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觀後感
❶ 游河南省博物館的感想!急!
那裡展的都是文物,如果對歷史和古董很感興趣去看看還是不錯的,他裡面有一個華夏古樂團,以動態的方式展示復原古代音樂文物、古代服飾、古代樂曲、古代表演,全 河南博物院藏品
方位再現歷史文化鮮活的背景,使觀眾真正走入古代文化的氛圍,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河南博物院坐落在鄭州市農業路中段,據有關數據顯示,該館佔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展館面積3萬余平方米,有19個展廳,是一座國家級現代化博物館。院區中央為主展館、東西兩側配廳及文物倉庫樓,四隅分布著電教樓、臨展樓、辦公樓和培訓樓等,整體布局結構嚴謹,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建築形式新穎別致,氣勢雄渾,充分體現了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特色。整個院區綠草成茵,環境幽雅,館中有園,園中有館,展廳內部陳列精緻,文物薈萃光》 河南博物院最重要的大型基本陳列。展覽分布在主展館一、二層八個展室內,據有關數據顯示,該陳列總面積3200平方米。展覽由序廳、「文明曙光」、「三代輝煌」、「兼容並蓄」、「盛世榮華」、「餘光明媚」及觀眾參與部分組成,匯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約2000件, 河南博物院藏品
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展示發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主展館三層西側展廳,有六個專題性文物展覽,分別是《河南古代玉器館》《楚國青銅藝術館》《明清工藝珍品館》《天地經緯——地動儀與觀星台》《河南古代石刻藝術館》《國之重寶館》。展覽選擇河南歷代古玉、河南淅川楚國墓地的青銅器、館藏石刻等文物精品,分門別類向觀眾開放。而《天地經緯》展覽則是從古代天文學、古代科技史的角度,向觀眾進行科普教育,有多種可供參與的模型與儀器。中原遠古文明輝煌成就的震撼會使觀眾在精神上得到升華。
❷ 平原博物院觀後感350字
平原博物院是河南省館藏量第二大博物館,僅次於河南博物院,為全國重點博物館之一。
為了能讓媽媽和我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走近歷史,感受中原歷史文化的厚重與積淀,2018年12月18日上午,我和媽媽又一次參觀了平原博物院,穿越歷史的時空,領略歷史的魅力,尋找文化的記憶。
走近平原博物院,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幢非常別致而又極具特色的恢宏建築,整體造型簡約而靈動,外觀嚴謹又具創意,表現出莊重、大氣、包容的建築性格特徵與自身獨特的文化氣質。
平原博物院進入大門就是第二層,整體建築也是非常有藝術氣息。平原博物院擁有現代化展廳19個,包括文物展廳、專家研討廳、觀眾互動廳、紀念品展示廳。展覽有基本陳列《牧野華章》和專題展覽《宗教藝術展》、《館藏書畫精品展》、《古代青銅器展》、《古代瓷器展》《館藏精品拓片展》。展覽著不同時期的青銅器、玉器、陶瓷、佛像、碑拓文等。
今天運氣很好,剛進去沒多久,遇到一批來參觀的學生,他們配有專門的講解員,我和媽媽就順勢跟隨著他們的講解員,耐心聆聽講解員的講解,我們從西側的《牧野華章》開始了此次平原博物館學習之旅。
首先走進了的是原始社會展廳,在這一展廳,講解員為學生們介紹了新鄉地區發掘發現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史前時代的遺址,主要遺址有孟庄遺址、同盟山遺址、河窪遺址、浮丘店遺址、洛絲潭遺址、小崗遺址、蘇墳遺址、李大召遺址、青堆遺址、魯堡遺址等。同時講解員還為學生們介紹了新舊石器時代的陶器、骨器以及瓮棺葬,雙人合葬等新鄉原始社會的文化。
在第二個展廳夏商周時期,講解員帶領我們一起學習了商周時期的出土的一系列青銅器以及牧野古戰場的復原圖,其中重點為我們介紹了鎮館之寶後司母戊鼎,青銅器上的饕餮紋、蟠螭紋,精湛的製作工藝,讓我和其他學生們紛紛感嘆商周人民的勤勞智慧和獨特的藝術審美。
在第三個展廳秦漢兩晉北朝隋唐時期,講解員為我們介紹了新鄉歷史上的名人軼事和新鄉地區精美的佛像雕刻。如西漢名人陳平,西晉《竹書紀年》在汲郡的發現以及通過介紹獲嘉出土的石碑讓我們了解獲嘉地名的由來。
在《牧野華章》的最後一個展廳——宋元明清時期,講解員依次帶領大家學習了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地方,明代璐簡王墓以及清代廢除科舉的聖旨等一系列新鄉地區宋元明清的文物以名人軼事。其中講解員通過提問互動的方式,使大家明白為什麼新鄉當地人稱潞簡王墓為潞王墳而不是墓,隨後又介紹了潞簡王的生平,超規格的中原定陵所蘊藏的建築藝術價值。
在三樓的《館藏精品書畫展中》,講解員為我們介紹了博物館鎮館之寶——商代玉鴞。這件玉器立體圓雕,高4.6厘米,寬3.3厘米,厚3.5厘米,和田青白玉,油潤壓手,玉質極好,是由籽料琢成;局部有老土紅沁,老土紅沁深淺不一、層次分明。鴞作站立狀,呈圓雕立狀,勾啄,目字形大眼,眼珠稍突出,雙立耳, 小耳上豎;突胸,雙翼並攏,短尾下垂,足尾處有小十字空;頭頂飾一斜穿體呈圓形孔;胸飾羽毛紋,雙翼、頭背部皆飾雲雷紋。此鴞比婦好墓出土的那件略小,但玉質更優,沁色更美。這件玉鴞,顯示的是商代王公貴族的權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極其珍貴。
