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五陽 » 洛陽嘉碧

洛陽嘉碧

發布時間: 2021-02-19 02:21:28

『壹』 跪求 曹植 洛陽賦 全詩!

夫洛畔築城,凌然雄踞中原;洛北雒陽,光武火焰沖天。遙指官渡之地,千歲烽煙;近察邙洛之間,風雲百年。白馬寺里華嚴,溫和清秀羅漢;有伽藍執戟桿,勝韋馱金剛膽。蓋非人間而在人間,正氣者也!乃白馬負經伴騰蘭,傳道也矣! 西眺昆侖,蒼翠關中秦川;東傍嵩山,巉岩繚繞雲嵐;北靠太行,緊扼黃河天險;南望伏牛,疑似歌吟屈原。九朝之都,拱戴河山,兵家之地,倭寇喪膽。居九州之中心,鑄中華之璀璨。春至燕來,夏臨蜂歡,秋去滿倉,冬松昂然。民風醇厚,經年若蘭;文化如蕙,淵藪之源。夏始為都,經久悠遠;鍾靈毓秀,精英墨翰。儒佛道家,燦若星漢。
仰韶王灣,國家重點;孫旗矬李,石器陶環;東馬橋北,酒器房垣;蘇羊唐坡,網墜石片;祿地土門,陶缸口罐;邵窯墁頭,紡輪斧鏟;灰嘴卦溝,炭谷石鐮。光武陵三漢冢,多少煙雲風雨,依舊怡然笑看。漢魏故城仍在,閱遍笙歌曼舞,懷思國魂燦爛。龍門石窟,驚炸寰宇震顫;水泉石窟,雕刻面容豐滿。周公廟前,花草四季嬌艷;上清宮里,松柏葳蕤參天。詩史杜子美,秋風茅屋還吶喊;詩聖白樂天,長恨歌里空遺憾;傑出范仲淹,憂於天下人之先。壯哉!炎黃之魂,洛陽遍覽;美哉!九州歷史,古城璀璨。
時維丙戌,月在閏七,滿腹胸臆歌古城,怎奈無才有所及,皮毛附會唱一曲,但請高士指迷離。若得蒙教,愚頑幸極矣!

