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大社范志強
❶ 濟源電大怎麼樣,學歷用人單位認可嗎
1,成教文憑雖然國家承認,但社會認可度不高。
2,對已經有工作或有政專治經濟背景的人來說屬,電大文憑有作用。或自身有一技之長。
3,如果不想讀書,但又想混一紙文憑,去電大讀也可以。
4,成教無所謂學校,非要讀的話:就近讀。反正也不可能跟你發個普通大學統招生學歷。
❷ 濟源農村社保卡查詢
農村醫療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的一部分,我國農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63.91%,農村醫療保險,可以使廣大農民享受到農村醫療保險社會保障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
參合農民可以選擇不同醫院就診,一般採取就近原則,選擇不同醫院的報銷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對住院患者的報銷比例比較大,可以分為慢性病、特殊病種、意外傷害的情況採取不同的報銷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病致貧、因病反貧的情況。
農村醫保卡的報銷:
1、門診補償:
(1)村衛生室及村中心衛生室就診報銷60%,每次就診處方葯費限額10元,衛生院醫生臨時補液處方葯費限額50元。
(2)鎮衛生院就診報銷40%,每次就診各項檢查費及手術費限額50元,處方葯費限額100元。
(3)二級醫院就診報銷30%,每次就診各項檢查費及手術費限額50元,處方葯費限額200元。
(4)三級醫院就診報銷20%,每次就診各項檢查費及手術費限額50元,處方葯費限額200元。
(5)中葯發票附上處方每貼限額1元。
(6)鎮級合作醫療門診補償年限額5000元。
2.農保報銷
(1)報銷范圍:
A、葯費:輔助檢查:心腦電圖、X光透視、拍片、化驗、理療、針灸、CT、核磁共振等各項檢查費限額200元;手術費(參照國家標准,超過1000元的按1000元報銷)。
B、60周歲以上老人在興塔鎮衛生院住院,治療費和護理費每天補償10元,限額200元。
(2)報銷比例:鎮衛生院報銷60%;二級醫院報銷40%;三級醫院報銷30%。
3、大病補償
(1)鎮風險基金補償:凡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住院病人一次性或全年累計應報醫療費超過5000元以上分段補償,即5001-10000元補償65%,10001-18000元補償70%。
(2)鎮級合作醫療住院及尿毒症門診血透、腫瘤門診放療和化療補償年限額1.1萬元。
此外,以下是不屬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報銷范圍:
1、自行就醫(未指定醫院就醫或不辦理轉診單)、自購葯品、公費醫療規定不能報銷的葯品和不符合計劃生育的醫療費用;
2、門診治療費、出診費、住院費、伙食費、陪客費、營養費、輸血費(有家庭儲血者除外,按有關規定報銷)、冷暖氣費、救護費、特別護理費等其他費用;
3、車禍、打架、自殺、酗酒、工傷事故和醫療事故的醫療費用;
4、矯形、整容、鑲牙、假肢、臟器移植、點名手術費、會診費等;
5、報銷范圍內,限額以外部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❸ 濟源市行政區劃
