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洛陽的歷史
1. 洛陽是哪幾朝古都
洛陽是24個王朝的都城,具體如下:
夏、商、西周、東周、東周、韓、河南、西漢、內新、東漢、曹魏容、西晉、東晉、北魏、東魏、隋、鄭、唐、武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民國。
(1)古都洛陽的歷史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洛陽的建城史:
1948年,洛陽解放,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析洛陽縣城區為市,與洛陽縣並置。次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次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並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宜陽等縣。
1956年,相繼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
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
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
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亦改屬洛陽市。
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
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2. 洛陽鎮與古都洛陽有什麼歷史關系
1.泉州洛來陽鎮,
2.常州洛陽鎮自,
3.惠安洛陽鎮,
4.隨州洛陽鎮等
這些地方都與宋朝以及各個朝代南遷的河洛人有關,由於南遷途中,有的人到了某個地方,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有的河洛文化。
如:泉州的洛陽橋。廣州的土樓。南方的「客家人」、客家話等客家文化,都是河洛郎在南遷過程中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形成的獨有文化!中原是客家人的故土,那裡有客家人的根!客家人的樂土就在自己的腳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客家人,無論走到何處,都能開拓出嶄新的天地!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客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以後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現在已有千萬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常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
3. 洛陽古都的歷史發展是什麼樣的
洛陽位於黃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東有虎牢關險地,西有函谷關要塞,北依邙山,南對龍門,伊、洛、餭、澗等河蜿蜒穿行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的說法,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建都立國的理想之處。從公元前770年開始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朝代先後在洛陽建都,因此它有「九朝古都」之美稱。從東周到後唐,在長達1000餘年的時間里,洛陽都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都曾活動在這里。
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的祖先就在洛陽一帶勞動、生息。遠古傳說中,有一個「河圖洛書」的故事,說的是伏羲氏從黃河裡得到一張畫有八卦的圖,能預知先兆,推算吉凶;大禹在治理洛水時,得到一塊刻有文字的龜殼,上面以九為最大數,他就把天下分為九州。另外,還有黃帝、堯、舜曾在洛水一帶活動的傳說。這些表明,在原始社會時期,黃河、洛水一帶就存在著文化相當發達的氏族部落。從考古發現看,大約在六七千年前,洛陽一帶就已進入母系氏族的繁榮階段,在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已經形成,當時伊、洛、鰉、澗兩岸,散布著許多原始部落。
洛陽城市的真正興起,始於周公營建洛邑,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史稱西周。周武王曾打算遷都洛陽,但由於他很快就死了,沒有如願。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後,政權由周公掌管。不久發生了以武庚為首的商朝貴族叛亂,周公經過三年東征,鎮壓了武庚叛亂。此時,他更加意識到洛陽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於是他請求周成王遷都洛陽,得到成王的同意。他派人把九鼎(一種象徵王權的重器)從商朝舊都殷(今河南安陽)遷到洛陽,作為定都的前奏。周公和召公動用了大批奴隸經過艱苦的勞動,很快營建好了洛邑。自此,西周有了兩個都城,西邊的鎬京稱為宗周,東邊的洛邑稱為成周。事實上,周公營建的洛邑有兩座城池:西面的一座叫王城,方圓有30里,建築井然有序,四面各有3門,共12座門,城內有經緯道各9條,王宮築在中央大道上。左邊是宗廟,用來祭祀祖先;右邊是社稷神壇,供王登基典禮和祭祀天地神靈之用。前邊是朝會群臣諸侯的殿堂,後邊是商業市場。由此可見,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的城市建設已有了較合理的布局。全國解放後,為了保護古代遺址,在這里開辟了一個王城公園。東面一座叫成周城,略小於王城,又名下都,位於王城以東10多公里的地方。史書上有「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的記載。春秋的時候,周敬王曾逃到這里避難,並加以擴建。後來成周城曾是東漢、曹魏、西魏、北魏四個朝代的都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上稱為東周,這是正式在洛陽建都的第一個王朝。東周時代的洛陽,有「天下名都」之稱。這里住著許多手工業奴隸,設有許多宮、私作坊,手工業相當發達。近年來在洛陽一帶就發現了制陶、石料、骨料、鑄銅等作坊遺址。作為西周陪都和東周都城,洛陽揭開了其城市發展歷史的序幕,而且為古代中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秦朝時,統治者在洛陽置三川郡。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初期,曾在洛陽建都5個月。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軍曾先後占據洛陽,洛陽還一度做過更始政權的都城。