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河沙
A. 都知道黃河的水很渾,可為什麼河南濟源黃河三峽清的可以喝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被稱為「一碗水半碗沙」。但是最近在河南區域的黃河「出問題」了,在河南濟源的黃河水竟然清澈見底,可以直接飲用,這簡直顛覆了人們自古以來對黃河的理解,遊客看到這里的景觀也都為它著迷,停住腳步為這里的景觀而驚嘆。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如此清澈的黃河水的時候很震驚,簡直都不敢相信這是黃河水,它好像跟黃河一點兒關系都沒有,但是它確實是黃河水!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里的水就像是純凈水一樣,簡單的燒開就可以喝,真的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竟然有如此偉力!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正是有了黃河水,才有了我們經久不衰的中華之文明!
B. 濟源這個城市怎樣
濟源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北岸,與山西省為鄰。全市總面積1931平方千米,總人口66萬人;其中市區面積28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20.66平方千米,城區人口18萬人。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從最新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類就已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戰國至兩漢時期「軹邑」以富庶聞名天下。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設縣,1988年撤縣建市,原屬新鄉地區,後劃歸焦作,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副地級城市),2003年,被列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個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為河南省推進城鄉一體化5個試點城市之一。是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屬於河南省直管市。為中原歷史文化名城。
郵編:454650 代碼:410881 區號:0391 拼音:Jiyuan Shi
城市名片
● 愚公故鄉
● 濟水之源
● 籃球之鄉
● 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
● 中原城市群之一
●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
★ 國家衛生城市
★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 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
★ 全國衛生先進城市
★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 全國文化模範市
★ 全國體育先進市
★ 全國籃球城市
★ 全國市容市貌管理先進市
★ 全國水土保持示範城市
★ 省級文明城市
★ 河南省園林城市
★ 河南省雙擁模範城市
★ 河南省人居環境獎
歷史沿革
隋開皇十六年( 公元5 9 6 年) ,析軹縣北置濟源縣,屬河內郡。 1942年7月,濟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春,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戰勝利後,抗日民主政府更名為濟源縣民主政府;1947 年7月,撤銷王屋縣,將王屋縣的一、三區劃歸濟源。 1958 年,濟源的蟒河治理工程受到國務院表彰。 1965年秋,「引沁濟蟒" 工程開工建設;1966年7月,總乾渠通水。繼而孟縣民工參加施工。共投工1000多萬個,劈掉300多個山頭,建成長100餘公里的總乾渠和160餘公里的29條乾渠,設計灌溉面積40萬畝。《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人民畫報》等媒體均有報道。 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 縣級) 、濟源縣。 1977 年5 月,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 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 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歸焦作代管。 1991年,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沁北電廠在濟源開始籌建;2002 年正式開工建設。1994年,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在濟源境內的工程量占工程總量的80%。1996年7月,國家重點工程焦枝鐵路濟( 源) 襄( 樊) 段電氣化復線工程開通。 1996年12月,經河南省委批准,濟源從1997年元 月1日起實行省直管體制。 1997年1月,國家重點工程——侯月鐵路復線與焦 枝復線在濟源境內交匯工程——疏解區復線自動閉塞工程竣工。
社會經濟
濟源市市域面積1931平方公里,轄8鎮4鄉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6萬人,城市規劃區面積5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道路、綠地、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籃球城、文化城、新行政區、世紀廣場等城市重點工程現代氣派、設施一流。
濟源現已發展成為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鉛鋅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濟源市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眾多,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沁北電廠一期、濟焦和濟洛高速公路等已經竣工,西霞院水庫、濟晉和濟運高速公路等正在建設中,河口村水庫、沁北電廠二期可望年內開工,這些項目累計投資數百億元,對推動濟源經濟快速發展、提高發展的層次和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項經濟指標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在18個省轄(管)市中,人均GDP排第2位。
近年來,濟源的城市建設始終者以「科學規劃、加快建設、強化管理、爭創一流」為指導思想,堅持不懈地開展「五創建」活動(創衛生城市、優秀旅遊城市、園林城市、雙擁模範城市、文明城市),強力推進城市化進程,1990年以來連續7次榮獲河南省城市「三優杯」競賽優勝獎,先後榮獲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獲全國衛生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河南省園林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等榮譽。
城市建設
本著「建設山川秀美新濟源」和城市品位在全省創一流的指導思想,以及「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原則,我市對城市進行了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水平管理,使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城鎮化躍上新水平。累計建設各類城市項目1289個,完成投資135億元,是「九五」的6.2倍;城市建成區面積從「九五」末的20.98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五」末的3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九五」末的29%提高到「十五」末的40%。「十五」期間,完成了環城公路、世紀廣場、新行政區、污水處理廠、籃球城、湨河治理、新濟源一中等一批城市重點工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品位顯著提升,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促進了城鎮化快速發展。2005年,實施城市建設項目141個,年度投資12.5億元。完成了愚公路、濟源大道、湯帝南路、太行中路、濟瀆西路、馬寨橋「五路一橋」建設和文昌路、工業大道、新濟路、湨河西段「三路一河」綜合改造。新增供水主管網15.89公里、供熱主管網8.15公里、供氣主管網13.52公里,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成投用,新建城市公廁33座、垃圾中轉站33座,新增園林綠地5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37.6%,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全國市容市貌管理先進市」稱號。啟動了舊城改造和城中村開發工作。完成小城鎮建設項目60多個,部分小城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城市公用設施逐步完善。建成了2個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達到8萬噸,供水普及率80%以上;投資2億多元建成了城市煤氣工程,形成年產機焦35萬噸、日產煤氣18萬立方米的生產規模;日供生產、生活用氣8萬立方米的城市集中供熱工程已開始向城區部分單位和居民供熱,供熱管網正向市中心延伸;日處理污水5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已開工建設;先後建成了28座垃圾中轉站、40座水沖式公廁和一座日處理200噸的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場,垃圾處理率達70%,城區中心地段基本消除了垃圾二次落地現象。
