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師范丟失
Ⅰ 住在商丘師范學院老區的身份證到哪個派出所辦理
你好,商丘師范學院老校區屬於睢陽區,以文化路為界限進行的分區,文化路以北是梁園區,以南是睢陽區,你辦理身份證應該去睢陽區文化路派出所,位於睢陽區文化街道平原南路,時間周一到周五早9點到晚5點。
Ⅱ 商丘師范學院普通話證丟了
補一個
Ⅲ 我是商丘師范06年畢業生,學校在往當地教育局發檔案過程中丟失了怎麼辦
咨詢律師
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加油!!!
Ⅳ 國內外學者對於新聞英語名詞化現象的研究成果與不足
淺談新聞報道語篇中的隱喻
摘要:
隱喻是新聞文體中的一個重要特徵。通過分析漢語體育新聞報道,發現體育新聞語言中使用了大量的戰爭隱喻,通過列舉分析最後得出了戰爭隱喻的功能;通過分析英語新聞報道,分析語法隱喻,尤其是名詞化現象,在構建新聞語類語篇中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新聞語篇 戰爭隱喻 語法隱喻
傳統修辭學理論認為,隱喻(Metaphor)是一種語言現象,運用在非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是對語詞的修飾或美化,把隱喻歸於修辭學的范疇。認知語言學則認為隱喻是人用甲事物(始源域)來理解和經歷乙事物(目標域)的一種手段,是語言中最活躍的部分。1980年美國的萊考夫(George Lakoff)和約翰遜(Mark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提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根據萊考夫的觀點,隱喻是一種以抽象的意象圖式為基礎的映射(mapping),即從一個比較熟悉的、抽象的、易於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體),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較難理解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即本體)。通過映射,人們用自己熟悉的認知域來認識不熟悉的認知域,以達到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象。它是人類將其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換句話說,隱喻是一種特定的心理映合,對人的日常思維、推理和想像都產生很大影響,常規的隱喻映合關系應該在語言使用者的頭腦中得到表徵, 存儲在語義記憶中。因此,當我們遇到一個隱喻時,自然會將喻體的特徵投射到本體上,在頭腦中形成一種映合關系,進一步探索其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1]
隱喻無處不在,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而在新聞語篇中,作者需要通過恰當的方式來描述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件,在此過程中,新聞描述受其它因素的影響勢必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經過潤色的新聞語言,相比平鋪直敘的記敘性文字,會產生誇張、強調等不同作用,從而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以下通過對幾組語料的分析,將具體闡述新聞語篇中的戰爭隱喻和語法隱喻,以及他們各自的作用。
體育報道中的戰爭隱喻
請先看一則體育新聞片斷:
天津泰達與北京國安的碰撞歷來火花四濺,昨天的比賽依然如故。主裁判萬大雪控制比賽不力、幾次瓦解了泰達隊的有利攻勢,不過是中國……北京隊向來氣勢很勝,拼搶積極、傳切到位,這與韓國教練李章洙並無太大關系。昨天的比賽,北京隊秉承一貫的風格,全場緊逼對泰達隊施加了強大的壓力。其實北京隊腳下功夫也不敢令人恭維……而非自己無計可施的無奈。我們在贊嘆對手逼搶積極的同時,也在納悶,泰達真正意義上的拼搶在哪裡?縱觀全場,泰達球員拼搶意識不強,最大的弊端是對無球隊員的盯防十分鬆懈……不除,泰達「強隊」二字前面永遠會被人再加一個字。(《泰達憾負國安 京津大戰火花四濺天津隊輸在拼搶》2009年06月14日09:41津報網-天津日報)
這樣的體育新聞報道大家再熟悉不過了,這其中使用了大量描述戰爭的詞語,如 「瓦解」、「有利攻勢」、「緊逼」、「拼搶積極」、「功夫」、「無計可施」等。在目前的大多數體育新聞語篇中,許多通俗的戰爭用語具有很高的出現頻率,並且與體育新聞語言間存在一一對應得關系。在許多認知語言學家看來,這絕不僅僅只是一種語言現象,里邊還包含著一種人們賴以思考、表達甚至行動的思維方式,他們稱之為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或隱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以此區別於修辭學意義上的隱喻。
