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正陽
A. 正陽在新中國建立70年裡的變化
正陽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迎「八一」文藝晚會舉行。精彩的文藝節目歌頌了人民軍隊92周年的光輝歷程,展現了軍民團結、軍民共建、軍民和諧的美好生活,抒發了新時期「軍愛民、民擁軍」的深厚軍民魚水情誼。
B. 求《雷鋒在我身邊》作文,要速度~~~
雷鋒,相信我們都知道,他是個好人,為人們做事無怨無悔。雷鋒是個好榜樣,我身邊就有一個活雷鋒!讓我來把他的事跡講給你們聽吧。
王爺爺已年逾古稀,有一天,他搬著板凳坐在外面曬太陽,見李大嬸背著一袋麵粉,很艱難的向前面走去,突然摔了一跤,王爺爺看見了馬上跑過去,扶起李大嬸。問:「他嬸,這是怎麼回事?」李大嬸說:「今天早上我去買麵粉,可電車漏氣了,我跑了一圈也沒找到修電車的,只好把電車扔到我家的菜地里,自己背著麵粉來了。」王爺爺聽了,二話不說,使出吃奶的勁,才把麵粉扛回李大嬸家,李大嬸馬上激動的說:「謝謝您呀,要不是您,我的腰早累垮了,你在我們家吃飯吧。」「不用了,我們家那兩口子已經把飯做好了正等著我去吃呢。」王爺爺說。「哎,您那麼大歲數了,還讓您幫我背麵粉,這叫做什麼事呀!」王爺爺馬上說:「不要緊,一家人說什麼兩家話呀,別看我歲數大,其實身體硬朗得很,好了,我也該走了,他們倆該著急了。」
記得有一次,王爺爺對我說:「孩子,我來到這世界上最高興的是什麼嗎?」我馬上說:「可以經歷那麼多的風風雨雨。」「不,孩子你只說對了一半,其實最高興的是我也是個活雷鋒,可以幫助別人,該你們繼承雷鋒了,孩子你要記住你是雷鋒的後代。」我不知道我因王爺爺這句話而哭過幾次,但我知道王爺爺把一生全部獻給了人民。雖然王爺爺已經去世,但他這一生做的好事深刻的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我愛王爺爺,我愛雷鋒,我也願意做一個當代的雷鋒!從小事做起,從好事做起。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每當聽到這首人們熟悉的歌曲,我們就會想起雷鋒,想起雷鋒的精神。然而,我會不禁的想起了身邊的「雷鋒」。請讀者們耐心的聽我講一講吧!
記得去年年底的一天,我和媽媽乘上了去青陽的公交車,剛上車,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座位,就高興地叫媽媽坐下。我繼續的等待座位,過了一站,又上來了三個人,老奶奶哪裡坐呢?我心裡想著。忽然一個急剎車,老奶奶踉蹌了一下,我連忙把她扶著,心想:要是有人讓個座位給老奶奶多好啊!就在這一刻一個清脆的聲音傳入我的耳朵:「阿婆,這個位置你坐吧!」我猛抬頭一看,一個中年婦女笑嘻嘻地站了起來,請老奶奶坐她的位置。啊,她不就是「雷鋒」嗎?我心裡好高興,為身邊這位「雷鋒」感到自豪,因為她就是我的媽媽。哦,我可不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呢。其實,在平時,我們的左鄰右舍要是誰有困難,媽媽總會熱心的去幫助他們。
在聽我講一個例子吧。就在前不久,一天下午放學後,天下起大雨,同學們一個個被家長接回家去了,我和小麗站在走廊上望著這寬大的雨幕,希望這場雨能快點停下來,我也盼望著媽媽快點來接我回家。一會兒,雨霧中出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啊,是媽媽!媽媽看到我和同學在一起,就叫我們一塊兒回家。小麗說:「阿姨,我的家跟你們不同方向,你們先走吧!」媽媽卻認真地說:「沒事,我們先送你回家。」小麗還要推辭,媽媽就拉著她到傘下來。我們三人一起走向雨幕……
媽媽,是我身邊的「雷鋒」,這也許是特殊一點,其實我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的「雷鋒」呢。我校有個特鋪班,每年殘疾日,同學們都紛紛捐出自己節約的零花錢,幫助他們買學慣用品等等,平時,與他們建立了手拉手的合作夥伴,與他們活動,幫他們學習,使她們快樂成長。
學習雷鋒好榜樣,讓我們的身邊涌現更多的「雷鋒」,讓我們弘揚雷鋒精神,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吧!