講解結束後,學生中間有位老師做了總結,她說,學習歷史就應該多去生活中感受歷史,要從實際出發,要抓住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全方位的理解、感受歷史,而絕不僅僅是死記硬背課本上有限的歷史資料,參觀並不是看看而已,要通過講解員的介紹和自己與文物的近距離接觸,對歷史問題有所思,有所得。
是的,這次參觀平原博物院,感觸很多,學了很多。讓我更進一步的接近歷史,了解歷史,相信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我會更加重視歷史,尊重歷史。
❸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觀後感500字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坐落在鄭州市鄭東新區18號,建築面積5800m,布展面內積4100 m。建築新穎別容致,獨具風格。館內設有地球廳、恐龍廳、生物演化廳、古象廳、礦產資源廳、地質環境廳、礦物廳、4D動感影院(多功能廳)和地震海嘯感受劇場;館外有礦石林、科普廣場,恐龍雕塑等。館內收藏了省內外地質礦產、古生物、礦物標本5萬多件。
值得一看,又不要門票,每周一閉館,周一不要去就行了,
❹ 河南省博物院觀後感
河南博物院觀後感
上周六,我和班級里邊的同學一塊參觀了河南博物院,裡面陳列著出土的古代的歷史文物,上至秦漢,下至民國的東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看過之後,我對我們的中華歷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燦爛!
河南地處華夏腹地,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幾千年來豐厚的文化積淀,不僅確立了河南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地位,同時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館。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銀器、石刻造像、錢幣、書畫等,均有值得稱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絕倫、玲瓏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漢墓出土的金鏤玉衣,是目前時代最早的一件。館藏的古代雕刻藝術品,諸如漢畫、佛教造像、磚雕和其他浮雕、圓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藝人智慧的結晶。其中著名的戲車畫像磚、田延和造像碑、劉根造像碑、魯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觀音像、盤龍石硯等等,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有「中華第一笛」之美譽,是中國最早的樂器。與之同出的刻符龜甲、龜腹石子,與我國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著密切的聯系。金銀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則天除罪金簡、鄧州福聖寺塔地宮中出土的金棺銀槨,堪稱稀世珍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它的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更重要的是它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個中華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響!
玉柄鐵劍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身長20厘米,莖長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劍身為鐵質,鐵質劍身與銅芯相接,銅芯部嵌入玉莖內。劍首及莖身接合部均鑲以綠松石片。出土時已折為兩段,劍身外包一層絲織品,並被裝在用皮革精心製作的劍鞘內。考古學將漫長的人類社會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三個時代,分別對應於歷史學上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三種社會形態。玉柄鐵劍玉柄、銅芯、鐵身,它的發現,把中國冶鐵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標志著作為社會生產力新代表的鐵器已經萌芽,宣告封建社會即將來臨。稱的上是"中華第一劍"!
