應就業轉變的要求;二是受專業技術水平限制,在調查中大多數在家務農人員沒有除農業以外的特長,只能從事人力搬運、清潔、建築等簡單體力勞動或經簡單崗前培訓後從事簡單加工。三是思想觀念上的差異,調查中發現,還有相當一部分剩餘勞動力受一些陳舊觀念的束縛,對從事服務業、小商業等信心不足,制約了其向非農產業轉移。今年出現的「民工荒」和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並存正是因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素質偏低,存在的結構性就業失衡,這種現象在濟源市同樣存在。
2、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組織性差。近幾年來,雖然濟源市政府組織外出務工成效顯著,但如前所述,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靠親戚朋友介紹的約佔80%,政府和中介組織介紹的僅佔20%,說明濟源市勞動力轉移組織性還較差,即勞動力資源市場發展不充分,就業中介組織缺乏。因為缺乏組織保證,一是造成用工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到廣大勞動者;二是使得外出務工人員受到不公正待遇如拖欠工資、辦理證件手續難,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機會增加,造成外出農民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影響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對外轉移。
3、經濟發展創造的就業崗位不能滿足農村剩餘勞動轉移需要。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主要是就地轉移。近幾年濟源市經濟發展迅速,「十五」期間濟源市內部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3.3萬餘人,非農產業勞動力就業比重上升9.2個百分點,但濟源農村仍有14.7萬剩餘勞動需要轉移,轉移壓力很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業釋放出來形成就業壓力。另一方面濟源市工業結構以能源、煤炭、建材、化工等重工業為主,多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雖然經濟發展迅速,但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人口向城市集中緩慢,對第三產業帶動能力不強,而第三產業又是吸納勞動最多的產業,不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四、促進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轉移的幾點建議
1、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增強農業內部勞動吸納能力。
農村剩餘勞動向二、三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和精耕農業,通過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活勞動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仍是一條可選的途徑。
2、大力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加快城鎮化進程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增強第二、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根據三次產業遞進發展的基本規律,結合目前濟源市經濟發展實際,勞動密集型產業應成為濟源市工業經濟發展首選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實現向中心城市集聚人口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根本途徑,一方面這類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向中心城市的集聚,必然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又可吸納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可以快速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東部地區經過20多年的經濟發展,大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正在實現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濟源市應該出台更加優惠的政策,努力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3、加大培訓教育力度,努力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素質。
教育培訓農民是黨和政府應盡的職責和義務,也是實現農村剩餘勞動轉移的重要途徑,一是要積極落實農村義務教育政策,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力度,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質;二是要強力實施「陽光工程」,加強現有勞務培訓資源,包括各類社會培訓機構與勞務市場合作,加大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提高其向二、三產業轉移能力;三是要加強對農村剩餘勞動力法律、法規及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培訓,幫助其更新觀念,提高其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