C. 文章《雷鋒與我同行》600字以上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著你生活的崗位……
每一次想起雷鋒,就想起這一段話。有多少人在回首往事的時候, 為自己碌碌無為而悔恨,為曾經虛度年華而悲哀。有多少人能像雷鋒一樣,永遠的那麼富有愛心,永遠的那麼真誠善良,永遠像一顆小小的螺絲釘。今日的世界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表現出更為開闊的空間,然而,我們曾經火熱的心靈卻開始變得冷漠,有些本不該變的東西也在變:親情冷了,同居一樓,鄰里相見不相識;友誼餿了,與人方便與己方便,成了互相利用的通行證。曾經,我們幾十年來所景仰、崇拜和學習的榜樣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傻子。
然而,無論時空如何變化,那些決定人類向前發展的基本要素沒有變,那些人類任何時候都在追求的美好事物沒有變。盡管在我們的身邊,雷鋒精神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淡忘,然而,在世界的更多地方,雷鋒被不同膚色的人們所景仰,所學習。雷鋒精神以超越時空的力量成為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個美國商人如此說道:雷鋒精神是人類應該有的,應把雷鋒精神弘揚到全世界。要學習雷鋒對待事業的態度,學習雷鋒刻苦學習的釘子精神,學習雷鋒關心人、愛護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質。
一個日本企業家這樣感嘆:「雷鋒僅20多歲就做了那麼多的好事,成為偉大的英雄,對人類是有貢獻的。學雷鋒無國界之分,把雷鋒精神引進我們公司,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會改變員工的精神面貌,產生巨大的效果。」
西方人和我們一樣,給予雷鋒最高的表彰:「雷鋒精神與上帝共存。」
四十多年了,雷鋒的名字曾經是激勵我們幾代人成長的路標,四十多年了,古老而年輕的中國正在蓬勃的發展,然而,雷鋒的名字卻隨著我們生活的美好而漸漸遠離了我們。有人置疑,有人嘲笑,有人批判,然而,無論我們經歷多少變化和困惑,他的名字應該永遠刻在我們的心頭,他的精神應該是我們工作和生活中永遠的指南。因為,一個人要獲得成功與幸福,不能缺少雷鋒精神,一個公司要想成功,不能缺少雷鋒式的好員工。
無論我們從事什麼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鋒精神。再平凡的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貢獻,只要你的人生觀是正確的,你的工作就會有不盡的原動力。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的能力大小,而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任何時候,雷鋒身上助人為樂、愛崗敬業、積極進取、勤儉節約的品質都是我們不斷學習的要素。雷鋒精神是不受時空限定的,無論現代科技怎樣發達,無論人們的生存方式怎樣改變,雷鋒對世界和他人真誠的愛心永遠是人間渴求的那種溫暖,像陽光一樣成為人類永恆的需要。
在工作上,我們需要雷鋒精神,我們應該像雷鋒那樣愛崗敬業、刻苦鑽研、勤儉節約,把工作當成自己的職責,做一個有利於公司,有利於團隊的人。只有這樣,公司才能得到發展,我們自己的能力才能得以更大的發揮。
在生活中,我們需要雷鋒精神,只有我們自己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與人為善,我們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和尊敬,才能在互動的真誠中感到真正的快樂。一個時刻只看到自己利益的人是很難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的,真正的快樂只有一種,那就是為他人而付出,這樣做你將獲得生命最高的榮譽。
一個公司要發展,也不能缺少雷鋒精神。今天,一切的成功都必須通過合作來實現,如果我們沒有為他人服務的思想,沒有助人為樂的精神,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是難以獲得成功的。一個企業,如果所有的員工都只做自己分內的事情,不團結互助,這樣的企業是沒有競爭力的。所有的企業都在努力尋找雷鋒式的員工,因為這樣的員工不僅會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的最好,還會額外做許多。他們面對任何困難都不會尋找借口,而會自動自發、盡職盡責的完成任務。通常,企業的領導會給這樣的人委以重任。如果你想在公司里獲得成功,就必須成為這樣的人。
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政府,任何時候都不能缺少雷鋒精神。只有發揚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政府才能真正贏得民心。幾乎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都依賴於這種人的努力,他們時刻想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所有民眾的利益。每一個國家都在尋找自己的「雷鋒」,每一支軍隊都在尋找自己的「雷鋒」。雷鋒精神所能影響的遠不止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今日,雷鋒精神已經成為全人類努力學習和實踐的精神,每一個民族和國家都在尋找和培養更多的雷鋒,因為我們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都將因為有更多這樣的人而變的更加美好。
今日的中國是一個大談變化和西方商業精神的時代,從「乳酪」到「致加西亞的信」的流行,西方的商業文化對我們經濟的影響似乎已經超過了傳統的儒家文化。在很多人談到一個叫「羅文」的士兵如何敬業、服從、努力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時候,在人們費勁心計號召員工努力學習「羅文」精神的時候,大多數的人似乎忘記了我們身邊一個更好的榜樣,這是「雷鋒」的悲哀,更是我們的悲哀。應該來說,「雷鋒」要比「羅文」偉大的多,也要實在的多。因為,我們需要的不是一種奴隸式的付出,更應該是一種對世界和他人的愛,為社會服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些年來,對很多人來說,感興趣的不是我們自己是否在學雷鋒,而是外國人在學雷鋒,感興趣的是西點軍校是否有雷鋒塑像,而不是我們的身邊有多少雷鋒。但是,不管怎樣,英雄是不應該被遺忘的,雷鋒精神是不應該被遺忘的。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悲哀的民族;然而一個有英雄卻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則是一個可憐的民族。雷鋒是我們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一位平民英雄。雷鋒從來不會離開我們,而我們卻曾經幾度遠離了雷鋒。
是的,幾十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再也不要穿帶補丁的衣服了,再也不要忍受飢餓了,再也不要像雷鋒那樣經歷那麼多苦難了。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他。任何時候,他還應該是我們的榜樣,何時候我們都需要雷鋒精神。我們應該理解他、尊敬他。無論我們的生活多麼豐富多彩,我們永遠也不能缺乏雷鋒身上那種對他人和世界的關懷與愛。
雷鋒應該永遠屬於中國,雷鋒精神應該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該有的精神,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哪種工作。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能力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我們的國家才能進步,我們的生活才能更美好。
