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陽到洛陽
⑴ 幫我啊!!!
草木皆兵-淝水之戰-苻堅
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赤壁之戰-諸葛亮
破釜沉舟-巨鹿之戰-項羽
四面楚歌-垓下之戰-項羽
投鞭斷流-淝水之戰-苻堅
(PS:把第一排聯完就行了吧?)
淝水:在合肥市肥西縣以北的東記河上。它鄰近安徽壽縣。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
淝水之戰: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 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名桓沖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淝水之戰地圖]
淝水之戰地圖
10 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佔了壽陽,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佔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裡。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迴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沖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
示贊同,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競相奔逃。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沖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混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逃回至洛陽時僅剩10餘萬。
晉軍收復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百萬秦軍為什麼敗於「淝水之戰」?
苻堅小傳-淝水之戰 ◎ 天蛇王 前言:先前寫了兩篇苻堅的小傳,雖然考證非我強項,可是我想司馬光的考證還是值得一信的,故多引用資治通鑒上的東西。從前兩篇可以看出苻堅的"有容乃大"的性格和苻堅窮兵黷武的做法,難道僅僅是這兩點就可以導致了淝水之敗嘛?也許下面這篇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吧。前秦自取蜀,滅涼,伐代後,國勢達到了顛峰的階段,如同晉武帝一樣,同樣把目光瞄向了東南的一偶,都准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宏偉大業。正如同歷史會驚人的相似一樣,晉武帝司馬炎也是借魏平定蜀地之餘威,並掃平西涼樹機能之亂後,開始實施伐吳的大業,而對比前秦苻堅也是平定蜀地後,安定西涼,而後也開始了第一次的伐晉之戰。可是他們的結果卻恰恰相反,一個功成,一個功敗。也許通過對比他們形似的征伐過程可以從中體會一些東西。讓我們先從國勢開始入手吧,司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晉朝,國內安定,內有張華,羊祜一心籌劃伐吳大業,外有龍驤將軍王浚在蜀地積極准備,作船七年,時時刻刻准備伐吳。可謂內外一心。而他的對手吳國卻是一個揮霍無度的君主皓,吳國朝臣紛紛上書曰:"今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而後宮之中坐食者萬有餘人。內有離曠之怨,外有損耗之費,使庫廩空於無用,士民飢於糟糠",可見其國之內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晉終於在咸寧五年(公園279年),冬,十一月,大舉伐吳,遣鎮軍將軍琅邪王出塗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驤將軍王浚、巴東監軍魯國唐彬下巴、蜀,東西凡二十餘萬。