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力濮陽
① 濮陽這個城市在歷史上多少年了
濮陽,位於河南省的東北部,黃河下游,北與河北省邯鄲市交界,西與安陽市、滑縣、湯陰縣接壤,西南與長垣縣毗鄰,東與山東省泰安市、濟寧市接壤,東北與山東省聊城市接壤,東南與山東省菏澤市接壤。
濮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糧棉油主產區之一。石油、天然氣、鹽、煤等地下資源豐富,是中原油田所在地,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機械裝備製造基地。
濮陽是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濮陽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盧、張、范、姚、秦、顧、孟、駱等姓氏均發源於此。濮陽是「中國雜技之鄉」,雜技源遠流長,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2012年2月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
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上古時期濮陽一帶地跨兗、冀二州,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活動的交接地帶。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里,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縣。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於頓丘(今清豐縣南),次子昌意在今南樂縣築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梁村鄉吳村有造書遺址及倉頡陵、倉頡廟。中原地區繼黃帝之後由顓頊統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陽西南,史稱「顓頊之墟」)。顓頊時,其氏族集團實力強大,打敗了以共工為首的集團,活動范圍大為擴展,萬邦來朝。帝嚳賜顓頊玄孫陸終長子樊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陽東南)。帝嚳之後,堯繼位成為祁姓集團首領,以冀州為活動中心,死後葬於城陽(范縣東)谷林。濮州(今屬范縣)有堯母慶都廟,范縣辛庄鄉北有堯子丹朱墓。舜生於姚墟(今范縣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到雷澤(古澤名,在今范縣東南)漁獵,去歷山耕作,還販於頓丘(今清豐)。舜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幹,後代堯而立,成為姚姓聯盟的首領。
堯舜之時,太行山區雨水豐沛,水患頻仍。以秦(今范縣)為活動中心的東夷首領伯益協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兩大集團在聯合抗洪斗爭中進一步增進了民族融合。
夏王朝時期濮陽地區建有己姓聯邦集團的昆吾(它是夏後氏酋邦王國最親近的成員)、斟灌、顧等宗族邦國。夏啟時於昆吾鑄九鼎,並視為國寶。夏帝仲康的兒子相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國斟灌氏。後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時遷都於原。其間歷百年,濮陽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帶,不僅農業發達,制陶和冶銅技術也處於領先地位。
殷商時期以契為始祖的子姓集團,活動於今豫東、豫北和冀南一帶,勢力發展至東海之濱。湯時征服了昆吾、韋(在今滑縣東南)、顧等邦國,後滅夏建商。
西周時期以姬發為首的姬姓聯邦集團聯合其他邦國滅商後成為新的聯邦王國的宗主國,帝丘一帶稱東國,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東征,平定武庚及三監叛亂,封康叔於河、淇之間,建立衛國,帝丘一帶受其節制。西周時,帝丘一帶的經濟、文化都得到迅速發展,實力較強。厲王時,衛武公曾帶兵入朝平定叛亂,穩定政局。
春秋時期濮陽一帶仍屬衛國,為當時較先進的地區之一。公元前660年,散居於齊、衛北部的狄人入侵衛國,佔領衛都朝歌。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大改道流經濮陽,給這里帶來水利之便。這一時期人們用桔槔提水灌田,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紡織、皮革、竹木、冶鑄等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業興旺,涌現出一批城鎮。如臨黃河的戚邑,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十分繁榮。僅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間,春秋經傳中關於戚的記載即28處,諸侯來衛國的14次會盟中,就有半數在戚舉行。其他如咸(位於今濮陽市東南25公里)、鐵丘(位於華龍區)、頓丘(今清豐縣西南)、五鹿(今清豐縣南)、澶淵(位於華龍區內),清丘(位於市中心東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絕,相當繁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促進了思想的活躍,精神的解放,文化的發展,勞動人民於「桑間濮上」創造的詩歌「衛鄭新聲」,風靡華夏。先進的衛文化既培育了中國第一個傑出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也激勵工奴於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業奴隸的革命斗爭——百工起義。同時,帝丘位居黃河要津、中原腹地,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鐵丘之戰等都發生在濮陽一帶。[3]
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普遍推廣,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各諸侯國為壯大實力、爭奪霸權競相改革,大批優秀人才應運而生,僅濮陽人就有政治家和軍事家吳起、儒商子貢、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呂不韋、外交家張儀等,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記載了天文、地理、物理、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戰國後期,大國爭霸,帝丘一帶戰爭頻繁,原為西周第一大國的衛國,春秋時已降為中等諸侯國,到戰國時更加衰微,最後僅剩濮陽城(濮陽縣西南)一彈丸之地。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君角被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衛此時名存實 亡。前240年,東郡治濮陽。至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亡。
秦漢時期秦統一中國後,為束黃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黃河大堤,頂寬20丈,兼作御道。謂其堅固無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陽人民助項羽大敗章邯,加速秦朝滅亡。漢時,濮陽仍為東郡治所。西漢武帝曾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親率官吏、將士數萬人到濮陽堵塞瓠子河決;西漢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河決東郡,朝廷遣官發眾來堵,並增築金堤;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濮陽人民修渠築堤千餘里,固河道於濮陽城南,黃河安瀾700餘年。期間,濮陽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口大增,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濮陽人口已達37萬人。成為中國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今戚城遺址豐富的漢代灰層出土的大量陶器、漢銅鏃、銅釜、犁、鐵鑊、石器及水井等文物,都表明當時這里十分繁華。漢初戚地曾是將軍李泌的侯國。漢時濮陽經濟文化發達,人才薈萃,名臣汲黯、經學家索盧放、京房等濮陽人均為一代俊傑。
兩漢之間短暫的新朝,曾把東郡改名治亭。
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370年間,魏、後趙、冉魏、前燕、後燕、前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割據者曾先後在濮陽地區稱王道孤。這里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廢,變化頻仍,幾個轄縣分別隸屬過濮陽郡、東郡、魏郡、頓丘郡、昌樂郡、武陽郡等。西晉時還曾建濮陽國。南北朝時,濮陽更是兵連禍結,干戈紛然,大量居民被迫遷徙,邊塞游牧民族陸續入居濮陽,與漢族融合,同時把大片耕地改為牧場,農業生產受到破壞。至北魏時,孝文帝實行均田制,農業才有所恢復。綜觀此期,亂多於治、毀多於創,濮陽地區經濟蕭條,文化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時,曾有過短期的穩定,濮陽經濟有所恢復,也產生了一些有貢獻的人物,如書法家竇遵、文學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諧、李崇、王觀、吳隱之等。
隋唐時期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陽縣一部置昆吾縣,析臨河、內黃、頓丘各一部置澶淵縣,省昌樂入繁水縣,並復置范縣。隋文帝實行節儉政治、輕徭薄賦,大開漕運,使經濟得到了較快恢復。大業四年(608年),永濟渠過濮陽後,便利了交通,濮陽日趨繁榮。唐初,為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改澶淵縣為澶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轄澶水、頓丘、觀城等縣,今南樂縣屬魏州,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鄆州。唐大歷七年(772年),割頓丘、昌樂4鄉於清豐店置清豐縣,屬澶州。初唐時,濮陽一帶地曠人稀,均田制實行程度較高,水利興修,農業生產恢復較快。唐朝中期,黃河安瀾,濮陽的農業、手工業等得到長足發展。絲絹業聞名全國,絲織貢品列為上三等。唐代濮陽文化發達,人才輩出,傑出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張遂,今南樂縣人),第一個測量子午線長度,最先發現了恆星運動。還產生了勤政廉潔的杜暹、拒重賄名留青史的李義琰、唐輔臣杜鴻漸、音樂家張文收、禮學家張戩,抗擊安史叛亂的名將南霽雲、詩人張九齡、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王仙芝等名人。唐末至五代,濮陽一帶又成了戰場,僅後梁、後唐就在濮陽征戰200餘場。長期兵燹戰亂,使唐代前期100多年的建設遭到嚴重破壞。
宋元時期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即保衛京師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稱「北門鎖鑰」。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臨澶州,濮陽軍民奮起抵抗,在寇準力諫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宋以少勝多,大敗遼兵。遼軍戰敗求和,雙方簽訂了有名的「澶淵之盟」(今濮陽縣子岸鄉故縣村)。此後百餘年,兩國相安,宋時濮陽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較大發展。到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澶州一帶已相當富饒,人口回升。崇寧元年(1102年),這里人口已發展到81萬。紡織業發展更快,成為宋代「衣被天下」的地方。這一時期,濮陽名人輩出,著述家晁迥、晁宗愨、晁永之,名將趙延進,清官王贊、張田,治黃專家高超等彪炳史冊。北宋後期,朝廷腐敗,濮陽不少人被逼上樑山,參加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1128年秋,金兵佔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此時,今南樂縣屬大名府、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東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遷,經延津、封丘、壽張(其轄區部分為今台前縣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佔領開州。金元統治時期,雖注意生產,但因破壞太重,加之黃河屢決,經濟難以恢復。終元之世,濮陽雖一直為開州的中心城市,但經濟文化都未達到北宋鼎盛時期的水平。唯戲曲藝術有所創新,濮陽人宮天挺的元曲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其本人成為元代雜劇大家之一。