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繹了多少風雲變化,河南這片土地上,承載著無數的英雄史詩!
河南博物院還收藏有二千多枚恐龍蛋化石,在世界各博物館中首屈一指。另有部分珍貴的近現代文獻、文物,其中如太平天國的布告、義和團的旗幟、吉鴻昌烈士就義時的血衣、彭雪楓烈士的遺物、《響導》周報、《紅旗報》、《中州評論》《拂曉報》等,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與古代歷史文物一樣,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觀光過河南博物院之後,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歷史文化的燦爛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時下,我們正在進行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際行動,此時,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我是一名中國人,我們可以很自豪的說我是已經中國人!
❺ 洛陽博物館 觀後感
參觀洛陽博物館有感 昨天是第一次去參觀洛陽博物館,讓我對洛陽十三朝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對洛陽歷史的輝煌有了更大的體會,也讓我能學習生活在洛陽感到了無比自豪。 博物館位於古都洛陽市中心繁華地段,西臨王城公園,是一座優秀地市級博物館和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示文物珍品近千件。 她是洛陽唯一的一座綜合性歷史博物館。 看到了許多的尊貴文物像萬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夏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漢魏時期的彩繪陶器及百戲俑、隋唐時期的彩繪樂舞俑和釉色鮮艷、形態各異的唐三彩等。其中的夏代青銅爵、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銅鼎、北魏時期陶塑、唐代的三彩燈、三彩馬堪稱國之瑰寶。 博物館運用多種現代表現手法,賦予展品以新的生命力,使展覽具有雄渾大方、精巧典雅的氣勢和風格,再現了千年古都特殊的歷史地位。 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一銅鍾,隨著青銅文化的開始,在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製作的鍾。 鍾的節奏感強,它能表達人們的歡樂喜悅,又可以在生產勞動中協調人們的勞動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齊優美、在練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軍威,因而在勞動生產中最需要這種樂器。有不少詩篇都記載了鍾的演奏。鳴」的著名詩句,就是這和象徵的反映。銅鍾發音宏亮而悠揚,自佛教傳入中國始,銅鍾就逐漸成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鍾。因此,名剎寶寺皆有鍾。當暮靄漸合,寺院廟堂鍾聲回盪,木魚橐橐,與僧尼頒經聲溶為一缽,增添了蓮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氣氛。 自唐代以後,歷代封建統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朝鍾、佛鍾、道鍾、樂鍾,並且越鑄越大,以求達到利用神權和政權的結合來鞏固統治的目的。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巨型銅鍾,重量達數十頓,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歷代所鑄的鍾里,間或有鐵鑄的,但絕大多數還是銅鑄的鍾。古代鑄鍾,除了雕鑄一些圖案,還有文字,或吉祥用語,或紀時記事。古銅鍾不僅在文字發展史上,更在古代社會、政治、思想、文學、經濟等各方面的研究一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史料。中國是鍾的故鄉,流傳於世、難以盡數的古銅鍾作為中國銅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優美、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側面,對研究中國的斷代史、禮樂制度、思想史、音樂史等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並且由於薈萃了我國古代工藝技術之精華,代表了當時的鑄造、聲學、樂律學、力學等高超技術水平,更是研究我國傳統科技的寶貴實物。 參觀結束後,更加激發了我學習中國歷史的激情,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不僅僅是文化,還有許多做人的道理。今天參觀了這些古代的文物,既使我懂得了許多知識,又為我們的國家有那麼多的古代文化而感到驕傲