城市園林綠化成效顯著。集防洪、治污、綠化為一體的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治理市區南北漭河總長達10餘公里,沿河建設6座橡膠壩、蓄水造景,兩岸建成4個濱河公園和8個游園,開工建設了面積達300餘畝的世紀廣場,並見縫插綠、騰地造綠,建成了30餘處街頭綠地,綠化街道110公里,建成公共綠地近120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從建市前的11%提高到33.21%,綠地率27.1%,人均公共綠地6.49m2。城市園林綠化成效顯著。集防洪、治污、綠化為一體的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治理市區南北漭河總長達10餘公里, 沿河建設6座橡膠壩、蓄水造景,兩岸建成4個濱河公園和8個游園,開工建設了面積達300餘畝的世紀廣場,並見縫插綠、騰地造綠,建成了30餘處街頭綠地,綠化街道110公里,建成公共綠地近120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從建市前的11%提高到33.21%,綠地率27.1%,人均公共綠地6.49m2。
現在,濟源市將抓住被列入中原城市群的機遇,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力爭到2020年實現城市化率達到60%以上,市區人口達到50萬以上,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以上的目標。
交通通信
濟源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焦枝鐵路橫貫南北,電氣化復線已建成營運,侯月鐵路在濟源境內與焦枝鐵路接軌,使濟源成為南北、東西兩大鐵路干線的「丁」字通道。公路運輸四通八達。 207 國道北抵山西晉城,南接鄭洛高速公路及 310 國道。新濟公路東起新鄉連結 107 國道,西達山西垣曲。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以干線公路為骨架,以鄉村道路為基礎,以工業區、旅遊區、沁北電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道路為重點的四面輻射、縱橫交錯的公路網。規劃到 2010 年,高速公路完成與省會鄭州及周邊地市聯通,濟洛、濟焦、晉濟高速公路全面貫通;國、省干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標准,主要進出口及旅遊路高標准綠化、美化;重要市道達到二級公路標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按照鐵路運輸專業化分工的要求,加快鐵路發展,實現客貨分流,優化路網結構。完成濟鋼、豫光、豫港三條鐵路專用線建設。
旅遊概況
濟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近些年,濟源市依託眾多的名山勝水和文物古跡,本著「大辦旅遊、辦大旅遊」的指導思想,突出「一山一水一廟一猴」,投資數億元強力開發旅遊資源,建成了王屋山、五龍口、小浪底三大景區,並與濟瀆廟一起,形成了我市旅遊業的四大品牌。
王屋山景區。 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王屋山,是我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號稱「天下第一洞天」。有奇峰秀嶺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飛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奇觀。主峰天壇峰,海拔1715米,因軒轅黃帝在此設壇祭天而得名,是華夏子孫尋根問祖之地。天生麗質的九里溝,奇峰絕壁,懸泉飛瀑,植被蔥郁,被譽為「夏天裡的童話世界」。保持著原始自然山水風貌的小溝背還是一塊充滿神秘色彩亟待開發的處女地。2003年,王屋山以第一名的佳績入選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
小浪底景區。黃河小浪底風景名勝區位於濟源市西南25公里黃河中下游交界處,舉世矚目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此建成。水庫蓄水後在大壩上游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呈現出高峽平湖、港灣交錯、山水交融的壯麗畫面。景區內有萬里黃河上惟一有人居住的河心綠洲——西灘,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張嶺半島,有自然風光與民間傳說交相輝映的黃河三峽。現在已經開工建設與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配套的西霞院水庫建成後,將為該景區再添新景。
五龍口景區。五龍口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共有自然和人文景觀68處,是一個以自然景觀為主,以獼猴和溫泉為特色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境內盤谷寺(又稱盤古寺),是傳說中人類起源的地方。近年來,景區投資4000餘萬元相繼建成了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華夏第一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荊浩展館以及五龍大型群雕、中華獼猴園、大聖宮、觀光纜車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精品景點,是河南省的「十佳風景名勝區」和「十佳旅遊景區」,2002年8月16日又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區」稱號。
濟瀆廟景區。濟瀆廟坐落於濟水發源地,隋朝為祭祀濟瀆神而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我國北方「古建築博物館」的美譽。現有宋、元、明、清歷代建築22座,唐、宋、元、明、清碑碣石刻四十餘通,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廟內現有我省規模最大、價值很高的明代木牌樓建築「清源洞府門」,有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宋代「濟瀆寢宮」,有我國惟一倖存的宋代「石勾欄」以及堪稱國內孤例的隋「復道迴廊」遺址,保留著具有隋唐遺風、神似紫禁城太和殿的「淵德大殿」遺址等。
行政區劃
濟源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雙橋街道、濟水街道、北海街道、天壇街道、克井鎮、五龍口鎮、軹城鎮、承留鎮、邵原鎮、坡頭鎮、梨林鎮、大峪鎮、亞橋鄉、思禮鎮、王屋鎮、下冶鎮。
雙橋街道 面積:13.6平方千米 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001
2006年,轄2個社區、12個居委會:西馬蓬河西居委會、西馬蓬河東居委會、東馬蓬居委會、西留村居委會、東留村居委會、屯軍頭居委會、南夫人頭居委會、東夫人頭居委會、御駕庄居委會、河合居委會、沁源社區、世紀苑社區、馬庄居委會、小韓村居委會。
濟水街道 面積:5.2平方千米 人口:6萬餘人 代碼: 410881002
地處濟源市老市區中心地帶,是全市的經濟、文化、貿易、金融中心。原轄15個居委會。2006年,轄4個社區、8個居委會:西關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東街居委會、東庄居委會、東園居委會、狄庄居委會、周園社區、源園社區、玉仙社區、濱河社區。
北海街道 面積:6.9平方千米 居住人口:5萬人 代碼:410881003
位於濟源市區北部。2006年,轄3個社區、11個居委會:李庄居委會、小劉庄居委會、三庄居委會、廟街居委會、下街居委會、紙坊居委會、馬寨居委會、東關居委會、東高庄居委會、段庄居委會、南堰頭居委會、新漭園社區、清趣園社區、望春園社區。
天壇街道 面積:10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5萬餘人 代碼:410881004 郵編:454650
辦事處成立於1992年11月25日,位於濟源市區西部。2006年,轄1個社區、11個居委會:西石露頭居委會、柴庄居委會、東石露頭居委會、北潘村居委會、南潘村居委會、西高庄居委會、泥河頭居委會、伯王莊居委會、南白澗居委會、南賈庄居委會、宋庄居委會、商業城居委會、鑫源社區。辦事處駐濟水大街西段158號。
克井鎮
面積:220平方千米 人口:6.6萬人 代碼:410881100
位於濟源市北部,北依太行與山西接壤,南與市區相連。2006年,轄51個村委會:克井村、原昌村、苗庄村、任庄村、白澗村、王才庄村、北社村、棗廟村、閻和村、閻營村、茶店村、勛掌雙峰村、勛掌後溝河村、勛掌金水村、勛掌古泉村、勛掌新村、南樊村、中樊村、北樊村、酒務村、塘石村、小郭富村、大郭富村、賈庄村、靈山村、小庄村、青多村、新莊村、佃頭村、柿檳村、水運村、西許村、大東許村、石河村、磨庄村、交地村、圪針庄村、北喬庄村、康村、郭庄村、南庄村、中社村、大社村、河口村、沁西村、河東村、圪了灘村、東灘村、渠首村、虎尾河村、逢南村。(110個自然村)
五龍口鎮
面積:127平方千米 人口:4.87萬人 代碼:410881101
位於濟源市東北部。古稱枋口,因秦代在此開山鑿渠,以枋木為閘;後又相繼開挖了利豐、廣惠、廣利、永利、永興等五渠,成「五龍分水」之勢,五龍口因此得名。2006年,轄31個村委會:辛庄村、里河村、山口村、白龍廟村、省庄村、賀坡村、西窯頭村、尚庄前村、尚庄後村、留村、化村、逯村、馬村、東逯寨村、西逯寨村、任寨村、五龍頭村、河頭村、和庄村、王寨村、西正村、董庄村、北官莊村、休昌村、 裴村、 蓮東村、閻庄村、谷堆頭村、古楊樹庄村、西坡村、西坡新村。
軹城鎮
