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正陽樓
Ⅰ 請問北京前門、正陽門的高度
正陽門
主條目:正陽門
位於北京內城南垣正中。明永樂十七年修築,原沿用元大都城南面正中城門之名——麗正門,正統時改為現名。正陽門城樓位於高13.2米的城台上,樓高兩層、27.76米,面闊七間(41米),進深三間(21米),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城台正中辟有券門,門內設千斤閘。正陽門南設有箭樓,俗稱「前門」,亦寬七間,後有抱廈,樓上南面設四層箭孔,每層13個(內城其餘八門箭樓為每層12個箭孔),東西各設4層箭孔,每層4孔。箭樓與門樓之間為瓮城,寬108米,深85米,東西設有兩座閘樓,於閘樓下開券門,門內也有千斤閘。平時箭樓及東閘樓下的城門關閉,出入百姓繞行西閘樓下券門。
正陽門箭樓在1900年義和團拳民焚燒前門外大柵欄時被飛濺火星引燃燒毀,城樓在當年冬天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燒毀,後均重建。為改善交通,正陽門瓮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拆除。1965年經周恩來批示,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得以保留
Ⅱ 正陽門城樓是怎樣的建築
正陽門俗名前門
Ⅲ 前門就是正陽門嗎
正陽門俗稱前門。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南側。民、清兩代北京內城的正門。城樓建於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高42米,面闊七間,灰筒瓦綠剪邊重檐三滴水歇山頂,上層前後檐裝飾為棱花格隔扇門窗,下層為塗朱磚牆,明間及山面為實踏大門一座。箭樓建於正統四年(1439年),瓦頂形式與開間與城樓相同,東、西、南三面牆上及兩檐之間,開箭窗(射孔)82個。城樓和箭樓下面,都辟一座卷門(城門洞)以通車馬。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樓兩度毀於火,隨即修復。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城樓被八國聯軍所毀,箭樓也遭火焚,後按原狀修復。1916年拆除瓮城,在箭樓上添建了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遮陽,月牆斷面上添加了西洋花飾,成為現在的外貌。1949年2月3日,北京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此舉行入城式。1952年對稱樓進行拔正加固。 1977年全面維修了城樓,使古老的正陽門煥然一新。
Ⅳ 北京前門也叫正陽門嗎
前門是正陽門的俗稱,包括箭樓和城樓,原由瓮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成了回兩個部分。答但一般人們也把大柵欄那個地方叫做前門,所以說嚴格意義上來說,前門的概念是一個區域,范圍是正陽門和它前面的珠寶市、大柵欄等區域。
Ⅳ 正陽門的建築特點
正陽門,俗稱前抄門,原名麗正門,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南緣,前門大街北端,處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現存城樓與箭樓。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城內城正南方向的門。正陽門在磚砌城台上建有城樓,佔地3047平方米,城台高13.2米,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牆。城台正中辟有券門,門內設千斤閘。城樓高兩層,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三滴水結構。城樓的樓上、樓下均四面有門。面寬七間(41米),進深三間(21米)。上下均有迴廊。樓身寬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座城樓的整體高度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
Ⅵ 北京的正陽門是大前門嗎
是的。
正陽門始建來於明朝永樂源十七年(1419年),原名麗正門。因其位於紫禁城的正前方,俗稱前門,又稱大前門,是明清時期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屬「京師九門」之一。它集城樓、箭樓與瓮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
據北京地方誌記載,當年的城樓、箭樓規模宏麗,形制高大;瓮城氣勢雄渾,為老北京城垣建築的代表作。後來,正陽門雖然幾經損毀,但仍保留著城樓、箭樓等主要部分,目前仍然是北京城門中保存最完整、形制最雄偉的一座。
(6)前門正陽樓擴展閱讀:
北京的正陽門的建築布局:
正陽門,原由瓮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但一般人們也把大柵欄那個地方叫做前門,范圍是正陽門和它前面的珠寶市、大柵欄等區域,而正陽門是指正陽門城樓和箭樓的統稱。處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
正陽門箭樓、城樓、瓮城、正陽橋和五牌樓是一組布局合理、造型庄嚴、氣勢凝重的建築群。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瓮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而其它八門均只有兩個門洞,即城樓門洞和瓮城單側閘門的門洞,箭樓皆無門洞,只具備防禦堡壘的功能。
Ⅶ 前門的正陽門
正陽門前身是元朝的麗正門,位於今人民解放碑北,明永樂十七年(1419)將元大都南垣南移約0.8公里重建,永樂十九年(1421)竣工,仍名麗正門。正統元年(1435)重修城樓,增修瓮城、箭樓、閘樓,正統四年(1439年)竣工,改名「正陽門」。
正陽門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築形式為磚砌堡壘式,城台高12米,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開在城台正中,是內城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專走龍車鳳輦。箭樓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上下共四層,箭樓設四層箭孔,每層13孔,東西各設4層箭孔,每層4孔,抱廈東西兩側各5孔,共94孔,供對外射箭用。箭樓四闊七間,寬62米,北出抱廈五間,寬42米,樓高24米,門兩重,前為吊落式閘門(即千斤閘),後為對開鐵葉大門。
