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五陽 » 傳首洛陽

傳首洛陽

發布時間: 2021-03-07 18:01:50

① 孫萬榮的傳首洛陽

六月三十日(公元來697年5月25日),自武周前軍總管張九節率兵於中道阻擊, 孫萬榮窮蹙,與其家奴逃至潞水(今北京東之潮白河)東,於林下休息。孫萬榮見大勢已去,嘆息道:「今欲歸唐,罪已大,歸突厥亦死,歸新羅亦死,將安之乎!」(《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六》)家奴殺孫萬榮,投降於張九節,孫萬榮的首級被唐(周)朝張九節傳送到唐朝東都洛陽。 孫萬榮余眾投降於突厥。久視元年(公元700年)武則天派李鍇固、駱務整率軍攻打契丹余黨,悉平之。

② 唐朝遷都洛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洛陽遷都原因如下:北枕黃河,隔河遙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險峻的伊闕,再南遙峙熊耳、少室諸山;西控崤、函之險;東扼虎牢、黑石等關;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糧食足以自給。故洛陽是一個「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勢要地。

洛陽在政治上對武則天的重要性,還可以從徐敬業起兵時魏思溫的言論中窺見一斑。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等以匡復廬陵王為借口,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時,魏思溫建議徐敬業:「明公以匡復為辭,宜率大眾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遺憾的是,徐敬業沒有採納魏氏的建議,結果兵敗身死。陳岳論及此事,嘆息道:「敬業苟能用魏思溫之策,直指河、洛,專以匡復為事,縱軍敗身戮,亦忠義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氣,是真為叛逆,不敗何待!」由此可見,洛陽對於武則天之重要,它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

其次,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陽適宜作國都。唐朝建立後,歷經太宗、高宗兩朝,疆土得到不斷擴大。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達到極限:「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後直到武則天時期,疆土雖時有變化,但都大於唐朝建國初期。長安在版圖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攝天下的作用。

而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若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來說,從洛陽出發,北通幽、燕,西接秦、隴,東達海、岱,南至江淮,距離大體相等。因此,以洛陽為都可以居中而攝天下。

(2)傳首洛陽擴展閱讀:

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陽適宜作國都。唐朝建立後,歷經太宗、高宗兩朝,疆土得到不斷擴大。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達到極限:「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後直到武則天時期,疆土雖時有變化,但都大於唐朝建國初期。長安在版圖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攝天下的作用。而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

若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來說,從洛陽出發,北通幽、燕,西接秦、隴,東達海、岱,南至江淮,距離大體相等。因此,以洛陽為都可以居中而攝天下。

904年二次遷都洛陽。

公元904年,在位的皇帝是唐昭宗李曄(867~904)。當時的唐政府已經名存實亡,唐昭宗根本沒有實權,一直是藩鎮手中的傀儡。唐昭宗被當時最大的藩鎮朱溫控制著。

朱溫為了篡權,先殺掉宮里所有宦官,再不顧大臣反對遷都洛陽,接著鎮壓各地藩鎮,最後又於天佑元年(904年 )殺害了唐昭宗,立唐昭宗的第九子李柷為皇帝,僅僅三年後,李柷被廢,次年被殺,享年17歲,唐朝滅亡了。

所以,唐朝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也稱「大周」。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恢復唐朝舊制,還都長安。904年二次遷都洛陽。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國古代洛神居住於此。同時,洛陽也是中國3000多年文明的帝都王城,華夏,中華,中土,中原,中州等稱謂均源自於古老的洛陽城和河洛文明。1960年在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

③ 關於洛陽的古詩

1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2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功夫織得成。唐·劉克庄《鶯梭》

3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秋思》

4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5掛林風景異, 秋似洛陽春 。唐·王績《野望》

6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 劉禹錫

8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唐 歐陽修

9當春天地爭奢華, 洛陽園苑尤紛拏。 唐 韓愈

10香車傾一顧, 驚動洛陽塵。唐·韓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唐 王建

12洛陽城裡春光好, 洛陽才子他鄉老。 唐 韋庄

13爭得大裘長萬丈, 與君都蓋洛陽城。 白居易

14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唐 杜甫

16洛陽春日最繁花,紅綠蔭中十萬家。 宋 司馬光

17何人不愛洛陽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清 劉灝

18曾為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唐 歐陽修

19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 李白

21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唐 歐陽修

22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 唐 王維

23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那堪好風景, 獨上洛陽橋。 唐 李益

24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唐 李頎

25洛陽吹別風, 龍門起斷煙。 唐 李賀

26俯視洛陽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在三湘。 唐 賈至

28今我不樂思洛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語洛陽使, 為傳邊塞情。 唐 崔顥

30悠悠洛陽去, 此會在何年。 唐 陳子昂

④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全詩)

