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鄭州 » 楚姓河南

楚姓河南

發布時間: 2021-03-15 12:32:27

Ⅰ 我姓楚,但是我們這邊沒有姓楚的哎,人家都說我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後代,我總是笑,我想知道楚姓的由來

起源
楚(Chǔ)姓源出有五: 1、出自羋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苑》、《通志•氏族略》、《風俗通》所載,周成王封顓帝高陽氏之裔鬻熊之曾孫熊繹於丹陽,國號荊,後遷都於郢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北之舊郢城),始改國號楚,後世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楚姓。 2、出自姬姓,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萬姓統譜》所載,周平王庶子林開之裔,魯大夫林楚之後,以祖名為氏,稱楚姓。 3、出自上古賢者楚老,當為楚姓之始。 4、出自春秋時楚隆之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出自春秋時趙孟(即趙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後。 5、出自他族有此姓。僳僳族害饒時氏,漢姓為楚;今土家等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熊繹。西周楚國建立者,文王師鬻熊之曾孫,熊盈族之裔。周初,熊盈族助紂王子武庚叛周,失敗後被迫南下,辟荊山(今湖北南漳西)為根據地,另圖發展。至熊繹時,成王念及鬻熊之功,封其都於丹陽,國號荊,爵同子男。後其遷都於郢,始改國號楚。楚於東周時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曾一度十分強大。戰國後期楚滅於秦,其後世子孫為紀念故國,有以國為氏者,稱楚姓,並尊始建楚之熊繹為楚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春秋戰國時,楚國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特別是楚莊王時,國勢之強,天下莫敢與之爭鋒,大有問鼎中原之勢。但後來由於佞臣弄權,楚王昏庸,加之秦國變法後,崛起於西方,楚國逐漸衰微,公元前二二三年,楚終為秦所滅,楚姓之大宗正式產生。在熊繹之後的楚姓產生之前,其它源流的楚姓已分布於魯(都今山東省曲阜)以及當今之山西、河南等地。歷漢魏而降,楚姓之大族繁衍於江陵縣與新平郡,江陵縣位於今湖北江陵一帶,毋庸置疑應是楚姓之祖居地之一,而新平郡位於今陝西彬縣,可見楚姓入陝西之早。南北朝至隋唐間,楚姓如同漢魏時期一樣表現得非常沉寂,令人難知其繁衍播遷的准確情況,但楚姓以上述郡望為中心,漸播遷於今湖南、四川、重慶、江西、安徽、河北等地。宋朝以後,楚姓見諸史冊者漸多起來。南宋至元,楚姓因戰亂之苦,漸有南遷於雲南、廣西、廣東者。元朝末年,朝政腐敗,官場黑暗,戰亂頻繁,災疫連綿,始建明後,人口減員甚巨,為「緩解中原之急務」,明政府強制山西百姓移民,是故明初,山西楚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北京、天津等地。明中葉以後,在祖國西北之甘肅、寧夏等地,也有了楚姓人家,而在西南的楚姓則有南入越南、緬甸等其它東南亞國家的。此際也有沿海之楚姓飄洋過海,入台灣或國外者。明末滿清軍隊屠川後的湖廣填四川,則有兩湖之楚姓入居今四川、重慶之地。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山東、河北等地之楚姓有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進入遼寧等地者。如今楚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楚姓約佔全國漢族楚姓人口的一半以上。楚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七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二。
歷史名人
楚衍:開封胙城(今河南省延津)人,宋朝天文學家。少通四聲字母。尤得《九章》、《緝古》、《綴術》諸算經之妙。明相法及《聿斯經》,善陰陽、星歷之數。自陳試《宣明歷》,補司天監學生,遷保章正。仁宗天聖初造新歷,授靈台郎,制《崇天歷》。進司天監丞。後又造《司晨星漏歷》,官終管勾司天監。 楚弁:安豐蒙城(今屬安徽省)人,元代將領。初仕金,為鎮國上將軍、壽春府防禦使。金亡,降宋,命守宿州。窩闊台汗十一年,以州降蒙古,命守之,宋兵來攻,城破戰死。 楚鼎:楚弁之子,官居元之懷遠大將軍,領兵鎮寧國。後從範文虎渡海侵日本,大風壞船,挾破板船漂流三晝夜至高麗。 楚璋:山東省朝城人,明初官吏。通經書,仕元為翰林學士。洪武初以明經舉,任儒學訓導,升詹事府丞。 楚智:明初將領。洪武時先後從馮勝、藍玉出塞有功,官至都指揮。燕王朱棣起兵,其與李景隆率兵拒敵,以勇稱,後與燕兵戰死於夾河。 楚煙:山東省曹州(今菏澤)人,明末官吏。天啟五年進士。授龍溪知縣,遷戶部主事,致仕歸。崇禎末,清兵破城,力拒被殺。有《紫芝堂集》。 楚芝蘭:汝州襄城(今河南省臨汝)人,北宋官吏。初習《三禮》,忽自言遇有道之士,教以六壬、遁甲之術。適逢朝廷博求方技,遂自薦。以占候有據,擢為翰林天文。授樂源縣主簿,遷司天春官正,判司天監事,官至尚書工部員外郎,後因事貶為遂平令。 楚昭輔: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人,宋代將領。初任軍器庫使,太祖外出征討,委任其為京城巡檢,累遷樞密副使。太宗時官拜樞密使。為將以才幹稱,性勤介,人不敢幹以私,惟吝嗇而已。 楚建中:洛陽人,宋代大臣。出身進士,初官滎河知縣,有治聲。有遠見,建議修築抵禦西夏之城防,西夏人聞有備果不敢犯。歷夔路、淮南、京西轉運使,累遷陝西都轉運使,知廣州、江寧、成德軍,以正議大夫致仕。 楚執柔:宋朝官吏。徽宗政和中任江陰丞,任內大力治水,使縣內諸水道疏而不壅,節而不濫,六千餘頃農田得益。 楚圖南:(1899.8—1994.4)男,字高寒,漢族。1935年改名楚曾進入暨南大學史地系任教。1943年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為雲南民盟組織的負責人之一。1945年10月在民盟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49年歲末,遵照鄧小平指示,楚圖南又南下重慶負責大西南文化教育工作。1953年,調回北京,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1954年5月,楚圖南擔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會長。1978年4月,楚圖南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五屆全國政協常委。楚圖南於1994年4月11日逝世,享年95歲。
郡望堂號