面積:147.6平方千米 人口:8萬餘人 代碼:410881102
東與孟州市搭界,西與承留鎮接壤,南與黃河小浪底樞紐工程相望,北與濟源市區相連,鎮區距市政府2千米。2006年,轄72個村委會:東軹城村、西軹城村、桐花溝村、東添漿村、周樓村、河岔村、南冢村、西添漿村、中王村、趙村、綺里村、南郭庄村、南河口村、西留養村、東留養村、大驛村、石板溝村、王虎村、小王莊村、柏林村、南李庄村、庚章村、宋溝村、源溝村、嶺頭村、背坡村、張金村、彭庄村、紅土溝村、衛溝村、黃龍廟村、翟庄村、泗澗村、雁門村、丁斗村、柿花溝村、南王莊村、澤南村、澤北村、棗樹嶺村、聶庄村、泥溝河村、柏樹庄村、橋凹村、趙禮庄村、王禮庄村、邱禮庄村、中禮庄村、大郭庄村、牛家莊村、南孫村、北孫村、宗庄村、曹凹村、齊庄村、戰天洞村、洪溝村、趙庄村、許峰村、曹廟村、槐灘村、長泉新村、張嶺新村、交兌新村、良安新村、新峽村、新安村、金河村、柏平村、毛田新村、富源村、宏泉村。
軹城春秋時期為軹國,戰國時期先為韓都,後為魏之重鎮。秦置軹縣,西漢至南北朝曾四度封為候國。
承留鎮
面積:196.8平方千米 人口: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103
位於濟源市西南8千米處,西靠王屋山,南望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2006年,轄49個村委會:承留村、周庄村、棗林村、衛庄村、花石村、栲栳村、安腰村、孔庄村、小南姚村、三皇村、東張村、栗子村、當庄村、小寨村、南姚河西村、南姚河東村、南溝村、南杜村、北杜村、甘河村、韓村、西官橋村、東官橋村、玉陽村、谷沱村、北石村、南石村、北勛村、南勛村、張庄村、曲陽村、鄭窯村、李八庄村、衛河村、上觀村、下觀村、虎嶺村、玉皇廟村、山坪村、張河村、孤樹村、衛佛安村、倉房庄村、大溝河村、南嶺村、趙老莊村、大峪新村、王拐新村、高溝村。(282個村民組)
邵原鎮
面積:337平方千米 人口:4萬人 代碼:410881104
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距市區60餘千米,東與王屋山毗鄰,西與山西省垣曲縣接壤,北依太行與山西陽城山脈相連,南臨黃河同新安縣隔水相望。全鎮東西寬25千米,南北長50餘千米,平均海拔500—700米之間。2006年,轄50個村委會:邵原村、北寨村、崔家莊村、白坡崖村、衛凹村、洪村、張凹村、李凹村、劉寨村、牛庄村、葛山村、王嶺村、碌碡村、田穀沱村、墳凹村、柴家莊村、劉溝村、長院村、陽安村、 山院村、趙圪塔村、金溝村、南山村、唐山村、南窯村、紅院村、花園村、小溝背村、黃背角村、二里腰村、黃楝樹村、郝坡村、神溝村、東陽村、杏樹凹村、雙房村、院科村、河西村、段凹村、後王莊村、茶房村、劉下溝村、北李凹村、前王莊村、姜圪塔村、史家腰村、七溝河村、稱彎村、李家莊村、劉腰村。
坡頭鎮
面積:13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105
位於濟源市南部山區,鎮政府所在地距市區18千米。2006年,轄24個村委會:坡頭村、西灘村、店留村、柳峪溝村、狄溝村、栗樹溝村、石槽溝村、 白道河村、郝山村、留庄村、左山村、佛澗村、毛嶺村、馬住村、清澗村、連地村、大庄村、馬場村、蔣庄村、蓼塢村、泰山村、校庄村、雙堂村、葦園村。(248個居民組)
梨林鎮
面積:67.2平方千米 人口:4.2萬人 代碼:410881106
位於濟源市東部,距市區12千米。西邊與濟源市亞橋鄉相鄰,北邊與五龍口鎮相連,南與孟州市毗鄰。2006年,轄45個村委會:梨林村、沙東村、沙後村、沙西村、良庄村、小官莊村、小南庄村、屈東村、屈西村、沁市村、 南程村、程村、朱村、大許村、東許村、安村、西湖村、北榮村、冢上村、薛庄村、水東村、橋頭村、水運庄村、牛社村、裴城村、南官莊村、後榮村、前榮村、蕭庄村、桃園村、東蔣村、西蔣村、趙家莊村、永太村、閻家莊村、南瑞村、 北瑞村、范庄村、大交新村、關陽新村、東坡新村、五里溝新村、東逢薛新村、西逢薛新村、熬坪新村。
大峪鎮
陸域面積:260平方千米 水域面積48平方千米 人口:2.9萬人 代碼:410881107
位於濟源市西南部。2000年9月撤鄉建鎮。2006年,轄30個村委會:橋溝村、亂石村、三岔河村、硯瓦河村、 陡溝村、召庄村、槐姻村、仙口村、薛寨村、栗園村、東溝村、寺郎腰村、陡岩溝村、林仙村、曾庄村、方山村、反頭嶺村、偏看村、王坑村、鹿嶺村、朝村、董嶺村、大奎嶺村、草溝村、上寨村、冢崮堆村、王拐村、小橫嶺村、堂嶺村、桐樹嶺村。(364個居民組)
亞橋鄉
面積:31.6平方千米 人口:3萬餘人 代碼:410881200
位於濟源市區東郊,緊依市區。2006年,轄23個村委會: 亞橋村、葯園村、鐵岸村、碑子村、北堰頭村、廟後村、西水屯村、北水屯村、南水屯村、罡頭村、西馬頭村、中馬頭村、東馬頭村、苗店村、舊河庄村、東郭路村、西郭路村、王莊村、石牛新村、白溝新村、劉庄新村、陸家嶺新村、竹峪新村。
思禮鎮
面積:69.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201
位於濟源西郊,東與天壇街道接壤,西北與山西省陽城縣桑林搭界,北與克井鎮相連,南與承留鎮毗鄰,鄉政府所在地距市區中心7千米。2006年,轄27個村委會:思禮村、北官橋村、三河寨村、三河村、荊王村、石牛村、北姚村、范寺村、澗南庄村、張村、澗北村、慶華村、西柴庄村、高庄村、三教堂村、立城村、城岸村、竹園溝村、史寨村、西宋庄村、姬溝村、鄭坪村、水洪池村、牛灣村、洛峪村、黃庄村、夏神村。
王屋鎮
面積:240平方千米 人口:2.8萬人 代碼:410881202
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西與邵原鎮接壤,南與下冶鄉毗鄰,北與山西陽城山水相連,東與大峪鎮、承留鎮搭界,距市區37千米,平均海拔450米。2006年,轄44個村委會:王屋村、楊溝村、新林村、庭芳村、大店村、譚庄村、石匣村、羅庄村、封門村、清虛宮村、愚公村、迎門村、湯窪村、林山村、西坪村、東西山村、和平村、鐵山村、麻院村、太凹村、燕庄村、麻庄村、前劉溝村、毛凹村、原庄村、上二里橋村、桃花洞村、柳溝村、商庄村、寨嶺村、五里橋村、和溝村、茶坊村、柏木凹村、棗園村、韓旺村、喬庄村、風門腰村、大路村、竹泉村、橋後溝村、西門村、上關村、桶溝村。
下冶鎮
面積:166平方千米 人口:3.3萬人 代碼:410881203
於濟源市西南部,北與王屋鄉搭界,南臨小浪底庫區,與新安縣相望;西和邵原鎮毗鄰,東與大峪鎮接壤,距市區60千米。2006年,轄38個村委會:下冶村、原頭村、曹腰村、上冶村、中吳村、馬嶺村、北吳村、樓溝村、南吳村、探馬庄村、官洗溝村、圪台村、鄭山村、上河村、逢北村、大嶺村、韓彥村、朱庄村、東河村、竹園村、三教村、磚陽河村、下韓旺村、圪老圈村、下石板村、北桐村、吳村、南桐村、上石板村、陶山村、前凹村、石槽村、南崖頭村、坡池村、官窯村、逢掌村、王樹溝村、楊木凹村。(5個管理區)
C. 黃河小浪底水庫排沙
黃河小浪底水庫排沙是因為:因為黃河含沙量較大,到中游的時候淤積回非常嚴重,放水排沙答正好把淤積的泥沙沖到下游,這樣才不會導致決堤,基本上是每年都排,很壯觀的。
黃河小浪底水庫持續開閘排沙,裹挾著大量泥沙的水流瀑布猶如三條黃龍從排沙洞口噴薄而出,場面蔚為壯觀。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都能吸引大量遊客前來領略「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觀景象。
(3)濟源河沙擴展閱讀:
小浪底水利樞紐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工程於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小浪底位於河南省濟源西南30公里的黃河幹流上,上距三門峽水庫130公里,下距鄭州花園口115公里,是黃河幹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
小浪底水庫內大量的半島、孤島、險峰,使自然景觀近有曲折蜿蜒的河灣,遠有煙色浩淼的湖面。從碼頭登舟,擊水搏浪。
出入高峽平湖,觀賞沿岸山水風光,盡情領略母親河的風采,以景觀上的美、幽、奇、勝、典滿足人們高尚的享受和回歸自然的追求。
D. 濟源包括哪些縣
一樓個二貨,縣級市能有獨立的司法機構?能有專門的牌照?你倒是說說縣級市的話屬於那個市管轄?不懂縣級市的含義就別亂用詞!
現在濟源是省轄市,孤零零的光桿司令是不假,但是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沒有中間領導層的貪污,現在發展飛速,省領導也高度重視,全國城鄉一體化試點單位。
濟源現在包括5個街道、11個鎮:沁園街道、濟水街道、北海街道、天壇街道、玉泉街道、克井鎮、五龍口鎮、軹城鎮、承留鎮、邵原鎮、坡頭鎮、梨林鎮、大峪鎮、思禮鎮、王屋鎮、下冶鎮。
省轄市領導鄉鎮就好比地級市領導縣級市,所以濟源的發展是不可限量的
濟源牌照豫U,有獨立的法院,公安局等等。
E. 新密市與濟源市哪個好
首先,如果是需要片面了解的,網路裡面就有介紹,相信也許會有人復制專粘貼過來給你看,但屬是,如果這樣可以的話,還需要來網路知道提問嗎?所以,我現在救我自己的感受給你一點建議。
好的意義很寬泛,不知道老兄問的是哪方面,我家鄉是新密的,就跟你說下新密吧。
新密是鄭州市一個發展較早的縣級市,原支柱產業為煤炭、耐材、造紙,因這幾種產業對環境污染較為嚴重,且隨著地下資源的不斷開挖而日漸貧瘠,新密市經濟正在逐漸轉型,從大修密縣縣衙、打虎亭漢墓到開發伏羲山景區,從興建商業區、引入五星級酒店到密香杏種植推廣,從大范圍植樹造林到開展農家樂力促北區融鄭,新密市把握住了鄭州市城市圈擴容的機遇,也把握住了作為鄭州市大後方的機遇,可以說商機無限,環境也大好於從前,個人認為較具發展潛力。
優勢:毗鄰省會鄭州,經濟基礎較好,環境日漸改善,與鄭州市區經濟聯系日益密切。
濟源市聽說是個不錯的城市,因為沒去過,所以,不便妄言。
但我自己感覺,如果是要發展商業、投資的話,新密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全部個人感受,希望能給你一點參考。
F. 黃河小浪底暫停調水調沙會引起什麼自然現象
取消調水調沙這一命令以後,黃河水可能很快就會恢復過來,之前調水調沙造成的黃河水枯竭也能起到一些緩解的作用,一旦水變多了,周圍地區就會濕潤,很容易引起降雨,甚至是大到暴雨,所以接下來的時間黃河周圍地區應當注意防暴雨,甚至是水土流失的一些症狀。
黃河調水調沙指利用黃河上的水庫對水和沙進行調節,力求以最少的水量輸送最多的泥沙,從而減輕下遊河道淤積,甚至達到沖刷的效果,使黃河下遊河床不再抬高,現在暫停了調水調沙,下遊河床可能很快再次升高,下游會發生泥沙淤積的現象,嚴重的話可能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不管什麼事情有利就有弊,既然領導做出這個決定就遵守吧。
