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五陽 » 古代洛陽城

古代洛陽城

發布時間: 2021-03-11 06:30:53

❶ 中國古代都城在洛陽的有哪些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1個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建都年表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漢 雒陽 漢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東京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陽宮
東都
神都-武則天
東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後、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間都洛40餘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民國 洛陽 今洛陽市 1932年

❷ 古代洛陽在哪

洛河、瀍河、谷水、澗河。比較繁華當然是洛河了,代表性的東西?天津橋啦!
天津橋是隋唐時期洛陽城南北交通的要沖,舊說它在今洛陽橋東不遠處,民國年間在附近建一碑亭,佇立於洛河中央。近年在今洛陽橋西100米處的洛河河床發現橋基遺址,此系隋唐時期的天津橋真址。
天津橋始建於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原是一座浮橋。古人把洛水譽為「天漢」,即天河(銀河),而洛陽就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宮」,天津即天河的渡口,故名「天津橋」。隋末天津橋被李密起義軍焚毀。唐初在原址上重建,並改為石橋,仍稱天津橋,又稱洛陽橋。天津橋北與皇城正門——端門相應,南與隋唐洛陽城南北主幹道——定鼎門大街相接,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桿、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拂曉,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爾又傳來洪亮悠揚的鍾聲,這就是號稱「洛陽八景」之一的「天津曉月」。可惜自宋以後,戰火連綿,建築物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
白居易 天津橋
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
柳絲裊裊風繰出,草縷葺葺雨剪齊。
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
天津曉月,是洛陽的八大景之一。

天津橋初建於隋大業三年,原是一座浮橋,是洛陽南北交通的要沖。唐時改為石橋,又稱洛陽橋。北與皇城南門端門相應,南與定鼎門大街相接,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桿、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爾又傳來洪亮悠揚的鍾聲。無怪乎唐代詩人列希夷寫道「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真是寫景如畫。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著名景觀。天津曉月歷來被稱為洛陽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詩人有不少歌詠天津曉月的詩篇。可惜自宋以後,戰火連綿,建築物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在附近建了一座碑亭,佇立於洛河中央。回來在亭的西面又建了兩座大橋,吸引著無數遊客前往憑吊。

❸ 求描寫洛陽城市面貌的古代詩句。

1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2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功夫織得成。唐·劉克庄《鶯梭》
3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秋思》
4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5掛林風景異, 秋似洛陽春 。唐·王績《野望》
6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 劉禹錫
8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唐 歐陽修
9當春天地爭奢華, 洛陽園苑尤紛拏。 唐 韓愈
10香車傾一顧, 驚動洛陽塵。唐·韓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唐 王建
12洛陽城裡春光好, 洛陽才子他鄉老。 唐 韋庄
13爭得大裘長萬丈, 與君都蓋洛陽城。 白居易
14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唐 杜甫
16洛陽春日最繁花,紅綠蔭中十萬家。 宋 司馬光
17何人不愛洛陽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清 劉灝
18曾為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唐 歐陽修
19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 李白
21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唐 歐陽修
22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 唐 王維
23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那堪好風景, 獨上洛陽橋。 唐 李益
24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唐 李頎
25洛陽吹別風, 龍門起斷煙。 唐 李賀
26俯視洛陽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在三湘。 唐 賈至
28今我不樂思洛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語洛陽使, 為傳邊塞情。 唐 崔顥
30悠悠洛陽去, 此會在何年。 唐 陳子昂
31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 唐 李白
32漢有洛陽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陽城東西, 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 今來花似雪。
34洛陽名工見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吳均
35河中之水向東流, 洛陽女兒名莫愁。 晉 蕭衍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陽社。 唐 謝珧
37悠悠遠行歸,經春涉長道。 幽冀桑始青,洛陽蠶欲老。 唐 崔顥
38洛陽三月梨花飛, 秦地行人春憶歸。 唐 崔顥
39傳聞合浦葉, 遠向洛陽飛。 唐 江左
40洛陽誰不死? 戡死聞長安。 唐 白居易
41陶令門前四五樹, 亞夫營里百千條。 何似東都正二月, 黃金枝映洛陽橋. 唐 白居易
42風起洛陽東, 香過洛陽西. 三國 曹鄴
43洛陽之興衰,天下治亂之喉也。 宋 李格非
44惶惶祖宗業, 永懷河洛間. 宋 陸游
45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周易》
46長安重遊俠, 洛陽富財雄。 唐 盧照鄰

❹ 古代哪些朝代定都洛陽

中國歷史上定都洛陽的朝代有:夏、商、周、西周、東周、韓、河南、西漢、新、玄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南朝宋、後趙、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鄭、唐、武周、燕、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民國。

(4)古代洛陽城擴展閱讀

洛陽市地處九州腹地,河南省西部,東經112°16'—112°37',北緯34°32'—34°45',位於中國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交界帶,歐亞大陸橋東段,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