濟源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雙橋街道、濟水街道、北海街道、天壇街道、克井鎮、五龍口鎮、軹城鎮、承留鎮、邵原鎮、坡頭鎮、梨林鎮、大峪鎮、亞橋鄉、思禮鎮、王屋鎮、下冶鎮。
雙橋街道 面積:13.6平方千米 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001
2006年,轄2個社區、12個居委會:西馬蓬河西居委會、西馬蓬河東居委會、東馬蓬居委會、西留村居委會、東留村居委會、屯軍頭居委會、南夫人頭居委會、東夫人頭居委會、御駕庄居委會、河合居委會、沁源社區、世紀苑社區、馬庄居委會、小韓村居委會。
濟水街道 面積:5.2平方千米 人口:6萬餘人 代碼: 410881002
地處濟源市老市區中心地帶,是全市的經濟、文化、貿易、金融中心。原轄15個居委會。2006年,轄4個社區、8個居委會:西關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東街居委會、東庄居委會、東園居委會、狄庄居委會、周園社區、源園社區、玉仙社區、濱河社區。
北海街道 面積:6.9平方千米 居住人口:5萬人 代碼:410881003
位於濟源市區北部。2006年,轄3個社區、11個居委會:李庄居委會、小劉庄居委會、三庄居委會、廟街居委會、下街居委會、紙坊居委會、馬寨居委會、東關居委會、東高庄居委會、段庄居委會、南堰頭居委會、新漭園社區、清趣園社區、望春園社區。
天壇街道 面積:10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5萬餘人 代碼:410881004 郵編:454650
辦事處成立於1992年11月25日,位於濟源市區西部。2006年,轄1個社區、11個居委會:西石露頭居委會、柴庄居委會、東石露頭居委會、北潘村居委會、南潘村居委會、西高庄居委會、泥河頭居委會、伯王莊居委會、南白澗居委會、南賈庄居委會、宋庄居委會、商業城居委會、鑫源社區。辦事處駐濟水大街西段158號。
克井鎮
面積:220平方千米 人口:6.6萬人 代碼:410881100
位於濟源市北部,北依太行與山西接壤,南與市區相連。2006年,轄51個村委會:克井村、原昌村、苗庄村、任庄村、白澗村、王才庄村、北社村、棗廟村、閻和村、閻營村、茶店村、勛掌雙峰村、勛掌後溝河村、勛掌金水村、勛掌古泉村、勛掌新村、南樊村、中樊村、北樊村、酒務村、塘石村、小郭富村、大郭富村、賈庄村、靈山村、小庄村、青多村、新莊村、佃頭村、柿檳村、水運村、西許村、大東許村、石河村、磨庄村、交地村、圪針庄村、北喬庄村、康村、郭庄村、南庄村、中社村、大社村、河口村、沁西村、河東村、圪了灘村、東灘村、渠首村、虎尾河村、逢南村。(110個自然村)
五龍口鎮
面積:127平方千米 人口:4.87萬人 代碼:410881101
位於濟源市東北部。古稱枋口,因秦代在此開山鑿渠,以枋木為閘;後又相繼開挖了利豐、廣惠、廣利、永利、永興等五渠,成「五龍分水」之勢,五龍口因此得名。2006年,轄31個村委會:辛庄村、里河村、山口村、白龍廟村、省庄村、賀坡村、西窯頭村、尚庄前村、尚庄後村、留村、化村、逯村、馬村、東逯寨村、西逯寨村、任寨村、五龍頭村、河頭村、和庄村、王寨村、西正村、董庄村、北官莊村、休昌村、 裴村、 蓮東村、閻庄村、谷堆頭村、古楊樹庄村、西坡村、西坡新村。
軹城鎮
面積:147.6平方千米 人口:8萬餘人 代碼:410881102