G. 這兩天想去看小浪底調水調沙,從鄭州到小浪底風景區怎麼坐車,希望大家能給些意見越清楚越好啊!
去隴海汽車站坐從鄭州到小浪底的車,每天一班,早上7點從小浪底發車,下版午權3點從鄭州返回小浪底,票價40元;我每次回家都是坐這趟車,到小浪底都傍晚了,休息一晚,第二天正好可以看放水調沙。 放水調沙應該是7月5號結束,抓緊去吧。。。
H. 濟源市行政區劃
濟源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雙橋街道、濟水街道、北海街道、天壇街道、克井鎮、五龍口鎮、軹城鎮、承留鎮、邵原鎮、坡頭鎮、梨林鎮、大峪鎮、亞橋鄉、思禮鎮、王屋鎮、下冶鎮。
雙橋街道 面積:13.6平方千米 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001
2006年,轄2個社區、12個居委會:西馬蓬河西居委會、西馬蓬河東居委會、東馬蓬居委會、西留村居委會、東留村居委會、屯軍頭居委會、南夫人頭居委會、東夫人頭居委會、御駕庄居委會、河合居委會、沁源社區、世紀苑社區、馬庄居委會、小韓村居委會。
濟水街道 面積:5.2平方千米 人口:6萬餘人 代碼: 410881002
地處濟源市老市區中心地帶,是全市的經濟、文化、貿易、金融中心。原轄15個居委會。2006年,轄4個社區、8個居委會:西關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東街居委會、東庄居委會、東園居委會、狄庄居委會、周園社區、源園社區、玉仙社區、濱河社區。
北海街道 面積:6.9平方千米 居住人口:5萬人 代碼:410881003
位於濟源市區北部。2006年,轄3個社區、11個居委會:李庄居委會、小劉庄居委會、三庄居委會、廟街居委會、下街居委會、紙坊居委會、馬寨居委會、東關居委會、東高庄居委會、段庄居委會、南堰頭居委會、新漭園社區、清趣園社區、望春園社區。
天壇街道 面積:10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5萬餘人 代碼:410881004 郵編:454650
辦事處成立於1992年11月25日,位於濟源市區西部。2006年,轄1個社區、11個居委會:西石露頭居委會、柴庄居委會、東石露頭居委會、北潘村居委會、南潘村居委會、西高庄居委會、泥河頭居委會、伯王莊居委會、南白澗居委會、南賈庄居委會、宋庄居委會、商業城居委會、鑫源社區。辦事處駐濟水大街西段158號。
克井鎮
面積:220平方千米 人口:6.6萬人 代碼:410881100
位於濟源市北部,北依太行與山西接壤,南與市區相連。2006年,轄51個村委會:克井村、原昌村、苗庄村、任庄村、白澗村、王才庄村、北社村、棗廟村、閻和村、閻營村、茶店村、勛掌雙峰村、勛掌後溝河村、勛掌金水村、勛掌古泉村、勛掌新村、南樊村、中樊村、北樊村、酒務村、塘石村、小郭富村、大郭富村、賈庄村、靈山村、小庄村、青多村、新莊村、佃頭村、柿檳村、水運村、西許村、大東許村、石河村、磨庄村、交地村、圪針庄村、北喬庄村、康村、郭庄村、南庄村、中社村、大社村、河口村、沁西村、河東村、圪了灘村、東灘村、渠首村、虎尾河村、逢南村。(110個自然村)
五龍口鎮
面積:127平方千米 人口:4.87萬人 代碼:410881101
位於濟源市東北部。古稱枋口,因秦代在此開山鑿渠,以枋木為閘;後又相繼開挖了利豐、廣惠、廣利、永利、永興等五渠,成「五龍分水」之勢,五龍口因此得名。2006年,轄31個村委會:辛庄村、里河村、山口村、白龍廟村、省庄村、賀坡村、西窯頭村、尚庄前村、尚庄後村、留村、化村、逯村、馬村、東逯寨村、西逯寨村、任寨村、五龍頭村、河頭村、和庄村、王寨村、西正村、董庄村、北官莊村、休昌村、 裴村、 蓮東村、閻庄村、谷堆頭村、古楊樹庄村、西坡村、西坡新村。
軹城鎮
面積:147.6平方千米 人口:8萬餘人 代碼:410881102
東與孟州市搭界,西與承留鎮接壤,南與黃河小浪底樞紐工程相望,北與濟源市區相連,鎮區距市政府2千米。2006年,轄72個村委會:東軹城村、西軹城村、桐花溝村、東添漿村、周樓村、河岔村、南冢村、西添漿村、中王村、趙村、綺里村、南郭庄村、南河口村、西留養村、東留養村、大驛村、石板溝村、王虎村、小王莊村、柏林村、南李庄村、庚章村、宋溝村、源溝村、嶺頭村、背坡村、張金村、彭庄村、紅土溝村、衛溝村、黃龍廟村、翟庄村、泗澗村、雁門村、丁斗村、柿花溝村、南王莊村、澤南村、澤北村、棗樹嶺村、聶庄村、泥溝河村、柏樹庄村、橋凹村、趙禮庄村、王禮庄村、邱禮庄村、中禮庄村、大郭庄村、牛家莊村、南孫村、北孫村、宗庄村、曹凹村、齊庄村、戰天洞村、洪溝村、趙庄村、許峰村、曹廟村、槐灘村、長泉新村、張嶺新村、交兌新村、良安新村、新峽村、新安村、金河村、柏平村、毛田新村、富源村、宏泉村。
軹城春秋時期為軹國,戰國時期先為韓都,後為魏之重鎮。秦置軹縣,西漢至南北朝曾四度封為候國。
承留鎮
面積:196.8平方千米 人口: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103
位於濟源市西南8千米處,西靠王屋山,南望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2006年,轄49個村委會:承留村、周庄村、棗林村、衛庄村、花石村、栲栳村、安腰村、孔庄村、小南姚村、三皇村、東張村、栗子村、當庄村、小寨村、南姚河西村、南姚河東村、南溝村、南杜村、北杜村、甘河村、韓村、西官橋村、東官橋村、玉陽村、谷沱村、北石村、南石村、北勛村、南勛村、張庄村、曲陽村、鄭窯村、李八庄村、衛河村、上觀村、下觀村、虎嶺村、玉皇廟村、山坪村、張河村、孤樹村、衛佛安村、倉房庄村、大溝河村、南嶺村、趙老莊村、大峪新村、王拐新村、高溝村。(282個村民組)
邵原鎮
面積:337平方千米 人口:4萬人 代碼:410881104
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距市區60餘千米,東與王屋山毗鄰,西與山西省垣曲縣接壤,北依太行與山西陽城山脈相連,南臨黃河同新安縣隔水相望。全鎮東西寬25千米,南北長50餘千米,平均海拔500—700米之間。2006年,轄50個村委會:邵原村、北寨村、崔家莊村、白坡崖村、衛凹村、洪村、張凹村、李凹村、劉寨村、牛庄村、葛山村、王嶺村、碌碡村、田穀沱村、墳凹村、柴家莊村、劉溝村、長院村、陽安村、 山院村、趙圪塔村、金溝村、南山村、唐山村、南窯村、紅院村、花園村、小溝背村、黃背角村、二里腰村、黃楝樹村、郝坡村、神溝村、東陽村、杏樹凹村、雙房村、院科村、河西村、段凹村、後王莊村、茶房村、劉下溝村、北李凹村、前王莊村、姜圪塔村、史家腰村、七溝河村、稱彎村、李家莊村、劉腰村。
坡頭鎮
面積:13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105
位於濟源市南部山區,鎮政府所在地距市區18千米。2006年,轄24個村委會:坡頭村、西灘村、店留村、柳峪溝村、狄溝村、栗樹溝村、石槽溝村、 白道河村、郝山村、留庄村、左山村、佛澗村、毛嶺村、馬住村、清澗村、連地村、大庄村、馬場村、蔣庄村、蓼塢村、泰山村、校庄村、雙堂村、葦園村。(248個居民組)
梨林鎮
面積:67.2平方千米 人口:4.2萬人 代碼:410881106
位於濟源市東部,距市區12千米。西邊與濟源市亞橋鄉相鄰,北邊與五龍口鎮相連,南與孟州市毗鄰。2006年,轄45個村委會:梨林村、沙東村、沙後村、沙西村、良庄村、小官莊村、小南庄村、屈東村、屈西村、沁市村、 南程村、程村、朱村、大許村、東許村、安村、西湖村、北榮村、冢上村、薛庄村、水東村、橋頭村、水運庄村、牛社村、裴城村、南官莊村、後榮村、前榮村、蕭庄村、桃園村、東蔣村、西蔣村、趙家莊村、永太村、閻家莊村、南瑞村、 北瑞村、范庄村、大交新村、關陽新村、東坡新村、五里溝新村、東逢薛新村、西逢薛新村、熬坪新村。
大峪鎮
陸域面積:260平方千米 水域面積48平方千米 人口:2.9萬人 代碼:410881107
位於濟源市西南部。2000年9月撤鄉建鎮。2006年,轄30個村委會:橋溝村、亂石村、三岔河村、硯瓦河村、 陡溝村、召庄村、槐姻村、仙口村、薛寨村、栗園村、東溝村、寺郎腰村、陡岩溝村、林仙村、曾庄村、方山村、反頭嶺村、偏看村、王坑村、鹿嶺村、朝村、董嶺村、大奎嶺村、草溝村、上寨村、冢崮堆村、王拐村、小橫嶺村、堂嶺村、桐樹嶺村。(364個居民組)
亞橋鄉
面積:31.6平方千米 人口:3萬餘人 代碼:410881200