還有:3月5日,是學雷鋒紀念日。
41年前的3月5日,毛主席親筆題詞,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一夜之間,雷鋒的名字響徹大江南北,一個普通戰士的光輝形象,從此深深地印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
雷鋒叔叔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7歲就失去父母,成了一個孤兒。解放後,他參了軍,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解放軍戰士。在部隊里,他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從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曾多次立功受獎。因公犧牲那年,他只有22歲。
雷鋒的故事千千萬,雷鋒的事跡說不完。一天,雷鋒乘火車出差,在車上,他看到許多旅客沒有座位,就主動把自己的座位讓給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車員很忙,就主動幫他們打掃車廂,拖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板;他還給旅客倒水,幫婦女抱孩子,幫老人找座位,幫下車的旅客拿行李。一些旅客看到他這樣忙碌,就急忙招呼他:「同志,看你累得滿頭大汗,快過來歇歇吧!」「我不累!」是啊!雷鋒叔叔為了幫助別人,他只知道助人為樂,是永遠也不知道累的。
雷鋒叔叔非常節儉,一雙襪子補了又補,穿了又穿,可他卻用自己每月僅有的6元錢津貼,為全班戰友購買了許多學習書籍。他不僅自己認真學習,而且還經常幫助戰友,共同提高。1960年,遼寧省遭受特大水災。他悄悄的給受災的戰友王大力家寄去了20元錢。後來,他又把100元錢,以一名解放軍戰士的名義捐給了災區人民。
有多少次,雷鋒叔叔路過工地,就情不自禁地參加起那裡的義務勞動;雷雨來臨之際,他又用自己的被子去蓋水泥。
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永遠不幹,一個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體,才有力量。
一塊木板釘子為什麼能釘進去,因為它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發揚這種「釘子」精神。
我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
青春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啊!雷鋒,一個不朽的名字,你將永遠是一盞不滅的燈,你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D. 誰現在在,幫我現寫一篇作文(不能是抄別人的),作文主題叫」我身邊的雷鋒故事「,字數差不多600~800字
半個世紀,風風雨雨,雷鋒和他所代表的精神,從未遠離我們。
雷鋒的生命,始終在千千萬萬中國人身上延續著;雷鋒的故事,始終在由許許多多普通人繼續書寫著。
雷鋒不死。他就在我們中間,就在我們身邊,或者,就是你和我。
50年前,一個22歲的年輕士兵,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倒下。從那一刻起,他成為了當代中國不朽的傳奇。
半個世紀過去了,他的事跡,他的精神,他的人格,至今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中國人。
在中國人心目中,雷鋒,這個偉大的士兵,是美好品德與行為的化身。他代表著可以穿透歲月風霜而直抵人心的一份溫暖。在不同年代,他也是人們用來衡量、評判社會道德風尚水準的標尺。每一次對雷鋒的致敬和懷念,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社會風氣與人際關系的期盼。
無數後繼者受他的感召,以雷鋒為榜樣,用自己的行為傳遞愛心與善意,點點滴滴地改變著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環境,同時,塑造著社會主義中國的核心價值。
在雷鋒離開我們整整50年之際,我們重溫這個溫暖的名字,在京城各個角落,探訪身邊的雷鋒。
全樓大多數住家的備用鑰匙,都在她家存放過
走進大興區清源西里社區2號樓郎淑華大媽家,最顯眼的就是牆上的一溜兒鑰匙。
「這是501室任淑芳家的,這是三樓那對小兩口的……」雖然鑰匙顏色大小各異,郎大媽卻記得門兒清。
這是社區居民們一個公開的秘密:把備用鑰匙放在郎大媽家。最多的時候,全樓里多一半住戶都在她家存了備用鑰匙,忘帶鑰匙也不會發愁進不了家門。
郎大媽今年70歲。早些年家住西城,後來搬遷到了大興。
住慣了平房的郎大媽剛住進樓房時,還真不適應。7000多名來自四面八方的搬遷戶,住進44棟居民樓。屋門一關,誰也不認識誰。
「住平房院的時候,誰跟誰都特親。咱能不能讓樓里的鄰居也一樣親?」熱心的郎大媽主動申請當樓長,挨家挨戶查電表,送報紙。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她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逐漸,郎大媽成了鄰里最信任的人。樓里誰家暖氣漏水,誰家吵個嘴,都來她家敲門。
八九年前了,有一天,樓上那對小夫婦回家,發現忘了帶鑰匙,這通著急,最後找了鎖匠才把門打開。進了屋,小兩口開始琢磨:要是萬一再忘了,還得這么折騰,誰受得了啊。把備用鑰匙放門墊底下?不安全。放親戚家?太遠。
「郎大媽!」眼前一亮。
第二天,小兩口去配了一套門鑰匙,找到了郎大媽,「大媽,我們信得過您,放您這兒。以後有什麼事,就來找您拿。」
這句話,立馬兒在街里街坊之間傳開來。「這是好辦法啊!」呼啦啦,大傢伙兒趕集似地配鑰匙、送鑰匙,郎大媽家裡一下成了鑰匙庫,幾乎所有本樓居民的備用鑰匙都在她家存放過。還有別的樓的,多的時候好幾十把。
一天,一對小夫妻給郎大媽打來電話:「大媽,我們忘帶鑰匙了,下班後去您家取。」郎大媽滿口答應,就開始等。
傍晚了,沒人來。夜深了,沒人來。天亮了,還是沒人來。第二天一問,原來是下班太晚了,沒好意思過來。郎大媽沒告訴那小兩口,那天她整宿沒合眼,就那麼一直等著呢。
這么多把鑰匙,這么多戶人家,萬一出事,不怕擔責任嗎?看著牆上的一連串鑰匙,記者忍不住問大媽。
「當時沒想那麼多,人家送來,就是對咱的信任,不論怎樣,咱得守好這些鑰匙,守住這份信任。」郎大媽的回答挺憨厚。
在鄰居們眼裡,郎大媽就是個雷鋒,有難處的時候會想起她,能信任她。
家住西城區天橋街道祿長街社區的李祥坤,是個跟郎大媽一樣的熱心腸,他義務幫雙雙患病、缺人照看的鄰居董觀雲兩口子買菜做飯,已經四年。
董觀雲兩口子住3單元,李祥坤一家住隔壁4單元。董觀雲身體一直不好,沒有正式工作,吃低保;愛人智力殘疾,什麼都幹不了……董家的困難,老李看在眼裡,他越來越頻繁地走進董觀雲一家的生活。連買菜,帶做飯,一幫就是四年。
每天臨近開飯時間,不用招呼,不必寒暄,老李直接捋胳膊挽袖子進董家廚房,就跟一家人一樣。吃完飯,還陪遛彎……像個全能保姆。
「困難的時候搭把手,幫別人也是幫自己。」說這話的,是密雲縣北庄鎮朱家灣村的養雞專業戶馮保芹。基於這樣的信念,她經常把精心養到七八個月、馬上就能下蛋的小雞雛送給別人。
馮保芹送雞雛,看誰家有困難就送給誰家:低收入戶王明全,雙側股骨頭壞死,幹不了力氣活;60多歲的宋秀芳,家裡除了幾棵果樹,沒啥來錢的道道……
六年時間,馮保芹白送出去的雛雞有五六萬只,價值十幾萬元。不光送雞雛,還管技術指導、飼料配給、後期銷售……因為得了馮保芹送的雞雛而慢慢發展成為柴雞養殖專業戶的,足有100來戶。
「沒什麼,就算給大夥兒帶道兒了!」馮保芹說。
跟雷鋒一樣,郎淑華、李祥坤、馮保芹他們也沒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不過是在周圍人有需要的時候,盡自己之能,幫一把。可就是這些好人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幫的這一把,讓我們心中感到溫暖,讓這個世界變得可親。
21年義工當下來,他不僅會修電器,還學會了理發、修自行車,做木工、瓦工、鉗工、管工也是把好手
2004年,馬廣明搬家了,從西城區金融街街道二龍路社區搬到了洋橋。老伴兒鬆了口氣:老爺子這回該「退休」了吧?