明朝時期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范縣屬東昌府,台前(壽張一部分)境屬兗州府。因受戰爭破壞,這里景象極為荒涼,「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初,開州「土著只餘七姓,丁不滿千」,朱元璋下詔鼓勵無田農民辟荒造田,並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數次將山西黎民徙居濮陽一帶置屯墾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老鴰窩」移民。朝廷為增加收入,號召農民廣植桑、棉,發展經濟作物。同時還加強水利建設,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修築了黃河、衛河等堤岸。至明中葉,農村經濟得到恢復且有較大發展。英宗天順元年至四年間(1457年—1460年),僅開州3縣即墾荒6萬公頃,植棉0.07萬公頃,栽桑133公頃,上交租糧4萬余擔,比明初增加近兩倍。濮陽已有17100戶,8.6萬人,成為「天雄之上游,河朔之名區」。但明英宗之後,宦官干政,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並嚴重,水利嚴重失修,災害不斷,民不聊生。嘉靖五年(1526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百餘年間,濮陽發生水、旱、蝗、風、地震等較大災害逾百次,大災年徭役負擔卻有增無減,農民被逼起而抗爭。崇禎十三年(1640年),濮陽人民以范縣榆樹園為根據地發動起義。榆樹園農民起義軍後來在范縣人梁敏等領導下轉為抗清斗爭,他們聯結豫東、魯南農民軍,連破濮、曹二州及梁山、東明等縣,繼而西進開封,北伐大名,南下海州,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清朝時期濮陽稱開州,與清豐、南樂隸屬於大名府。范縣屬濮州隸曹州府,台前境(壽張一部分)隸兗州府。清代前期社會較為穩定,生產得到恢復,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這里荒地開墾率達80%,人口增至50多萬人。然因此時的封建帝制已處於沒落階段,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加之清朝統治以後,黃河水患時發,濮陽災情不斷。特別是咸豐五年(1855年)河決,將濮陽大半變為澤國。這次大改道後,黃河經濮陽、范縣及今台前境奔東北入海,在境內橫流泛濫,為害29年。濮陽一帶農業生產每況愈下,文化也日趨衰落,魏山原、葉挺秀、王連中等人雖有著述問世,但均未造成大的影響。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日趨腐朽。濮陽因閉於內地,經濟文化更為落後,直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才有了第一條電話線路;宣統三年始建郵局;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開辦了官營鐵廠、機織廠、針織廠、石印廠、草帽廠之類。文化名人寥寥,留有著述者也不過李建勛、魯世英、藍雲祥、高惠民等數人而已。清政府對外賣國、對內鎮壓的政策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的不斷高漲,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濮陽人民奮起參加捻軍反帝反清。咸豐三年(1853年),其隊伍發展到八九千人,向開州、范縣、清豐、內黃、浚縣、滑縣、延津等地的官府進攻,打擊清軍。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豐縣義和團首領韓大申、韓順江高舉清邑義和團大旗,聚眾數萬,劫富濟貧,燒教堂,廢洋教,把濮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推向高潮。
民國時期民國二年(1913年),曾改開州為開縣,但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范縣屬山東省東昌府,台前縣系壽張縣一部分屬山東省東臨道。1926年,范縣改屬曹濮道。1912年~1949年,轄區各縣建置及隸屬改易較頻繁。
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震醒了濮陽人民,這里開始成為革命運動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1924年,在北京俄文法專讀書的濮陽人王亦華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鄉宣傳革命。濮陽在大革命時期就有了共產黨的組織。1927年4月,南樂縣佛善村建立了濮陽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此後,黨的組織逐步發展壯大。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濮陽縣委,1931年5月改為中共濮陽中心縣委;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清豐縣委;1929年秋建立了中共南樂縣委;1934年秋建立了中共濮縣縣委;1936年6月建立了中共范縣縣委。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濮陽地區群眾運動蓬勃發展。1929年的濮陽「二·一五」農民革命斗爭(即「溫邢固事件」),1932年的濮陽鹽民斗爭和濮陽、清豐縣小學教師增資運動,1933年的濮陽姚家暴動,1935年發動濮縣農民斗爭,1935年的平原游擊戰爭和濮內滑農民革命斗爭等,都先後取得了勝利。除此之外,還建立了農民協會和商民協會等組織。1936年國民政府設河北省第十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濮陽。1939年改稱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濮陽、東明、長垣、南樂、清豐5縣。1936年濮縣、范縣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聊城),1938年濮縣改屬第十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菏澤)。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國難當頭,共產黨人挺身而出,奔走救亡,先後在濮陽地區建立「冀南文化界救國會」和「抗日救國十人團」。到1938年底,濮陽各縣、區、鄉、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國會」、「青年抗日先鋒隊」、「婦女聯合救國會」等抗日群眾組織,形成了群眾抗日救亡高潮。1938年2月,日軍進攻濮陽。國民政府濮陽縣縣長丁樹本棄城而逃,縣城淪陷。日軍在濮陽燒殺搶掠,用飛機轟炸濮陽城,使許多村莊變為廢墟,許多居民喪生火海。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與日軍展開了游擊戰。1939年初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進駐濮陽,開辟抗日根據地。1940年1月至4月,濮陽地區先後建立了清豐、南樂、濮陽、濮縣、范縣各縣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4月18日,冀魯豫區黨委在清豐縣王什正式成立,下轄4個地委,濮陽地區所屬各縣分屬一、二、三地委。此後,濮陽一帶一直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1940年,八路軍一二九師和冀中、冀南、冀魯豫軍區部隊,在中共地方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向盤踞在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國民黨頑固勢力石友三、孫良誠等發動討逆戰役,在半年多的討逆反頑作戰中,共殲滅頑軍22萬多人,扭轉了被動局面,鞏固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從1940年6月至1942年夏,日軍對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區進行了多次大「掃盪」,其中著名的有「五五」大掃盪,「四一二」大掃盪、「九二七」大掃盪、敵人共出動兵力4萬多人,冀魯豫軍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多次粉碎了敵人的掃盪,共殲滅日偽軍2000多人。冀魯豫軍區、分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從1943年12月至1945年初,先後對敵偽發動了八公橋戰役、清豐戰役、南樂戰役,在三次戰役中,共殲滅敵偽軍85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葯,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國共內戰時期1945年10月,冀魯豫區黨委、行署、軍區進駐濮陽縣城。中共冀魯豫區黨委決定設立濮陽市,機關駐濮陽城內,直屬區黨委領導。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所屬的抗日政府一律改為人民政府。1946年11月,冀魯豫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濮陽市建置,並將7個地委劃分為8個地委。二地委下轄中共壽張、范縣、鄆城、巨野等9個縣委。四地委轄濮陽、滑縣、浚縣、長垣等11個縣委。八地委(又稱直南地委)成立後,機關駐清豐,轄南樂、清豐、內黃、濮縣等7個縣委,台前境屬壽張縣南5區。為了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濮陽地區各縣根據中共中央和冀魯豫行署的部署,從1946年6月陸續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打土豪分田地)。至1947年5月,濮陽地區各縣基本摧毀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實現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的目標。1946年12月,濮陽地區所屬各縣黨組織按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緊密聯系群眾,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成功粉碎了國民黨新五軍的進攻,鞏固了共軍轄區的勝利果實。
國共內戰開始後,濮陽地區掀起一次又一次參軍熱潮,從1945年11月至1949年2月,濮陽地區參軍人數共達58萬人;共出動擔架37萬多副,民兵民工37萬多人,車364萬輛,牲口4989萬頭,提供糧食58687萬斤,草料12933萬斤,木柴33031萬斤,食油15萬斤,食鹽6萬斤;從1947年至1949年濮陽地區共抽調幹部4760人,戰勤人員2027人南下支援新解放區建設。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1949年8月20日,冀魯豫邊區撤銷,建立平原省,並成立了平原省濮陽專署(駐濮陽縣城)。濮陽專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昆吾、尚和、衛南、高陵、漳南、衛河等17個縣和濮陽城區、道口區兩個區。同年9月,昆吾、尚和與濮陽縣,衛南與滑縣,高陵、漳南(一部)與內黃縣,衛河與清豐縣分別合並後稱濮陽縣、滑縣、內黃縣、清豐縣,此時濮陽專署轄11縣2區。
在民主革命時期,濮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偽頑勢力、日本侵略者、國民黨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濮陽專員公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10個縣和濮陽城關區、道口區2個區。1952年11月24日,濮陽專員公署所轄的濮縣、范縣、觀城、朝城4個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地區。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銷,濮陽專區劃歸河南省領導。1954年6月,濮陽專區所轄的濮陽城關區、道口區分別劃歸濮陽縣、滑縣。9月25日,濮陽專區與安陽專區合並為安陽地區。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58年3月30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合並為新鄉地區。1961年12月18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分設,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64年4月1日,為便於黃河治理,經國務院批准,壽張縣撤銷,一部分劃歸范縣。范縣由山東聊城地區劃歸河南省安陽地區。1973年12月16日,范縣東部的9個公社劃出成立了范縣台前辦事處,系縣級機構,直屬安陽地區。1975年3月14日,范縣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辦事處。1978年12月,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縣。1987年4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濮陽市郊區,復設濮陽縣,駐城關鎮。
2002年12月25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002]222號):濮陽市市區更名為華龍區。
至2003年底,濮陽市轄五縣一區,即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台前縣和華龍區,下轄64個鄉,14個鎮,11個辦事處,共有2946個村民委員會,33個自然村,81個居民委員會。
② 求翻譯 文言文
這兩句話出自曾鞏《瀛州興造記》,以下是譯文,後附《瀛州興造記》全文及其詳細注釋和譯文,均為原創,供你參考。
【原句】
1、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
2、公開示便宜 使有攸處 遂行倉庫 經營蓋障。
【譯文】
1、(其餘)凡是坍塌毀壞的房屋,沒有不修繕的,都恢復舊貌(原先的樣子)。
2、李肅之先生指明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項,使各項事務都有所處理,於是重新修蓋倉庫,籌劃營造做遮蓋之用的帳篷之類的東西。
【注釋】
詳見後附部分的詳細注釋。
附錄:
瀛州興造記
曾鞏
【原文】
熙寧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壞城郭屋室,瀛州為甚。是日再震,民訛言大水且至,驚欲出走。諫議大夫李公肅之為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曉,訛言乃止。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公開示便宜,使有攸處,遂行倉庫,經營蓋障。雨止,粟以石數之,至一百三十萬,兵器他物稱是,無壞者。初變作,公命授兵警備,訖於既息,人無爭偷,里巷安輯。
維北邊自通使契丹,城壁樓櫓御守之具,寢弛不治,習以為故。公因災變之後,以興壞起廢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請於朝,力取於旁路之羨卒,費取於備河之餘材,又以錢千萬市木於真定。既集,乃築新城,方十五里,高廣堅壯,率加於舊。其上為敵樓,戰屋凡四千六百間。先時,州之正門,弊在狹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餘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周而覽之,聽斷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廩,貨有深藏,賓屬士吏,各有寧宇。又以其餘力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於夷途。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積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葦木瓦之用,積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蓋遭變之初,財匱民流,此邦之人,以謂役巨用艱,不累數稔,城壘室屋未可以復也。至於始作逾時,功以告具。蓋公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如是之敏。事聞,有詔嘉獎。
昔鄭火災,子產救災補敗,得宜當理,史實書之。衛有狄人之難,文公治其城市宮室,合於時制,詩人歌之。今瀛地震之所摧敗,與鄭之火災、衛之寇難無異。公御備構築不失其方,亦猶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從父兄適與軍政,在公幕府,乃以書來,屬予記之。予不得辭,故為之記,尚俾來世知公之嘗勤於是邦也。
【注釋】
