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五陽 » 濮陽陵墓

濮陽陵墓

發布時間: 2021-02-17 12:08:46

㈠ 誰知道濮陽有那些名勝古跡

河南濮陽市名勝、古跡 濮陽市戚城(孔悝城遺址) 在濮陽市城北5公里。俗稱孔悝城。春秋時衛國的重要城邑,衛成公六年(前629年)由楚丘徙都濮陽後,即成為各國諸侯7次會盟的名城,也是晉衛兩國爭奪的要地。城為正方形,周長1520米,有4門。城牆高出地面8.3米,最寬處為16.5米,大部分保存完好。與春秋記載的戚城情況基本相符。戚城上部為漢代加築。城東36-80米處有東西並列的兩個土丘,傳系孔悝及母衛良娣墓。城東北700米處傳為子路墓址。城址一帶歷代碑刻甚多。濮陽縣回鑾碑 在濮陽縣城關鎮。又稱契丹出境碑。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兵南下,直抵澶州(今濮陽),威脅汴京。真宗在寇準的極力主張下,被迫親征,進駐澶州。寇準親自督戰,大破遼軍,迫使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和約簽訂後,真宗寫即興詩一首,此詩由寇準書寫,刻於石上,即「回鑾碑」。碑高2.3米,豎刻草體三行,字大如拳,秀麗流暢。新石器文化遺址 在濮陽縣城關鎮東南15公里的台上村。華東野戰軍司令部舊址 在濮陽縣城關鎮。「中華第一龍」出土地 在濮陽縣城關鎮西水坡。忠陵墓 在濮陽縣武忠陵村。咸城遺址 在濮陽縣梁庄鄉。程庄遺址 在濮陽縣胡狀鄉。南樂縣倉頡陵遺址 在南樂縣。文廟大成殿 在南樂縣城關鎮。唐槐 在南樂縣城關鎮。文昌閣 在南樂縣岳固村。皇姑墳遺址 在南樂縣岳固村。元御史武良弼墓 在南樂縣北墳村。遼將韓昌墳 在南樂縣韓張鎮。五代梁王彥章營壘舊址 在南樂縣韓張鎮。察院遺址 在南樂縣谷村。谷那律墓 在南樂縣谷村。古馬場 在南樂縣谷村。明萬曆帝老師王指南墓 在南樂縣煙固屯。啞驢寺 在南樂縣張果屯。涼書台遺址 在南樂縣張果屯。三娘子台遺址 在南樂縣梁村北1.5公里。明二仙堂 在南樂縣近德固鄉。清洪福寺遺址 在南樂縣近德固鄉。赫胥陵東漢古墓群 在南樂縣福堪鄉。寺卧寺遺址 在南樂縣龍卧村。台前縣晉王城 在台前縣吳壩鄉。傳唐末晉王李克用在此築軍壘,後人稱晉王城,簡稱晉城。野戰軍「孫口渡河處」紀念碑 在台前縣孫口鄉。張公藝墓 在台前縣。清豐縣普照寺 在清豐縣城關鎮。張清豐碑 在清豐縣城關鎮。張果老墓& 在清豐縣。「六塔曉月」 在清豐縣永固集村。為古清豐八景之一。范縣春秋閔子騫墓 在范縣張庄鄉。丹朱墓 在范縣辛庄鄉。葉廷秀墓 在范縣辛庄鄉。明末榆園軍起義舊址 在范縣顏村鋪鄉。龍山文化遺址 在范縣顏村鋪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明文學家李先芳墓 在范縣。明文學家蘇佑墓 在范縣楊集鄉蘇庄。明末農民抗捐紀念碑 在范縣楊集鄉陳庄。