❼ 濟源歷史文化
濟源曾為夏朝之都城,春秋戰國時期為軹邑,為韓都,自隋朝設縣,距今已有1396年的歷史。保留有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文物遺存、遺跡25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2處,濟源市文物保護單位93處。
在所有的文物遺存中,古代木結構建築所佔比例較大,共計約有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築190餘座600餘間,並且許多單體建築無論是從規模、價值或結構來說,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
如濟瀆廟的寢宮(宋開寶年間)、清源洞府門(明)、奉仙觀的三清大殿(金大定年間)、大明寺的中佛殿(元至元年間)、陽台宮的大羅三境殿(明)、玉皇閣(清)等。因此,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贊譽濟源為「中原地區古代建築的系列博物館」。
(7)濟源84擴展閱讀:
1949年8月屬平原省新鄉地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劃入河南省。1970年,屬河南省新鄉地區。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縣級) 、濟源縣。
1977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
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接領導。2005年升格為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
❽ 濟源市國土資源局
楊學忠 黨組書記、局長
楊國鳴 黨組副書記、調研員
李賢玲 黨組副書記、紀檢組組長(女)
郭同德 黨組成員、副局長
賈長廷 黨組成員、副局長
邱建平 黨組成員、副局長
楊學忠簡介:河南內鄉人,1953年7月出生,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1972年10月參加工作,198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濟源縣物資局機電公司經理,濟源市辛庄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濟源市思禮鄉黨委書記,濟源市風景辦主任兼九里溝風景管理局局長,濟源市風景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2001年8月至今,任濟源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黨組書記。
【機構設置】2010年,機關內設辦公室、地籍管理科(測繪科)、規劃調控科、土地利用科、耕保用地審批科、執法監察科、財務科、人事政工科、礦產開發儲量科、地質環境科等科室;行政編制22人,正科級中層領導職數10名,以《濟源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濟源市國土資源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濟政辦〔2010〕40號)印發。下設6個二級機構,即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大隊、征地事務所、土地測繪服務站、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收購儲備中心、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處;5個國土資源分局,即城區分局、五龍口分局、克井分局、軹城分局、王屋分局。全系統幹部職工286人,其中黨員123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211人,土地估價師5人,工程師6人,經濟師23人。機關年齡超過52周歲人員不再擔任科室領導職務,14名同志進行了輪崗交流,9名同志充實到科室中層崗位;分局和局屬單位有17名同志充實到班子或進行了交流,有10名同志充實到基層中層崗位。
【土地資源】濟源市土地總面積189871.18公頃,其中,農用地148666.19公頃,建設用地25110.89公頃,未利用地16094.1公頃,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78.30%、13.23%、8.50%。在農用地中,耕地47161.57公頃,園地3967.13公頃,林地89267.13公頃,其他農用地9066.43公頃。在建設用地中,居民及獨立工礦用地18013.64公頃,交通運輸用地4541.28公頃,水利設施用地6234.94公頃。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7027.27公頃,其他土地9066.43公頃。濟源土地資源的特點:一是山地多平原地少,山地和丘陵地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78%;二是土地自然環境條件較差,水土流失較嚴重;三是林地面積較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47%;四是未利用土地和耕地後備資源少。全市未利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8.48%。但未利用地大部分分布在山地丘陵區,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耕地後備資源十分缺乏。