1、《瀛州興造記》:曾鞏,生於1019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舉進士,任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英宗時為實錄檢討官。神宗二年(1069)出為越州通判,轉知齊州、滄州等地。元豐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為史館修撰。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歐陽修「古文運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其古文理論主張先道而後之,其文自然淳樸,不甚講究文采,但講究法度。曾鞏的文章絕少抒情作品,多為議論文和記敘文,風格古雅平正,章法嚴謹,長於說明。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代表作有《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論歷代治亂得失,感慨深切。《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傾吐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文風質朴,縱橫開闔。《宋史•曾鞏傳》評其文「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點」。曾鞏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詩,現存詩400餘首,大都寫得比較質朴,與其文似。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成就最高,如《西樓》、《城南》、《詠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鮮明,稱得上宋代近體詩中寫景佳作。曾鞏所作《瀛州興造記》記述了古瀛州熙寧六年七月大地震後的修建情況,其文敘而嚴謹,朴實無華,是研究河間歷史不可多得的佳作。曾鞏曾鞏任滄州知州。此前曾鞏先後在齊、襄、洪、福等許多地方任知州,頗有政聲。曾鞏在來滄州任職之前就對河北,特別是滄州一帶的百姓給予了殷切的關注。那是在熙寧元年(1068)的時候,河北數十州連續發生地震,樓宇、民居大多倒塌,死傷的人很多。受災最嚴重的是瀛州(今河間)一帶。九月霸州、保定、恩州、冀州又發生了水災。當時還在京都的曾鞏作《救災議》,向朝廷提出打破常規大力扶持災民生產自救的建議。當時,曾鞏的一位堂兄在瀛州任職,曾鞏通過這位堂兄了解了瀛州抗震救災的情況,寫了《瀛州興造記》,記述了瀛州知州李肅之在大地震時的救災表現。當時,瀛州發生地震,謠言四起,民眾驚恐欲逃。知州李肅之派人到各處安撫勸解,制止了傳言。他命令軍隊加強警備,維持治安。結果,全城「人無爭偷,里巷安輯。」地震之後,又下起了大雨,糧食物資暴露在外面。李肅之親自指揮查看,使糧食物資得到妥善處理。曾鞏的文中說,李肅之「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由於曾鞏的推介,李肅之受到了朝廷嘉獎。讀曾鞏的《瀛州興造記》,我們看到了李肅之這樣恪盡職守的官員形象,也看到了河間人民在災難到來時,由一開始的慌亂,到後來的理智守法的表現,看到了這個詩書傳承之地,百姓們的文明素質。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河北連續發生了嚴重的地震,河南開封、廣東潮州等地也發生了地震,其歷時時間之長,影響范圍之廣,實屬罕見。比起歷年的自然災害,《宋史》對這次災難用了較為詳盡的筆墨:「熙寧元年七月甲申,地震。乙酉、辛卯,再震;八月壬寅、甲辰,又震。是月,須城、東阿二縣地震終日,滄州清池、莫州亦震,壞官私廬舍、城壁。是時,河北復大震,或數刻不止,有聲如雷,樓櫓、民居多摧覆,壓死者甚眾。九月戊子,莫州地震,有聲如雷。十一月乙未,京師及莫州地震。十二月癸卯,瀛州地大震。丁巳,冀州地震。辛酉,滄州地震,湧出沙泥、船板、胡桃、螺蚌之屬。是月,潮州地再震。是歲,數路地震,有一日十數震,有逾半年震不止者。」與大地震先後相伴的,是大水。河水漫出,沖毀了河堤,流入了州郡。瀛州樂壽、滄州南皮、清池以及阜城等都遭受了水災。3、瀛州: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析定、冀兩州地置,治趙都軍城(隋置河間縣,即今河北河間市)。唐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博野、肅寧、高陽、蠡縣、獻縣、河間、大城等市縣地。4、壞:指(房屋)倒塌;坍塌。5、城郭:亦作「城廓」。城牆。城指內城的牆,郭指外城的牆。《逸周書·糴匡》:「宮室城廓脩為備,供有嘉菜,於是日滿。」孔晁註:「廓與郭同。」《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孔穎達疏:「城,內城;郭,外城也。」唐杜甫《越王樓歌》:「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清許秋垞《聞見異辭·返魂奇事》:「但覺飄忽凌空,身如生翅,俄而望見城郭宮殿。」後泛指城市。《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城郭倉庫空虛,民多流亡。」宋蘇軾《雷州》詩之六:「殺牛撾鼓祭,城郭為傾動。」李一《荊宜施鶴光復記》六:「二十八日早,宜昌各要地遍樹漢幟,城郭人民為之一新。」6、慰曉:也說曉慰。勸說安撫。《後漢書·陳禪傳》:「北匈奴入遼東……禪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曉慰之,單於隨使還郡。」7、訛言:謠傳。《史記·趙世家》:「六年,大飢,民譌言曰:『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舊唐書·楊虞卿傳》:「其年六月,京師訛言鄭注為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密旨捕小兒無算。」8、出走:出奔;被環境逼迫不聲張地離開家庭或當地。《墨子·親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9、李肅之(1000——1081),字公儀,河南濮陽人。按照宋朝的官制,知州的任期最長三年,而1068年,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趕上了那場罕見的災難。耳邊有沉悶的聲音從大地的胸中傳出,大地搖晃著,嘩啦啦房屋倒塌的聲音,人們奔走呼救的聲音。還沒來得及想明白是怎麼回事,大雨如注。老百姓的房子倒了,官舍衙門也倒了。河水裹著泥漿四處泛流。剛剛平息的的大地忽然又搖晃起來,原來是餘震發生了。李肅之,這位68歲的老知州僥幸自己還活著。眼下,他得趕緊想辦法處理眼前這亂七八糟的局面。他把自己的人馬清點了一下,迅速把他們分成幾路,讓他們去安撫災民。當務之急,是住的和吃的。災民們沒有地方住,趕快就地取材,給他們搭建茅屋。沒有糧食吃,打開公家的糧倉,賑濟災民。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穩定。他下令嚴儆盜竊,如若發現,以軍法從事。李肅之整天在泥淖中呼來奔去。很快,百姓安然了,社會安定了。瀛州,這個與遼國毗鄰的軍事重地,避免了地震之後有可能發生的內憂外患。李肅之一下子覺得自己更加蒼老了。但他不能歇口氣。縣城原來是土城,城門狹窄簡陋。地震中,土城毀了,必須重建。不然,遼國的大軍一旦打過來,就會如履平地。李肅之邊著手救災,邊著手重建。瀛州的百姓們都投入了重建家園的浩大工程。大家齊心協力,把舊的城門進行了擴建,城內鋪設了南北若干里的甬道,原來泥濘不堪的道路變成了通途。修建後的河間城,周十五里,高三丈三尺,廣一丈五尺,還建起了4600間用於作戰的樓屋。從抗震救災到重建家園,李肅之和官兵百姓們一起奮戰,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瀛州,這座高陽關的重要城池,從災難的廢墟上,挺立出了一座「高廣堅壯」的新城。老百姓和士紳們感念李知州的恩德,表示要把李知州的事跡刻於石碑上,讓他的事跡永垂青史。而當時,曾鞏的一位堂弟正跟隨著李肅之,在寫給曾鞏的書信中,堂弟情不自禁地說起李知州。曾鞏了解了情況,於是寫下了《瀛州興造記》。神宗皇帝也由此了解了李肅之的「先進事跡」。不久,李肅之遷天章閣待制,知開封府,受到神宗皇帝的重用。10、暴露:露在外面,無所遮蔽。《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漢書·嚴助傳》:「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漬山谷。」宋曾鞏《瀛州興造記》:「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施二》:「僧房數十間,強半傾圮,佛像暴露,鍾魚闃寂。」11、倉儲:倉庫中儲存的糧食或其他物資。《宋書·劉真道傳》:「建忠將軍呂訓衛倉儲以侯王師。」《南史·沉攸之傳》:「廩財悉充倉儲。」12、庫積:庫存物資。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望見千餘人持火炬以俟,上駐蹕曰:『何用此為?』國忠對曰:『請焚庫積,無為盜守。』」宋曾鞏《瀛州興造記》:「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13、無所:沒有什麼。14、覆冒:蒙蓋;掩蔽。《漢書·谷永傳》:「黃濁四塞,覆冒京師,申以大水,著以震蝕。」《晉書·天文志上》:「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靜之體。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員則俱員。」宋曾鞏《瀛州興造記》:「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15、開示:指明。《後漢書·馬援傳》:「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宣溫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16、便宜:指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漢書·劉敬傳》:「敬脫挽輅,見齊人虞將軍曰:『臣願見上言便宜。』」17、有攸:即有所。有什麼。18、經營:籌劃營造。《書·召誥》:「卜宅,厥既得卜,則經營。」 漢 揚雄 《法言·五百》:「經營然後知干楨之克立也。」 李軌 註:「言經營宮室,立城郭,然後知干楨之能有所立也。」19、蓋障:指作遮蓋用之物,如帳篷之類。20、稱是:謂與此相稱或相當。唐袁郊《甘澤謠·紅線》:「明日遣使齎繒帛三萬疋,名馬二百疋,他物稱是,以獻於嵩。」《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三年》:「時官有布二十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絹數萬匹,他物稱是。」胡三省註:「言他物與布金銀錢絹相稱也。稱,尺證翻。」《金史·仆散忠義傳》:「今已許宋講好,而屯戍尚多,可除舊軍外,選馬一萬二千,阿里喜稱是。」21、授兵:古代藏兵器於國,有戰事經祭告後發給兵士。《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以待軍事。及授兵,從司馬之法以頒之。及其受兵輸,亦如之。」孫詒讓正義引惠士奇曰:「古者兵器藏於國,有事而後授兵,既事復還兵。」22、里巷:街巷。23、安輯:安定。《漢書·王莽傳上》:「居攝之義,所以統立天功,興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輯海內也。」宋曾鞏《救災議》:「疆內安輯,里無囂聲。」《明史·凌雲翼傳》:「成化中韓雍經略西山頗安輯,惟東山瑤阻深箐剽掠,有司歲發卒戍守。」24、通使:互通使節。25、城壁:城牆。《新五代史·雜傳·李仁福》:「夏州城壁素堅,故老傳言赫連勃勃蒸土築之,從進等穴地道,至城下堅如鐵石,鑿不能入。」26、樓櫓:亦作「樓樐」。古代軍中用以瞭望、攻守的無頂蓋的高台。建於地面或車、船之上。《後漢書·公孫瓚傳》:「今吾諸營樓樐千里,積谷三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後漢書·南匈奴傳》:「初,帝造戰車,可駕數牛,上作樓櫓,置於塞上,以拒匈奴。」27、寢弛:廢棄。28、興壞起廢:指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29、重困:謂加重困苦。《史記·平準書》:「冶鑄煑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漢書·武帝紀》:「遣博士中等分循行,諭告所抵,無令重困。」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此士之所以重困,而廉恥之心毀也。」30、旁路:鄰近的路。路,宋代行政區劃名。31、羨卒:古代正卒以外的兵卒。《周禮·地官·小司徒》「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羨」唐賈公彥疏:「一家兄弟雖多,除一人為正卒。正卒之外,其餘皆為羨卒。」宋蘇軾《天子六軍之制策》:「夫千乘之積,雖為七萬五千人,而有羨卒處其半焉。」32、備河:防備河患。33、敵樓:城牆上御敵的城樓。也叫譙樓。34、戰屋:即戰棚。宋曾鞏《瀛州興造記》:「乃築新城,方十五里,高廣堅壯,率加於舊。其上為敵樓戰屋,凡四千六百間。」35、狹陋:窄小粗陋。《梁書·鄭紹叔傳》:「紹叔宅巷狹陋,不容輿駕。」36、斥大:開拓;擴大。《新唐書·郭孝恪張儉等傳贊》:「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為之牙距也。」宋歐陽修《河南府重修使院記》:「乃度地於府之西偏,斥大其舊居。」宋陸游《嚴州重修南山報恩光孝寺記》:「廣靈菴,慶歷中始斥大之為廣靈寺。」37、圮壞:毀壞;廢弛;坍塌。《魏書·禮志三》:「於此之日,而不遂哀慕之心,使情禮俱損,喪紀圮壞者,深可痛恨。」宋曾鞏《瀛州興造記》:「其餘,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明史·循吏傳·王源》:「城東有廣濟橋,歲久半圮壞,源歛民萬金重築之。」清鈕琇《觚賸續編·趙公裕後》:「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38、繕理:修理;修繕。《後漢書·郎顗傳》:「自頃繕理西苑,修復太學。」《新五代史·雜傳七·張全義》:「及梁太祖劫唐昭宗東遷,繕理宮闕,府廨倉庫,皆全義之力也。」39、故常:指舊貌。宋曾鞏 《瀛州興造記》:「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40、周覽:遍覽;巡視。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臣少曾遠游,周覽九土,足歷五都。」宋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徧,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清林則徐《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折》:「擬於旬日之間,出赴中路之虎門、澳門等處,與水師提臣關(關天培)乘船周覽,以便相機度勢,通計熟籌……隨時會同鄧(鄧廷楨)等覈實辦理。」41、聽斷:聽取陳述而作出決定。常指聽訟斷獄。《荀子·榮辱》:「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漢書·敘傳下》:「 中宗 明明,夤用刑名,時舉傅納,聽斷惟精。」42、燕休:閑居;休息。《後漢書·百官志三》:「孝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秩比二千石,別主上林苑有離宮燕休之處。」宋蘇舜欽《處州照水堂記》:「政之始,眾務畢舉,乃歷訪雄勝之地,以圖燕休。」明高啟《生白室記》:「君好學善辯,嘗燕休是室之中。」43、高廩:高大的糧倉。