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五陽 » 洛陽開平機

洛陽開平機

發布時間: 2021-03-08 12:35:49

A. 洛陽是哪幾個朝代的古都

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10個政權。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1)洛陽開平機擴展閱讀:

洛陽被選做都城的原因:

1、地理優勢:

洛陽地處中原,位於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等。西依秦嶺,過函谷關是陝西的關中平原,東臨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毗鄰中嶽嵩山。

自古以來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可謂是山川縱橫,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說。

2、交通關要:

洛陽的優勢還在交通。以交通經濟立都,四通八達,天下之中,有漕運之利。洛陽所在的伊洛谷地較為狹小,所以它的經濟中心並非在此,洛陽一帶的農業生產也並非十分發達。但洛陽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成為它最大的優勢。

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永濟渠和通濟渠分別以洛陽為中心分別向東北和東南延伸。洛陽成為大運河的中樞和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陽建設有含嘉倉和洛口倉這兩大糧倉,糧食到唐朝貞觀年間都未用完。

3、糧倉:

對於一開始就志在統一中國的秦國來說,僅僅佔有渭河平原是遠遠不夠的。除了豐盛的關中平原之外,秦國自然還需要開辟一個更大的糧食生產地,而他們的目光也就集中在了關中平原南部的四川盆地之中。

很快,秦國將自己的勢力范圍擴張到了四川盆地之中。此後,加上李冰出色的水利建設。四川盆地一帶從原來的貧窮場所變成了「天府之國」。再加上洛陽天然的地理優勢使得它成為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中心。

但是如果把糧食從洛陽再運往長安或許其它地方,不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門峽一帶,常常出現船隻傾覆的事故。解決這個困難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遷都洛陽。就這樣,洛陽順理成章的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

B. 洛陽曾做為哪幾個朝代的國都

洛陽歷史悠久,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分別是夏、商、西周、東周、東漢、三國時期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晉、後唐.
據考古發掘和史籍記載,自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周)、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共計12個朝代,94位帝王,歷時1337年,在洛陽建都。

公元前約21世紀,夏帝太康曾建都斟尋那(今洛陽東二里頭) 。夏帝履癸(即夏桀),也建都洛鈉, 史書載桀所居「左河、濟,右太華,前伊闋(龍門),後太行」,這正是洛陽所處的位置。經考古發掘,在洛陽近郊「二里頭遺址」和洛南「銼李遺址」發現並經測定,在商代堆積層下,有夏代早期和晚期文化遺存。公元前約17世紀,商湯滅夏桀,為了鎮服夏朝的「頑民」和擴展西部疆域,在原夏都附近另建新都西亳(今洛陽市東)。公元 770年(東周平王元年),平王姬臼為避西戎的侵擾從鎬京遷都洛陽,史稱「東周」。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東漢光武帝劉秀滅新莽即帝位,建都洛陽,並改洛陽為雒陽。公元220年(東漢建安二十五年) 12月,魏文帝曹丕廢漢獻帝,改國號魏,建都洛陽,以漢都為基礎,改雒為洛。修復洛陽宮。

公元264年(魏成熙元年),司馬炎殺魏元帝曹奐自立,改國號晉,仍以洛陽為國都,史稱「西晉」。北魏太和十九年(邦咸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姓拓拔,改漢姓元),自山西平城遷都洛陽。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殺父即位,建都洛陽,備極豪華。公元684年(唐光宅元年),唐武後照廢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自立則天皇帝,改東都洛陽為「神都」。公元909年(後梁開平三年),梁太祖修省洛陽,築南北二城,定洛陽為「京都」。公元923年(後梁龍德三年),河東晉王李克用的兒手李存勖滅後梁,統一北方,即位稱帝,改國號後唐,建都洛陽。公元936年(後唐清泰三年),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依靠契丹人的支持,奪取了後唐天下,石敬 塘在洛陽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後晉,建都洛陽,一年零十一個月後遷都開封。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漢 雒陽 漢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東京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陽宮
東都
神都-武則天
東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後、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間都洛40餘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C. 中國史上,定都於洛陽的政權有哪些

