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五陽 » 洛陽名字的由來

洛陽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 2021-03-12 02:13:30

『壹』 洛陽的古稱是什麼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內4000多年城容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

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


(1)洛陽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洛陽市位於豫西地區與東秦嶺褶皺系,地勢西高東低,有伏牛、外方、熊耳及崤山四大山脈。伏牛山自西南橫貫南部,外方山為東南屏障,熊耳山自西南斜貫中部伸向東北,崤山位於西部。

洛陽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黃河為北部界河,過境長97千米;洛河過境長200千米;伊河發源於欒川縣南境伏牛山區,在偃師匯入洛河,過境長175.3千米。

『貳』 洛陽地名的由來

相逢如歌/mg
瞎說,
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
洛陽在洛河北,叫洛陽
江陰在長江南,叫江陰
衡陽在衡山南,叫衡陽

『叄』 洛陽地名的來歷

古人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北岸)稱為「陽」,反之,則為「陰」。洛陽在內洛河的北面,故稱「洛陽」。容
江蘇江陰市在水(長江)的南面,故稱「江陰」。
湖南衡陽在衡山的南面,故稱「衡陽」。

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肆』 洛陽孟津會盟鎮名字的由來。

曾經有個師在偃師偃旗息鼓,也就是沒打仗停了下來,名字就來了;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那個鎮就有了
滿意請採納。

『伍』 洛陽新區開元大道名字的由來

本來那條路叫關林大道 但是新區建設的時候 申報的是開發關林大道以北 所以把這條路改名為開元大道 然後吧關林街西邊那條路(開元大道南)命名為關林大道

洛陽新區開元大道至洛陽西南繞城高速公路連接線(開元大道西延長線)正在緊張施工,計劃今年牡丹花會前建成通車。

開元大道西延長線跨洛龍區、宜陽縣兩地,全長2.58公里,其中洛龍科技園區段規劃紅線95米,橫斷面布置形式為24米(機動車道)+2×6米(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隔離帶) +2×6.5米(非機動車道)+ 2×6米(人行道) +2×17米(基礎綠化帶);元西大道以西段規劃紅線40米,橫斷面布置形式為:2×11米(機動車道)+1米(中間隔離帶)+2×8.5米(基礎綠化帶),均為瀝青路面。

該工程計劃投資1800萬元,由北京城建亞泰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中鐵十五局集團公司施工。目前,拆遷工作基本就緒,給水、通信等配套項目與道路同步施工,已經完成電纜溝砌築長度的37%,道路路基長度的65%,路床長度的48%。

新區開發辦負責人告訴記者,開元大道東西延長線正在同時施工,且都要在今年牡丹花會前完成,屆時從新區開元大道向東、向西上二廣高速和西南繞城高速將非常快捷。

http://www.88088.com/shjy/xmdt/2007/0201/167058.shtml

『陸』 為什麼洛陽市的名字叫洛陽

洛陽市的名字叫洛陽是因為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

1.洛陽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

2.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柒』 洛陽的來歷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1][2]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3]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4],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5]洛陽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2-24.6℃,洛陽市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洛陽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6][7][8]
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遺址。2017年末,洛陽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45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26處。洛陽市有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文化旅遊節等節日活動。[9][10]洛陽市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1]、全國園林城市[12]、國家衛生城市[13]全國文明城市[14]等榮譽。
2017年末,洛陽市總人口710.1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01.0萬人;年末常住人口682.3萬人。截至2019年1月,洛陽下轄1個縣級市、8個縣、6個區。2017年,洛陽市全市生產總值4343.1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5.3:46.9:47.8,人均生產總值達63759元。
建制沿革
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兩岸及伊、洛、瀍、澗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著許多氏族部落,新中國成立後在洛陽一帶發現的孫旗屯遺址、王灣遺址、矬李遺址等近200處聚落遺址,便是當時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地。洛陽是夏王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為都。
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湯建都西亳(二里頭遺址東北約6千米)。
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陽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漢王元年(前206年),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洛陽。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建漢,初都洛陽,後遷長安,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洛陽。轄洛陽、河南(漢置,治王城)、偃師、緱氏、平(偃師西北)、平陰(孟津東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東)及鞏、滎陽、新鄭、中牟、開封等22縣。漢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屬司隸。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陽為宜陽,設「新室東都」和「中市」。
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
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
漢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設司隸校尉部。
泰始元年(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
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陽置洛州。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開皇元年(581年),在洛陽置東京尚書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廢行台,以洛州刺史領總監;十四年,於金墉城別置總監。
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在東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18里處,新建洛陽城。同年,改洛州(東魏改司州置)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復置洛州,轄河南、洛陽、偃師、緱氏、閿鄉、桃林、陝、熊耳、澠池、新安、鞏、宜陽、壽安、陸渾、伊闕、興泰、嵩陽、陽城等18縣。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
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總管府,轄洛州、鄭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魯州等九州,洛州轄洛陽、河南、偃師、緱氏、鞏、陽城、嵩陽、陸渾、伊闕等9縣。
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洛陽屬河南道。
顯慶二年(657年),置東都。
開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於洛陽置都畿道。天寶年間,改東都為東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陽。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東都為神都,對都城進行擴建,修建了明堂、萬國天樞等。
唐天祐四年(907年),後梁、後唐、後晉均曾都洛陽,後漢、後周以洛陽為陪都。
宋,以洛陽為西京,置河南府。
金代,定洛陽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並河南縣入洛陽縣。
自元代始,洛陽不復為京,降為河南府治。
明代,河南府轄洛陽、偃師、鞏縣、孟津、登封、新安、澠池、宜陽、永寧、嵩縣等10縣,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
清代,洛陽仍為河南府治。

『捌』 洛陽地名的來歷!