44、賓屬:僚屬。唐韓愈《南海神廟碑》:「公乃盛服執笏以入即事,文武賓屬,俯首聽位,各執其職。」《新唐書·循吏傳·何易於》:「刺史崔朴常乘春與賓屬泛舟出益昌旁。」45、士吏:士人官吏。46、寧宇:指固定的住所。宋曾鞏《瀛州興造記》:「賔屬士吏,各有寧宇。」《明史·李化龍傳》:「野多暴骨,民無寧宇。」47、甬道:這里指兩旁有牆或其他障蔽物的馳道或通道。《史記·秦始皇本紀》:「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張守節正義引應劭曰:「謂於馳道外築牆,天子於中行,外人不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連車樹柵,為甬道而南。」裴松之註:「今魏武不築垣牆,但連車樹柵以扞兩面。」《三國演義》第五八回:「賊若來時,陳兵於甬道外,內虛立旌旗,以為疑兵。」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凡聖躬拜獻登降,均由甬道步行咫尺。」48、污淖:泥淖。49、夷途:坦途。50、落成:古代宗廟、宮室蓋好時所行的祭禮。始成的意思。凡房屋建造完成都叫落成。51、以謂:以為;認為。52、不累數稔:不經過幾年。53、城壘:城池營壘。漢桓寬《鹽鐵論·繇役》:「自古明王不能無征伐而服不義,不能無城壘而御強暴也。」前蜀韋庄《過內黃縣》詩:「雲中粉堞新城壘,店後荒郊舊戰場。」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三·煞風景》:「目擊煞風景者四事……一金山築城壘。」54、逾時:一會兒;片刻。55、經理:經營管理;處理;治理。56、勸督:勸勉督促。《後漢書·劉虞傳》:「時處處斷絕,委輸不至,而虞務存寬政,勸督農植。」《三國志·吳志·陸遜傳》:「遜開倉谷以振貧民,勸督農桑,百姓蒙賴。」57、敏:奮勉;努力。58、得宜:得其所宜;適當。《史記·秦始皇本紀》:「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59、當理:合理。《漢書·敘傳下》:「不疑膚敏,應變當理;辭霍不婚,逡遁致仕。」唐吳兢《貞觀政要·論公平》:「且所言當理,未必加於寵秩。」清周亮工《書影》卷十:「此說當理而核,荊公、山谷二公皆有辯,不及之也。」60、摧敗:折損;損壞。唐元稹《獻滎陽公詩五十韻》:「張鱗定摧敗,折角反矜憐。」宋蘇軾《御試重巽申命論》:「發達萬物,而天下不以為德;摧敗草木,而天下不以為怒。」宋沈括《夢溪筆談·權智》:「歲久,井榦摧敗,屢欲新之。」61、寇難:謂由內亂外患所造成的災難。亦指蒙受敵人侵犯之難。《荀子·天論》:「禮義不修,內外無別,男女淫亂,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寇難並至,夫是之謂人祅。」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昔獻帝東遷,逼以寇難。」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其後竟以兵權靜寇難,功蓋天下。」62、御備:防備。《北齊書·慕容儼傳》:「儼隨方御備,瑱等不能克。」《舊唐書·朱瑄傳》:「及徐、泗平,全忠乃移兵攻鄆。三四年間,每春秋入其境剽掠……瑄御備殫竭。」前蜀杜光庭《錄異記·忠》:「長家苑囿城隍,不啻百里,若外兵來逼,須有御備。」63、構築:構造建築。64、失方:指不合方略,不合規制。65、刻石:也說勒石。在石上雕刻。《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東行郡縣, 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唐白居易《蜀路石婦》詩:「後人高其節,刻石像婦形。」清龔自珍《說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李季《菊花石》二:「林家灣前柳成蔭,柳下住著刻石人。」66、著:使顯著;顯揚。67、從父兄:即從兄。堂兄。《漢書·劉賈傳》:「荊王劉賈,高帝從父兄也。」《北齊書·堯雄傳》:「雄從父兄傑,字壽。」宋曾鞏《撫州顏魯公祠堂記》:「(顏真卿)與其從父兄杲卿,皆有大節以死。」從,叔伯關系的。68、適:正好;恰好。69、以書:猶移書,指寫信。70、屬:通「囑」,囑托。71、俾:使。72、來世:後世;後代。《書·仲虺之誥》:「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台(yí),我。唐韓愈《答張籍書》:「有一說:『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清黃景仁《城南晚步》詩:「無為末士感,永貽來世嘲。」73、知:了解。74、是邦:古代諸侯的一個封國。亦指一方。《論語·公冶長》:「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晉書·禮志上》:「王者以天下為家,未必一邦,故周平光武無廢於二京也。」唐李白《贈從孫義興宰銘》詩之三:「化洽一邦上,名馳三江外。」宋張載《橫渠易說上·否》:「古之人,一邦不治,則之一邦,直至天下皆無邦可之,則止有隱耳。」
【譯文】
熙寧元年(1068)七月甲申日,河北地區發生大地震,城市的房屋坍塌了很多,而瀛州最嚴重。這一天地震兩次,百姓之中謠傳將要發大水,於是百姓都非常震驚爭相要出逃。諫議大夫李肅之先生做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兼管瀛州事務,派人到處去勸說安撫,謠傳才消失。這一天下起大雨,官府和百姓的房屋財物都暴露在外,倉庫中儲存的糧食或其他物資,都沒有什麼東西蒙蓋。李肅之先生指明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項,使各項事務都有所處理,於是重新修蓋倉庫,籌劃營造做遮蓋之用的帳篷之類的東西。大雨停止,用石來計算粟米的數量,一共籌集到一百三十萬石,兵器以及其他物資的數量也與此相當,這都是各處搜集起來沒有毀掉的物資。當初地震發生的時候,先生命令給士兵發放武器時刻保持警戒防備維持治安秩序,一直到賑災之事結束以後,百姓之中沒有發生爭搶偷竊物資的事情,街巷之間都很安定。
瀛州北邊自從與契丹通使以來,城牆高台等防禦守城的裝備,都廢棄不加整治了,都是原先的裝備。先生因為瀛州經歷災變之後,把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知道百姓不可再加重困苦了,於是就向朝廷請求,民力可以從鄰近地區多餘的士卒中征取,賑災的費用可以從防備河患的多餘的木材中征取,又拿一千萬錢從真定購買木材真定。這些人力物力都徵集完成以後,就開始修築新城,方圓十五里,城牆高大寬廣堅固結實,都比原先的好。在城牆的上面建成御敵的譙樓,戰棚一共四千六百間。原先的時候,瀛州的正門,缺點在太過窄小粗陋,到這時才擴建變大了。其餘凡是坍塌毀壞的房屋,沒有不修繕的,都恢復為原先的樣子。巡視全州,官員聽訟斷案都有地方,休息也井然有序,糧食都有高大的糧倉儲藏,其他財貨也都有深庫儲存,官府僚屬士人官吏,各自都有固定的住所。又用剩餘的人力休整了若干里南北甬道,讓人去除泥淖,就成為坦途。這些事務從七月庚子日開始做,直到十月己未日完工。工程所用的人力,前後一共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的人工;使用的竹葦木瓦,前後也有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在遭遇大災變的開始時期,財物匱乏百姓流離失所,這個州的百姓,認為勞役工程巨大費用缺乏,不經過幾年,城池營壘居室房屋不可能復建完成。但是達到開始做很快就大功告成。這是因為先生經營管理勸勉督促,內部盡心,外部盡力,所以能夠完成難以完成的事,先生就是如此奮勉。他的事跡被上報給朝廷,有詔令嘉獎他。
過去鄭國國都發生火災,相國子產拯救火災補建毀壞的房屋,處理得非常得當,史官據實記載了下來。衛國有狄人攻敗的災難,衛文公修治衛國的城市宮殿,合乎當時的規制,詩人作詩歌頌他的事跡。現在瀛州地震所造成的損害,與鄭國國都發生火災、衛國遭遇敵人侵犯的國難沒有不同。而李肅之先生所進行的防備措施以及各項構造建築工程也很合宜,這也如同古制啊。所以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刻記載顯揚先生的大功,而我的堂兄正好在瀛州參與軍政事務,在李肅之先生的幕府,(親身見到先生的所作所為)就寫信來,囑托我記下他的事跡。我不能推辭,所以就為他寫下了這篇記,也是想使來世的人了解先生曾經對這個地方這個國家如此勤勉。
③ 〈歐陽修發憤苦學〉的譯文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歐陽修(1007~1072)
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謚號「文忠」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
生平歐陽修幼年喪父,在寡母撫育下讀書。仁宗天聖八年(1030)歐陽修成為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景佑元年(1034),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康定元年(1040),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後知諫院。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歷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縣)太守。以後,又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
嘉佑二年(1057)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這對北宋文風的轉變很有影響。
嘉佑五年(1060),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 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准。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行。熙寧三年(1070),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歐陽修在潁州(今屬安徽省)的家中,留下一萬卷藏書、一千卷集古錄、一張琴、一局棋和一壺酒,溘然長逝。蘇軾評價其文時說:「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歐陽修卒溢文忠。
文學創作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在散文理論上,提出:「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答吳充秀才書》),「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答祖擇之書》)。他所講的道,主要不在於倫理綱常,而在於關心百事。他認為學道而不能至,是因為「棄百事不關於心」(《答吳充秀才書》)。他反對「務高言而鮮事實」(《與張秀才第二書》),主張「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自己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了示範作用。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敘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卻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
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他的筆記文,有《歸田錄》、《筆說》、《試筆》等。文章不拘一格,寫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並常能描摹細節,刻畫人物。其中,《歸田錄》記述了朝廷遺事、職官制度、社會風習和士大夫的趣事軼聞,介紹自己的寫作經驗,都很有價值。
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彷彿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於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
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他的一些詩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會的黑暗,如《食糟民》、《答楊子靜祈雨長句》。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腐敗政治,如《奉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寄之作》。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現了詩人對婦女命運的同情,對昏庸誤國的統治者的譴責。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
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韓愈想像奇特的詩風。但多數作品,主要學習韓愈「以文為詩」,即議論化、散文化的特點。雖然他以自然流暢的詩歌語言,避免了韓愈的險怪艱澀之弊,但仍有一些詩說理過多,缺乏生動的形象。
歐陽修還有一部分詩作寫得沉鬱頓挫,筆墨淋漓,將敘事、議論、抒情結為一體,風格接近杜甫,如《重讀〈徂徠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變幻,氣勢豪放,卻近於李白,如《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更多的寫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麗,或平淡有味,如《黃溪夜泊》中的「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中的「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等。總的來看,他的詩歌風格還是多樣的。
歐陽修還善於論詩。在《梅聖俞詩集序》中,他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敘詩歌,成為一種論詩的新形式。
歐陽修也擅長寫詞。他的詞,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善於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採桑子〕十三首,描繪潁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寫得恬靜、澄澈,富有情韻,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畫。另一些詞的「杏花紅處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樓春》,「堤上遊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浣溪沙〕)等,也都是寫景的佳句。偏重抒情的詞,寫得婉曲纏綿,情深語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闋的最後兩句「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過春水春山,把感情抒寫得非常深摯。他還有一些詞,雖然頹唐嘆老、牢騷不平,卻直抒胸臆,表現出襟懷豪逸和樂觀的一面。還有一些艷詞,雖寫男女約會,也朴實生動;當然,其中也不免有淺薄庸俗的作品。
