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五陽 » 合浦到信陽

合浦到信陽

發布時間: 2021-03-04 08:22:07

信陽到廣西柳州融水洞頭多遠

廣西姓氏的源流

廣西是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廣西有人口4857萬,其中漢族3004.86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61.87%;少數民族1852.14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38.13%。從方誌材料可知廣西現有姓氏1234個,與筆者通過多種途徑所查的姓氏數量基本相符。雖然人口流動遷移較頻繁,會有出入,但也在1250個左右。探究廣西姓氏的源流與發展,對於了解和研究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廣西姓氏的由來



廣西姓氏大多來自移民。廣西古為百越人居住之地,早在戰國時期,已有楚人移入桂東北。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廣西人口不足20萬,姓氏不到百個。公元前648年,地處中原的黃國為楚所滅之後,「黃氏遺民被楚國強制驅逐出河南潢川故土南遷,經輾轉入桂後,長期與廣西土著蠻越雜居生活,逐漸地被他們影響而融合在一起。」到了西漢中期,「黃同家族便發展成為甌駱的上層貴族,黃同本人也當上了甌駱左將」(《江夏黃研究》)。

中原人大批移入廣西是從秦代開始的。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指嶺南),為桂林、象郡、南海,以謫遣戍」。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中原大批移民遷來嶺南,這些移民主要居住在桂東北及桂北靈渠周圍和灕江上游,使原來的廣西土著居民向桂中和桂西遷徙。大批移民帶來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對當時廣西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避地謀生入嶺表最早始於漢末,「自漢末建安至西晉永嘉之際,中國之人避世者多入嶺表」(《中華全國風俗志》)。南北朝時期,政局極不穩定,中原兵禍迭起,人民生活日苦,無法安居樂業。而嶺南戰事較少,社會比較安定。為了生存與發展,居住在中原一帶的百姓,為避亂紛紛舉家南遷,其中有一部分輾轉入南寧等地。據多部《黃氏族譜》記載,黃氏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南遷的人口最多,分布的地區最廣。到隋唐時,黃姓已成為廣西的望族之一。

桂東北的信都縣(今並入賀州),有羅、歐、麥等34姓100餘戶,因「天災地劫,眾不堪命」,於南宋時「從廣州南雄府遷來,開辟荒土,結草為廬,耕種自食」。桂北的懷遠縣(今三江縣),宋大觀元年(1107年),因避金兵侵擾,有曹、龍、李、潘等21姓人家,從福建汀州府上杭縣經廣東梅州入桂,溯柳江、融江而上,入居縣屬之老堡、古宜;繼之,又有唐、張、莫、梁等20餘姓人家,亦從福建汀州遷來,居於文封、六甲等地。據民國38年《廣西通志稿·氏族》細考,廣西各縣「氏族」入桂定居記錄,宋代遷入者尚有不少。

桂林回族白姓始祖伯篤魯丁,答失蠻人,元後至元三年(1337年)任廣西廉訪副使,其孫伯齡明初遊宦到廣西桂林落籍,更伯為白姓。後裔分布在桂林城郊及廣西各地,白崇禧就是其後裔。桂東南一帶的客家縣市各姓家譜記載,元明以來,從廣東南雄珠璣巷遷入廣西梧州、玉林、貴港、陸川、博白、欽州、合浦等地的有朱、李、王、劉、廖、鄭、鄧、丘、萬、林、彭等姓人家。清咸豐年間,從嘉應州遷往粵西六縣(新興、新會、開平、恩平、陽江、陽春)的客家人和外省人,同當地土人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械鬥,雙方屯兵攻打,歷時12年,傷眾多,損失慘重。後雖經官府調解「聯合」,但土地問題未能解決,於是粵西六縣,還有鶴山等縣大批客家人湧入廣西各縣開荒種地,營造新屋。客家人被逐或被官府遣送入桂者十多萬,梧州、桂林、平樂、柳州、南寧以及玉林各府州縣,都留下了這批「落難者」的血淚遷徙史。彭志雄主編的《廣西鹿寨彭氏族譜》記載,居住在廣東恩平縣平壙村的彭氏全村族人就是在土客械鬥後遷入廣西鹿寨等地謀生的。柳城東泉幾支謝氏族人及乒乓球賽世界冠軍謝賽克的曾祖父謝開揚也是在這次土客械鬥中從廣東恩平遷入東泉先務農後經商的。幾乎同時,粵北、粵東地區也發生了宗族之間的械鬥,嘉應州的李、鄧、江、黃、戴及劉氏族人被迫向合浦的潿洲島轉移。從此,客家話與黎話成了潿洲島和斜陽島的主要方言。