郡望
江陵縣:秦代設置,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南朝齊改置郡,轄境相當今湖北省江陵及川東一帶。 新平郡:東漢設置,治所在漆縣(故城在今陝西省彬縣),轄境相當今陝西省彬縣、長武、永壽、甘肅涇川、靈台等縣地。
堂號
楚姓的主要堂號有:「秉德堂」、「江陵堂」、「剛介堂」、「紫芝堂」、「聽雪堂」等。
宗族特徵
1、春秋戰國時代,楚氏先人一度表現搶眼,而亡於秦後,卻突然間銷聲匿跡,可以說楚姓於宋朝以前一直表現的比較沉寂。 2、楚與熊、荊、米等姓氏可以說是同一大樹的不同枝葉。 3、楚姓之獨特適用楹聯有:「春秋並列五伯,戰國躍居七雄」,「司晨星漏傳萬世,姑蘇台圖煥千秋」,「宋朝炳炳轉運使,元代彪彪大將軍」等。

Ⅱ 楚姓的姓氏名望

楚 兒
唐代人,字潤娘,辨慧能詩。曾為妓,後從良,嫁於萬年縣捕盜官郭鍛,並不幸福。
楚 衍
開封胙城(今河南省延津)人,宋朝天文學家。少通四聲字母。尤得《九章》、《緝古》、《綴術》諸算經之妙。明相法及《聿斯經》,善陰陽、星歷之數。自陳試《宣明歷》,補司天監學生,遷保章正。仁宗天聖初造新歷,授靈台郎,制《崇天歷》。進司天監丞。後又造《司晨星漏歷》,官終管勾司天監。
楚 弁
安豐蒙城(今屬安徽省)人,元代將領。初仕金,為鎮國上將軍、壽春府防禦使。金亡,降宋,命守宿州。窩闊台汗十一年,以州降蒙古,命守之,宋兵來攻,城破戰死。
楚 鼎
楚弁之子,官居元之懷遠大將軍,領兵鎮寧國。後從範文虎渡海侵日本,大風壞船,挾破板船漂流三晝夜至高麗。
楚 璋
山東省朝城人,明初官吏。通經書,仕元為翰林學士。洪武初以明經舉,任儒學訓導,升詹事府丞。
楚 智
明初將領。洪武時先後從馮勝、藍玉出塞有功,官至都指揮。燕王朱棣起兵,其與李景隆率兵拒敵,以勇稱,後與燕兵戰死於夾河。
楚 煙
山東省曹州(今菏澤)人,明末官吏。天啟五年進士。授龍溪知縣,遷戶部主事,致仕歸。崇禎末,清兵破城,力拒被殺。有《紫芝堂集》。
楚芝蘭
汝州襄城(今河南省臨汝)人,北宋官吏。初習《三禮》,忽自言遇有道之士,教以六壬、遁甲之術。適逢朝廷博求方技,遂自薦。以占候有據,擢為翰林天文。授樂源縣主簿,遷司天春官正,判司天監事,官至尚書工部員外郎,後因事貶為遂平令。
楚昭輔
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人,宋代將領。初任軍器庫使,太祖外出征討,委任其為京城巡檢,累遷樞密副使。太宗時官拜樞密使。為將以才幹稱,性勤介,人不敢幹以私,惟吝嗇而已。
楚建中
洛陽人,宋代大臣。出身進士,初官滎河知縣,有治聲。有遠見,建議修築抵禦西夏之城防,西夏人聞有備果不敢犯。歷夔路、淮南、京西轉運使,累遷陝西都轉運使,知廣州、江寧、成德軍,以正議大夫致仕。
楚執柔
宋朝官吏。徽宗政和中任江陰丞,任內大力治水,使縣內諸水道疏而不壅,節而不濫,六千餘頃農田得益。

Ⅲ 山東楚姓的輩分是怎麼分的

我們這是河南省的楚姓遷來的,與其輩分不符,急需查找山東楚姓輩分是咋排的

Ⅳ 楚姓氏那個省市最多

當代楚姓的人口大約有28萬,為第二百五十二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楚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四川、湖南,這四省大約占楚姓總人口的73%,河南為楚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楚姓總人口的四成。其次分布於江蘇、陝西、黑龍江、山東、安徽等地。楚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豫鄂渝、冀晉京津南部、陝寧大部、甘肅東南、四川東部、貴州北部、廣西北部、湖南大部、江西西北、蘇皖魯大部、內蒙古東北、黑龍江、吉林大部,楚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0.2%睽笙j以士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6.2%,居住了大約81%的楚姓人群。

