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鄭州 » 河南的節日

河南的節日

發布時間: 2021-03-09 20:13:00

1. 河南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河南民俗節日,你知道幾個?別具一格的節日(二月初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按老年人的說法。這是為了表示對龍的尊敬。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端午節(五月初五)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 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伴隨著生動有趣的傳說,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采。有民謠這樣說:「五月五, 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說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里一項重要的民俗活 動。從形狀上說,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河南為什麼要包角粽呢?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 米飯扔到河裡紀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 百姓投往河裡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飢,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此 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夢 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的習慣。

2. 河南有哪些民風民俗

河南剪紙歷史悠久,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鈔》中,就有一段是描寫汴梁城裡,出售剪紙的盛況:「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樣者……。一少年,能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獨擅一時之譽。」由此看來,早在宋代,剪紙就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還出現了以此為生的剪紙藝人,而且技藝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盛行於河南廣大地域的傳統地方剪紙,其思維觀念,仍沒有擺脫崇神意識的本質,其動機在於冀求人類與「神靈」的交感,盡管在尋求表達方式時,其間含有多種隱喻手法(為地域文化所包容),但其全部意義,總是與人類的生存需要和願望(求安、趨利、辟邪)緊密相連。剪紙「天地神」、「求雨」、「穀神」,就表現出庶民百姓無法與天災人禍抗爭時,仰仗神靈、魔力來驅邪避害,以求家室安寧,五穀豐登。它們與雲貴、陝甘等邊遠地區的民間剪紙相比較,河南剪紙似乎已超越了早期人類對虛幻動物精靈,或直觀的「生殖圖騰」崇拜的表現形式,而進入了封建社會佛、儒、道的神權、禮教思維制約時期。剪紙「舞獅」的形象表徵是舞獅活動,然而民俗內涵則是借舞獅暗喻」子孫繁衍」。圖中舞獅者的性特徵為男性,手舞「雙綉球」,象徵雄性的昂揚,在中原民俗活動中是「祈子」的行為。在這里,人類本能中的繁衍意識,已被納入「三綱五常」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倫理規范之中,這種思維規范一旦通過剪紙形式展現時,便極易為地域群體所理解、共認。 河南民間剪紙的大部分內容,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關。喜花(結婚時貼用)「鴛鴦戲蓮」是表現人們希望「婚姻美滿、白首偕老」;窗花「金虎送錢」(視虎為萬能吉祥物),則是期盼「生活富足、金錢遍地」;「牧羊人」、「莊稼漢」、「喂豬」、「拉洋車」,表現出不同歷史時期芸芸眾生的生活寫真。 隨著時代的變革,河南人傳統的民俗觀念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現代意識的審美需求。如今的河南農村,逐漸擺脫了貧困面貌,富裕起來的農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迫切要求以新的生活方式來滿足其物質、精神的需求。剪紙「小康人家」表現了華燈初上,勞累一天的農民悠然自得的休閑情調,充滿了溫馨之美;「看電視」,展示出農民在經濟、精神生活方面的巨大變化。「電視機」——這種只有城裡人才有條件享受的高檔商品,如今已在山區、農村安家落戶。無怪圖中老農民興高采烈地翹起二郎腿,正面對電視機說天道地。老伴兒安閑地一手執鞋底,一手在發頂上磨針的動作,十分典型、細膩地刻畫出中原農村婦女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通觀河南民間剪紙,從某種意義上講,已逐漸突破地域文化的小空間,進入到現代文化的大空間;在繼承傳統精神的基礎上,進入到個性化發展的空間,使人感到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3. 河南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華夏炎黃子孫於農歷「三月三」在河南省新鄭祭拜先祖黃帝的儀式。自2006年(農歷丙戌年)開始,升格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2008年國務院確定新鄭黃帝拜祖祭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編號480Ⅹ-32)。

舉辦地點:鄭州市新鄭市黃帝故里景區。

古代史書典籍記載有熊國在今天河南新鄭,軒轅黃帝出生於軒轅之丘,後來黃帝統一天下,又定都於有熊。據《易經》、《史記》、《山海經》等記載,軒轅黃帝故里在今河南省鄭州市下轄新鄭市。