直到東漢時,洛陽才又成為統一的封建國家的首都。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後,首先興修水利,在京城挖了一條陽渠,又派人整治了汴河。這樣,洛陽的漕運便與鴻溝水系相連。江淮地區的糧食可以沿河直送京都,使東漢王朝有了較穩定的經濟基礎。東漢洛陽城是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這座古城有12座城門,城內的主要建築是南北二宮,皆金碧輝煌。宮城以外,有縱橫24條大街,每街都設有兩個街亭,負責管理。明堂、辟雍、靈台,是當時洛陽城郊的三大重要建築,分別作為祭祀祖先、皇帝行禮和觀察天象之用,規模宏大,雄偉而又庄嚴。當時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城市有三個交易市場,「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偽巧,充盈都邑。」當時洛陽設有東觀、白虎觀、平樂觀、蘭台、石室等藏書館和研究機構,城南設有最高學府——太學,學生多達3萬多人,裡面講堂寬闊,僅學生宿舍就有1000餘間。東漢末年,戰亂不斷,洛陽被董卓焚燒,東漢以來經營150多年的一代名城被毀於一旦。
曹魏、西晉都以洛陽為都。魏晉洛陽城是在東漢都城的廢墟上興建起來的。經過魏晉統治者的多次整修和擴建,洛陽又恢復了昔日的盛況。當時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宮城和金墉城,人口也逐漸增加到11.44萬戶。西晉統一全國後,經濟有所發展,京都洛陽物質豐富,商業發達,富商大賈很多,連一些官僚貴族也經營商業。
西晉滅亡後,北方陷入了五胡十六國的長期動亂之中,洛陽又一次遭到毀滅性的破壞。494年,統一了北方的北魏孝文帝把首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北魏時的洛陽城,是在魏晉都城的基礎上重建的,規模比魏晉時更大,史書稱其「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宮殿集中建在舊城中部稍偏西北的地方。宮城以外修建了322街坊、220里弄,全城有10.9萬多戶。有三個熱鬧的市場,其中四通市是國際貿易市場,這里住著萬余家從中亞細亞以及大秦國來的商人。北魏盛行佛教,洛陽佛寺林立,多達1300多所。位於宮前御道西的永寧寺和東漢時創建的白馬寺最為著名。永寧寺內有一座高達60丈的佛塔,幾十里外都能看見。位於洛陽城南25里的龍門石窟也是北魏時開創的,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宋諸朝,相繼大規模營造長達500多年。龍門石窟藝術絢麗奪目,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但魏孝文帝死後不久,北魏王朝瓦解,興隆了40多年的洛陽再次遭到踐踏而變為廢墟。
隋唐兩代,我國的首都是長安,但洛陽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隋煬帝派楊素和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征夫200萬人,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正式完工。隋代東都是洛陽歷史上最宏偉壯麗的一頁。城郭周長50多里,由宮城、皇城、東城、含嘉城、圓璧城、外郭城等組成,城內有103個里坊,縱橫各10條大街,有豐都、大同和通遠三市,「市四壁有四百餘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積」。城西建有西苑,周圍200里。顯仁宮富麗堂皇。據記載,當時洛陽的人口已經達到百萬以上。隋代東都是南北大運河的中樞,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糧食、絲緗和各種物資可以通過水上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源源不斷地運到咨陽。洛陽既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繁華都市。
唐初以洛陽為行宮。自唐太宗起,洛陽先後被稱為洛陽宮、東都、神都、東京等,皇帝常來比居住。唐代有6個皇帝曾先後移都洛陽,歷時40多年。女皇武則天在洛陽居住的時間最長,唐玄宗也曾居住10年之久。可見唐朝是以長安、洛陽兩京並重的。唐時的洛陽,在隋代東都的基礎上曾設了許多壯麗奇偉的建築,比較著名的有上陽宮、上林苑、明堂、銅鐵天樞等。唐代詩人王建是這樣贊美勝似仙境的上陽宮的:「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明堂又叫萬象神宮或通天宮,是武則天朝會群臣之地。武則天還在城南和城北分別修建了興泰宮和避暑宮,用以遊玩賞樂。唐代洛陽商業貿易極其發達,城市內有南、西、北三個貿易市場,特別是北市,聚集了中外的富商大賈,商船、車馬眾多,時常阻塞道路。
洛陽齊雲塔唐朝滅亡後,中國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在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為時短暫的政權。其中前三個王朝都曾先後在洛陽建都,後兩個王朝也曾把洛陽作為陪都。北宋時以洛陽為西京。宋太祖趙匡胤對洛陽的宮室、城郭、漕渠都多次進行修葺,因而北宋時的洛陽仍然具有相當大的規模。這個時候的洛陽盡管在政治、經濟地位上沒有先前那樣重要,但卻是全國的學術文化中心。
金代和元代,洛陽遭到了嚴重破壞,隋唐以來的城郭宮室已難覓其跡。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把他的兒子朱彝分封到洛陽,稱為伊王,同時,在城東北部興建規模宏大的伊王府。後來朱元璋又把福王朱常詢封到這里,遷封伊王於汝州。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曾攻佔洛陽。
洛陽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自古以來,墨客騷人雲集,有「詩都」之稱。周易八卦在此發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經》,孔子問禮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漢書》,司馬光在此編成《資治通鑒》,張衡在此發明渾天儀、地動儀等;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許慎的《說文解字》,歐陽修的《新唐書》等鴻篇巨制,也無一不得助於洛陽這塊沃土。東漢的「洛陽太學」學生逾3萬人,為當時世界之最;晉人左思的《三都賦》名聲之噪,曾使「洛陽紙貴」。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顥、程頤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無不在此留下享譽九州的名篇;大詩人杜甫、白居易、李賀、劉禹錫等,或生於此,長於此,或游歷於此,終老於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絕唱。
4. 洛陽是幾朝古都