東與孟州市搭界,西與承留鎮接壤,南與黃河小浪底樞紐工程相望,北與濟源市區相連,鎮區距市政府2千米。2006年,轄72個村委會:東軹城村、西軹城村、桐花溝村、東添漿村、周樓村、河岔村、南冢村、西添漿村、中王村、趙村、綺里村、南郭庄村、南河口村、西留養村、東留養村、大驛村、石板溝村、王虎村、小王莊村、柏林村、南李庄村、庚章村、宋溝村、源溝村、嶺頭村、背坡村、張金村、彭庄村、紅土溝村、衛溝村、黃龍廟村、翟庄村、泗澗村、雁門村、丁斗村、柿花溝村、南王莊村、澤南村、澤北村、棗樹嶺村、聶庄村、泥溝河村、柏樹庄村、橋凹村、趙禮庄村、王禮庄村、邱禮庄村、中禮庄村、大郭庄村、牛家莊村、南孫村、北孫村、宗庄村、曹凹村、齊庄村、戰天洞村、洪溝村、趙庄村、許峰村、曹廟村、槐灘村、長泉新村、張嶺新村、交兌新村、良安新村、新峽村、新安村、金河村、柏平村、毛田新村、富源村、宏泉村。
軹城春秋時期為軹國,戰國時期先為韓都,後為魏之重鎮。秦置軹縣,西漢至南北朝曾四度封為候國。
承留鎮
面積:196.8平方千米 人口: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萬人) 代碼:410881103
位於濟源市西南8千米處,西靠王屋山,南望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2006年,轄49個村委會:承留村、周庄村、棗林村、衛庄村、花石村、栲栳村、安腰村、孔庄村、小南姚村、三皇村、東張村、栗子村、當庄村、小寨村、南姚河西村、南姚河東村、南溝村、南杜村、北杜村、甘河村、韓村、西官橋村、東官橋村、玉陽村、谷沱村、北石村、南石村、北勛村、南勛村、張庄村、曲陽村、鄭窯村、李八庄村、衛河村、上觀村、下觀村、虎嶺村、玉皇廟村、山坪村、張河村、孤樹村、衛佛安村、倉房庄村、大溝河村、南嶺村、趙老莊村、大峪新村、王拐新村、高溝村。(282個村民組)
邵原鎮
面積:337平方千米 人口:4萬人 代碼:410881104
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距市區60餘千米,東與王屋山毗鄰,西與山西省垣曲縣接壤,北依太行與山西陽城山脈相連,南臨黃河同新安縣隔水相望。全鎮東西寬25千米,南北長50餘千米,平均海拔500—700米之間。2006年,轄50個村委會:邵原村、北寨村、崔家莊村、白坡崖村、衛凹村、洪村、張凹村、李凹村、劉寨村、牛庄村、葛山村、王嶺村、碌碡村、田穀沱村、墳凹村、柴家莊村、劉溝村、長院村、陽安村、 山院村、趙圪塔村、金溝村、南山村、唐山村、南窯村、紅院村、花園村、小溝背村、黃背角村、二里腰村、黃楝樹村、郝坡村、神溝村、東陽村、杏樹凹村、雙房村、院科村、河西村、段凹村、後王莊村、茶房村、劉下溝村、北李凹村、前王莊村、姜圪塔村、史家腰村、七溝河村、稱彎村、李家莊村、劉腰村。
坡頭鎮
面積:13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105
位於濟源市南部山區,鎮政府所在地距市區18千米。2006年,轄24個村委會:坡頭村、西灘村、店留村、柳峪溝村、狄溝村、栗樹溝村、石槽溝村、 白道河村、郝山村、留庄村、左山村、佛澗村、毛嶺村、馬住村、清澗村、連地村、大庄村、馬場村、蔣庄村、蓼塢村、泰山村、校庄村、雙堂村、葦園村。(248個居民組)
梨林鎮
面積:67.2平方千米 人口:4.2萬人 代碼:410881106
位於濟源市東部,距市區12千米。西邊與濟源市亞橋鄉相鄰,北邊與五龍口鎮相連,南與孟州市毗鄰。2006年,轄45個村委會:梨林村、沙東村、沙後村、沙西村、良庄村、小官莊村、小南庄村、屈東村、屈西村、沁市村、 南程村、程村、朱村、大許村、東許村、安村、西湖村、北榮村、冢上村、薛庄村、水東村、橋頭村、水運庄村、牛社村、裴城村、南官莊村、後榮村、前榮村、蕭庄村、桃園村、東蔣村、西蔣村、趙家莊村、永太村、閻家莊村、南瑞村、 北瑞村、范庄村、大交新村、關陽新村、東坡新村、五里溝新村、東逢薛新村、西逢薛新村、熬坪新村。
大峪鎮
陸域面積:260平方千米 水域面積48平方千米 人口:2.9萬人 代碼:410881107