Ⅰ.體育新聞報道中的戰爭隱喻分析
使用隱喻的目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為了填補表達或詞彙的空缺。因而,任何人的日常語言、思維和行動深深地依賴著隱喻,離開了它,我們幾乎無法表達。體育比賽這個概念系統正是建立在戰爭概念系統之上的,我們也正是用想像戰爭的方式去想像體育比賽的。也就是說,戰爭隱喻的使用是基於戰爭與比賽的相似之處而構成的。從參與者的角度來說,兩者一般都是由兩個對立面組成;從活動目標來看,兩者都是以取得勝利為目的;從實現目標的方式來看,兩者都要經過激烈的沖突與爭奪才能達到目的;從結果來看,兩者都有勝負之分;從背景來看,戰爭的背後又人民,比賽的背後有球迷與觀眾。可見,比賽與戰爭之間的諸多相似點,是構成隱喻的基礎。
這裡面隱含著這樣一個概念隱喻,即體育比賽是戰爭。如果著眼於隱喻的源范疇,它屬於「戰爭隱喻」( war metaphor ) 的一個子隱喻。按Lakoff 和Johnson 的分類,它又是個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 。結構隱喻指以一個概念構建另一個概念,這兩個概念雖然認知域不同,但概念結構保持不變,結構成分一一對應。每個結構隱喻都是由一個母隱喻與若干個子隱喻構成的。 [2]
下面來分析「體育比賽是戰爭」這個概念隱喻及其語言表現形式,包括一個母隱喻與五個子隱喻。
(一)母隱喻:體育比賽是戰爭。
在體育新聞中,某場比賽往往被稱為「 ××大戰」或是「 ××之戰」。如一級方程式大獎賽中舒馬赫與阿隆索的較量便被稱為「紅藍大戰」;中國足球甲A 聯賽中的兩支球隊「國安」與「遼寧」之間的一場比賽被稱作「京遼之戰」。其他如「德比大戰」、「同城大戰」這些說法在體育新聞中也非常常見。關系重大的比賽叫做「決戰」、「巔峰之戰」,艱苦、激烈的比賽稱作「鏖戰」、「血戰」、「苦戰」、「激戰」;有速戰速決的「閃電戰」,有耗時耗力的「陣地戰」、「攻堅戰」、「持久戰」、「拉鋸戰」,也有局勢不甚明了的「混戰」;保級的球隊或為榮譽而戰的球隊要打「保衛戰」。與此相應,參加某項比賽往往稱作「出征」、「討伐」。
(二)子隱喻
以表格的形式從五個方面羅列出常用體育新聞語言中所蘊含的戰爭隱喻現象。圖示如下:
參賽者稱謂 比賽過程 比賽目標 比賽結果 比賽類型
我方、敵方、勁敵、魚腩之師、弱旅、老帥、少帥、橙衣軍團、槍手、馬家軍、領軍人物、女將、大將、名將、沙場老將、烏克蘭核彈頭、金色轟炸機 備戰、開戰、揭開戰幕、點燃戰火、宣戰、交戰、交鋒、短兵相接、調兵遣將、排兵布陣、突破防線、鳴金收兵、落下戰幕 復仇、爭霸、奪標、雪恥 力挫、輕取、挑落馬下、旗開得勝、生擒、告捷、殲滅、報一箭之仇、兵不血刃、飲恨、全軍覆沒、潰不成軍、俯首稱臣、握手言和 全攻全守、中路進攻、邊路包抄、快速反擊、防守反擊、後排進攻、夾擊、單邊作戰、高空轟炸、區域防守、密集防守
Ⅱ.戰爭隱喻在體育新聞報道中的功能[3]
體育新聞語篇中的戰爭隱喻大致有以下三種功能:語篇功能、審美功能和社會功能。
(一)語篇功能
體育新聞語言中使用戰爭詞彙可使文章更生動簡練,更具吸引力,增加形象性。而且人們對於戰爭以及武俠小說中的用語又非常熟悉,但對體育專用術語可能會感到陌生,所以用戰爭詞彙來描述體育賽事可以加深人們對體育新聞內容的把握,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使比賽成為一種人們休閑娛樂的方式。
(二)審美功能
戰爭隱喻的使用是原本枯燥乏味的體育新聞變得富有生機和活力,語言精練優美,給人以美的享受。戰爭詞彙的運用使得報道更有感染力,能給予讀者身臨其境的緊張刺激感。如果去掉體育新聞中的隱喻詞語而改成一般詞彙,那麼體育新聞就會失去原有的可讀性。
(三)社會功能
關於戰爭隱喻的社會功能,存在著積極和消極之分。雖然關於戰爭的概念能引發人們對於體育的興趣和關注,但有時也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如在一些體育報道中,「英格蘭血洗德意志」、「高麗戰車輾過巴林」等標題,給人一種血腥與仇恨的感覺。作為失敗的一方,看了如上標題後定不會無動於衷,相反或多或少會產生厭惡感。體育比賽不僅是雙方力量的對抗,同時也是文化與友誼的交流與融合。如果過度使用戰爭隱喻,這種隱喻就會慢慢控制人的思維,進而給人造成一種「體育就是暴力」的不良思維定勢,並且不斷給這種錯覺推波助瀾。
綜上所述,戰爭隱喻給體育新聞的語言注入了強盛的生命力和傳奇色彩,使原本枯燥的文字擁有了審美價值。除此之外,對其個性化的運用,又表現出了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底蘊。然後,對戰爭隱喻的過度使用帶來的負面影響,應當盡量避免,以免隱喻對思想的控制在讀者思維中留下不良印記。
新聞語篇中的語法隱喻