㈡ 蒼頡的墳墓是在濮陽南樂嗎

一、全國有多少倉頡陵墓
倉頡,亦名蒼頡,據《路史》記載:「倉帝史皇氏姓侯崗,名頡。以仰觀蒼穹之變,故稱蒼頡。後蒼倉通用。相傳為黃帝史官,《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皆言文字為倉頡所造。事實證明,漢字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它不可能是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的創造,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說的那樣:「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這就是說,倉頡以前,各氏族、地區已經有了類似文字的符號、圖畫出現。黃帝統一中國後,倉頡把各氏族、地區互不統一的符號、圖畫進行歸納整理,使其整齊劃一起來,通行全國,所以他的名字能夠獨傳於後世。並被尊為字聖。正因為他這了不起的巨大貢獻,故有關倉頡的遺跡不止前面提到的南樂縣有,開封有,河南的虞城縣、陝西的白水、山東的壽光和東阿也有,全國共有6處。開封王宴春先生講,他經過調查又發現河南省陽武(今原陽縣)、洛寧兩地也有倉頡遺跡。倉頡跟隨黃帝曾到過很多地方,說不定有關他的遺跡,今後還會被發現出來。
二、開封倉頡墓
開封倉頡墓,在今城東北9.5公里、黃河大堤之外,劉庄村的北側。明《汴京遺跡志》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俗稱倉王冢是也。」《禪通記》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關於利鄉的位置,羅泌稱:「浚儀縣即春秋陽武高陽鄉也,或曰利鄉。亦即時和保之墟也。」這是開封認定開封倉頡墓是真跡的重要論據之一,《水經注》及宋《太平寰宇記》東漢《陳留風俗傳》等著作也有有關倉頡城和倉垣陵墓的記載。所謂倉頡城實際是座包括墓在內的大廟院。今倉頡墓,呈橢圓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東南約300餘米處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傳即倉頡造字台。舊時台上有石牌坊、倉頡廟。廟於明末清初時被拆,開封文廟的磚瓦木料部分就是倉頡廟的原物。今天的造字台已栽上樹木,什麼也沒有了。1992年建國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台南側挖土時,機械鏟從地下5米多深處挖出大鐵鍾一口,石供桌一個(均被鏟碎)均是倉王廟舊物。開封城西25公里有個倉家寨,簡稱倉寨(現已劃歸中牟縣),村中倉姓自稱系倉頡後裔,早年他們曾多次到倉頡墓祭祖。開封和南樂縣不同的是開封認定倉頡生日是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解放前每年這一天這里都要舉行倉王生日廟會。民國初期,英籍猶太人哈同等人在上海創辦倉聖明智學堂——後改為倉聖大學,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被聘在該大學執教,他考證倉頡生日和開封認定的一樣,也是農歷三月二十八日。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往事,又沒有遺留下來今人可以弄懂的文字和記載,正月二十四、三月二十八都是推測,沒有必要爭論誰對誰錯。
三、拓不走的倉頡造字碑
開封倉頡廟內原有一通倉頡造字碑,現已不見。據當地村民講,很可能還埋在造字台地下。關於這通碑,開封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倉王造字碑上的字捶(拓)不走,捶下來一出村就變樣。現在碑已沒有了,到底捶(拓)走、捶(拓)不走,已無從驗證。再一個說法就是「倉頡造字聖人猜,二十八字一未開」。說的是孔聖人一次路過這里,看見倉頡碑上的28個字,一個字也不認識。如果說造字碑上捶(拓)不走的就是這28個字的話,這里現有一張這28個字——也就是所謂《倉頡書》的照片,不知是從哪裡保留下來的。也許開封造字碑的字捶(拓)不走,別的地方可以捶(拓)走,才得以流傳了下來吧!
就是這個28個字的《倉頡書》和《夏禹書》到底是漢儒劉歆的偽作,還是遠古流傳下來的真跡?一直是中國漢族書學史上的一個謎。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編印的《淳化秘閣法帖》收錄了這兩件作品。《大觀帖》翻刻時將《倉頡書》28字譯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這根本無法通讀,故不為學術界所認可。後有學者劉志一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它是用古彝族文字書寫的一篇祭祀經文,直譯為:「一妖來始,界轉鴉杈,祭神青腦,禍小馬念,師五除掃,幡齋解果,過鼠還魂。」它的大意為:「一群妖魔剛來到,樹上烏鴉滿天飛;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經消災騎馬歸;五位經師施法術,做齋完畢魂幡回,消滅鼠精魂歸位。」從譯文看《倉頡書》實際上是對一次祭祀活動的記錄。