古都歷史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17位帝王。 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州,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鄩。」《史記·夏本記》雲:「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後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斟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鄩在伊洛區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 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里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於此。《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通鑒外紀》記載: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二、商都西亳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本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湯最後的定居地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史稱南亳。 約公元前16世紀夏亡商立。商湯攻開夏都斟鄩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亳遷此,史稱西亳。商都西亳在何處?這是數千年來歷史上的一個疑點。「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這西亳在洛陽偃師屍鄉。 1983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陽偃師屍鄉溝、大槐樹、塔庄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遺址。從此揭開了西亳的秘密,結束了數千年來關於西亳的歷史疑案,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一件重大發現。商城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城內南中部有宮殿遺址。宮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後,有幾座宮殿建築,東西對峙,系王宮所在地。城內道路縱橫,井然有條。城外有環城馬路。這座規模宏大的古商城,顯然是按照都城的規格建造的。據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陽偃師屍鄉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書紀年》載:「湯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遷於囂。」《史記·殷本紀》又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又雲「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從此可以看出,商朝曾兩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計170年,經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稟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商朝兩次都西亳,共19帝,四百餘年。 商朝自盤庚始實行雙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陽與安陽成了商殷時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東都洛陽
周族原是我國西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與夏、商兩族同稱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兩朝時期,周是它們的屬國。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時,周的勢力已很強大,決心滅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機率眾東下,經洛陽北部孟津渡河,一舉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商亡周興,史稱西周。武王滅商後想在洛陽建都。《左傳·宣公三年》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武王滅商後先來到洛陽,決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馬寺東南。《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營周居洛邑而後去。」在營城之間,武王曾去嵩山祭天。這武王克商後並沒有馬上回鎬。而是居洛陽察看地形,營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遷九鼎等。同時也在周公營建洛邑之前,洛陽的名字已稱洛邑。 武王滅商後的第二年便在鎬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輔佐代政。成王執政的那年,「使召公復營洛邑」,周公先後來到洛邑,經過實測,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從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陽這座城池的建設。從此,西周有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稱為宗周,東方的洛邑稱為成周。成周又分為王城與下都。下都後來又稱成周。周時洛陽的名稱眾多,又常變換。洛陽邑建成後,「成王定鼎於郟鄏」。郟鄏即周王城。成王執政五年即遷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銘文中記載:「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諸王均來成周居位、施政。這在周器銘文中有所記載。其中記載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厲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發現銘文記載。其他諸王經常居洛處理國事。洛、鎬二都均沒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鎬。周公死後,他的兒子君陳又承襲周公的職位,繼續鎮守在這里。洛陽作為西周的東都城,從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歷時295年。歷經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一國兩都制。
四、東周都洛陽
