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正陽門
A. 南京在哪個朝代是中國的首都有沒有像故宮一樣的建築皇帝的居住所是怎麼樣的
南京是六朝古都,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都是以南京為首都的。
南京皇帝的居住所在戰爭中被毀壞,只有遺址。
B. 正陽門的遺址公園
如今,光華門僅存的遺址已被辟為一處公園,位於御道街、大光路路口向南150米處。這是一段與眾不同的城牆遺址。它不是大段切面似的結構,而是依山勢地形而建,層層遞進,如同梯狀,其間有平地可行走。殘存的磚牆現已不及人高。
在一段殘牆下,有兩個只剩半截,弧形的城磚建築,中有方形槍孔。前有石碑,刻載了如下一段文字:「2006年10月,該遺跡在『月牙湖五期』環境整治施工中被發現,隨後南京考古博物館進行了考古發掘。這兩處民國時期的堡壘遺跡是以明城牆為依託構築的城防工事,東西相臨,均用明城磚砌築。據史料載,1937年冬日軍進攻南京,光華門是中國守軍抵禦日寇最為頑強的戰場之一……」
事實上,在1937年12月12日之前,南京各處未丟失的陣地都在頑強的抵禦著日寇。南京,這塊浴火的大地,曾經每一秒鍾都有成百上千年輕的中國士兵在流血犧牲。他們的犧牲是無比慘烈、悲壯的。本是南京保衛戰一開始就定下的基調。
「誓與南京共存亡」是衛戍司令唐生智將軍對著「總統」許下的諾言。一開始,他真的這樣做了,封鎖江口,燒毀船隻,甚至命令江北軍隊,凡遇渡江者,直接射殺。於是,所有人都絕了生的念頭。捍衛國民,誓死殺倭的激情如同烈酒沸騰起所有年輕士兵的血液,沒有人退縮,沒有人畏死。日本侵略者遭受了七七事變以來,最慘痛的重創。
12月1日到12月12日,北自堯化門、麒麟門,南自東善橋、高樓門,日寇的行軍路線上,無一處不遭到我守軍的拚死抵抗,雖然傷亡的代價是一比數十甚至一比數百。
1937年12月11日,日本的媒體曾經大肆宣揚這樣一條新聞:「期待已久的太陽旗飄揚在南京城頭的日子終於到來了」。事實是,10日,剛剛登上光華門城頭的日軍,在當夜就被中國守軍全部擊斃,日本軍旗未及飄起,即被拋下城頭。直到13日上午,中國守軍因失去統一指揮而大潰敗前,光華門的城頭始終都飄著我守軍布滿彈孔、殘破卻堅毅的旗幟。光華門一役,日軍攻城達數十次之多,陣亡800多人,卻被阻城下,無法前進絲毫,這使當年的日本軍界印象深刻。甚至有資料顯示,當時日軍擔任主攻的最高指揮谷壽夫因此役的失利,而想過剖腹自殺。
C. 南京的十三個城門的名字
南京城牆名聞中外,其長度為世界第一。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軍攻克集慶,建立應天府,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下令「改築應天府城」。洪武四年(1371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 又建築新城,歷時21年,應天府城全部竣工,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下令建造60多公里長的外圍土城,傳統稱為廓。在應天府城內還有皇城,包括皇城和宮城。這樣,明代的京師城垣,分外城、應天府城和皇城三重,外城和皇城己毀,僅存城門地名。
一、正陽門 城下門券一層,月城一座。是都城南面正門,與明皇城洪武門、承天門、奉天門等門在一條中軸線上,是扼守皇城的險要之門。1931年改為光華門。1937年日寇屢攻不下,重炮轟擊,飛機轟炸,使城門坍塌。1958年拆除。
二、通濟門 城下門券四層,每兩層門券間設有瓮城,建築宏偉,本門沖要,面向大道,外有九龍橋,旁為東水關,此地為秦淮河與明城濠合流處。1958年拆除。
三、聚寶門 原為南唐都城南大門,歷朝擴建,宋代創建瓮城和券門。民間有朱元璋借聚寶盆的傳說,因而將此門稱聚寶門。傳說不是歷史,實際上聚寶門是因為它正對聚寶山(雨花台)而得名。本門連通繁華的商業大道,門下門券四層,三道瓮城,設27個藏兵洞,可藏兵五六幹人.城門最為雄偉壯麗,顯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氣勢,令古今軍事家嘆為止。1928年改名中華門,1931年改築城門,拆掉左右城段,准備開中華東西兩門,未成功。
