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滿族建築
⑴ 滿族建築都有什麼啊
滿族的房子很多都是非常傳統的口袋房,以及萬字炕這種類型的建築民居。一般房子的建築都是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一層會有三到五間的房間,這些都是滿族人的特色,滿族的建築風格。
隨著人口的增加,除正房外,又建有東西廂房和南向而中間留有門洞的門房,這種建築及布局就是我們今天所稱道"四合院"。其特點是:院內靠門洞的地方建一矮牆,稱為"影壁"。影壁後豎一根八尺高左右、碗口粗的神桿,桿頂端掛有一錫制或木製的斗子。
兩廂南端是牲畜欄圈。正房後中間空地是菜圃,四周栽植果樹或花卉。房屋四周圍以橫牆,自成院落,大戶用磚石,小戶用木柵。這樣院連院,戶連戶,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營子和屯子。
房子的煙囪主要你是從牆的西方或者是朝著東的地區,一般都是青磚而砌成的,非常的牢固。房子會砌成一個院子的形狀,然後房子裡面會有像是牛棚、馬棚之類的,都是分的特別的清楚,滿族人非常愛干凈,物件都打理的非常有條理性。
滿族的建築上都會有一個像是煙囪,這個是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排煙。很多滿族人都是三世或者是四世同堂的,基本上都是居住在一起,越多的同輩在一起就越是光榮的一件事情。
(1)濟源滿族建築擴展閱讀:
煙囪建在屋側,高過屋檐數尺,通過孔道與炕相通。除用空心木外,煙囪多用土坯或磚砌成。滿族房門多為兩層,內為兩扇門板,有木製插銷,外為單扇花格門,外糊以紙。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中,滿族先民形成了富於自己民族特點的歲時文化,如遠在渤海國時期,就已經有了春節、端午節等節慶習俗。這些習俗與其受到漢文化影響有關,但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女真人在端午節有采艾蒿、吃艾糕、系長命鎖、射柳祭天等習俗。
⑵ 滿族房屋的特點
滿族房屋的特點:
口袋房,萬字炕,煙筒座在地面上」形象地說出了滿族專人的居住特點。口屬袋房是指,3間房多在最東面一間南側開門或5間的在東起第二間開門。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稱做「口袋房」。開門的一間稱「外屋」、「堂屋」;西面屋又稱「上屋」,上屋裡南、西、北三面築有「∏」字型大土坯炕,叫做「萬字炕」,其中西炕為滿族人家放祖宗匣子的地方,是不許坐人的。火炕是滿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設備(宮廷內還有火地、火牆),東屋是小字輩住房;北方漢族蓋房屋,一般將煙囪設在房脊上。而滿族卻將煙囪坐落在房西或房後地上,以一段橫煙道與煙囪相連。這也叫「跨海式煙囪」
南面的窗很大,採用的是樸素的直欞花式,這樣有利於房子的採光和保暖。
⑶ 濃郁滿族特色的建築——沈陽故宮 閱讀理解答案
1不能刪去,僅存寫出了中國只有北京沈陽故宮是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內建築群,刪去則與事實容不符,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2列數字,准確客觀的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更體現了說明文的准確性
3空間,邏輯 大政殿 崇政殿 文溯閣
4一,它是我國最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之一。二,它反映了濃郁的滿族特色。三,有著豐富的珍貴收藏
5圍繞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回答即可
純手寫,我也在寫這閱讀
⑷ 滿族的特點
滿族的特點是身材普遍高大,力氣較大;性格比較倔強,和你成了兄弟就是換命交情,可要是和你成了仇人那就是災難。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4)濟源滿族建築擴展閱讀:
滿族簡介:
滿族人口分布於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多,其他散居於新疆、甘肅、寧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⑸ 清朝建築算不算漢建
清朝的大部分建築還算是漢式建築,但有一部分的建築則受到滿族的影響。例如祈年殿,顛回覆了漢答式建築的傳統,但這種建築畢竟是少數。
還有一個是在斗拱上,清的斗拱變得比前朝更小,有的已經失去結構的意義而成為了一種裝飾,但這畢竟是一種趨勢,不論是不是滿清都有可能發展到這種程度。
整體上清代的建築傳承了明朝建築,但更崇尚工巧華麗。
整個漢文化輻射區(東亞東北東南亞等)的建築都受到漢式建築的影響,有的地區有獨特的建築存在,如日本的姬路城,東南亞的佛寺等等,大體的建築風格是差不多的