作品原文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制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白話譯文:

劍門外忽傳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聞此事分外歡喜淚灑衣衫。

回頭看妻兒的愁雲頓時消散,隨便地收拾起詩書欣喜若狂。

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明媚春光陪伴著我返回故鄉。

快快動身起程巴峽穿過巫峽,我穿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4)傳首洛陽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寶應元年(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汴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後,欣喜若狂,遂走筆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網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⑤ 洛陽是幾朝古都

  1. 洛陽是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古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2.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5)傳首洛陽擴展閱讀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

中國古代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帝嚳都西亳,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正統王朝先後建都洛陽,被譽為十三朝古都。從夏至清朝中後期,洛陽讀書音一直為標准音。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洛陽雅言。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四方入貢,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勛卓異、光耀千秋。

截至2015年,洛陽擁有四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存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六大都城遺址。有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16家。

⑥ 李白在洛陽寫的詩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⑦ 有帶洛陽的詩句是什麼

你好。1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2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功夫織得成。唐·劉克庄《鶯梭》
3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秋思》
4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5掛林風景異, 秋似洛陽春 。唐·王績《野望》
6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 劉禹錫
8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唐 歐陽修
9當春天地爭奢華, 洛陽園苑尤紛拏。 唐 韓愈
10香車傾一顧, 驚動洛陽塵。唐·韓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唐 王建
12洛陽城裡春光好, 洛陽才子他鄉老。 唐 韋庄
13爭得大裘長萬丈, 與君都蓋洛陽城。 白居易
14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唐 杜甫
16洛陽春日最繁花,紅綠蔭中十萬家。 宋 司馬光
17何人不愛洛陽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清 劉灝
18曾為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唐 歐陽修
19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 李白
21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唐 歐陽修
22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 唐 王維
23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那堪好風景, 獨上洛陽橋。 唐 李益
24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唐 李頎
25洛陽吹別風, 龍門起斷煙。 唐 李賀
26俯視洛陽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在三湘。 唐 賈至
28今我不樂思洛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語洛陽使, 為傳邊塞情。 唐 崔顥
30悠悠洛陽去, 此會在何年。 唐 陳子昂
31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 唐 李白
32漢有洛陽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陽城東西, 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 今來花似雪。
34洛陽名工見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吳均
35河中之水向東流, 洛陽女兒名莫愁。 晉 蕭衍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陽社。 唐 謝珧
37悠悠遠行歸,經春涉長道。 幽冀桑始青,洛陽蠶欲老。 唐 崔顥
38洛陽三月梨花飛, 秦地行人春憶歸。 唐 崔顥
39傳聞合浦葉, 遠向洛陽飛。 唐 江左
40洛陽誰不死? 戡死聞長安。 唐 白居易
41陶令門前四五樹, 亞夫營里百千條。 何似東都正二月, 黃金枝映洛陽橋. 唐 白居易
42風起洛陽東, 香過洛陽西. 三國 曹鄴
43洛陽之興衰,天下治亂之喉也。 宋 李格非
44惶惶祖宗業, 永懷河洛間. 宋 陸游
45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周易》
46長安重遊俠, 洛陽富財雄。 唐 盧照鄰
47欲問古今興廢事, 請君只看洛陽城! 宋 司馬光
48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三國魏 曹植
50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為王者之里。 晉 左思 《三都賦》
51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漢 司馬遷
52人間佳節惟寒食, 天下明園重洛陽。 宋 邵雍
53洛陽牡丹甲天下。 宋
54漢魏文章半洛陽。 漢魏
55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三國魏 曹植
56生在蘇杭,葬在北邙。 唐
57洛陽名園歌舞沉, 亂鴉啼破林幾深。 宋
58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59終童山東之英妙,賈生洛陽之才子。 晉 潘岳
60朝來渡口逢京使,說道煙塵近洛陽。 唐 白居易
61洛陽訪才子,江岑作流人。 唐 孟浩然
62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 洛中何鬱郁,冠帶自相索。《古詩十九首之三》
63洛陽三月飛胡沙,洛陽城中人怨嗟. 唐 李白
64華林滿芳景,洛京遍陽春. 唐 李世民
65鼓吹威夷狄,旌軒溢洛陽. 唐 李隆基
66南渡洛陽津,西望十二樓。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 唐 王昌齡
67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唐 許敬宗
68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唐 張九齡
69京洛皇居,芳禊春餘. 唐 崔智賢
70銘開武岩側,圖薦洛川中. 唐 武則天
71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唐 韓愈
72今到白氏詩句出,無人不詠洛陽秋。 唐 徐凝
73記得歸詩章,花多屬洛陽. 唐 白居易
74洛陽芳樹映天津,灞岸垂楊窣地新. 唐 李隆基
75洛京千里近,離緒亦紛紛. 唐 武元衡
76行看洛陽陌,光景麗天中. 唐 張九齡
77東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會公卿. 唐 蘇頲
78緣憂武昌柳, 遂憶洛陽花。 唐 李商隱
79回首洛陽花石盡,煙渺黍離之地,更不復、新亭墮淚. 宋 文及翁
80人間何曾識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宋 楊萬里
81千嬌百媚看不夠,魂牽三月洛陽花。 唐 木蘭花
82古來利與名,俱在洛陽城。 唐 於鄴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⑧ 洛陽在歷史上有過其他的名字嗎