首先西安和洛陽都是中國的四大古都之一,歷史上西安其實有很多的名字,好比如長安、西都、西京、大興城等等。其中在西安監督的朝代也有很多,分別是秦、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王朝。除此之外還有幾次農民起義,在這個地方建立政權。當然這些都不重要,對於遊客來說,大家最在意的還是西安的風景,有沒有留下什麼名勝古跡,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年代久遠,古時候的建築物基本上都是木質結構,百年過後基本就已經沒有了。因此留下來的古跡自然就沒有多少,不過我認為真正的洛陽古跡,應該是埋在地下的,只不過目前沒有挖出來而已,所以洛陽還是值得期待的。只不過他們目前沒有好好的宣傳,如果好好的宣傳,那我相信它的熱度一定不會比西安低。
5. 洛陽成為古都的歷史條件和原因
綜合上古三個朝代夏商周來看,我們國家的版圖始終在黃河流域的中內下游范圍(中原地區容),這個時期的古都就是長安和洛陽,長安的優勢在於四塞之地,易守難攻,如果王朝處於防守的狀態,必選長安;但劣勢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對中原地區以及河北、兩湖、蘇皖等地來說,長安的距離過於遙遠,由此導致管理不暢。
因此,西周以鎬京為都,同時大力經營洛陽,就是這個道理。從歷史上看,撇開遙遠的夏朝不說,西周經營洛陽是為了監視駐守安陽的武庚和殷商遺民,東周則是因為犬戎攻破了鎬京,為避其鋒芒……洛陽號稱天下之中,在古代版圖尚未達到今天這個狀態的時候,從洛陽到天下四方的距離都差不多。
6. 洛陽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列舉介紹:
一、夏都
崇(洛陽嵩縣),斟鄩(洛陽),窮石(洛陽南)等,帝王鯀、太康、中康、相、羿、寒浞、桀。時間2070年-前1600年。
二、商都西亳
西亳所居帝王商湯、外丙、太甲、盤庚,時間前1600年-1046年。
三、西周都洛邑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成周,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共經歷了成王—幽王,共11王。時間前1040年-前771年。
四、東周都洛陽
周宣王死、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雲:「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五、西漢初都洛陽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
六、其它朝代都城介紹: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 。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總管府,轄洛州、鄭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魯州等九州,洛州轄洛陽、河南、偃師、緱氏、鞏、陽城、嵩陽、陸渾、伊闕等9縣。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洛陽屬河南道。
顯慶二年(657年)置東都。唐玄宗長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嶽廟,並賜風穴寺(在今汝州)內佛塔名「七祖塔」。開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於洛陽置都畿道。天寶年間,改東都為東京 。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陽。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東都為神都 ,對都城進行擴建,修建了明堂、萬國天樞等。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以更大的規模開鑿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像龕便是盛唐雕刻藝術的輝煌代表。武則天還令薛懷義為白馬寺住持,大規模整修白馬寺。
唐代,中國佛教臻於鼎盛,佛教史上勢力最大、影響最廣、流傳最久的教派禪宗在洛陽形成。唐天祐四年(907年),唐室亡祚,其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短暫的王朝,史稱五代。其中,後梁 、後唐、後晉 均曾都洛陽,後漢、後周以洛陽為陪都。這一時期洛陽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6)古都洛陽的歷史擴展閱讀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
截至2015年,洛陽擁有四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存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六大都城遺址。 有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16家。
2016年12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該《規劃》將洛陽定位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陽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三大片區之一。
7. 洛陽歷史介紹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
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於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
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
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7)古都洛陽的歷史擴展閱讀:
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
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
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
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 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
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
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
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 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