西、北游牧文明和漢文明的差距則相對較大,但東北女真文化在明清時被逐漸漢化了
⑹ 青山溝風景區的中華滿族風情園
「中華滿族風來情園」是自青山溝風景名勝區精心打造的旅遊文化新品牌,是全國推出的中華旅遊新亮點,是展示中華滿族民俗風情的第一園。該園佔地面積3.6萬平方米,院內所有建築既有清宮特色又有民俗風韻。滿鄉戲苑、滿族百居園、體育游樂場和規模浩大的民俗館、祭祀園、跑燈陣、關聖帝廟和民俗風情園,將遊人引入遠古的滿族部落。百人民俗表演團,大型告天祭祖、祭祀表演、滿族民俗婚禮表演和民間大鼓、皮影戲表演,令人叫絕。
⑺ 故宮的建築風格是漢人的風格還是蒙古滿人的風格
當然是漢族,故宮是明代建的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⑻ 滿族建築都有什麼啊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這句俗語形象、集中的反映了滿族民居獨特的建築風格。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間或5間,坐北朝南,房頂用草苫,周圍牆多用土壘成。門大多開在東邊,也有的中間開門,稱"對面屋"。進門便是伙房,又稱外屋,西側或東西兩側為裡屋,即卧室。卧室築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火炕,這是滿族卧室的最大特點。火炕又稱"轉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滿語叫"土瓦"。一般南、北為在炕,東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煙道。按滿族習俗,西炕上供著神聖的"窩撒庫"棗祖宗板,因此不要說堆積雜物,就連貴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溫暖、向陽,一般由長輩居住;晚輩則住北炕。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滿族群眾喜愛。滿族入關後,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推廣。
滿族的窗戶分上、下兩扇,高麗紙糊在窗戶外面,糊之前,把鹽水和酥油攪拌成的比較稀的糊狀物噴在高麗紙上,這樣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濕。"窗戶紙糊在外"這也是"東北三大怪"之一。
煙囪,滿語稱"呼蘭",建在屋側,高過屋檐數尺,通過孔道與炕相通。除用空心木外,煙囪多用土坯或磚砌成。滿族房門多為兩層,內為兩扇門板,有木製插銷,外為單扇花格門,外糊以紙。
滿族認為,"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是件大喜事,同堂的輩行越多越光榮。因此,隨著人口的增加,除正房外,又建有東西廂房和南向而中間留有門洞的門房,這種建築及布局就是我們今天所稱道"四合院"。其特點是:院內靠門洞的地方建一矮牆,稱為"影壁"。影壁後豎一根八尺高左右、碗口粗的神桿,桿頂端掛有一錫制或木製的斗子。兩廂南端是牲畜欄圈。正房後中間空地是菜圃,四周栽植果樹或花卉。房屋四周圍以橫牆,自成院落,大戶用磚石,小戶用木柵。這樣院連院,戶連戶,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營子和屯子。
房子煙囪的設置在東、西山牆外,煙囪距房子60多厘米遠,用青磚或土坯砌成,有圓形、方形兩種。院周圍用木柵欄,或用磚、土砌成圍牆。大門多設門樓或門房。院內設有影壁牆。影壁牆後側立有「索倫桿子」。院內東西廂房南面修有牛棚、馬棚、車棚和儲存穀物糧倉。滿族人講究衛生,室內外都收拾得干凈利落,物品放置井井有條,柴禾垛得立立整整。
⑼ 滿族的民居特點
「口袋房,萬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滿族人居室的主要特點。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的民居充分體現了民俗對於地理環境的選擇性和適應性。
拓展資料:滿族文化
1、滿族民間音樂、歌舞
滿族音樂可分為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 3 類。民間歌曲有山歌、勞動號子、小唱 3種。演唱語言有滿語、漢語和滿漢語兼用 3種。內容主要包括山歌、情歌、喜歌、漁歌、悠悠調、豐收歌、子孫萬代歌、童謠、舞曲等。
2、滿文滿語
1599年(明萬曆二十七年),建州女真於今新賓永陵的佛阿拉遺城,參照回鶻式蒙古文,創制滿洲文字,即後來的老滿文。老滿文曾在撫順地區沿用了30餘年,較完整的滿洲八旗文化教育體系也在撫順地區初創。
因此,撫順地區被視為滿文字的創始地、滿語文化教育的發源地、滿族文化的生發源。老滿文創制完成後,皇太極又命人對其進行改進,在回鶻字母旁邊加上圈點等筆畫,形成了新滿文。「中間一根棍兒,兩邊都是刺兒,加上圈和點兒,就是滿文字兒」,是過去的人們對滿語的形象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