還有一些廣西姓氏來自戍守軍隊。秦朝時,曾遣50萬秦軍戍守五嶺,最後有近10萬人留居廣西。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秦兵南移駐守,同時有1.5萬名無夫女子隨軍留駐守地定居繁衍。《莫氏系譜》稱,宋代南丹州土官莫洪燕支系就是當時莫姓後裔之一。在部分地方誌中記載,象州、鹿寨、富川、南丹等地都有秦戍五嶺時中原人的後裔。此前,秦始皇為了便利南北交通,派史祿將軍率軍南下開鑿靈渠,溝通湘漓二水系,以後有部分軍人解甲,留居當地。如今,在興安縣靈渠旁有三將軍墓,附近村還有守護陡門的後代艾姓人。可知當時廣西的姓氏有所增加。

東漢建武十六年(40年),光武帝派馬援率軍南征交趾後,為了鞏固邊疆,留裨將黃萬定等領林、簡、梁、劉、凌、陸、韋七姓謫遣者(被流放的人)及所部將士戍守邊疆,即所謂「馬留人」。這些「馬留人」(中原人、漢族)在此與越人雜居,經長期的民族融合,生活習慣等逐漸少數民族化,有的已演變成新的壯族,成為新的土著。

唐武德四年(621年),山東青州人蒙朝安、朝泰、朝懷隨大軍南征,討平寇蠻,立下戰功,唐皇敕封蒙氏三兄弟為太尉、將軍。後奉旨扎營橫州(今橫縣),並定居於蒙村,子孫分派於廣西各地。唐朝中期,廣西南部先後爆發了黃乾耀、黃少卿等領導的農民起義,唐王朝調集大軍征剿。戰事平息後,留下部分軍隊戍守邕州城,有的便落籍於此。

宋皇年間,大將狄青率大軍前來征剿儂智高,後留軍三萬多人,分戍諸州,實行屯田,不少宋軍將士與當地壯民通婚,在此安家落戶。今居住在亭子、白沙、上堯、老口、坪南一帶村落的居民,多是當時留守將士的後裔。宋熙寧年間,交趾李朝派兵攻佔邕州,宋王朝派陸逵、趙鹵為正副招討使,率領十萬大軍南征,收復邕州後,又留下一批軍隊戍守,其中有一部分落籍南寧。

明王朝推行「以夷制夷」和「剿撫兼施」的政策,實行衛所制度。除了軍戶世襲別於民籍以外,還規定士卒全家必須遷移到衛所所在地。因此,明代衛所制度的實施造就了大量進入廣西的軍事移民。當時廣西境內共設有10衛,另20個千戶所,以每衛5600人,每所1120人的足額計,明代在廣西衛所士卒共78400人,合家屬共24萬人左右。實際上,由於明代廣西用兵頻繁,廣西都司衛所大部分逾額,最多時達128892名,合家屬達38萬人左右,佔了當時廣西土著人口的1/4強,這些移民有劉、王、李、張、陳、鍾、時、黃等姓。據黃城沅《上林縣志》卷一二《氏族譜》統計,在該縣27姓移民中有15姓明確記載始遷年代為明。

廣西最早的土著姓氏。所謂土著,是指古代游牧民族定居某地後,不再遷徙的稱「土著」。《漢書·西域傳上》:「西域諸國,大率土著。」顏師古註:「言著土地而有常居,不隨畜牧移徙也」,即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據專家研究,廣西的壯族、侗族、仫佬、毛南族等是土著民族,他們大多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後裔。

