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軍收河南河北
㈠ 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注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jiàn wài hū chuán shōu jì běi, chū wén tì lèi mǎn yī shang.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què kàn qī zǐ chóu hé zài, màn juàn shī shū xǐ yù kuáng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bái rì fàng gē xū zòng jiǔ, qīng chūn zuò bàn hǎo huán xiāng.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jí cóng bā xiá chuān wū xiá, biàn xià xiāng yáng xiàng luò yá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
jiàn mén wài hū chuán shōu fù jì běi de xiāo xī, chū wén cǐ shì fèn wài huān xǐ lèi sǎ yī shān
劍門外忽傳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聞此事分外歡喜淚灑衣衫
huí tóu kàn qī ér de chóu yún dùn shí xiāo sàn, suí biàn dì shōu shí qǐ shī shū xīn xǐ ruò kuáng.
回頭看妻兒的愁雲頓時消散,隨便地收拾起詩書欣喜若狂。
rì tou zhào yào fàng shēng gāo gē tòng yǐn měi jiǔ, míng mèi chūn guāng péi bàn zhe wǒ fǎn huí gù xiāng.
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明媚春光陪伴著我返回故鄉。
kuài kuài dòng shēn qǐ chéng bā xiá chuān guò wū xiá, wǒ chuān guò le xiāng yáng hòu yòu zhí bèn luò yáng
快快動身起程巴峽穿過巫峽,我穿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1)聞軍收河南河北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這首七律。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准備,凸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
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後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㈡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歷史背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歷史背景: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寶應元年(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
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原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
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
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2)聞軍收河南河北擴展閱讀:
賞析:
這首詩是流落到梓州時所作。這一年杜甫52歲,由於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
突然他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心情有表達得淋漓盡致。
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像著自己彷彿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
此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
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中引王嗣奭的話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朴愈真,他人決不能道。」
作者介紹: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
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㈢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意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詩意:劍外忽然傳來收薊北的消息,剛剛聽到時涕淚滿衣裳。回頭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點的憂傷,胡亂地捲起詩書欣喜若狂。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趁著明媚春光與妻兒一同返回家鄉。就從巴峽再穿過巫峽,經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創作背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公元763年(廣德元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後欣喜若狂,寫下此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者介紹: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出處】《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3)聞軍收河南河北擴展閱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詞鑒賞
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本詩主要敘寫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後,十分的喜悅,收拾行裝立即還鄉的事。抒發詩人無法抑制的勝利喜悅與還鄉快意,表現了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表達了詩人博大的愛國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第二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緊承上聯從生活細節上細致的刻畫了詩人的狂喜。「青春作伴好還鄉」是詩人的聯想,身在梓州,頃刻間就已回到家鄉。詩人的驚喜達到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㈣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每個字的意思
(1)聞:聽說;
(2)官軍:指唐朝軍隊;
(3)收:收復;
(4)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亂時,叛軍的根據地。
整個題目的意思是:聽說唐王朝的軍隊收復了安史之亂時叛軍的根據地——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
原文: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4)聞軍收河南河北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敘事抒情詩,此詩作於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
第二年,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這首七律。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稱為杜甫的「人生第一快詩」,圍繞「聞」和「喜」展開。
本詩主要敘寫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後,十分的喜悅,收拾行裝立即還鄉的事。抒發詩人無法抑制的勝利喜悅與還鄉快意,表現了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表達了詩人博大的愛國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此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
安史之亂爆發後,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
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後來宰相房琯與叛軍戰斗時大敗,肅宗問其罪。由於杜甫忠言直諫,上書說房琯無罪,肅宗發怒,於是杜甫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㈤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詩注音版
wén guān jun1 shōu hé nán hé běi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jiàn wài hū chuán shōu jì běi,
劍 外 忽 傳 收 薊 北,
chū wén tì lèi mǎn yī chánɡ。
初 聞 涕 淚 滿 衣 裳。
què kàn qī zǐ chóu hé zài,
卻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màn juǎn shī shū xǐ yù kuánɡ。
漫 卷 詩 書 喜 欲 狂。
bái rì fànɡ ɡē xū zònɡ jiǔ,
白 日 放 歌 須 縱 酒,
qīnɡ chūn zuò bàn hǎo huán xiānɡ。
青 春 作 伴 好 還 鄉。
jí cónɡ bā xiá chuān wū xiá,
即 從 巴 峽 穿 巫 峽,
biàn xià xiānɡ yánɡ xiànɡ luò yánɡ。
便 下 襄 陽 向 洛 陽。
白話譯文:
在劍南忽然傳說,收復薊北的消息,
初聽到悲喜交集,涕淚沾滿了衣裳。
回頭看看妻子兒女,憂愁不知去向?
胡亂收卷詩書,我高光得快要發狂!
白天我要開懷痛飲,放聲縱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啟程還鄉。
彷彿覺得,我已從巴峽穿過了巫峽;
很快便到了襄陽,旋即又奔向洛陽。
(5)聞軍收河南河北擴展閱讀:
1.《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這首七律。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准備,凸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
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後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2.《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㈥ 《文軍官收河南河北》全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
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
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1條追問追答
㈦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原文: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這首七律。
(7)聞軍收河南河北擴展閱讀
杜甫在這首詩下自註:「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
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
「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
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像噩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頷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
「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詩人的喜,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捲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日」,指晴朗的日子,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
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詩人想到這里,自然就會「喜欲狂」了。
尾聯寫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詩人的驚喜達到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
「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
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准確地表現了詩人想像的飛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像,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確。
全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後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浦起龍贊其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讀杜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