位於濟源市西南部。2000年9月撤鄉建鎮。2006年,轄30個村委會:橋溝村、亂石村、三岔河村、硯瓦河村、 陡溝村、召庄村、槐姻村、仙口村、薛寨村、栗園村、東溝村、寺郎腰村、陡岩溝村、林仙村、曾庄村、方山村、反頭嶺村、偏看村、王坑村、鹿嶺村、朝村、董嶺村、大奎嶺村、草溝村、上寨村、冢崮堆村、王拐村、小橫嶺村、堂嶺村、桐樹嶺村。(364個居民組)
亞橋鄉
面積:31.6平方千米 人口:3萬餘人 代碼:410881200
位於濟源市區東郊,緊依市區。2006年,轄23個村委會: 亞橋村、葯園村、鐵岸村、碑子村、北堰頭村、廟後村、西水屯村、北水屯村、南水屯村、罡頭村、西馬頭村、中馬頭村、東馬頭村、苗店村、舊河庄村、東郭路村、西郭路村、王莊村、石牛新村、白溝新村、劉庄新村、陸家嶺新村、竹峪新村。
思禮鎮
面積:69.7平方千米 人口:2.6萬人 代碼:410881201
位於濟源西郊,東與天壇街道接壤,西北與山西省陽城縣桑林搭界,北與克井鎮相連,南與承留鎮毗鄰,鄉政府所在地距市區中心7千米。2006年,轄27個村委會:思禮村、北官橋村、三河寨村、三河村、荊王村、石牛村、北姚村、范寺村、澗南庄村、張村、澗北村、慶華村、西柴庄村、高庄村、三教堂村、立城村、城岸村、竹園溝村、史寨村、西宋庄村、姬溝村、鄭坪村、水洪池村、牛灣村、洛峪村、黃庄村、夏神村。
王屋鎮
面積:240平方千米 人口:2.8萬人 代碼:410881202
位於濟源市西部山區,西與邵原鎮接壤,南與下冶鄉毗鄰,北與山西陽城山水相連,東與大峪鎮、承留鎮搭界,距市區37千米,平均海拔450米。2006年,轄44個村委會:王屋村、楊溝村、新林村、庭芳村、大店村、譚庄村、石匣村、羅庄村、封門村、清虛宮村、愚公村、迎門村、湯窪村、林山村、西坪村、東西山村、和平村、鐵山村、麻院村、太凹村、燕庄村、麻庄村、前劉溝村、毛凹村、原庄村、上二里橋村、桃花洞村、柳溝村、商庄村、寨嶺村、五里橋村、和溝村、茶坊村、柏木凹村、棗園村、韓旺村、喬庄村、風門腰村、大路村、竹泉村、橋後溝村、西門村、上關村、桶溝村。
下冶鎮
面積:166平方千米 人口:3.3萬人 代碼:410881203
於濟源市西南部,北與王屋鄉搭界,南臨小浪底庫區,與新安縣相望;西和邵原鎮毗鄰,東與大峪鎮接壤,距市區60千米。2006年,轄38個村委會:下冶村、原頭村、曹腰村、上冶村、中吳村、馬嶺村、北吳村、樓溝村、南吳村、探馬庄村、官洗溝村、圪台村、鄭山村、上河村、逢北村、大嶺村、韓彥村、朱庄村、東河村、竹園村、三教村、磚陽河村、下韓旺村、圪老圈村、下石板村、北桐村、吳村、南桐村、上石板村、陶山村、前凹村、石槽村、南崖頭村、坡池村、官窯村、逢掌村、王樹溝村、楊木凹村。(5個管理區)
❹ 濟源市社會職工個人養老保險查詢
社會保障查詢方法如下:根據自我選擇查詢。
1。查詢
社會保障中心大廳自己的社會安全賬號是不明確的,你可以攜帶身份證到各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業務??處理查詢。
2。互聯網查詢
登錄市勞動安全網或社會保險的企業網站,點擊「個人社會保障信息查詢窗口,輸入自己的ID和密碼(密碼是你的社會保障號碼或身份證出生),你可以檢查我的保險信息。
3。電話咨詢
綜合服務電話呼叫勞動和社會保障,「12333」政策咨詢和信息查詢。
4,觸摸屏
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業務流程觸摸屏的大廳查詢社會保險制度,信用卡或屏幕上的提示輸入卡號或身份證號碼查詢。
❺ 濟源李正軍不是人,欠工人工資不給發,還是人大代表,這樣的社會渣子,有誰知道他在哪,揪出來弄死他,濟
欠創瞥仄喬咆(火星人)2020
❻ 濟源市老大是誰
負責任的告訴你:濟源沒有黑社會.