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多樣,其中山區面積佔45.51%,丘陵面積佔40.73%,平原面積佔13.8%。境內東北部為伊洛河平原,其餘大部屬豫西山區。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

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

洛陽市位於暖溫帶地帶,氣候具有春季多風、氣候乾旱,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晴和,日照充足,冬季乾冷、雨雪稀少的顯著特點。

全年四季分明,熱量、降水量隨時間分布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特點。全年日照時數為2141.6小時,各地差異不大,四季分布為夏多冬少,春秋居中。

洛陽是中國重要的國際化旅遊城市,洛陽市圍繞「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絲路起點,山水洛陽」的城市品牌形象,整合旅遊產品,截至2011年,洛陽有世界地質公園兩家: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5A級景區五家,即龍門石窟,龍潭峽、白雲山,老君山和雞冠洞,4A級景區15家,3A級景區16家。3A級以上景區數目位居全國之首。

據旅遊部門統計,2015年,洛陽接待國內外遊客1043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1%,其中接待入境遊客100.4萬人次,增長19.6%。旅遊總收入780.0億元,增長29.8%,其中創匯收入3.09億美元,增長28.6%。年末共有A級旅遊景區39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21處。年末共有星級酒店65家,國際國內旅行社91家。

❺ 古代洛陽叫什麼

洛陽古稱斟復鄩、制西亳、洛邑、神都。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
洛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 ,是中國建城最早,建都積年最長的城市。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都。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❻ 洛陽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列舉介紹:

一、夏都

崇(洛陽嵩縣),斟鄩(洛陽),窮石(洛陽南)等,帝王鯀、太康、中康、相、羿、寒浞、桀。時間2070年-前1600年。

二、商都西亳

西亳所居帝王商湯、外丙、太甲、盤庚,時間前1600年-1046年。

三、西周都洛邑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成周,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共經歷了成王—幽王,共11王。時間前1040年-前771年。

四、東周都洛陽

周宣王死、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雲:「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五、西漢初都洛陽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

六、其它朝代都城介紹: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 。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總管府,轄洛州、鄭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魯州等九州,洛州轄洛陽、河南、偃師、緱氏、鞏、陽城、嵩陽、陸渾、伊闕等9縣。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洛陽屬河南道。

顯慶二年(657年)置東都。唐玄宗長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嶽廟,並賜風穴寺(在今汝州)內佛塔名「七祖塔」。開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於洛陽置都畿道。天寶年間,改東都為東京 。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陽。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東都為神都 ,對都城進行擴建,修建了明堂、萬國天樞等。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以更大的規模開鑿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像龕便是盛唐雕刻藝術的輝煌代表。武則天還令薛懷義為白馬寺住持,大規模整修白馬寺。

唐代,中國佛教臻於鼎盛,佛教史上勢力最大、影響最廣、流傳最久的教派禪宗在洛陽形成。唐天祐四年(907年),唐室亡祚,其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短暫的王朝,史稱五代。其中,後梁 、後唐、後晉 均曾都洛陽,後漢、後周以洛陽為陪都。這一時期洛陽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6)古代洛陽城擴展閱讀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

截至2015年,洛陽擁有四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存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六大都城遺址。 有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16家。

2016年12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該《規劃》將洛陽定位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陽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三大片區之一。

❼ 古代洛陽

洛河、瀍河、谷水、澗河。比較繁華當然是洛河了,代表性的東西?天津橋啦!
天津橋是隋唐時期洛陽城南北交通的要沖,舊說它在今洛陽橋東不遠處,民國年間在附近建一碑亭,佇立於洛河中央。近年在今洛陽橋西100米處的洛河河床發現橋基遺址,此系隋唐時期的天津橋真址。
天津橋始建於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原是一座浮橋。古人把洛水譽為「天漢」,即天河(銀河),而洛陽就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宮」,天津即天河的渡口,故名「天津橋」。隋末天津橋被李密起義軍焚毀。唐初在原址上重建,並改為石橋,仍稱天津橋,又稱洛陽橋。天津橋北與皇城正門——端門相應,南與隋唐洛陽城南北主幹道——定鼎門大街相接,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桿、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拂曉,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爾又傳來洪亮悠揚的鍾聲,這就是號稱「洛陽八景」之一的「天津曉月」。可惜自宋以後,戰火連綿,建築物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
白居易 天津橋
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
柳絲裊裊風繰出,草縷葺葺雨剪齊。
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
天津曉月,是洛陽的八大景之一。

天津橋初建於隋大業三年,原是一座浮橋,是洛陽南北交通的要沖。唐時改為石橋,又稱洛陽橋。北與皇城南門端門相應,南與定鼎門大街相接,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桿、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爾又傳來洪亮悠揚的鍾聲。無怪乎唐代詩人列希夷寫道「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真是寫景如畫。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著名景觀。天津曉月歷來被稱為洛陽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詩人有不少歌詠天津曉月的詩篇。可惜自宋以後,戰火連綿,建築物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在附近建了一座碑亭,佇立於洛河中央。回來在亭的西面又建了兩座大橋,吸引著無數遊客前往憑吊。