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 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
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 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
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
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 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
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並入洛陽市。
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
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系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
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
8. 洛陽當了多少年古都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千米,南北寬約168千米。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1][2]。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3]。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4],隋唐大運河的中心[5],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4]。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截至2019年3月,洛陽市共有龍門石窟、漢函谷關、含嘉倉等3項6處世界文化遺產[4];2019年末,洛陽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82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30處[6]。洛陽市有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文化旅遊節等節日活動[7][8]。洛陽市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9]、全國園林城市[10]、國家衛生城市[11]、全國文明城市[12]等榮譽。
2019年末,洛陽市總人口717.02萬人,常住人口692.22萬人,城鎮常住人口409.10萬人;截至2019年1月,洛陽市下轄1個縣級市、8個縣、6個區;2019年,洛陽市地區生產總值5034.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4.9:46.3:48.8,人均生產總值72912元[6]。
中文名
洛陽
外文名
Luoyang
別名
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快速
導航
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社會事業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名優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精選片單 十三朝古都洛陽最強遊玩攻略,賞冰掛、探歷史、泡溫泉嗨不停!
00:48
【秒懂網路】一分鍾帶你游遍洛陽老君山
4.6萬次播放 | 6個視頻
洛陽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15]
9. 古都洛陽的歷史怎樣
洛陽是有名的歷來史文化名城:自自夏朝於洛陽建都以來,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朝在此定都. 所以又稱十三朝古都。
另外:西漢、新、東魏、北周、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又以洛陽為陪都.
如果還想了解更多洛陽的歷史可以到洛陽信息港上相關版塊看看,那上有很多詳盡信息。
10. 洛陽是哪幾個朝代的古都
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10個政權。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10)古都洛陽的歷史擴展閱讀:
洛陽被選做都城的原因:
1、地理優勢:
洛陽地處中原,位於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等。西依秦嶺,過函谷關是陝西的關中平原,東臨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毗鄰中嶽嵩山。
自古以來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可謂是山川縱橫,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說。
2、交通關要:
洛陽的優勢還在交通。以交通經濟立都,四通八達,天下之中,有漕運之利。洛陽所在的伊洛谷地較為狹小,所以它的經濟中心並非在此,洛陽一帶的農業生產也並非十分發達。但洛陽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成為它最大的優勢。
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永濟渠和通濟渠分別以洛陽為中心分別向東北和東南延伸。洛陽成為大運河的中樞和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陽建設有含嘉倉和洛口倉這兩大糧倉,糧食到唐朝貞觀年間都未用完。
3、糧倉:
對於一開始就志在統一中國的秦國來說,僅僅佔有渭河平原是遠遠不夠的。除了豐盛的關中平原之外,秦國自然還需要開辟一個更大的糧食生產地,而他們的目光也就集中在了關中平原南部的四川盆地之中。
很快,秦國將自己的勢力范圍擴張到了四川盆地之中。此後,加上李冰出色的水利建設。四川盆地一帶從原來的貧窮場所變成了「天府之國」。再加上洛陽天然的地理優勢使得它成為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中心。
但是如果把糧食從洛陽再運往長安或許其它地方,不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門峽一帶,常常出現船隻傾覆的事故。解決這個困難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遷都洛陽。就這樣,洛陽順理成章的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