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鄭州 » 河南水資源

河南水資源

發布時間: 2021-03-16 20:31:52

『壹』 河南省,廣東省,福建省,甘肅省,哪個省水資源最缺乏

准確來說應該是甘肅省,在我國本身缺水最嚴重的在西北地區,而甘肅省位於西北,所以與其他相比,甘肅是最缺水的地方

『貳』 湖南和河南哪個省份水資源更豐富

湖南省當然要比河南省的水資源更豐富了,因為湖南省位於亞熱帶地區,降水更豐富。

『叄』 河南水文水資源局待遇方面怎樣尤其是黑石關水文站呢求解惑,萬分感謝!!

還可以吧,最好去看看

『肆』 分析河南水系特點,說一說我省在水利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應注意些什麼

去看下河南省水資源公報就能了解河南省的水資源特徵和開發利用上應注意的問題,水資源公報可以在www.hnsl.gov.cn/viewCmsCac.do?cacId=下載到

『伍』 河南省哪些市區水資源豐富

河南橫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境內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黃河橫貫中部,境內幹流711公里,流域面積3.62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眾多,水量豐沛,幹流長340公里,流域面積8.8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1/2。北部的衛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漢水。全省水資源總量413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河南水力資源蘊藏量490.5萬千瓦,可供開發量315千瓦。

『陸』 河南省地下水功能劃分

一、地下水功能劃分目的

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是以地下水主導功能評價為基礎,劃分全省地下水功能區;根據地下水功能區的主導功能,兼顧其他功能要求,確定各功能區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前景。其目的是通過地下水的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的綜合評價,滿足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國家目標需求,為全省國土規劃、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以及更好地發揮地下水「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的最佳綜合效益提供科學依據。

二、地下水功能類型與評價模式

地下水功能是指地下水的質和量及其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變化,對人類社會和環境所產生的作用或效用,主要包括資源供給功能、生態環境維持功能和地質環境穩定功能等三大類型,簡稱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

地下水的資源功能是指具備一定的補給、儲存和更新條件的地下水資源供給保障作用或效應,具有相對獨立、穩定的補給源和地下水資源供給保障能力。生態功能是指地下水系統對陸表植被或湖泊、濕地或土地質量良性維持作用或效應,如果地下水系統發生變化,則生態環境出現響應的改變。地質環境功能是指地下水系統對其賦存的地質環境穩定具有支撐或保護的作用或效應,如果地下水系統發生變化,則地質環境出現響應的改變。

地下水功能評價可分為「目標功能評價」與「主導功能評價」兩種模式。地下水目標功能評價是指選擇地下水系統中某一功能作為研究目標,系統地表徵它在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環系統各區的狀況和分布特徵,集中反映地下水某一功能的區位特徵;地下水主導功能評價是將所有地下水功能作為研究目標,綜合反映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環系統各區優勢功能和脆弱功能的區位特徵。

三、地下水功能評價指導思想與原則

(1)立足於地下水自然屬性,兼顧長期人為因素影響下的社會屬性;以流域尺度地下水系統為主要評價對象,以水循環規律為基礎,包括地下水系統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的響應變化。

(2)以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

(3)重視以往工作資料和成果的基礎性,以及未來調查工作的可行性,盡可能地簡化功能評價程序,按需評價和分區。

(4)在流域尺度內,以地下水的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的區位特徵和相關屬性狀況為主要任務。

(5)在評價過程中,需要以地下水系統的補給、更新、儲存條件及地下水對水環境、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維持或穩定作用的狀況為主要依據,以地下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評價為基礎,充分考慮地下水儲存和埋藏狀況及其變化對生態、地質環境影響狀況,同時遵循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統之間相互補給、相互轉換的自然規律,兼顧地表水環境功能分區。

(6)在評價成果的應用分析中,需要按合理利用優勢功能和保護脆弱功能原則,盡可能地實現多目標保護、多種功能互補和綜合作用。

四、地下水功能評價方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地下水功能評價的主要計算方法及分析方法,它是由美國運籌學家T.L Saaty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並於1980年在其所著的《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中正式確定。

AHP法雖然應用了許多數學原理,但其本質上是一種決策思維方式,它把決策規劃過程中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用一種統一方式進行優化處理。AHP法把評價系統中相互關聯的各要素按隸屬關系分解成若干層次,並按照上一層的准則對其下屬層的各要素進行兩兩比較(專家經驗和咨詢系統),確定各要素的相對重要性,給出判斷矩陣,然後利用數學方法求解各層次各要素的相對重要性權重,與各要素的參數值一道作為綜合分析的基礎。

以AHP方法為基礎,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開發了專業軟體——「地下水功能計算系統」(Groundwater Function System,簡稱GFS)運用於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工作。

五、地下水功能評價區劃流程

(1)統一認識,明確任務、目的、要求和對象,建立統一的評價尺度、標准和體系。

(2)評價前資料准備、補充和分析,梳理和確定主要影響因素。

(3)構建評價體系A、B、C、D的4級層次結構模型。

(4)數據歸類、預處理與分析,建立相關專屬資料庫。

(5)應用「地下水功能計算系統」(GFS)計算,建立相應成果資料庫;應用M AP﹣GIS或其他軟體,繪制G FS計算成果的等值線圖或分區圖。

(6)構建判別矩陣系列。

(7)計算成果綜合分析與修正,區劃分析、制圖及效驗。

(8)成果綜合與應用分析。

(9)成果報告編寫。

具體工作流程,如圖3-5所示。

六、地下水功能評價分區

(一)分區原則

(1)在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基礎上,進行地下水功能評價的分區,並按地下水資源評價的分區要求,確定功能評價范圍。地下水資源分區是存在於一定環境之中由各種組成要素的整體,是補、徑、排和水循環的統一體,進行地下水資源分區,應考慮儲水空間的完整性和水循環的連續性。