沒想到,馬廣明自己辦了張月票,每天倒兩次公交車,路上花兩個小時,還回二龍路「上班」去。
上什麼班?做義工。
馬廣明今年80歲,做義工21年了。1991年,當了30多年電工的他退了休,開始給街坊四鄰修電器,家裡成了免費維修部,送來的都是些半導體之類的小家電。
別人家不要的舊開關、路邊掉的螺絲帽,馬廣明都往家揀。愛干凈的老伴兒不樂意了:「屋子裡整個就是雜貨鋪。」
「找我修的家電大部分都是落伍貨,都找不到地方修。可人家捨不得扔,我就得努力幫人修好不是?人家生活不富裕,就得想法兒給人省錢。」
馬廣明義務修東西出了名,漸漸地,電風扇、電冰箱等大件兒也開始往家裡送。馬廣明覺得手藝跟不上勁了,就自己跑到社會上報了一個技術班。
「班上都是小夥子,人家是為了學門手藝賺錢,就我一個老頭兒,可學習成績不比他們差,特有面兒!」回憶當初,馬廣明捂著嘴樂,像個孩子似的。
21年義工當下來,馬廣明不僅會修電器,還學會了理發、修自行車,做木工、瓦工、鉗工、管工也是把好手。
2006年,媒體報道了馬廣明的事跡,遠近都知道了二龍路有位老義工。馬大爺「火」了,用居委會主任的話說,「電話一半都是找他,朝陽的、石景山的,天津的、河北的,全國各地都有,他比我們『正式工』都忙。」
找的人多了,活兒多了,居委會專門騰出間屋給他。小小的屋子被桌子、文件櫃佔去大半,剩下的地方堆放著破破爛爛的舊電器:雙卡收錄機、電飯鍋,洗衣機、電視機、VCD、淋浴熱水器、電磁爐、飲水機……記者走進馬廣明的「工作室」時,他正坐在窗前的寫字台旁拆一個老式電飯煲,鼻子上架著老花鏡,手裡拿著放大鏡,前前後後挪動著找焦距。
「歲數大了,」 馬廣明說,「去年生病卧床休息了一陣子,手有點哆嗦,修東西的速度慢了。大家也都體諒我,誰也沒挑理兒。也沒什麼可說的,我是愛鼓搗,閑不住,幫大家修修東西。」
二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是因為馬廣明看重肩上這一份自己加給自己的責任。
一天,老伴兒找居委會幫他請了兩天假。居委會幹部意識到馬大爺可能病了,當天下午趕去看望,一進門,只見馬廣明半躺半坐在床上,腰上戴著又寬又厚的護腰圍子,後邊墊著高高的枕頭垛,身前擺了個小桌子,平攤著改錐、電表等工具,一個修了一半的電熨斗燒得滾燙,直冒青煙。當場,就有人紅了眼眶……
在大家眼裡,馬廣明也是個雷鋒,這么大歲數堅持做好事,一天都不肯放下。
北京第二打火機廠退休工人劉玉珍在天安門廣場義務撿垃圾也有18年了。
清早7時,劉大媽一手拿著長木夾,一手拎個塑料袋,在天安門廣場走走停停,不時從花壇里、地縫中扒拉出各種各樣的垃圾:煙頭、果皮、面巾紙……從1994年至今,不論寒冬酷暑,不論刮風下雨,每天早晨她都會到天安門廣場義務撿垃圾。
18年前,劉大媽因為給閨女看孩子,常帶著外孫到天安門玩,地上的垃圾讓她心裡別扭,「天安門可是咱的臉面,得乾乾凈凈的。」
那幾年,她上天安門遛彎時總不忘順手帶個垃圾袋,走到哪兒撿到哪兒。等到小孫子、小孫女都不用她照顧了,劉大媽乾脆當起了天安門廣場的專職義務保潔員。
從正陽門到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周邊的花池、遊人們排隊的廣場便道,這是劉大媽給自己定的工作范圍,她每天撿垃圾三四個小時,成百上千次地彎腰,中間基本不歇。大媽開玩笑地說:「咱東城有個指路大王特有名,我呢,就算個『撿煙頭大王』,誰撿的煙頭也沒我撿的多,有一天撿了2萬多個。」
劉大媽所說的「指路大王」謝亮,在東直門交通樞紐給人義務指路也有十多年了。
2001年9月初,亞洲第一大交通樞紐站在東直門動工,許多公交車站移了位置,不但外地人找不到行走路線,就連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也摸不著北。這讓72歲的謝亮坐不住了。
舉著自製的「義務指路點」的牌子,謝亮出現在東直門立交橋東北角,開始為行人義務指路。
為了能指出車站的准確位置和距離,謝亮往每個車站都走了三四個來回,用步子測量了東直門所有的車站,還擠時間騎車把東直門轉了好幾遍,把人們常打聽的一些單位和建築物都牢記心中。
十多年來,不管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刺骨,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總是按照時間表雷打不動地出現在指路點。每天早上7點到,中午11點半回家,下午2點多再出來,傍晚6點回家。粗略統計,他平均每天約為1500人義務指路,重大節假日能達三四千人。
年復一年的堅持,讓再平淡無奇的故事也有了厚度和重量。人做一天好事不難,難的是幾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矢志不移。馬廣明、劉玉珍、謝亮他們的堅持,是因為他們和雷鋒一樣,對社會、對人群、對環境懷著一種熱忱的責任感,對這個城市、這個國家懷著強烈的主人翁意識。
「她說話很慢,一遍遍告訴你:『沒事,沒有那麼可怕啊,孩子』」
徐蓮芝珍藏著一本影集,從未給別人看過。她說,等她死了,這本影集也要燒掉。
78歲的徐蓮芝是著名艾滋病治療專家。影集里收藏的,是許多艾滋病患者送給她的照片。
如今,這些患者很多已離開人世,但他們把安詳的笑容留給了他們的「徐媽媽」。
