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超然
A. 求蘇軾<後杞菊賦>序的譯文,謝謝
《後杞菊賦》並敘
宋·蘇軾
【題解】
蘇軾於熙寧七年冬十一月至密州,因災情嚴重,生活困苦,采杞菊以食。但他心胸豁達,超然物外,以瀟灑的態度看待艱難,表現了不羈心於外物,不戚戚於貧窮的博大襟懷和深邃涵養。文章記敘逼真,談論風生,頗有諧趣。此文後被誣為譏諷朝廷減削公使錢太甚,成為「烏台詩案」罪證之一。
唐代詩人陸龜蒙,曾植杞菊以食,而作《杞菊賦》。本文系效法陸龜蒙而作,故名之《後杞菊賦》。
天隨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葉老硬,氣息苦澀,猶食不已。因作賦以自廣。始余嘗疑之,以為士不遇,窮約可也。至於飢餓嚼嚙草木,則過矣。而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貧。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膠西,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日與通守劉君廷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然後知天隨生之言可信不謬。作《後杞菊賦》以自嘲,且解之雲。
「吁嗟!先生,誰使汝坐堂上,稱太守!前賓客之造請,後掾屬之趨走。朝衙達午,夕坐過酉。曾杯酒之不設,攬草木以誑口。對案顰蹙,舉箸噎嘔。昔陰將軍設麥飯與蔥葉,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豈故山之無有?」
先生聽但是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較豐約於夢寐,卒同歸於一朽。吾方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簡直西河南陽之壽。」
【翻譯】
唐代陸龜蒙曾說過,他經常吃杞菊,不斷到夏天五月,枝葉曾經老硬,還是吃個不停。就此他還寫了《杞菊賦》來寬慰自己。起先本人也疑心他的說法,覺得一個讀書人,事業上不順心,生活貧窮一些,簡省一些,也就差不多了。至於說到肚子餓到吃草木的水平,似乎也太誇大了。本人做官做了十九年了,家庭日益貧窮,衣食衣著,還不如以前。這次來到密州,想想飯總能吃飽,誰知廚房裡冷冷落清,整日里愁眉苦臉的。隨後每天和通守劉廷式沿著城牆,在曠費的菜園里找杞菊來吃,相對摸著肚子大笑,這才置信陸龜蒙說的話是真的,沒有說錯。於是寫這篇《後杞菊賦》也來寬慰自己一下,並且做一些辯白。
「唉,先生。誰讓你坐在堂上,還叫做太守。前有賓客請你吃飯,後有手下官員跟從。早上到衙門不斷到中午,黃昏不斷做到酉時以後,這么長的時間里,沒有喝過一杯酒,就是拿草木騙騙自己嘴巴。對著飯桌,時時皺起眉頭,拿起筷子,卻難以下咽。以前陰就將軍拿麥飯與蔥葉來款待井大春,井大春把飯菜推到一邊,看也不看。奇異的是你彷彿對草木之食情有獨鍾,難道你們家鄉沒有這樣的草木!」
本人聽了之後,笑著說:「人生活在這世界上,就像手肘一樣能伸直也能彎攏。什麼叫貧窮,什麼叫富有?什麼叫美艷,什麼叫醜陋?有的人吃粗糠照樣長得白白胖胖,有的人整天粗茶淡飯卻還是長得很瘦。何曾每天飯菜,破費萬錢,虞杲子吃的,翻來覆去還是韭菜。這只是在夢里比擬豐富和清貧,到頭來還是一死。本人如今以杞菊為食,春天吃它的苗,夏天吃它的葉子,秋天吃它的花和果實,冬天吃它的根,說不定本人還能像子夏和南陽中央的人那樣短命呢!
B. 作者為「陋室」作銘,為什麼要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呢這里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於「陋室不陋」
「德馨」統領全篇
從表達方式看,《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於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陋室銘》的寫作技法運用繁雜,在區區八十一字內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借代類比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餘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從句式看,《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但《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銘》是駢散結合,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讀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文章一韻到底。
從線索看,《陋室銘》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文的始終:開頭引出"惟吾德馨",而後又以居室環境、往來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後又以"諸葛廬","子雲亭"的"何陋之有"映襯"惟吾德馨"。這都是作者的主觀感受。
文章藉助陋室說理,以抒情的筆調表明作者高潔的品格,事中見理,景中顯情,誠可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樣就把作者的閑情逸事,居室美景寫得含蓄生動而意韻悠遠。
文章巧於用典。如借「諸葛廬」、「子雲亭」以自況,且引孔子之語——「何陋之有?」 說明陋室「不陋」,從而增強了文章說理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總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標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業律已,表現為一種對人生失意與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惟其如此,我們與其視其為一篇闡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說這是一首贊頌陋室以顯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詩。
C. 河南南陽人,人這會兒在外地需要在手機上下載APP自己認證,不知道下載那個APP軟體
很多APP都需要實名認證,或者身份認證,你下載那個APP要看你的需要!