命賈充為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以冠軍將軍楊濟副之。充固陳伐吳不利,且自言衰老,不堪元帥之任。詔曰:"君若不行,吾便自出。"充不得已,乃受節鉞,將中軍南屯襄陽,為諸軍節度,全面展開伐吳的大舉。而當我們反觀苻堅伐晉的國勢,雖然已經滅涼,伐代,但是國內鮮卑,羯族等各個力量充斥了朝廷,而且因為苻堅的性格上的"仁慈"(個人評價感覺類似韓信評價中的項羽),所以內亂不斷(詳細見苻堅小傳-識人篇),而在來看看他的對手東晉,自從桓溫死後,桓沖還政於朝廷,在謝安的一力扶持下,東晉逐漸呈獻安定的情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符融規勸苻堅:"陛下欲取江南,固當博謀熟慮,不可倉猝。若止取襄陽,又豈足親勞大駕乎?未有動天下之眾而為一城者,所謂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也。"梁熙諫曰:"晉主之暴,未如孫皓,江山險固,易守難攻。陛下必欲廓清江表,亦不過分命將帥,引關東之兵,南臨淮、泗,下樑、益之卒,東出巴、峽,又何必親屈鸞輅,遠幸沮澤乎?昔漢光武誅公孫述,晉武帝擒孫皓,未聞二帝自統六師,親執枹鼓,蒙矢石也。"可是苻堅並不聽從,執意親征討伐。從戰爭的戰略准備看,晉滅吳前,羊祜在荊州准備了多年,並對吳人實行懷柔的政策,在糧食的儲備上,到伐吳之前,自壽春到洛陽,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於江淮。可見准備相當充足。而反觀前秦的戰爭准備,卻並不充分,而且前秦還在戰爭的前幾年遭遇天災,百姓困苦不堪,而且東晉在作戰的前幾年(公元376年)已經把淮北的百姓遷往淮南,可見其戰爭准備已經開始進行。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戰場的地理,從戰場地理也可以感覺到晉滅吳和前秦淝水之戰之間居然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來先看看晉滅吳前的戰場吧:揚州方面:晉有廣陵,以北及塗中,合肥,六安等要點,而吳國有長江北岸,巢湖南岸,恆皖(潛山縣),尋陽,兩者的中間地帶為無人區(曹操的功勞)。揚州方面,吳國有武昌,西至江夏,而晉有安陸縣(慕容垂之所在),在西,吳具有漢水下游和江陵,西陵。 再來看看前秦和東晉的戰場吧:前秦伐吳先攻取壽春,從讀史方與記要看壽春:"自魏晉用兵,與江東爭雄長,無常不事先事壽春,及晉遷江左,而壽春之勢益重。" 淝水,從讀史方與記要看淝水:"古者巢湖水北合淝河,故魏窺江南,則循渦入淮,自淮入淝,瑤淝而趣巢湖,與吳人相持於東關,吳人阻魏。。。。。。。" 洛澗:同上書,洛水在縣,南七十里,有地曰洛和鎮,上流自定遠縣流入,至此注於淮,亦謂之洛澗。這里是劉牢之破梁成地地方。從戰場的地理情況結合戰爭的進程可以看出來,晉滅吳是分兵六路同時南下,正月,王渾率揚州軍兵十萬自壽春直指橫江,尋陽方向,意圖很明顯就是意圖切斷吳國揚州和荊州的聯系,而同時王亻出塗中,牽制吳軍揚州方面主力於東。而同時,王戍越大別山南進,攻武昌江夏方面,而吳國望風而降,與此同時,王浚大軍也襲破西陵,同杜預率領的荊州方面軍在武昌城下會師,當諸路大軍告捷後,王浚揮軍沿長江北上,於是石頭城下王氣盡消。總體而言可謂准備充分,目標明確,而且兵分多路,讓吳國無法相互支援,結果被各個擊破,可見張華,羊祜籌劃之精確。總觀晉滅吳的要點在於多點同時出擊,讓吳國難以提防,牽制了吳國所有的機動部隊在各個要點形成會戰,當晉襲破吳國幾個戰略要點,例如尋陽後,形成對吳國的切割之勢,使得吳國荊揚兩個方面都形成雙向,甚至三面受敵,例如,武昌的東,北,西三面守敵,當荊州安定後,主力會戰於揚州,而吳軍早已士氣低下,無心而戰,故一戰而敗。再觀前秦之滅東晉的戰爭,雖然慕容垂也屯兵於安陸,不過並沒有對晉形成實際的威脅,而且雖然壽春已奪,而洛澗一敗,東進之路被封閉,只能在淝水之岸於晉軍作主力會戰。而且從淝水一戰可以看出,前秦並無大的戰略准備,不僅兵力集中一點,而單點作戰。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縱使一方兵力極多,也無法在一個局部的戰場上展開並形成戰術優勢,故晉國兵力雖少,但完全能夠防衛。這點我們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可以明顯看出來,(詳細請看小議三國戰爭一,二)出於內線的軍隊需要的是固守一點,力圖等待敵人的失誤即可。