廣西最早的土著姓氏源自何時呢?有學者認為,各民族的最古老的姓氏跟先民的「圖騰」有關。古人認為每個氏族部落與某種生物有著親緣關系,或跟某種物體有著特殊聯系,因而看做是這些氏族的祖先、象徵和庇護者,這些圖騰標志即成為原始部落「姓」的最早來源。在廣西的百越民族演變中,自春秋戰國以來,先後形成了三大部族,即蒼梧、西甌、駱越。他們當時所崇拜的圖騰是蛇、鳥、蛙等,以黑、黃、青、白顏色作為族徽標記。據何光岳先生的《南蠻源流史》、《百越源流史》稱,黃氏族可能是壯族的一個部落或氏族。壯族在古代就有黑、黃、白等以顏色為姓氏的。甌鄧由三苗系曼姓鄧姓人南遷到百越地區,和甌人結合成為甌鄧,即後來的西甌。那麼鄧姓也是廣西最早的土著姓氏之一。後來西甌人一部分融入漢族,一部分與駱越結合成為甌駱,成為壯族的先民之一。「駱人系出黃帝之後的任姓,越則為夏禹之後。」由此可知,任姓、駱姓也應為廣西較早的土著姓氏。駱姓在廣西極少,大多轉為陸姓,除一部分融入漢族外,大部分成為壯族。如今廣西任姓較少,而陸姓則成為壯族十大姓之一。戰國時期楚人勢力延伸到桂東北地區,即楚國與越交界地,荔浦以北為楚,以南為越。此時,已有楚人移入,這些楚人逐步與百越族人同化時而隨帶的姓氏也應該是最早的土著姓氏。《上林縣志》稱:「上林縣壯瑤二族古代無姓氏,後受漢文化影響,漸取姓氏。壯族標有姓氏最早見於西漢時的黃同,上林壯人姓氏,最早見於唐碑所載的韋敬辦。」民國38年《廣西通志稿·氏族》載,忻城縣原始土人(壯族)相傳為藍、麥、盧、羅諸姓,其中藍氏較多。

廣西的大姓。了解少數民族的姓氏,探知民族分布情況及民族融合程度,是研究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據我國姓氏學專家袁義達統計分析,在宋代時,廣西的十大姓依次為趙、劉、李、張、黃、朱、蔣、田、石、楊。這十大姓當時應該是以壯、漢族人群為主。在宋代以前,入桂的漢族集中在桂東北一帶,桂西極少。當時廣西人口約有63萬多人,是「民三蠻七」。到了宋代,宋王朝為了加強對壯族人民的統治,鎮壓儂智高起兵的狄青部屬,大都留居廣西。以後便開始有更大規模的移民。這些移民後裔與土著民族—壯族結合,形成了宋朝的十大姓。元明清各代進入廣西的漢人更多,大多是避亂或行商謀生的山東、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的漢人,落籍廣西,遍布於各縣要衢、圩市,特別是清初至同治年間,粵、閩、贛的客家人大量遷徙入桂,廣西的姓氏增加更多,到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廣西的十大姓依次是李、黃、陳、劉、梁、王、吳、韋、何、陸。可知此時大姓還是以漢、壯為主。

現已知廣西壯族的大姓俗稱韋、覃、廖、藍、譚……主要分布在桂中、桂南、桂西一帶。瑤族的大姓有趙、鄧、黃、周、馮、李、藍、楊、盤、陳,主要分布富川、恭城、巴馬、都安、金秀等縣。苗族的大姓主要有賈、龍、管、梁、楊、潘、吳、周、何、石、廖、黃、王等,主要居住在融水、三江及與貴州、湖南交界之處。侗族的大姓有楊、吳、石、周、李、王、陳、黃、蒙等,他們主要分布在三江縣及與貴州、湖南交界之處。少數民族大姓的形成與漢族大姓有很大關系。自明代以後,特別是清政府實行「改土歸流」後,少數民族漢化程度加快,他們紛紛採用漢姓,使姓氏再次獲得補充與增加。此時,廣西的姓氏已增加到近千個。由此可見,各民族姓氏增加是民族之間同化融合的結果。如《韋氏扶社宗族族譜》:「我們族人是壯族。從第一代到第十代人,主要是講壯話,第十代以後的族人因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社會交往增多,如讀書、通婚、經商及生產生活的相互往來等,因而語言也就逐漸漢化。第十一代以後的族人,基本以漢話為主要語言,祖宗的壯話很少人講了。也從這一代人開始,由於民族政策放寬,為享受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族人中有的跟祖母或母親的民族改為苗、瑤、侗等少數民族。」