對於劉志一的這份譯文,很多人持認可態度,認為黃帝出於西羌,彝族亦出於西羌,古彝文發祥於西北地區,倉頡造字及其一生的主要活動多追隨黃帝,故這份《倉頡書》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時其內容與《淮南子·本經訓》所載:「昔者倉頡作書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當然,這還不能作為定論。將來是否還會有新的譯文、新的解釋、新的說法,那就是將來的事了。
四、倉頡墓的比較和鑒別
在已發現的八處倉頡墓及遺跡中,始建於漢代者4處:河南開封、南樂、虞城和陝西白水;始建於晉代者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餘下兩處河南省陽武、洛寧系宋代以後。從信史角度來說,始建及文獻所載距發生事件或朝代較近,其可靠性就大。那麼,我們不妨就拿始建於漢代的這4處倉頡陵墓來做一對照和比較,有了比較,才有鑒別;才能作出接近事實的判斷來。
陝西白水縣倉頡墓,現尚有殘碑一通,該縣還有一個史官鄉,即依倉頡為黃帝史官之說而建。縣志上也有:「史官倉頡死後葬於白水」的記載。我們知道黃帝及其史官倉頡大部分活動均在東方平原,當時(約公元前2697~前2595年間)東方平原地帶洪水泛濫,後被迫逐步西遷,終葬陝西。黃帝陵墓在今陝西省黃陵縣,已為世人公認。作為黃帝史官的倉頡死後葬於距黃帝陵不算太遠的白水縣極有可能。
河南虞城縣倉頡墓、倉頡祠始建於西漢,唐開元年間及清康熙年間曾幾次重建。歷盡滄桑,如今僅存一座大殿、兩株血柏和一通石碑。虞城倉頡墓令人永懷記憶的是陵墓周圍的菊花——倉頡菊(簡稱倉菊),是菊科中的珍種。花淡黃色、大如銅錢、葉莖較小,可入茶入葯,清心理氣,扶正祛邪,其最大的功效是明目醒神。殘存的那通石碑上就鐫有:「墓周生叢菊,清香可充茗」的碑文,據說長年飲用倉菊茶,可以養目,耄耋眼不花。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倉頡菊不可移植,移栽別處後,菊雖可活,其葯性、茶性卻會很快改變。就這一點來說,似乎和開封倉頡碑的字捶(拓)不走,有相似之處。
河南南樂縣倉頡墓位於縣西北十多公里的吳村附近,原稱倉頡祠,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廟內有一通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在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兵燹和自然災害,南樂倉頡廟屢遭劫難,但屢毀屢建,「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1966年一次毀滅性的劫難,使倉頡廟成為廢墟,倉頡墓亦被挖開。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人們挖倉頡墓出土的破爛盆罐、石斧石鐮等廢棄物,經過專家鑒定,竟是龍山文化遺物,再經過有計劃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十分豐富,主要為龍山和仰韶時期的器物。這意外的發現,使南樂倉頡陵墓身價倍增。1994年南樂縣多方籌資數百萬元,開始著手重修倉頡陵及倉頡廟,2000年全部完工,新修的廟宇大量搜集和使用了散存於民間的原石碑、石獸和建築構件,保持了建築物的古老韻味和凝重。2007年11月18日,首屆(丁亥年)倉頡漢字文化節在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隆重舉行。來自河南省內外的各界嘉賓一萬餘人親臨盛典,同拜先祖。
古遺址的出現,增加了南樂倉頡墓的可信度。著名學者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做出了有利於南樂的推測。
倉頡廟中現存的一通舊碑:「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乃宋朝與契丹澶淵之盟後,北宋名相寇準專程祭拜倉頡廟時留下的聯語。近在朝廷腳下的東京倉頡廟他未題一字,卻跑到幾百里外的南樂祭拜題字,想來在寇準的心目中,南樂倉頡陵的分量還是比較重的。
五、倉頡陵真跡之爭,也許是好事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么多地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說自己那兒的倉頡陵是真跡,但哪裡也拿不出真正的實證來。這就像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襄陽之爭一樣,至今也無定論。但爭,也許是好事,要爭的話,一要從歷史的角度查文獻、找資料;二要從實地出發,搞開發和建設。在這兩方面,南樂縣已經起了步,並有了效果。那麼,開封呢,好像早幾年也有重修倉頡陵,納入黃河游覽區的倡議。這應該是一項可行的大好事,不管我們的倉頡墓地下是否真有其人,倉頡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活動過,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我們有文獻、有傳說、有遺址——,把它接收下來,弘揚開去,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我相信在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大力開發建設黃河游覽區的高潮中,開封倉頡墓一定能夠重現輝煌!