所以作為戰場總指揮的苻堅根本沒有把握戰場主動權的能力,只是簡單的認為兵力多寡是戰爭的決定因素。這樣的指揮官就類似官渡之前的袁紹和赤壁當年的曹操。(曹操在官渡之戰就是利用官渡的地形來讓袁紹的主力無法展開,而周瑜在赤壁破操也是知道曹操的兵力士氣低下,而且利用陸口來抑止曹操的主力展開,讓曹操兵雖多但無法充分利用。)綜述,也許從國勢,從戰略准備,從戰場地理,從戰爭過程看,晉滅吳,都是精心准備,最後順利滅吳基本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反觀前秦的淝水之戰,不僅國內隱患重重,而且戰略准備匱乏,戰爭的總動員也是當年發動的,並且在戰斗展開方面,形成戰略上單點作戰,並且因為其軍隊內部矛盾重重,所以兵敗如山。寫到這里,也許對苻堅的後期印象已經清晰的展現在我們面前,雖然苻堅前期有王猛輔佐,可以平涼,滅燕,統一了北方,可是後期當王猛死去後,國勢雖然沒有立刻呈現頹勢,可是種種隱患已經開始發作,親族的屢次背叛,外族在朝廷上占據顯位,朝廷用兵無度。在苻堅自己獨斷的伐晉的戰爭前,對屬下的屢次規勸聽而不聞,而且執意獨斷專行,而苻堅作為全軍總指揮卻缺少對戰爭的總體把握能力,以至於戰爭的准備不足,導致了洛澗一敗,最終淝水慘敗的最終結局。看其後期真是極為令人惋惜,當然苻堅之死也是需要讓人大寫一筆的,因為那一筆價值就是對苻堅一生的總結的回顧。
⑵ 為什麼陳慶之打到洛陽時,蕭衍不增援
最主要的原因是蕭衍對局勢的判斷出錯了。另一個原因則是很多說的那樣,年老的蕭衍恐怕對統一沒有那麼強烈的願望。一、背景陳慶之護送元顥入洛,發生在公元528年、梁大通二年、魏武泰元年/建義元年十月。這之前北魏肅宗時期,胡太後秉政,人心不附,爾朱榮藉此機會立孝庄帝,並大肆殺戮大臣,所以人人對爾朱榮敢怒不敢言。同時爆發的六鎮起義,使得北魏西北狼煙四起,且北魏屢次戰敗。此時梁武帝見機發動了對北魏的戰爭,具體如下:
(524年梁普通五年魏正光五年)六月庚子,以員外散騎常侍元樹為平北將軍、北青、兗二州刺史,率眾北伐。
(525年梁普通六年魏孝昌元年)春正月庚申,魏鎮東將軍、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內附。己巳,雍州前軍克魏新蔡郡。詔曰:"廟謨已定,王略方舉。侍中、領軍將軍西昌侯淵藻,可便親戎,以前啟行;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豫章王綜董馭雄桀,風馳次邁;其餘眾軍,計日差遣,初中後師,善得嚴辦。朕當六軍雲動,龍舟濟江。"癸酉,克魏鄭城。甲戌,以魏鎮東將軍、徐州刺史元法僧為司空。
六月庚辰,豫章王綜奔於魏,魏復據彭城。
這是徐州方向的進攻,也是主要進攻方向,可惜失敗了,同時在荊州方向,還有另一支軍隊在進攻,且一直持續到陳慶之的北伐。
(525年梁普通六年魏孝昌元年)春正月丙午,安北將軍晉安王綱遣長史柳津破魏南鄉郡,司馬董當門破魏晉城。庚戌,又破馬圈、雕陽二城。
(526年梁普通七年魏孝昌二年)蕭衍將軍曹義宗、王玄真等寇荊州,據順陽馬圈,裴衍、王羆討之。既復順陽,進圍馬圈。城堅,裴、王糧少,(董)紹上書言其必敗。未幾,裴衍等果失利,順陽復為義宗所據。紹有氣病,啟求解州,詔不許。
(528年梁大通二年魏武泰元年/建義元年)十月,大都督費穆大破蕭衍軍,擒其將曹義宗,檻送京師。
蕭衍以北海王顥為魏王,號年孝基,入據南兗之?城。
雖然徐州的攻略失敗了,但由於北魏遲遲不能解決國內起義,於是梁朝又一次組織了進攻。
(526年梁普通七年魏孝昌二年)十一月辛巳,夏侯??、胡龍牙、元樹、曹世宗等眾軍克壽陽城。丁亥,放魏揚州刺史李憲還北。以壽陽置豫州,合肥改為南豫州。以中護軍夏侯??為豫、南豫二州刺史。平西將軍、郢州刺史元樹進號安西將軍。魏新野太守以郡降。
(527年梁大通元年魏孝昌三年)正月,司州刺史夏侯夔進軍三關,所至皆克。夏五月丙寅,成景雋克魏臨潼竹邑。十一月丁卯,以中護軍蕭淵藻為北討都督、征北大將軍,鎮渦陽。戊辰,加尚書令、中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袁昂中書監。以渦陽置西徐州。
(528年梁大通二年魏武泰元年/建義元年)夏四月辛丑,魏郢州刺史元願達以義陽內附,置北司州。時魏大亂,其北海王元顥、臨淮王元??⑷昴賢踉?貌⒗幢跡黃潯鼻嘀荽淌吩?麗痢⒛暇V荽淌防鈧疽嘁緣亟怠?/p>
另外在蜀地還有戰爭,之前沒注意到。事實上就是,在陳慶之的北伐之前,梁就已經和北魏在三線作戰!