(2)按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和環境問題的實際狀況,對研究區地下水系統進行分區(帶),分區劃分至第四級區(即剖分單元)。因資料所限,研究區只限於山前崗地與平原區,山區不作詳細研究。

根據以上原則,可將河南省分為四大流域地下水系統,八個功能評價分區(不含山區),如圖3-6所示。

海河流域:(Ⅰ)太行山前傾斜平原地下水功能評價區。

黃河流域:(Ⅱ)宏農—青龍澗河地下水功能評價區,(Ⅲ)伊洛河沁蟒河地下水功能評價區,(Ⅳ)黃河下游北部地下水功能評價區,(Ⅴ)黃河下游影響帶地下水功能評價區,(Ⅵ)黃河下游南部地下水功能評價區。

淮河流域:(Ⅶ)淮河沖洪積平原地下水功能評價區。

漢水流域:(Ⅷ)南陽盆地地下水功能評價區。

(二)分區特徵

(1)太行山前傾斜平原地下水功能評價區(Ⅰ):位於博愛、淇縣、安陽一帶,系衛河及其支流沖洪積作用形成,地形上包括各支流的山前沖洪積扇及其扇前窪地。地下水為孔隙潛水,水文地質條件差別較大,洪積扇的中上部含水層粒度較粗,富水性較好;扇體的下部及扇前地帶顆粒細,富水性差。

圖3-5 地下水功能評價工作流程

圖3-6 河南省地下水功能評價分區圖

(2)宏農—青龍澗河地下水功能評價區(Ⅱ):含宏農澗及三門峽以西黃河小支流流域,東界為扣門山和三教地阻水斷層,西界至省界,南界基本與地表分水嶺一致,北界為黃河。水文地質條件較復雜,靈—陝盆地為孔隙水,沿黃河地帶受三門峽水庫水位變化影響較大,一級階地及漫灘區有開發潛力,二、三級階地及黃土塬區等大部分已超采。

(3)伊洛河沁蟒河地下水功能評價區(Ⅲ):以黃河為界,北部為伊洛河流域及河口附近直接入黃的支流流域,南部為沁蟒河流域大部地區及西部黃河北岸直接入黃的小支流流域。

沿洛河河谷地帶,包括洛陽及偃師、宜陽、洛寧等地,地下水補給條件好,水量較豐富,資源模數為(20~30)×104m3/km2,是沿河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

沁河及蟒河沖洪積扇區地下水可采量可達1.89×108m3/a;在濟源多青附近,岩溶地下水通過封口斷層補給第四系孔隙水。

(4)黃河下游北部地下水功能評價區(Ⅳ):分布於黃河沖洪積平原北部,岩性主要為粉細沙,從上游向下游顆粒逐漸變細,地下水補給條件較好,含水層富水性較好,補給模數可達16×104m3/km2左右。西北邊緣地帶岩性為粘性土,與鄰區間形成弱透水或隔水的邊界。地下水開采量大,超采嚴重。

(5)黃河下游影響帶地下水功能評價區(Ⅴ):位於黃河沖洪積平原影響帶,岩性主要為中細砂,地下水補給條件優越,含水層富水性好,補給模數可達20×104m3/(km2·a)左右,沿黃河地帶尚有較大開發潛力。

(6)黃河下游南部地下水功能評價區(Ⅵ):位於黃河沖洪積平原南部,水文地質條件與北部相似,東南部邊緣地帶岩性主要為粘性土,與鄰區間形成弱透水或隔水的邊界。地下水基本處於采補平衡狀態。

(7)淮河沖洪積平原地下水功能評價區(Ⅶ):分布在黃河沖洪積平原以南,含淮河平原及桐柏、大別山山前崗地。本區水文地質條件差異較大,平原區地下水相對較豐富,地下水位埋藏淺,含水層富水性較好,目前開采強度不大,尚有開采潛力;崗地區地形起伏大,補給條件差,含水層薄,富水性弱,在崗間河谷地區含水層相對較好,地下水具有一定的開發價值。

(8)南陽盆地地下水功能評價區(Ⅷ):含盆地內的河谷平原及周邊崗地,崗地上部為粘性土,透水性差,地下水補給條件差,富水性弱;唐、白河河谷地帶,含水層為砂礫石層,地下水的補給條件好,富水性強,是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

七、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系統評價目標,通過分析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河南省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的層次結構模型如圖3-7所示,模型共有三個層次:

(1)最高層。一般在最高層只有一個元素,是預定的系統評價目標,又稱系統層。在河南省地下水功能評價中,系統層為A層,即地下水功能可持續利用。

(2)中間層。包括影響系統目標的若干准則,又稱准則層。地下水功能評價中,包含兩層中間層:功能B層和屬性C層。B層是描述總目標功能准則,由資源功能B1、生態環境功能B2和地質環境功能B3構成;C層是描述各功能層的屬性指標,由10個屬性指標C1、C2、C3、C4、C5、C6、C7、C8、C9、C10構成,是各功能狀況的評價基礎,包含資源佔有性、資源再生性、資源調節性、資源可用性、景觀環境維持性、水環境關聯性、植被環境關聯性、土地環境關聯性、地質環境穩定性及地下水系統衰變性。