『貳』 洛陽三彩的洛陽三彩之歷史

提起洛陽三彩,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唐三彩」,馬、駱駝、女俑等,實際上,「唐三彩」只是三彩發展的一個時期和重要階段,所謂三彩,主要是指多彩而言,三彩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個創舉,遺存的各代三彩藝術乃民族之瑰寶,三彩藝術把中國陶瓷文化的全部潛能和優勢都充分展現出來,是中國陶瓷文化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所積累的經驗與技術、藝術感受與文化底蘊的光輝結晶,並在特定的文化大環境和時代氛圍中一次次地升華。每個時代的三彩都有每個時代鮮明的藝術特徵。 「洛陽三彩」雛形源起於漢代低溫鉛釉陶,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又稱「北方釉陶」。多以普通粘土為胎,呈磚紅色。漢三彩的主要呈色劑是銅和鐵,氧化氣氛中燒成。鐵使釉色呈黃褐或棕紅(漢黃釉)為早見,銅使釉色呈綠色(漢綠釉)較晚。多為單色釉,個別施復色釉。綠、黃、褐等釉色以線條或斑點形式出現於一件陶器上者,最為罕見。燒成溫度700-800°C。因成溫低、器體鬆脆,吸水率高而多做冥器。器形主要有鼎、鍾、壺等仿銅器,俑與雞、狗、豬等動物形象,亦有大量倉、井、灶、水、磨、作坊、樓閣等模型。「漢三彩」製做法有輪制、模製、手捏等。雖製做工藝較為粗糙,只求輪廊,不注重細部刻畫,然形象生動,線條流暢,高度概括精煉。
漢代鉛釉技術的發明和發展,以我國陶瓷史上有其較重要的意義。打破了原先釉陶色彩單一的局面,是漢代陶藝大師對釉色裝飾藝術的大膽創新,是藝術品位和風格的升華。「漢三彩」為以後「唐三彩」的成功燒制奠定了基礎。 南北朝三彩蓬勃發展「漢三彩」至「唐三彩」的過渡期,較之於「漢三彩」釉色增加黃、綠、褐三色並用已為常見。胎也變為瓷土,先素燒胎質1100度左右,然後施釉二次燒制而成。胎質、施釉、工序、火候等方面幾同「唐三彩」,唯釉色、施釉厚度、釉彩流動性和彩繪方面尚未達到「唐三彩」的高度。南北朝三彩可視為「唐三彩」的萌芽,起著漢、唐之間承前啟後作用。
南北朝時期的三彩出現了多色釉,如在黃白底上加上綠彩或黃、綠、褐三色同時並用,這種多彩陶器為絢麗多彩、平滑光潔、清澈透明、晶瑩華貴的唐代三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宋代審美觀念變化,「三彩」製品不及「唐三彩」般雍容華麗,釉色淡雅,沉靜含蓄,意境深遠,工藝手法上比唐三彩更注重器表的裝飾工藝,長於刻畫、印花、模印貼花、鏤空、捏塑、浮雕等技法做裝飾,尤以刻畫填彩的工藝手法,形成比唐三彩更高的藝術效果。陶質胎體主要用刻劃方法進行裝飾,它是在第一次燒成澀胎後,按紋飾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經第二次燒成。
宋三彩釉色豐富,在唐三彩的基礎上,除黃,綠、白、褐四種主色外,尚有艷紅、烏黑、醬色,並新創一種翡翠釉,色澤青翠明艷。與唐三彩相比較,宋三彩畫面生動,填色規整,不見藍釉。使用功能由地下轉為地上,宋代器形主要有枕、燈香熏和盤、碗、盂、洗、盆和瓶等日用器物,亦有小型狗、馬、豬等玩具,以枕為大宗,也見有舍利匣、塔等供器,畫面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宋三彩保持了唐代民窯的特點,主要產地在河洛地區。 與宋三彩大體同期的是遼三彩,遼為契丹民族在我國北方所建立的政權,創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燦爛文化,在我國陶器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遼代三彩承襲了唐代傳統,是接受唐三彩傳統的一種低溫瓷式釉陶,胎質粗而較硬,呈灰黃白色或淡紅色。雖質量不如唐三彩,但也有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遼三彩在承襲了唐三彩傳統手法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特點的發展。
遼三彩多用黃、綠、褐三色釉,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長盤、雞冠壺、筒式瓶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風格。其中赤峰缸瓦窯燒造量相對大一些,所燒三彩釉陶器胎質細軟,呈淡紅色,釉色嬌艷光潔,可與唐三彩媲美。裝飾手法有印花、劃花兩種,大凡盤、碟採用陽文印花,琢器採用劃花。與唐三彩的區別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遼三彩中無藍色,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
人們把這種陶瓷器稱之為「遼瓷」。它繼承了「唐三彩」的傳統,故又稱之為「遼三彩」。 由於正統觀念,過去把在金統治下北方地區燒制的彩色釉陶器也稱宋三彩(近年來根據新的考古資料研究,也有金三彩之說)。
元三彩、明三彩(琉璃三彩、法華三彩)
明三彩的典型為琉璃三彩,琉璃三彩是指陶胎琉璃釉製品,北魏已開始用於宮廷建築,復興並流行於唐宋(河南開封的宋代鐵塔就是當時琉璃建築的佳作),元代有了長足的發展,明清進入全盛時期。明清時期的建築琉璃,是發展最為成熟的時期。建築琉璃的生產,無論數量或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築已經高度標准化、定型化。明初宮廷建築所用的琉璃開始時在南京聚寶山設窯燒造,後又在北京專設琉璃廠進行燒造。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它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各種琉璃構件把它裝飾得庄嚴華麗,金碧輝煌。琉璃雕塑作為明清建築裝飾被廣為採用,其代表是山西大同的琉璃九龍壁和北海公園的九龍壁。
建築陶胎琉璃的釉和三彩的釉基本一致,用鉛做助溶劑,以銅、鐵、鈷、錳等金屬元素為著色劑,不同的是琉璃要加入石英料,以增加釉層的厚度。
琺華三彩,它是在琉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品種,明代中期以後在晉南帶盛行。琺華器的胎與琉璃器的完全一樣,釉的配方也大全相同,但是助熔劑有差異:琉璃以鉛而琺華以硝酸鉀作助熔劑。景德鎮在嘉靖前後也仿製琺華器,它和山西的不同點是景德鎮用瓷胎,而山西用的是陶胎,因而燒成溫度不一樣。
琺華釉陶和普通釉陶不同之點,就是採用立粉工藝。將精細的泥裝入帶有細管的布袋,按調計擠壓泥袋,在陶胎上勾勒人物、花卉的輪廓,再根據花紋色彩施釉。 「素三彩」的製作在明代已經出現,到清代康熙時發展迅猛,它是景德鎮瓷匠根據釉上彩技術推出的新品種,素三彩的胎骨均由瓷土製成,經過1200度的高溫燒成,是瓷胎。花紋裝飾以具象為特徵,在我國古代,結婚、祝壽等喜事稱為葷事,用紅色;喪葬等稱為素事,一般用白、藍、綠、黃等色,也叫素色,這是「素三彩」得名的由來,也說明當時釉色工藝的局限性,很難燒出艷麗的紅色,所以常論「三彩加紅、價值連城」。
交趾陶
交趾陶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因發源於廣東五嶺以南 ,而嶺南一帶古名為「交趾」而得名。 交趾陶的技藝在十八世紀傳入台灣嘉義,在台灣也叫「嘉義燒」,是清三彩的代表,是在「唐三彩」、「宋三彩」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也是一種低溫多彩釉。交趾陶的製作全憑巧奪天工的陶匠用雙手及竹篾將陶土片片貼合、修飾,再以多彩釉細工著色使其絢麗,經過多次燒制而成,集雕塑、色彩、燒陶之美於一身,也反應出清朝的工藝極盡繁瑣和精緻。