歐陽修在經學、史學、金石學等方面都有成就。在經學方面,他研究《詩》、《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提出自己的創見。史學造詣更深於經學。除了參加修撰《新唐書》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他勤於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編輯成一部考古學資料專集——《集古錄》。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天下翕然師尊之」(蘇軾《居士集敘》)。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的影響。其中,蘇軾最出色地繼承和發展了他所開創的一代文風。北宋以及南宋後很多文人學者都很稱贊他的散文的平易風格。他的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宋慶歷八年(1048年),黃河決於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陽東北),河水改道北流,經大名府、恩州、冀州、深州、瀛州、永靜軍等地,至乾寧軍合御河入海。當時因年荒民困,沒有立即堵口。皇佑三年(1051年),北流於館陶郭固口決口,四年堵塞後流勢仍不暢,引起了北流和恢復故道東流的爭論。至和二年(1055年),歐陽修極力反對回河東流,連上兩疏陳述不能回河的理由。在第一疏中,他分析了當時「天下苦旱,京東尤甚,河北次之」,「河北自恩州用兵之後,繼以凶年,人戶流亡,十失八九」的嚴重形勢,認為在「國用方乏,民力方疲」之際,以「三十萬人之眾,開一千餘里之長河」,不但人力、物力不允許,而且會引起「流亡盜賊之患」,危及宋王朝的根本利益。在第二疏中,他根據自己的觀察體會,首先從分析黃河淤積決溢規律出發,闡述了不宜回河的原因。他說:「河本泥沙,無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漸壅,乃決上流之低處,此勢之常也。」接著他又分析了京東、橫隴河道的具體情況,指出:「天禧中,河出京東,水行於今所謂故道者。水既淤澀,乃決天台埽,尋塞而復故道;未幾,又決於滑州南鐵狗廟,今所謂龍門埽者。其後數年,又塞而復故道。已而又決王楚埽,所決差小,與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終以壅淤,故又於橫隴大決。是則決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復,所復不久終必決於上流者,由故道淤而水不能行故也。及橫隴既決,水流就下,所以十餘年間,河未為患。至慶歷三、四年,橫隴之水,又自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餘里;其後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梗,乃決於上流之商胡口。然則京東、橫隴兩河故道,皆下流淤塞河水已棄之高地。京東故道屢復屢決,理不可復,不待言而易知也。」同時,歐陽修還認為,河渠司李仲昌等議開的六塔河,寬僅五十步,「欲以五十步之狹,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並斷言六塔河「於大河有減水之名,而無減患之實。今下流所散,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之,則濱、棣、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勝其患,而又故道淤澀,上流必有他決之虞,此直有害而無利耳,是皆智者之不為也」。
歐陽修的奏疏未予採納,朝廷命加緊堵口,開六塔河。嘉佑元年(1056年)四月,商胡決口塞而復決,回河失敗。
歐陽修與滁州的不解之緣
歐陽修知滁,於慶歷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慶歷八年閏正月朝廷詔徙知揚州,二月離開滁州,前後在滁州計約兩年零四個月的時間。時間雖然不長,卻給滁州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給滁州留下了許多建設遺跡,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詩文,留下了與滁州人的深厚感情。他留下的建設遺跡和詩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留下的與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為滁州人永遠不可磨滅的記憶。
承繼前人開發滁州
如今說到滁州,人們自然會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歐陽修。琅琊山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都遠近聞名。琅琊山最有名的景點是醉翁亭,被譽為全國「四大名亭」之首,名揚海內外。與醉翁亭隔山相望的豐樂亭,也是令許多探幽訪古之士嚮往的勝跡,與醉翁亭一起被稱為「姊妹亭」。豐樂亭下的「紫薇泉」,則與醉翁亭的讓泉合稱為「姊妹泉」。這些,都是歐陽修知滁時開發、建設而遺留下來的。正是這些建築,加上他親自撰寫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才使滁州琅琊山的名聲大震起來。
追溯琅琊山之名,應自東晉始。東晉以前,琅琊山本無名,其主峰當地人稱摩陀嶺,其他都是些小山頭。西晉末年,琅琊王司馬睿因避亂駐蹕於此,後來,司馬睿成了東晉元帝,借其曾在此山一住之光,才有了琅琊山這個名稱。但是,司馬睿本人,乃至整個東晉時代,並未給琅琊山帶來多少變化,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嶺。直到唐代大歷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在L山司興建寶應寺(即今日之琅琊寺),琅琊山才打破歷史的沉寂,開始起步向著繁榮與發展邁進;琅琊山這個名稱也是這個時候才叫起來的。而這從司馬睿駐蹕山間時算起來,已經經歷了300多年的時間。
寶應寺的興建,改變了琅琊山多年寂靜的狀況,但只是個開始,而且僅限於琅琊寺這一塊,影響仍不是很大。琅琊山真正鵲起,是在它又經歷了200多年以後,北宋的著名文士歐陽修知滁開始的。
「寬簡」知滁政績斐然
歐陽修知滁的第二年夏,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發現了豐山腳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經過實地察看,「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開始在這里進行美景勝地的建設。他很快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泉取名「幽谷泉」,亭取名為「豐樂亭」,並親自撰文作記。同年,與豐樂亭一山之隔的醉翁亭亦建成,他取名「醉翁亭」,作《醉翁亭記》記之。兩亭的建成與《兩記》的問世,迅速在全國引起轟動。尤其是《醉翁亭記》這篇文章,以其生動的文字,精美的語言,為滁州展示了一幅風光絢麗的大自然畫面;又因為文章中深邃的含義,及其所表達的怡然情懷,一時震動整個學界。文章一出,遠近爭傳,滁州琅琊山從此熱鬧起來。此後,琅琊山、豐樂亭、醉翁亭,各景區陸續擴展,內容逐漸豐富,雖經歷史滄桑,但屢廢屢興,久而不衰,終成今日之規模。追本求源,都是歐陽修打下的基礎。歐陽修是唐代李幼卿之後開發滁州琅琊山最有力的奠基人,可以說,沒有歐陽修,就沒有滁州琅琊山之今日。
歐陽修在滁州時,除了開發幽谷泉,興建豐樂亭及醉翁亭以外,還進行了其他一些建設,如在豐樂亭景區建設了醒心亭,特請曾鞏作《醒心亭記》;在豐樂亭附近闢建練兵場,作訓練民兵之用,以保衛地方;又維修損毀嚴重的滁城,使滁州之城更加堅固和壯觀。有人讀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從他悠遊山水、飲酒作樂的表現,以為他因受貶守滁,是處於不問政事的消沉狀態,顯然是不正確的。歐陽修在滁州,對於政事實行的是「寬簡」政策。所謂寬簡,顧名思義就是寬容和簡化,辦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聲譽,只要把事情辦好就行了。這是他一生為政的風格。他後來曾權知開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鐵面老包」,即包拯,威嚴得很;而他則持以寬簡,辦事往往不動聲色,同樣把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清朝時,有人曾將他與包拯相比較,在開封府衙東西側各樹一座牌坊,一邊寫著「包嚴」,一邊寫著「歐寬」。
文學名篇名揚天下
歐陽修知滁時,已在文學上卓有成就,是當時文壇上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他雖然做了官,並且在仕途上屢歷坎坷,但始終未忘文學,寫詩作文仍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他在滁州時期,寫出許多文字生動、情景交融的作品,其中直接寫滁州的,除了著名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菱溪石記》以外,還有大量的詩篇及短文。僅描寫琅琊山自然景色及名勝景點的詩,不完全統計就有30多首,如《永陽大雪》、《題滁州醉翁亭》、《琅琊山六題》等。
歐陽修所寫滁州的詩文,對滁州山水之美作了極其生動、實在的描繪。如在《醉翁亭記》中寫琅琊山,以「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概括,同時以簡練的筆觸寫出了琅琊山早晚和四時的景色:「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清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他在《豐樂亭記》中則寫道:「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他的許多詩,寫景寄情,語言精美,讀後同樣令人留連。如他在《題滁州醉翁亭》中寫道:「但愛亭下水,來從亂峰間。聲如自空落,瀉向兩檐前。流人岩下溪,幽泉助涓涓。響不亂人語,其清非管弦。」真是美不勝收!因此,後人在醉翁亭不遠處建了聽泉亭,讓人們不斷體會這美好的詩意。又如他的《琅琊山六題》,對琅琊山歸雲洞、琅琊溪、庶子泉等各個景點都作了生動的描繪。雖然每首詩只有四句,但盡用了點晴之筆,字字珠璣。他是用對滁州山水的真愛之情寫作出來的。
歐陽修描寫滁州及琅琊山的詩文,以其詩文的質量及其個人的人品、地位,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競來滁州探幽訪勝。歐陽修在滁時,有的是直奔歐陽修而來;歐陽修離滁後,則以歐公之詩文以及歐公之遺跡而來。他們在這里,不僅留下足跡,也留下墨跡,日積月累,描寫琅琊山及滁州的詩文已難以計數。1988年《琅琊山志》選錄歐陽修及其以後的各代詩篇150餘首(包括部分當代詩歌),依然只是全部琅琊山詩文的一部分。用「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現代詞彙來說,歐陽修無論從哪一方面,都給滁州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知滁兩年結下不解緣
歐陽修在滁州兩年多的時間,不僅給滁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產,也與滁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滁州這塊古老的地方,與他結下了一生不解之緣。
歐陽修離開滁州之後,再也沒有來過滁州,但他的心中卻時刻想念著滁州。
《寄答王仲儀太尉素》:作於熙寧三年 (公元1070年)。這年他已64歲,離開滁州22年了,依然念念不忘他在滁州的一段生活。詩一開頭便寫道:「豐樂山前一醉翁,餘齡有幾百憂攻。」始終把自己和滁州聯系在一起。
如今,歐陽修離開我們已經一千多年了,但他的名字仍然時刻與滁州緊緊地相連著。沒有歐陽修,就沒有滁州琅琊山的響亮名聲,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共識。醉翁亭自歐陽修知滁時建成後,歷經滄桑,但屢廢屢興,數百年不敗。醉翁亭大門原有一副對聯,寫道:「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聯中的「翁」即指歐陽修。當時製作這個大門及其對聯的時間,是清光緒七年(公元 1881年),離歐陽修知滁已經800多年,人們沒有忘記他。至今日則已900多年,人們依然沒有忘記他,今後也永遠不會忘記他。1998年新編《滁州市志》(原縣級市)的《人物傳》中,所列第一人便是歐陽修,儼然把他當作了滁州人。
④ 河南省,濮陽市歷史上都叫什麼名
帝丘、衛國都、澶州、開德府、開州、開縣、濮陽縣、濮陽專區、濮陽市
1、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春秋、戰國時為衛國都。兩晉、南北朝為濮陽國和濮陽郡。唐初為濮州,後改澶州。宋為澶淵郡,景德元年(1004年)遼、宋會盟於此,史稱「澶淵之盟」。
2、宋元時期: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即保衛京師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稱「北門鎖鑰」。
3、明朝時期: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范縣屬東昌府,台前(壽張一部分)境屬兗州府。
4、民國時期:民國二年(1913年),曾改開州為開縣,但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范縣屬山東省東昌府,台前縣系壽張縣一部分屬山東省東臨道。1926年,范縣改屬曹濮道。
5、1983年9月,撤銷濮陽縣,成立濮陽市,並將原安陽地區所轄滑縣、長垣、濮陽、內黃、清豐、南樂、范縣、台前8個縣劃歸濮陽市。
6、1984年2月,撤銷濮陽縣成立濮陽市郊區。
(4)士大力濮陽擴展閱讀:
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
濮陽一帶地跨兗、冀二州,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活動的交接地帶。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里,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縣。
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於頓丘(今清豐縣南),次子昌意在今南樂縣築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梁村鄉吳村有造書遺址及倉頡陵、倉頡廟。
⑤ 中國十大貧困縣
中國十大特級貧困縣:布拖縣、舟曲縣、漳縣、興縣、大方縣、瑪多縣、彭陽縣、昭覺縣、美姑縣、康保縣
十、康保縣
這是河北省張家口市下面的一個縣,人口大概28萬左右,大部分都是農民,醫療條件非常差,一些基本的生活設施也不全面,都是住的那種土房子,是中國十大特級貧困縣之一。這里所有的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超過4千塊錢,目前國家對這個地方進行了扶貧政策,人們的生活才得到些許的改善。
九、美姑縣
在四川大涼山區美姑縣住著一些特別貧困的村民,這個拉木阿覺鄉馬依村裡面的人連吃一口米飯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肉一年能吃2次就很不錯了。這里之前是那種奴隸社會,村民只要靠農業謀生。如果你去哪裡你會看到那些小孩子那種渴望走出去的眼神,那裡的村民如果生病那真是家庭最大的噩耗,據說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40幾歲的村民左眼睛在一次事故中瞎了,後來沒錢治病,一直拖著,家裡面還有兩個孩子,都沒有上學,因為交不起學費,對於他們來說學費是家庭的巨大開資,這里住著超級多這樣貧窮上不起學的孩子,是中國十大特級貧困縣之一。現在想想難免有點心酸。