四、三山門 原為宋元舊門,明重建時,因為它正對城外三山,故改稱三山門。清代又改為水西門,本門為西出要道,連通繁榮的商埠,城下門券四層,右邊是西水關。民間傳說朱元璋奪取集慶後,陳友諒率數十萬大軍來爭奪,劉基一夜造三橋,又把三山門的門栓從里搬到外,使陳軍陷入迷魂陣,朱元璋遂在三山門一帶大敗陳友諒。1958年後被拆除。
五、石城門 門券兩層,流通繁榮的商業大道。因靠近石頭城,故稱石城門。路面均鋪「監石」,清代八卦洲柴薪由此車運入城,日久竟將監石碾碎。此門又稱漢西門,或稱旱西門,現存券門兩個。
六、清涼門 地處幽僻,僅有一券。位於清涼山西麓的石頭城側,故稱清涼門。由於面臨秦淮河,又稱清江門。清代時堵閉,後毀。
七、定淮門 地處幽僻,有一券。原叫淮遠門,因為秦淮河在其附近入江,經常泛濫成災,為鎮秦淮河,所以改稱定淮門,在清道光二十二年淤塞而廢。
八、儀鳳門 城下水洞兩座,本門沖要,是明清時出入長江的必經之路。太平天國大將林鳳祥指揮挖掘通向儀鳳門的地道,用地雷炸開儀鳳門城牆,直攻兩江總督衙門。1928年改稱興中門,1958年拆毀。
九、 鍾阜門 本門荒僻,有一券。踞獅子山崗,是明代都城北面西頭第一門,由於門朝東,俗稱小東門。清代時堵閉,後拆毀。
十、 金川門 金川河支流由此經過,故稱金川門,依山控江,形勢險要,明叛將李景隆開門獻城,朱棣「靖難之師」由此入城。清代塞閉此門,後毀。
十一、 神策門 本門荒僻有兩券,東至後湖,依丘傍湖,地近幕府山和長江,是軍事防守要地。十三門中唯此門由劉基開兩洞。順治時,鄭成功17萬大軍攻城時,中了守城清將緩兵之計,守兵偷偷鑿開另一城洞,偷襲大敗鄭成功,後稱神策門為得勝門。1928年改稱和平門,現存瓮城券門各一,譙樓一座,2002年修復開放。
十二、太平門 本門可扼要鍾山,控制北郊,自六朝以來,向為兵家爭奪之地。太平天國時,在鍾山上築天堡城,門旁築地堡城,後曾國荃挖地道轟坍城門城牆,攻陷天京。1928年曾改太平門為自由門。後毀。
十三、 朝陽門 本門僻靜,是明都城之東門,是通孝陵必經之地。皇家禁區,城門常閉。清代故宮改為駐防城,較冷落。1928年改為中山門。
D. 南京城城門分別有哪十三座
南京城城門共有十三座,分別為聚寶門(今中華門)、三山門(今水西門)、石城門(今漢西門)、正陽門(今光華門)、通濟門、太平門、神策門(今和平門)、全川門、鍾阜門(今新民門)、朝陽門(今中山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風門(今興中門)。有的城門建有瓮城,為軍事所需。聚寶門前臨長干橋,後倚鎮淮橋,三道瓮城有四道拱門貫通,各門均有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肩木門。第一道城門設有旗桿,上有敵樓。城牆外設置磚垛,上有望口和射洞。在城牆基部埋有石刻武士像,作為「鎮城」之用,同時也有標方位的功能。
E. 南京城牆原來的13門是什麼
南京城牆內城的13座城門沿東南西北順序為:1)朝陽門 (今中山門)、2)正陽門(今光華門)、3)通濟門、4) 聚寶門(今中華門)、5)三山門(今水西門)、6)石城門 (今漢中門)、7)清涼門、8)定淮門、9)儀鳳門(今興中門)、10)金川門(又稱三民門)、11)鍾阜門(又稱小東門)、12)神策門(今和平門)、13)太平門。
回復污水河:南京城牆分內外城的,13座內城門和18座外城門,既然人家問的是13門,那自然是指內城門了。外城門的名稱沿用至今,挹江門就是外城門之一。
F. 南京共有多少個門(比如玄武門)
有13個,分別是朝陽門、聚寶門、通濟門、正陽門、三山門、石城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太平門、神策門、金川門、鍾阜門。
1、朝陽門
朝陽門為南京明城牆明代十三座內城門之一,此門是瓮城連接城內的宮城和城外的明孝陵的通道,往東可至外郭麒麟門。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門原為明代朝陽門瓮城,因城門位於南京城東,最先迎接太陽而得名。朝陽門瓮城現已不存,今三拱券城門系民國時期開辟,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正陽門
正陽門,南京明城牆內城十三座內城門之一,今稱光華門,是南京京城的正門,位於御道街最南端。正陽門是內外均為瓮城的復合型瓮城,對城內城外有雙重防禦作用。
光華門是南京城牆明代南部三座城門中,最靠東的一座,西面距通濟門約1450米,東北面距朝陽門(今中山門)約2590米。
