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五陽 » 安陽蒙古族

安陽蒙古族

發布時間: 2021-03-14 07:58:39

A. 安陽2020年中考蒙古族給加分嗎

河南中考少數民族的考生會在中考總成績的基礎上加五分,如果河南本省的考生選擇報考省外的學校,那麼對於是否認可河南少數民族加分政策,由河南考生所報考的省外學校決定。另外,河南少數民族的考生在報考民族學校時,分數線不足的情況下,經過省招生辦批准會適當的降分。2020年還不知道。

B.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安陽鎮屬於什麼族

廣西都安瑤抄族自治縣安陽鎮以壯族為主。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安陽鎮下轄鎮南社區、鎮北社區、迎暉社區、巴譚社區、益梨社區、蘇利社區、陽安社區,管轄范圍內有3個居民委員會,1個村民委員會,70個居民小組,總人口三萬多人,主要有壯、瑤、漢、苗、毛南、仫佬、回、水等8個民族。
安陽鎮地處縣境中南部,位於東經108°04′25″-108°06′10″,北緯23°55′20″-24°58′54″之間。境域東南至東北與澄江鄉毗鄰,西南至西北與地蘇鄉接壤,北與高嶺鎮交界。南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141公里,北距河池市人民政府駐地金城江區120公里,210國道穿越境內,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門戶之一。全鎮總面積16.7平方公里。2001年,全鎮總人口31784人,其中農業人口佔31%,非農業人口佔69%。

C. 安陽市人口有多少

截至2017年底,安陽市總人口589.35萬。

截至2017年底,安陽市全市總人口589.35萬,常住人口512.85萬,城鎮化率50.2%。

安陽市人口出生率12.16‰,自然增長率6.1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95人;有漢、回、蒙古、滿、壯、苗、藏、彝等43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萬餘人。

(3)安陽蒙古族擴展閱讀

安陽之名,始於戰國末期。公元前257年,秦將王齕(hé)攻克魏「寧新中」邑,後因寧、安意近,淇水(原黃河故道分支)之北太行余脈之南曰陽,乃定名為「安陽」。公元 401 年,北魏在鄴城設相州,是為相州名稱之始。

1932年10月,民國政府在省下設區,安陽為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領11縣,直到1949年5月6日安陽解放。

1949年8月1日,平原省成立,安陽為省轄市。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撤銷建制,安陽市劃歸河南省,現為省轄市。

D. 中原地區具體的范圍是哪

中原地區一般主要是說河南地區。但是也包括了山西和河北南部的一些地方,主回要答是現在版圖的中央地區,就是河南了,河南的簡稱豫也是代表中央的意思。
回族是中外民族融合新產生的民族。漢族是漢族,蒙族是蒙族,他們是在和外國人共同生活居住了好久之後,共同生活,產生通婚,繁衍後代,然後產生了回族的。
蒙古現在已經不是中國的了。現在的蒙古代表的蒙古國,首都是烏拉巴托。內蒙古是我國的。原本蒙古國也是中國的,但是在後期,蒙古國獨立了。

E. 安陽縣的人口民族

安陽縣歷來為漢族居住區,間有少數民族定居。據清末李元禎《安陽縣鄉土志》載:「本境土著俱漢戶,回族十餘戶,世居縣城西關(指安陽市西關)。
新中國成立以後,境內民族成分基本維持原狀,1980年以後,因婚姻或工作關系,陸續有少數民族人口遷居縣境。1982年人口普查,境內有少數民族7個,53戶。1990年人口普查,境內少數民族19個,400餘戶。2002年,境內少數民族19個,432戶,分別是:蒙古族37戶,回族52戶,藏族19戶,苗族50戶,彝族18戶,壯族90戶,布依族36戶,滿族17戶,侗族15戶,瑤族25戶,土家族14戶,黎族4戶,羌族5戶,拉祜族5戶,水族2戶,達斡爾族1戶,仫佬族2戶,畲族2戶,撒拉族2戶。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許家溝、磊口、呂村、辛村、北郭、永和、水冶、銅冶、善應、白璧、蔣村、倫掌、都里、曲溝、高庄、瓦店、柏庄等19個鄉鎮,分別來自廣西、雲南、貴州、內蒙古、河北、四川、青海等省區。
2011年底,安陽縣總人口98.81萬人,其中常住人口85.42萬人,城鎮化率36.51 %。