❻ 參觀平原博物館觀後感1500字論文
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繹了多少風雲變化,河南這片土地上,承載著無數的英雄史詩。平原博物院位於河南省新鄉市,是河南省館藏量第二大博物館,僅次於河南博物院,為全國重點博物館之一。前身是成立於1949年的原平原省博物館、新鄉市博物館、新鄉市檔案館,2007年總投資約3億元開工,於2011年合並建成集博物館、檔案館、史志館、城建檔案館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規劃總用地面積7.5公頃,總建築面積52585平方米,地上三層建築。一、二層為展覽空間,設文物展廳19個,檔案展廳6個。
平原博物院藏文物3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上萬件,國家一級文物63件。平原博物院中的博物館共有19個廳,其中16個廳作為展覽文物所用。其中12個展廳為固定展廳,4個為臨時展廳。西側為「牧野華章」通史類展廳,時間范圍從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仰韶文化遺址文化遺存開始,分為原始社會時期、夏商周時期、漢魏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四個篇章,種類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竹木器、碑帖拓片、玉器、石刻造像等,尤以商周青銅、明清書畫、歷代碑帖拓片著稱。東側為文物專題展廳,分為《館藏青銅器展》、《館藏陶瓷展》、《館藏書畫展》、《館藏精品拓片展》、《造像藝術展》五個專題展覽,共展出精品文物一千多件,對青銅器、瓷器、字畫、拓片等進行專題陳列。大部分文物文物出土於原平原省所轄的范圍。無論是館藏量還是館藏價值,在全省地級博物館中都名列前茅。
其中,鎮館之寶有祖辛卣、婦好方尊、牛面紋卣等一批珍貴青銅器,及北魏石刻造像、石鼓文拓片等石刻、石雕、石碑。此外有歷代書畫作品1700餘件,時代自秦漢至近現代,代表性藏品如趙子昂、董其昌、史春薈、李苦禪、白雪石等的書畫作品。
該院是新鄉十大標志性文化建築之一。在建築藝術上,其一表現為「華夏之光」——文明精神的傳播,藉助規劃形式的放射狀規劃圖景與建築形象上的獨特個性,通過以豎向線條為主的石材巨大實體尺度,以及其富於韻律的排列,形成了博物院震撼人心的整體氣勢,寓意著新鄉牧野大地,作為夏、商、周中國最早王朝的中心,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二表現為「歷史年輪」 ——歷史的沉澱與傳承,平原博物院平面呈半圓形,通過與樹的「年輪」在形態、肌理上的呼應,體現出歷史延續性。她寓意城市是成長著的城市,而平原博物館,正式要記錄下這座城市成長過程中的「年輪」,讓人們得以通過這些「年輪」,重視她的點滴回憶。其三表現為「太行山勢」——地域性與生長性,平原博物院建築形象強調豎向上的生長感與層疊起伏的態勢,外形硬朗、剛毅,平原兒女堅忍不拔的性格。
在參觀後受益頗深,彷彿親眼見證了歷史的輪回,感受了濃厚的歷史氛圍,讓我更加有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決心。
❼ 吉安市博物館參觀有感六年級作文
周五下午,我們班和六二班踏上了去博物院的路程。
進入博物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銅像,銅像的樣子是兩頭大象中間有個人,中間的這個人就是我們的祖先,也就是我們河南簡稱的「豫」。
然後老師帶領我們去觀看舊石器。我首先去找的就是武器,我先發現了一個叫蚌刀的,蚌刀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距今4800~40000年}偃師市灰咀出土。
我聽一名別的講解員說「河南省博物院有九大鎮院之寶,分別是有著天下第一笛的骨笛,青銅製造的杜嶺方鼎,上面有著「婦好」二字的鵠尊,最早的玉柄鐵劍,世界上最大的連鶴方壺,保存最完整的四神雲氣圖,中國目前發現唯一的武則天金簡,美麗的汝窯天藍粙刻畫鵝瓶頸和春秋時期的雲紋銅禁。而我最喜歡的除了這些以外就是彩陶雙連壺。
彩陶雙連壺1972年出土於鄭州大河村遺址,壺口直徑6。5厘米,瓶身高5厘米,有紅衣黑彩的兩個壺組合而成,瓶身相連,連接處十分完美,天衣無縫。這種飲品器皿在今天的高山族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都還有在使用,以作為友好,團結,聯合愛情的象徵。
望著它,我彷彿看到了新郎捧著它,永遠相結。
雖然這次我們用較快的速度瀏覽了博物院,但是下一次我會細細的品味這些文物,和他們一起回憶歷史!