周宣王卒、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雲:「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東周時期,仍有兩座城:一為王城,擊公所建,時為帝王所居。一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復營,時為軍事要地。王城人秋冬居都城有310年,從周平王開始,歷經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為東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歷經周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11帝王。洛陽作為東周都城有515年,歷經25帝。
五、西漢初都雒陽
西漢初,高祖劉邦定都洛陽。《史記·高祖本紀》載:「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故臨江王驩為項羽叛漢,令盧綰、劉賈圍之,不下。數月而降,殺之雒陽。」 後來,「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本來, 「高祖欲長都雒陽」,後來「齊人劉敬說,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
六、東漢都洛陽
東漢(公元25年~220年),又稱後漢,是中國古代繼秦朝和西漢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由光武帝劉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斷代史—《後漢書》,即記載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漢獻帝的東漢一朝共196年歷史。東漢一朝中發生了許多影響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如在東漢大軍的打擊下匈奴人西遷進入歐洲、造紙術的發明和以「永平求法」為代表的佛教東來,均為深遠的影響了中國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七、曹魏都洛陽
曹魏 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公元213年,曹操病死在洛陽,其子曹丕(pi)繼位。不久,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改漢為魏,是為魏文帝,定都洛陽,史稱曹魏。曹魏從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馬炎滅魏為止,以洛陽為都 46 年之久。
八、西晉都洛陽
曹魏後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馬炎繼晉王位自立為帝,是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晉仍都洛陽。西晉都洛51年,歷經晉武帝、惠帝、懷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馬寺東的漢魏故城遺址處。
九、北魏遷都洛陽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佔領中原,統一北方,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是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宮污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提倡學漢文、說漢話、穿漢服,洛陽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業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遷都洛陽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業之一。作為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這一舉措體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十、隋朝建東京
楊廣繼位後,決定遷都洛陽,他認為「洛陽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供賦等。」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604年,隋煬帝楊廣親自赴洛,他先去巡視了漢魏故城。這里北阻邙山,南隔洛水,東西狹長,北高南低,洛水北滾還經常浸倒城牆。他認為此處做都城不甚理想,於是率朝臣沿邙山南麓西行。走到今老城以北,登上邙山最高峰,南望伊闕,只見北自邙山南至龍門的這片地區,南北開闊,東西平坦。四周群山環抱,是天然屏障,伊、洛、瀍、澗四水縱橫,其中山清水秀,環境優美,且有漕運之便。便隨口說道:「這不是皇城龍門嗎?為什麼以前的皇帝不在此建都呢?」。隨從蘇威馬上回答道:「以前的皇帝不是不知道這個地方,而是這地方在等陛下您呀?」。於是敕有司於洛陽的故王城東,漢魏城以西18里的地方營建東京,命尚書楊素任營建東都大監,納言楊達、將作大臣宇文愷為副監,每月役丁200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為營建新都,隋煬帝「發大江以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輸之洛陽,又求海內嘉木異草,珍禽奇獸,以實園苑」(《資治通鑒》卷180《隋紀》四)。耗費無數人力物力,費時達一年,一座周圍達27公里,宮殿苑囿巍峨壯麗的都城拔地而起。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洛陽成為南北交通要樞。同時,洛陽也是國際性商業都市,市內有三市,即豐都市,通遠市和大同市。豐都市是最大的市,在洛河南偏東,亦稱東市。據《大業雜記》載:「豐都市周八里,通門十二,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榆柳交陰,通渠相注,市四壁四百餘店。重樓延閣。五相臨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積。」隋煬帝率百官於大業二年(606年)四月到達洛陽。當時「自伊闕,陣法駕,備千乘萬騎,入於東京」(《隋書·煬帝紀》),聲勢十分浩大。隋煬帝都洛後,於大業五年(609年)春正月丙子,改東京為東都,改洛州為豫州,後又改為河南郡,轄河南、洛陽2縣,縣治在京城內。洛陽縣在茂德里,河南縣在政化里。隋唐洛陽城以其「前直伊闕,背依邙山,左瀍右澗,洛水橫貫其中,有河漢之像」的地理環境因素,及宮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獨特的布局和整齊的劃一里見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國都城建設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十一、武周都洛陽