F. 游牧民族的五胡鬧中原指哪些民族現在都在什麼地方

每當我們在談論800年前的蒙古帝國的時候,每當我們津津有味的談論成吉思汗的強大的時候!我門就會想起蒙古帝國的軍事成就!我個人認為蒙古帝國軍事成功並不是他們的騎兵戰術有什麼特別過人之處。蒙古人很大程度上藉助了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在戰術上的優勢,這早在至少兩千多年前的匈奴時期就形成了。 黃色文明的農耕民族打仗特點和游牧民族是不一樣的。游牧民族生存不很多需要勞動,但需要很大的土地來做牧場,平均幾平方公里只能養活不到一個人。茫茫幾千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只有幾千人!如果有馬匹踐踏則還需要更多的草地,否則很快牧草就不夠。這樣,游牧民族必須經常為了爭奪牧場打得你死我活,等於天天在做戰斗訓練,日常生活中打獵也訓練了在戰斗中集體配合。比如,當遇到敵人,游牧民族戰士會象打獵那樣自動扇形散開,弓箭手輪流射擊,先頭部隊不時地由那些放完一排排箭後撤下來的梯隊替換。直到敵人已經被引出陣地,或者是被這種遠距離射擊挫傷時,居中的重騎兵才出擊,用長刀將敵人砍倒。這些是獵人們設法使獵物發狂、困惑,以便捉住它時所採用的由來以久的傳統計策。匈奴,突厥鮮卑,契丹,蒙古一直在採用。 蒙古在征服游牧民族中因為離當時武器最發達的中國近,所以武器占優勢。而農耕民族大多數成員沒有牧馬和打獵經驗,野戰自然吃虧。蒙古軍隊利用了這些絕對優勢,同時也集合了相互沒有軍事交往的文明地區不同的軍事技術。這種條件是別人不具備的。再加上蒙古部落的百姓對自己生命的漠然,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不怕死不要命,因為他們的財產可能只有自己胯下的一匹馬而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由於早期蒙古游牧部落這樣你打我殺,再加上契丹和女真對其的控制人口當然不會增多,也不會有文明發展。連文字都沒有。武器也是通過貿易從周圍文明地區傳人購買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有很多野蠻的強盜成份,連老婆都要從別的地方搶來。如果周圍沒有文明地區,自己永遠也不會發展,就象強盜沒有良民創造財富,永遠也不會富有一樣。農耕民族需要很小一點土地就可以養活很多人,多餘的人用作文明發展。不僅發展了文化,醫葯,也發展了先進的武器,人口稠密,也能不斷發明新技術。可是這種情況被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後卻大大改善了,人口會慢慢增加了,同時從文明地區擄掠的很多文明人,他們就是蒙古帝國早期的武器,戰術,醫葯等的重要人才,蒙古人從此可以和壓迫他的金帝國叫板了! 我們知道有人把世界上的東方人和西方人分為土地文明和海洋文明.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黃色文明和藍色文明!我認為應該給草原游牧部落加一個草原文明也就是綠色文明!由於生活方式不同,歷史上農耕民族對游牧民族的戰斗一般都是暫時失利的,但總能最終防守成功。因為這種文明生活方式需要天天辛苦勞動,對戰爭技術戰術,尤其是騎兵戰術不熟悉。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優勢,就是不斷發明新的進攻防守武器和防守武器。一般農耕民族都用防禦戰術。北方游牧民族聯合絕大多數時候是暫時的,一旦沒有東西可搶,自己就會相互殘殺。部落聯盟就會瓦解,所以一般規模的游牧民族入侵是時間短暫的! 西方人都奇怪為什麼中國要修築長城,表面上這種防禦方法在軍事上很不合算,根本防不住軍隊集結進攻。實際上,長城正是針對北方游牧民族搶劫特點設計的。當草原不夠養活增加人口時,游牧民族的要麼就相互戰爭,要麼就聯合向文明地區搶劫。通常這種搶劫都是以部落為單位小規模戰爭。有了長城很容易就阻止這種搶劫行為。當搶劫不得手,游牧民族就會自相殘殺,人口下降時,牧民渴望和平生活,就很長時期不再有戰爭了。那些沒有長城這種防禦系統的地方,比如現在新疆天山北部地區,雖然曾經有農耕文明的發展,但不久就被游牧民族搶劫摧毀了。 確實我承認如果沒有北方的游牧民族的襲擾!華夏文明可能和另外一種偉大的文明互相吸收競爭,共同發展,而不是在野蠻的游牧民族不斷破壞中損耗停滯。不過歷史不會給你一次假設的機會,歷史也不會長期眷顧任何一個單一民族,歷史是公平的! 當海洋文明在1840年沖破黃色文明中國海防的時候,作為綠色文明的北方游牧民族早在2000年前就開始沖擊黃色文明了!