『叄』 關陵廟的屍首在洛陽 屍身在當陽

湖北當陽關陵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冬,關羽大意失荊州,退守麥城,在當陽西北被吳兵伏獲遇害。孫權擔心劉備復仇,將關羽首級獻給了遠在洛陽的曹操。操識破其「嫁禍於人」之計,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厚葬羽首於洛陽城南;其正身,孫權以侯禮葬於當陽。這就是民間常說的關公「頭定洛陽,身困當陽」。
關陵,坐落在當陽城西五里處。陵廟坐西朝東,面臨沮水,與景山遙遙相望。宋代以前,關羽古墓只是一座林木掩隱的土丘,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襄陽太守王銖對關羽墓培土加封,並「始建祭亭,環以垣牆,樹以松柏」。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玉泉寺主持僧慧珍,派僧人到關羽墓地,修葺山門,看管陵墓。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當陽知縣黃恕上書朝庭,請為關羽墓地建廟。得憲宗恩准,才大興土木,形成廟院,建築群體落成於明嘉靖十五年,目前佔地達98畝。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當陽人發願修復關陵,如今這片紅牆黃瓦更加金碧輝煌。陵園山門仿古漢建築,進山門,迎面為神道碑亭,亭內豎立一通清道光十年(公元1831年)大碑,正面鐫刻二十四字: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漢前將軍漢壽亭侯墓道
過碑亭,沿中軸線排列著「漢室忠良」石牌坊、三園門、馬殿、拜殿、大殿、寢殿、陵墓等。兩側尚有華表、鍾樓、鼓樓、碑廊、齋堂、聖像亭、伯子祠、啟聖宮、佛堂、春秋閣等建築。由於歷史的原因,玉泉山早期曾派僧人管理關陵,留下了佛教的諸多印記,也留下了今日關帝廟內的佛堂、齋堂等建築。
中軸線盡頭的關公古墓,高七米,周長六十八米,墓頂古木參天,綠陰蔽日。古墓原有通道可進入墓室,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幼年的我曾隨父親一起循墓道進入墓室,見墓頂如蒼穹覆蓋,頂端垂下兩串鐵鏈,懸吊著巨大的棺室。兩邊配有長明燈等祭器。墓室四周,有四個巨大的水缸,也許是當年用來盛燈油之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封堵了墓道,現在,人們只能在墓前憑吊進香。古墓前的祭亭亭柱之上,有一幅石刻楹聯:
群山擁神宅,杯土涵太虛。
河南洛陽關林關帝像
全世界有如此眾多的關帝廟,我認為首先要感謝一位歷史老人——三國風雲人物曹操。據《三國志·武帝紀》載,「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當時曹操在洛陽,已有66歲,且正在大病之中,他接到孫權派人從當陽送來的關公首級,一下就看破了東吳「嫁禍於人」之計。重情愛才的曹操,也許感覺到了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間,以王侯之禮,在洛陽城南厚葬了關羽。當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逝去。厚葬關羽,也許是曹操在世時做的最後一件大好事。試想,如果當年曹操不在洛陽以王侯之禮厚葬關羽首級,恐怕孫權也許不會以王侯之禮在當陽安葬關羽身軀,甚至也許不會有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關帝廟殿了。
河南洛陽關林二殿 關氏唯一的守林人、關公後裔關俊璽女士 就在此工作
隨著關羽被皇家屢屢敕封,洛陽關林也曾多次更名。漢時,這里稱「關冢」,明代稱「關王冢廟」,清順治稱「關帝陵廟」,康熙時稱「關夫子冢廟」,至道光年間,「關林」一名問世後宣告塵埃落定。在中國封建社會,百姓之墓稱墳,王侯之墓稱冢,皇帝之墓稱陵,聖人之墓才能稱林。武聖關羽與文聖孔子齊名,安放關羽首級的地方,當然名正言順地稱為「關林」了。
漢時,關林只有一堆封土。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在關冢前立坊,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開始建廟。關林建築風格與北京故宮相仿,沿中軸線排列著舞樓、山門、儀門、拜殿、文殿、武殿、春秋殿、石坊、碑亭、關羽古墓。
關林文殿又稱大殿,高約二十米,殿頂琉璃覆蓋,五脊飄逸。文殿內,關羽帝王像高達6米,關帝頭戴十二冕旒帝王冠,身著錦綉龍袍,鳳眼蠶眉,面貼赤金,端嚴正坐,兩側為關平、周倉、王甫、廖化等諸將,造像高大,栩栩如生。武殿又稱二殿,殿中塑「關公怒視東吳戎裝坐像」,關羽身著綠袍,外露鎧甲,頭戴綸巾,雙眉緊蹙,怒視東南三國吳地,關帝兩側,關平捧印,周倉持刀,儀態逼真。