1990年,56歲的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主任徐蓮芝接診了一位從國外務工回來的同胞,這是她第一次接觸到艾滋病人,這也是我國收治首例華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沒有特效葯,沒有治療辦法,甚至沒有專門病房。作為一個醫生,徐蓮芝對於艾滋病沒什麼特別的高招兒。但是,她成了治療艾滋病的代言人。一個個打到佑安醫院的電話,是很多艾滋病人最後的希望。
1996年,時年27歲的孟林被診斷為艾滋病毒感染者。除夕夜,他下定決心,把正陪母親看春節晚會的哥哥叫出房間,和盤托出實情:「哥,再給我包幾個餃子吧。」
吃完餃子,孟林帶著幾件簡單的衣衫走出了家門。他給佑安醫院打去電話:「我要見徐蓮芝。」
得知消息,徐蓮芝匆匆趕到醫院,在電話旁守候了一天一夜,才等到孟林再度撥通電話。
這是孟林第一次聽到徐蓮芝的聲音。「很親切,非常慈祥,又讓你有力量。」孟林這樣形容,「她說話很慢,一遍遍告訴你:『沒事,沒有那麼可怕啊,孩子。』」
第二天一早,孟林戴著帽子、墨鏡,把大衣領子豎得高高的,來到了佑安醫院門口。他遠遠地看到了站在寒風中等他的徐蓮芝,但他沒有勇氣走過去。徐蓮芝就在那裡佇立著,等候著。40分鍾,孟林心裡的冰化了。
從那天起,孟林的生活中有了「徐媽媽」。
這年生日,孟林收到了徐蓮芝手書的紙條:「為兒喚起心中的彩虹,送上慈母的深深祝福,祝兒生日快樂!健康愉快,歲歲平安!」落款為「母親」。他買了一面精緻的相框,把紙片小心地鑲在裡面。
孟林至今健康地生活著。1998年12月,在佑安醫院一間小平房裡,徐蓮芝和同事們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救助艾滋病的民間組織——愛心家園。2008年11月26日,孟林因參與防艾工作而獲得英國貝利馬丁獎,成為首個獲得該獎的艾滋病患者。在獲獎感言中,他說:「我決定將全部獎金捐獻出來,設立『徐蓮芝愛心獎』,感念徐媽媽的恩德。」
在孟林眼裡,徐媽媽也是個雷鋒。當被人問起徐媽媽跟一般醫生有什麼不同時,他說:「我覺得是仁愛吧。」
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副政委孫茂芳被稱為「京城活雷鋒」,40多年來,他照顧過的孤寡和困難老人,能開出個長長的名單:王炎,17年;高志雲,13年;崔淑文,14年;李建河,10年;丁翠萍,10年;容志慶,10年;王瑞夫婦,10年;王洪亮,6年;王建安,3年……
偶遇王炎大娘是在38年前。那天,看見一位大娘手扶著牆一步步往前蹭,孫茂芳攆上去詢問。
「我腳爛了,去醫院看病。」
「我背您去吧。」孫茂芳說。
打這一刻,這位無兒無女的老人就成了孫茂芳放不下的牽掛。
到了醫院,孫茂芳幫老人脫去鞋襪。一股臭味散發出來。原來,老人長期腳氣感染,腳趾縫里全爛了。孫茂芳打來熱水,蹲下身子,掰開老人的一個個腳趾,用毛巾輕輕擦拭……旁邊看病的人們都投來驚詫的目光。
此後,他經常像親兒子一樣上門看望、照顧老人。
老人心裡卻不踏實:這人是不是圖我的財產?她始終不給孫茂芳好臉色看。一次,孫茂芳給老人喂水,水稍微有點熱,老人張口就罵:「你是不是想燙死我啊?」
孫茂芳沒有計較,更沒有放棄。他整整照顧了老人17年,直到陪她走完91歲的人生。
彌留之際,老人咬著耳朵跟孫茂芳說,「我要把這個房子留給你,錢也都給你……」孫茂芳毫不猶豫地謝絕了。老人一去世,他再也沒有邁進這個曾經出入17年的小院。
退休教師宋金萍今年70歲了,他的小學班主任鍾炳堃100歲,已在宋金萍家中生活了30年。
56年前,家境貧寒的宋金萍就讀王府井八面槽小學時,鍾老師當過他一年的班主任,對他多有關照,宋金萍對鍾老師一直懷著感恩之心。鍾老師一輩子單身,宋金萍有空就會回學校去看望她,陪老師說說話。
鍾炳堃70歲時,宋金萍想:萬一老師病了需要人照顧怎麼辦?左思右想不放心,跟家人一商量,乾脆把鍾老師接回了自己家。
30年,每天早上一個雞蛋、一杯麥片,晚上一杯酸奶、兩塊麵包,準保放到老師床頭;30年,並不寬裕的居室空間里,老師的床一直灑滿陽光,孩子的床只能放在門邊角落;30年,年年邀請同學一起來給老師過生日……
「鍾老師要是能再活30年,我還照顧她。」宋金萍說。
平凡的人,也可以有偉大的愛,這種愛超越血緣,也超越時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無關是非名利,不涉加減乘除。如果我們也能像徐蓮芝、孫茂芳、宋金萍那樣,像雷鋒那樣,以一種博大的愛心去對待別人,那麼我們也能像他們那樣,成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
他如今的工作就是入戶排查燃氣隱患,日復一日,平凡瑣碎。21年前那一瞬間的英雄壯舉,幾乎已無人知曉
為找任志慶,記者費了不少功夫,輾轉5家單位、委託4位聯系人,終於在燃氣集團三分公司客服一所找到了他。
老任看起來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北京爺們兒,和氣,厚道,踏實。
聊起21年前的往事,老任的同事這才大吃了一驚:原來身邊一直「潛伏」著一位堪比「最美媽媽」吳菊萍的大英雄!