廣西的名人姓氏。從現存姓氏家譜及地方史料來看,廣西歷代出仕人少,名人也不多。據《寧氏族志》記載,其先祖寧逵原籍山東臨淄(今淄博)人,於南朝梁武帝時先到今玉林、貴港一帶任定州刺史,陳宣帝時轉到安州(今欽州)任刺史。寧逵以惠德並擅奇謀,雄長百蠻,世為酋帥。其子寧猛力、孫寧長真在襲任刺史(土官)期間,在維護隋唐國家政權的統一、加強漢族與壯族先民的團結合作、捍衛祖國邊境領土完整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如今,寧氏已分布於廣西的欽州、靈山、貴港、博白、橫縣、浦北、邕寧、陸川、上思、玉林、寧明、北海等地。

廣西儂氏家族的儂智高(約1015~1055年),出生在儻猶州(今靖西坡州),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廣淵)地方壯族首領,建立南天國,宋皇元年(1049年)起兵反宋,連破十二州,每破一州都遺下一些兵員,儂氏因此散布更廣。後被狄青打散,敗退雲南,為了逃避追捕,遂將儂姓去掉人旁改為農姓,降於大理。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載:「羈縻州峒,隸邕州左右江者為多,舊有四道儂氏,謂安平(大新)、武勒(今扶餒)、忠良、七原四州皆儂氏。」「今黃姓尚多,而儂姓絕少,蓋智高亂後,儂氏善良,許從國姓,故今多姓趙氏。」 《中國姓氏大全》載:儂罕見姓,原為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姓氏。吳人稱我為儂,因此為氏。農,《百家姓》收,現代罕見姓。相傳為神農氏後裔。目前已知雲南、廣西等地還有少許儂姓,確為罕見姓外,而農姓已分布在廣西崇左、南寧、橫縣、邕寧、賓陽、欽州、靈山、浦北、貴港、玉林、德保、都安等大部分市縣。單是崇左縣農姓就有9000多戶。1998年新修的廣西《雁門農氏族譜》記述,儂智高起兵反宋雖然失敗,但客觀上,卻迫使宋廷接納邊地內附,為壯族人民爭得了設市通商和設校辦學等權利。《西林縣志》載,「儂」、「農」通用,有儂智高後裔的說法。在廣西,儂、農兩姓早已融為一體,本屬同源已毋庸置疑。另外,明代柳州八賢徐養正、佘勉學、佘立等家族;清雍正元年進士,歷任江西、江蘇等七省巡撫、兩廣總督的臨桂人陳宏謀家族;清代南方才子、經學家鄭獻甫等名人家族,其後人都編修有家譜。

廣西的罕見姓氏。廣西現有姓氏除常見姓外,還有600多個罕見、稀有姓。罕見、稀有姓氏在各省市(自治區)分布也不均衡。稀有姓氏有其地域性,有些稀有姓在某些縣(市)、鄉鎮比較多,當地並不把它作為稀有姓氏,實際上這些聚族居住的稀有姓氏,已成為特有的姓氏資源。

廣西特有的罕見姓氏,有報道的是壯族的「雞」姓。據《中國姓氏大全》記,雞姓,現代上海有。現已知雲南也有雞姓,廣西東興縣有1000多人姓雞。防城、欽州、崇左等一些市縣也有少許。

以姓,以體強主編的《桂林以姓族譜》記載,始祖以撫宸公,字簡堂,祖籍陝西渭南人,明嘉靖年間官「都指揮同知」,奉命率兵征廣西潯州(今桂平)、慶遠(今宜州)有功,封「都指揮」,定居桂林,後裔簡以卜拉欣為「以」姓(回族)。子孫已繁衍18代,2000多人,分布在桂林、臨桂、永福、平樂、靈川等地。

火姓,據史書知唐宋以前無「火」姓,到元代以後才出現。《元史》、《明史》共記有「火」姓近50人,由此可證此姓原為蒙古人專用。葬於柳州市回族墓的「火」公,名雄,號公亮,曾於乾隆年間任廣西提標左營右哨千總,授武德將軍,是在當地地位較為顯赫的人。