❼ 濟源市人力社保局官網
濟源市剩餘勞動力轉移現狀、問題及建議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歸根到底是農村人口和農村剩餘勞動力過多的問題。隨著農業機械和科技的廣泛應用,農業基礎條件的改善,人浮於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村潛藏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據國家測算,到「十五」末期農村剩餘勞動力要佔總勞動力的一半,農村剩餘勞動力過多直接導致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大量勞力不能充分就業,不僅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而且還會造成社會問題,因此,實現農村剩勞動力的轉移,既是最終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又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關鍵。近幾年,濟源市農村人均耕地養活剩餘勞動力數量增大,並且勞動力素質較低,如何實現濟源市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成為市委、市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新的課題。那麼目前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多少、轉移情況又如何,市委、市政府採取什麼舉措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有效轉移,濟源市統計局通過走訪相關部門,採取問卷、面談等調查方式,對全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現狀、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困惑以及需求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測算
1.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界定
要談論農村剩勞動力的轉移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從統計學的角度講,農村剩餘勞動力是指農村勞動力資源中可從種植業轉移出去從事其他社會經濟活動的勞動力。
2.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測算方法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測算,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先測算出種植業單位面積用工量,據以推算出種植業所需勞動力以及林業、牧業、漁業等所需勞動力,然後用農村勞動力資源人數減上述各業勞動力總數,即為農村剩餘勞動力人數。二是下列公式計算:
農村剩餘勞動力人數=農村勞動力資源數×(300-各業生產用的勞動天數)÷300
3.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情況
濟源地處河南省西北部,西、北部為山區,南部為丘陵地區,全市人均耕地只有0.8畝,但復雜的地形、地勢限制了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普及,致使農村勞動力主要被束縛在土地上。根據農調隊測算,2004年全市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林、牧、漁等業的勞動天數為165天,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數為327010人,由此計算截止2004年底,濟源市農村共有剩餘勞動力147155人,按全市農村人口計算剩餘率達28.6%。
二、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特徵
1.「九五」以來,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速度明顯加快。改革開放以來,濟源市農村勞動力增長較快,1978年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為171264人,截止2004年底,已達到327010人,年均增長2.4%。改革開放以前,全市農村勞動力主要滯留在農業領域,1978年在非農領域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僅佔2.4%;「九五」以來隨著鄉鎮企業的興起、小城鎮的發展以及引導農民進城務工,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業和農村中走出來,到2004年底,全市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達130872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0.0%,平均每年轉移5000人。尤其到了「十五」期間,非農產業勞動力平均增速為4.4%。
「十五」期間濟源市農村剩勞動力轉移情況
年份農村勞動力資源數農業
勞動力非農產業勞動力非農產業勞動力占總數比重%非農產業勞動力比上年增長%
2000年31925520023110537433.0
2001年32017119803810974334.34.1
2002年32263418807011456835.54.4
2003年32347718388911895736.83.8
2004年32701017492013087240.010.0
2.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行業分布以工業、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業為主。據統計,全市農村勞動力從事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從2000年的62.7:17.8:15.2調整為2004年的56.2:18.9:21.2,說明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已從農業向二三產業轉移。在轉移的勞動力中主要分布在工業、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業,2004年工、建、交行業從業人員比重達62.4%,主要是近年來濟源市在「工業強市、工業興市」的理念下,各鄉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轉移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在對6個鄉鎮60戶農戶、109個勞動力的問卷調查中,從事非農產業的有48個勞動力,其中轉移到工業的有21個,建築業的有12個。
