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概況
⑴ 洛陽的歷史
1. 洛陽是中國建都時間最早最長的古都
2. 洛陽是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的最早樣板
3. 八卦產生於洛陽
4. 黃帝「密都」——青要山
5. 鷺鳥石斧圖是中國最早的繪畫珍品
6. 世界上最早的書寫工具毛筆誕生在洛陽
7. 二十四節氣最早在洛陽總結提出
8. 夏都斟鄩是中國最早的都邑遺址
9. 中國發現最早的鑄銅遺址在洛陽
10. 中國最早的排水管道發現於洛陽
10. 中國最早的排水管道發現於洛陽
11. 中國文明社會的第一次戰爭「甘之戰」
12. 西亳為商代第一都
13. 世界上最早的大學在洛陽萌芽
14. 東周王城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流城市
15. 洛陽苑囿為中國園林之祖
16. 東周狩獵紋銅鏡是中國最早的人物鏡
17. 《尚書》和《詩經》最早結集於洛陽
18. 《詩經》中的《周南》、《王風》產生於洛陽
19. 中國古代財政預算創設於洛陽
20. 商高定理(勾股定理)最早在洛陽提出
21. 道家學說形成於洛陽
22. 中國最早的圖書館在洛陽出現
23. 杜康是最早使用糧食釀酒的人
24. 中國最早的關隘設於洛陽
25. 中國古代第一軍校——雲夢山
26. 蘇秦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縱橫家
27. 洛陽最早使用鋼鐵的熱處理技術
28. 東漢洛陽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
29. 洛陽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
30. 司馬遷在洛陽編寫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1. 洛陽太學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大學
32. 經學集大成於洛陽
33. 儒家刻經——《熹平石經》產生於洛陽
34. 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35. 讖緯之學集大成於洛陽
36. 洛陽是產生漢賦最著名的城市
37. 中國最早的文藝大學鴻都門學產生於洛陽
38. 中國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著成於洛陽
⑵ 中國洛陽的歷史簡介
洛陽,因為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起,歷史上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悠久的歷史留給洛陽光彩奪目的文化遺產和取之不盡的旅遊資源。
⑶ 洛陽地形概況用20字概括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多樣,其中山區面積佔45.51%,丘陵面積佔40.73%,平原面積佔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
⑷ 洛陽簡介
這個建議網路下,比較清晰。
⑸ 洛陽市人民政府的城市簡介
洛陽古稱雒陽、神都,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舉世聞名的古都。洛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聯合國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
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正統王朝在洛陽建都,擁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跨度最大的城市,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並雄。先後100多個帝王在這里指點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稱,與西安、南京、北京並列為中國四大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為神都的城市,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與核心,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國花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世人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陽是國務院首批享有地方立法權的13個城市之一,先後榮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十大最佳魅力城市、最具海外影響力的中國城市等榮譽稱號。
⑹ 洛陽鎮的基本概況
中國珍珠之鄉——洛陽鎮,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東南部,與無錫接壤,緊靠312國道、滬寧鐵路、新長鐵路,滬寧高速公路、沿江高速、錫宜高速,交通十分便利。全鎮總面積55.77平方千米,轄25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村民小組402個。戶籍人口5.1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723人。
三個社區
洛陽 洛東 戴溪,
25個行政村
洛陽 洛東 民豐 東尖 陽湖
圻庄 東序 瞿家 小留 友誼
談家頭 虎臣 馬安 湯墅 安尚
馬馳 虞橋 東陳 下塘 管城
朝南 安橋 岑村 戴溪 天井
⑺ 洛陽歷史介紹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
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於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
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
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7)洛陽概況擴展閱讀:
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
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
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
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 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
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
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
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 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
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 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
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 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
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
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 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
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並入洛陽市。
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
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系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
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
⑻ 洛陽地形概況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多樣,其中山區面積占回45.51%,丘陵面積占答40.73%,平原面積佔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
洛陽市位於暖溫帶地帶,氣候具有春季多風、氣候乾旱,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晴和,日照充足,冬季乾冷、雨雪稀少的顯著特點。全年四季分明,熱量、降水量隨時間分布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特點。全年日照時數為2141.6小時,各地差異不大,四季分布為夏多冬少,春秋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