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三藩案
1. 下列說法不符合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的是
答案為A
很顯然,當時台灣還在鄭氏掌控中,說統一中國顯然是不對的。而且當時平三藩只是因為西南動盪,為了穩固西南而採取的措施
2.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三藩,三藩的來歷是什麼啊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二十年(1681年)清軍平定三藩叛亂、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
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別鎮守雲南、廣東及福建,史稱三藩。三藩均握重兵,各據一方,對清廷的中央集權已構成潛在威脅。康熙帝為加強對全國的有效控制,於十二年先後下令撤去三藩。實力最強的吳三桂首先發難,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改明年為周王始武元年,以復興明室為幌子,起兵反清。貴州巡撫曹吉申及提督李本深等立即響應。吳三桂遂部署叛軍經貴州向湖南進攻。康熙帝為將叛軍遏阻於雲、貴、湘地區,令前鋒都統碩岱率一部兵力急馳荊州,令都統巴爾布及珠滿各率精騎3000,分由荊州、武昌南進,搶占常德及岳州兩戰略要點;令西安將軍瓦爾喀率軍入四川,扼守雲南入川要隘;令撫蠻將軍孫延齡堅守廣西,威脅叛軍側背。二十四日,又命多羅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率京師八旗勁旅1.1萬余騎進討叛軍。為孤立吳三桂,還下令停撤耿、尚二藩。
十三年正月,吳軍連破沅州、常德、衡陽等地,湖南清軍節節敗退,四川提督鄭蛟龍及副將黃正卿等,以所部叛應吳軍。二三月間,孫延齡、耿精忠亦先後反,於是雲、貴、川、湘、閩五省盡為吳三桂所有。由於吳三桂的戰略企圖僅欲割據江南,故下令所屬各將,毋得過江。南下清軍進抵江北後,見吳軍勢盛,亦不敢渡江,於是形成隔江對峙態勢。五月,吳三桂開始向兩翼擴展:一路由湖南進攻江西,一路由四川進攻陝西,開辟東、西新戰場,企圖分散清軍兵力,擴大勢力范圍及影響,從而迫使清廷同意劃江而治。六月至九月間,康熙帝又出兵5路增援前方。東南財富之區,系清廷主要賦稅基地,為保證其不為叛軍佔領,派3支大軍增援東戰場:命安親王岳樂為定遠平寇大將軍,率軍入江西迎擊吳軍;命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率軍入福建進擊耿精忠;命簡親王喇布為揚威將軍,率軍進屯江寧(今南京),准備隨時接應、支援江西及福建清軍。同時令尚可喜與兩廣總督金光祖進攻廣西孫延齡。派貝勒洞鄂為定西大將軍,率軍增援西戰場,由陝西進攻四川。派貝勒尚善為安遠靖寇大將軍,率軍增援中戰場,與勒爾錦協同進攻湖南。這一部署的重點在東戰場,西戰場兵力顯然不足。十二月,陝西提督王輔臣反,吳三桂急派其得力大將左都督王屏藩出漢中支援;西戰場形勢趨於嚴峻。當時京師已無八旗主力可調,康熙帝遂打破常規,重用漢籍將領為主將,並派剛剛平定內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汗叛亂的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統一指揮西戰場各部清軍。當甘肅提督張勇、西寧總兵王進寶等切斷王輔臣與吳軍聯系,在蘭州、西河等地連戰連捷,西戰場形勢好轉時,東戰場方面,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在吳三桂誘使下,將其父囚禁,於十五年二月與金光祖起兵反。康熙帝為能集中兵力消滅叛軍主力吳三桂部,決定先翦除兩翼,再合擊中間,對東、西戰場方面的叛將,採取「剿撫兼施」的方針。在武力打擊的同時,利用其內部矛盾,加強政治爭取工作。至十六年五月,東西兩戰場的主要叛將尚之信、耿精忠、王輔臣相繼投降(參見清平耿精忠之戰、清平王輔臣之戰、清平尚之信之戰)。應耿精忠之約由台灣進占福建漳、泉等地區的鄭經軍,亦被傑書部擊敗,退至廈門,戰爭集中至湖南正面戰場。