1931年(民國二十年),國民政府為紀念辛亥革命江浙聯軍由此進入光復南京城,易名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次年4月由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題寫「光華門」匾額鑲嵌於城門之上。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2月南京保衛戰,中日在光華門激戰,最終失守南京城破,城門被炮火炸塌。光華門是日軍攻打南京時戰斗最激烈、傷亡最大的一座城門。
3、通濟門
通濟門,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座明代內城門之一,明初由原集慶路舊東門截城壕增建,扼守於內外秦淮分界,門向東北為皇城,向西南則是商業區,為南京咽喉所在,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瓮城城門,世界城牆史上獨一無二的傑作。
通濟門為福船型(魚腹型)內瓮城城門,與三山門(今水西門)相似,臨近秦淮河用船形取同舟共濟之意。也是南京內城門中佔地面積最大的城門,與聚寶門(今中華門)和三山門(今水西門)是三座規格最高的內瓮城城門。
4、三山門
三山門,位於南京城西南,坐東向西,歷史上為水陸兩棲城門,是明南京內城十三城門之一,面臨秦淮河,為水陸兩棲城門,是舊日從水路進出南京城的主要通道,故而俗稱水西門。
三山門其歷史可追溯到南唐都城以及宋、元金陵城的龍光門,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重新建造,因南眺三山故才改名為三山門。
三山門為福船型(魚腹型)內瓮城的主城門。規模僅次於聚寶門(今中華門),與通濟門略同,建有內瓮城三座,門垣共四道,每兩道城牆間設瓮城,內瓮城呈船形或者魚腹型,供作儲兵防守之用。
5、清涼門
清涼門是是南京明城牆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因坐落在清涼山得名,現由一道城門和一圈橢圓形瓮構成,主城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樓上的城樓已經不存在,城頂上存留一塊絞關石,上鑿有兩個絞孔,瓮城呈半圓形,正對城門,坐東朝西。
城門原由一道瓮城、兩道城門組成。明洪武六年(1373)六月,該門設兵馬司扼守。洪武十二年三月,改稱清江門。據史載,該門建成不久,即被堵塞,600多年沒有使用。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明城牆
G. 南京有很多叫「門」的地方,一共有多少個門,都叫什麼門
南京尾數是門的很多象二樓朋友所述
不過那些有大部分不是明朝時期的門
「里十三」指的是13道京城城門,都與市內大街貫連:
城東設朝陽門(今中山門) 城南設正陽門(今光華門)
通濟門 聚寶門(今中華門)
城西設三山門(今水西門) 石城門(今漢中門稍南的漢西門)
清涼門(又稱清江門) 懷遠門(今定淮門)
儀鳳門(今興中門) 城北設鍾阜門
金川門 神策門(今和平門) 太平門
「外十八」指城郭的城門,分別為麒麟門、仙鶴門、姚坊(化)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滄波門、高橋門、上方門、夾崗門、雙橋門、柵欄門、鳳台門、大小安德門、大小馴象門、江東門。
另後開草場門;豐潤門;海陵門;武定門;漢中門、中央門、小北門;新民門;雨花門;解放門;集慶門。
H. 南京有哪些門
明代南京京城城門
聚寶門 今稱中華門,位於南京城南,坐北朝南。東至通濟門界,西至三山門界,兩界之間長953.5丈。該門為南唐都城和宋、元金陵城的南門。洪武初年。直接利用了舊有的城門,並定名為聚寶門。洪武十九年(1386)又重新建造。
通濟門 位於南京城南,坐北朝南。東至正陽門界,西至聚寶門界,兩界之間長511丈。城門內西南片為熱鬧的商市區,東北片為戒備森嚴的皇宮區。建有內瓮城三座,內設瓮洞若干,門垣共四道。內瓮城的三座城門與京城的一座城門呈直線而設,皆為拱券砌築。為南京京城十三座城門中,佔地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該城門於20世紀50年代拆除。