(3)最低層。包括影響系統目標各種措施、決策、方案等。對於地下水功能評價而言,最低層往往是一些影響系統目標的各種指標,也可稱為指標層,即D 層。D 層是描述各屬性指標的最基礎對象,是地下水功能評價的根基和具體評價要素。本次評價共選取19個指標,分別為D1、D2、D3、D4、D5、D6、D7、D8、D9、D10、……、D19

圖3-7 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層次結構模型

河南省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與指標等級劃分如表3-13所示。

表3-13 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與指標等級

八、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數的分級與意義

地下水功能評價可分為兩種模式:一是目標功能評價;二是主導功能評價。

對於目標功能評價模式,將地下水資源功能、生態功能與地質環境功能作為目標功能,按評價指數進行單項功能分級,不同的評價指數對應不同的功能狀況及相應的地下水利用前景。評價指數的分級與意義見表3-14。

表3-14 地下水目標功能單項評價指數的分級與意義

對於主導功能評價模式,在地下水單項功能評價的基礎上,綜合比較地下水各項功能狀況強弱,將優勢功能作為主導功能,兼顧輔助功能及弱勢功能,根據不同的功能組合特徵,確定評價區內地下水利用的可持續性,並闡明地下水利用前景。綜合評價結果的分級與意義見表3-15、表3-16。

表3-15 地下水主導功能綜合評價結果的分級與意義

表3-16 地下水主導功能綜合評價結果的組合特徵與意義

九、地下水功能區劃

在地下水功能評價的基礎上,根據評價結果,進行地下水功能區劃(圖3-8)。其目的是為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地質環境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地下水功能區劃總的原則:在某一優勢功能分區內,其綜合評價結果的等級不應低於Ⅲ級,否則不宜界定分區。

(一)功能區劃技術要求

(1)以流域尺度為地下水系統功能區劃的單元,以地下水系統各功能的協調與可持續性利用為總目標。

(2)地下水功能區劃可分為兩種模式:一是目標功能區劃;二是主導功能區劃。

目標功能區劃:根據評價結果,以不同顏色表示評價目標功能的強、較強、一般、較弱和弱。

圖3-8 河南省淺層地下水資源功能評價與區劃圖

主導功能區劃:根據目標功能區劃結果,進行主導功能區劃。根據評價結果,同樣以不同顏色表示可持續性的強、較強、一般、較弱和弱。

(二)河南省地下水生態功能區劃

劃分為5個區,參見圖3-9。

1.生態功能強區

主要呈小片狀分布在蘭考至商丘鹽漬化地區。該地區位於豫東黃河以南古河道附近,鹽漬化現象突出。

2.生態功能較強區

(1)山前崗地;

(2)開封東部至商丘西部地帶;

(3)靈三盆地南部及東部。

以上區域植被發育,且植被生態系統對地下水埋藏條件有較強的依賴性。

3.生態功能一般區

(1)太行山前傾斜平原,黃河下游北部;

(2)淮河北部汝洪河流域,桐柏大別山崗間河谷地帶;

(3)南陽盆地唐白河流域;

(4)靈三盆地黃河階地;

(5)伊洛河流域河谷地帶。

以上區域植被較為發育,且植被生態系統對地下水埋藏條件有一定的依賴性。

4.生態功能較弱區

(1)黃河下游北部鹽漬化地區;

(2)黃河下游南部,沙潁河流域;

(3)汝河下游沿岸地帶;

(4)淮河南部史灌河流域。

以上區域植被稀疏,對地下水依賴性較小。

5.生態功能弱區

(1)黃河下游影響帶;

(2)永城南部。

以上區域植被不發育,局部地區呈裸露狀態。

(三)河南省地下水地質環境功能區劃

劃分為5個區,參見圖3-10。

1.地質環境生態功能強區

(1)安陽至濮陽一帶;

(2)孟州至溫縣一帶。

圖3-9 河南省淺層地下水生態功能評價與區劃圖

圖3-10 河南省淺層地下水地質環境功能評價與區劃圖

以上區域地下水超采嚴重,目前已出現降落漏斗,存在較嚴重的地面沉降,並伴有水質惡化現象。

2.地質環境功能較強區

(1)山前崗地。水文地質條件差,水位變化敏感,地下水系統容易發生劣變。

(2)黃河下游北部博愛至滑縣一帶。有較廣泛的鹹水分布,屬於鹹水入侵潛在發生區。

(3)長葛南部,許昌中部及臨潁北部。地下水水位埋深較大,存在地面沉降現象。

(4)靈三盆地南部及東部。地下水超采嚴重,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5)南陽盆地新野東南部溧河鎮一帶。局部存在地下水超采現象,已出現小范圍降落漏斗。

3.地質環境功能一般區

(1)黃河下游大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現象,地下水位埋深6~12m。

(2)范縣西北,台前東部黃河沿岸。地下水質較差。

(3)靈三盆地黃河沿岸二、三級階地。地下水位埋深較大,一般在6m 左右。

(4)伊洛河上遊河谷地帶。地下水位埋深6~12m。

(5)南陽盆地。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在6m 左右,且局部地段存在地下水污染現象,水質較差。