康熙帝認為吳三桂是主要敵人,湖南是主要戰場,「必速滅吳三桂,底定湖南」,其他叛軍,「自當瓦解」。因而早在十四年,即命岳樂「將江西要地進行整理,稍有就緒進取湖南」,「由袁州直取長沙」,同時令喇布進入江西支援岳樂。清軍與吳軍在江西、湖南激戰兩年,岳樂部一度進攻長沙,勒爾錦部亦曾渡江南下,進入湖南,但在吳軍有力反擊下,均未成功。長沙、岳州等各戰略要地,仍在吳軍手中。吳三桂為減輕湖南戰場的壓力,分散清軍兵力,十六年四月間轉移至衡州,並派軍由宜章進攻廣東韶州,並分兵進攻南安,以牽制江西清軍。康熙帝令將軍莽依圖、覺羅舒恕分守韶州、南安,同時令征南將軍穆占與喇布部會合,集中兵力進攻衡州、永興等湘南各地。至十七年初,清軍已攻佔攸縣、茶陵、永興、郴州、宜章等12城。吳三桂危急之中,於三月在衡州稱帝,改元紹武。永興為衡州門戶,距衡州僅百餘里,雙方勢在必爭。吳三桂調回其得力將領馬寶、胡國柱等各部,集中力量於七月間圍攻永興。清都統伊裡布、護軍統領哈克山先後戰死,永興即將失守。因吳三桂於八月十七日病死,吳軍撤圍退走。
吳三桂死後,馬寶等迎其孫吳世瑤至衡州繼位,改元洪化,爾後扶柩返回雲南。此時吳軍部眾渙散,軍心不穩。康熙帝乘機令大將軍察尼水陸並進,攻取岳州。他認為「岳州為湖南咽喉要地,必此地恢復,則長沙、荊州之兵始能前進」,「規定湖南,在此一舉」。十八年正月,清軍攻佔岳州,湖南局勢急轉直下,常德、衡州等地,相繼為清軍攻佔,湖南全境基本平定,吳軍退據武崗及辰州之辰龍關,扼守入黔要隘。岳樂、喇布等於八月間攻破武崗,十九年三月攻破辰龍關,打開了入黔門戶。此時,圖海所屬綠營將領勇略將軍、寧夏提督趙良棟、奮威將軍平涼提督王進寶等已攻佔漢中、興安、成都、保寧、重慶等地,四川悉平。
三月下旬,新升雲貴總督趙良棟提出自湖南、廣西、四川三路合擊,進取雲貴的方案,為康熙帝採納,令貝勒彰泰代岳樂為定遠平寇大將軍為東路,從湖南;令喇布為南路,從廣西;令將軍吳丹、趙良棟等為北路,從四川;共向雲貴進軍。南、東兩路清軍遲遲不進,吳軍主力馬寶、胡國柱、夏國相等部集中兵力出擊四川,企圖以各個擊破打破合擊,滬州、敘州、永州等地先後為吳軍攻佔。但吳軍主力進入四川,雲貴方面防守力量削弱,康熙帝掌握戰機,於九月初嚴令南、東兩路迅速進軍。二十年正月,新任征南大將軍賴塔,率軍從廣西出發,在石門坎、黃草壩連敗吳軍,進至曲靖,彰泰亦由湖南急進,至曲靖與賴塔會合。爾後分路進攻,二月下旬包圍昆明。四川吳軍奉命回救,趙良棟等乘勢追擊,大敗吳軍,於九月進抵昆明。三路大軍以彰泰為主帥,但其指揮無方,久圍不下,康熙帝極為不滿。趙良棟遂指揮所部綠營兵,切斷城內外一切聯系,從十月八日開始強攻,二十八日吳世埔自殺,二十九日叛軍出城投降(參見昆明之戰),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至此被徹底平定。
點評:此戰,平定「三藩」叛亂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正義力量的勝利。吳三桂等人發動的叛亂,目的在於搞分裂割據,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失敗是必然的。而清朝平叛則是維護國家的統一,符合人民的願望,能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支持。吳三桂初期攻勢凌厲,進展迅速,但受劃江而治方針的束縛,未能及時擴張戰果,主動尋殲清軍,致喪失戰機,終歸失敗。清軍初期畏葸不前,後康熙帝調整戰略,確定以剿撫兼施策略先翦除東西兩翼,再集中兵力實施正面進攻,並能面對現實,打破舊習,重用綠營官兵,故能變被動為主動。在這次戰爭中,康熙帝玄燁表現出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他指揮有方,處置得當,臨危不躁,謹慎地對待戰局的變化,不急於求成,也不放過良好的進攻時機。對待將領,不論親疏貴賤,一律賞罰嚴明,而且大膽啟用漢將,這對平叛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指順治皇帝封的三個藩王(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
3. 平定三藩之亂的根本目的
B
A答案:三藩本來抄就歸屬於清朝旗下,並無造反,最後造反是康熙看到時機成熟,將其逼反的.當時三藩只是每年消耗國家大量軍餉,成了當時的」土霸王」所以不能談到為了國家的統一.