正陽門 今稱光華門,位於南京城南,與皇城正南的洪武門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坐北朝南。東至朝陽門界,西至通濟門界,兩界之間長908丈。因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在五行中屬「火」屬「陽」,主南方,故稱「正陽」。該城門於20世紀50年代拆除。
朝陽門 今中山門南,位於南京城東,坐西向東。南至正陽門界,北至太平門界,兩界之間長754丈5尺。因傍皇宮且朝東,故稱朝陽。城門下設水關一座。原朝陽門於民國時期拆除,在其原址北面改建中山門。
太平門 位於南京城北,坐南向北。東至朝陽門界,西至後湖小門界,兩界之間長845丈。因城門外為「天牢」所在,故取名「太平」。該城門於20世紀50年代拆除。
神策門 今稱和平門,位於南京城北,坐南朝北。東至後湖小門界,西至金川門界,兩界之間長995丈。這座城門的開築,與附近守衛京城的駐扎部隊 「神策衛」有關。洪武九年(1376)八月,置千戶所駐守。現已建成和平門遺址公園。
金川門 位於南京城北,坐南向北。東至神策門界,西至鍾阜門界,兩界之間長735丈。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該城門於20世紀50年代拆除。
鍾阜門 洪武初年稱東門,洪武十一年(1378)改東門為鍾阜門,取其遙對鍾山(亦稱鍾阜)而得名。位於南京城北,坐西向東。南至金川門界,北至儀鳳門界,兩界之間長514丈。明成化年間(1465~1487)以前與儀鳳門一道被堵塞。該城門於20世紀50年代拆除。
儀鳳門 今稱興中門,位於南京城北,坐東向西。南至定淮門界,北至鍾阜門界,兩界之間長580丈。該城門建於洪武初年,城下有水涵閘二座。明成化元年(1465)與鍾阜門一道被堵塞。清順治十六年(1659)後,清軍總兵梁化鳳復開儀鳳門。該城門於20世紀70年代拆除。2005年在其原址新築城門一座,取名仍為儀鳳門,形制已變。
定淮門 位於南京城西,坐東向西。南至清涼門界,北至儀鳳門界,兩界之間長1075丈。建造於洪武初年,由於臨近城內的馬鞍山,故名馬鞍門。洪武七年(1374)將其改為定淮門,並置千戶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定淮門被堵塞。20世紀50年代,該城門拆除。
清涼門 位於南京城西,坐東向西。東至石城門界,西至定淮門界,兩界之間長725丈。洪武六年(1374)置清涼門兵馬司駐守。清涼門現已成為石頭城公園南側的重要景觀。
石城門 位於今漢中門市民廣場內,坐東向西。南至三山門界,北至清涼門界,兩界之間長397丈。建有內瓮城一座,內瓮城的城門與石城門的城門呈直線而設,為拱券砌築。該門現已成為漢中門市民廣場的重要景觀。
2、清代以來增築的城門
草場門 位於明代清涼門與定淮門之間,今北京西路的西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因交通運輸的需要,在城西新開城門一座。因城門外臨秦淮河碼頭,存放馬料之草場,故取名草場門。抗戰前夕,該城門關閉,於1946年重新開啟。該城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拆除,現僅留城門名。
小北門 又稱四扇門、四扇便門,位於明代神策門與金川門之間。清光緒三十五年(1909),因金川門通小火車,為便利城北交通,故開辟此門,今鍾阜橋西側是其舊址。民國時期,曾一度被誤稱為鍾阜門。該城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拆除。
豐潤門 民國後改稱玄武門,位於今和平門與解放門之間。清宣統元年(1909),兩江總督兼南洋商大臣端方奉旨舉辦南洋勸業會,為中外賓客提供游覽場所,遂在臨近會場的明城牆上開辟了這座城門,「以通後湖(即玄武湖)」。這座城門的開辟,使被城牆阻隔的玄武湖,第一次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城市公園性質。現已成為玄武湖公園的西大門。
海陵門 位於儀風門與定淮門之間。1914年,由南京下關商埠局幫辦金鼎首先倡議和各界人士合議下,為開辟新的街市,繁榮下關碼頭岸線,「在儀風門以南新開城門一孔,稱「海陵門」,單孔海陵門於1915年3月竣工。海陵門的開辟,對南京下關街市的形成,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國時期因拓寬改築城門,原單孔海陵門拆除。