【礦產資源】濟源市已發現各類礦產37種,查明礦產地113處,其中上表17處。上表礦產地中,煤炭6處,資源儲量20853.501萬噸;鐵礦2處,資源儲量659.2萬噸;鋁土礦1處,資源儲量747.2萬噸;硫鐵礦1處,資源儲量446.5萬噸;伴生硫鐵礦1處,資源儲量3.1萬噸;伴生鈷礦1處,鈷金屬資源儲量643噸(為河南省唯一提交鈷基礎儲量的資源地);含鉀岩石1處,其他如灰岩類、白雲岩類等礦產只有很少的上表儲量。優勢礦產主要是煤炭、建築石料、鋁土礦、玻璃硅質原料、白雲岩、地熱水等。礦產資源的特點是礦床小、貧礦多,優勢礦產上表儲量少。礦產資源的總體分布特徵是以封門口斷層為界,其南部和太行山以南的廣大沖積平原以外生沉積礦產為主,西、北部則以內生礦產為主。
【耕地保護】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與各鎮、街道層層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明確責任,量化標准,切實提高保護耕地的責任感,加快推進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建設,建立並完善了全市基本農田保護台賬、圖件,建立健全各類制度及耕地保護圖件資料,將基本農田保護落實到農戶和地塊。緊緊抓住第二次土地調查和新一輪規劃修編的有利時機,對全市可開發整理和可用於占補平衡的耕地後備資源進行摸底,建立了二調新增耕地統計台賬。認真落實佔用耕地的建設用地項目與補充耕地的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掛鉤制度,全面加強耕地後備資源庫建設、耕地佔補平衡項目庫和補充耕地儲備庫建設。2010年,共實施占補平衡項目22個,總投資1892萬元,總規模2848.8畝,新增耕地2501.55畝。確保了全市耕地保護面積、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穩定在62.25萬畝和59.25萬畝,連續10年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認真做好鄉級土地利用總法規劃編制工作,克服體制限制,得到省政府授權,於2010年5月28日,濟源市政府以濟政文〔2010〕59號批准了《濟源市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為濟源今後10年的發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十二五」期間,全市新增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將達2萬畝。
【土地年度計劃指標】2010年,河南省國土資源廳下達濟源市2010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為1995畝。同時,因該局被評為2009年度目標完成優秀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獎勵該市土地計劃指標1000畝。在此基礎上,通過該局積極爭取,省國土資源廳在分配指標的基礎上又增加建設用地指標1800餘畝。因此,2010年度濟源市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共計4795畝。
【建設用地預審】2010年,完成35千伏邵原變電站、110千伏承留變電站、110千伏工業變電站、110千伏高新變電站、孟州產業集聚區鐵路(濟源段)、小浪底北岸灌區的初審及三湖治理項目的預審,涉及用地面積91.2742公頃。出具市級項目用地意見51個。認真做好省市重點項目聯審聯批工作,共完成審批事項72項,參與工業建設項目用地前期聯審56個。
【建設用地報批與管理】2010年,濟源市共上報省政府審批批次用地8個,總面積3114.72畝;單選項目5個,總面積1000.554畝;上報省政府審批區位調整用地2個批次,總面積854.643畝;上報市政府審批鄉鎮集體建設用地14個批次,總面積998.2485畝。審批梨林、五龍口兩個鎮45戶村民宅基地,用地面積達6000平方米,沒有發生一起因宅基地問題引起的上訪案件。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以政府名義出台了《濟源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濟源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暫行辦法的通知》(濟政〔2010〕36號),完成了兩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區申報。其中,兩批掛鉤項目拆舊區3157.695畝土地全部復耕,新增耕地近3200畝;兩批掛鉤項目建新區主要用於工業、教育用地、基礎設施、新農村及標准化廠房建設,擬建規模2812.164畝,特別是解決了太行路小學、濟瀆路小學、濟源三中等項目的用地。
【國有土地供應】2010年,共供應國有建設用地35宗、2084.118畝,其中,劃撥8宗、916.0035畝,出讓27宗、1030.0785畝,總成交價款近5億元,實現土地出讓純收益2億元。
【土地收購儲備】土地收購儲備融資1.2億元,收購儲備土地3724畝(新增建設用地1620畝),出讓處置922.91畝,成交價3.86億元,凈收益2.12億元(含「城中村」改造出讓收益返還上交省國土資源廳)。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盤活存量土地28宗,面積1602.534畝,新增標准化廠房面積40萬平方米;服務南夫、北街、東馬蓬、馬庄等5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城中村」改造面積357.1035畝。