C答案:同B答案一樣,三藩並無造反,西南本來就屬於國家的,又何談收回呢?
D答案:收三藩的時候鰲拜早已經被除,其黨羽也早除的乾乾凈凈了,怎麼能說是以此取得朝廷內鰲拜的勢力支持,簡直風馬牛不相及.
4. 劉邦殺了哪些功臣劉邦殺了多少功臣
劉邦先後廢殺了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等。劉邦建國稱帝時已過半百,步入晚年變得日益猜忌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特別是那些異姓王們。
不僅如此,他還對蕭何起了疑心。逼得他設法自污聲名以繹帝之疑,最後也差點不得善終。其逝前還打算殺了忠直的樊噲,因他同是呂氏之婿,擔心他助呂作亂。後因陳平的保護及劉邦駕崩才躲過一劫。
(4)商丘三藩案擴展閱讀:
劉邦沒殺張良的原因:
張良這個人對漢朝的建立立下了千古大功,最為人們所知的就是在鴻門宴上,舌戰群雄,疏通項伯力戰亞父,助漢高祖劉邦全身而退的功勛偉大成就。後來的事情我們都很清楚,張良從鴻門宴開始,便深得劉邦的大加信賴。
殺盡忠臣唯獨不殺張良,究其原因,首先我們要分析張良這個人的處事性格和人生態度。張良雖然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絕對不是一個貪圖金錢,喜愛奢華之人。最初他跟隨劉邦闖天下,也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讓自己的才能得以釋放。
所以民間都說,張良其實並不是在為劉邦效力,他拿的不是死工資,而是為自己效力,也可以說為實現自己心中大志而效力,而這份大志絕對不是權力。而正是因為張良這份志不在權位的思想被劉邦看穿,劉邦認為他對自己大漢的王朝構不成任何威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邦 (漢朝開國皇帝)
5. 下列歷史上的大動亂跟吳三桂有關
三藩之亂抄
三藩之亂,是中國襲歷史上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叛亂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廷入關後需要對付李自成起義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藉助的力量。但20年後,南方駐雲南的吳三桂、駐廣東的尚可喜、駐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經形成很大的勢力,與清廷分庭抗禮。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不僅在經濟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負擔,而且威脅到清政權。平定三藩,對於清廷來說,是真正完成統一、確立穩定的皇朝統治的標志。
6. 平定"三藩"是哪個皇帝時的事件 A.順治 B.乾隆 C.嘉慶 D.康熙
D.康熙
平定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
7. 康熙當時裁撤三藩,是對是錯
我覺得是對的,在歷史上所有的皇帝為了鞏固皇權,都會採用各種不同方式撤權
8. 「八王之亂」「安史之亂」「三藩之亂」所造成的直接社會後果,相似點是
答案D
本題主要考查對中國幾次社會變亂的掌握和分析、概括能力。「八版王之亂權」「安史之亂」「三藩之亂」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變亂。其發生,有的在封建王朝的中期,有的在封建王朝前期,其直接後果也不完全相同。A項是「八王之亂」和「安史之亂」的後果,B項符合「三藩之亂」後的實際,但都不是三次變亂的共同點。變亂所帶來的共同後果是生產破壞,人民遭殃。
9. 康熙為什麼要撤三藩
1、擁兵自重