請採納

Ⅳ 現在全國楚姓的人口有多少啊

邢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Ⅵ 楚姓,冷姓,藍姓是怎樣來的

姓氏源流 楚(Chǔ)姓源出有五: 1、出自羋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苑》、《通志·氏族略》、《風俗通》所載,周成王封顓帝高陽氏之裔鬻熊之曾孫熊繹於丹陽,國號荊,後遷都於郢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北之舊郢城),始改國號楚,後世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楚姓。 2、出自姬姓,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萬姓統譜》所載,周平王庶子林開之裔,魯大夫林楚之後,以祖名為氏,稱楚姓。 3、出自上古賢者楚老,當為楚姓之始。 4、出自春秋時楚隆之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出自春秋時趙孟(即趙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後。 5、出自他族有此姓。傈僳族害饒時氏,漢姓為楚;今土家等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 熊繹。西周楚國建立者,文王師鬻熊之曾孫,熊盈族之裔。周初,熊盈族助紂王子武庚叛周,失敗後被迫南下,辟荊山(今湖北南漳西)為根據地,另圖發展。至熊繹時,成王念及鬻熊之功,封其都於丹陽,國號荊,爵同子男。後其遷都於郢,始改國號楚。楚於東周時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曾一度十分強大。戰國後期楚滅於秦,其後世子孫為紀念故國,有以國為氏者,稱楚姓,並尊始建楚之熊繹為楚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春秋戰國時,楚國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特別是楚莊王時,國勢之強,,天下莫敢與之爭鋒,大有問鼎中原之勢。但後來由於佞臣弄權,楚王昏庸,加之秦國變法後,崛起於西方,楚國逐漸衰微,公元前二二三年,楚終為秦所滅,楚姓之大宗正式產生。在熊繹之後的楚姓產生之前,其它源流的楚姓已分布於魯(都今山東省曲阜)以及當今之山西、河南等地。歷漢魏而降,楚姓之大族繁衍於江陵縣與新平郡,江陵縣位於今湖北江陵一帶,毋庸置疑應是楚姓之祖居地之一,而新平郡位於今陝西彬縣,可見楚姓入陝西之早。南北朝至隋唐間,楚姓如同漢魏時期一樣表現得非常沉寂,令人難知其繁衍播遷的准確情況,但楚姓以上述郡望為中心,漸播遷於今湖南、四川、重慶、江西、安徽、河北等地。宋朝以後,楚姓見諸史冊者漸多起來。南宋至元,楚姓因戰亂之苦,漸有南遷於雲南、廣西、廣東者。元朝末年,朝政腐敗,官場黑暗,戰亂頻繁,災疫連綿,始建明後,人口減員甚巨,為「緩解中原之急務」,明政府強制山西百姓移民,是故明初,山西楚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北京、天津等地。明中葉以後,在祖國西北之甘肅、寧夏等地,也有了楚姓人家,而在西南的楚姓則有南入越南、緬甸等其它東南亞國家的。此際也有沿海之楚姓飄洋過海,入台灣或國外者。明末張獻忠屠川後的湖廣填四川,則有兩湖之楚姓入居今四川、重慶之地。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山東、河北等地之楚姓有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進入遼寧等地者。如今楚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楚姓約佔全國漢族楚姓人口的一半以上。楚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七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二。 冷(Lě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衛國開國君主康叔的後代,是一個用封地作為姓氏的姓。康叔名封,開始被封於康,所以歷史上也有將他稱為康叔封的。武庚叛亂被平反以後,周國公把原來商朝的土地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的後代有被封於冷水的,他們用封地作為姓氏,稱為冷氏。 2、源於上古,以技藝為姓,是泠氏所改。相傳黃帝有一個樂官叫做泠倫,是我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讓他制定音律,他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道昆侖山北,才在山後發現了一種適宜於做律管的竹子,他採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為黃鍾律。然後按比例製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昆侖山下,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據說,公鳳凰能叫出六種聲音,雌鳳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音。這十二種聲音正好與他製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音相同。泠倫將十二樂律的奇數音叫做「律」,偶數各音叫做「呂」。和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接著泠倫又製作了是二口編鍾,使他們同宮、商、角、征、羽相配合。這些完成以後,便於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在奎方位的時候,由泠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咸池》。並賜他以名為姓,稱為泠氏。泠又寫做冷。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宮廷音樂的人稱為「伶人」。