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唐代以後漸成規制,盛世時由官方主拜,亂世時由民間自辦,一直綿延至今。

軒轅黃帝的誕辰是農歷三月初三,即上巳節,是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自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就有三月三拜軒轅的活動。

4. 河南有哪些節日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陰歷年」,又曰「年下」。民國時定名為春節。放假5—7天,開展節日慶祝活動,形式多樣,花樣新鮮。

破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初六 大開張 取「六順」之意。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夜,為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俗稱「燈節」。

二月二 二月初二,亦稱「龍抬頭」節。

寒食節 清明節的前一天為寒食節,舊時此日不動煙火。現已無此俗。

清明節 時間無固定之日,多在農歷二月底或三月初。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端陽節。社旗民稱「五月耽誤」。

六月六 舊時農歷六月初六,閨女回娘家看望父母。俗諺:「六月六,請姑姑」。

七月七 傳說每年七月初七,為牛郎會織女之日。

仲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時值仲秋,故稱仲秋節。為家人團員之日。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稱「九九重陽節」。此際,秋高氣爽,五穀豐登,是重要的家事時節。

十月一 民間傳說農歷十月初一是「鬼節」。民間有十月一上墳燒紙之習俗。

冬至節 為農事二十四節令之一,無固定日期。屆時家家都要吃餃子。

臘八兒 農歷臘月初八日,俗稱「臘八」。是日早飯多吃「臘八粥」。

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俗稱「小年下」。是日炕火燒饃,喝豆腐湯,吃灶糖。過罷二十三,本縣群眾有「二十三,小年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 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貼花畫;二十九,去買酒;三十兒捏鼻兒(包餃子);初一兒拱脊兒(即拜年叩頭)」之語。

除夕 農歷臘月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俗稱「除夕」。是日夜,全家圍坐,俗稱「熬年兒」。

5. 有哪些河南節日

國家法定節日都有,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五一,六一,建軍,建黨,中秋,重陽,國慶,臘八

6. 有哪些河南節日

河南民俗節日,你知道幾個?別具一格的節日(二月初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按老年人的說法。這是為了表示對龍的尊敬。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端午節(五月初五)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 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伴隨著生動有趣的傳說,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采。有民謠這樣說:「五月五, 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說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里一項重要的民俗活 動。從形狀上說,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河南為什麼要包角粽呢?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 米飯扔到河裡紀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 百姓投往河裡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飢,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此 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夢 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的習慣。
「五月里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端午節時,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節日食品。
在端午節這天,有些人家很講究吃雞蛋。端午早上,主婦們將雞蛋煮熟後,放在孩子的 肚皮上滾幾下,然後去殼讓孩子吃下。據說這樣可以免除孩子的災禍,日後孩子也不肚疼。

古代端午節捉癩蛤蟆的風俗現在仍在河南農村流行。民間認為,癩蛤蟆有巨毒, 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蛤蟆眼泡上的 毒汁擠出拌入麵粉搓成長條,晾乾備用。還把錠墨塞進癩蛤蟆嘴裡,將它掛在牆壁上, 風干後就成了中葯,此稱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一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 正因為有此風俗,這天的癩蛤蟆特別難捉,人們說它是「神蟲」,這天怕被人捉拿,都 紛紛躲藏起來,故而民間有「癩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語。
端午節這天,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大人給他們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黃色綉花鞋,手、 腳系著五色綵線,脖子上掛著精美漂亮的香囊。他們神氣十足,穿梭嬉戲在人前背後。 孩子是婦女的理想模特,當孩子穿戴整齊,在眾人面前炫耀母親的女紅技藝時,婦女 們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滿足。這些凝結著母親一片愛心的兒童裝飾品,為傳統 的端午節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喜慶豐收的過小年(六月初六)
農歷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農歷六月初一過後,接著,六月初六又是一個大節。所以,有的人家乾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一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而且這些節日都與出嫁的姑娘有關。農村的各家各戶,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間,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後再送回婆家。俗語有:「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過小年的習俗,在中原地區相當普遍。從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農村的「年」 味是濃郁的,時間要持續一周左右。盡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區別,但兩個節日距離太近,節日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塊了。這些節日,是中原農耕地區的農事節日,也是 「收獲節」和「豐收節」。節日里的風俗活動,是農民品嘗自已勞動成果的活動。這種喜悅,自然在走親訪友之中使大家同時都分享了。