三藩各擁重兵,久據數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吳三桂功高兵強,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三藩勢力幾及全國之半。
2、矛盾眾多
以往史學界對三藩之亂眾說紛紜,或者認為它是一場「清廷與其『老牌奴才』之間的『大火並』」,或者認為它是明清之際民族矛盾的繼續和發展。因此,需要對三藩之亂的性質再做一些分析和考察。
(9)商丘三藩案擴展閱讀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廷入關後為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藩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
吳三桂首先於這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吳三桂軍由雲、貴而開進湖南,幾乎占據湖南全省。進而占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還有台灣的明鄭等地都有漢官、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僕都迅速響應。
參考資料網路-三藩之亂
10. 三藩之亂時,大清即將亡國,為何後來又勝了
在清朝的歷史上,有過很多次危機,要說哪一次危機最為嚴重,恐怕還要屬大清剛剛建立之時的三藩之亂,而領導這次反亂的是著名人物吳三桂,當時的吳三桂已經占據長江以南的半壁江上,且在兵馬上遠勝於康熙,不過後來吳三桂卻敗了,那麼真的是吳三桂太過無能嗎?其實答案並非如此。
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銷三番,同年11月吳三桂殺死雲南巡撫朱國志,自封「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開始了發對清政府的戰爭,吳三桂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強勢兵力,迅速佔領湖南全省,進而又將長江以南收歸麾下,與大清形成南北對峙之勢。而此時的吳三桂沒有選擇繼續北上直搗燕京,而是選擇沿江布置防禦工事,這給了康熙調整部署的時機。
康熙通過分化三番勢力,對各地反叛者實行招撫,軍事上以重點打擊吳三桂為主,集中主要力量進攻湖南,同時給予漢人將領充分的信任,使得軍隊士氣大增。耿精忠、尚可喜先後被康熙收服,最終清兵攻破雲南,吳三桂抑鬱而死。
我們從當時的兵力情況的分析一下,就知道三番之亂的失敗,有多麼令人不解。
資料記載,吳三桂的兵力在30萬,耿精忠手下有15萬兵馬,尚可喜的兵力也在10萬人民,加起來一共75萬兵馬,而此時的康熙呢,盡管大清當時有45萬兵馬,可是出去保衛京城的11萬人,以及駐守邊關分布全國的兵馬外,能調動作戰的也只有15萬。可想而知當時康熙能夠取得勝利是多麼驚險。那麼吳三桂究竟犯了哪些錯誤,導致最終的失敗呢?
第一,吳三桂殺死了一個最不應該殺死的人,永曆皇帝。1662年,緬甸將永曆帝先給了吳三桂,本打算送往京城,可是擔心路途漫長會遭到反清復明義士的劫奪,於是清政府決定讓吳三桂就地絞殺。永曆帝再怎麼樣也是南明的皇帝,這樣臟手的事情哪個漢人也不願意干,可是吳三桂卻幹了,在此之後吳三桂已失去天下反清人士的心。
第二,當吳三桂占據湖南士氣最盛的時候,沒有選擇繼續北上,而是劃江而治與清廷展開拉鋸戰。這給了康熙可乘之機,清廷迅速整頓兵馬,分化三番勢力。
第三,吳三桂真的老了,有些打不動了。吳三桂稱帝後已經是一個66歲的老人了,而此時的康熙才24歲正是年輕氣盛之時。三藩之亂持續了8年,對於一個老人來說長期的從馬生活,已經吃不消了。
吳三桂所處的雲南地區本就經濟條件差,以前都是清廷養著,反清之後軍餉大不如從前,拉鋸戰毫無疑問是吳三桂最大的敗筆,最終耗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