武周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公元690年(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則天降李旦為皇嗣,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將東都改為神都。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讓位,恢復國號唐。武則天執政 50 年,在皇帝位15年,以洛陽為都城。(武則天一生榮辱與我們古都息息相關,可以說洛陽成就了武則天的帝業,武則天創造了洛陽近半個世紀的輝煌,那麼武則天為何長居洛陽近50年?其一,洛陽是其入宮的地方,她認為洛陽是其最初的發跡地;其二,長安是李家王朝的中心,皇族勢力和門閥影響過於強大,武則天要想成就自已的帝業,,必須遠離這兩股守舊勢力,另外培育和建立自已的政治力量;其三,她殘忍害死蕭淑妃和王皇後以後,惡夢困擾,長期失眠,蕭淑妃被廢遭到囚禁之後,曾經大罵武則天:「願阿武為老鼠,我作貓,生生扼住她的喉嚨!武則天知道後,大怒,有意遠離皇宮中、擺脫惡夢。其四,以佛抗道,李唐建國經後,一直把老子李耳奉為自已的先祖,把老子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把道教奉為國教,甚至將「道德經」大量地印成小冊子,發給所有的成年百姓。武則天想登上皇位主掌朝政,必須利用其它宗教來排斥道教。洛陽恰是佛教的首傳之地,佛教極為盛行,佛教聖地理所當然地成為武則天的首選。其五,洛陽地處中原,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因此,武則天來到洛陽以後就聲言:「永居洛陽,不回長安!」 龍門石窟與武則天也有不解之緣。龍門石窟中雕琢比較精美的一些洞窟,都是武則天當上皇帝期間建造的,尤其是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的造像,她一次就贊助了脂粉錢兩萬貫,奠定了龍門石窟一千多年的輝煌。)。
十二、唐末遷都洛陽
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九月,朱溫與張全義曾奏請昭宗遷都洛陽,未果。但朱溫還是常令張全義營修洛陽宮室。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昭宗答應遷都洛陽。朱溫遂征發河南、河北諸鎮丁匠數萬到洛陽,由張全義負責大規模修繕洛陽宮殿,江、浙、湖、嶺各鎮也都輸送財物助之。四月,洛陽宮室全部修繕完畢。同年,昭宗遷都洛陽。洛陽城經過張全義數年營建,
十三、後梁遷都洛陽
天祐四年(907),唐哀帝禪位於朱溫,改元為開平。朱溫以梁為國號,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開平三年(909)正月,朱溫遷都洛陽,以開封為東都。
十四、後唐遷都洛陽
後梁龍德三年(923),後唐滅後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稱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李存勖以繼唐而有天下,故國號唐,史稱「後唐」。
十五、後晉都洛陽
後唐末年,晉王石敬瑭起兵晉陽,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攻入洛陽,滅後唐。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其為大晉皇帝,國號晉,建都洛陽。
十三朝古都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說法,但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加上西漢、武周兩個朝代的都城,總共十五個正史(《二十五史》)朝代,這是目前學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事實。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礎之上加上戰國韓、民國兩個朝代。
二十二個朝代
依史書記載和建都時間,洛陽先後有夏、商、西周、戰國韓、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中華民國等政權,新、後趙、東魏、北周、後漢、後周、北宋、金等陪都政權,因此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二十二個政權。 注釋: 洛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陪都,「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第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D. 洛陽曾為哪些王朝的都城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17位帝王。 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州,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鄩。」《史記·夏本記》雲:「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後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斟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鄩在伊洛區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 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里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於此。《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通鑒外紀》記載: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二、商都西亳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本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湯最後的定居地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史稱南亳。 約公元前16世紀夏亡商立。商湯攻開夏都斟鄩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亳遷此,史稱西亳。商都西亳在何處?這是數千年來歷史上的一個疑點。「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這西亳在洛陽偃師屍鄉。 1983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陽偃師屍鄉溝、大槐樹、塔庄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遺址。從此揭開了西亳的秘密,結束了數千年來關於西亳的歷史疑案,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一件重大發現。商城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城內南中部有宮殿遺址。宮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後,有幾座宮殿建築,東西對峙,系王宮所在地。城內道路縱橫,井然有條。城外有環城馬路。這座規模宏大的古商城,顯然是按照都城的規格建造的。據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陽偃師屍鄉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書紀年》載:「湯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遷於囂。」《史記·殷本紀》又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又雲「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從此可以看出,商朝曾兩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計170年,經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稟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商朝兩次都西亳,共19帝,四百餘年。 商朝自盤庚始實行雙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陽與安陽成了商殷時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東都洛陽