後來又成為演員的名稱。泠倫的後代子孫稱為泠氏,後來寫錯,誤傳為冷,成為冷氏。 3、出自小數民族中有冷姓。宋代羌族、現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冷姓。 ■遷徙分布 (缺)冷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傳黃帝時有個樂官名叫伶倫,他制定了中國古代的樂律,並同榮將一起鑄造了12口編鍾,演奏黃帝親自創作的《咸池》樂。黃帝為表彰伶倫的功勞,便賜他為伶姓。此後,「伶」成為宮廷掌管宮廷音樂舞蹈的官員,後成為演員的代稱。而因為當時造字過程並沒結束,且伶的古音與冷相同。所以伶氏又為冷氏。又一說,冷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後人,有被封地於冷水(今陝西省內),後人即以封地名為姓,稱為冷姓。冷氏望族居住在新蔡(今天的河南省境內)、京兆(今陝西省長安東)。 姓氏源流 藍(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羋姓。春秋後期,楚國有個大夫叫亹,因任藍縣尹(在今湖北省荊門縣東),又稱藍尹亹。藍尹亹的後代子孫以「藍」為姓。 2、出自嬴姓,為伯益之後。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為藍(即藍田,今陝西省藍田縣)君,他的後代遂以封邑地名為姓,稱藍姓。 3、出自賜姓。據《藍氏族譜》則將得姓追溯到更遙遠的年代,族譜載,藍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為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臨誕時有熊國君貢秀藍一株,帝甚喜,因賜姓曰藍,賜名曰昌奇,後分封於汝南,遂以此地名為郡,後子姓蕃衍,遍處雍、青、徐、荊、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藍姓皆公遺裔」,汝南堂名源此。當代不少地方,習慣上把藍姓與蘭姓混為一談,即把藍字作為蘭字的簡化字使用。事實上,古藍姓與蘭姓,在歷史上完全是兩個姓氏,藍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統源流。蘭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時鄭國公族的後代。 得姓始祖 昌奇公。據《藍氏族譜》載,藍氏為炎黃子孫,第一代昌奇公生於帝嚳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時以秀藍賜名,分封為汝南郡(河南省新鄭縣)火旺公。歷年藍氏興旺,代代有名人,子孫遍及全國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縣),嗣後,藍氏子孫又徙遷陝西,隱居長安,甘肅隴西縣,湖廣荊州、江蘇上元縣,今南京市朱紫坊。藍氏後人尊昌奇公為藍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藍姓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灣是第六十六大姓。對於藍姓的起源,古書中未有十分詳盡的記載,最早出現是在戰國時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於藍田(今陝西省藍田),人們稱他為「藍君」。可能是他的後代子孫以封地名中的「藍」為姓。古書記載戰國時中山有大夫藍諸,藍姓郡望中山,可能與此有關。但是,具體如何,古書中沒有詳細記載。藍姓現多被誤寫成「蘭」姓,但是,兩者起源並不相同。藍氏有悠久的氏族歷史。據閩、粵、贛各地《藍氏族譜》載:「炎帝號曰神農,乃始祖也,十一世傳至榆罔(據《三皇本紀·補史記》考:神農納奔水氏之女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應為神農之第四傳,原《藍譜》所記帝榆罔為十一傳,這在輩序上有出入),遷空桑(今山東省曲阜縣),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時,有熊國君貢秀蘭一株,值帝後宮降生一子,帝甚歡悅,以貢蘭賜姓藍取名昌奇,及長分封汝南,遂以此地為郡。」繼後,隨朝代更迭,後裔因受歷代戰火影響,或受封隨居,或尋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遷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690)傳至108世明德,任揚州節度使,宦遊金陵,自北豫遷建康(今江蘇省江寧市),居上元縣朱紫坊,為江南開基1世祖。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亂,棄建康句容,奔閩居福清五福鄉,為藍氏入閩始祖。廣東省潮汕藍氏大多是明清時從漳浦遷入的,漳浦的藍姓種玉堂則是由藍元晦於明初由江西遷居漳浦亭嶺下尾後開創的。藍元晦被追認為種玉堂三世祖,其祖藍炯為一世祖,父藍琛為二世祖。藍元晦生三子:長子慶福(四世)居萇坑(今赤嶺),為漳浦藍姓始祖;次子慶祿,遷藍教(今隆教),為龍海藍姓始祖;三子慶壽,遷居廣東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遷饒平藍屋村。據藍氏族譜記載實際來源於畲族的創世傳說,遠古盤瓠的次男藍光輝,封護國侯,處汝南郡。藍姓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廣布於閩、粵、贛山區。宋元之後,一部分或者是為了躲避漢族的屠殺,或者是出於對漢族文化的崇敬,總之改變了自己的族稱。這種狀況持續了幾百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龍海、上杭,廣東的大埔、饒平等地的藍姓才突然恢復為畲族,總人數達幾萬人。而族源相同,散布於海內外各地的更多藍姓族人,至今仍以漢族面目出現。潮汕的藍姓,還有一支是由鐵安公直接從漳浦遷居而來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達濠等地。入潮時間應在明初,因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居漳林山邊的十五姓排戶具呈潮州府,請求築寨屯聚防禦寇盜,十五姓中就有藍姓。