『肆』 牡丹之鄉到底是山東菏澤還是洛陽,為什麼有人說是菏澤也有說是洛陽呢

洛陽和菏澤都叫牡丹之鄉。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河南洛陽被稱為牡丹之鄉,其栽培始於隋,鼎盛於唐,宋時甲於天下。洛陽牡丹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復色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每年4月有洛陽牡丹花卉,屆時洛陽城花海人潮,競睹牡丹倩姿芳容。

菏澤,古稱曹州,中國著名的牡丹之鄉。2012年中國花卉協會決定命名菏澤市為「中國牡丹之都」。

菏澤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觀賞基地 ,2002年通過國家組織論證的「菏澤牡丹原產地注冊」,2006年被評為「中國牡丹城」,2012年被命名為「中國牡丹之都」。

菏澤牡丹品種繁多,花色奇麗,自古就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譽,通過發掘加工,打造牡丹產業品牌,向世人成功塑造了「牡丹之都」的形象,將我國牡丹產業推向了一個高峰,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

(4)洛陽嘉碧擴展閱讀:

牡丹文化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人《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

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以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伍』 洛陽龍門石窟介紹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為: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

位於洛陽市城南,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

(5)洛陽嘉碧擴展閱讀: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葯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陸』 洛陽古都的歷史發展是什麼樣的

洛陽位於黃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東有虎牢關險地,西有函谷關要塞,北依邙山,南對龍門,伊、洛、餭、澗等河蜿蜒穿行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的說法,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建都立國的理想之處。從公元前770年開始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朝代先後在洛陽建都,因此它有「九朝古都」之美稱。從東周到後唐,在長達1000餘年的時間里,洛陽都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都曾活動在這里。

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的祖先就在洛陽一帶勞動、生息。遠古傳說中,有一個「河圖洛書」的故事,說的是伏羲氏從黃河裡得到一張畫有八卦的圖,能預知先兆,推算吉凶;大禹在治理洛水時,得到一塊刻有文字的龜殼,上面以九為最大數,他就把天下分為九州。另外,還有黃帝、堯、舜曾在洛水一帶活動的傳說。這些表明,在原始社會時期,黃河、洛水一帶就存在著文化相當發達的氏族部落。從考古發現看,大約在六七千年前,洛陽一帶就已進入母系氏族的繁榮階段,在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已經形成,當時伊、洛、鰉、澗兩岸,散布著許多原始部落。

洛陽城市的真正興起,始於周公營建洛邑,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史稱西周。周武王曾打算遷都洛陽,但由於他很快就死了,沒有如願。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後,政權由周公掌管。不久發生了以武庚為首的商朝貴族叛亂,周公經過三年東征,鎮壓了武庚叛亂。此時,他更加意識到洛陽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於是他請求周成王遷都洛陽,得到成王的同意。他派人把九鼎(一種象徵王權的重器)從商朝舊都殷(今河南安陽)遷到洛陽,作為定都的前奏。周公和召公動用了大批奴隸經過艱苦的勞動,很快營建好了洛邑。自此,西周有了兩個都城,西邊的鎬京稱為宗周,東邊的洛邑稱為成周。事實上,周公營建的洛邑有兩座城池:西面的一座叫王城,方圓有30里,建築井然有序,四面各有3門,共12座門,城內有經緯道各9條,王宮築在中央大道上。左邊是宗廟,用來祭祀祖先;右邊是社稷神壇,供王登基典禮和祭祀天地神靈之用。前邊是朝會群臣諸侯的殿堂,後邊是商業市場。由此可見,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的城市建設已有了較合理的布局。全國解放後,為了保護古代遺址,在這里開辟了一個王城公園。東面一座叫成周城,略小於王城,又名下都,位於王城以東10多公里的地方。史書上有「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的記載。春秋的時候,周敬王曾逃到這里避難,並加以擴建。後來成周城曾是東漢、曹魏、西魏、北魏四個朝代的都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上稱為東周,這是正式在洛陽建都的第一個王朝。東周時代的洛陽,有「天下名都」之稱。這里住著許多手工業奴隸,設有許多宮、私作坊,手工業相當發達。近年來在洛陽一帶就發現了制陶、石料、骨料、鑄銅等作坊遺址。作為西周陪都和東周都城,洛陽揭開了其城市發展歷史的序幕,而且為古代中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秦朝時,統治者在洛陽置三川郡。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初期,曾在洛陽建都5個月。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軍曾先後占據洛陽,洛陽還一度做過更始政權的都城。直到東漢時,洛陽才又成為統一的封建國家的首都。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後,首先興修水利,在京城挖了一條陽渠,又派人整治了汴河。這樣,洛陽的漕運便與鴻溝水系相連。江淮地區的糧食可以沿河直送京都,使東漢王朝有了較穩定的經濟基礎。東漢洛陽城是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這座古城有12座城門,城內的主要建築是南北二宮,皆金碧輝煌。宮城以外,有縱橫24條大街,每街都設有兩個街亭,負責管理。明堂、辟雍、靈台,是當時洛陽城郊的三大重要建築,分別作為祭祀祖先、皇帝行禮和觀察天象之用,規模宏大,雄偉而又庄嚴。當時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城市有三個交易市場,「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偽巧,充盈都邑。」當時洛陽設有東觀、白虎觀、平樂觀、蘭台、石室等藏書館和研究機構,城南設有最高學府——太學,學生多達3萬多人,裡面講堂寬闊,僅學生宿舍就有1000餘間。東漢末年,戰亂不斷,洛陽被董卓焚燒,東漢以來經營150多年的一代名城被毀於一旦。