周族原是我國西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與夏、商兩族同稱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兩朝時期,周是它們的屬國。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時,周的勢力已很強大,決心滅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機率眾東下,經洛陽北部孟津渡河,一舉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商亡周興,史稱西周。武王滅商後想在洛陽建都。《左傳·宣公三年》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武王滅商後先來到洛陽,決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馬寺東南。《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營周居洛邑而後去。」在營城之間,武王曾去嵩山祭天。這武王克商後並沒有馬上回鎬。而是居洛陽察看地形,營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遷九鼎等。同時也在周公營建洛邑之前,洛陽的名字已稱洛邑。 武王滅商後的第二年便在鎬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輔佐代政。成王執政的那年,「使召公復營洛邑」,周公先後來到洛邑,經過實測,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從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陽這座城池的建設。從此,西周有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稱為宗周,東方的洛邑稱為成周。成周又分為王城與下都。下都後來又稱成周。周時洛陽的名稱眾多,又常變換。洛陽邑建成後,「成王定鼎於郟鄏」。郟鄏即周王城。成王執政五年即遷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銘文中記載:「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諸王均來成周居位、施政。這在周器銘文中有所記載。其中記載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厲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發現銘文記載。其他諸王經常居洛處理國事。洛、鎬二都均沒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鎬。周公死後,他的兒子君陳又承襲周公的職位,繼續鎮守在這里。洛陽作為西周的東都城,從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歷時295年。歷經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一國兩都制。
四、東周都洛陽
周宣王卒、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雲:「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東周時期,仍有兩座城:一為王城,擊公所建,時為帝王所居。一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復營,時為軍事要地。王城人秋冬居都城有310年,從周平王開始,歷經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為東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歷經周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11帝王。洛陽作為東周都城有515年,歷經25帝。
五、西漢初都雒陽
西漢初,高祖劉邦定都洛陽。《史記·高祖本紀》載:「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故臨江王驩為項羽叛漢,令盧綰、劉賈圍之,不下。數月而降,殺之雒陽。」 後來,「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本來, 「高祖欲長都雒陽」,後來「齊人劉敬說,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
六、東漢都洛陽
東漢(公元25年~220年),又稱後漢,是中國古代繼秦朝和西漢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由光武帝劉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斷代史—《後漢書》,即記載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漢獻帝的東漢一朝共196年歷史。東漢一朝中發生了許多影響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如在東漢大軍的打擊下匈奴人西遷進入歐洲、造紙術的發明和以「永平求法」為代表的佛教東來,均為深遠的影響了中國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七、曹魏都洛陽
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操之子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魏國(公元220年-266年),始於魏文帝曹丕,滅亡於魏元帝曹奐。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後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八、西晉都洛陽
曹魏後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馬炎繼晉王位自立為帝,是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晉仍都洛陽。西晉都洛51年,歷經晉武帝、惠帝、懷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馬寺東的漢魏故城遺址處。