北方游牧民族大規模的游牧部落聯合只有五次,分別是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和蒙古,在文明地區非常發達使他們搶劫頗有成果,成為促進了他們聯合的動力。其它時候,雖有聯合,要麼被文明的農耕生活方式吸引,融入了漢族,要麼遇到的是中原衰落期(五胡十六國),沒有搶劫成果,被先侵入的游牧民族擊潰了。匈奴,突厥時期中原地區是統一的,軍事力量強大,游牧民族無法得手,堅持一段以後聯盟就瓦解了,其中一部份只好向西發展,搶劫西亞和歐洲文明地區。被征服的國家有金,西遼,花刺子摸,西夏,大理,南宋,朝鮮,波斯,阿拉伯帝國,埃及,突厥,俄羅斯公國,東歐諸多諸侯國,西藏等等! 蒙古帝國成立時, 世界上最發達的很多國家正好都處於分裂時期,它們的軍事力量薄弱,技術卻最發達。所以鐵木真既對西方突厥游牧民族有技術優勢,又對南方地區金宋政權有軍事優勢。在政治決策上, 蒙古帝國每征服一個民族,都把其軍隊納入自己的系統,把他們發明的新技術結合到自己軍隊中。使軍隊越來越強大。這種結合是以搶劫其它文明民族為獎賞的。這種方式,造成了有史以來對人類文明的最大摧殘。當時中國的漢族人口被屠殺了很多,很多幾千年以來積累的技術文化從此失傳。 世界其它地方也有相似的經歷。使得當時比歐洲遠遠發達的中國和中亞,西亞地區文明從此不是衰落,就是不再發展,最終讓僥幸沒有被蒙古人破壞的西方國家成為世界文明的領先者。這也許是歷史為了對東西方更公平一些!可是這種征服給世界人民 帶來得災難是空前絕後的! 800年前綠色草原文明的英雄成吉思汗對黃色農耕文明的南宋殘酷屠殺的前1000年在歐洲的綠色文明的另一位英雄阿提拉已經對藍色文明的羅馬帝國進行了另一次瓦解,從那以後藍色文明的羅馬陷入了萎靡,從此世界的中心徹底傾向了東方!而成吉思汗的崛起使世界的重心重新回到了西方!所以說綠色文明從前是平衡和阻撓黃色文明和藍色文明發展的絆腳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如果單從文明的進步來看,蒙古帝國沒有給人類留下任何有益的東西。但蒙古帝國的軍事戰略,戰術是游牧民族古老戰術和當時先進武器的結合,使野蠻的游牧部落站在了世界之顛。成吉思汗自己明智的地方,就是讓當時蒙古民族不要自相殘殺,重新整合統一聯合起來征服其它文明地區。從元代起,幾千年來發展下來的支配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被弱肉強食的野蠻規則取代。在明清都是如此。造成中國文明慢慢的退出最輝煌最先進的進化階段,而成為了停滯階段今天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成吉思汗沒有給中華民族的文明留下任何好的東西。只留下了中國在他以後的版圖優勢。蒙古帝國對戰爭蔑視生命的思想,是民主社會內斗的動力和根源。當我們分析他成功的原因的時候,還是有所啟發的。所以不是謾罵就能改變歷史,我們要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尋找我們未來崛起的方向!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都有義務和責任去幫助非洲以及拉美的那些落後的貧窮的野蠻的愚昧的人民!人類文明走到一定地步要幫助另一個落後的文明擺脫落後,才不會有800年前的慘劇發生! 下面我引用四個不同國家、包括蒙古人自己的記載來證實古代蒙古人是何等的殘酷,何等的行屍走肉,使他們成為蒙古貴族實現自己野心的工具。不吃人肉的軍隊和他們打仗本來就是不對稱戰爭,也不可能戰勝他們。這些記載我們證明了什麼?證明了蒙古人落後的思想,簡單的方式,當原始社會的人殘忍的將自己的同伴殺死並食其肉,你認為那有反人類罪嗎?歷史在發展,人類的文明在進步!首先我沒有對成吉思汗的屠殺進行過辯解!也沒有認為自己的祖先對世界人民的屠殺有多麼光彩!而且我為自己的祖先曾經的愚昧殺掠是感到靈魂震撼的! 我借鐵血歷史這個平台表示我衷心的歉意,希望個位朋友不要抓住這個話題對我進行人身攻擊! 這一切說明了什麼?蒙古人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過渡的後發生的血腥屠殺,我們為當年蒙古帝國君主的嗜殺和野蠻唏噓,但類似屠殺不是僅此一次,屠殺者更不僅限於一個民族,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曾犯過令人發指的罪行!成吉思汗對人類的罪行蒙古族的後裔不能將其抹殺,成吉思汗對本民族的功績以及他對中國歷史版圖疆域的影響其他人同樣無法抹殺!讓我沒把那黑暗的一頁翻過,讓那愚昧的殺戮只變成歷史中的一抹煙塵!讓我們56各民族共同攜手共同建設我們的國家!