八、昭覺縣
這也是的大涼山那邊山區的一個貧窮縣,這里長期遭受自然災害,當地的村民飽受痛苦,山高路遠,走到一個小鎮上都要2個小時,是四川彝族最貧窮落後的地方,當地農民的主要以農業為主,但是地理環境比較惡劣,經常發生自然災害,種了糧食也收不了多少,這里的房子破的根本不能住的,連一件好的衣服都是奢望,一年到頭365天看能不能吃一回肉,只能吃自己種的土豆,但是非常讓人心酸的是這里有很多少年都沒有讀過書,很小就出去打工。
七、彭陽縣
這是寧夏那邊的一個貧窮縣,佔地面積約2529.10平方公里總共有3個鎮9個鄉村。總人口26萬左右。主要是靠農業為生,種一些小麥、玉米之類的,但是不幸的是這里經常發生乾旱所以農民們經常缺水,沒有水喝。農作物也沒什麼收成,導致一直都是那麼的貧困潦倒。後來政府在當地蓋了一棟大樓,因為這棟大樓很多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居無定所。
六、瑪多縣
這是青海省下面的一個自治州下面的小縣,那裡氣候十分惡劣,而且之前還發生過地震,人們的生活環境很差。這里氣溫非常低溫差很大,經常下雨非常的寒冷,穿著厚厚的大棉襖裹著,而且每次下雨就很久很久,很少看到晴天,雖然是在北方,卻總是下著雨,那裡的村民也是十分的貧苦,飢寒交迫的生活環境。
五、大方縣
這是貴州省西北部的一個縣,這個縣有些村非常落後,居住環境十分惡劣,房子破破爛爛的,下雨就會成水簾洞,讓人看了十分心寒,有些村民凍得全身發抖,小孩子凍得實在受不了就大哭。出行更是難上加難。這里的村民也是自己種的糧食,沒辦法要拿到集市上去賣,據說早上出門,晚上才能到家,只有背著幾百斤的糧食去一個叫三元街的地方售賣,賣了錢財能換點生活物資回來。飲水也是十分困難,天氣冷的時候水管凍住了,只要跑到山下去挑水,挑上來都要一個小時。現在國家正在大力的扶貧中,把孩子們的溫飽放在主要位置。
四、興縣
這個縣佔地面積約3170平方公里,氣候環境非常差,很冷,幾乎全年氣溫沒超過8度,目前國家也是在大力扶持這個縣城裡面貧窮的孩子們讀書。這里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家裡只剩下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基本沒有什麼能力掙錢養家,孩子的媽媽被迫出去打工一個月工資不到1千塊錢,一年能解決一家子的溫飽就很不錯了。奶奶說爺爺身體不好也不能勞動,孩子要上學我們負擔不起,政府現在幫忙解決了孩子的上學問題,孩子能吃口飽飯,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聽著奶奶說的這些花難免有些感觸,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比別人幸福多了,所以知足才會快樂。
三、漳縣
這是甘肅省的一個貧困縣,佔地面積約2165平方公里,人口20萬左右。這里有一個青瓦寺村那裡住著一些非常貧窮的人,生活基本上能解決溫飽就很不錯了,目前這個縣已經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社會上一些愛心人士分分為這些貧困村的孩子們捐款,讓他們能夠上的起學,吃的了一口飽飯。如果你出遊的時候能有幸路過那裡你會有很大的感觸,他們的生活環境真的很差,很需要我們的幫助。
二、舟曲縣
這是位於甘肅省南藏族自治州下面的一個小縣,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總共有2個鎮,17個鄉,大約人口在13萬左右。這里地理位置十分不好,地貌十分繁雜,而且自然災害發生頻繁。住在這個縣城的人有80%的人口都是很貧窮的,曾經汶川大地震的時候這個縣城也受到了影響,後來2010年8月8號的時候這個縣又發生了洪災,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讓這些人貧困潦倒。是甘肅省最貧窮的一個縣,主要是以種田為主但是自然災害很嚴重,也收獲不了多少糧食,
一、布拖縣
這是四川涼山彝族那邊的一個非常貧困的縣,佔地面積約1680平方公里,人口大約14萬左右,其中貧困人口佔大多數,這里的地理環境很差,農民都是以種地為生,但是每年卻收獲不了多少糧食,因為環境惡劣,而且四川那邊多發地震,對村民的生活質量影響很大。他們住的都是那種土房子,家裡面幾乎只有留守的兒童和老人。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哥哥照顧弟弟妹妹的那種,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砍材、干農活、他們臉上都是那種黑黑的,衣服都穿不起,都是那種步裹著的,看著十分心酸,忍不住落淚。
⑥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三國演義》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忠義,表現出強烈的「擁劉反曹」傾向,將曹操刻畫成為一個殘暴不仁、玩弄權術、奸詐狡猾的「亂世之奸雄」。作者羅貫中通過汝南許劭、南陽何顒之口,對曹操的一生作了總的定性。盡管如此,他們也不能不承認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用聶紺弩先生的話說,「曹操是實幹家」、「大軍事家」、「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於所謂『炎劉』實有大功」;「曹操站的地位高,形象大,方面廣,腦子復雜,非封建史家、世俗說話人及一般聽眾所能理解」。
近年來,隨著《三國演義》、《曹操與楊修》、《曹操與蔡文姬》等影視劇的播出,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較大的「三國熱」。這些影視作品和隨之產生的影評、劇評,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分析研究,多受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強烈的「擁劉反曹」傾向的影響,重在突出其欺君罔上、竊國謀逆、玩弄權術、殘暴不仁、虛假偽善、奸詐狡猾的「亂世奸雄」這一負面,而忽略了他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這一正面。
為此,筆者在反復閱讀《三國演義》原著,並結合晉代陳壽所撰的《三國志》和部分學者對《三國演義》中曹操的評述後認為:「亂世奸雄」曹操,性格最為復雜;前雄後奸、前智後愚、前可愛後可恨,一生功大於過;他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下面,筆者就從曹操性格的多元化、前後兩期曹操的對比和一生的是非功過、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三個方面,對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這一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研究,以拋磚引玉、求教於名家指點。
一.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為復雜的,很難用一句話兩句話給他作結論。「奸詐」,可以說是曹操比較突出的性格特徵,但正如「多愁善感」說明不了林黛玉一樣,「奸詐」也遠遠不能把曹操這一形象的豐厚意蘊囊括無余。
曹操形象復雜性格的出現,是羅貫中有意識的藝術追求。法國文學家雨果說,一個優秀的作家應該有「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觀察一切事物的那種至高無上的才能」。羅貫中正是這樣一位作家。他在保持曹操形象的「定性」的同時,寫出了其情感的豐富性和性格內在的復雜性,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從而使該形象獲得了真實性、審美性和永久的藝術魅力。
1、鮮明獨特、反差巨大的性格。
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僅鮮明獨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開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許劭之口規定了這一人物的「主導情感」:「亂世之奸雄」。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動的具體描寫賦予這一概念以豐滿可感的血肉。曹操替父復仇進攻徐州時,傳令三軍「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殺戮」,「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瘋狂,濫殺無辜,顯得特別殘暴不仁,但當他在行軍途中目睹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失所時,卻又動了真情實感;「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對淮南袁術、河北袁紹、荊州劉表、江東孫策、益州劉璋等群雄的評價入木三分,表現出敏銳的目光和過人的膽識,但卻對劉備後園種菜、聞雷失箸的韜光養晦之計毫無察覺,又顯得十分愚頓;曹操一方面極力搜羅人才,對人才求賢若渴,另一方面卻又嫉妒人才,斬殺聰明過人的楊修;在曹氏集團成長壯大的過程中,曹操屢敗屢戰、百折不撓,充分展示了自己樂觀向上的精神,但「夢中殺近侍」又顯露出內心的狐疑和空虛;曹操有時廣開言路,從諫如流,甚至打了勝仗還要獎賞事前勸阻之人,有時則剛愎自用、無比驕橫,故有濮陽之狼狽,赤壁之敗績;「焚書不問」、「赦免張遼」、「義釋關羽」,曹操的寬宏大度令人嘆為觀止,而荀彧、荀攸這些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智謀之士稍有冒犯,便翻臉不認人,其氣量之狹窄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人物就是這樣在時空的變遷中,展現著自己的豐富側面。這些乍看起來互不見容的側面融為一體,形成了曹操多姿多彩的性格世界。
作者在寫出曹操諸多性格鮮明而巨大的反差的同時,還提供了形成這些反差的真實可信的內在依據。曹操生逢亂世,置身於你死我活的政治舞台上,較之常人其社會關系更加特殊;曹操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權勢欲,有志於「削平天下」,其生存意志比常人更加強烈;曹操的文韜武略,不僅芸芸眾生難望項背,而且當時的群雄即使是劉備、孫權也無法相提並論,不得不曲居其下讓他三分。凡此種種,決定了曹操這個人物既可以建樹重大的德行,也可以製造重大的罪惡,他的性格內部的沖突更加尖銳而多樣,諸多性格之間的辯證內容更加豐富而突出。羅貫中對曹操性格諸元素相反相成的表現,符合生活與人物性格的邏輯,體現著藝術的辯證法。
2、復雜多變、正反交叉的性格。
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為復雜多變的。以「赦免張遼」這一情節為例,曹操初欲手刃張遼,暴露出易於沖動和氣量狹窄。但聽了劉備、關羽的勸諫,又馬上一改前態,擲劍而笑,並「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顯現出驚人的反應控制能力和過人的度量。他愛惜張遼之才是真誠的,但說什麼「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就顯得十分虛偽了。這一方面是為了掩飾自己有失風范的丑態,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抵消劉備、關羽救保張遼的影響。曹操從拔劍到擲劍、從惱羞成怒到笑臉相迎,張遼由階下囚到座上客,是在轉瞬之間完成的,反映了即使是在一件小事上,曹操的性格元素也是表現得異常活躍和豐富的。
曹操的性格之中,反中有正,正中有反,是正反交叉的。曹操攻破下邳,首先想到的是先差人進城安民,穩定民心;擊敗袁紹之後,深感河北百姓之苦,盡免其當年賦稅。這些舉措,不能全以「虛偽」視之,作為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與一味殺伐的董卓不同,深知以民為本的道理。但攻冀州時,號令三軍不得騷擾百姓,如有殺人雞犬者,如殺人之罪,「於是軍民震服,曹操亦心中暗喜」,則又見出他愛民的偽善。曹操性格中的「豁達樂觀」,大多表現為胸襟開闊、積極進取、不計前嫌,但赤壁之戰中幾十萬軍隊頃刻間「灰飛煙滅」,不得不率領殘兵敗將落荒而逃,此刻他反而三次大笑,這時的樂觀就是一種強打精神、可笑可憐的自我解嘲了。
再如曹操的「奸詐」,並不是那種雞鳴狗盜式的小聰明、小伎倆,而是包含著很高的智慧,所以有時並不覺得可憎可鄙,而是顯得很機智、巧妙,讓人雖不能心悅但卻能誠服。就連魯迅也說,羅貫中「要寫曹操的奸,結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以「望梅止渴」為例,說他奸詐、愚弄將士也可,因為梅林畢竟是虛造的幻影;說他機智、愛護將士也可,因為在行軍途中將士缺水口渴的情況下,他巧妙地利用條件反射的原理,達到了將士「不渴」的目的,奸詐中有機智,愚弄中有愛護。其餘事例,如「裝病讒叔」、「刺卓獻刀」、「借頭穩軍心」、「割發權代首」、「跣足迎許攸」等,也是如此。既有奸詐狡猾、虛假偽善的一面,也有機智勇敢、以身作則、求賢若渴的一面。
二.前後兩期曹操的對比和一生的是非功過。
出於正統的需要,在羅貫中的筆下,在後世許多學者的文里,在文學藝術之中,在舞台藝術之中,曹操總是得不到半點「好處」,人們對他總是貶多於褒,將他塑造成為花臉式的「大奸臣」。只有現當代大文豪郭沫若等少數學者,敢於站出來為他「叫屈」,替他「平反」。
縱觀《三國演義》中曹操的活動,以赤壁之戰為界,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曹操與後期的曹操比較,前雄後奸、前智後愚、前可愛後可恨。曹操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總的說來,功是大於過的。
1、前雄後奸、前智後愚、前可愛後可恨。
前期的曹操雖已開始「挾天子」,但目的卻在「令諸侯」。他此時面臨的主要是與中原各個軍閥的矛盾,所致力的是壯大實力、削平群雄、統一北方。作者在表現曹氏集團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創業過程中,重在表現曹操的「雄」、「智」和「可愛」。後期的曹操主要處理的是與蜀、吳的矛盾,尤其與以恢復漢室相號召的劉備集團的矛盾更為突出,其最終目的是「掃清四海」,統一天下,取劉漢而代之。此時作者重在表現曹操的「奸」、「愚」和「可恨」。曹操的形象是流動變化的,大致說來,前雄後奸、前智後愚、前可愛後可恨。
作者羅貫中在表現曹操的奸與雄、智與愚、可愛與可恨時,並不是截然分明、純粹平行的,而是交叉混雜、互相包容的。奸是雄者之奸,雄是奸者之雄;愚是智者之愚,智是愚者之智;恨是愛者之恨,愛是恨者之愛。例如曹操大宴銅雀台時,臣下有勸進之意,他當即宣稱:「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又復何望哉?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見孤權重,妄相忖度,疑孤有異心,此大謬也。孤常念孔子稱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這些話,當然不無自我開脫、自我粉飾的成分,但他畢竟沒有稱帝,卻是不爭的事實。宋賢評曹操詩雲:「雖秉權衡欺幼主,尚存禮義效周文」,對曹操的評價比較恰如其分。這也是曹操「藏奸」的地方。
2、曹操之功。
(1)削平群雄,統一北方。
曹操的發績,是從鎮壓黃巾起義開始的。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通過招兵買馬、誘降義軍、招降敵將、招降敵兵等手段,網羅了許多人才,擴充了軍事實力。先是高舉「忠義」大旗,矯詔聚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然後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逐步削平了袁術、呂布、張綉、袁紹、劉表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