位於濟源市區東郊,緊依市區。2006年,轄23個村委會: 亞橋村、葯園村、鐵岸村、碑子村、北堰頭村、廟後村、西水屯村、北水屯村、南水屯村、罡頭村、西馬頭村、中馬頭村、東馬頭村、苗店村、舊河庄村、東郭路村、西郭路村、王莊村、石牛新村、白溝新村、劉庄新村、陸家嶺新村、竹峪新村。
思禮鎮
面積:69.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201
位於濟源西郊,東與天壇街道接壤,西北與山西省陽城縣桑林搭界,北與克井鎮相連,南與承留鎮毗鄰,鄉政府所在地距市區中心7千米。2006年,轄27個村委會:思禮村、北官橋村、三河寨村、三河村、荊王村、石牛村、北姚村、范寺村、澗南庄村、張村、澗北村、慶華村、西柴庄村、高庄村、三教堂村、立城村、城岸村、竹園溝村、史寨村、西宋庄村、姬溝村、鄭坪村、水洪池村、牛灣村、洛峪村、黃庄村、夏神村。
王屋鎮
面積:240平方千米 人口:2.8萬人 代碼:410881202
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西與邵原鎮接壤,南與下冶鄉毗鄰,北與山西陽城山水相連,東與大峪鎮、承留鎮搭界,距市區37千米,平均海拔450米。2006年,轄44個村委會:王屋村、楊溝村、新林村、庭芳村、大店村、譚庄村、石匣村、羅庄村、封門村、清虛宮村、愚公村、迎門村、湯窪村、林山村、西坪村、東西山村、和平村、鐵山村、麻院村、太凹村、燕庄村、麻庄村、前劉溝村、毛凹村、原庄村、上二里橋村、桃花洞村、柳溝村、商庄村、寨嶺村、五里橋村、和溝村、茶坊村、柏木凹村、棗園村、韓旺村、喬庄村、風門腰村、大路村、竹泉村、橋後溝村、西門村、上關村、桶溝村。
下冶鎮
面積:166平方千米 人口:3.3萬人 代碼:410881203
於濟源市西南部,北與王屋鄉搭界,南臨小浪底庫區,與新安縣相望;西和邵原鎮毗鄰,東與大峪鎮接壤,距市區60千米。2006年,轄38個村委會:下冶村、原頭村、曹腰村、上冶村、中吳村、馬嶺村、北吳村、樓溝村、南吳村、探馬庄村、官洗溝村、圪台村、鄭山村、上河村、逢北村、大嶺村、韓彥村、朱庄村、東河村、竹園村、三教村、磚陽河村、下韓旺村、圪老圈村、下石板村、北桐村、吳村、南桐村、上石板村、陶山村、前凹村、石槽村、南崖頭村、坡池村、官窯村、逢掌村、王樹溝村、楊木凹村。(5個管理區)
I. 想知道: 濟源市 濟源渠馬線 在哪
濟源市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雙橋街道經濟水街道,北海街道,天堂的街道克井鎮,五龍口鎮,智城鎮,承留鎮,邵原鎮坡頭鎮大禹廟梨鎮,鎮,亞橋鄉認為禮鎮,王屋鎮下冶鎮。
?雙橋街道面積:13.6平方公里人口:480萬碼:410 881 001
2006年,轄兩個社區,12個居委會:的彭喝吸居委會西馬西馬蓬河東居委會東Mapeng,居委會,西留村,東住宿村,屯軍頭居委會,南孚頭居委會,東夫人頭居委會,皇家莊附近,川井附近沁園社區,世紀苑社區,馬庄居委會,小韓村附近。
?經濟水街面積:5.2萬平方公里人口:600萬人代碼:410 881 002
?位於濟源市老城區中心,城市的經濟,文化,貿易,金融中心。原轄的15個居委會。 2006年,轄4個社區,8個街道:西關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南大街附近,北大街居委會,東大街附近庄居委會,東園居委會,狄庄居委會,周園社區源園社區,禹仙社區,濱河社區。
?北海街道面積:6.9萬公里常住人口:50000人郵編:410 881 003
位於濟源市區北部。? 2006年,管轄的三個社區,11個居委會:李庄居委會,小劉庄居委會,三庄附近,城隍廟街居委會,下街居委會,紙坊溝居委會的馬寨居委會,東關居委會,居委會東高庄,段庄街道南堰頭居委會,新的廣闊的公園社區清屈原社區,王春園社區。
?天壇街道面積: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50000人郵編:410881004郵編:454650
?辦事處成立1992年11月25日,位於濟源市區西部。 2006年,管轄的社區,11個居委會:西石露頭居委會,蔡庄附近,東石露頭居委會,北潘村,南盤村,西高庄居委會,居委會泥河頭,博王莊居委會南白溪附近,男家莊附近,宋庄居委會,城市的商業街區,鑫源社區。辦公室的體育場館水街,西段的158號。
?克井鎮
面積:220平方公里人口:660萬碼:410 881 100
位於濟源市的北部,北部,太行山與山西接壤,南與市區相連。? 2006年,轄51個村委會:的克CHIENG,前南昌村,仁村,苗寨,白澗村,王才村,北村社區的歷史廟村燕村,燕營村,茶店村,勛掌雙峰掌村勛勛手掌金水村勛手掌古泉,勛手掌新村,南畈村,樊村,北溝河村,樊葡萄酒廠村,塘石村,郭富村,大郭富村,賈庄村,山村的一個小村莊,綠色多村,新建村,佃頭村,柿檳村,水村,西許村大東區許村,石河村,磨村,跨村,GE針村,北喬村,康村過村,南溝村,村社,大社村,河口村,秦西村,GE灘村,河東村,東灘村渠首村,虎尾河村每南村。 (110個村)
五龍口鎮?
面積:127平方公里人口:487萬碼:410 881 101
?位於濟源市東北部。古代名方口山鑿秦下水道,木枋門,然後先後挖掘利豐永利,廣惠廣利永興五渠成的潛在五龍口因此而得名的「五龍分水嶺」。 2006年,轄31個村委會:辛庄村,河村,山口村,白龍廟村,省村,西窯新村,庄前村,上庄後村,離開村子,村,盧村,馬坡村,東魯村,寨,西陸宅仁宅村5龍頭村,河頭村,村,汪齋寸,西正村,董村,北官莊村,休昌村,林皮村東村,閆村,谷堆頭村,的古楊樹村,西坡村,西坡村。
?智城鎮
?區:147.6平方公里人口:80000人郵編:410 881 102
?東孟州市外大街西承留鎮接壤,南跨黃河小浪底大壩項目,濟源市相連,北鄉2公里,距離市政府。 2006年,轄72個村委會:城村,西之市東智村,桐花村,東添漿村莊,周家村,河岔村,大冢村南,西添漿村,趙村鄉王村,齊村南郭村,東,南,西河口村的村不斷提高不斷提高村裡的,大繼電器村,石板村,王湖村,南李村,柏林村,王莊村,耿樟村,宋溝村,源村嶺頭村,背坡村,金村,彭村,紅土村,循道衛理村,黃龍廟村,翟村,泗澗村,雁門村,小斗村,柿花溝村,澤南村,南望村,澤被村,棗嶺村,聶村,泥溝河村,柏樹村,趙李橋金村村,王利村,邱禮濤村,禮村,大郭村,牛村,南孫村,北孫村村,曹凹村齊村,戰天洞村,對新農村紅村,趙村鄉,許多峰村曹廟村,決明子灘村,長泉村,張翎村,跨,梁廣新農村,新峽谷村,新安村,金河村,博平村,毛田村,富源村,宏泉。
?志城在春秋志國,戰國時期,首先,在城市的衛。秦芝縣,西漢至南北朝四次榮登候選國。
?承留鎮
?面積:196.8平方公里人口:650萬(其中農業人口4.8萬人)代號:410 881 103
?僅8公里,西南濟源市西部王屋山,南望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 2006年,轄49個村委會:承留村,周家村,棗林村,衛理公會村,花石村,栲栳村,安全性腰村,村洞,小南窯村,三皇村,東張村,栗子村,當村,小寨村,南瑤族河西,南瑤族河東村,南庄村,南都村,北杜村,甘河村,韓村官方橋村,西,東官橋村,玉谷坨村,楊家村,北石村,南石村,北勛村南勛村,李八庄村曲陽村,鄭邀存村循道衛理河村,村,下村,虎嶺村,玉皇廟村,靈山村,河村孤獨的樹,健康的概念佛安全村谷倉村,大溝河村,南嶺,趙老村,大禹村,高村,汪水新村。 (282個村民??小組)
?,邵前鎮
面積:337平方公里人口:40,000代碼:410 881 104
?,超過60公里,距接壤,西與山西省垣曲縣,市,東臨王屋山,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根據山西陽城山脈與太行山北段,黃河以南新河縣水之隔的。鎮25公里,寬,從東到西,從南到北,50多公里,平均海拔在500-700米之間。 2006年,轄50個村委會:邵原村,北翟,崔家村,白坡崖村,大衛坳村,張坳村,宏村,李槽村,牛村劉側蹲戈村,橫嶺村,盧世田穀區沱村,墳凹村,柴村,劉村,長院村,楊安村,洲村,山院村,趙格她村,村,南山村,唐山村,南窯村,紅元村,小溝背村黃背角的村莊內腰村,花園村,黃楝樹,神村,東陽村,杏坳村,雙子村,醫院分行村,河西王家村,村,段,郝坡村坳村,薩博,劉村,下村,王莊村,姜圪塔村,史家的腰部村,七溝河村,北凹村,後彎村,李家莊村,劉腰村說。
坡頭鎮?