二、過程由於梁已經與北魏兩線作戰,雖然有優勢,卻並沒有決定性的勝利。於是陳慶之的北伐,很可能只是一次吸引魏軍援軍的奇襲。沒有人想到,陳慶之居然以不滿萬人攻克了洛陽。所以陳慶之恐怕沒有多少後續部隊,其後勤估計是因糧於敵,從其所言可證。北伐的過程大致上如下:
(528年梁大通二年魏武泰元年/建義元年)十月丁亥,以魏北海王元顥為魏主,遣東宮直閣將軍陳慶之衛送還北。
(529年梁中大通元年魏建義二年)四月癸巳,陳慶之攻魏梁城,拔之,進屠考城,擒魏濟陰王元暉業。五月戊辰,克大梁。癸酉,克虎牢城。魏主元子攸棄洛陽,走河北。乙亥,元顥入洛陽。
在北伐的過程中,陳慶之擊破了丘大千所率領的北魏前線屏障,消滅了濟陰王元暉業的羽林軍,攻克大軍駐守的滎陽,抵擋住元天穆的援軍。可以說完全瓦解了北魏孝庄帝在中原的統治。史載「顥以數千之眾,轉戰輒克,據有都邑,號令自己,天下人情,想其風政」、「元顥入洛,自河以南,莫不風靡」。
三、原因就在這個前提下,元顥為了自己的皇位,給蕭衍寫了這樣一封信。
河北、河南一時已定,唯爾朱榮尚敢跋扈,臣與慶之自能擒討。今州郡新服,正須綏撫,不宜更復加兵,搖動百姓。
這個時候梁在荊州和徐州損失頗重,爾朱榮在安定葛榮余部,加之蕭衍並無心統一,所以同意了,「遂詔眾軍皆停界首」。那麼這個眾軍指的是哪些部隊呢?《梁書羊侃傳》記載「尋以侃為都督北討諸軍事,出頓日城,會陳慶之失律,停進。」說明羊侃是陳慶之的援軍主帥。而羊侃是前一年才投降梁朝的魏人。恐怕蕭衍在安排妥當前,也不敢讓羊侃真的率領大軍。即便羊侃是真忠臣。最後,其實元顥的想法差點就成了,爾朱榮為了控制孝庄,並不想全力攻打元顥,結果被勸動了。
於時爾朱榮欲回師待秋,道穆謂榮曰:"元顥以蕞爾輕兵,奄據京洛,使乘輿飄露,人神恨憤,主憂臣辱,良在於今。大王擁百萬之眾,輔天子而令諸侯,自可分兵河畔,縛筏造船,處處遣渡,徑擒群賊,復主宮闕,此桓文之舉也。且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今若還師,令顥重完守具,徵兵天下,所謂養虺成蛇,悔無及矣。"榮深然之,曰:"楊黃門侃已陳此計,當更議決耳。"《魏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宋翻辛雄羊深楊機高崇》
時元顥乘虛陷滎陽,天穆聞庄帝北巡,自畢公壘北渡,會車駕於河內。爾朱榮以天時炎熱,欲還師。天穆苦執不可,榮乃從之。《魏書卷十四列傳第二◎神元平文諸帝子孫》
及至北中,榮攻城不獲,以時盛暑,議欲且還,以待秋涼。庄帝詔靈助筮之。靈助曰:"必當破賊。"詔曰:"何日?"靈助曰:"十八、十九間。"果如其言。《魏書卷九十一列傳術藝第七十九◎晁崇張淵殷紹王早耿玄劉靈助江式周澹李修徐謇王顯崔???儆巍?/p>
⑶ 邢台到壽陽做火車怎麼做,,,急
邢台到石家莊中轉到壽陽最近的了
⑷ 文言文翻譯
翻譯:
因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認識,第三要持之以恆。有志向就不甘心為下游;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滿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門,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沒有認識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者缺一不可。
(4)壽陽到洛陽擴展閱讀:
文言文翻譯要點:
1、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准確理解,並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
2、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
(1)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於」等。
(2)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關鍵虛詞的翻譯,要仔細辨明詞性及意義,能譯則譯,不需要譯出的切不可強行譯出。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考生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考生要注重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