黃巢的《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桿看落暉。

元稹【智度師二首】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禪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閑憑欄干望落暉。

莫悲金谷園中月,
莫嘆天津橋上春;
若學多情尋往事,
人間何處不傷神。
——白居易:《洛中春感》

李白《洛陽陌》:
「白玉誰家郎?
回車渡天津。
看花東陌上,
驚動洛陽人。」

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閑望》寫道:
「上陽宮里曉鍾後,
天津橋頭殘月前。
空闊境疑非下界,
飄飄身似在寥天。
星河隱映初生日,
樓閣蔥蘢半出煙。
此處相逢傾一盞,
始知地上有神仙。」
天津橋上四季景色優美,也成為文人墨客聚詩會文飲的場所,南渡後流落到烏鎮的宋代洛陽名士陳與義對此深有感慨,一闕《臨江仙 憶洛中舊游》這樣寫道:
「憶昔午橋橋上飲,
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
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天津橋望春 年代:【唐】 作者:【雍陶】 體裁:【七絕】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注釋

【注釋】:
唐代的東都洛陽,是僅次於京都長安的大城市。它前當伊闕,後據邙山,洛水穿城而過,有「天漢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即據此而得名。天津橋一帶,高樓四起,垂柳成陰,景色宜人。唐朝帝王為了享樂,皆頻幸東都。高宗一生先後到洛陽七次。上元年間,他下令於天津橋北,跨洛水興建上陽宮,雕甍綉闥,金碧輝煌。武則天更改東都為神都。終其一朝,除回長安住過兩年外,均在此度過。她營造明堂,擴建宮苑,將上陽宮修葺得更加豪華富麗,作為自己的寢宮。開元年間,玄宗也曾五次來洛陽,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可以說,洛陽城繁華熱鬧之際,正是唐帝國全盛之時。安史之亂,洛陽兩遭兵燹,破壞嚴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天寶以後,帝王不復東幸,舊日宮苑,遂日漸荒廢了。所以,洛陽城的興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日衰,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游絲隨風飄揚。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減當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事已非。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盡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群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梁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而今一片寂寥,只有宮鶯銜著一片殘花飛出牆垣。面對著這番情景,詩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議論,靜觀默察,態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蘊藏著作者弔古傷今的沉鬱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作者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以樂景寫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於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里凄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作者難以訴說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韻,堪稱全詩最精彩的一筆。

❽ 古代時候的洛陽是現在哪個省的地方

是現在的河南省洛陽市。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

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洛陽,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這里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洛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

(8)古代洛陽城擴展閱讀:

洛陽的歷史文化遺址:

1、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公元1至6世紀中國七代王朝的都城。位於今洛陽城東15公里,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

它的城市規模在北魏時達到最大,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面積100平方公里 ,是西漢長安城的2.6倍、隋唐長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大9倍、比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8.2倍。

西周初周公營建洛邑,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東周時稱洛陽。西漢劉邦定都於此。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陽為雒陽。

其後曹魏定都時復改為洛陽。西晉亦以此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遷都於此。因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為繁盛,故史稱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都城裡坊制以及中國都城建築的「建中立極」制在此形成,並為後世都城效仿。

周漢晉魏風雲際會,80餘位帝王之家,是中國古代到中世紀的社會形態及文化形態轉變的重要時期。羅馬帝國與古中國僅有的4次交往,3次(包含首次)皆在漢魏洛陽故城中,故有「西羅馬,東洛陽」之說;

見證了陸上絲綢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歐洲的過程以及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開始。北宋司馬光訪漢魏故城時曾發出:「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概嘆。

漢魏洛陽故城現存遺址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絲綢之路東方起點、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世界文化遺產。

2、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隋唐兩代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及近郊。隋唐洛陽城是宇文愷設計建造的,宇文愷將隋唐洛陽城的規劃設計完美的和洛陽的山川地貌結合在了一起,真正的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

隋唐洛陽城遺址主要分為宮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三重,此外又分布著上陽宮、神都苑等宮苑建築。

洛陽隋唐都城的中軸線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築,即:天闕(伊闕)、天街、天門(應天門)、天津(天津橋)、天樞、天宮(明堂)、天堂,南北縱貫隋唐洛陽城中,是中國古代最華麗的都城中軸線。1963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1988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

❾ 古代的洛陽是當今什麼地方啊!

名字沒有變,就是現在的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由周公營建,建於專公元前12世紀,屬是八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洛陽【華夏第一王都】、【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其中【中國、中州、中土、中原、華夏】等稱謂均來自於洛陽。「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中國古代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帝嚳都亳邑,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王朝。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此中國」;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四方入貢,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勛卓異、光耀千秋。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