面積:137平方公里人口:260萬碼:410 881 105
?位於南部山區的濟源市,鎮政府所在地18公里,遠離城市。 2006年,轄24個村委會:坡頭村西灘村店留在村裡,劉峪溝村,狄村,板栗村,石槽村,白道河村,郝洞村,留村左村,佛澗村,毛澤東安嶺村馬生活在農村,清澗村,連村,村,馬場村,旅遊村,蓼塢村,泰山村的村,雙大學生村官,蘆葦源村,上水。 (248居民小組)
?梨鎮
面積:67.2平方公里人口:420萬碼:410 881 106
位於濟源市12公里,距城市的東部。?在相鄰的北五龍口鎮相鄰連接南孟州市西濟源市亞橋鄉。 2006年,轄45個村委會:梨沙東林村,村,沙一村,沙西村,良村,小官莊村,小南庄村,南程村,秦ICHIMURA,曲東村,曲西村,走村,朱村,大許村,東安村許村,西湖村,北榮村,大冢上村,薛村水東村,橋頭村,水運村,社區村莊,裴城村,南官莊村,後榮村牛,前永安??村,肖村,桃園村,東蔣村,西蔣村,趙村,永泰村,晏家村南瑞村,北部的瑞士村,樊村,大橫村,東坡村,陽關新村村,五里溝,東每薛村,西每薛新村,,煮沸平新村。
大禹鎮?
土地面積:260平方公里水面積48平方公里,人口:290萬碼:410 881 107
?位於濟源市西南。 2000年9月撤鄉建鎮。 2006年,轄30個村委會:大橋村,岩石的村,三岔河村,硯瓦河村,陡村,趙村鄉,懷婚姻村,信口村,寺郎村東溝村,薛摘寸梨園村,腰,陡峭的村森林冼村,曾村,方山村,反頭村,在村的部分看,橫坑村,鹿嶺村,朝村,董家安嶺村,翟大冢崮堆村的大奎村,基層村汪水村,一個小十字嶺村教會嶺村,桐村。 (364居民小組)
亞洲翔?
面積:31.6平方公里人口:30000人郵編:410 881 200
位於濟源市東郊,緊依在城市地區。 2006年,轄23個村委會:碑村,葯園村鐵岸村,亞洲開發橋村,北堰頭,廟後村,西水屯村,北水屯村南水屯村崗村,西馬來西亞頭村,馬頭村,東馬頭村,苗店村,老河口村路村,東郭,西郭路村,王莊村,白溝新莊,劉庄新村,陸嘉陵村,珠玉村,石牛村。
?思禮鎮
面積:69.7平方公里人口:260萬碼:410 881 201
?位於在濟源市西郊,毗鄰東和天街的西北陽城縣桑林搭界,北寺和克井鎮連接的,留在鎮毗鄰,南與承鄉政府7公里,距城市中心。 2006年,轄27個村委會:想三河翟禮村,北官方橋村,三河村,景王村,石牛村,北姚村,范寺村,石澗村南,村澗北村清華村,西柴村,村三教堂村新立村城岸村,竹園村,石宅村,西宋村,吉村,鄭村,水洪池村,牛灣村,夏神村,珞瑜村,黃村。
王屋鎮?
面積:240平方公里人口:280萬碼:410 881 202
?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西邵原鎮接壤,南毗鄰鄉鎮的統治下,山西陽城北相連的山河,東和,承留鎮大峪鎮搭界,37公里遠離城市的地區,平均海拔450米。 2006年,轄44個村委會:黃屋村,楊家村,新林村,法院芳村,大店村,灘村,石匣村,駱村,關起門村,清虛宮村,老人村,迎門村,湯窪村,林村,華西村,東和華西村,鐵山區村,馬元村,和平村,太凹村,閻村,馬村,前柳村,毛凹村,原村,中橋2村,桃花洞村,劉村,村,寨嶺村五里橋村,供應商和村莊,茶坊村,香柏木凹村,棗園村,韓王村喬村,風門腰村大路村,竹泉,橋,西門村村,上關村,每桶村。
?下冶鎮
面積:166平方公里人口:330萬代碼:410 881 203
?在濟源市西南,北和小浪底水庫南王屋鄉大街,跨越新縣毗鄰,西與邵原鎮接壤,東與大禹鎮60公里,距城市。 2006年,轄38個村委會:下冶村,原頭村,曹腰村,冶金村,吳村,北吳村,馬安嶺村,婁村,南吳村,村幹部間諜洗村,GE台村,鄭村,河村,每一個北村大嶺村,漢延村,珠村,東三教村,磚積極河村,韓王村,GE圈村,下石板村,北村,竹園村,桐村,吳村,南桐村,石板村,陶氏村,前凹村,石槽村,南崖頭村,坡池村,官窯村,每村的手掌,白楊坳村王莊村。 (管理區)
J. 濟源老區水利史上的輝煌篇章
濟源老區水利史上的輝煌篇章
李傳清
濟源市是河南省西北部有名的革命老區,在1927年就建立了中共濟源黨支部,1929年建立特支,1930年改建為濟源縣委,領導人民反帝反封建,1945年獲得解放。在革命戰爭年代,老區人民進行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來,老區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戰天斗地,建設家園,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濟源在工業、農業、城市建設等各條戰線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就水利建設略述於後。
馴服蟒河 萬民受益
蟒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發源於太行山區山西省陽城縣東山鄉的花野嶺,流經我省濟源、孟縣、溫縣,到武陟縣的董宋村注入黃河,全長130公里,流域面積1328平方公里。濟源段一般汛期流量可達600個秒立方米,大的可達1000秒立方米。其中在濟源流經46公里,流域面積700平方公里,有耕地37萬畝。但由於解放前舊政府不搞水利建設,特別是日寇侵佔時期,山林全被砍伐和燒盡,土地失修,水土保持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十年九旱。蟒河汛後僅有0.2左右秒立方米還斷斷續續,一到汛期洪水泛濫,低窪地積水不能排泄,甚至受蠎河頂托,出現倒灌,僅濟源就有近10萬畝秋禾被淹死,麥也不能種,形成荒蕪。據歷史記載:從1000年到新中國建立的500年內濟源出現旱災200次,河南省有關文字記載:濟源縣明、清時期全年農業絕收37次,另夏、秋絕收35次。據河合村碑記:淹村:乾隆年間2次、光緒年間一次、民國四年八年2次。蟒河在濟源境內僅有城東關一座橋,為了阻止日本進攻縣城,還被國民黨炸毀。每年汛期兩岸群眾因泅渡總有人死亡。群眾諺語是:「山上和尚頭,溝內沒水流。年年種莊稼,季季沒好收」,過著「早上湯,中午糠(小米糠),晚上稀飯照月亮,冬天穿不上棉衣裳」的悲慘生活,因此濟源人民多年來一直渴望治理蟒河,擺脫水旱災害,舊政府根本不關心群眾生活,更不會領導人民根治蟒河變害為利,無奈,群眾在濟源城東關的蟒河大橋眼下掛了一把青銅寶劍,意思是「以劍鎮蟒」。雖無濟於事,但說明勞動人民要求治理蟒河的迫切願望,這條可惡的蟒河解放後終於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被人民馴服了。
建國後,在三年恢復生產的同時,濟源縣委遵照黨的指示:「我們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改造自然」,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領有關幹部到老區、山區農村進行調查,認為濟源的自然特點是水源缺乏,十年九旱,低窪地汛期十年九淹,造成旱澇災害頻繁。但同時也發現在水土保持方面,農民也有些經驗。如虎嶺村全國林業模範曹永建領導群眾封山育林和植樹造林,幼林和草滿坡,保持了水土;低窪地區,東馬頭進行溝洫台田,把原來哈蟆窪變成了良田;東天江打井抗旱的經驗;庚章村用里砌外墊的辦法把坡地變成了梯田;金鵝村打水窖蓄雨水,旱時可以澆苗點種;山區溝內壘堰築壩建谷坊,既擴大耕地又攔蓄泥沙。把這些經驗匯總起來,即山區推廣虎嶺村封山育林和挖魚鱗坑植樹造林的經驗;低窪地區推廣東馬頭溝洫台田改種水稻的經驗;在山區夾溝處築壩壘堰蓄泥沙擴大耕地的經驗。同時還認識到國家能修大型水庫,濟源也可以在蟒河支流上修小水庫。縣委要求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建成百庫、千井、萬窖,使坡地變梯田等辦法控制水土地流失,使蟒河變害為利。縣委提出這一治理蟒河方案後很受廣大群眾的贊同,這樣很快以點代面,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保持運動。如1953年,由縣里出資首先在南姚村修建了一個小水庫,春季建成,汛期蓄水,當年就澆了1500畝玉米,增產12萬斤,村民很快又在這條河上修了三個水庫。自修水庫群眾得到了實惠,到1957年凈增糧食200萬斤。群眾說:「小水庫是個寶,既抗旱又防澇,養魚蝦收益高」。當時曾經阻止過開溢洪道的王順春說:「不知道小水庫這么好,修第一個水庫時,我真不該阻擋在我的地挖溢洪道。」當時所以要在蟒河支流的上河先修水庫,是因為上河(即南姚河)橫穿南姚行政村,汛期河漲,淹沒村莊土地,甚至造成人畜死亡。如1943年南姚河發水,外逃360戶,死人454名,沖壞土地250畝,房屋倒塌194間。為了在蟒河各支流河岔上修小水庫,抽調各鄉幹部和熱心水利的青年參加在庚章村學習修小水庫,一邊勞動一邊學習,他們回去後,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形成了興建小水庫的高潮,但他們雖然能選庫址和有建庫技術,可是沒有測量水平儀,縣里及時買了100個手准儀(照片1),解決了這一難題。這些小型工程,技術簡單,投資少,見效快,便於群眾運動全面開展。當時縣委還制定了誰受益誰負擔,多收益多負擔,少受益少負擔,不受益不負擔的政策,水庫占誰地誰可在庫內養魚,收入歸己。這些政策大大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本著農閑大幹、農忙小干、特忙暫停的辦法,在工程開展中本著先小後大,先易後難,進行一片一坡一溝集中治理的方法。經過五年治理,到1957年蟒河流域的13個支流內修小水庫63個,山區造林15萬畝,坡地變成了梯田,建成了近萬個水窖,發展水澆地10萬畝。基本上控制了蟒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效益逐年明顯。如糧食總產量由1952年的9937萬斤到1957年的15876萬斤。有了水群眾從內心裡高興,如白道河水庫通水時,坡頭村郝玉溫母親80多歲,孔老太太78歲,鄭世道雙目失明,三人在路上歇了四歇,到村北看水庫通水,鄭世道說:「我雖看不見,聽聽水聲也能多活二年。」