妙趣橫生的乞巧節(七月初七)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
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乞巧會和乞巧對歌習俗,真是妙趣橫生,餘味無窮。它豐富了農歷七月初七乞巧節的內容,使這個少女的節日同少女的性格一樣,充滿了天真活潑、樂觀歡快的氣息。

農村特色突出的牲口節(七月十五)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 「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中原是農耕地區,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勞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勞動,人們把農歷七月十五專門奉為「牲口節」,足見人們對牲畜的重視以及牲畜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登高賞菊話重陽(九月初九)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人認為「九」是吉利的數字,把它作為陽數。九月初九,佔了兩個九字,雙陽相重,所以人們都叫它為「重九」或「重陽」。

在中國的傳統風俗中,重陽節就是一個登高節,它與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登高成了九月九日重陽節的標志。據史書介紹,它是受一則神話傳說的影響而形成的。
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因此,人們把重陽節當作「老人節」,社會上出現了許多以老人為中心的尊老、愛老、敬老活動。
現在,河南民間重陽節戴插茱萸的形式已不多見,而重陽賞菊的活動越來越盛行。因為菊花都在九月開放,民間還把九月稱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臘八「棗樹「吃米飯(臘月初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在豫北,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中原地區的棗樹不結果,人們都不願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裡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喂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這裡麵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癒合的土措施罷了。
直到現在,豫北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河南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送神荒年忙祭烘(臘月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 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 活動。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 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 「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 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面、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7. 河南過春節的習俗

送神慌年忙祭灶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

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面、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開封過年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人們為了讓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的牌位,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學習計劃。"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容。當午夜的鍾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干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後,拜年活動即告結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四鄉,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林州民間的春節

林州民間將春節稱為過年,但過年並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獲祭祀祖先、祭祀眾神並慶祝豐收。後來,由於林州災害頻繁,逐漸演變為吃"臘八粥",預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二十三,打發老灶爺上天。人們為了讓灶王向玉帝為民請命,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匯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牆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後帶天兵回民間按牆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為了消除隱患,待打發灶王爺上天後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們將浸泡的黃豆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撈入篩子積壓而成。事後均將豆腐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裡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著吃。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徵之一。每家都要根據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量。

二十八大貼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間大都請人寫對聯,有個別農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願,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簽(橫聯),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後,農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牆上再貼一幅巨聯。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牆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櫃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寫外,其餘均用紅紙寫成。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二十九撒蠟走。是日晚上,以相鄰近的大村莊為首,組成數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邪送福音。村上的人們集中在聖地,等候著送福音的隊伍到來。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燈火輝煌。1950年後,此俗消失,改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鍋。捏仁即捏扁食,出鍋即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是日,從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的盤餡,和面的和面,待盤好餡和好面後,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逗,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後,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每個盤子兩個,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有話您先知,有飯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財發。"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著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這些事辦完後,開始油炸,凡是該過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頭(上供用的豬肋條),菜類食品統統下鍋炸,但頭一鍋都要先拿一點,填入灶膛里,讓灶王初一五更回來吃。當然,如果農歷臘月小,這一天的活動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幣扁食。這是林縣民間盛行的習俗。在三十包扁食時,將數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後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燈。三十傍晚,縣南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紮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於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於初一早上收回。

攔門棍。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里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