(2)為三國鼎立、三國歸晉奠定了基礎。
曹操統一北方以後,為了解決軍糧缺乏的問題,在北方分兵屯田,興修水利,對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的作用。他用人唯賢,重視人才,敢於打破世族門第的觀念,羅致了許多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他還對那些稱霸一方的地方豪強加以抑制,不至使他們尾大不掉,並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和軍閥權力。這些舉措,不但鞏固了搖搖欲墜的漢末中央政權,而且使北方的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進一步發展。北方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處於和平環境之中,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國力得到了不斷加強,為曹操死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最終三國歸晉天下一統奠定了基礎。
(3)對建安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詩人和文學家,對建安風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圍繞在曹操的身邊,不僅有王朗、鍾繇、王粲、陳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兩個獨具文學天賦的兒子。在他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支持下,漢末朝堂文學氛圍十分濃厚,涌現出了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他的詩歌,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的散文,清峻整潔。在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中,他觸景生情,吟出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美妙的詩句。就憑曹操能詩能文這一點,也是其他三國群雄所難於相比的。
3、曹操之過。
(1)鎮壓起義,充當屠夫。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開國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鎮壓過農民起義,他們的雙手都粘滿了人民的鮮血。無論是歷史上的曹操還是《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也不例外。「潁川之戰」,曹操對義軍不分青紅皂白,「大殺一陣,斬首萬余級」,充當了一個朝廷劊子手的角色。此後,他又跟隨皇甫嵩討張梁,「斬張梁於曲陽」,「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殘酷得連死人也不放過。董卓、王允死後,青州黃巾軍再次起義,曹操與濟北相鮑信負責鎮壓義軍,鮑信戰死,曹操卻「招安到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並「擇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曹操不僅靠著義軍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先是除「濟南相」、任「典軍校尉」,後是封「鎮東將軍」,而且逐步擴大了軍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資本。
(2)欺君罔上,竊國謀逆。
曹操在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後,個人野心和權勢慾望不斷膨脹,最終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漢末中央政權。所有的朝廷大事,從軍事征伐到人事任免,從內政事務到外交聯系,曹操根本不聽獻帝和朝臣的意見,都是個人說了算。獻帝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傀儡、一個「兒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裝飾「門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殺呂布之後,「威名日盛」,腦海深處便產生了竊國謀逆的念頭,如果不是顧慮「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為了觀察動靜,曹操特地邀請天子「許田圍獵」,群臣將校向獻帝齊呼萬歲,他竟「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並借天子弓箭不還,自行懸帶。當獻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竊國謀逆之心後,隨即密賜衣帶詔,令董承、劉備、馬騰等人合力討賊。事後衣帶詔泄露,曹操誅殺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連已有五個月身孕的董貴妃也不放過,盡管獻帝和伏後一再哀求,還是將董貴妃勒殺於宮門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時勸諫,恐怕就連獻帝本人也要被廢黜了。此後,曹操權勢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經反對過他的人,都被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後快,馬騰父子三人被誘殺,伏後、伏完「為國捐生」,耿紀、韋晃等「五臣死節」。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3)玩弄權術,殘暴不仁。
歷史上的陰謀家、野心家都喜歡玩弄權術,曹操更是得心應手,將權術玩弄於股掌之間。壽春伐袁術時,曹軍與袁軍相持月余,糧食「不敷支散」,曹操便讓管糧官王垕以「小斛散之,權且救一時之急」。管糧官王垕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將士的憤怒,紛紛傳言丞相欺眾。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借用毫無過錯的王垕之頭來穩住軍心,平息眾怒。多年來,曹操殺人不眨眼,結下了不少仇家,常害怕被人謀殺死於非命。為了掩飾自己怕死的丑態,便編造謊言,說自己「夢中好殺人」,要左右親信在他睡著後「切勿近前」。當一個大白天忠於職守的近侍替他覆蓋落被時,他便「躍起拔劍斬之,復上床睡;半晌而起」,假裝吃驚地問「何人敢殺吾近侍?」,還假惺惺地痛哭,命人後葬。曹操的這些舉動,一來是為了證實自己「夢中好殺人」,二來也是為了收買人心替他賣命。當耍弄權術的手段被楊修識破後,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曹操便借故斬殺了楊修,讓這個秘密永遠石沉大海,不為人知。
曹操的殘暴不仁,更是讓人觸目驚心。「潁川之戰」,曹操對義軍不分青紅皂白,「大殺一陣,斬首萬余級」。「報父仇攻徐州」,曹操傳令三軍「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殺戮」,「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刺卓逃難」,曹操明知自己錯殺了呂伯奢全家,還要一錯再錯,耍弄陰謀手段將沽酒歸來的呂伯奢揮劍砍死。「殺吉平」,曹操更加顯得無比殘暴,先是將吉平打得體無完膚,然後截去吉平的九個手指,割掉吉平的舌頭,吉平撞階而死後,曹操仍不解恨,還要「分其肢體號令」。「順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條。
(4)虛假偽善,奸詐狡猾。
曹操的偽善和姦詐,並不是那種雞鳴狗盜式的小聰明、小伎倆,而是包含著很多的智慧,所以有時並不覺得可憎可鄙,讓人雖不能心悅但卻能誠服。青少年時代的曹操,「好游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為了達到我行我素、游盪閑逛、逃避責難的目的,他曾「裝病讒叔」,故意挑撥離間父與叔的兄弟關系。董卓進京後獨霸朝綱,廢少帝立獻帝,擅殺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義憤。曹操自告奮勇去刺殺董卓,不料被董卓從衣鏡中窺見拔刀動作,他隨即跪下獻刀,掩蓋刺殺的失敗,「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董卓雖然見疑,但仍被他瞞過,任他逃脫。其餘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發權代首」、「跣足迎許攸」等,也都可以證明曹操的虛假偽善和姦詐狡猾。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5)驕奢淫逸,嫉賢妒能。
歷朝歷代的許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們的根基逐步穩固、事業蓬勃發展到處於欣欣向榮的上升時期,他們便開始驕傲自滿、追求起聲色犬馬和個人享樂來,即使是有著強烈進取心和權勢欲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進宛城,見張濟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語來打動她,「吾為夫人故,特納張綉之降;不然滅族也」,並許以還都後扶為正室,每日與之取樂,不思歸期。其實張綉之降在此事之前,全與張濟妻無涉;曹操本以「妓女」視之,豈有扶為正室之理?以曹操當時的地位,對階下一個弱女子尚且如此,他的貪戀美色和狡詐本色可見一斑。當曹操削平群雄、統一北方、志得意滿時,個人的驕橫無比和剛愎自用便顯露無余,「宴長江赤壁賦詩」,劉馥只不過指出「丞相何故說出不吉之言」,便惹來殺身之禍,曹操大怒說,「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曹操還在漳河之上修建壯麗無比的銅雀台,並「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供自己晚年享樂。
曹操嫉賢妒能的典型事例,莫過於「斬殺楊修」。楊修具有過人的聰明才智,「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曹操築園在門上書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蓋上寫「一合酥」三字、夢中殺近侍、曹丕曹植兄弟爭寵鬥智等,都被楊修一一識破,讓楊修所助的一方占據了上風。曹操雖然在表面上對楊修「稱美」、「喜笑」,但在內心深處卻「甚忌之」,「心惡之」,「愈惡之」,最後在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戰斗中,尋了個「亂我軍心」的借口,將楊修斬殺了事。可嘆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糊里糊塗地成了曹操嫉賢妒能的犧牲品。
曹操所犯下的過錯,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在結束軍閥割據、追求國家統一當中所犯下的過錯。曹操的一生,功是大於過的。
三.曹操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在東漢末年群雄紛爭的社會動亂中,曹操本來「名微而眾寡」,憑著他的強烈的進取心和權勢欲,憑著他的雄才偉略,一躍成為那個時代的佼佼者,確立了「亂世奸雄」的地位。盡管曹操有這樣或那樣的許多錯誤,但他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1、政治家曹操
(1)目光遠大,膽識過人;
作為一個政治家,要在群雄林立的動亂社會中求得生存,佔有一席之地,沒有遠大的目光和過人的膽識是不行的。曹操之所以能夠削平群雄、統一北方,就是因為他具有這樣的目光和膽識。當漢末中央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曹操大膽採納了謀士荀彧的建議,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此後,他不僅可以名正言順地利用朝廷的名義行事,而且可以逐步擴大自己的地盤,壯大自己的軍事實力。「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通過對當時的群雄逐一進行分析後認為,淮南袁術是「冢中枯骨」、河北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荊州劉表「虛名無實」、江東孫策「藉父之名」、益州劉璋「乃守戶之犬耳」,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劉皇叔具備「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氣質,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這些評價都十分中肯,入木三分。
(2)求賢若渴,重視人才;
曹操非常重視人才,對人才求賢若渴,極力搜羅,加以重用。在他的麾下,「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智深遠,雖蕭何、陳平不及也。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不可當,雖岑彭、馬武不及也。呂虔、滿寵為從事,於禁、徐晃為先鋒;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間福將」,正是這些文臣武將的運籌謀劃和拚死戰斗,才使得曹操的勢力逐步擴大,最終削平了群雄、統一了北方。曹操宛城征張綉時,見張綉的使者賈詡才思敏捷,「應對如流,甚愛之,欲用為謀士」,賈詡以不棄張綉婉言相拒,他亦不為過,反待之甚厚。官渡之戰期間,袁紹的謀士許攸來投,曹操「方解衣歇息,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先拜於地」。以曹操當時貴為丞相的地位,對投誠自己的布衣謀士尚且如此,這種識才、愛才、重才之心,可見一斑。
(3)胸襟開闊,豁達樂觀。
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中,若論胸襟開闊、豁達樂觀,曹操當首屈一指。」白門樓呂布殞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張遼,本打算親手殺了他,但聽了劉、關的勸諫,馬上一改前態,擲劍而笑,並「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張綉降而復反,曹操幸虧典韋死拒寨門,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長子曹昂、愛侄曹安民也死於亂軍之中。脫險後,曹操設祭祭奠典韋,「哭而奠之」,並對諸軍將士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結果,「眾皆感嘆主公之愛士,過於親子」。關羽降漢不降曹後,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賜與府第給關羽和劉備兩位夫人居住,還贈與關羽異錦戰袍、赤兔寶馬、美女金帛。關羽得知劉備確切消息,封金掛印護嫂尋兄,曹操「叱退蔡陽,不令追趕」,並親自為關羽送行,贈與路資錦袍。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曹操也不深究。官渡之戰後,發現了大量「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曹操「命盡焚之,更不再問」,足見其開闊的胸懷和豁達的氣度。