4.地質環境功能較弱區

(1)長垣東部至台前一帶。

(2)原陽市區至封丘黃陵鎮,中牟萬灘鎮至開封劉店鎮。

(3)黃河下游南部崗前平原及淮河流域北端。地下水位埋深較小。

(4)伊洛河下遊河谷地帶。

(5)靈三盆地黃河沿岸一級階地及漫灘區。

上述區域地下水位埋深較小,一般在3~6m,地質環境較穩定。

5.地質環境功能弱區

(1)范縣西南部;

(2)黃河下游沿岸;

(3)淮河流域汝、洪河中下游,沙潁河下游,及黃河下游南部東側。

上述區域地下水位埋深0~3m,地質環境穩定。

(四)主導功能區劃

根據目標功能區劃結果確定各區域的優勢功能,並按表3-15以優勢功能作為主導功能進行地下水功能綜合區劃(圖3-11)。

1.可持續性強區

(1)黃河下游影響帶。資源功能強,地質環境功能與生態功能弱勢。

(2)淮河平原大部。資源功能強,生態功能次之,地質環境功能弱勢。

圖3-11 河南省淺層地下水功能綜合評價與區劃圖

2.可持續性較強區

(1)黃河下游影響帶北側。資源功能較強,地質環境功能次之,生態功能弱勢。

(2)黃河下游南部,淮河平原北部。資源功能次之,地質環境功能與生態功能弱勢。

(3)伊洛河中下遊河谷地帶,靈三盆地黃河沿岸一級階地及漫灘區。資源功能較強,生態功能次之,地質環境功能弱勢。

(4)南陽盆地中部。資源功能較強,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次之。

3.可持續性一般區

(1)太行山前傾斜平原,黃河下游北部。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都次之。

(2)開封東部至商丘西部地帶。生態功能強,資源功能與地質環境功能次之。

(3)長葛南部,許昌中部及臨潁北部。地質環境功能強,資源功能次之,生態功能弱勢。

(4)淮河北岸正陽、息縣南部,桐柏大別山崗間河谷地帶。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都次之。

(5)靈三盆地黃河沿岸二、三級階地。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都次之。

(6)南陽盆地唐、白河流域。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都次之。

(7)伊洛河上遊河谷地帶。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都次之。

4.可持續性較弱區

(1)山前崗地。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強,資源功能次之。

(2)安陽至濮陽一帶,衛輝至滑縣一帶。地質環境功能強,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都次之。

(3)范縣西北,台前東部黃河沿岸,息縣東北包信鎮。地質環境功能次之,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弱勢。

(4)睢縣中部及太康東北部楊廟至朱口鎮,蘭考東部張君墓鎮,商丘睢陽區一帶。生態功能強,地質環境功能次之,資源功能弱勢。

(5)范縣西北,台前東部黃河沿岸。地質環境功能次之,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弱勢。

(6)獲嘉至新鄉一帶,延津南部。地質環境功能強,生態功能次之,資源功能弱勢。

(7)吉利至孟州一帶。地質環境功能強,生態功能次之,資源功能弱勢。

(8)靈三盆地南部及東部。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強,資源功能次之。

5.可持續性弱區

(1)安陽及湯陰東部至內黃一帶,滑縣東部,孟州至溫縣一帶。地質環境功能強,生態功能次之,資源功能弱勢。

(2)南樂中部。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強,資源功能弱勢。

十、地下水功能區劃成果應用

(一)區劃成果應用依據

根據系統層評價與區劃結果及有關標准,對工作區地下水的各功能綜合屬性——可持續利用性及各功能之間協調性進行區位特徵和等級評價,評價綜合結論可分為「可持續性強」、「可持續性較強」、「可持續性一般」、「可持續性較弱」和「可持續性弱」,然後結合具體條件進行各分區功能狀況及其可利用前景評價,為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二)區劃成果應用分析

1.可持續性強區

(1)黃河下游影響帶。地下水可規模開采,適用於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適當處理後可作生活飲用水。其中開封—封丘沿黃地帶水質良好,適用於各種用途。地質環境功能和生態功能可弱化,一般不會出現突出的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問題。

(2)淮河平原大部。地下水可規模開采,適用於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適當處理後可作生活飲用水。該地區植被較為發育,水位埋深較淺,植被生態系統對地下水位變化較為敏感,開采過程中應保持地下水位不低於其生態控制水位。該地區地質環境穩定,除淺層地下水(小於20m內)水質污染嚴重外,一般不會出現突出的地質環境問題。

2.可持續性較強區

(1)黃河下游影響帶北側。地下水適用於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適當處理後可作生活飲用水,可適度開采。該地區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現象,水位埋深6~12m,應合理開采以避免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生態功能可弱化,一般不會出現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

(2)黃河下游南部,淮河平原北部。地下水可適度開采,適用於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適當處理後可作生活飲用水。地質環境功能和生態功能可弱化,一般不會出現突出的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問題。