G. 我是安陽水冶的來姓族人,誰能告訴我安陽來姓的起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後代遏父,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舜帝本名虞重華,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後,認為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於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於虞城,不久又移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後人虞思公卻滯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遷徙。舜當天子時,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濟),他的另一支後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鄉。虞遂的一支後裔被封於遂國,春秋時期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邑(今河南淮陽)。商王朝統治了大約五個世紀,被周武王姬發所滅。西周初年,商均的後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周武王在滅殷商後,正想尋找舜的後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後裔,大出喜望,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並封地於陳邑(今河南淮陽),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以接續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後來就以國為姓,稱陳氏,流傳至今。陳氏的諸多分支,其中有子孫分封在徠邑。徠邑,即今河南省滎陽市,其後裔子孫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徠氏,後簡化為來氏,再簡化為來氏。第二個淵源:源於媯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締造者大禹之裔孫伎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記載,黃帝第五代駱明生伯鯀,伯鯀生禹;禹建夏王朝,娶塗山氏,生子二人:長子啟,次子均。啟為繼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來,伎來生循鞈……伎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來氏。第三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王族後裔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來,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孫。」在史籍《史記·殷本紀贊》、《唐書·宰相世系表》等中記載,商王族支孫食采於郲(今山東龍口),建國,其後遂以封地名稱「郲」為姓氏。春秋時期,郲國被魯國所並,其國人因失國而去「邑」,稱來氏,再簡化稱來氏。相傳,商朝的建立者以子為姓,後來進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來姓。另外,在商朝立國期間,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於郲(今河南滎陽一帶),這位王族的後裔後來以郲為姓,再後來又簡寫為來,成為來姓人的一支。公元前十六世紀,夏王桀殘暴無道,眾叛親離。商湯帶領一些諸侯,發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壽縣),被商湯軍隊追趕後俘虜。商湯將夏桀囚禁於南巢的亭山。後夏桀亡,商湯大勝,把山東萊州分封於各諸侯。第四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商朝萊侯之後裔,屬於以國名因故改姓為氏。萊侯為商朝末期諸侯,有萊國,營丘(今山東臨淄)曾為萊國國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時所爭之營丘即此。在西周初期,原商萊國國都及大片國土被姜太公佔領,居萊都為齊國之都,萊夷人不服且爭。故《史記》齊世家載:「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討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其結果,當然爭不過有強大西周王朝做後盾的姜太公。到了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6年),萊國(今山東黃縣)被齊侯所徹滅,萊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東魚台),因失國而去「艹」部首,作來氏,簡化字稱來氏。這是來氏受姓一說,《蕭山來氏家譜》即持此說。第五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賚特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台吉和札賚的後裔子孫終,有取原部族稱謂「札賚特」之「賚」為漢化姓氏者,簡筆為「來」,成為回族來氏。第六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來默氏、毛忽來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①蒙古族來默氏,又稱林明克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地區)。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稱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漢姓來氏,亦有改漢姓趙氏者。②蒙古族毛忽來氏部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後多冠以漢姓牟氏、來氏、何氏、李氏等。參考資料:網路

H. 煙台有一個村都是蒙古人的後代 姓都

煙台市牟平區姜格庄鎮北頭村,是黃海邊的一個小漁村,現有1500多人,90%的村民都姓一個鮮為人知的姓氏——「都」(dū),據說「都」姓人都是蒙古族的後裔。他們的祖先到底是誰?為什麼會在一個多漢族人居住的地方存在一個蒙古族後裔村?