❽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觀後感
星期六早上,天氣陰沉沉,下車我們就看到前方有一個噴水池,那裡人很多,小朋友都圍著噴水池嬉鬧,右邊就是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走進大廳,首先就看到一艘大船,那可是有名的康熙皇帝坐過的。京杭大運河總長約有一千八百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運河兩岸房子和樹木,美麗極了。運河流啊流,流過了許多城市,人們可以在河裡洗衣服,但是千萬不要掉進運河裡。船隻從南方帶著鹽、布等東西運往北方。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即「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該博物館位於杭州拱墅區運河文化廣場南側,毗鄰大運河南端終點標志——拱宸橋。博物館投資一億多元人民幣,建築面積一萬余平方米,展覽面積五千餘平方米,分序廳和「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運河畔的城市」、和「運河文化」四個展廳等。目前收集、展出的上千件文物和史料,充分展示了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館二帶二場三園六埠十五橋」為重點的運河系列景觀,2007年十月一日正式開放。中共前領導人喬石為博物館題寫館名。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中國唯一以千年運河為主題的博物館。運河上漕運船、清代「蘇州府」官斛、微縮運河、環形銀幕……大運河肇始於春秋吳王夫差之鑿邗溝,至隋代完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唐宋時極為繁盛,元代截彎取直,形成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第一展廳里,用人物雕像、歷史圖片展現運河連接中國五省四市、貫通五大水系,波瀾起伏的歷史故事。第一展廳中有一把考古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戈,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是博物館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文物。第二展廳展現的是「大運河的利用」。很多和運河漕運有關的文物全在這里。最具歷史價值的是清代「蘇州府」官斛,這種木製錐形器皿,是當時政府向百姓收糧用的一種計量工具,過去運河上都是漕船載糧,交糧時將米由艙內取出用斛量,叫「起米過斛」。一斛相當於五斗,約三十五點八公斤。還有一幅七百多平方米的環形銀幕,十八台投影儀播放著當年運河漕運宏大場面,氣勢壯闊。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第三展廳,地上是一條流動的運河,閃閃發光。原來,這里用微縮模型做出了大運河及兩岸的九座城市,放在玻璃地面下。第三展廳還有個「模擬運河之旅船艙」,坐進去,能看到實景拍攝的大運河沿途風光。第四展廳主題是「運河文化」。山東聊城麵塑、江蘇揚州剪紙、江蘇無錫泥人等運河邊城市代表物品擺放到一起,足見大運河孕育出的兩岸文化之豐富。
❾ 石家莊博物館觀後感200字
上周六,我和班級里邊的同學一塊參觀了河南博物院,裡面陳列著出土的古代的歷史文物,上至秦漢,下至民國的東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看過之後,我對我們的中華歷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燦爛!
河南地處華夏腹地,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幾千年來豐厚的文化積淀,不僅確立了河南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地位,同時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館。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銀器、石刻造像、錢幣、書畫等,均有值得稱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絕倫、玲瓏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漢墓出土的金鏤玉衣,是目前時代最早的一件。館藏的古代雕刻藝術品,諸如漢畫、佛教造像、磚雕和其他浮雕、圓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藝人智慧的結晶。其中著名的戲車畫像磚、田延和造像碑、劉根造像碑、魯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觀音像、盤龍石硯等等,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有「中華第一笛」之美譽,是中國最早的樂器。與之同出的刻符龜甲、龜腹石子,與我國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著密切的聯系。金銀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則天除罪金簡、鄧州福聖寺塔地宮中出土的金棺銀槨,堪稱稀世珍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它的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更重要的是它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個中華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響!
玉柄鐵劍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身長20厘米,莖長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劍身為鐵質,鐵質劍身與銅芯相接,銅芯部嵌入玉莖內。劍首及莖身接合部均鑲以綠松石片。出土時已折為兩段,劍身外包一層絲織品,並被裝在用皮革精心製作的劍鞘內。考古學將漫長的人類社會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三個時代,分別對應於歷史學上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三種社會形態。玉柄鐵劍玉柄、銅芯、鐵身,它的發現,把中國冶鐵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標志著作為社會生產力新代表的鐵器已經萌芽,宣告封建社會即將來臨。稱的上是"中華第一劍"!
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繹了多少風雲變化,河南這片土地上,承載著無數的英雄史詩!
河南博物院還收藏有二千多枚恐龍蛋化石,在世界各博物館中首屈一指。另有部分珍貴的近現代文獻、文物,其中如太平天國的布告、義和團的旗幟、吉鴻昌烈士就義時的血衣、彭雪楓烈士的遺物、《響導》周報、《紅旗報》、《中州評論》《拂曉報》等,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與古代歷史文物一樣,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觀光過河南博物院之後,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歷史文化的燦爛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時下,我們正在進行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際行動,此時,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我是一名中國人,我們可以很自豪的說我是已經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