3.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本地轉移為主。近年來濟源市工業經濟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帶動了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在本市實現了轉移。2004年農調隊對全市150個調查戶的調查結果顯示,外出從業人員得到的收入為人均159.41元,其中鄉外縣內得到的收入為114.87元,佔72.1%,較上年增長62.37%;在縣外省內從業得到的收入為2.69元,佔1.7%,較上年下降57.57%;在省外國內從業得到的收入為41.84元,佔26.2%,較上年增長69.51%。雖然近幾年濟源市組織到省外務工的力度加大,但農民外出務工收入主要來自於本地市。
4.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人群以青壯年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為主。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2004年外出務工的人員中,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數佔60%以上,30—50歲的佔38%,50歲以上的占不到2%。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佔7%,初中文化程度佔30%,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佔4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佔14%。這表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象大多數是農村勞動力中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人員,文化程度越高,實現轉移就業的機會越多。
5.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兼業性明顯。在本市從事非農行業的勞動力,農忙季節都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屬季節性轉移,兼業時間的長短因家庭勞動力的多寡與勞務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況下,家庭勞動力較多,在外務工時間就長,勞務收入也較高,反之則短。據調查,2004年外出勞動力中從業累計1-3個月人數佔17%,從業累計3-6個月人數佔64%,從業累計6個月以上的人數占勞動力總數的19%。
6.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自發性轉移為主。目前濟源市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靠親戚關系或朋友向外自發轉移。據調查2004年農村勞動力轉移中,通過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轉移的人數只佔16.7%,中介組織佔3.6%,親戚朋友介紹的佔79.7%。
三、影響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因素治?br>1、農村剩餘勞動力素質偏低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首先受到勞動力自身素質的制約,在實現就業轉移的過程中,勞動力素質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是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較低。根據對100戶農村家庭中務農人員受教育程度調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佔86%以上,受教育水平不能適應就業轉變的要求;二是受專業技術水平限制,在調查中大多數在家務農人員沒有除農業以外的特長,只能從事人力搬運、清潔、建築等簡單體力勞動或經簡單崗前培訓後從事簡單加工。三是思想觀念上的差異,調查中發現,還有相當一部分剩餘勞動力受一些陳舊觀念的束縛,對從事服務業、小商業等信心不足,制約了其向非農產業轉移。今年出現的「民工荒」和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並存正是因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素質偏低,存在的結構性就業失衡,這種現象在濟源市同樣存在。
2、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組織性差。近幾年來,雖然濟源市政府組織外出務工成效顯著,但如前所述,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靠親戚朋友介紹的約佔80%,政府和中介組織介紹的僅佔20%,說明濟源市勞動力轉移組織性還較差,即勞動力資源市場發展不充分,就業中介組織缺乏。因為缺乏組織保證,一是造成用工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到廣大勞動者;二是使得外出務工人員受到不公正待遇如拖欠工資、辦理證件手續難,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機會增加,造成外出農民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影響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對外轉移。
3、經濟發展創造的就業崗位不能滿足農村剩餘勞動轉移需要。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主要是就地轉移。近幾年濟源市經濟發展迅速,「十五」期間濟源市內部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3.3萬餘人,非農產業勞動力就業比重上升9.2個百分點,但濟源農村仍有14.7萬剩餘勞動需要轉移,轉移壓力很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業釋放出來形成就業壓力。另一方面濟源市工業結構以能源、煤炭、建材、化工等重工業為主,多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雖然經濟發展迅速,但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人口向城市集中緩慢,對第三產業帶動能力不強,而第三產業又是吸納勞動最多的產業,不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四、促進濟源市農村剩餘勞動轉移的幾點建議
1、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增強農業內部勞動吸納能力。
農村剩餘勞動向二、三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和精耕農業,通過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活勞動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仍是一條可選的途徑。