D. 文章寫的是作者的自己的陋室,為什麼要提及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於「陋室不陋」 「德馨」統領全篇 從表達方式看,《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於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陋室銘》的寫作技法運用繁雜,在區區八十一字內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借代類比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餘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從句式看,《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但《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銘》是駢散結合,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讀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文章一韻到底。 從線索看,《陋室銘》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文的始終:開頭引出"惟吾德馨",而後又以居室環境、往來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後又以"諸葛廬","子雲亭"的"何陋之有"映襯"惟吾德馨"。這都是作者的主觀感受。 文章藉助陋室說理,以抒情的筆調表明作者高潔的品格,事中見理,景中顯情,誠可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樣就把作者的閑情逸事,居室美景寫得含蓄生動而意韻悠遠。 文章巧於用典。如借「諸葛廬」、「子雲亭」以自況,且引孔子之語——「何陋之有?」 說明陋室「不陋」,從而增強了文章說理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總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標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業律已,表現為一種對人生失意與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惟其如此,我們與其視其為一篇闡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說這是一首贊頌陋室以顯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詩。
E.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中的無以是什麼意思
1、釋義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迴向明確堅定答,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
2、出處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3、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4、譯文
.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朴以淳養品德。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經濟世,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F. 陋室銘這首此
陋室銘
山不抄在高,有仙則名襲。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唐·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詞人,詩人,哲學家,洛陽人
G. 南陽市超然物外商貿有限公司怎麼樣
南陽市超然物外商貿有限公司是2016-11-04在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南陽市獨山大道與建設路交叉口東南側500米。
南陽市超然物外商貿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11302MA3XEU9H7M,企業法人周巡,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南陽市超然物外商貿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預包裝食品銷售(不含冷藏冷凍食品);卷煙零售;廣告設計、代理、發布(固定印刷品廣告除外);會議展覽服務。
南陽市超然物外商貿有限公司對外投資0家公司,具有5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南陽市超然物外商貿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H. 南陽市超然裝飾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南陽市超然裝飾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03月26日。
法定代表人:版張超
成立時間:2009-03-26
注冊資本:權369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139310000632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南陽市百里奚中段祥和小區1號樓4單元
I. 思之坦然,為之善然 是什麼意思
修身之道 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始終要有一顆平常心去應對日常的煩惱和不幸
J. 致遠的意思是啥啊
請參照如下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的《誡子書》
中國的知識分子向來重視精神修養。諸葛亮在《誡子書》的開篇便諄諄告誡他的子弟,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慾,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這篇短文中,「淡泊」、「寧靜」的氣息處處彌漫。然而,我們如果從《誡子書》中讀出超然的、非功利的人生態度來,願意將「淡泊」、「寧靜」作為座右銘,以此安放自己的靈魂,做一個精神上的自養自足者,這可是諸葛亮《誡子書》的原意?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顯然,「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必要條件,而「明志」、「致遠」則是「淡泊」、「寧靜」的最終目標。諸葛亮在「書」中強調:「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就是說,立志於學、靜心求學是手段和過程;養成學問、增長才幹才是目的。那麼增長才幹又是為了什麼呢?了解我國歷史議價的朋友都知道,中國知識分子提倡的修復,作為內在道德實踐與出世的宗教家所講究的修養之不同就在於其強烈的入世精神。諸葛亮自不例外。《誡子書》所談之養心修身學問是有明確的終極指向的,那就是「接世」——為世所用,有用於世!就是對國家、對社會有所益處。這就是諸葛亮的「寧靜」、「致遠」所要告訴我們的全部意義!
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苟全生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可謂「淡泊」、「寧靜」之極。然而,其心憂國家,有澄清天下之志,並為此做了長期的不懈努力,讓雄才大略的劉備生出「猶魚之有水」之感;助劉備聯孫權抗曹操,成就帝業;輔劉禪勵精圖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一生對「致遠」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