歷史上洛陽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勝甲於天下,成為歷代立國建都的首選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洛陽地名也隨著朝代更迭和疆土爭奪而屢有變化。洛陽的眾多名稱體現了洛陽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傳說時代,相傳軒轅黃帝時洛陽稱為郟鄏,因其北部邙山名為郟鄏山而得名。後來雖有周成王定鼎郟鄏之說,但郟鄏之名並非始於成王,古已有之。

夏代太康為王時,趕走了在洛陽居住的一個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為城名,其遺址在今洛陽偃師二里頭村。斟鄩開了洛陽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陽在七大古都中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商代成湯居西亳,西亳為都城之名,在今洛陽偃師屍鄉溝一帶。

西周時期,洛陽的名稱比較多。就地理區域而言,洛陽有「中國」、「土中」、「地中」等名稱。1965年,陝西寶雞賈村塬出土的成於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銅酒器)上有銘文「余其宅茲中國」,表明武王把洛陽稱為「中國」。《帝王世紀》稱洛陽為「土中」。這些名稱都體現了洛陽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陽為西周東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稱,體現了洛陽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陽澗東瀍西一帶。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鎬京,平王遷都雒邑。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稱王城。景王去世後,王城發生了王子朝之亂,敬王避居翟泉。因亂黨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晉、魏等諸侯大夫擴築成周城(在今白馬寺東漢魏故城一帶)並遷居之。此後「成周」成為敬王所居之專名。

戰國時,始有雒陽之名。洛河古時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此名既為地理區域名亦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時,五行學說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終始」進行推理,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因此改雒陽為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因漢尚火德,復名雒陽。三國時魏以魏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為「洛陽」,後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為諱「洛」字改「洛」為「雒」。

西晉以洛陽為都,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使洛陽一帶成為河洛丘墟。後來成為羯族石勒後趙政權的南都。隋朝建立,襲北周之制,以洛陽為陪都,稱「東京」。隋煬帝對東京進行大規模營建稱「東都」,並遷都洛陽。唐初建洛陽宮。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徙居洛陽,封洛陽為「東都」。武則天建武周政權改東都為「神都」。唐玄宗天寶元年改稱東京。

五代時,後梁、後唐、後晉均以洛陽為都,後漢、後周、北宋、金為陪都。後梁稱「西都」,後唐稱「雒京」,後晉至北宋稱「西京」,金稱「中京」。

司馬光雲:「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地名的歷史變遷,是一部洛陽的興衰史,是中國歷史興衰演變的縮影。

『玖』 洛陽名字的由來

歷史上洛陽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勝甲於天下,成為歷代立國建都的首選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洛陽地名也隨著朝代更迭和疆土爭奪而屢有變化。洛陽的眾多名稱體現了洛陽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傳說時代,相傳軒轅黃帝時洛陽稱為郟鄏,因其北部邙山名為郟鄏山而得名。後來雖有周成王定鼎郟鄏之說,但郟鄏之名並非始於成王,古已有之。

夏代太康為王時,趕走了在洛陽居住的一個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為城名,其遺址在今洛陽偃師二里頭村。斟鄩開了洛陽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陽在七大古都中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商代成湯居西亳,西亳為都城之名,在今洛陽偃師屍鄉溝一帶。

西周時期,洛陽的名稱比較多。就地理區域而言,洛陽有「中國」、「土中」、「地中」等名稱。1965年,陝西寶雞賈村塬出土的成於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銅酒器)上有銘文「余其宅茲中國」,表明武王把洛陽稱為「中國」。《帝王世紀》稱洛陽為「土中」。這些名稱都體現了洛陽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陽為西周東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稱,體現了洛陽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陽澗東瀍西一帶。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鎬京,平王遷都雒邑。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稱王城。景王去世後,王城發生了王子朝之亂,敬王避居翟泉。因亂黨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晉、魏等諸侯大夫擴築成周城(在今白馬寺東漢魏故城一帶)並遷居之。此後「成周」成為敬王所居之專名。

戰國時,始有雒陽之名。洛河古時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此名既為地理區域名亦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時,五行學說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終始」進行推理,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因此改雒陽為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因漢尚火德,復名雒陽。三國時魏以魏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為「洛陽」,後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為諱「洛」字改「洛」為「雒」。

西晉以洛陽為都,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使洛陽一帶成為河洛丘墟。後來成為羯族石勒後趙政權的南都。隋朝建立,襲北周之制,以洛陽為陪都,稱「東京」。隋煬帝對東京進行大規模營建稱「東都」,並遷都洛陽。唐初建洛陽宮。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徙居洛陽,封洛陽為「東都」。武則天建武周政權改東都為「神都」。唐玄宗天寶元年改稱東京。

五代時,後梁、後唐、後晉均以洛陽為都,後漢、後周、北宋、金為陪都。後梁稱「西都」,後唐稱「雒京」,後晉至北宋稱「西京」,金稱「中京」。

司馬光雲:「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地名的歷史變遷,是一部洛陽的興衰史,是中國歷史興衰演變的縮影。

『拾』 龍門石窟名稱的由來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開鑿歷史

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

為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將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遷都洛陽的前幾年。此後在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復和續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長達150年之久。

二、主要景觀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凈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

(10)洛陽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景點評價:

一、書法藝術

截至2014年,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80餘座。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

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

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

二、佛教文化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葯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三、外界評價

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龍門石窟因為滿足世界文化遺產下列評定標准:人類藝術創造力的傑出表現。 是對悠久歷史的藝術形式的完美展現,在這一區域的文化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對中國唐朝高度的文化水平和成熟的社會的展現。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