Ⅶ 國民黨楚姓的將領,河南人商丘睢縣人

楚留香

Ⅷ 誰能告訴我楚姓血統是哪裡人

楚姓是中國人口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居第二百七十六位。楚姓分布較廣,以河南省為最多。

Ⅸ 百家姓中有沒有姓楚的

楚(Chǔ)姓源出有五: 1、出自羋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苑》、《通志氏族略》、《風俗通》所載,周成王封顓帝高陽氏之裔鬻熊之曾孫熊繹於丹陽,國號荊,後遷都於郢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北之舊郢城),始改國號楚,後世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楚姓。 2、出自姬姓,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萬姓統譜》所載,周平王庶子林開之裔,魯大夫林楚之後,以祖名為氏,稱楚姓。 3、出自上古賢者楚老,當為楚姓之始。 4、出自春秋時楚隆之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出自春秋時趙孟(即趙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後。 5、出自他族有此姓。傈僳族害饒時氏,漢姓為楚;今土家等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熊繹。西周楚國建立者,文王師鬻熊之曾孫,熊盈族之裔。周初,熊盈族助紂王子武庚叛周,失敗後被迫南下,辟荊山(今湖北南漳西)為根據地,另圖發展。至熊繹時,成王念及鬻熊之功,封其都於丹陽,國號荊,爵同子男。後其遷都於郢,始改國號楚。楚於東周時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曾一度十分強大。戰國後期楚滅於秦,其後世子孫為紀念故國,有以國為氏者,稱楚姓,並尊始建楚之熊繹為楚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春秋戰國時,楚國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特別是楚莊王時,國勢之強,天下莫敢與之爭鋒,大有問鼎中原之勢。但後來由於佞臣弄權,楚王昏庸,加之秦國變法後,崛起於西方,楚國逐漸衰微,公元前二二三年,楚終為秦所滅,楚姓之大宗正式產生。在熊繹之後的楚姓產生之前,其它源流的楚姓已分布於魯(都今山東省曲阜)以及當今之山西、河南等地。歷漢魏而降,楚姓之大族繁衍於江陵縣與新平郡,江陵縣位於今湖北江陵一帶,毋庸置疑應是楚姓之祖居地之一,而新平郡位於今陝西彬縣,可見楚姓入陝西之早。南北朝至隋唐間,楚姓如同漢魏時期一樣表現得非常沉寂,令人難知其繁衍播遷的准確情況,但楚姓以上述郡望為中心,漸播遷於今湖南、四川、重慶、江西、安徽、河北等地。宋朝以後,楚姓見諸史冊者漸多起來。南宋至元,楚姓因戰亂之苦,漸有南遷於雲南、廣西、廣東者。元朝末年,朝政腐敗,官場黑暗,戰亂頻繁,災疫連綿,始建明後,人口減員甚巨,為「緩解中原之急務」,明政府強制山西百姓移民,是故明初,山西楚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北京、天津等地。明中葉以後,在祖國西北之甘肅、寧夏等地,也有了楚姓人家,而在西南的楚姓則有南入越南、緬甸等其它東南亞國家的。此際也有沿海之楚姓飄洋過海,入台灣或國外者。明末滿清軍隊屠川後的湖廣填四川,則有兩湖之楚姓入居今四川、重慶之地。