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地形地貌
Ⅰ 誰能從風水角度上跟我說說開封的地形
蹈流鳴躍起風雷 ——話說「開封龍」 (文 韓順發)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炎黃子孫始祖的圖騰,它那威武奮發的形象正是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精神內涵的體現。2000年恰逢庚辰年,辰的屬相為龍,故今年又稱龍年。
龍,到底是什麼樣子呢?《說文解字》中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我們目前見到的龍的形象是經過千百年逐步演化加工而定型的,其形象大體為牛頭(或馬頭、揚子鱷頭、蛇頭、魚象混合頭、鱷虎混合頭)、象鼻、鹿角、牛耳、馬鬣、蛇驅、鱗身、鱷棘、魚尾、鷹爪、鼉足。傳說龍能水中流、雲中飛、陸上行,能呼風喚雨、行雲撥霧,司掌旱澇。龍的這種特定形態,集飛禽走獸最突出的特點於一身,成為華夏民族永恆的象徵。在中華主明的發展過程中,龍始終在政治、宗教、文學、藝術、建築中擔任重要角色。
開封城自誕生之日起就與龍相結相伴,龍文化之豐富、燦爛優於他市。
[一]
「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開封城的地脈地望無不與龍相連相關,故開封雅稱「龍城」。在開封說龍,首先要從「龍亭」說起。
古者建邦設都,必審其形勢,龍亭一帶的地形條件、所謂「風水之旺」正符合古代人的心理需要,坐北朝南的地勢更為「避凶就吉」的建築居住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古代帝王以龍種自居,當然也要居棲福地,龍亭一帶是其首選之地。故戰國魏六帝,五代梁、晉、漢、周十帝,北宋九帝,金三帝,元韓宋一帝(農民政權)及明初一帝共九朝三十個帝王在此理政。清重建龍亭時,對其地勢有一番精闢的詮釋:「中州為天下之腹心,而祥邑(開封別稱)為全省閭奧,平曠四達,以水為龍,自亥方入首,六龍聚會,必高阜為主宰,以潔嶺振綱,左鐵塔而右鼓樓,龍亭適居中而近丘,應元武之位,控制左右,領袖八方,亭高三丈六尺,右階七十二級,上應天象,盤石在西,鐵鼎在東,石橋南跨,以通呼吸之氣,鐵牛北鎮,以司水土之權,昔人創造,井井有法。」龍亭為六龍聚會之處,六龍指《周易》乾卦的六爻。「時乘六龍以御天。」加之有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護佑上下,可見是一處古人最為理想的吉祥福地。
龍首在北,他的龍須有多長呢?左龍須東自北書店街,往南至南書店街,過鼓樓而東,由鵓鴿市迤南,東至生產街,南抵宋門大街,又自鼓樓往東至吳勝角,向南抵宋門大街。右龍須西自武廟往南,至鍾樓(已拆)一折向西,復南拆至半截街南;一由鍾樓口往南,過館驛街西口,折向西,過開封府署,向西南抵城牆;一由館驛街西口,由延慶觀西南,抵雷家橋(已毀)南。這幾條龍須覆蓋了半個開封府,開封這條龍有多麼巨大就可想而知了。
[二]
開封人對龍情有獨鍾,給孩子起名以蛟龍、小龍為多,給街巷胡同起名不少也冠以龍字。遠的不說,從明至清,開封城內以龍命名的街巷胡同就有:青龍背街、五龍宮街、雙龍巷、龍王廟胡同、龍虎街、卧龍街、青龍街、金龍四大王廟胡同等等,這些以龍命名的街巷胡同背後都有一個神奇的故事,一個美麗的傳說,究竟名稱來歷和含義或源於名人,或來自良好祝願,或因其地形似龍,或因其水源豐富。總之,它們在歷史上為開封帶來了許多美麗的傳說,也是今日汴城百姓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三]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開封是一座傳統文化氛圍極為濃郁的城市,而其民風民俗中對龍更是偏愛有加。