曹魏、西晉都以洛陽為都。魏晉洛陽城是在東漢都城的廢墟上興建起來的。經過魏晉統治者的多次整修和擴建,洛陽又恢復了昔日的盛況。當時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宮城和金墉城,人口也逐漸增加到11.44萬戶。西晉統一全國後,經濟有所發展,京都洛陽物質豐富,商業發達,富商大賈很多,連一些官僚貴族也經營商業。

西晉滅亡後,北方陷入了五胡十六國的長期動亂之中,洛陽又一次遭到毀滅性的破壞。494年,統一了北方的北魏孝文帝把首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北魏時的洛陽城,是在魏晉都城的基礎上重建的,規模比魏晉時更大,史書稱其「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宮殿集中建在舊城中部稍偏西北的地方。宮城以外修建了322街坊、220里弄,全城有10.9萬多戶。有三個熱鬧的市場,其中四通市是國際貿易市場,這里住著萬余家從中亞細亞以及大秦國來的商人。北魏盛行佛教,洛陽佛寺林立,多達1300多所。位於宮前御道西的永寧寺和東漢時創建的白馬寺最為著名。永寧寺內有一座高達60丈的佛塔,幾十里外都能看見。位於洛陽城南25里的龍門石窟也是北魏時開創的,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宋諸朝,相繼大規模營造長達500多年。龍門石窟藝術絢麗奪目,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但魏孝文帝死後不久,北魏王朝瓦解,興隆了40多年的洛陽再次遭到踐踏而變為廢墟。

隋唐兩代,我國的首都是長安,但洛陽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隋煬帝派楊素和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征夫200萬人,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正式完工。隋代東都是洛陽歷史上最宏偉壯麗的一頁。城郭周長50多里,由宮城、皇城、東城、含嘉城、圓璧城、外郭城等組成,城內有103個里坊,縱橫各10條大街,有豐都、大同和通遠三市,「市四壁有四百餘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積」。城西建有西苑,周圍200里。顯仁宮富麗堂皇。據記載,當時洛陽的人口已經達到百萬以上。隋代東都是南北大運河的中樞,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糧食、絲緗和各種物資可以通過水上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源源不斷地運到咨陽。洛陽既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繁華都市。

唐初以洛陽為行宮。自唐太宗起,洛陽先後被稱為洛陽宮、東都、神都、東京等,皇帝常來比居住。唐代有6個皇帝曾先後移都洛陽,歷時40多年。女皇武則天在洛陽居住的時間最長,唐玄宗也曾居住10年之久。可見唐朝是以長安、洛陽兩京並重的。唐時的洛陽,在隋代東都的基礎上曾設了許多壯麗奇偉的建築,比較著名的有上陽宮、上林苑、明堂、銅鐵天樞等。唐代詩人王建是這樣贊美勝似仙境的上陽宮的:「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明堂又叫萬象神宮或通天宮,是武則天朝會群臣之地。武則天還在城南和城北分別修建了興泰宮和避暑宮,用以遊玩賞樂。唐代洛陽商業貿易極其發達,城市內有南、西、北三個貿易市場,特別是北市,聚集了中外的富商大賈,商船、車馬眾多,時常阻塞道路。

洛陽齊雲塔唐朝滅亡後,中國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在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為時短暫的政權。其中前三個王朝都曾先後在洛陽建都,後兩個王朝也曾把洛陽作為陪都。北宋時以洛陽為西京。宋太祖趙匡胤對洛陽的宮室、城郭、漕渠都多次進行修葺,因而北宋時的洛陽仍然具有相當大的規模。這個時候的洛陽盡管在政治、經濟地位上沒有先前那樣重要,但卻是全國的學術文化中心。

金代和元代,洛陽遭到了嚴重破壞,隋唐以來的城郭宮室已難覓其跡。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把他的兒子朱彝分封到洛陽,稱為伊王,同時,在城東北部興建規模宏大的伊王府。後來朱元璋又把福王朱常詢封到這里,遷封伊王於汝州。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曾攻佔洛陽。

洛陽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自古以來,墨客騷人雲集,有「詩都」之稱。周易八卦在此發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經》,孔子問禮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漢書》,司馬光在此編成《資治通鑒》,張衡在此發明渾天儀、地動儀等;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許慎的《說文解字》,歐陽修的《新唐書》等鴻篇巨制,也無一不得助於洛陽這塊沃土。東漢的「洛陽太學」學生逾3萬人,為當時世界之最;晉人左思的《三都賦》名聲之噪,曾使「洛陽紙貴」。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顥、程頤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無不在此留下享譽九州的名篇;大詩人杜甫、白居易、李賀、劉禹錫等,或生於此,長於此,或游歷於此,終老於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絕唱。