熬年。又叫"守歲"。民間傳說三十夜晚,只要有恆心,一定會等到老天爺的閨女打開南天門向人間賜福的時候,如果早睡就沒有福了。人們懷著美好的願望,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這樂。主婦也要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燭,上香5遍。是夜禁大聲喧嘩,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櫃,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餘。1980年以後,熬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很多有條件的人家聚集在電視機旁,觀看精彩的電視節目,將近子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著炮,左手拿著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里,眼觀電視屏,擺開搶點頭響炮的架式。電視屏上子時一到,隨著悠揚的鍾聲,千家萬戶的鞭炮聲齊鳴,起火、煙花、兩響等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眼花繚亂。

初一磕頭。人們天不明吃罷扁食後,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後結伙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磕頭拜年。家裡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餘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幾個壓歲錢。

走親戚。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

破五節。農歷正月初五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們認為,初五、十四、二十三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後的第一個不吉日,非常忌諱"走親串友",積壓自在家改善生活過節。是日寅時,家庭主婦還掏爐灰少許,送至當街十字路口,俗稱"送窮灰"。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這段時間,孩子們一律不挨打挨罵,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開心,那怕有了過失,也不挨打挨罵,這是老輩人傳下的規矩。如打罵孩子,就會遭到眾人譴責。所以孩子們最盼望的是過年。

8. 誰知道河南各市都有什麼節日

樓主,你好
河南的旅遊資源很豐富的,小弟只給查到這么些,有些詳細有些就有個名字,你可以單個去查查看啊。
還有,樓主河南沒有聽說有=====伏陽市。

鄭州當地節日

月季花會 5月1日至5月20日
每年這一時間,鄭州都將舉辦月季花會。不僅有主辦單位拿出的各色月季花,而且城中百姓也可以把自己家裡培育多年的名品拿出來,屆時滿城皆花,公園、街巷處處都是美麗的鮮花,香氣馥郁。

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 9月1日至9月5日

河南民風尚武,少林寺的功夫更是天下揚名。本著「弘揚中華武術,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發展」和「以武會友,共同進步」的宗旨,鄭州市每年舉辦國際少林武術節,鄭州和登封是武術節的主要場所。
武術節期間,將舉辦規模宏大、隆重熱烈的迎賓儀式、大型文體表演、少林武術精英擂台賽、文藝演出、旅遊觀光等活動。這時你既能欣賞明星薈萃的文藝表演,又能看到各路高手在擂台賽上展露絕技,還能游覽鄭州、登封的各處景點。

炎黃文化旅遊節 4月20日--22日 (農歷2月29-2月3日)

在黃帝故里——新鄭市具茨山黃帝大宗桐舉行朝拜大典,然後瞻仰軒轅廟、嫘祖洞、拜華蓋童子處、風後城,觀看民間文藝表演。

鞏義雪花洞拍手定情節 農歷三月初三

登封嵩山盧崖瀑布潑水節 農歷五月初五

滎陽 河陰石榴文化節 9月份

開封當地節日

菊花花會 10月28日至11月28日

每年此時,在開封的大街小巷遍布色彩絢麗的菊花,紅的、黃的、紫的,白的,把開封裝點成一片花海。花會主要展點有龍亭、鐵塔、大相國寺、包公祠、禹王台等幾處,所展出的菊花品種多達100餘種。花會期間還將開展各種經貿活動,目的是使人們了解開封。
開封菊花早在北宋時期就已盛極一時,掛菊花燈、開菊花會、飲菊花酒等活動在開封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

元宵燈會 農歷正月十五前後

這一傳統活動從宋代至今已延續千年。燈會上的花燈種類繁多、設計新奇、璀璨奪目,為古城的上元夜色增光添彩。現在又增添了用新型材料製成的花燈,融入了許多現代科技,在色彩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此外,開封民間還流傳著斗雞比賽、放風箏、東京禹王大廟會、打盤鼓等活動。

洛陽市節日

牡丹花會 4月15日至5月8日

牡丹是洛陽的市花,洛陽歷來都有舉辦牡丹花會的習俗。花會的主要場所有市內的王城公園、西苑公園、牡丹公園等。洛陽種植牡丹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代,到了宋代,洛陽牡丹已經有了90多個品種。為了讓天下百姓都能一睹號稱「國色天香」的洛陽牡丹的風采,當時的洛陽太守組織了「萬花會」。花會期間,人頭攢動,滿城皆花。1982年9月,洛陽市人大常委會決定以牡丹花為市花,並確定每年牡丹盛開的4月15日至5月8日舉辦「牡丹花會」,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鮮花資源,既可以豐富群眾的業餘生活,又能加強洛陽與中外的經濟技術文化交流,可謂一舉兩得。