㈢ 濮陽縣有張氏始祖張揮公墓地嗎

有,叫張揮公園。在濮陽老城南關,南環路南,解放路東,金堤北,馬頰河東

㈣ 中國歷史上發現了哪些「不一般」的陵墓

閃開,讓我來。

中國漫長的文明史上,發現了許許多多的墓葬。俗語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同理,墓葬多了,什麼種類的也都有。

首先我們要定義一下「不一般」。因為中國歷史上大部分墓葬都是挖個長方形的坑,裡面埋人。這個在考古學上叫「豎穴土坑墓」。這是最為常見的墓,也就是最為一般的墓。不一般的墓可以理解為「非豎穴土坑墓」。

一、典型墓葬舉例:

首先介紹一下在中原地區發現的不尋常的墓葬:濮陽西水坡M45

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的墓葬種類,如西藏的天葬,水葬,東北地區的石棚墓,商代的甲字形大墓,漢代的穿山為陵,唐代的帶天井和小龕的斜坡墓。西藏地區的由於宗教原因及其他原因不好獲取圖片,可以自行搜索。後者我有機會會專門介紹一下中國歷史上一些「不一般」的帝陵、墓葬。

參考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㈤ 濮陽市清豐縣馬村鄉葛家村是怎麼有明朝葛川大將軍的墳墓

那的墳墓都有幾百年的,曾經還別人盜過,好像是哪個皇上的妃子

㈥ 河南濮陽西水坡蚌塑龍虎墓是誰的墓急

我的看法認為:是少典帝的陵墓,少典帝(太昊帝:伏羲與女媧之子,炎黃二帝生父也回),根據:太昊帝(伏答羲),又被稱為龍師(有龍出沒以龍為百官命名),最出名的為九龍氏,而中國神話中:有四神;分別為: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日出東方落之西方,在看西水坡所葬的人左右蚌殼圖形,左為:龍圖,右為虎圖;古語有龍虎護身之說,而古代大都是長子繼位掌權的

㈦ 濮陽有多少名勝古跡類

再發一個更加詳細的。

河南濮陽市名勝、古跡

濮陽市

戚城(孔悝城遺址) 在濮陽市城北5公里。俗稱孔悝城。春秋時衛國的重要城邑,衛成公六年(前629年)由楚丘徙都濮陽後,即成為各國諸侯7次會盟的名城,也是晉衛兩國爭奪的要地。城為正方形,周長1520米,有4門。城牆高出地面8.3米,最寬處為16.5米,大部分保存完好。與春秋記載的戚城情況基本相符。戚城上部為漢代加築。城東36-80米處有東西並列的兩個土丘,傳系孔悝及母衛良娣墓。城東北700米處傳為子路墓址。城址一帶歷代碑刻甚多。

濮陽縣

回鑾碑 在濮陽縣城關鎮。又稱契丹出境碑。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兵南下,直抵澶州(今濮陽),威脅汴京。真宗在寇準的極力主張下,被迫親征,進駐澶州。寇準親自督戰,大破遼軍,迫使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和約簽訂後,真宗寫即興詩一首,此詩由寇準書寫,刻於石上,即「回鑾碑」。碑高2.3米,豎刻草體三行,字大如拳,秀麗流暢。