盆姓。戰國時盆成括的兒子避難,將盆成氏改姓盆。廣西的盆姓為瑤族,其來源不同。據《灌陽縣志》載,盆姓始祖盤庚山郎,於明洪武年間由江西遷入灌陽,因為當時瑤族規矩,同姓不能通婚,所以將盤改為盆,定居於水車鄉江塘村大坪屯和塘尾底等地。

滾姓為「袞」氏所改。據《融水縣文史資料》所述,古時苗人沒有文化,歷代由別人代寫姓名時寫錯了而沿用下來,更改姓氏是常有的,尤以融水北支苗族為常,如現在滾貝村的「管」姓,歷史上就曾用過昆、滾為姓。「滾」姓主要分布在融水縣的紅水、拱洞、洞頭等幾個鄉鎮,4000多人。在三江、柳城、蒙山等地也有分布。

香姓,其來源:(1)出於齊香君之後;(2)歷史上西域有香國,以國為氏。今廣東、廣西有香氏。在網上查到,香姓源於山東臨淄,發跡於浙江衢谷,隱於東莞茶山。也有改「查」為香姓。香姓今分布在廣西的賓陽、欽州、浦北等地。

《廣西通志館館刊》第四·五期《自明以來的廣西僻姓》一文里,劉介先生列有三十餘種廣西僻姓。據統計,柳州還有隻姓、佛姓、阿姓等,早在明代已進入《希姓錄》中。湖南等省市的一些罕見姓氏在廣西的一些市縣也有發現,如湖南瀏陽的尋姓,已在南寧、柳州找到;河南鄭州的生姓,在柳州發現;上海松江的瘦姓散居在鹿寨縣、巴馬縣等地;山東棗庄山亭區的神姓,已落戶在橫縣、賀州、柳州等地;北方的仙姓,僅在昭平縣發現。如此之多的稀罕姓氏,來源久遠,難以一一細考。

秦漢以來,移民姓氏延綿不斷地在廣西傳遞和發展。從移民史中查到,桂東北、桂北和桂中地區姓氏多為湖南省移入。在民國《全縣志》第二編所列443個外省來縣的姓氏中,有227個來自湖南,占總數的63%。其中來自鄰近全州的永州府、寶慶府的達191姓,大多是明、清以後遷入。桂東南、桂南地區多為廣東省移入。《容縣志》記載,1982年全縣有182個姓氏,從廣東地區遷入的有梁、黃、劉、何、周、蘇、羅等姓,約佔60%以上。從廣西各地姓氏家譜以及地方文史資料等可知,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有移民入桂。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佔領我國東部各省,大批難民逃到廣西各地,如柳州、南寧各有10多萬難民。抗戰勝利後,其中有部分人落籍於廣西。新中國成立後,相繼有大批的解放軍官兵轉業留下,還有大批的幹部、工人、科技人員來支援廣西的經濟建設。《柳城縣志》記載,民國29年(1940年)時統計,全縣有106個姓。新中國成立後,有南下幹部及外地幹部、工人、教師、轉業軍人、大中專畢業生到本縣工作,姓氏相應增加。1987年調查,全縣共有302個姓。

廣西的姓氏,歷代都有增加,特別是明末清初以來,移民大量遷入,增加較多,新中國成立以後,姓氏已大增到今天的1200多個了。以漢族為主體的移民,兩千多年來連續不斷地遷移到廣西,為廣西的社會建設和發展注入諸多寶貴的新質。各民族長期以來,和睦相處,休戚與共,對開拓和建設廣西作出了貢獻。因此可以說,民族融合是姓氏發展的「橋梁」,姓氏的增加是民族融合的體現,而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廣西柳州市圖書館)
追問:
在廣西韋氏的人是不是最多的一個姓氏?
回答:
韋氏在廣西是一個最多的姓氏!

㈡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閘口鎮新寮村到河南市潢川縣卜塔集鎮王村有多少公里要多少錢去多少天去到

開車有1565公里,要17小時左右,732元(參考數字)

坐火車,北海沒有到信陽的,查版了,潢川在信陽中東權部。

所以只能考慮南寧到信陽。

高鐵8個小時左右,550元。這只是到信陽,再打車,估計要300左右。

如果不趕時間,在火車站附近問問看有沒有到鎮上的班車。

信陽東站到鎮上113公里。

到了鎮上基本有摩托或者三輪車的,那就方便了。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