河洛文化節 九月月份

新鄉市
新鄉===衛輝 「太公文化節」

安陽

安陽殷商文化旅遊節
安陽殷商文化旅遊節創辦於1999年,已成功舉辦了7屆,融文化、旅遊、商貿為一體,是安陽市重要的節慶活動。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是舉世聞名的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世界上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也是從安陽出土。2006年,安陽殷墟成功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安陽殷商文化節正是在這樣厚重的殷商文化氛圍中舉行的。節會期間,各種活動豐富多樣,既可觀看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各路明星登台亮相,還可到殷墟博物館品鑒神秘的甲骨文,到司母戊鼎故里感受青銅文化;文化交流、研討會也會讓遊客更深地了解歷史、了解祖國的燦爛文化。依託殷商文化的名片,歷屆文化旅遊節都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前往,影響越來越廣,安陽市的殷商文化在一步步邁向世界。
每年8月或9月底 安陽

中國•內黃紅棗文化節 9月----10月

商丘

木蘭文化節(商丘虞城縣據考證是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出生地) 5月左右

三門峽

三門峽國際黃河旅遊節 4月20日——23日
以黃河文化為主題,集旅遊、文化、經貿為一體的大型節慶活動。主要內容包括黃河游、尋古朝敬游、黃河風情游、虢國文化游、豫西天井民居游等,同時還有三門峽出土文物精品展、名特物產展等活動。

老子文化節 農歷二月十五日——十七日

是一個集旅遊、朝拜、民間廟會為一體的節慶活動。相傳靈寶市的太初聖宮是道教始祖老子著寫《道德經》的地方,所以每年都文化節期間都有眾多的旅遊者和海內外道教團體來此考察觀光。
是一個集旅遊、朝拜、民間廟會為一體的節慶活動。相傳靈寶市的太初聖宮是道教始祖老子著寫《道德經》的地方,所以每年都文化節期間都有眾多的旅遊者和海內外道教團體來此考察觀光。

靈寶金城果會 9月10日——20日

靈寶市是全國有名的金城果鄉。每年果實成熟的季節,靈寶市人民政府都舉辦金城果會,這是一個集旅遊、洽談貿易為一體的大型交易活動。
靈寶市是全國有名的金城果鄉。每年果實成熟的季節,靈寶市人民政府都舉辦金城果會,這是一個集旅遊、洽談貿易為一體的大型交易活動。

亞武旅遊節農歷 6月1日——3日

亞武山位於三門峽西部100公里處,相傳這里是真武大帝修煉之地。旅遊節期間有文藝演出、登山比賽、民間雜耍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亞武山位於三門峽西部100公里處,相傳這里是真武大帝修煉之地。旅遊節期間有文藝演出、登山比賽、民間雜耍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平頂山

中國•寶豐 魔術文化節 10月份

許昌

河南==禹州 鈞瓷文化節 9月份

許昌國際關公文化節
自2001年起每年10月份舉行

周口

農歷的二月二日 中國淮陽「羲皇故都」朝祖會

中華姓氏文化節(2004年首屆)10月份 周口淮陽(陳州)

鹿邑老子文化節

駐馬店
三月初三 中國•泌陽 盤古文化節
九九重陽節 駐馬店 上蔡

信陽

弘揚千年茶文化 中國信陽茶文化節 時間4月28日至30日

南陽

中國?南陽 張仲景醫葯節 大約 9月15日~10月15日

中國?南陽 南陽美食文化節 舉辦時間:5月 舉辦地點:河南省南陽市

漯河

許慎文化節 漢字文化節 農歷9月20日

漯河酒文化節 為期兩天 1月1日開始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