『柒』 洛陽名勝古跡有哪些

洛陽的名抄勝古跡:

龍門、白襲馬寺、天子駕六博物館、 古墓博物館 、漢光武帝陵、 龍馬負圖寺、玄奘故里、二程故里、范園(范仲淹陵)、邵雍故居、 漢魏洛陽遺址、 隋唐遺址公園/永寧寺塔址、二里頭遺址 、千唐志齋。


『捌』 王維 凝碧詩 賞析

1、賞析

《凝碧詩》是唐朝詩人王維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於公元756年王維被安祿山叛軍軟禁在洛陽寺廟時期。一日,安祿山在凝碧池上設宴,脅迫梨園樂工演奏音樂,樂工相對淚下。

著名樂工雷海青摔碎樂器拒演,被叛軍肢解於試馬殿。友人裴迪前來探望王維,並告之此事,王維聽罷悲憤交加,隨口吟成此詩。詩歌通過描寫安祿山作亂、都城淪陷的凄涼景象,表達自己的亡國之痛和悲悼感慨。

1、原文

《凝碧詩》

唐代王維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落葉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2、譯文

千萬老百姓由於安史之亂帶來的戰禍二傷感難過,文武百官什麼時候才能再朝拜唐天子呢?秋天槐樹的葉子落在空盪盪的皇宮中,在凝碧宮裡面正演奏著各種樂器。

(8)洛陽嘉碧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五載( 756),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唐玄宗帶著楊貴妃、楊國忠及部分朝臣倉皇出逃。當時王維官拜給事中,沒有來得及跟著玄宗跑,結果被安史叛軍俘獲。

為了不給叛軍幹事,王維自己服葯鬧了痢疾,同時他又偽稱有啞病,企圖以此來逃脫叛軍的糾纏。可是安祿山素聞王維大名,很喜歡他,於是專門派人把他送到了東都洛陽,軟禁在寺廟中,強迫他接受偽職。

但王維仍稱病,堅決不參加任何活動。安祿山攻陷兩京,又當上了大燕皇帝,過上了歌舞宴飲的生活。有一次,安祿山在凝碧宮大宴其徒,場面也非常熱鬧,但其所用樂工均為唐朝皇家的梨園弟子。

看到安祿山及其部將們那得意、囂張的情形,那些被迫作了偽官的人心裡都十分難過。王維因心情悒鬱,稱病未參加這次宴會。

會後,他的好朋友裴迪來看他,向他講述了安祿山在凝碧宮中凝碧池上飲宴奏樂的情景,王維聽後也為之傷心落淚,於是寫下了這首《凝碧詩》。

後來唐王朝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凡是作過安祿山偽官的人,都要分等定罪,王維當然也在其中。此時王維將此詩送給唐肅宗看,肅宗看過,嘉賞王維有氣節,還能想著唐朝的皇帝。

而這時王維的弟弟王縉已官至刑部侍郎,王縉請求肅宗削去自己的官職來贖哥哥的罪,於是唐肅宗法外開恩,沒有給王維定罪,只是降職為太子中允。

王維雖因一首《凝碧詩》表達了自己的忠心,免去了一場大的災難,但是經過安史之亂這場政治風波之後,王維的政治熱情進一步衰退。

他雖然名義上還在朝為官,歷任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給事中、尚書右丞,官職步步高升,但他卻越來越遠離政治。

『玖』 洛陽八景有哪些,洛陽八景是哪八景

洛陽八大景:龍門山色、馬寺鍾聲、金谷春晴、洛浦秋風、天津曉月、平泉朝游、邙山晚眺、銅駝暮雨。

1、龍門山色

龍門,古稱伊闕,隋唐以後始稱「龍門」。這里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伊闕兩岸分別是龍門山和香山。龍門山上便是著名的龍門石窟,香山上是白園──白居易葬於此地。白居易曾說「洛陽西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因而「龍門山色」很早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

2、馬寺鍾聲

馬寺鍾聲,位於洛陽市東13公里的白馬寺始創於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8年),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有1900多年的歷史,號稱「釋源祖庭」。據傳這口鍾與洛陽東大街鍾樓上的一口鍾音律一致,可以共鳴。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鍾聲的同時,緊接著洛陽城鍾樓上的鍾也響了,民間流傳著「東邊撞鍾西邊響,西邊撞鍾東邊鳴」的佳話。因此,馬寺鍾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3、金谷春晴

西晉權臣石崇於元康八年(公元296年)在洛陽金谷澗營建別墅,與當時名士陸機、潘岳、左思等23人結為詩社,號金谷24友,並廣收天下奇花異石於園中,名「金谷園」,為洛陽名園。名園早已無跡可尋,位置據考證在洛陽市東北(魏晉洛陽城西)。洛陽火車站之金谷園只是託名,而非故址,是洛陽八大景之一。

4、洛浦秋風

洛浦秋風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餘年,經過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風景之勝。那時的洛河,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長橋卧波,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特別是「金風消夏」「半月橫秋」的時節,更是充滿詩情畫意。千餘年來,洛賓景色便使許多詩人流連忘返。

