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弘都
『壹』 晉書 孝友傳
是這個嗎?這個應該是晉書 孝友傳的翻譯了
王裒,字偉元,是城陽營陵人,他的祖父王修,在魏國時就是個名士,父親王儀,有高風亮節,文雅正直,做文帝的司馬。東關戰役時,文帝向眾人說:「最近的事情,誰應該承擔罪責。」王儀回答說:「罪責在元帥身上。」文帝大怒說:「司馬想把罪過加在我身上嗎?」於是讓人把他拉出去斬首。
王裒從小就具備良好的道德操行,按禮節行事,身高八尺四寸,容貌與眾不同,說話聲音清脆響亮,氣質談吐文雅剛正,博學多才能。痛恨父親被殺,從不面向西面坐卧,以顯示自己決不做朝廷巨子的決心。於是隱居起來教授學業,朝廷多次徵召他做官,都不去任職。在父親墓旁建草廬而居,從早到晚經常到墓前跪拜,攀上柏樹上悲聲哀號,淚水灑落在樹上,樹也為之乾枯。母親怕聽雷聲,母親死後,每次打雷時,王哀就到母親的墓前說:「我在此。」讀《詩經》時讀到「哀哀父母,生我夠勞」時,總是多次痛哭流涕,他的學生怕觸及老師的思親之情,乾脆不讀《蓼莪》一詩。
(他的)家裡貧困,就自己親身耕種,根據人口的多少來耕田,度量身材大小來養蠶,也不聽任別人對他的幫助,他的學生偷著為他割麥。王裒就放棄了這方面的耕作。老朋友中有來送禮物的,他都不接受。學生中有人被縣里役使,告訴王裒,委託他向縣令求情,王裒說:「你求得的學問不是用來庇護自己的。我的德望輕微.還不夠用來庇護你,向縣令求情沒有什麼用處!況且我不動筆已經有四十多年了。」於是擔著干飯,讓兒子背著鹽巴、豆豉和草鞋,送那個被役使的學生到縣里,跟隨他的學生門徒有千餘人。安丘縣令以為是來拜訪自己.就整好衣服來迎候他。王裒就走到趨土牢旁的道上,站在一塊斷裂的堅石上.說:「學生被縣里役使,專門來為他送別。」於是握著學生的手哭著告別離去。縣令就放了他,全縣都為這事感到羞恥。
同鄉人管晏年少時有才能卻不被人知,唯獨王裒認為他必定會名聲顯達起來。在眾人中擇他為友,正值兩人的兒女剛出生.於是共同約定結為兒女親家。管彥後來做西夷校尉,死後葬在洛陽,王裒後來又將女兒改嫁。管彥的弟弟管馥問王裒為什麼這么做,王裒說:「我微薄的志向都寄託在偏遠山野中,過去姐妹都遠嫁.吉凶消息都聽不到,我常發誓堅持按這種方式來嫁女。現在你的侄子把他父親葬在洛陽。這說明他是屬於京都人呀,哪裡符合我當初和他結親的本意呀!」管馥說:「我的嫂子,是齊地人.應當回到臨淄去。」王裒說:「哪裡有把父親葬在河南.卻跟母親回到齊國的道理!如此行事,我家與他家還能有什麼婚姻關系!」
北海的邴春年少就很有志向節操,安於貧寒的生活窘境,背著書籍到處求學,鄉里的人都以為他是漢末學者邴原的再生。王裒認為邴春性格狹隘貪慕虛名。最終定會一事無成。後果然邴春品行不端,學業不成。自此人都認為王裒是有識之人。王裒常主張人的品行只要回歸善良的本性即可,何必用自己能做到的責求別人做不到的呢。
等到京城洛陽傾覆,賊寇強盜蜂擁而起時,親族都想移渡到江東,王裒卻極戀祖父的墳塋而不離開,等到賊人越來越多想要走時,還在留戀不舍導致沒及時前行,於是被賊人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