(3)靈三盆地黃河沿岸一級階地及漫灘區,伊洛河中下遊河谷地帶。地下水可適度開采,適用於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適當處理後可作生活飲用水。該地區植被較為發育,植被生態系統對地下水位有一定的依賴性,開采過程中應注意控制地下水位。該地區水位埋深較大,一般介於6~12m 之間,在洛陽東北部出現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水位埋深達16m,並出現地面沉降現象,中心降深達0.14m。因此在開采過程中應注意控制地下水水位,尤其是在地面沉降區應適當限制開采。

(4)南陽盆地中部。地下水可適度開采,水質良好,適用於各種用途。該地區植被較為發育,且地下水位有持續下降趨勢,開采過程中應注意調控地下水水位埋深。

3.可持續性一般區

(1)太行山前傾斜平原,黃河下游北部。地下水應調節開采,適用於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適當處理後可作生活飲用水。其中淇縣—鶴壁東部水質良好,適用於各種用途。該地區地下水位埋深12~16m,且有持續下降的趨勢,開采過程中應重視對地下水位的控制,避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出現與蔓延。

(2)開封東部至商丘西部地帶。地下水應調節開采,適用於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適當處理後可作生活飲用水。該地區植被發育,生態需水量較大,且存在大面積鹹水分布與土壤鹽漬化現象,應適度限量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

(3)長葛南部,許昌中部及臨潁北部。地下水應調節開采,適用於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適當處理後可作生活飲用水。該地區地下水水位埋深較大,存在較為嚴重的地面沉降現象,中心降深目前已達0.17m,且以0.004m/a的速率下降。因此在開采過程中應注意嚴格控制地下水位,以防止地面沉降范圍的進一步擴大。

(4)淮河北岸正陽、息縣南部,桐柏大別山崗間河谷地帶。地下水應調節開采,水質良好,適用於各種用途。該地區植被較為發育,水位埋深較淺,植被生態系統對地下水位變化較為敏感,開采過程中應保持地下水位不低於其生態控制水位。除正陽—息縣南部地下水出現輕微持續下降現象外,其餘地區地質環境穩定,一般不會出現突出的地質環境問題。

(5)靈三盆地黃河沿岸二、三級階地。地下水應調節開采,水質良好,適用於各種用途。該地區由於超采嚴重,地下水位埋深較大,介於12~16m 之間,且有持續下降趨勢,開采過程中應注意調控地下水位。

(6)南陽盆地唐、白河流域。地下水應調節開采,適用於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適當處理後可作生活飲用水。該地區開采程度較高,地下水位埋深較大,一般在6m 左右,開采過程中應注意調控地下水水位。

(7)伊洛河上遊河谷地帶。地下水應調節開采,水質良好,適用於各種用途。該地段應注意涵養水源,以保證一定的河流基流。

4.可持續性較弱區

(1)山前崗地。該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差,水位變化敏感,地下水系統容易發生劣變,且植被發育,對地下水埋藏條件有較強的依賴性。因此需要保護生態環境與地質環境,應調減開采地下水。

(2)安陽至濮陽一帶,衛輝至滑縣一帶。以上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地下水位埋深大於16m,且呈持續下降趨勢,水質較差,局部地段有惡化現象,因此應調減開采地下水。

(3)睢縣中部及太康東北部楊廟至朱口鎮,蘭考東部張君墓鎮,商丘睢陽區一帶。以上地區水質極差,不宜飲用。植被發育,生態需水量較大,並存在大面積鹹水分布與土壤鹽漬化現象,地下水應調減開采。

(4)范縣西北,台前東部黃河沿岸,息縣東北包信鎮。以上地區水質極差,不宜飲用,水位埋深較大,地下水應調減開采。

(5)獲嘉至新鄉一帶,延津南部。該地區水質極差,不宜飲用,地下水應調減開采。

(6)洛陽吉利區至孟州一帶。該地區水質極差,不宜飲用,地下水超采嚴重,出現地下水降落漏斗,並伴生地面沉降現象,應調減開采地下水。

(7)靈三盆地南部及東部。該地區南部水質較差,東部水質極差,且地下水超采嚴重,水位埋深超過16m,應調減開采地下水。

5.可持續性弱區

(1)安陽及湯陰東部至內黃一帶,滑縣東部及孟州至溫縣一帶。以上地區超采極其嚴重,水位埋深達18~20m,已成為地下水位區域降落漏斗中心,且水質極差,不宜飲用,因此不宜開采地下水。

(2)南樂中部。該地區超采極其嚴重,水位埋深達20~32m,已成為地下水位區域降落漏斗中心,存在較為嚴重的地面沉降現象,且水質極差,不宜飲用,因此不宜開采地下水。

十一、地下水開發利用建議

(一)挖掘潛力,進一步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

河南省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開發,主要集中在北中部地區,南部、東南部及黃河沿岸地下水開發程度較低,不少地區地下水水位埋藏淺,處於自然補排狀態,水資源的利用程度低下。應加強地下水的合理開發利用,降低地下水位,改變水循環,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根據有關資料分析,除開發程度較低的地區需加強開發外,北中部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仍有局部富水地段尚有開發潛力,應挖掘潛力進一步開發。

(二)注重保護,兼顧地下水生態與地質環境功能

河南省地下水開發利用中主要存在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地下水水質污染、地面沉降、鹹水入侵、土地沙化、土地鹽漬化等生態與環境地質問題。在安陽至濮陽一帶、焦作南部出現了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現象。許昌、開封、洛陽、濮陽等地發生較嚴重的地下地面沉降。靈三盆地、南陽盆地中部、豫東南等地區水質污染嚴重。應在生態與地質環境脆弱區限制或調節地下水開采,加大地下水質保護與污染治理力度,重視生態及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涵養。