那是1991年5月9日下午5時15分——
距地面40多米高的15樓窗外,一個四歲半小男孩雙手掛在窗框上,驚恐地掙扎著。在樓下居民們發顫的驚呼聲中,孩子終於再也抓不住窗框,身影疾速下墜。
正好經過這里的北京熒光燈廠31歲工人任志慶,來不及弄清怎麼回事,把自行車連同後座上兩歲的兒子往愛人那邊一推,一個箭步沖了上去。
「嘭!」一聲悶響。電光石火的一瞬,任志慶躥上一步,張開雙臂接住了孩子。
二十多公斤的孩子,重重砸在任志慶的額頭,順著他張開的雙臂,安全滑落在地上。驚魂未定的孩子在地上哇哇大哭,而任志慶已經悄無聲息地倒在地上,昏死過去,鼻樑骨砸裂,鮮血從額頭汩汩流出。他承受的沖擊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腳上原本結實的牛皮鞋,鞋跟竟然在沖擊下被壓斷了。
「老任,怎麼從來沒聽你提過這事兒!」聽完這驚心動魄的故事,燃氣集團三分公司客服一所所長張春堂不禁埋怨。
同事們都知道老任眼睛不太好,腰椎、頸椎也不太得勁兒,可每次大家問起,任志慶都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歲數大了,沒保養好。其實,這是當年救人受傷留下的後遺症。
1996年,任志慶原來的廠子沒了,他換到煤氣公司工作。之後15年時間,他從沒向新單位的任何一個人講過自己當年救人的事。公司黨群部的吳崇蘭知道任志慶的事跡,但老任叮囑她不要提,她也就沒再宣揚。
「擱誰遇到這事情,都得上。」任志慶至今不覺得自己的驚人之舉有多了不起。
現在,老任的主要工作就是入戶排查燃氣隱患,日復一日,平凡瑣碎。每次進用戶家門,他會主動戴上鞋套,巡檢完了,再幫著用戶把地上、櫥櫃上的灰都仔細擦乾凈。
任志慶是一個隱藏著的英雄。關鍵時刻的一挺身,是一個普通人心中所有善良和勇氣的瞬間爆發;而當英雄之舉完成,他又悄然退回平凡之中。
趙書兵,石景山區田村一個普普通通的體彩網點店主。看上去,他跟全北京成千上萬個「賣彩票的」並無不同。
然而,2010年9月12日晚的一個電話,把趙書兵從人群中「選擇」了出來。
來電的是位熟識的老顧客:「哥們兒,麻煩幫我買張足球彩票。」趙書兵欣然應允,墊付了1024元錢,幫人打出了一張彩票。
當晚,老趙熬夜看完了所有比賽。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恰好就是這一張自己墊錢幫人代買的彩票,猜對了所有結果,中了大獎!
連環頭獎,533萬元,北京當期唯一的一注。
老趙一宿沒睡,好幾次抓起電話,想想又放下了。終於等到早晨7點多,趙書兵給買主打去了電話,對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20分鍾後,買主趕到了彩票店,抓住老趙的手連連道謝,再三要酬謝老趙,老趙一分錢也沒要,最後就是吃了頓飯而已。
500萬元,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個不小的數字。何況老趙當時剛剛租下一家彩票店,還欠著幾十萬元房貸。但他抵禦住了常人難以抵禦的巨大誘惑。
「該是誰的就是誰的,不是咱的咱就不能要。」趙書兵說。
如今,趙書兵仍是個「賣彩票的」,生活平平淡淡,看上去跟全北京成千上萬個「賣彩票的」並無不同。除了他的故事被編成小品上了一次央視春晚,日子還跟以前一樣。
英雄與凡人的距離只有一線。或者可以說,英雄與凡人本是一體。雷鋒是英雄,雷鋒也是凡人。任志慶、趙書兵們亦是如此。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也許永遠不會有機會成為英雄,但即便如此,我們仍可以在生活中做一個好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在公交車上站起來讓一回座,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挽起袖子獻一次血……
「您是老雷鋒,我是小黨員,以後我跟著您,照顧您」
2007年初夏,一封信寄到了東城區東四八條61號院。獨居的離休老人張振華抽出信紙,一句話蹦入眼簾:張奶奶,收我做您的孫女兒吧。
寄信人叫「王雙」。張振華納悶了半天才想起來,不就是前幾天來家裡采訪的那個大學生嘛!
王雙是中國傳媒大學大二學生。她是在偶然中聽說了張振華的故事。
在張振華悲慘的童年,她像物品般被拐賣了四次,養母的虐待致使她失去9個腳趾。是新中國帶給了她新生。離休後,張振華省吃儉用,為37個孩子捐資助學,為各種公益事業捐款,總金額高達20多萬元。
被這個故事打動,王雙來到了張奶奶家。她看到了老人的一個日記本,封面已經破舊,裡面一筆筆記錄著——
「李旭升考上北京聯合大學了,特別獎勵他1000元。我讓他別擔心,大學四年我還管……」
「人死如燈滅。我跟醫院辦好遺體捐贈手續了,有用的都可以拿走。國家人多地少的,死了就不佔地了……」
感動直觸心底。回到學校,王雙一筆一劃地寫下這封信:奶奶,您是老雷鋒,我是小黨員,以後我跟著您,照顧您。
張振華看著信笑了。她拿起電話:「王雙嗎?我是你奶奶。」電話對面,王雙樂開了花:「哎!奶奶!」
當晚,王雙端來熱水:「奶奶,洗腳。」握住那雙留下殘疾的腳,王雙忍不住心酸,「奶奶,您現在該享福了。」
張振華瞅著王雙,皺紋里堆滿笑意:「哎,奶奶享孫女的福。」
這一年,王雙22歲,奶奶76歲。一晃,五年過去了,王雙的朋友們都知道她有個奶奶,誰也不知道這個奶奶並不是她親奶奶。
從2009年起,王雙搬進了張振華家,跟奶奶一起住。其實王雙的父母早給她在東四環買了一套寬敞的新房,可她每星期只回去一兩天,其餘時間寧願陪張奶奶一起住老平房,每天生爐子,排隊上公共廁所。