戰國時,始有雒陽之名。洛河古時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此名既為地理區域名亦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時,五行學說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終始」進行推理,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因此改雒陽為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因漢尚火德,復名雒陽。三國時魏以魏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為「洛陽」,後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為諱「洛」字改「洛」為「雒」。

詳細資料:

歷史上洛陽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勝甲於天下,成為歷代立國建都的首選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洛陽地名也隨著朝代更迭和疆土爭奪而屢有變化。洛陽的眾多名稱體現了洛陽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傳說時代,相傳軒轅黃帝時洛陽稱為郟鄏,因其北部邙山名為郟鄏山而得名。後來雖有周成王定鼎郟鄏之說,但郟鄏之名並非始於成王,古已有之。

夏代太康為王時,趕走了在洛陽居住的一個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為城名,其遺址在今洛陽偃師二里頭村。斟鄩開了洛陽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陽在七大古都中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商代成湯居西亳,西亳為都城之名,在今洛陽偃師屍鄉溝一帶。

西周時期,洛陽的名稱比較多。就地理區域而言,洛陽有「中國」、「土中」、「地中」等名稱。1965年,陝西寶雞賈村塬出土的成於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銅酒器)上有銘文「余其宅茲中國」,表明武王把洛陽稱為「中國」。《帝王世紀》稱洛陽為「土中」。這些名稱都體現了洛陽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陽為西周東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稱,體現了洛陽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陽澗東瀍西一帶。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鎬京,平王遷都雒邑。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稱王城。景王去世後,王城發生了王子朝之亂,敬王避居翟泉。因亂黨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晉、魏等諸侯大夫擴築成周城(在今白馬寺東漢魏故城一帶)並遷居之。此後「成周」成為敬王所居之專名。

戰國時,始有雒陽之名。洛河古時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此名既為地理區域名亦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時,五行學說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終始」進行推理,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因此改雒陽為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因漢尚火德,復名雒陽。三國時魏以魏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為「洛陽」,後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為諱「洛」字改「洛」為「雒」。

西晉以洛陽為都,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使洛陽一帶成為河洛丘墟。後來成為羯族石勒後趙政權的南都。隋朝建立,襲北周之制,以洛陽為陪都,稱「東京」。隋煬帝對東京進行大規模營建稱「東都」,並遷都洛陽。唐初建洛陽宮。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徙居洛陽,封洛陽為「東都」。武則天建武周政權改東都為「神都」。唐玄宗天寶元年改稱東京。

五代時,後梁、後唐、後晉均以洛陽為都,後漢、後周、北宋、金為陪都。後梁稱「西都」,後唐稱「雒京」,後晉至北宋稱「西京」,金稱「中京」。

司馬光雲:「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地名的歷史變遷,是一部洛陽的興衰史,是中國歷史興衰演變的縮影。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