(三)統籌規劃,實現地下水可持續利用

地下水的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存在固有的內在規律。無論哪一功能被過度利用,都會引起其他功能的相互變化。因此,應統籌協調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與地質環境保護的關系,因地制宜確定地下水功能區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目標,實現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柒』 河南的水資源為什麼稀少

首先南水北調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簡單的說就是修條水渠(不僅僅是水渠,也有泵站等提水工程)把南方的水引到北方(主要是華北),分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涉及河南省的主要是中線工程,水源地為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主要向輸水沿線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的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產用水。
其次,河南的多年平均水資源量是413.4億m³(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人均水資源量420m³左右,相當全國平均水平的1/5和1/6,屬於嚴重缺水省份。這是從數字上來看是缺水,但實際上尚沒有達到對生產生活以及生態環境產生十分嚴重影響的地步,缺水程度遠遜於京津等華北地區。一個地區的水資源量是相對固定的,本質上是無法人為增加的。
修建三門峽這樣的水利工程只能解決工程型缺水問題,並且當年修建三門峽主要目的也是要解決的是黃河的水患問題,實現黃河水清的目標,但根據部分專家的觀點,三門峽的修建沒有實現黃河水清,至於水患問題,只是將河南的水患問題移到了陝西,當年清華大學黃萬里教授曾因反對修建三門峽被打擊為右派,現在按相當一部分專家的觀點,三門峽至少在當年就不應該修建。多修水壩並不能完全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相反如果不合理的管理和調度反而可能造成無水可用,上游的水都被水庫等水利工程截留或被當地利用,下游必然無水可用,上個世紀90年代大規模的黃河斷流就是例證。

『捌』 華北平原(河南)地下水資源管理初探

劉繼朝蘭自亭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新鄉,453002)

摘要21世紀的發展觀和地下水資源管理新趨勢是從末端走向起始,從集中走向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由向自然索取轉向與自然和諧共生,恢復和修復已被破壞的水文地質生態系統為主題,以統一管理,合理開采,實現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本文在分析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利弊的基礎上,重點論述了與地下水相關的環境地質問題從技術、管理、知識普及三方面探索合理開發利用的方案,以期達到地下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

關鍵詞地下水資源環境問題開發利用管理

前言

21世紀的發展觀和地下水治理新趨勢是全壽命周期模式,從末端走向起始,從集中走向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由向自然索取轉向與自然和諧共生。地下水資源管理是因應地下水被大量開發後,引發環境問題而發展的一門應用科學。它包含水文地質學、地下水資源開發活動的相關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技術經濟環境等階層及領域。當前,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研究,應全面的分析研究以往開發利用方式引發的環境問題和取得的成果,總結經驗教訓,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線,以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技、管理、提高認識為突破口,探索實用型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恢復和修復已被破壞的地下水生態系統,保障地下水生態系統健康。

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要解決好三方面的問題:①以水文地質科技創新為支撐點,從技術上保障按地下水資源賦存和分布規律,因地制宜地制定相應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戰略。水資源調蓄要從以地表調蓄為主向地表、地下聯合調蓄的戰略轉變,堅持采補平衡、合理調控、保護水質、優質優用、地表水與地下水統籌兼顧的原則,綜合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②以加強地下水資源管理立法為標志,實現包括法律、行政和經濟技術等方面齊抓共管,制定並實施地下水資源營運管理規劃目標。③以宣傳教育為手段,提高人們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意識,讓計劃、方案、目標落到實處。

1與地下水開發利用有關的主要問題

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不但能夠滿足人們對水的需要,而且還可以有效防治地下水位較高造成的土壤鹽漬化等環境問題。此外,「地下水庫」和地表水庫一樣具有很強的調蓄功能,在合適地段,合理開采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有利於增加地表水體及降水的入滲補給量,有利於防洪,同時可以減少潛水蒸發的損失。然而,不科學地、索取性地、不分地段地長期過量開采地下水或因地表水開發便利而忽視地下水開發必然引發生態環境問題。近年來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一方面為從水源的角度保障了綜合國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面沉降、水質污染等環境地質問題,造成了災害和經濟損失。

1.1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對地質環境的改良作用

首先,黃河沿岸及山前沖洪積扇邊緣等地由於長期地下水水位偏高,造成的土壤鹽漬化及水質較差的問題,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水位下降及引地表水灌溉共同作用下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昔日的鹽鹼荒成了今日的糧倉。

其次,研究資料表明,一般情況下,地面蒸發的最大深度約4m,且隨深度增加蒸發強度減小。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適當地降低了地下水位,一方面,減少蒸發量,增加了地表水及降水的補給空間,增加了可利用資源量。

第三,在工程建設方面,地下水位下降,提高了地基承載力,減小了地震液化的可能性,方便了地下工程施工,為工程建設節約了大量的資金,也改善了人們的居住環境。

1.2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引發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1.2.1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問題(水量平衡問題)