中央領導人、外賓參觀洛浦公園後感嘆:「洛浦公園規模宏大,水域開闊,是融園林綠化、園林建築、園林景觀、園林文化於一爐的新型開放公園,再現『天下名園重洛陽』的盛景。」

5、天津曉月

天津曉月為洛陽八景之一。隋煬帝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在洛陽舊城南洛水渡口上建一橋,以鐵索構連洛水南北,並隔江對築四樓。古時皇帝尊為「天子」,渡口稱「津」,故名曰「天津橋」,為都城之勝。

橋上設一亭,每逢皓月當空,於黎明前登橋臨亭俯望,四周碧水皆能見月,乃洛陽八景之一「天津曉月」。洛陽市特級烹調師王玉秋據「天津曉月」之意境,以鴿蛋(或鵪鶉蛋)為皓月,以雞蛋清作橋亭,配以多種山珍海味,製成此菜。

6、平泉朝游

平泉朝游是洛陽八景之一。在市南15公里伊川縣梁村溝,即平泉莊遺址。平泉朝游的知名度不高,幾乎算得上是洛陽八大景中的一個盲點。知道「平泉」意指唐朝宰相李德裕的私家別墅——平泉莊者寥寥,知道平泉莊乃遭「朋黨之爭」的禍害而衰落者更少。

7、邙山晚眺

邙山古名郟山,東西綿延三四百里,猶如一條長龍般橫卧在洛陽城北,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邙山峰巒起伏,風光綺麗,它的最高峰翠雲峰樹木蔥蘢,蒼翠如雲。

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它像一條長龍蜿蜒橫卧洛陽之北,東西橫旦數百里,海拔約250米,如同洛陽的天然屏障。古人把氣勢雄偉,土質深厚的北邙當作死後長眠的好地方,這里有許多東漢諸陵和王公大臣們的墓葬地。特別是城北的翠雲峰,唐宋時代古木森列,蒼翠如雲,是人們登高遊玩的聖地。

8、銅駝暮雨

「銅駝暮雨」是洛陽八大景的最後一景。城東關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時叫「銅駝陌」,它位於隋唐城的城東北隅,當時國際貿易市場叫「豐都市」一帶。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樓瓦屋,紅綠相間,每當陽春時節,桃花點點,蝴蝶翩翩,鶯銘煙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別有洞天。隋唐時代這里人煙稠密,每當暮色茫茫,家家炊煙裊裊上升,猶如蒙蒙煙雨,紛紛揚揚,這就是人們贊不絕口的「銅駝暮雨」的由來。