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山東、河北等地之楚姓有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進入遼寧等地者。如今楚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楚姓約佔全國漢族楚姓人口的一半以上。楚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七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二。 歷史名人 楚衍:開封胙城(今河南省延津)人,宋朝天文學家。少通四聲字母。尤得《九章》、《緝古》、《綴術》諸算經之妙。明相法及《聿斯經》,善陰陽、星歷之數。自陳試《宣明歷》,補司天監學生,遷保章正。仁宗天聖初造新歷,授靈台郎,制《崇天歷》。進司天監丞。後又造《司晨星漏歷》,官終管勾司天監。 楚弁:安豐蒙城(今屬安徽省)人,元代將領。初仕金,為鎮國上將軍、壽春府防禦使。金亡,降宋,命守宿州。窩闊台汗十一年,以州降蒙古,命守之,宋兵來攻,城破戰死。 楚鼎:楚弁之子,官居元之懷遠大將軍,領兵鎮寧國。後從範文虎渡海侵日本,大風壞船,挾破板船漂流三晝夜至高麗。 楚璋:山東省朝城人,明初官吏。通經書,仕元為翰林學士。洪武初以明經舉,任儒學訓導,升詹事府丞。 楚智:明初將領。洪武時先後從馮勝、藍玉出塞有功,官至都指揮。燕王朱棣起兵,其與李景隆率兵拒敵,以勇稱,後與燕兵戰死於夾河。 楚煙:山東省曹州(今菏澤)人,明末官吏。天啟五年進士。授龍溪知縣,遷戶部主事,致仕歸。崇禎末,清兵破城,力拒被殺。有《紫芝堂集》。 楚芝蘭:汝州襄城(今河南省臨汝)人,北宋官吏。初習《三禮》,忽自言遇有道之士,教以六壬、遁甲之術。適逢朝廷博求方技,遂自薦。以占候有據,擢為翰林天文。授樂源縣主簿,遷司天春官正,判司天監事,官至尚書工部員外郎,後因事貶為遂平令。 楚昭輔: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人,宋代將領。初任軍器庫使,太祖外出征討,委任其為京城巡檢,累遷樞密副使。太宗時官拜樞密使。為將以才幹稱,性勤介,人不敢幹以私,惟吝嗇而已。 楚建中:洛陽人,宋代大臣。出身進士,初官滎河知縣,有治聲。有遠見,建議修築抵禦西夏之城防,西夏人聞有備果不敢犯。歷夔路、淮南、京西轉運使,累遷陝西都轉運使,知廣州、江寧、成德軍,以正議大夫致仕。 楚執柔:宋朝官吏。徽宗政和中任江陰丞,任內大力治水,使縣內諸水道疏而不壅,節而不濫,六千餘頃農田得益。 楚圖南:(1899.8—1994.4)男,字高寒,漢族。1935年改名楚曾進入暨南大學史地系任教。1943年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為雲南民盟組織的負責人之一。1945年10月在民盟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49年歲末,遵照鄧小平指示,楚圖南又南下重慶負責大西南文化教育工作。1953年,調回北京,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1954年5月,楚圖南擔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會長。1978年4月,楚圖南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五屆全國政協常委。楚圖南於1994年4月11日逝世,享年95歲。