狹小的平房裡,並排放著兩張床。張振華患有多種疾病:高血壓、心臟病、腎功能不全、全身骨關節炎、三叉神經痛、視神經萎縮……全身動過八九次手術,每天要吃十來種葯,有中葯有西葯,有一天兩頓有一天三頓的,有飯前吃有飯後吃的,王雙全都爛熟於心。
來串門的街坊贊不絕口,「您這孫女真是天上掉下來的!」張振華指指自己的衣服、褲子,又拉拉襪子、鞋:「這里里外外都是孩子買的。王雙,孝順!」王雙剛去替奶奶匯了3萬元助學款回來,一邊把票據交給奶奶一邊說:「奶奶才了不起呢!」
在王雙心目中,張奶奶是「老雷鋒」;在鄰居們眼裡,王雙也算得上個「小雷鋒」。
河南來的「北京好人」李高峰,2001年來京務工,住在甘露園西里。此地是城鄉結合部,居住人員復雜,環境臟亂,二道溝河裡生活垃圾隨意丟棄,甚至有大糞車向河裡排糞,長年累月,垃圾堆成了小山,水渠變成了臭溝。
李高峰看不下去,一輛自行車,一把掃帚,一個簸箕……開始清理河裡的垃圾。他甚至畫了張寬0.2米、長1米的手繪圖,把河兩岸西起延靜中街、東至平房鄉這5公里地帶的垃圾分布,用幾十團深色的陰影標注出來。
一年又一年,幾千車垃圾被他執著地從河道里清出來,圖上的陰影地帶一點點被消滅,二道河溝不臭了,水也漸漸還清了。
越來越多人通過媒體報道知道了這個河南來的打工仔愚公移山式的義舉,被他的精神所打動。一天,一輛「寶馬」車停在了李高峰家門前,走下車的是在網路公司工作的焦玉祥。「李哥,我們好多河南來的務工青年都願意和你一樣,做建設北京的志願者。」
像焦玉祥這樣主動找上門來的人越來越多,於是,在李高峰倡導下,一支「河南務工人員環保志願者服務隊」成立了。
李守祿,一個為超市送啤酒、飲料的搬運工,加入服務隊後,在八里庄附近義務疏導交通,幫人指路,沿街清理小廣告。
王剛,在北京有4家工程公司,加入服務隊後自己出資組織了個電影放映隊,每周三次給社區居民義務放電影……
短短4年,志願者服務隊由起初的40人壯大到了現在的800多人。其中不僅有河南人,還有來自黑龍江、山東、河北等全國各地的務工人員,不僅有保安、保潔員、農民工,也有大學生、公司經理。
在房山區,一群個體工商戶自發組成了一個學雷鋒小組,22年前開始,每月5日義務為光榮院里的孤老服務,父親傳給女兒、丈夫留給妻子、師傅帶動徒弟……
最先倡議成立學雷鋒小組的任光輝為老人們服務了16年,於2006年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了。在丈夫去世後第一個月的5日下午,任光輝的妻子賈秀華走進了良鄉光榮院,在大家關切的注視中,默默拿起了任光輝用過的推子……
溫江是殘疾人,一直開著殘疾摩托車和其他組員風里來雨里去,為老人們刮臉理發。2003年1月,老溫病危,特意囑托妻子女兒:「千萬把光榮院的事情接下去。」溫江去世後的第一個「學雷鋒日」,26歲的溫美玲走進光榮院,拿起了父親留下的理發工具。後來,溫美玲工作忙,老溫的妻子張淑清又接了女兒的班。
22年,當年的小夥子已滿頭白發,當年的小姑娘也成了孩子媽。而自願加入學雷鋒小組的個體戶人數一直在增加,服務范圍從光榮院延伸到敬老院、農村、社區、學校,服務項目從理發拓展到修腳、修鞋、修車、量血壓……
多路記者,連日尋訪,我們不能把所有故事寫進一篇報道里,但我們心中的感動層層累積。
正如22年來親身享受到義務服務的老人們說的:「雷鋒精神沒走,雷鋒留在了光榮院」,雷鋒和他所代表的精神從未遠離我們。
半個世紀,風風雨雨。雷鋒的生命,始終在中國人身上延續著;雷鋒的故事,始終在由許許多多普通人繼續書寫著。
雷鋒不死。他就在我們中間,就在我們身邊,或者,就是你和我。
E. 長春市綠園區的正陽小學與雷鋒小學哪個好
綠園區正陽小學與雷鋒小學哪個好?長春市綠園區正陽小學和雷鋒小學哪個好?這兩個小學我覺得都不錯,看你選擇哪個哪個都很好?
F. 撫順望花雷鋒路有正陽門火鍋人均消費多少錢啊
你好,你說的望花雷鋒路正陽門火鍋人均消費應該是50元左右,你可以去消費,她家還是不錯的,謝謝
G. 長春雷鋒小學、87中學、正陽小學怎麼走
雷鋒小學就是正陽小學,坐265路,280路均可到達,87中學坐280路可以到達,在87中向前走100多米有一個和平大街,向北走是皓月大路,南走是錦江路,都有旅館。
H. 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本人初四到哈爾濱,咨詢幾個問題
第一 冰雪大世界現在還在營業
第二 如果你想吃飯購物遊玩那就住在哈爾濱中央大街的附近 推薦馬迪爾賓館
第三 這個問題就不太好回答了 現在洗浴中心都有 甚至是超小規模足道屋都有 自己看了
第四 哈爾濱果戈理大街有酒吧一條街
還有注意一下幾點
哈爾濱的冬季比較寒冷,但是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冷。原因是哈爾濱的冬季比較乾燥,所以感覺上沒有天氣預報中說的那麼寒冷。室內有暖氣,一般溫度都在18度以上,但由於哈爾濱的氣候特點,還是有些注意事項要注意一下:
1、鞋子——「寒從腳下起」
從保暖的角度講,鞋是最重要的。一雙輕巧而保暖的鞋子,可以使你感到全身溫暖,或者穿一雙厚厚的毛線襪子,小商品就可以買到5元左右吧。
2、衣服
同樣要輕巧。羽絨服是最好的選擇,還有一種厚厚的大棉褲,外面是防水的,很保暖,關鍵是樣子一點不蠢,還很好看呢,顏色也不單調。在秀水100元左右就可以買到。遊客可在當地購買羽絨衣褲、羊毛衣褲,雪地靴,價格便宜不說,且厚實耐寒。
3、帽子 圍巾 手套
十分必要。哈爾濱基本是沒有什麼風的,只是溫度稍低。一定要注意把盡量多的地方都蓋住,帽子要蓋到眉毛處,圍巾要捂住嘴,手套要帶非線類產品,如果可以,買個卡通口罩也是很管用的,總之一句話:把露在外面的地方都捂住。