新石器文化遺址 在濮陽縣城關鎮東南15公里的台上村。

華東野戰軍司令部舊址 在濮陽縣城關鎮。

「中華第一龍」出土地 在濮陽縣城關鎮西水坡。

忠陵墓 在濮陽縣武忠陵村。

咸城遺址 在濮陽縣梁庄鄉。

程庄遺址 在濮陽縣胡狀鄉。

南樂縣

倉頡陵遺址 在南樂縣。

文廟大成殿 在南樂縣城關鎮。

唐槐 在南樂縣城關鎮。

文昌閣 在南樂縣岳固村。

皇姑墳遺址 在南樂縣岳固村。

元御史武良弼墓 在南樂縣北墳村。

遼將韓昌墳 在南樂縣韓張鎮。

五代梁王彥章營壘舊址 在南樂縣韓張鎮。

察院遺址 在南樂縣谷村。

谷那律墓 在南樂縣谷村。

古馬場 在南樂縣谷村。

明萬曆帝老師王指南墓 在南樂縣煙固屯。

啞驢寺 在南樂縣張果屯。

涼書台遺址 在南樂縣張果屯。

三娘子台遺址 在南樂縣梁村北1.5公里。

明二仙堂 在南樂縣近德固鄉。

清洪福寺遺址 在南樂縣近德固鄉。

赫胥陵東漢古墓群 在南樂縣福堪鄉。

寺卧寺遺址 在南樂縣龍卧村。

台前縣

晉王城 在台前縣吳壩鄉。傳唐末晉王李克用在此築軍壘,後人稱晉王城,簡稱晉城。

野戰軍「孫口渡河處」紀念碑 在台前縣孫口鄉。

張公藝墓 在台前縣。

清豐縣

普照寺 在清豐縣城關鎮。

張清豐碑 在清豐縣城關鎮。

張果老墓& 在清豐縣。

「六塔曉月」 在清豐縣永固集村。為古清豐八景之一。

范縣

春秋閔子騫墓 在范縣張庄鄉。

丹朱墓 在范縣辛庄鄉。

葉廷秀墓 在范縣辛庄鄉。

明末榆園軍起義舊址 在范縣顏村鋪鄉。

龍山文化遺址 在范縣顏村鋪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明文學家李先芳墓 在范縣。

明文學家蘇佑墓 在范縣楊集鄉蘇庄。

明末農民抗捐紀念碑 在范縣楊集鄉陳庄。

㈧ 子路墳的濮陽縣子路墳墓

仲由墓曾被盜掘,墓抄室內有殘鐵劍一把,陶壺、陶鼎、陶陲各一件。墓基為夯打,墓室為繩紋小磚券砌。專家認為此墓始建於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之西漢中葉。以後歷代均有修葺,明代重修再三,今有碑文在其墓側。
1991年至1992年,濮陽市人民政府對子路墓祠進行了全面整修復原。整修後的享殿、兩廂房、山門、石碑坊皆為明清風格。大殿為綠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式仿明建築,面闊 五間,進深三間,三交六木宛 雪花窗欞。四周有石欄桿環繞。兩廂房,面闊十一間,為硬山前抱廈式仿明建築。山門亦為綠琉璃瓦、面闊三間的仿明式建築。現在的子路墓祠,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為典型的陵墓式建築。