【土地二級市場管理】2010年,共辦理改變土地用途4宗,面積109.3935畝,成交價款3743.5萬元;補辦出讓6宗,面積85.2555畝,成交價款938.58萬元;集體建設用地流轉21宗,流轉面積114.8445畝,流轉金額358.5574萬元;土地使用權轉讓手續33宗,轉讓面積1217.5275畝,轉讓金額1.05億元;土地使用權抵押142宗,抵押面積2609.0895畝,抵押貸款金額2.18億元。
【土地市場動態監測與監管】對供應成交的每一宗地,都將其基本信息在土地市場監管系統的「成交公示」模塊進行對外公示。7天之後,在「供地結果」模塊進行出讓合同或劃撥決定書的數據上傳,並根據具體宗地的開發利用建設情況等在「開發利用」模塊不斷進行數據更新,及時監管批後土地開發利用情況,對於違約宗地,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分別處理。目前,共上傳出讓合同27份、劃撥決定書8份、出讓公告14份、成交公示35份;發現違約宗地15宗,已及時進行了處理。
開展了房地產用地專項整治,對2006年以前未竣工的房地產用地和2007~2009年12月31日未開工的房地產用地進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出住宅用地71宗,面積2773.3605畝。其中,未按期竣工1宗,面積87.4695畝,已經按有關要求對企業違法行為查處到位。
【第二次土地調查】按照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的安排,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調查(農村部分)工作任務,修改了農村土地調查成果,整合完善了市級調查資料庫;完成了城鎮地籍更新調查資料庫建設,目前,根據省廳意見正在進行修改完善;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調查基本農田調查上圖,並按有關要求,協調、組織對全市基本農田劃定、土地利用現狀與規劃數據等資料進行了復核,上報了基本農田調查上圖成果,開展了儲備耕地和後備耕地調查;完成了全國「一張圖」工程建設外業調查;完成了標注調查信息的外業調查底圖、修正完善監測圖斑之記、填寫農村土地調查起止時間統計表等工作任務,按要求及時向省廳上報了調查成果。
【地籍管理】2010年,完成國有土地登記發證204宗;國有土地使用權初始登記64宗,變更登記140宗;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發證73宗;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142宗;受理各類爭議案件15件,已調解處理7件。其中,集體土地所有權權屬爭議3件,已調解處理1件;國有土地使用權權屬爭議12件,已調解處理6件;接待各類土地登記公開查詢238次。全市國有土地初始登記率超過90%,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發證率超過85%,城鎮住房用地分割登記發證完成了總量的95%,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率達到96%。
【土地開發整理和土地綜合整治】共實施土地開發整理項目46個,開發整理復墾面積20000畝,擬投資6035萬元。其中,市級項目11個,開發整理面積8790畝;鎮級項目35個,開發面積11210畝,整理面積5155畝。梨林鎮大許等12個村9700畝和王屋鎮麻庄等12個村近1.8萬畝土地整理項目已經完工,梨林鎮南官莊等19個村近2.1萬畝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已經完成總投資額的80%,累計完成投資4000餘萬元。通過對「水、電、路、林、渠」的綜合治理,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市土地整理中心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國土資源管理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耕地後備資源調查】對全市11鎮200餘個村莊進行耕地後備資源調查,摸清全市尚有耕地後備資源4500餘畝。
【粘土磚瓦窯廠整治】嚴控關閉的粘土磚瓦窯廠出現死灰復燃現象,對全市30家新型牆材企業實地核查,部門聯動,無存在粘土晾坯區場,無使用輪窯制坯,無一家粘土磚廠。
【征地補償】全面實行征地區片綜合地價修訂成果,嚴格執行征地「兩公告、一登記」制度,對徵收土地方案未徵求被征地農民意見、補償安置不符合法律規定、沒有妥善解決失地農民長遠生計的,一律不報批用地手續。2010年底,完成各類補償近3億元,有力地維護了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采礦權管理】2010年1月25日,濟源市加強治理整頓鋁土礦開發秩序工作現場會在下冶鎮召開,重點解決非煤礦山,尤其是鋁礬土開採的安全隱患問題。副市長田志華出席會議。
全面規范采礦權審批程序,新設采礦權全部實行「招拍掛」。全年共辦理采礦登記發證3家,其中變更登記1家、延續登記2家,收取采礦權價款3.5萬元。認真做好采礦權年檢審查,本年度應參審礦山企業97家,實際參審97家,審查率100%;實地審查礦山數30家,實地審查率為31%;合格礦山數94個,合格率97%。
【探礦權及儲量動態管理】開展了全市探礦權年度檢查,25個勘查項目全部持證,地質勘查持證率100%,勘查項目年審合格率100%。對省級發證35家礦山企業的2009年儲量檢測報告上報省廳進行復核;市級發證礦山企業的儲量檢測工作全部初審完畢,監測率達到100%。對孟州市工業集聚區鐵路專用線工程等8個工程建設項目壓覆礦產資源進行了初步審查,並出具了初審意見。對《河南省濟源市克井鎮水庫建築石料用灰岩礦區資源儲量報告》等6個儲量報告及評審意見進行了備案。