九、北魏遷都洛陽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佔領中原,統一北方,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是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宮污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提倡學漢文、說漢話、穿漢服,洛陽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業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遷都洛陽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業之一。作為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這一舉措體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十、隋朝建東京
楊廣繼位後,決定遷都洛陽,他認為「洛陽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供賦等。」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604年,隋煬帝楊廣親自赴洛,他先去巡視了漢魏故城。這里北阻邙山,南隔洛水,東西狹長,北高南低,洛水北滾還經常浸倒城牆。他認為此處做都城不甚理想,於是率朝臣沿邙山南麓西行。走到今老城以北,登上邙山最高峰,南望伊闕,只見北自邙山南至龍門的這片地區,南北開闊,東西平坦。四周群山環抱,是天然屏障,伊、洛、瀍、澗四水縱橫,其中山清水秀,環境優美,且有漕運之便。便隨口說道:「這不是皇城龍門嗎?為什麼以前的皇帝不在此建都呢?」。隨從蘇威馬上回答道:「以前的皇帝不是不知道這個地方,而是這地方在等陛下您呀?」。於是敕有司於洛陽的故王城東,漢魏城以西18里的地方營建東京,命尚書楊素任營建東都大監,納言楊達、將作大臣宇文愷為副監,每月役丁200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為營建新都,隋煬帝「發大江以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輸之洛陽,又求海內嘉木異草,珍禽奇獸,以實園苑」(《資治通鑒》卷180《隋紀》四)。耗費無數人力物力,費時達一年,一座周圍達27公里,宮殿苑囿巍峨壯麗的都城拔地而起。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洛陽成為南北交通要樞。同時,洛陽也是國際性商業都市,市內有三市,即豐都市,通遠市和大同市。豐都市是最大的市,在洛河南偏東,亦稱東市。據《大業雜記》載:「豐都市周八里,通門十二,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榆柳交陰,通渠相注,市四壁四百餘店。重樓延閣。五相臨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積。」隋煬帝率百官於大業二年(606年)四月到達洛陽。當時「自伊闕,陣法駕,備千乘萬騎,入於東京」(《隋書·煬帝紀》),聲勢十分浩大。隋煬帝都洛後,於大業五年(609年)春正月丙子,改東京為東都,改洛州為豫州,後又改為河南郡,轄河南、洛陽2縣,縣治在京城內。洛陽縣在茂德里,河南縣在政化里。隋唐洛陽城以其「前直伊闕,背依邙山,左瀍右澗,洛水橫貫其中,有河漢之像」的地理環境因素,及宮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獨特的布局和整齊的劃一里見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國都城建設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十一、武周都洛陽
自唐載初元年九月(690年)自號「聖母神皇」的武則天革「唐」命,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並號洛陽為「神都」直至(705年)於洛陽「上陽宮」病逝,在位15年,也就武則天創建武周政權。武則天在位時間,武則天從執政到稱帝,共50餘年之久。
十二、唐末遷都洛陽
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九月,朱溫與張全義曾奏請昭宗遷都洛陽,未果。但朱溫還是常令張全義營修洛陽宮室。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昭宗答應遷都洛陽。朱溫遂征發河南、河北諸鎮丁匠數萬到洛陽,由張全義負責大規模修繕洛陽宮殿,江、浙、湖、嶺各鎮也都輸送財物助之。四月,洛陽宮室全部修繕完畢。同年,昭宗遷都洛陽。洛陽城經過張全義數年營建,
十三、後梁遷都洛陽
天祐四年(907),唐哀帝禪位於朱溫,改元為開平。朱溫以梁為國號,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開平三年(909)正月,朱溫遷都洛陽,以開封為東都。
十四、後唐遷都洛陽
後梁龍德三年(923),後唐滅後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稱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李存勖以繼唐而有天下,故國號唐,史稱「後唐」。
十五、後晉都洛陽
後唐末年,晉王石敬瑭起兵晉陽,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攻入洛陽,滅後唐。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其為大晉皇帝,國號晉,建都洛陽。
十三朝古都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說法,但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加上西漢、武周兩個朝代的都城,總共十五個正史(《二十五史》)朝代,這是目前學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事實。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礎之上加上戰國韓、民國兩個朝代。
二十二個朝代
依史書記載和建都時間,洛陽先後有夏、商、西周、戰國韓、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中華民國等政權,新、後趙、東魏、北周、後漢、後周、北宋、金等陪都政權,因此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二十二個政權。 注釋: 洛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陪都,「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第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E. 洛陽是哪幾個朝代的都城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版魏、隋、唐、後權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5)洛陽開平機擴展閱讀: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遺址。