明、清時期正陽門城樓與箭樓之間原有一個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樓坐落在頂端,瓮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米,內有空場,四向均有門。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樓兩度失火被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箭樓被焚毀。1901年開始修繕箭樓,1906年竣工。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政府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改建後,正陽門瓮城月牆及東西閘門被拆除。
正陽門箭樓從它建成那天起,一直是老北京的象徵。1915年改建後,更成了北京人游覽的場所。1928年辟為國貨陳列所,30年代增設電影院,1949年藝人魏喜奎等組織大眾游藝社在箭樓演出。1949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此舉行盛大的入城式。
正陽門箭樓曾多次修葺,1976年唐山地震,箭樓嚴重受損,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門對箭樓進行全面大修。1989年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集資160萬元,將正陽門箭樓修飾一新,1990年1月21日正式對遊人開放。
正陽門出現在第一套人民幣中
【藏品名稱】第一套人民幣伍佰圓正陽門
【藏品類別】第一版人民幣
【印刷工藝】膠印五色
【發行單位】中國人民銀行
【發行時間】1949年9月10日
【停用時間】1955年5月10日
【藏品面值】500
【票面尺寸】134x70mm
【字冠號碼】三字冠、七號碼
【藏品介紹】
1、有菱花水印,紙質有薄與厚之分,顏色有黃與白之別。
2、底紋由「伍佰」和曲紋組成。
3、暗記:正面行名上方花飾中間有「人」;正面右下圖章周圍有「F」、「民」、「府」、「政」、「王」;背面左側面值佰字中有「伍」;背面中心面值右下角花捲中有「佰」;背面行名左下花捲中有「D」;背面右側花符伍字中有「中」;背面右下角淺色花捲中有「A」。
4、號碼至少有大小字體兩種以上,小字體較少。
Ⅷ 正陽門城樓是怎樣被改建的
正陽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十一月。元大都時期的南面城牆在今東西長安街一線。明永樂帝修建官殿時,重新修建了南城牆,向南推移了一里了,形成了今天的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一線。
新建城門的建制、名稱沿襲元制,明正統元年十月初十日(公元1436年12月7日),內城九門城樓的修建工作開始,歷時四年才修繕完畢。修建後將正門改名為正陽門。
正陽門屢遭火災。
正陽門自正統四年建成之後,屢遭火災。據史書記載大的火災有:
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丁丑夜,正陽門箭樓失火。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己丑,正陽門城樓失火。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壬戌,正陽門箭樓起火。
清末,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期間,大柵欄的商業區大火,殃及箭樓失火。不久,正陽門城樓又失火被毀。
清末民國時期的改建工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清廷歷時三年,用銀43萬兩,對正陽樓進行了重建。形成了今天的正陽門城樓和箭樓。
1915年6月16日,由民國初年的內務總長兼北京市政督辦朱啟鈐主持,聘請德國建築師羅斯凱格爾又進行了正陽門的改建工程。
這次改建拆除了瓮城(又叫月城),正陽門兩側添砌兩幅厚三米的南北新牆;箭樓東西兩面增加了兩座懸空月台;箭樓下砌成磨光石梯,東西各82級,石梯銜接處建有平台;箭樓上油飾門窗,裝有玻璃;正陽門兩側各開門洞兩座,寬9米,高8米,還分別安裝了帶滑軌的鋼門。在這次改建工程中,保留了關帝廟、觀音大士廟及一對石獅。全部工程歷時半年,用銀元29.87萬元。建國後,正陽門兩旁的拱形門被改為豁口,以使交通便利。20世紀60年代興建地鐵時,又拆除了兩座廟宇,向北移動了一對石獅。
土洋結合的混血產物。
前門樓子之前沒有自己的登城階梯,需要通過西邊的瓮城頂部,繞經北面的城樓上下。前門樓子成了孤立的建築後,又在其背面增建了兩條"之"字形的階梯磴道。
前門樓子兩側的瓮城消失了,殘存的斷茬被羅斯凱格爾處理成城台的肩部,並在兩肩各鑲嵌一組西式的"綬帶懸章"形裝飾弧線。
城台的東、南、西三面被插入了32根石制挑梁,用石板鋪設成懸空的陽台。1949年2月3日北京和平解放後,解放軍入城式典禮就在此舉行。
箭樓上原開設的4排箭窗是供瞭望和射箭用的,改造後上面兩排保持原狀,下面兩排被裝上白色的拱形窗檐,協調感大大降低。
在對前門的整個改造過程中,箭樓的改建讓人尤其痛心。中西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建築形式柔合,大大降低了其原有的美感。
Ⅸ 前門和正陽門是同一個城門嗎
前門是正陽門的俗稱,包括箭樓和城樓,原由瓮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開了。如果你在前門等人,要說清是箭樓還是城樓底下。
Ⅹ 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的城樓介紹
正陽門俗稱前門,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在500多年中,飽經滄桑,幾毀幾修。其中,1900年八回國聯軍答入侵北京,箭樓被聯軍重炮轟擊,毀壞殆盡。不久,城樓再度失火。次年一月為迎接慈禧、光緒帝回鑾,只得將箭樓殘壁第一排箭窗改為雉堞,在城台上臨時札制五彩紙牌坊五間,以迎盛典。因正陽門位於皇城正南,關乎「國運」,當年直隸總督袁世凱、順天府尹陳壁奉敕修正陽門城樓、箭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