【礦產資源整合】2010年,認真組織建築石料和水泥用灰岩的資源整合工作。涉及資源整合的22家非煤礦山已經全部簽訂整合協議。濟源市的非煤礦山數量由原來的67家整合為51家,對其他不適宜整合的獨立礦山進行升級改造,達不到規模化生產的到期後關閉。積極配合做好煤炭企業兼並重組工作。濟源市年產15萬噸以上的14家煤炭企業已簽訂了整合協議。
【地質災害防治】在2009年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會同有關部門對濟源市的地質災害危險點進行了再次排查,重新確定了該市2010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13處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0處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制定了2010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召開了全市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各鎮及有關責任單位向市政府提交了2010年地質災害防治承諾書,建立了市、鎮、村三級地質災害聯絡員體系,完善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報預警制度。積極和市氣象局協商,在雨量達到中雨以上時在市電視台聯合發布地質災害等級預報,並在12121氣象預報信箱設置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語言信箱,通過政務辦公平台向全市群發地質災害防治簡訊。2010年,組織國土資源管理幹部和群測群防員地質災害「五到位」培訓600餘人,向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居民、單位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等近6000份,設立警示牌和警示標志388個,成立地質災害防治搶險分隊13個,發布雷電、暴雨預警20餘次。實現了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無重大地質災害發生、無人員傷亡的「雙無」目標,並通過了省廳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審查和驗收,達到應創建數的100%。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2010年,認真落實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礦山企業交存保證金78.612萬元,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9家。
【執法監察】創新監管機制,落實了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共同責任機制,推行了違法案件聯合通報制度、聯席會議制度、聯合查辦案制度及案件移送制度。2010年,共立案33起,向檢察分院報備案件5起,向中級法院申請執行5起,移送公安機關1起。並結合人大、政協議案建議的辦理,組織公安、林業等礦管委相關部門,赴山西省長治市、太原市、臨汾市學習考察打擊非法開采先進經驗,為濟源市進一步加大打擊非法開采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共對全市各類非法開采點進行了200餘次巡查和6次集中打擊。炸毀非法開采窩點25處,封堵50餘處。沒收或銷毀各類非法開采工具500餘件、電線近千米。拘留非法開采人員4人,進入批捕程序的2人,對非法開採行為產生了有效震懾。
【信訪工作】建立了信訪問題分析排查、協調處理、「分級」處理機制,把各類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2010年,共受理信訪案件92起,辦結率達98%。
【土地衛片執法檢查】成立了全市衛片執法檢查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出台了實施方案。同時,出台了《濟源市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警示約談辦法(試行)》,對違法違規用地佔新增建設用地佔耕地比例達到10%以上的鎮、街道,啟動警示約談機制。此次衛片執法檢查較2009年,違法用地各項指標均有明顯下降,圖斑數較去年下降171個,宗地下降176塊,面積下降2672.4畝,特別是違法違規用地宗數由2009年的41宗下降到2010年的7宗,面積由711.1畝下降到123.9畝,違法佔用耕地面積佔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總面積的比例由13.80%下降到5.27%,在全省18個地市中排到第8位。
【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及中評估檢查】2010年1月11日,市政府召開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與發展研討會。參加這次研討會的專家有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世界地質公園評委趙遜教授,國務院原參事、中國工程勘察大師王秉忱研究員,中國地質學會副會長陳安澤研究員以及省內有關地質專家、學者近50人。6月4日,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與巴西阿拉里皮地質公園締結友好公園簽字儀式在阿拉里皮地質公園舉行。