『拾』 十月洛陽周邊有什麼好玩的

殿堂

山門為少林寺大門,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山門上方橫懸康熙御題長方形黑金字匾額,上書「少林寺」三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筆之寶」六字印璽。山門前有石獅一對,雄雌相對,系清代雕刻。山門的八字牆東西兩邊對稱立有兩座石坊,東石坊外橫額:「祖源諦本」四字,內橫額「跋陀開創」;西石坊內橫額:「大乘勝地」,外橫額:「嵩少禪林」。山門的整體結構配置高低相應,十分和諧。
天王殿,位於碑林的盡頭,以供奉象徵「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該殿紅牆綠瓦,斗拱彩繪,門內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剛塑像。
在山門和天王殿之間,有一條長長的甬道,道路兩旁就是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這里共有20多通歷代石碑,如「宗道臣歸山紀念碑」、「息息禪師碑」等。在道路東側有一長廊,廊內陳列有從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稱。
大雄寶殿
嵩山少林寺彩繪
嵩山少林寺彩繪
是寺院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與天王殿、藏經閣並稱為三大佛殿。原建築毀於1928年,1986年重建。殿內供釋迦牟尼、葯師佛、阿彌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懸掛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寶樹芳蓮」四個大字,屏牆後壁有觀音塑像,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像。整個建築結構合理,雄偉壯觀,氣宇軒昂。
大雄寶殿前兩側的建築為鍾、鼓二樓,東南為鍾樓,西南為鼓樓,原建築毀於1928年的兵火,1994年進行了重修,它們是寺院的固定建築。「晨鍾暮鼓」是寺僧起居和進行佛事活動的一種信號。
鍾樓前碑刻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稱《李世民碑》,刻立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諭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戰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親筆草簽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書」七個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書。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賜少林寺柏谷庄御書碑記》,記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攝的歷史依據。
大雄寶殿東側的殿宇是緊那羅殿,重建於1982年。
大雄寶殿西側與緊那羅殿相對的是六祖堂。殿內正面供奉的是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兩側供奉的是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稱六祖拜觀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達摩只履西歸圖」。
千佛殿,位於立雪亭後面,又名毗盧殿,是寺內最後一進大殿。殿內的壁畫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畫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東、西兩牆壁上都繪有彩色壁畫,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羅漢毗盧圖」,色彩艷麗、構圖和諧,衣袂飄飄,展示了唐代壁畫的極高水準。殿內正中還供有毗盧佛銅像和白玉釋迦牟尼像。
.藏經閣,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毀於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內供少林寺的一位緬甸國弟子於1996年揖贈的漢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經閣月台下有一口大鐵鍋,明代萬曆年鑄造,是當時少林寺和尚用來炒菜用的小鍋,少林寺當時的昌盛與繁榮可見一斑。
藏經閣東西兩廂分別是東禪堂、西客堂,東禪堂是供僧人坐禪的地方,西客堂現為接待賓客及佛教徒皈依的場所。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歷游少林寺時即以方丈室為行宮,故又稱「龍庭」。該室初建年代約為明初,經歷代維修,現存建築為清代遺物。今室內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時信徒贈送的雞血石「佛祖講法」浮雕,北壁內側置少林寺傳代世系譜。
廓然堂又名官廳,《少林寺志》雲「廓然堂舊在方丈東,南向。明巡撫蔡汝南建,沈荃題額,今廢」。今門額改題「靜中靜」,為少林寺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法師(1914-1987年)圓寂前久居之所。
方丈室正西為方丈退居,坐北向南,面闊三間,出前廊,為硬山式建築。方丈退居是離任後的方丈住所。退居室前有對聯「少室山下禪林靜,五乳峰前鍾磬悠。」
東寮與西寮,在方丈院東、西兩側,為方丈院的東、西廂房,各為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出前廊建築,是常住執事僧起居和處理佛事活動的場所。
鍾樓和鼓樓,坐落在大雄寶殿的兩側,東面為鍾樓,西面為鼓樓,兩座樓均有四層,造型巧妙,巍峨雄偉,是我國建築史上的珍品。原建築毀於1928年。後來在1994年和1996年,當地政府按照兩樓原先的樣子重新修建,沉寂近70年的晨鍾暮鼓,又重新在中原大地回盪。
此外還有齋堂、僧舍、禪堂、練功房等,但尚不對外開放。
相傳達摩祖師從海上經廣州、南京,然後「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在少林寺廣召信徒,弘揚佛法禪宗,從此確立了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的地位。到了唐代,少林寺又因一段「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而聲名大振,在唐王的特許下,少林寺可以擁有僧兵,自成體系的少林武術於是成為中華武術的代表之一。
另外在少林寺大門口還有一座少林武術演義館,裡面有武術表演,表演時間為整點:下午2點、3點、4點、5點;每場表演30分鍾。
達摩亭,又稱立雪亭,建於明代,1980年重新修繕。相傳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達摩祖師斷臂求法的地方。殿內神龕中現供奉達摩祖師的銅坐像,是在公元1531年(明嘉靖十年)所鑄。兩側分別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龕上懸掛的匾額「雪印心珠」四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親題,字體遒勁,氣勢豪邁。此殿現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場所。[8]
初祖庵,位於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據少林寺1.3公里,是宋代人為紀念「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營造的紀念建築。因達摩常游化於嵩洛之間,修禪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靜坐,所以此庵又稱作「達摩面壁之庵」。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塔毀額存。蔡京所書「面壁之塔」石額今存於寺內,另有古碑四十餘通。1983年至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時,建圍牆二百餘米,恢復了完整的院落。現庵中建築有山門、大殿、面壁亭、千佛閣等。
塔林

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少林寺景區位於嵩山西麓的少室山陰,由少林寺、塔林、初祖庵、達摩洞、二祖庵、永泰寺、少室闕等著名景點組成。四周群山環抱,溪水潺潺,翠柏蓊鬱,景緻幽雅,是國家旅遊局首批公布的AAAA級景區。
少林寺
少林寺(17張)
塔林位於少林寺西側,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現代磚石墓塔231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塔林。
塔林位於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小山腳下。這里是歷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現惡唐朝至清朝歷代磚、石墓塔240餘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塔類繁多,大小參差,高低不同,粗細不一,形式多樣、排列散亂,看似茂林,故稱為塔林。
達摩洞

在少林寺背後五乳峰中峰上部有一天然石洞,為當年達摩祖師九年面壁處,
達摩洞
達摩洞
稱為達摩洞。禪宗初祖達摩於公元527年到536年在此洞面壁靜坐長達9年。達摩洞面向西南,洞口用青石塊砌成拱門,洞深約七米,高寬各三米余。洞內台上有石像三尊,中為達摩坐像,兩側為其弟子。據清《說嵩》記載,在洞的左上方,原有一小石塔,塔早已毀。洞內東壁題有「本來面目」四字。洞外西邊石壁上有明代長恆縣人蘇民望題刻七絕詩一首:「西來大意誰能窮,五乳峰頭九載功。若道真詮塵內了,達摩洞應自欠圓通」。另外還有「面壁洞天」四個大字。在「面壁洞天」旁,自下上穿,深陷一隙,深不可測,相傳達摩洞左為「火龍洞」,在達摩到來之前火龍居於洞中,自達摩入洞面壁修行,火龍經此隙而循逃,由此崖壁被稱為養龍崖。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