在牟平,有這樣一個特別的姓氏——「都」。當今天的人們饒有興趣地翻閱歷史,發現在這個特別的姓氏背後有著更為特殊的蒙古血緣,一場尋根之旅由此拉開。

都氏祖先之尋

牟平區姜格庄鎮北頭村,又稱北疃,不同於別的村莊,這里的村民絕大多數都姓「都」。而北頭村周邊的酒館、峒嶺、東場、南北松山、夏家疃、雙林前等村莊,姓「都」的人也十分集中。據人口統計的數字標明,目前牟平「都」姓人有5000多人。

在北頭村,至今較為完好地保存著一座古老的「都氏家祠」。家祠里存有宗譜和譜書,其中這樣記載,「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諱必裏海公,元初為牟平達魯花赤,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 。

據焦希程撰寫的《寧海州志》卷下「官守」部分記載——「元初有必裏海,中統元年(1260年),海死,子抄兒襲;抄兒死,子不老赤襲。子孫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

按照官方的記載,必裏海就是「都」姓最早的始祖。追溯更早的史料,必裏海是元初大蒙古國派駐鎮守寧海州(今牟平、乳山、文登、榮成一帶)等處的都達魯花赤。達魯花赤在蒙古語中意為「鎮守者」,是元統治者派駐地方管理軍事、政治、經濟的最高長官。「都」則是總的意思,因此都達魯花赤的官職高於達魯花赤,可以跨越地域兼管幾個州府。

一些學者推測,必裏海及子孫來寧海以後,改朝換代,大權旁落,隱居於現在牟平的東北一隅。必裏海的後代,為謀生存,憑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靠漢族兄弟的幫助,經過無數代人的努力,才改變了原來游牧部落的生活習慣,逐步消除了蒙古族與當地漢族的差別。

為什麼蒙古族的後裔會選用「都」這個鮮有人使用的姓氏?有人認為將「都達魯花赤」這個官名的首字作為姓氏,方便後人識別彼此;有的人則認為「都」姓是明太祖朱元璋感念必裏海及其後人對漢人的懷柔政策所賜。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少「都」姓人越海前往東北謀生,然而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蒙古祖先。據有關人員透露:1985年5月30日,大連瓦房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依據《關於恢復或改正民族成份的處理原則的通知》要求,專程派員來牟平對都姓歷史進行考察,經調查研究,同意來自牟平的大連閻店鄉、郭屯村「都」姓人,恢復蒙古族成份。

宗譜和家祠的保存

時至今日,牟平區留存下來的祠堂其實已經很少,目前惟一保存較為完整的就數姜格庄鎮北頭村的都氏家祠。都氏家祠位於北頭村東頭,是村子裡最古老的房屋,為中國傳統的合院式建築。家祠何時所建已無從考證,鑲嵌在院內牆上的一塊石碑記載著它曾經在清朝嘉慶年間被修繕過。

「先前咱們的都氏家祠很可能是很土、很平常的一個祠堂,後來我們都家興旺發達了,又另外修建了現在這個祠堂,據祖輩人說現在大概能有200多年吧。」如今,北頭村73歲的都基開老人主要負責這座祠堂的日常管理和同族人每年在此舉行的祭祀活動。

在文革「破四舊」活動中,一些人到處尋找、銷毀這些當時屬於「牛鬼蛇神」的東西。臨村酒館的宗譜被翻出來燒了,鄰居家的譜書也被拿出來燒了,手頭握有宗譜的都基開看在眼裡,急在心頭,連夜將宗譜轉移到自己認為安全的地方。面對親人的勸阻,都基開不言也不語,他堅信,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一定不能毀在自己的手裡,更不能讓同族人留下遺憾。為了使宗譜不被銷毀,都基開先後將宗譜轉移四次,終於完好地保存下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村供銷社從都氏家祠搬走後,牟平當地都姓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關注都氏家祠。1990年春節,都基開將自己珍藏多年的都氏宗譜請到都氏家祠並莊重地懸掛起來。消息不脛而走,南庄北疃的都姓人紛紛前來祭拜,更有遠道的都姓人前來尋根問祖。

現在每逢春節和農歷七月十五,北頭村熱心家祠事務的幾位老人,都會將記載著歷代都氏子孫的宗譜懸掛起來,恭敬地擺放好各種貢品,以便同族人在此舉行祭祀活動。對每位遠道而來的拜訪者,他們總是熱情地接待並打開都氏家祠的大門,講述著本族的由來及家祠的歷史。