長期過量開采,指一定地域內多年平均地下水實際開采量超過了該地域多年平均地下水可開采量,並造成了地下水水位多年持續下降的現象。也就是說在某一開采量下無法在人們可承受的范圍內達到采補平衡。它帶來的危害是:表面上水位持續下降,地下水資源利用成本增加,含水層被疏干,地下水源衰竭,泉水斷流,濕地消失,生物資源減少等;本質上是嚴重破壞了地下水原有的補排平衡關系,損害了地下水生態系統健康。地下水在新的條件下尋求新的平衡關系,重建生態系統過程中,必將對原有的包括人類在內的生態系統產生一系列影響。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問題的解決辦法是改按需取水為按可開采量取水,調整開采含水層層次和地段,控制開采量和進行人工回灌等措施,使水位回升。

近十幾年的資料表明,在華北平原(河南)主要發育有五個較大的淺層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分布,分別為:武陟北漏斗、安陽漏斗、新鄉漏斗、濮(陽)清(豐)南(樂)漏斗、滑縣漏斗。1991~2000年間,安陽市漏斗中心水位10年累計下降了11.25m,內黃北漏斗中心水位10年累計下降了12.85m,南樂東北漏斗中心水位10年累計下降8.88m,武陟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中心水位10年累計下降5.08m。

1.2.2地面沉降、地裂縫(力學平衡問題)

此類環境地質問題都是地下水與其賦存的介質在地水壓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條件下尋求力學平衡的結果。地面沉降和地裂縫是鬆散地表土體壓縮而出現的大面積地面標高降低的現象,具有成生緩慢、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成因機制復雜和防止難度大的特點。現有研究資料表明,地面沉降主要由開采深層承壓水引起。其基本危害是:①損失地面標高從而降低了防洪,抵禦風暴的標准和能力;②危及建築物及市政設施的安全,造成河流、水庫堤壩的開裂甚至潰堤(壩)。此類環境地質問題的冶理應加強城市地下水資源管理的力度,應搞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精心設計,並設置區域性的觀測網,對開采量、水位及地面標高進行長期的系統監測。

濮陽市新區從1997年至2001年,在不同地段累積沉降量分別達到41~57mm,其差值為16mm,沉降存在很大不均勻性。同時濮陽市地面沉降范圍,與地下水位下降漏斗范圍近似一致,說明地面沉降與地下水開采具有相關關系,地下水過量開采應是地面沉降的原因之一。

1.2.3地下水污染(水質平衡問題)

地下水污染主要呈點狀、片狀和線狀分布。片狀污染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棄物污染源通過地表水及大氣降水直接或間接給地下水造成水質污染。線狀污染主要是排污河入滲形成的地下水水質污染。同時,由於許多河已成季節性河流,而各種污染物排放有增無減,致使污染物質不能隨水排走,而集於乾涸的河床中,形成新的污染源,隨洪水入滲污染地下水。與此同時過量開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動力場和水化學場發生改變,也會造成地下水某些物理化學組分如微生物含量增加,而引起水質惡化。地下水污染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影響人身健康、影響產品質量、損害設備、增加處理費用等。

據2002年調查地表水除黃河、淇河為Ⅱ類水外,其餘的皆為V類水。這些污染河渠皆是地下水的線狀污染源。由於近期採用造紙廠污水、生活污水和化工廠廢水進行灌溉,華北平原(河南)造成地下水

升高,局部地方超過飲用水標准(250mg/l),硬度大於450mg/l(以CaCO3計)達450~550mg/l,酚大於0.001mg/l。濮陽東南部、范縣南部遭受As、Pb污染。

2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方案

2.1地下水資源開發技術方案

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總的技術研究策略是:在分析研究地下水資源環境約束條件的基礎上減少蒸發,奪取入海棄水,控制新污染,修復老污染,科學布局,合理避災。

為了增加地下水可采資源量,可在黃河沿岩岸水位埋深小於3m區(原陽縣南半部、范縣、台前)及太行山前沖洪積扇邊緣輝縣等潛水水位小於4m的地區加大開采量,盡可能地減少地面蒸發的損失。同時由於大量開采淺層地下水,使水位大范圍地下降,減弱了蒸發積鹽作用,加上大量引用山區水庫水和黃河水灌溉,加大了淋濾和稀釋作用,使表層土壤鹽份降低,鹽鹼地面積大范圍地減少或消失,促進了鹽鹼地治理和土壤改良和地下水水質良性發展。其正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為了在雨季或洪水季節奪取入海棄水增加地下水補給量可以採用一些人工補給地下水手段。在入滲條件較差的平原區可以建一些人工雨水系統,用人工溝渠加入滲入工砂井砂坑的辦法增大入滲量;黃河的洪水是在條件許可時分流,可以考慮利用衛河及農田灌溉網補給武陟漏斗、新鄉漏斗、滑縣漏斗及濮清南漏斗,甚至華北平原大漏斗。