7月14~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蓋伊·馬提尼博士、亞不拉罕·庫莫教授、馬茲林莫克塔、努贊尼阿茲曼四位專家在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及濟源市、洛陽市新安縣有關領導陪同下,對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進行了四年一度的中期評估考察。10月3日,在希臘萊斯沃斯島的米提利尼所舉辦的國際歐洲地質公園網路會議上,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局作出了關於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復評的結果以及建議。專家認為,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自2006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成員以來,已開展了多項活動來增強對地質遺跡的保護,也建成了(或在建)多個游覽設施,並為當地經濟帶來增長。地質公園已成為展現重要地質遺跡、亮麗景觀的範例,順利通過了中期評估考察。10月17日,由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處申報的濟源天壇峰構造地貌景觀獲河南省首屆「十大優美的地質景觀」稱號。
【測繪管理服務】2010年2月6日,濟源市召開數字濟源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示範合作協議簽訂儀式暨專家講座。河南省測繪局局長賈志偉、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博士李成名,濟源市人民政府市長趙素萍、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郝祥國、副市長田志華、市政協副主席李國平及市直有關部門、各鎮、街道負責人參加了簽訂儀式。9月10日,濟源市D級GPS三維空間大地控制網順利通過河南省測繪產品質量監督站驗收。濟源市D級GPS三維空間大地控制網項目完成了100個D級GPS控制網點的埋設等工作,為濟源地區建立了高精度的測量基準,提供了高精度的地心坐標,確定了濟源准確可靠的WGS—84坐標系、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1980西安坐標系和1954北京坐標系之間的坐標轉換參數,為大地水準面的精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確立了全市統一的測繪基準,標志著濟源市基礎測繪工作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其中,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的應用在全國「數字城市」建設中尚屬首次。2010年,完成勘測定界206宗,面積865226平方米;完成地籍測量170宗,面積4848825.52平方米;變更分割56宗,面積642350平方米;家屬樓分割42宗,面積91733.65平方米。
【王屋山名山測高】2010年7月28日,河南省測繪局、省地圖院、濟源市國土資源局有關領導在濟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壇峰頂共同為王屋山高程立碑,標志著濟源市王屋山名山測高工作圓滿結束。自2008年4月8日王屋山最高峰高程測量開測,經過1年多的時間,河南省地圖院完成了測高工作,並經國務院批准,公布濟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壇山海拔為1711.3米,王屋山主峰是國家公布的五嶽之外59座名山之一。
【行政審批和企業服務年活動】2010年,共接待前來咨詢的用戶達4500餘人次,受理各類報件687件,報件辦結率達98%。在全市開展的企業服務年活動中,局班子成員帶領相關科室先後40餘次深入局分包聯系的5家企業進行調研,收集整理意見15條,現場解決問題5個;對市企業服務年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交辦的8家企業所反映的12項問題進行了辦理。
【信息化建設】2010年,添加各類政府信息600餘條。其中「咨詢平台」上共回復網友提問20餘條,被國土資源部定為「全國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試點單位」。
【宏觀調控與綜合統計】2010年,進一步明確各科室統計任務,建立統計人員定崗負責制、統計數據負責制、統計數據月報表制、數據統一制等統計制度及市態監測制度,及時、准確完成全年的《國土資源宏觀調控月報表》及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報表工作。
【省級文明單位創建】2010年8月10日,由市宣傳部副部長張偉、文明辦主任組成的檢查組,對全局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度創建省級文明單位的工作情況進行了復檢。
【「兩整治一改革」專項活動】2010年4月23日,濟源市國土資源局和市兩級檢察院召開聯席會議,結合新形勢下職務犯罪的新情況、新特點和國土資源系統工作特點,共同研究制定預防職務犯罪的新對策、新措施,建立了查處和預防職務犯罪聯席會議機制。11月24日,全局組織中層以上幹部到漯河市國土資源局進行參觀學習。對漯河市國土資源局的幹部廉潔從政「三早、三卡」預警機制、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廉政文化進社區等方面的先進經驗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各科室、局屬單位分別與對口單位進行對接,全面學習了漯河局的風險點排查及防控工作。
(孫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