截至2019年3月,洛陽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70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28處,洛陽市有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文化旅遊節等節日活動。

F. 誰知道歷史上有哪幾個朝代在洛陽定都了

關於洛陽定都的幾個說法
【十三朝古都】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東京 隋唐都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陽 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共6帝,618-908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一直沿用的說法,但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最確切的說法是在「十三朝古都」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武周兩個朝代的都城,這是目前學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事實。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礎之上加上北宋、民國兩個朝代。
【三十一個朝代】依史書記載和依建都時間,洛陽先後有帝嚳、夏、商、西周、東周、戰國韓、秦末河南王、西漢、更始、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李魏、鄭、唐、武周、燕、後梁、後唐、後晉、中華民國等二十三個政權,同時加上新莽、後趙、東魏、北周、後漢、後周、北宋、金等八個陪都政權,因此共有三十一個政權。所以,無論從建都的朝代,或者是從政權的數量,洛陽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注釋:
1.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五月間,齊人婁敬路過洛陽,勸說劉邦遷都長安。劉邦的文武大臣,多系關東人,不願意西遷。經過一場辯論,劉邦才決定將都城西遷至長安。
2. 洛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陪都,「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前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G. 舊時的洛陽是今天的什麼城市

一、夏都斟(尋)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17帝王。 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州,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在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尋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尋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尋卩)。」《史記·夏本記》雲:「太康居斟(尋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後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尋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尋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斟(尋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尋卩)在伊洛區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 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轄區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里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方平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尋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於此。《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通鑒外紀》記載: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基(尋卩)94年。
二、商都西毫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本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湯最後的定居地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史稱南毫。 約公元前16世紀夏亡商立。商湯攻開夏都斟(尋卩)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毫遷此,史稱西毫。 商都西毫在何處?這是數千年來歷史上的一個疑。「河南偃師為西毫,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這西毫在洛陽偃師屍鄉。 1983年,中國社科院在洛陽偃師屍鄉溝、大槐樹、塔庄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遺址。從此揭開了西毫的秘密,結束了數千年來關於西毫的歷史疑案,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一件重大發現。商城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城內南中部有宮殿遺址。宮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後,有幾座宮殿建築,東西對峙,系王宮所在地。城內道路縱橫,井然有條。城外有環城馬路。這座規模宏大的商志願,顯然是按照都城的規格建造的。據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陽偃師屍鄉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毫的所在地。 《竹書紀年》載:「湯居西毫,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毫遷於囂。」《史記·殷本紀》又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又雲「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毫徙河北。」從此可以看出,商朝曾兩次都西毫。第一次商都西毫,約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毫,約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計170年,經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稟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凋明兩次都西毫,共 19帝,四百餘年。 商朝自盤庚始實行雙都制,既有南都西毫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陽與安陽成了商殷時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都洛陽周族原是我國西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與夏、商兩族同稱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兩朝時期,周是它們的屬國。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時,周的勢力已很強大,決心滅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機率眾東下,經洛陽北部孟津渡河,一舉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商亡周興。史稱西周。武王滅商後想在洛陽建都。《左傳·宣公三年》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九鼎乃國家重器,遷在哪裡,就意味著在哪裡建都。武王滅商後先來到洛陽,決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馬寺東南。九鼎即遷在此邑。《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營周居洛邑而後去。」在營城之間,武王曾去嵩山祭天。這武王克商後並沒有馬上回鎬。而是居洛陽察看地形,營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遷九鼎等。同時也,在周公營建洛邑之前,洛陽的名字已稱洛邑,這個洛邑城估計不大。武王雖想定都洛邑但並未遷都,到了城王之後才遷都洛邑。 武王滅商後的第二年便在鎬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所幼,由其叔父周公輔佐代政。成王執政的那年,「使召公復營洛邑」便派召公,周公先後來到洛邑,經過實測,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從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陽這座城池的建設。從此,西周有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稱為宗周,東方的洛邑稱為成周。成周又分為王城與下都。下都後來又稱成周。周時洛陽的名稱眾多,又常變換。洛陽邑建成後,「成王定鼎於郟(辱卩)」。郟(辱卩)即周王城。成王執政五年即遷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銘文中記載:「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諸王均來成周居位、施政。這在周器銘文中有所記載。其中記載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厲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發現銘文記載。其他諸王經常居洛處理國事。洛、鎬二都均沒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鎬。周公死後,他的兒子君陳又承襲周公的職位,繼續鎮守在這里。洛陽作為西周的東都城,從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歷時295年。歷經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一國兩都制。