2、大力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加快城鎮化進程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增強第二、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根據三次產業遞進發展的基本規律,結合目前濟源市經濟發展實際,勞動密集型產業應成為濟源市工業經濟發展首選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實現向中心城市集聚人口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根本途徑,一方面這類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向中心城市的集聚,必然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又可吸納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可以快速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東部地區經過20多年的經濟發展,大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正在實現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濟源市應該出台更加優惠的政策,努力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3、加大培訓教育力度,努力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素質。
教育培訓農民是黨和政府應盡的職責和義務,也是實現農村剩餘勞動轉移的重要途徑,一是要積極落實農村義務教育政策,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力度,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質;二是要強力實施「陽光工程」,加強現有勞務培訓資源,包括各類社會培訓機構與勞務市場合作,加大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提高其向二、三產業轉移能力;三是要加強對農村剩餘勞動力法律、法規及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培訓,幫助其更新觀念,提高其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❽ 濟源為什麼成為了籃球城
濟源為濟水發源之地。想讓一個中國人記住濟源並不難,只需告訴他這里是愚公的故鄉,那個家喻戶曉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作為愚公的後代,濟源人很自豪。不過,他們引以為榮的還有一樣:籃球。不大的小城,卻享有「籃球城市」的美譽,並擁有著一座幾乎無與倫比的籃球城體育中心。
沒有人能說清楚濟源人為什麼如此熱愛籃球這項運動,只知道解放後籃球運動就開
始在
這里萌芽,從市區到農村,從機關到廠礦,到處都有濟源人拍打籃球的身影。在籃球場還沒有普及的六、七十年代,對於很多濟源人來說,能夠在一塊像樣的籃球場上痛快打一場比賽是奢侈的,但他們不介意,只需要一隻籃球,在一塊哪怕不是很寬敞、也不見得很平整的空地上,兩、三個人簡單地來幾個對抗動作,甚至一個人運運球,也是幸福的。這樣的情景,當時很常見。
如今,濟源人不需要為上哪兒打籃球而犯愁,除了那個宏偉的籃球城,濟源各學校、機關單位幾乎都有自己的籃球場,甚至籃球館,即便農村也幾乎村村都建了燈光球場。並且,他們都有自己的籃球隊。從年頭到年尾,濟源的大小籃球賽事不斷,村與村之間的友誼賽,廠與廠之間的爭霸賽,加起來得有成百上千個比賽。據說,在濟源市梨林鎮水運村和克井鎮大社村之間,還流傳著一個「籃球泯恩仇」的故事。水運村和大社村一直有矛盾,一天,有人將兩村的籃球隊拉在一塊打了場籃球賽,結果比賽結束之後,雙方成了鐵球友,兩個村子之間的矛盾也因此被化解了。之後,兩村每年都要舉行大規模的籃球邀請賽,以球會友。
現在,農村裡還出現了「籃球廟會」,每年由一個村子發起組織,周邊至少有8、9個村子積極參與的大規模籃球賽,成為村民們企盼的節日。比賽持續好幾天,男女老少們看球看得津津有味,招待各參賽隊的籃球明星們也是他們樂於做的事,每天中午和晚上,朴實的村民們都爭著搶著讓球員到自己家裡吃飯。「籃球廟會」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地的籃球愛好者組隊前來參賽。
在市區,籃球運動開展得也毫不遜色,例如每年夏天,一個叫作「周末籃球夜市」的活動就非常受市民們歡迎,這是濟源籃球球迷協會舉辦的一個比賽,每周六晚上7點至10點都有不同的球隊在場上進行著激烈較量,吸引觀眾無數。這個比賽已經辦了10年,在濟源籃球城還沒有建成之前,比賽就在一些院校、甚至農村的籃球場上進行,如今,籃球城的室外場地就成了固定的比賽地了。
濟源人總是無不自豪地說,愚公的精神是他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財富,而籃球運動的內涵與「愚公精神」亦有相通,他們正用這種精神繼續濟源的發展,繼續籃球的發展。
❾ 濟源煤田()
濟源煤田,跨濟源市及沁陽、孟縣、博愛等縣市,面積約760平方公里。濟源煤田屬石炭二疊紀煤田。可采、局部可採煤9層,為無煙煤,貧煤,瘦煤,局部有焦煤。
據古籍記載,唐朝時沿太行山麓已有煤開采活動,明、清就有大窯開采。
1916年,新常富所著《河南之煤田及煤礦礦業》中,簡略敘述了沁陽懷慶府煤田與修武煤田相連,濟源縣煤田所產之煤,黃河一帶船運者甚多。
1930年,侯德封著《河南省修武沁陽煤田地質》。
1937年,河南地質調查所根據「振興」、「裕順」兩公司的開采情況,曾於克井區進行過地質測量,編有1∶50萬地質圖。
1941年,北支那開發株式會社調查局森田日子次等到河南濟源縣進行地質調查,寫有《河南省濟源縣東南地區炭層概況報告》。同時,小貫義男對濟源大社煤區進行了地質調查,寫有《河南省濟源(大社)炭田調查報告》,認為該區含煤面積23平方公里,儲量2.1億噸。
1948年,河南省地質調查所編制《河南省煤礦志》,概述了濟源縣大社原昌煤區,孟縣冶戍鎮煤區的地理、地質、礦產情況。大社原昌煤區煙煤儲量約有1750萬噸。冶戍鎮煤區約有煙煤43萬噸。
1956年1月,凌玉門、李好學、費鳴鶴等著有《濟源縣煤礦地質報告》,對東至大社,西至訓掌以西600米,北至廟庄,南至唐石庄的煤礦區,計算地質儲量為43591萬噸。
中南煤田地質勘探局一二五地質勘探隊(技術負責朱仲春)進入濟源煤田進行地質勘探,於1957年3月27日編寫了《博愛濟源間概查地質報告》。12月,又編寫《濟源西部下冶區概查地質報告》,估計儲量12227萬噸。同時,還編寫了《濟源煤田承留區1957年工作總結》。於1958年1月,編制了《濟源煤田克井區普查報告及詳查設計》。同年9月15日編寫了《濟源煤田克井勘探區地質報告》。
1958年12月30日,河南省煤田地質局一○一隊編寫了《濟源煤田克井東部勘探地質報告》和《白澗普查地質報告》。
1959年11月,冶金煤炭廳地質勘探三隊(技術負責趙勤業)編寫了《克井精查地質報告》(1962年度復審降為詳查)。
1972年,河南省建委地質勘探公司地質二隊編寫了《邵原姜疙瘩找礦地質報告》和《下冶寺詳查地質報告》。
1985年,焦作礦務局水文隊編寫了《濟源克井礦區任庄小井精查地質報告》。
截至1991年底濟源煤田共探明煤炭儲量2.74億噸,保有儲量2.39億噸。可供建井的井田有克井礦區二號井、任庄井、喬庄井田、太行煤礦4處,已被地方利用建礦。年產原煤80—1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