親情穿越千山萬水

血脈永相連,親情隔不斷。在通訊發達的今天,牟平的「都」姓後人自發在網上建立了「都氏家祠」的博客。全國「都」姓人分布及輩分排列用字、河南安陽滑縣都氏淵源考、四川簡陽都氏歷史的相關記載……在這里,來自全國各地的「都」姓人們討論、交流,血緣的親情越過千山萬水,透過網路無聲集結。

2007年「五一」長假,來自北京、遼寧、吉林等全國各地的一些「都」姓人自發來到牟平北頭村,尋訪都氏家祠,祭祀必裏海祖先。

雖然從未謀面,但是一句「老家來人了」,讓遠途跋涉而來的都氏後人熱淚滿面。當天,都基開老人打破了只有春節和七月十五懸掛宗譜的常規,將宗譜恭恭敬敬地懸掛起來,讓遠道而來的都氏後人一了心願。面對肅穆的都氏家祠,仰望高懸的先祖宗譜,打開塵封的《都氏族譜》,遠道而來的都氏宗親無限感慨油然而生,激動得熱淚盈滿眼眶。進香,敬酒,三叩首……

祭祀完祖先,都氏後人們還召開了全國都氏宗親座談會,新浪博客「都氏家祠」的博主將近年來收集整理編寫的都姓歷史資料分發給大家交流。

四平市的都業偉說:「我們祖上離家遷徙,但先人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家、自己的根。由於歷史原因他們沒有成行,但是作為都氏子孫我們回來了,我們實現了祖上的願望。我想今後一定會有更多的都姓人回來尋根祭祖!」 來自遼寧的都本偉在《都氏家祠留言簿》上則寫道,「春回北頭,參拜先祖,承繼偉業,再辟新途。」

當宗親會上響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都氏後人們的心越發貼近了。這是一次重聚,也是一次回歸。

雖然每個人手頭的工作任務不斷,牟平的都氏後人現在又忙碌了起來,因為今年的祭祖活動馬上又要召開了。據了解,都氏後人們還打算成立「都氏文化研究會」,系統梳理都氏宗譜及各地都氏文化傳承脈絡。

誰讀懂了生命的來龍去脈,生命也就成了一本深刻的書。膠東半島存在諸多全國罕見的姓氏,將這些姓氏的來源發展理清,太古初民的原始崇拜、歷史上鮮活的各色人物就躍然眼前。知其所以然,「姓氏」符號下的我們便有了前行的底氣。

YMG記者 耿晶

通訊員 都基民 攝影報道

■相關鏈接

必裏海及其後人

大蒙古建立之後,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出身的元軍五部探馬赤軍帥——必裏海,率領大軍挺進中原,平定金軍後,鎮守登州府,因其功勛卓越,被成吉思汗冊封為中書省益都路寧海州(轄今牟平、乳山、文登、榮成一帶)軍事、政治、經濟的最高長官——都達魯花赤(官職名),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並具有世襲特權。必裏海的兒子抄兒、孫子不老赤均世襲牟平達魯花赤。

根據史料記載,必裏海1260年去世,這一年忽必烈稱汗。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元朝正式建立。1279年元軍滅南宋,統一中國,這一時期是必裏海的兒子抄兒任牟平達魯花赤。抄兒去世後,必裏海的孫子不老赤任牟平達魯花赤,歷經至元、元貞、大德三朝。不老赤任達魯花赤的時候,元朝開始恢復科舉制度,並取消了地方官員的世襲制度。不老赤去世以後,必裏海的子孫不再擔任達魯花赤之職。但是必裏海家族,歷經整個元朝,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顯赫的大家族。必裏海及其子孫為官獨善慎行,磊落光明,忠厚傳家,深得百姓愛戴。(

I. 安陽市新春民俗文化展觀後感作文200字—

掃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2]
史料
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 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臘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一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飢等)。
接玉皇

舊俗、新俗都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2]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閑暇娛樂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4]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5]
千燈節
千燈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

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等活動。[6]

臘月二十六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7]

臘月二十七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

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語。臘月二十七洗浴為「洗福祿」。[8]

臘月二十八
宰雞趕大集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
祭祖
上供請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9]
小除夕是什麼?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也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燒完。

臘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跳鍾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10]
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上。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

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具、影壁中。[11]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12]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