1956年國家農業部副部長何基灃到濟源視察工作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水土保持的典範》的文章,這年7月我參加了全國水土保持的座談會,介紹了濟源縣綜合治理蟒河的辦法,1957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譚震林在鄭州河南國際賓館召開豫北13縣水利座談會,在聽取了我和李生茂匯報治理蟒河的辦法和各縣的情況後,他肯定了濟源縣「全面規劃,綜合治理,以小型為主,以蓄為主,以群眾自辦為主」的治理蟒河經驗,11月4日《河南日報》全面報道了會議情況,號召學習蟒河治理的經驗,繼而在12月5日我又代表濟源縣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水土保持第二次工作會議,這次會議上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授予濟源錦旗一面,上書「馴服蟒河,萬民受益」(照片2),我當時在筆記本上寫下一首詩:「雙手接過錦匾旗,字字行行重千斤。馴服蟒河不停步,萬民受益代代存」。同時我被邀在水利學院介紹綜合治理蟒河的經驗,受到了師生的好評。1958年我代表濟源縣參加了全國水利表彰大會,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署名授予濟源縣「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獎狀(照片3),並號召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由負責人帶隊到濟源參觀學習。接著全國有26個省、市、自治區先後派出119個參觀團來濟源參觀學習,總人數達1.5萬人。黃河委員會副主任趙明甫參觀後說:「蟒河治理也是支持了黃河治理,明清時期黃河是百年一改道,五年一決口。光緒三年僅甘肅、陝西、山西、河南四省死人1300萬。」前蘇聯、羅馬尼亞、越南、朝鮮等國家,也派代表團來濟源參觀訪問。羅馬尼亞水利局長包艾魯•斯必利頓率代表團在參觀蟒河治理措施後,還在紙坊水庫工地參加勞動,並向濟源請求將紙坊水庫改為「中羅友誼水庫」。兩國同意後,就正式宣布濟源紙坊水庫為「中羅友誼水庫」(該水庫在上世紀80年代因五三一建設拆除)。
1958年8月2日接河南省通知,國家有關領導和各省市水利負責人坐飛機視察濟源,尤其是蟒河流域。隨後不久,國家水利部錢正英部長和副部長李葆華到濟源視察了蟒河的治理,並到王屋羅庄畝產千斤玉米田視察。
蟒河治理的經驗毛主席也充分給予肯定。1958年在成都會議上,他指出:「把蟒河等經驗一總結,總結出了葡萄串、滿天星,這是對事物的逐步認識的過程。排(排水)、大(大型工程)、國(國家辦)與蓄(蓄水)、小(小型工程)、群(群眾辦)是對立的統一。蓄、小、群為主,當然也要排、大、國。」
蟒河的馴服證明當時縣委和政府制定的措施是正確的,只有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才能解決村與村,社與社利害關系,達到綜合治理的目的;只有以小型為主才能解決技術問題,達到投資少,見效快,多、快、好、省的目的;只有以蓄為主才能保水保土減輕旱澇災害的目的;只有以社辦為主,才能解決資金不足,達到人人參加治理蟒河的目的。
引沁濟蟒渠的建設
引沁河水灌溉濟源沿山坡地是當地群眾千百年的願望,辦法是從盤峪河打洞到盤谷寺就可將水引出來。經過研究,我們帶領技術人員初測打一個上萬米長洞,當時條件不具備,第二高程低,如渠首移在紫柏灘,繞山轉修明渠打短洞完全是可能的。我們向縣委匯報了初測情況,雖然當時各方條件不具備而未行動,但縣委和群眾引沁河水興利的思想沒有動搖。
1965年,中共濟源第二次黨代表大會克井代表團提議修引沁渠議案,我同時還介紹了引沁渠線及效益,經過討論一致通過,形成決議。會後縣委隨即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引沁指揮部。縣委書記侯樹堂兼任指揮長(這時他在新鄉和修武縣搞社教),王振邦副書記和我及縣糧食局長侯守善為副指揮長,吃住在工地,坐陣指揮(另有6名兼職副指揮長)。還在受益單位會議上規定:多受益多負擔,少受益少負擔,早受益多出工,晚受益少出工,間接受益也出工支援的辦法,並規定民工除做飯和保管外,青壯年男性民工經過身體檢查沒有心臟病和夜盲症者方可到工地幹活。會議後群眾精神振奮,積極報名參戰,經過各方籌備,秋收後,先修大社村到圪了灘村汽車路,以便運送物資。6000名民工大致在11月份分三批到了工地。第一批去三分之一,任務是建本單位人的住處(搭草庵、打土窯、找石龕);第二批任務是:認本單位工段和修去工段的路;第三批民工到齊後首先學習毛主席著作提高認識,其次認定本單位工段和任務,其三練打錘扶釺,裝炮放炮等技術,於當年12月16日在東灘村召開全體民工動工誓師大會(照片4)。大家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後,堅定了信心,一致表態要「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大家住在石龕下或自建的草庵內,吃的是粗糧,住在野地,不怕炎寒在懸崖絕壁上修渠打洞,逢溝架橋,爭分奪秒戰斗在工地。如英武洞每天三八制工作,民工為勞動多貢獻當班者把鍾表撥後,接班者將表扭撥前,發生口角,指揮部將表定時加鎖,才解決了這個「爭議」。還有開始打兩米高兩米寬的導洞,需打九個炮眼,每班洞進度只10—30厘米,後民工創造短、中、長九根炮釺,這樣進度提高三倍以上。承留村打的出水口,44天平均每天進度2.61米,最高達4.01米,當時形成了為引沁渠出力是無尚光榮的風氣。如克井村韓占奎下肢癱瘓,但會掌鞋和理發技術,他就跪爬40里到東灘為民工理發掌鞋。辛庄梁秀美組織10名青年婦女步行50里到東灘為民工補洗衣被。在工地請年長者講村史家史,因旱澇災害逃荒在外賣兒賣女的悲慘情況,當時還發現民工住地瓮口村光緒三年碑記載:「……東庄西庄誰敢一人來往,人吃人肉到處都有,死者十有八九,嗚呼哀哉,誰念吾民之苦……」。這就進一步堅定建引沁渠保豐收的決心和信心,他們說:引沁河水戰勝旱澇保豐收,就是幹革命。遇到什麼困難都能排除。原定渠首到河口40華里用三年時間完成,因這段全在深山處,既是懸崖絕壁又石洞多而長,實際只半年時間,不僅完成三年計劃還延長20華里將渠通過蟒河。這段為第一期工程,1966年7月12日通水時,河南省副省長王維群帶領各地區負責人和水利局局長參加通水典禮剪綵大會。他說:「引沁濟蟒工程是我省繼『引漳入林』之後的又一偉大勝利,也是我省人民向自然開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多快好省的發展山區水利建設事業的又一面鮮艷紅旗」(照片5)。
第一期工程通水後孟縣提出要求,經地委批准,參加引沁渠建設,將渠延伸到孟縣槐樹口村,將孟縣丘岺坡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田。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斗,於1968年12月27日全渠通水到孟縣槐樹口村(付照片),全長240華里,後經第一期渠段擴建,可引水23個秒立方,(照片12)可澆蟒河流域山嶺地40萬畝。把蟒河流域內23條山溪河流,68座小水庫和近萬個塘池水窖串聯起來,形成以引增蓄,引蓄結合,長藤結隊,達到引沁原計劃灌、淤(利用汛期沁河水捎帶的泥沙灌溉土少石多的坡地)、電(利用洪水落差發電,現有3×3600千瓦和2×200千瓦電機)綜合效益的目的。