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所帶來的環境地質問題是世界共性問題,是科技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會隨著科技經濟的高度發展而消失,現階段我們可採用合理布局的方法將水環境地質問題控制在經濟損失較小的地區,將損失降至較小。像濮陽市在新區大量集中開采地下水必然造成不均勻性地面沉降災害,可以考慮到南部農田等無人區進行開采,這樣沉降發生了也是有地質災害無經濟損失。華北平原(河南)是華北平原地下水系統的源頭部分,這個地區的水質污染處理應是以保護水源為目標。其中石油類污染防治可採用物理清除和生物修復(在污染區種植楊柳及紫花苜蓿等)相結合的方式;工業污染治理將從末端治理為主轉變為源頭控制為主的全壽命周期的治污模式,大力推行以清潔生產為代表的污染預防戰略,淘汰耗能較高、用水量大、技術落後的產品和工藝,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削減污染排放量,同時污染物的排放應避開水源保護達標排放;城鎮生活垃圾處理應做好處理場的選址應避開地下水位淺,地層岩性易於入滲的地區及水源保護區;農業污染防治應以測土施肥為基礎科學種田,避免施用高殘留農葯。對於地下水區域性下降問題,應改變集中大規模開採的思路,及時尋找啟動後備水源地循環開采,給水源以恢復期以防產生或加劇地面沉降等力學性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

此外,水資源是動態資源,要實現合理開發利用必須及時了解地下水狀況,為此應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統一的地下水位、水量和水質以及地面變形的監測網站,及時掌握和預報地下水的動態變化,為開發利用和保育地下水資源提供科學的依據。為此水文地質技術人員適時地按地下水含水系統探明可采資源量,提出開采技術方案,避免區域性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適時地制定地下水開發利用調蓄實施技術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蒸發,奪取入海棄水,增加可采資源量;適時地從技術上保障按地下水資源賦存和分布規律,因地制宜地制定相應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戰略,劃定水資源保護區,避免大規模污染事件的發生,制定現狀條下可行的水質保護技術方案。

2.2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方案

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主要是司法、行政和經濟等方面的管理。

地下水資源管理法律是為合理勘查、開發利用和監督保育地下水資源,為防止地下水環境惡化而制訂的,將地下水資源管理的政策、措施辦法,以法規形式規范社會全體人民,使政府可以做到依法管理地下水資源的目的。目前美國、英國、法國等諸多國家,都已頒布有關地下水資源管理法。水資源所有權被規范為國家所有,建井開采地下水必須經過申請及審查,以期達到健全地下水水權,進而對地下水資源運用做有效的管理。建議各地依據實際情況制定地下水資源管理地方法,從法律上保障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如引黃灌溉每年發生的上下游爭水問題就急需地方立法解決。

為使地下水資源管理法規及經濟技術措施能貫徹執行,必須建立全方位的水資源行政管理機構。考慮到行政區劃及地下水系統分布不一的情況下,不利於水資源的管理,可考慮按地下水系統設立地下水資源管理機構,管理地下水資源。用現有的行政機構管水會出現各算各的賬,形成地下水開采量在每個行政區內都不超采,但整個地下水系統總量已嚴重超採的現象,形成各地爭水的局面,走上無序開採的老路。

地下水資源經濟管理是將合理開采地下水的措施落到實處的關鍵。地下水資源管理除了要考慮地下水源形成的自然條件,還要考慮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間的復雜關系。如供水與排水途徑,地表水、地下水、洪水、淡水、鹹水等的聯合調度等經濟技術措施。政府部門應宏觀調控,進行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所必需的水利設施建設,同時投資治理或防治可能出現的水環境地質問題。例如:中原油田採油區雖未發現地下水污染,但大量原油灑落地表已對地下水造成了潛在的威脅。

2.3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知識普及方案

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方案的推行涉及億萬城鄉居民的生產與生活,要加強宣傳教育,使廣大幹部群眾把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管理變為自覺行動,這樣,合理開發利用方案才能順利推行。為此要開展以下工作:

(1)通過各種途徑,積極開展水環境問題的宣傳、普及教育,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減災意識。

(2)查明存在實質性的問題,通過建立激勵機制,讓合理用水的單位和個人不吃虧,讓人民對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有動力,逐步完成由引導到從自發到自覺的轉變。在城市區以價格機制及強制手段等手段加強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在農村的基本形式,思想教育,技術引導轉產為主強制為輔。

(3)因水制宜為不同地區搭建不同的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的平台。對不同的經濟發達地區有不同的政策。

(4)加強地下水資源文化培養,以文學為社會服務,反映時代生活,引領思想發展為主,發展水資源建設文化,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文化。

(5)加強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理論知識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轉變水是取之不竭用之有盡的思想,水又不要錢的觀念。讓人們明白水資源是基礎自然資源,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因素;水是戰略性經濟資源,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人們合理用水的共產主義精神,加強實用技術指導工作,營造好的用水環境。

3結語

展望未來,水資源正日益影響全球的環境與發展,甚至可能導致國家間沖突。探討21世紀水資源的國家戰略及其相關科學問題,已成為21世紀全球共同關注和各國政府的重點議題。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黨和政府領導廣大人民進行了規模空前的水利建設,取得了的巨大成就,為保障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創造了條件。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水利發展的模式基本屬於粗放型。不少工程的安全標准不高,建設質量較差,配套設施不全,管理工作薄弱,用水浪費很大,水質污染嚴重,至今未能建立起良性運行的機制。在全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出現了水資源的緊缺與用水浪費並存;地下水環境惡化等問題,並造成了一定的地質災害等問題。為此,建議對水資源的供需平衡,要從過去的以需定供轉變為在加強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礎上,保證供水;改革水資源的管理體制、水資源的投資機制和水價政策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地下水統一管理,明確節流和治污的必要性,以「節流優先,治污為本,多渠道開源」作為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新戰略,建立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全壽命周期模式,以促進城市水系統的良性循環。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