挹江門 位於海陵門原址,經改築後而成。自1927年下半年至1929年春,為迎奉孫中山先生靈櫬通過南京城及南京城建所需,先後開築了中山大道等48條主幹道,其中將12公里的中山大道和中山門外的陵園大道定為迎櫬大道。同時,將海陵門改築成三孔多跨連拱的復式券門。這是南京城門開築三孔券門之始,具有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意義。現已成為南京主城區的北大門。
雨花門 位於今武定門與中華門之間。1935年5月,隨著寧蕪段鐵路的竣工通車,《首都計劃》中,擬將南京市內「小鐵路」「與京粵路線相連」的設想,於1936年3月得到實施並建成城門。由當時南京市下水道工程處勘測設計,從中正街(即白下路)向南穿八府塘過淮清橋而跨秦淮河,傍白鷺洲,沿武定門內側向南至門東石觀音廟而抵城牆,辟城牆建城門一座(即雨花門)而出城,至養虎巷口與江南鐵路貫通。抗戰前後,小鐵路對因城牆封閉起來的南京城,在當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該城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拆除。
中山門 位於明代朝陽門原址,經改築後而成。自1927年下半年至1929年春,為迎奉孫中山先生靈櫬通過南京城及城建所需,先後開築了中山大道等48條主幹道,其中將12公里的中山大道和中山門外的陵園大道定為迎櫬大道。在這條大道與城牆交匯處的單孔朝陽門,改築成三孔多跨連拱的復式券門。這是南京城門開築三孔券門之始,具有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意義。現已成為滬寧高速公路進人南京主城區的東大門。
中華東門、中華西門 分別位於中華門的東、西兩側。1931年為改善城南交通狀況,以不破壞中華門內瓮城為前提,在中華門東、西兩側拆城開辟車道,增築城門,是為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這兩座城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同時被拆除。
I. 以前的金陵城門口是現在南京的哪裡
玄武門那邊。金陵就是南京。
J. 正陽門的簡介
正陽門是南京明代內城十三座內城城門之一,位於南京老城城牆東南,西側為通濟門,城門外在明代修築有護城河,有正陽門橋(光華門橋)架設於護城河上。作為京城的正南門,正陽門並不在南京城的正南方,而是偏於東南。這是由於明初擴建南京城時,保留了南唐以來的金陵城及其西、南兩面城牆和東城牆的南段,新擴展的城區分別位於京城的東部和西北部,使得擴展後的整個京城呈不規則形狀。
在新擴展的城區東部,修建了宮城和皇城,並形成一條縱貫城東的南北中軸線:正陽門是南端的起點,向北分別是洪武門、外五龍橋(跨外御河)、皇城正門承天門、端門、宮城正門午門、內五龍橋(跨內御河)、奉天門、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北安門。
雖然光華門是京城的正門設有瓮城,城外築有護城河,但在南京城的13個城門中,規格並非最高聚寶門、通濟門和水西門分別都有三道瓮城,四道城門。現在,午朝門至光華門段被稱為御道街,午朝門至北安門辟為明故宮遺址公園。
正陽門於民國時期三十年代更名為光華門,並由單門洞改建為三門洞城門,可以滿足現代化交通的需要。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進攻南京時遭遇日軍炸塌,光華門是日軍攻打南京時戰斗最激烈、傷亡最大的一座城門。
日本方面對南京光華門爭奪戰印象頗深,日軍佔領南京以後,日軍在光華門外城牆下樹立墓標,憑吊戰死者,還在光華門兩側書寫「和平、救國」兩個大字。還組織有關材料編成軍事教材廣為宣傳。光華門是朝香宮鳩彥王等日本軍政要員到南京參觀、巡視、憑吊的必選之地。光華門作為「戰績」保存,原狀保護,沒有進行修復。
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南京市工務局修補了被日軍炸毀的城牆豁口。
解放後城門破敗不堪,光華門被南京市人民政府於1958年拆除,如今光華門只剩下城門遺址和城門命名的地名。正陽門(光華門)位於南京市御道街最南端,南邊通過光華門橋跨過護城河連接南京市光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