4、保濕
哈爾濱的空氣十分乾燥,濕度一般在20%左右。所以,保濕就很重要。在氣候嚴寒、乾燥的地方,手容易起刺,嘴唇易乾裂,帶上潤唇膏或潤膚品,總不會有錯。有些人到了哈爾濱後會流鼻血,這就是因為沒有飲水導致毛細血管破裂引起的。其實很簡單,每天多喝些水就沒問題了。
5、預防感冒
由於室內和室外有比較大的溫差,冷熱交替,極易感冒,所以千萬不要在出汗或衣物很少的情況下到室外,否則容易引起感冒,最好帶上感冒葯之類的葯品
在哈爾濱市區你可以逛哈爾濱著名的景區,江北的太陽島公園(冬季舉行國際雪雕展覽比賽);全國最大的養虎基地(東北虎林園);冬季還有冰雪大世界;冬季松花江還可以參加冰上活動(觀冬泳,打冰滑梯等等);哈爾濱的標志性建築防洪紀念塔和斯大林公園;東北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兆麟公園的冰燈游園會;亞洲第一高鋼塔龍塔;如果你信佛,還有東北地區極樂寺。平房區還有731遺址(日本侵略東三省時留下來的)。
玩的太陽島、虎園、極地館、植物園、阿城的動物園,沒啥好玩的了。 吃的如下 、華梅西餐館,有必要修正一下的是,它現在的地址為中央大街112號。這是一幢 樸素的3層的俄式建築。我們在三樓享受了初至哈爾濱的第一餐。裡面的罐燜很不 錯,軟煎大馬哈魚也不錯,魚子醬個人覺得不是很好,肉餅感覺也一般,不過量倒 是很足。 2、東方餃子館。到了北方,怎麼能不嘗嘗餃子呢?那不是白走這一遭嘛!東方餃 子館的餃子品種很多,個人覺得各種三鮮的都很不錯,性價比都很高。但是要品嘗 那裡的餃子,您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那裡的生意實在太好了,時常人滿為 患,您必須站著等位子,這種感覺可不好受。 3、露西亞咖啡西餐廳。快到中央大街盡頭,有一個小小的很有情調的小店就是 它。具體的地址是哈爾濱市道里區西頭道街57號。這里的咖啡很不錯,暖暖的午 後,坐在靠窗的位子,喝著咖啡,觀賞中央大街的景色,即使是發呆,也是件幸福 的事情吧!露西亞的罐羊不錯,價位二十多吧。羅宋湯也還好,就是少點,頂多蓋 個盆底。還有那裡的水果茶,紅紅的液體透過剔透的杯子象極了酒,瞧著感覺甚至 要比茶喝著更讓人舒暢。那裡的音樂很好,有點叫人感覺象進了教堂。這里的奶汁 口蘑湯值得推薦,其他的和華梅相差無幾。但服務卻是我們在哈爾濱受到最好的。 還有裡面的陳列品值得細細欣賞。到現在我還在揶揄那裡精緻的咖啡杯。 4、哈爾濱被稱做東方小巴黎,就是因為它是俄國文化和我國文化的一個交流點! 吃又是世界中不需要語言的文化!天下美食是一家!老三八的蛋糕和冰棍、馬蒂爾 冰棍、秋林麵包(大咧巴)、肉聯紅腸、里道斯的紅腸、老秋林的水點心…… 5、比薩哪裡的好??當然是南崗的 ——名典咖啡語茶名典的9寸的比薩在40—— 60元,很多口味,個人認為水果的不可以吃,肉的比較不錯,要是你胃口好,海鮮 的可以試一下。兩個人的話,大概100元左右。 6、咖啡哪裡的好??當然是南崗的 ——星期五餐吧,咖啡不錯。 不過要是吃飯,就一般,可是罐悶要比華梅的好! 兩個人要兩份飯,兩個咖啡和一個罐悶就可以了,大概70元左右。 還有,介紹一下。 咖啡,那裡的「盲腸炎」「咖啡與眼淚」「愛爾蘭咖啡」都可以 美女們不要聽信什麼「卡布基諾」那個東西本身就不好喝!!! 7、中央大街休閑小站里的」熱帶雨林」可以一試!! 8、160的麻辣燙味道可是一級棒,最好是不要趕「飯口」,因為那時可是「人滿為 患」呀! 道外是哈爾濱的老城區,有很多不錯的小吃,但由於位置較偏,外區的人知道的不 多。今兒閑來無事,隨便嘮嘮。 現在的道外太大了。咱就以靖宇街為主線,從景陽街說起。 9、從景陽街順著靖宇街往東走第一條小街是純化街。與純化街垂直有條小街叫染 房胡同,有幾家燒烤特有味,主菜是烤熟筋,筋嫩,味美,很有咬頭,雖然很多燒 烤都烤筋,但這家的是我最愛吃的。最興旺的時候,門前名車成行,都是遠道來吃 的。 10、頭道街。先說北邊吧,在快到大新街附近有家《春蘭雞館》我從88年就開始在 他家吃,主菜是清燉雞湯和紅燒雞塊,清燉雞湯是最出名的。尤其是冬天,來半斤 白酒,炒個雞湯干豆腐,雞湯豆牙,來一鍋清燉雞湯………….在雞館附近同發胡 同,有家<福泰軒>據說作家網很多朋友都去過,他家的主菜太多,我愛吃的是豬手和 排骨…….頭道街南邊,靠近太古街,有家地下室,叫什麼什麼熏醬….他家的東西好 吃,太久沒去了.名字都忘了. 11、二道街,北邊的」張包鋪」比較出名,主菜是排骨包.我看是名聲在外,我吃得多 了.沒覺得有什麼特色. 12、 三道街,太有說道了.就是再不熟道外的朋友也都知道三道街的小吃.從靖宇 街到外環路,大大小小有幾十家小吃.」北山酒館」的干腸,小肚,金絲卷.』老邵 家」的豬腦,」范記永』家的餃子,昇平餛頓家的火勺(一種小點心,餡是小塊肥肉加 甜面醬,包上面烤得焦黃,一個字就是好吃)……..三道街南邊很有意思,南三的石鍋 烤肉不知道你聽說過沒有,很有特色,而且便宜.用石鍋烤牛羊肉,豬排.青菜,海鮮, 最後用剩在鍋里的料加湯,煮麵.湯好喝.比自燉火鍋好吃.有意思在哪捏?自從第一 家干火了.碌碌續續又有幾個開張,到現在滿街都是石鍋烤肉,能有十四五家. 13、四道街,可能是離小吃街太近好吃的東西不多,有一家清真牛肉水餃不錯.心水 吃過,問他感覺. 14、五道街北邊有家老字型大小的正陽樓,怎麼好吃,沒法形容,一年四季門口人不斷
I. 正陽縣哪有充氧焊氧氣的
豪門夜宴往北20米,一家專門充氧氣的20塊錢1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