㈨ 子路墓祠的河南濮陽子路墓

據傳,子路墳修於漢代。墳高4.30米,直徑約29米。墓側古柏肅穆,四周圍牆環繞,墳前有石柱、石門、石碑、石獅、石龜等。篆刻有致,史跡翔實。
子路墳,亦稱仲由墓,位於濮陽縣城北5公里,今京開大道西側,其西南半華里是戚城遺址。相傳戚城曾是衛靈公的外孫孔悝的封邑,所以俗稱孔悝城。墳的東北1華里有蒯聵台遺跡。仲由墓直徑28米,高4.30米,墓周有青磚砌成的圍牆。墓前有碑,上刻「仲夫子之墓」五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再往南有石象生、衛國公石坊、石闕和望柱,有四通明清兩代重修仲由墓祠祀碑排列兩旁。其路東側有一巨碑,上書「仲夫子落纓處」。墓園原來翠柏蔥郁,大者可二人合抱,惜全毀於1958年。再往前南為墓祠,其享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酸覆頂,宏偉壯觀。還有東西兩廡享堂,內有明、清兩代碑刻題詠二十來方,多刻文人官紳贊頌仲夫子的詩詞歌賦。 子路墓祠是濮陽市區一處重要名勝古跡,其始建年代不詳,據《水經注·河水》所載戚城東有「子路冢」,說明在1400年前北魏酈道元寫《水經注》時,已確認這里就是子路的葬所。
仲由墓曾被盜掘,墓室內有殘鐵劍一把,陶壺、陶鼎、陶陲各一件。墓基為夯打,墓室為繩紋小磚券砌。專家認為此墓始建於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之西漢中葉。以後歷代均有修葺,明代重修再三,今有碑文在其墓側。 1991年至1992年,濮陽市人民政府對子路墓祠進行了全面整修復原。整修後的享殿、兩廂房、山門、石碑坊皆為明清風格。大殿為綠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式仿明建築,面闊 五間,進深三間,三交六木宛 雪花窗欞。四周有石欄桿環繞。兩廂房,面闊十一間,為硬山前抱廈式仿明建築。山門亦為綠琉璃瓦、面闊三間的仿明式建築。現在的子路墓祠,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為典型的陵墓式建築。
子路墳位於新市區的中心地帶,濮陽市政府已對其修繕一新。

㈩ 歷史上三皇五帝的陵墓在哪裡

盤古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盤古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開天闢地神,最早的完整描述可見三國徐整寫得《三五歷記》。說的是:天地有開辟以前,宇宙混沌一團。有個叫做盤古的人,把天地開辟出來了。宇宙的混沌被攪動,盤古也累死了。臨死時他呼出的氣變成了四季飄動的雲;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嶽;血液變成了江河;筋脈變成了道路;肌肉變成了農田;牙齒和骨骼變成了地下礦藏;汗水變成了雨露,身體變成地上的動、植物。盤古的精靈魂魄變成了人類,所以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

河南省桐柏縣被成為盤古文化的根源地。當地的「盤古廟會」被確定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傳說盤古九月初九生日,三月初三歸天,於是人們建了不少廟宇來紀念始他。

河南省桐柏縣盤古大殿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人們奉他為「三皇之首」遂皇(火祖)。人類學會了鑽木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燧人氏不僅發明了「鑽木取火」,還發明了「結繩記事」。據古史記載,燧人氏用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里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

商丘燧皇陵-燧人氏(火祖)墓

伏羲氏

伏羲氏傳說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人們奉他為「三皇」戲皇。伏羲是易學之祖,始作八卦,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製作了瑟,創造了《駕辯》的樂曲。伏羲氏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死宛丘(古陳州宛丘縣,在今河南淮陽)。

河南淮陽太昊陵伏羲墓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據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人們奉他為「三皇」農皇。神農氏認為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是難以維持的。於是他「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西漢初年的古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寶雞市炎帝陵陵寢

五帝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關於人類的祖先五帝,人們有許多種組合。但通常認為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是人類最早的五帝祖先。

黃帝

黃帝相傳生於姬水,故以姬姓,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生性靈活,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傳說打敗蚩尤後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定居中原,並很快發展起來。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延安市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代。20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8人」,可能這是8個氏族。顓頊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傳說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決定非常不滿,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窪陷,江河隨之東流。顓頊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河南省內黃縣梁庄鄉顓頊帝嚳陵(俗稱二帝陵)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父親叫矮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享壽百歲。死後葬於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之秋山。

商丘市高辛集帝嚳陵

堯帝

堯帝德高望重,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和睦相處。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堯在位時,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70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由四岳十二牧來推舉部落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堯帝墓

舜帝

舜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讓賢),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

山西運城舜帝陵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