Ⅰ.語法隱喻的內涵
語法隱喻是隱喻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它不僅豐富了隱喻概念, 為闡述和揭示隱喻本質提供了新視角, 而且進一步展示了隱喻的認知價值, 反映了語法重塑人類經驗的功能。語法隱喻將一個常見的語法形式, 即一致式( congruent forms) , 隱喻為另一種語法形式, 即隱喻式(metaphorical forms) 。究竟何為「一致式」一直是眾多語言學家所關注的問題, 但遺憾的是, 韓禮德本人似乎也未能澄清何謂一致性。朱永生和嚴世清指出: 就其本質而言, 韓禮德所說的一致性表達形式相當於認知語言學家所說的最佳原型代表。原型實際上是一個抽象概念, 具體表現為在相似性基礎上組合起來的單個的實體。例如蘋果是「水果原型」的最佳代表; 而正方形則是「四邊形原型」的最佳代表。胡壯麟也指出,語法隱喻不僅在語義功能的層次上發生變化,在詞彙層次上也有隱喻化。
語法隱喻最常見的形式就是名詞化。胡壯麟指出,名詞化是將過程(其詞彙語法層的一致形式為動詞)和特性(其一致式為形容詞)經隱喻化,使它們不再是小句中的過程或修飾語,而是以名詞形式體現的實物。名詞化隱喻通過把小句過程作為「實物」處理,便賦予了它名詞所有的屬性。事實上, 語法隱喻所蘊涵的內容極其豐富, 它的應用和闡釋作用也可應用於解構其他語篇。本文主要討論新聞語篇中的語法隱喻現象及其功用, 試圖把語法隱喻的研究擴展到科技英語語篇以外的其他領域。[4]
Ⅱ.新聞語篇中的語法隱喻
系統功能語言學非常重視和強調語言運用必須符合特定的語境要求, 並用語類這個術語來涵蓋各類文體。演講、書信、小說等都是語類。新聞報道語類指的是報紙、雜志、廣播電台等大眾傳播工具在消息報道和評價中使用的語類。隨著當代社會物質與精神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新聞報道不再只是供人們休閑娛樂的方式,它能從各個方面介入並影響人們的思想、觀點,甚至價值觀,並且對人們的語言使用也有很大作用。
新聞語篇針對特殊的受眾心理,逐步形成其特有的文本形式和結構,從而形成該語類的特殊風格。如果我們對新聞語篇進行觀察和分析, 便不難發現其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名詞片語相當復雜,並且使用頻率高。韓禮德認為名詞化是語法隱喻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在新聞語篇中,形容詞和動詞的名詞化是非常顯著的特徵。至於名詞化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信息壓縮功能
新聞的宗旨是用盡量少的語言傳播盡量多的訊息,因而新聞語言通常言簡意賅。作為一種實用性語言,新聞語言的使用亦符合經濟原則。總體來說,新聞語篇的詞彙密度高且用詞復雜,但句式結構相對比較簡單。通常一些小句被濃縮為名詞片語,從而避免了繁復難度的從句的大量出現。以下的例子可以解釋名詞化在新聞語篇中的信息壓縮功能。
eg. TOYOTA calls that charge 「groundless and meaningless」,but spokesman Yoshihara Tateishi says, 「we are fully aware of the trade fiction, and our app roach will be modest and prudent.」( Times, Sep. 17, 1990)
在上例中, 我們很容易辨認出以名詞化形式出現的概念隱喻, 如charge, trade friction,approach。小句「TOYOTA calls that charge 』groundless and meaningless』」可以改寫成有兩個小句組成的一致式: A was charged as B. TOYOTA calls it groundless and meaningless. 通過把動詞「charge」名詞化,一個小句就變成了一個名詞片語, 從而使句子結構形式更加簡潔。在這里, 雖然「charge」的形式沒有發生變化, 但我們關心的應該是「charge」一詞在句子中句法作用的改變。該句中另一小句「Our approach will be modest and prudent」可以被重組為以下的一致式:「we will approach /deal with the trade fiction in a modest and prudent way.」比較一下兩種表達式,我們不難發現隱喻式表達的經濟性。正如韓禮德所指出的,書面文本的典型特徵是句法相對簡單而詞彙密度卻較為復雜。[5]
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量名詞片語的運用使得句子的句法結構相當簡單和明晰,而與此同時,詞彙卻顯得相對較為復雜。同時,用名詞片語作修飾不僅可以增加詞彙密度,還能提高新聞語篇用詞的精確性。名詞化的作用便是在不影響願意表達的基礎上,使作者的用詞盡量精簡,節省篇幅,壓縮語篇。