Ⅹ 有誰知道"楚"姓的來歷全國的分布情況以及歷史上的的"楚"姓名人拜託了各位 謝謝

楚(Chǔ)姓源出有五: 1、出自羋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苑》、《通志·氏族略》、《風俗通》所載,周成王封顓帝高陽氏之裔鬻熊之曾孫熊繹於丹陽,國號荊,後遷都於郢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北之舊郢城),始改國號楚,後世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楚姓。 2、出自姬姓,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萬姓統譜》所載,周平王庶子林開之裔,魯大夫林楚之後,以祖名為氏,稱楚姓。 3、出自上古賢者楚老,當為楚姓之始。 4、出自春秋時楚隆之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出自春秋時趙孟(即趙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後。 5、出自他族有此姓。傈僳族害饒時氏,漢姓為楚;今土家等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熊繹。西周楚國建立者,文王師鬻熊之曾孫,熊盈族之裔。周初,熊盈族助紂王子武庚叛周,失敗後被迫南下,辟荊山(今湖北南漳西)為根據地,另圖發展。至熊繹時,成王念及鬻熊之功,封其都於丹陽,國號荊,爵同子男。後其遷都於郢,始改國號楚。楚於東周時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曾一度十分強大。戰國後期楚滅於秦,其後世子孫為紀念故國,有以國為氏者,稱楚姓,並尊始建楚之熊繹為楚姓的得姓始祖。 如今楚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楚姓約佔全國漢族楚姓人口的一半以上。楚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七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二。 楚姓名人有:楚衍,宋代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精於算術。他制定的歷法稱《崇天歷》,他還編寫了一部天文學著作《司辰星漏歷》。楚鼎,元朝大將軍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