引沁總乾渠濟源段(140華里)分三期完成,修成一段,配套一段,通水一段,受益一片,群眾干勁越來越大,克服困難的辦法也越來越多,終於實現了引沁河水到山嶺高地的願望,使歷史上靠天收變成了穩產高產田。群眾說:「修渠前種到地,收在天,好年畝產不過百斤關。看今天,畝產噸糧不稀罕。坡地石多土少,汛期利用沁河水的泥沙灌田,淤後也變成噸糧田」,同時也帶動了林牧業和鄉村企業的發展。
引沁工程建設中開展比學趕超流動紅旗表彰先進活動,出現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如:嚇魂潭爬上懸崖除險石英雄宋玉溫;衛玉榮帶領雁門村青年婦女打通曙光420米的破碎石洞;北社村李宗儒受傷住醫院未好就私離醫院到嚇魂潭施工;青年婦女黃蓮芳背著家庭拿著針線到工地為民工縫補衣服,後又拿著工具到一乾渠打石頭;技術人員丁懷謙在嚇魂潭測渠線時不慎失足,掉下半山腰被一棵小樹擋住了,同志們用繩把他繫上來後,仍繼續測量。
嚇魂潭是個卡脖子工段,如和其他工段同時施工就斷絕了以上近20華里施工運輸的物資,待以上工段基本竣工和物資備足時,組織克井、辛庄、城關三個營1200名特別強的戰士突擊施工。嚇魂潭是非常險要的,此處有三通石碑記載:「……上依絕壁,下臨深淵,人行其上,如飛鳥遨空。」再險惡也嚇不倒英雄,他們從小李庄村往此處修了兩里人行石路,到了嚇魂潭山腰,再打豎井到渠線處施工,英雄們豪邁的說:「一天三次上下工,大路就是一條繩。(照片7)」經過近三個月的苦戰,終於打通500米石洞和建成1500米的明渠。
引沁濟蟒渠建設激發了全縣人民為水而奮斗:如軹城鎮火神廟村住在山北,人畜飲水要翻山到山南溝泉水擔水。支部書記李世清帶領群眾打個300米長石洞,將山南泉水引到山北,雖15分鍾流一擔水,但解決了翻山擔水之苦。河南省原副省長王維群看後說:「真了不起,火神廟村改為戰天洞村吧。」下冶鎮大嶺村趙小保年僅13歲,其父叫他每天去山坡放牛,這時他看到溝底有個長流小溪,每天就既放牛又修渠,後來修成兩華里一個小渠,將水引到田間,可澆地8畝。群眾稱贊他是「小愚公」。
向高山水利化進軍
濟源在馴服蟒河和引沁濟蟒渠建成後,平原和丘嶺地區的土地基本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的保收田。但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四個山區這時雖也建些小水渠和小水庫及水窖,仍然還是「靠天收」。上世紀對山區三大河流建水庫地址經地區技術人員已測定鑽探地質,但因在特殊年代等諸多原因未能實施。
1970年,中共濟源縣第三次黨代會恢復建立縣委以後,給三大水庫建設提供了保證。以趙永福為首組織技術人員對王屋山水庫重新測量,在此基礎上,我和趙正新(縣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及技術人員到水庫地址又進行考察並商定:壩主體為混凝土,經訪老農和親自查看找到一個白沙谷堆,解決工程用沙問題。
決定建庫後,又召開山區四個公社負責人(邵原連世清、王屋翟家其、下冶王甲元、大峪李希賢)會議,王榮森書記和我及技術人員等講了修建王屋山水庫的重大意義,邵原公社連世清提出,他自己修鰲背山渠道,先引水灌溉得利後再建水庫,這個建議得到了縣委的同意,並建立了王屋山水庫指揮部(當時為鐵山河水庫)。隨後我和指揮部技術員成英(陽城縣籍人)到陽城縣向該縣副縣長(女)談了王屋山修水庫的情況,告知要淹沒陽城縣一些土地和住戶。這位女縣長講:這地方我知道,基本沒有土地和住戶,我支持你們建水庫,就這樣王屋山水庫定下來了。
1971年秋後,指揮部住在庵溝,庵溝以上先修渠道,渠通後便於平車和小拖拉機往水庫送料。水庫清基開始澆灌後,新鄉地區水利局長張君仁建議:應一面修水庫,一面修渠道,達到庫成渠通,否則水庫建成修渠補助款省里不易列入計劃。山區渠道比較復雜,技術含量高,除水庫工地只留下郭俊和兩個技術員外,我和張金聲及其他技術人員轉入渠道上來,並組織帶領平地九個公社民工先修東乾渠,對各單位實行分段包干,按時完成。東乾渠最困難的是架設渡槽。如三教和韓彥要架渡槽,當地多為風化石,遠處開運石料費工和投資過大,就採用了薄殼排架渡槽,最高處是35米。這時,只有借濟源駐軍的一個小吊車,僅能吊到10米高。我們自做扒桿,進行吊裝。九座薄殼渡槽群,總長3700米,排架林立,槽身高懸,猶如九條多腳長龍,騰空飛躍,把一座座山頭連在一起,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人們用「天橋」、「彩虹」、「長龍」來形容渡槽的雄偉,用「友誼」、「團結」、「勝利」來歌頌軍民建渡槽的情誼(照片6)。
鰲背山水庫位於鰲背山西麓(水渠通後建水庫),東陽河上游,水庫大壩為混凝土雙面拱形,壩高50米,蓄水250萬立方米,總干長17.5公里,渠寬2米,高2.5米,引水總乾渠除1500米明渠外,全部由長達16公里的103個石洞和涵洞組成。走在渠上不見渠,走進渠內不見天,總投工2500多萬個,通水能力4個秒立方,可灌溉高山上4萬多畝「火旱田」。
天壇山水庫是濟源人民向高山水利化進軍興建的第三個水利骨幹工程,1977年12月動工,1979年8月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參加工程建設的是全縣除邵原公社外12個公社的萬余名民工,水庫清基灌水泥漿後,我和郭俊分工是:郭負責壩施工,我負責渠道施工。共開挖土石40多萬立方米,壘砌料石5萬多立方米,水庫澆灌混凝土2.6萬立方米,投工300多萬個,壩高27.5米,總干長16公里,其中石洞42個長10公里,通水能力為4個秒立方,整個渠道全系石塊壘砌,水泥鋪底襯幫(水庫乾渠未建成我調離濟源)。
三個水庫共同特點是:
1.壩高,蓄水少:王屋山水庫壩高80米,蓄水1000萬立方米;鰲背山水庫壩高51米,蓄水250萬立方米;天壇山水庫壩高23米,蓄水200萬立方米。
2.總乾渠石洞多,三水庫總乾渠長45.3公里,其中石洞296個,長33公里,占總乾的四分之三。
3.水渠修建基本是平地公社無償支援,自帶工具和生活用品,顯示了團結友愛、戰勝自然的高尚精神。
自來水進萬家
濟源市山區人畜吃水最困難的是西部王屋、邵原、下冶、大峪四個鎮和承留鎮的部分村莊,共計160多個行政村,當時約10萬人和10餘萬頭牲畜。其中缺水人口佔80%,大部分散居在海拔400米高的山山嶺嶺。一般年份,這些地方的人畜飲水主要靠池、塘、窖儲水以及山泉、溪水生活,水在深溝內,走著彎曲的羊腸小道,有些群眾擔水往返路程少則三五里,多則七八里。若遇特大乾旱,河塘乾涸,有些居住離水偏遠的戶,因缺水舉家投親靠友逃「水荒」。過往路人若經此地,民間流傳「寧給一個饃,不給一碗水」,可見水的珍貴。他們對水的利用率也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先洗菜,洗了菜洗臉洗腳,飲牲畜或者家禽。嚴重的水資源缺乏,長期飲用被污染或嚴重缺碘的水,也是造成這里發生地方病和低智商人群的主要原因。如群眾流傳著說:「住在五指河,不死也粗脖」。
建國以後,歷屆縣(市)委和政府都為老區、山區百姓飲水困難想了許多辦法,先是村村戶戶打水窖,利用季節性雨水,儲入窖中。這種辦法在正常年景曾經發揮了不少的效益,既可澆地,又可人畜飲水。後來修建的水庫,主要解決了山區的灌溉問題,如開閘澆地時沿渠群眾可順便往自己家缸內、水窖內儲水,而山區人畜吃水問題依然受到限制。遇天旱,天然水源便沒有了。政府發動各機關和企業用汽車往山上拉水。直至上世紀末,全市仍有七八萬人和10餘萬頭牲畜飲水困難,使畜牧業和企業發展也受到了限制。
在進入21世紀時,市委和市政府投資利用王屋山、天壇山、鰲背山三大水庫的高程,在渠內埋設水管,經過凈化將水送進千家萬戶,從此山區告別人畜吃水困難歷史,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山區、老區群眾飲上自來水、衛生水。在通水時,群眾為表達喜慶心情,門上都貼上了楹聯,有的寫著:「樂哈哈慶通水,喜洋洋跟黨走」、「小院流水嘩嘩響,心中感謝共產黨」等對聯表達心情。
飲水如油的下冶鎮坡池、陶山、南岩頭、石槽村群眾集資和市政府設計投資在橫嶺山建了提水站,將小浪底水庫水提高到山上,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群眾高呼「共產黨萬歲!」還把把橫嶺山改名為「公僕山」,並立碑留念。
現正在修建的河口村水庫和已建成的蟒河口水庫,既可控制兩大河流洪水泛濫,又可為工農業發展提供水源,也為美化環境提供了條件。市政府今年將小浪底北岸灌區濟源段工程列入計劃,力爭3年左右時間修通,到那時濟源將是更加山清水秀、富裕文明和諧的新濟源。
(作者系原濟源縣委政府副縣長、縣委副書記,封丘縣委書記、縣人大主任,濟源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