(二)語篇功能
名詞化手段不僅有助於壓縮小句,而且有助於語篇的展開。韓禮德運用語法隱喻分析科學語篇之後,發現科技語篇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大量使用以名詞化形式出現的語法隱喻,並且指出這些語法隱喻降低了原有級階卻便於語篇的展開。[6]
eg. In polls about 50 percent of the people say they have adapted to new conditions" , says Shevtsova, " But all of that falls apart as soon as something explodes. " Explosions in Russia, tend to be literal. (U. S. News, January15, 2001)
在例子中,通過名詞化隱喻將前一小句中的「explode」轉化為「explosion」,於是前一句的謂語便成了後一句的主語,發展出了新的話題。在新聞語篇中,這種方式是非常常見的,即作者先使用一句完整的簡單小句來傳達信息,後將上一句的信息壓縮到一個名詞片語中,並充當下一句的主語,由此開啟下文。
名詞化隱喻的語篇展開功能所包含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語篇銜接功能。範文芳指出:名詞化隱喻在英語語篇中的銜接功能主要是通過建立主位和述位銜接而實現的。名詞化可以壓縮前句中含有動詞的小句內容,從而發展一個新主位。也就是說,通過把前面的信息名詞化,產生一個新的概念以充當下一步語篇繼續發展的基礎。[7]
(三)加強客觀性效果
客觀性是新聞語類的一個基本准則。名詞化在新聞語篇中備受青睞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名詞片語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使用名詞化的必然結果之一就是事件的非人格化,即主觀性的評論和描述會大大減少。我們知道名詞化是一個意義濃縮過程, 該過程不僅導致了小句階級的轉移和地位的變化,並且導致了小句中某些成分的減少或丟失,被丟失的一個重要成分就是小句中的施事者。通過名詞化,一個過程轉換成一個名詞片語, 從而掩飾了動作的參加者。同時名詞化可以刪除原小句中的限定成分,包括主要時態(primary tense)和情態(modality)。通過避免使用限定成分,名詞片語所表達的意義可以擺脫特定時間的限制與束縛。[8] 韓禮德認為:當一種意思被重組成一個名詞片語的時候,其中的許多語義內容都會變成隱含信息。大量使用名詞性成分替代動詞結構或句子能使動作或過程物化,並且通過刪除限定成分,模糊時間概念和掩蓋參加者等創造一種非人格化的效果。新聞語篇正是試圖用客觀性原則來掩蓋語篇中暗藏的各種意識形態。
eg. Some telecommunications experts worry that deregulation will further rece consumer protection. (Ibid.)
在以上例子中,我們發現作者用「deregulation」和「protection」兩個名詞避免了參與者和限定成分的出現,從而以一種客觀的角度闡述靜態事實。同時,這兩個名詞的使用,讓我們看出作者將重點放在「解除管制」和「消費者保護減弱」之間的聯繫上,而不是「解除」和「保護」這兩個動作本身。
我們知道,一個小句在名詞化過程中會丟失主語和限定成分, 但我們也會發現名詞化可以刪除情態成分,模糊人際關系。名詞是一個客觀實體,意味著客觀性。其實在這之中便暗含了一種理念:新聞語篇的內容都是事實,是對事件的客觀報道,不容質疑,讀者可以全盤接收。名詞化的主要作用不是表達動態的過程而是強調事物或實體之間的關系。當人們確信了新聞語類的客觀性時,意識形態便以最安全的方式掩藏於新聞語篇之中。[9]
結語
由上述事例及分析可見,隱喻已滲透到新聞報道語篇的方方面面,而戰爭隱喻和語法隱喻只是其中比較突出的兩種。對戰爭隱喻而言,其內容與結構都已具有了完備的系統,其發揮出的煽動性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但必須把握使用的度,以免弄巧成拙。對語法隱喻來說,名詞化是其最突出的一種表現形式。語法隱喻的廣泛使用創造了新聞在公眾心目中一種客觀公眾的印象,樹立了新聞的可信性、真實性和權威性。
因而,各種隱喻在新聞報道語篇中的使用,加之新聞語類原本的特質,最終導致了新聞報道語篇成為帶有自身獨特的語言特徵的語類。
參考文獻:
[1]唐雪凝、付寧:《從認知角度看網路新聞的隱喻運用》,《修辭學習》,2005年第6期
[2]王世群:《體育新聞語言中的戰爭隱喻》,《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2月
[3]劉立香、劉德美:《體育新聞語篇的隱喻及功能探悉》,《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