2、軍事家曹操
(1)軍紀嚴明、愛護百姓。
曹操治軍素以「軍法甚嚴」著稱,對百姓也頗為愛護。宛城征張綉時,正值麥熟之期,曹操下令「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於是「官軍經過麥田,皆下馬以手扶麥,遞相傳送而過,並不敢踐踏」。夏侯敦所領青州之兵「劫掠民家」,於禁領兵「於路剿殺,安撫百姓」,青州之兵誣告於禁謀反。曹操查明真相,不僅懲責了夏侯敦治兵不嚴之過,而且對於禁大加褒獎,「賜以金器一副,封益壽亭侯」。攻冀州時,曹操曾號令三軍不得騷擾百姓,「如有殺人雞犬者,如殺人之罪」;平定冀州後,又下令盡免河北百姓當年租賦。這其中雖有偽善的一面,但更多的卻是愛民之舉,畢竟老百姓得到了實惠。
(2)豪爽多智,指揮若定。
曹操的機智,在《三國演義》中可以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就連魯迅也說,羅貫中「要寫曹操的奸,結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曹操「濮陽詐死破呂布」、「安眾設伏破張劉」、「抹書間韓遂」、「望梅止渴」、「割須棄袍」等,無不體現了他過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揮才能,在《三國演義》中也是屈指可數的。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戰斗中,曹操總是指揮若定,勝不驕,敗不餒,屢出奇計,或轉敗為勝,或化險為夷。
(3)身先士卒,以身作則。
曹操多年征戰,不避箭矢,不避斧鉞,常常親自領兵上陣,與群雄廝殺,曾被兵卒所擒,被徐榮射中肩膊,被馬超追殺得「割須棄袍」。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勵了全軍將士莫不死戰,最終削平了群雄,統一了北方。
曹操的以身作則,要數「割發權代首」這一事例最為典型。宛城征張綉時,曹操驚馬踐壞了大塊麥田。他「隨呼行軍主簿,擬議自己踐麥之罪」,「即掣所佩之劍欲自刎」。最後還是郭嘉以《春秋》之義勸阻,免死「割發權代首」,並「以發傳示三軍」。
(4)善於總結,著述頗豐。
在長年的軍事生涯之中,曹操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形成了系列的軍事理論。《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著有《孟德新書》,歷史上的曹操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
綜上所述,「亂世奸雄」曹操,性格最為復雜。前雄後奸、前智後愚、前可愛後可恨,一生功大於過。他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⑦ 《司馬朗傳》翻譯
翻譯: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郡溫縣人。九歲的時候,有人說起他父親的字,司馬朗說:「不尊重別人的父母,也就等於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個人對他表示了歉意。十二歲的時候,通過經學考試,成為一名童子郎。因為司馬朗長得又高又壯,監考的官員懷疑他隱瞞了年齡,便盤問他。
司馬朗說:「我內外的親戚,歷來都長得高大。我雖然幼稚柔弱,卻沒有攀高依賴的習氣,折損年歲來謀求學業的成就,這不符合我的志向。」監考官對他的回答感到驚異。後來關東一帶黃巾軍起事,原來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縣,臨近險要的山區,打算遷徙到溫縣居住。
司馬朗勸說李邵道:「唇亡齒寒的道理,難道只限於春秋時的虞國和虢國嗎?溫縣與野王縣就是一種唇齒相依的關系。現在您離開野王而遷居溫縣,只不過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卻不能把死期延緩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託著一郡人民的希望,現在賊寇還沒到您就要先離開。
原文: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
監試者異之。後關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唇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帶山之縣必駐,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姦宄之原也,竊為郡內憂之。」邵不從。
(7)士大力濮陽擴展閱讀
司馬朗的早年經歷:
司馬氏是漢末河內世族,司馬朗的祖父司馬俊官至潁川太守,父司馬防年輕時擔任地方官員,歷任洛陽令、京兆尹,年老之後轉任為騎都尉,他對司馬兄弟的管教相當嚴格,「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相處時態度很嚴肅。
司馬朗九歲時,有客人直接稱呼其父的字,司馬朗便對那人說:「輕慢他人的親長,就等於是不尊敬自己的親長。」那位客人因此而道歉。
光和五年(182年),在司馬朗十二歲時,便通過經學考試而成為童子郎,但是當時的監考官覺得司馬朗身體高大強壯,懷疑他匿報年齡,便質問他。司馬朗回答說:「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來的身材一向都很高大。
我雖然年輕幼弱,卻沒有急功近利向上層攀援的習氣,從而謊報年齡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這不是我的人生立志要做的事情。」監試官因此覺得司馬朗品行才能果然異於常人。
⑧ 河南濮陽的歷史!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
春秋時期,濮陽一帶屬衛國。公元前629年,衛國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國此時名存實亡。前240年,東郡治濮陽。
宋,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1128年秋,金佔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明清時期,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
民國2年(1913年),改開州為開縣。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
(8)士大力濮陽擴展閱讀
濮陽,位於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游平原,北與河北省邯鄲市交界,東與山東省泰安市、濟寧市、聊城市、菏澤市接壤,西與安陽湯陰縣、滑縣接壤,西南與新鄉長垣縣毗鄰,鶴濮高速將鶴壁與濮陽兩座城市緊密連接在一起。
濮陽是中原油田所在地,石油、天然氣、鹽、煤等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機械裝備製造基地、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濮陽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起源地,盧、張、范、姚、秦、顧、孟、駱等姓氏均發源於此。作為「中國雜技之鄉」,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2012年2月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風景名勝
1、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是西周後期至春秋時期衛國的重要城邑遺址,年代為公元前11世紀~前476年。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佔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
戚城又稱「孔悝城」,向北隔黃河與晉國相望,南與魯接壤,西與鄭毗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是由於這一點,使它成為諸侯爭奪的一個戰略目標。同時,戚城又是衛國孫氏家族的采邑,孫氏家族權傾朝野,其立場的向背直接影響到衛國的政局和諸侯勢力的均衡,所以,史書記載,許多歷史事件與戚城有關,孔子戚城遺址的弟子子路就是在與戚城有關的政治事變中遇難。
2、單拐革命舊址
單拐革命舊址位於河南省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包括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舊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舊址、冀魯豫軍區紀念館等。
1945年春到1946年10月軍區政委鄧小平、司令員楊勇等同志先後在這里居住長達一年之久。他們在這里不僅領導了有名的錫山戰役和解放陽谷、封丘、延津等戰役,還積極發動這一帶貧苦農民建立農民政權,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減息、增資、增佃斗爭,並在這里建立了小型兵工廠,成功製造了我軍兵工史上第一門大炮──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近年來,清豐縣對該舊址進行了多次修復,並按原址建成3個展區、8戶舊居和19座展室,並從全國徵集史料和革命文物2000餘件,各類珍貴圖片400餘幅,並建設了佔地8000餘平方米的革命舊址廣場。
3、倉頡陵遺址
倉頡陵遺址位於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遺址上建有廟宇和一些碑刻。明天啟七年(1627年)的碑文記述,對倉頡的供奉「歷漢唐以來沒有間斷過」,可見漢唐以來這里已有陵廟建築。明清兩代,陵廟得到大規模整修興建,現僅存明天啟年間方碑兩通,其正面所刻「三教之祖」、「歷聖之宗」分別為明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正題。
享殿前檐石柱兩根,上雕二龍戲珠和魚龍變化圖案,正面鐫刻楹聯:「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萬聖崇尊文成書契整乾坤」。倉頡陵建築在一處古文化遺址之上,這一遺址位於古繁水河道的陽台地上,面積約4000平方米。經考古鑽探,地下有漢代和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層,充分表明,在上古時代,這里就是先民的一個聚居地。
⑨ 濮陽有什麼特色美食(最火的)
1、市裡的涼皮除了老茶水房的那家,還有中原路美景嘉園對面一機廠家屬院門口往東一點點的張家釀皮,辣椒很地道。老城的育民路跟紅旗路交叉口往南200米路西的「老劉涼皮老店」,原來在國慶路上開店,半年前搬到育民路的,還有國慶路與紅旗路交叉口往西100米路南的「老六涼皮店」。要分清哦,一個老劉一個老六。都很好吃,跟市裡味道不一樣不放芥末,辣椒很香。
2、綜合樓南門百姓量販旁邊油價賣糖葫蘆的,也很好吃。
3、國槐街一實小那段路南油價餛飩店,味道也不錯。
4、金融街賣豬蹄的門面房往北走一點點有家老王手工面,味道不錯。店裡的煎灌腸也不錯,感覺要比波頭集的那家干凈一點。
5、中原路原八方電器對面油價王大媽手擀麵,非常很好,比金融街的老王手擀麵稍勝一籌。
6、巴黎街(皇甫路)有家萬古羊肉鹵面條,據說是正宗滑縣萬古的老鄉開的店。味道很好,就是服務員MM長的比較挫。
7、萬古羊肉鹵面條斜對面有家武漢九九鴨,是我在市裡買過的九九鴨中味道排名第一的店。
8、勝利商廈靠西的一家櫥窗門面賣溫州醬鴨,很好吃。那家小店有好多年了。溫州老闆娘賺了不少錢,冬天裡的大衣隨便拎出來一件都3K多。
9、華龍區政府附近有家月盛齋,穆斯林開的。這家我還我沒去過,不過一直聽區里同學說好吃來的,據說超實惠。
10、福聚德的水煮魚,跟別的水煮魚味道還不太一樣,不過粉對偶的胃口,不知道大家口味如何。
11、黨校旁邊梅州酒樓的毛血旺非常非常非常過癮。
12、老城四牌樓底下的壯饃是目前來說比較地道的壯饃了。本來是王五輩家的壯饃最有名,我上小學的時候紅旗路縣委家屬院門口有家,但是我現在也不知道王五輩的壯饃哪有賣。
13、還是老城四牌樓,這回是四牌樓往北走一點(快到國慶路的位置),有家餛飩小攤,白天不出攤,只在晚飯時間左右出攤,旁邊有個賣肉合的,餛飩跟肉合都很好吃。
14、老城紅旗路縣委家屬院門口的趙金山燒雞店,他家的雞雜雞爪香腸都好吃,老闆娘和老闆人都很好,上小學時家屬院里誰家要做雞湯面條了,那雞湯一準是從燒雞店裡舀來的湯。
15、還是老城紅旗路纖維家屬院門口,舒記的豬蹄豬臉兒豬下水,呵呵,11點左右的時候新煮的豬蹄出鍋,要想買就得事先在手上套上塑料袋,等豬蹄剛一端上就下手強,搶著幾個是幾個,下手慢了就搶不著。所以建議女生如果不是特別神勇的話最好由男士陪同去。現在金堤路巴黎街那段有分店,沒買過,不知好吃否。
16、童話KTV往東邊一點的渠村魚湯館,燒ge ya,燒魚頭,鯰魚湯,ge ya湯都很鮮。尤其是魚湯,拿大骨湯來燉魚,非常好喝。
17、重華街跟國槐街交叉口往南一點,有一對夫妻烤燒餅的,味道很好;皇甫路上三實小門口往南一點點也有一對夫妻賣燒餅,味道也很好.
18、跟德克士一玻璃之隔的地方有一家涼皮,味道不錯,我更喜歡厚的。配上他家的烤腸,很好吃。
19、中原文化宮對面那條路上東北方向有一家釀皮老店,很好吃,生意很火爆,每次去都要排隊等一段時間。葛尤都說了,要相信群眾!
20、謝東南門進去,走五十米,有一家羊肉串。是原來東門進去的那一家搬出來的。原名叫石記羊肉串。現在是老東家的後代們烤的。味道雖然不如原來老頭烤得好,但是也挺不錯。
21、金融街西門進去往東走五十米有一家白吉饃,是原來在一實小門口的那家。有十來年歷史了。現在新加了一些口味,除了大肉的,還有羊肉的,豆豉的,還有素的。有時間可以去嘗嘗。
22、綜合辦公樓北門,往西走有一家白罡陽羊肉湯,是多少年的老店了,味道不錯。就是服務員的服務態度差了點。
23、說起來羊肉湯,我禁不住想起來高中的時候常去的那家。京開大道一直往北走,到市技工學校錯對門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那家的羊肉湯,我覺得在濮陽真是最好的。就是不知道這么多年過去了,還有沒有了。
24、經常聽人提到坡頭集門口的灌腸,據說也是歷經多年考驗的好東西。就是在三強大力大廈對面有個小推車,一個老爺爺,一個老奶奶,一個胖女人,一個高個子的男孩,4個人買灌腸都忙不過來,大家想想生意火暴成啥樣?歡迎大家前去品嘗。
25、商貿北門有一家賣爆米花的,味道挺不錯,我更喜歡巧克力味道的。
26、振興路往北走,快到海龍科技大廈的那條路上,有一家李十一袁一米皮。那家的土豆粉味道不錯哦。
27、老城紅旗路口,西邊一點,有一家劉家驢店,那家的驢肉是比較有名的好吃!
28、二號路往西走,人民路派出所西邊有一家叫做「紅池塘」的小店。裡面主要是各類串串。有涮的,有烤的。紅紅的辣湯,讓人一看就很有胃口!我喜歡!
29、綜合樓後面有家東北菜館,地道東北菜喲.
30、在油田中原路的東頭物碳附近有個叫宮爆雞丁的小店,炒菜炒的味道挺正的,以前在油田上學的時候那個小店相當火暴,現在生意也不錯,偶爾也去吃,就是感覺有點遠。
31、在油田新華街上有個叫蜀味源的小店(好象是這個名字),有道菜叫麻辣魚做的相當的好吃 .
32、油田總部,五一路大盤雞,非常好吃。。。
33、清豐李記豬蹄,在市裡有家分店,具體位置在工行對面,而且它對面的涵谷羊湯館也不錯。
34、巴黎街上有家台前徐記燉雞,粉好吃哈 .
35、頤和花園(巴黎街中段)早上有家賣包子的小攤,推薦。
36、早晨晨練完,在金融街的十字路口,有家地攤的「三絲粥」非常好吃啊。。。。
37.總站轉盤向北20米路東四川小飯館(川菜很可口.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