四、東周都洛陽周宣王死、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雲:「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東周時期,是仍有兩座城:一為王城,擊公所建,時為帝王所居。一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復營,時為軍事要地。王城人秋東局都城有310年,從周平王開始,歷經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為東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歷經周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11帝王。洛陽作為東周都城有515年,歷經25帝。
五、西漢初都洛陽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五月間,齊人婁敬路過洛陽,勸說劉邦遷都長安。劉邦的文武大臣,多系關東人,不願意西遷。經過一場辯論,劉邦才決定將都城西遷至長安。
六、東漢都洛陽洛陽25年,劉秀在河北柏鄉稱帝,是為漢光武皇帝,同年攻開洛陽,定洛陽為都城。史稱東漢或後漢。光武劉秀又經過十多年的征戰,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東漢時期的洛陽,為天下名都,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其城址在現今白馬寺東側即漢魏故城遺址。東漢人公元26年劉秀始創,至公元220年協帝至,經歷了196 年。東漢有洛陽、許昌、長安三個都城。其中以洛陽為都的有165年,以許昌為都的有26年,以長安為都的有5年。在洛陽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殤帝、安帝、少帝(劉懿)、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劉辨)、獻帝14帝。
七、曹魏都洛陽漢獻帝初平元年之後,天下分崩離析,軍閥割據,連年混戰,東漢王朝名存實亡。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在逐漸形成。曹操在軍閥混戰和鎮壓起義軍時,勢力逐漸壯大,最後掌握了東漢的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公元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公元216年,又封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陽,其子曹丕繼位。不久,曹丕廢漢獻帝為山陽公,自立為帝,是為魏文帝,改漢為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曹魏從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馬炎滅魏為止,以洛陽為都46年之久。歷經魏文帝、魏明帝、齊王、高貴鄉公、元帝共5帝。
八、西晉都洛陽曹魏後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馬炎繼晉王位,接著重演曹丕代漢的把戲,迫使遭奐讓位,自立為帝,是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晉仍都洛陽。西晉都洛51年,歷經晉武帝、惠帝、懷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馬寺東的漢魏故城遺址處。
九、北魏遷都洛陽西晉統一人國後,社會上出現了一度的穩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物質財富有所增加。但統治者極端腐敗,晉武帝有姬妾萬餘人,花天酒地。賈皇後姿意淫樂,竟在大街上搶拉男子入宮為男妃。外戚王愷與大貴族石崇比富,令人吃驚。如此等等,終於釀成了「八王之亂」,歷時16年之久。洛陽遇到了嚴重的破壞。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佔領中原,統一北方,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是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宮污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提倡學漢文、說漢話、穿漢服,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壞了洛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北魏都洛陽41年,歷經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長廣王、節閔帝、安定王、孝武帝8個帝王。
十、隋朝建東都公元604年,楊廣在長安即位,是為隋煬帝。楊廣即位當年的年底,親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認為邙山之南,伊闕之北,瀍水之西,澗河之東是絕好的軍事要地,他決定在此營建東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書楊素為營建東都太監,納言楊達為副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每月征工匠「役丁二百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東都建成。正在江南巡遊的隋煬帝聽說之後,即速從江都出發,四月到達東都洛陽。接著六宮百官也遷居洛陽。洛陽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國最大最美的花軒。公元618年,隋將宇文化及在楊州屐兵變,打入宮中,殺死隋煬帝。越王楊侗在洛陽稱帝,王世充為太尉,獨攬朝政。義寧二年 (公元619年)四月,王世充廢楊侗為潞國公,自立為帝,國號鄭。後被唐所滅。隋朝都洛15 年,2帝。
十一、唐朝移都洛陽公元618年,李淵建唐,都是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是,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他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一同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為東都。實際上唐朝的都城已從長安徙至洛陽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陽10年。安史之亂之後,唐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公元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帝(昭宗)遷都洛陽。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帝(哀宗),唐亡。此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唐朝時期,東西洋並重,洛陽與長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陽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後30餘年。
十二、武周都洛陽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以美貌聞名,14歲入宮,立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封為皇後。李治患高血壓病,武後參政決事。群臣並稱帝後為「二聖」。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降李旦為皇嗣,自立為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將東都改為神都。神龍元年(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在病中被迫讓位給唐中宗李顯,恢復國號唐。武則天執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陽為都城。
十三、 後梁遷都洛陽:天四年(907),唐哀帝禪位於朱溫,改元為開平。朱溫以梁為國號,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開平三年(909)正月,朱溫遷都洛陽,以開封為東都。後唐遷都洛陽:後梁龍德三年(923),後唐滅後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稱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李存勖以繼唐而有天下,故國號唐,史稱"後唐"。後晉都洛:後唐末年,晉王石敬瑭起兵晉陽,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攻入洛陽,滅後唐。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其為大晉皇帝,國號晉,建都洛陽。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