開封地區歷來春季多旱少雨,水貴如油,所以百姓企盼龍能降雨,以保全年豐收。「二月二,龍抬頭」,汴城故老認為,農歷的二月初二是龍欲升天而開始活動的日子,那滾滾的春雷便是龍醒來之時搖動尾巴的聲音,那春雨就是從龍口中噴出的清泉。每到二月二這天的一大早,汴城人就從家中取出灶灰,從大門到井台,撒成一條灰線,叫做「領龍」,或自門外蜿蜒將灰撒入宅櫥,環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這天人們必吃炒涼粉、食烙饃、饃里卷大蔥、面醬、肉絲、雞蛋等,名為「薰蟲」。這天人們還將細秫秸稈切成小段加工成串,穿起來懸於樑上,謂之「穿龍尾」,也是留龍在家的意思。這一天吃的在食皆以龍命名,如餅謂之「龍鱗」,飯謂之「龍子」,面條謂之「龍須」,扁食(餃子)謂之「龍牙」。兒童這天理發,謂之「剃龍頭」,婦女們停止針線活,謂之「免傷龍眼」,郊區還有接出嫁閨女回娘家的習俗,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娘掉淚兒」的俗語。這天,人們邊吃飯,邊敲擊門的各個部位,說:「二月二,敲門墩,蠍子長蟲(蛇)斷了根;二月二,敲門頭,金銀財寶往家流;二月二,敲門環,打的糧食吃不完。」在農村,這天農民們會在院內外用草灰撒成圓圈,多多益善,象徵性地埋下各種糧食種子,如穀子、黃豆、麥子、芝麻、高粱等,預祝「五穀豐登,倉滿囤尖」。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的種種習俗活動,實際上反映了開封人在春耕播種時企盼降雨的願望,以此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
舞龍,是開封民間多項游藝活動中的一種,逢年過節人們必舞之.舞龍的龍身製作精良,色彩艷麗,表演形式更是豐富多彩。龍身有許多工作節組成,一般為單數,其中七節、九節、十一節、十三節為多,龍身下邊裝有木柄,舞者手持木柄揮舞。舞龍是力量加技巧的運動,舞好並不容易。首先以動龍珠為最難,龍珠是龍的「靈魂」,舞龍者必須將各種套路牢記於心,否則陣腳必亂;其將為動龍頭,因其重量大,舞之技藝很難,再次為動龍尾,因操尾無主動權,必須因勢利導,方見活潑跳躍。表演時,舞者穿龍門、過龍橋,舞起來上下翻飛,左右跳躍,時緩時急,氣勢雄偉,熱鬧異常,深受百姓歡迎。
扎龍燈是開封民間藝人的傳統絕活。在明清時其工藝製作優於他郡,有五龍、九龍取水燈,奇巧百端。隨著社會的進步,如今的龍燈運用了聲、光、電等科技手段,使龍能吐煙、轉睛、擺頭、搖身、吐水等,活靈活現,惹人喜愛。 關於龍燈,最為引人注目的大概要算「鐵塔燃燈」了。元人馮子振描述道:「擎天一柱礙雲低,破暗功同日月齊。半夜火龍翻地軸,八方星象下天梯……」鐵塔塔身遍燃燈盞,遠望猶如火龍,輝煌炫目,雄偉壯觀。由於開封的龍燈製作精美,引來不少外地訂購者。
[四]
到開封旅遊參觀,你會發現,鐵塔、龍亭、大相國寺、禹王台等景點內都有龍的形象,而龍的造型最多、內容最豐富的要數山陝甘會館了。在其木雕、磚雕、石雕之上雕刻有蒼龍、應龍、喜龍、升龍、降龍、蛟龍、虯龍、螭龍、夔龍、卷草龍等,數百條氣韻生動、形態各異的龍布滿了屋頂、房檐、石碑、照壁之上。這里且不說那雄奇威武的二龍戲珠,也不說那奇異的一足夔龍,單說說這龍家族中的孩子。俗話說:「龍生九子,各不相同。」山陝甘會館的大門為「七釘降帶」,大門上有一對虎頭狀的飾物,其名為「椒圖」,性厭生人人而好閉,是由鋪首銜環的裝飾發展而成。大殿檐角上的走獸,開封建築師俗稱共為「獅、馬、羊、魚」,其中站在殿頂檐角第一位似獅非獅的走獸名叫嘲風,好逞能玩險,故安排於此;螭吻(又作鴟吻),厭火好吞吐喜望,大殿正脊兩頭的龍形大吻是其形象;??,喜水,橋涵、橋上望柱以及屋頂上的瓦當、滴水是其形象;??,好負重,馱碑的大龜是其形象;文龍,喜文,凡碑刻兩旁的龍是其形象;蟠螭,喜護頂,碑額上的蟠龍是其形象;蒲牢,性好鳴叫,大鍾提樑上的獸紐是其形象;睚眥,好殺格鬥,大刀、寶劍柄口獸形是其形象;囚牛,喜音樂,琴頭上的獸形是其形象;狻猊,喜煙火好坐,香爐上的獸形是其形象;狴犴,愛打官司,獄門上無下巴的獅子是其形象。以上這些龍皆與真實動物對不上號,然而,「龍生九子」卻為龍文化增添了神秘感和趣味性,也為我們今天的旅遊平添了許多情趣。
Ⅱ 關於開封的地理知識
開封市位於黃河中下游平原東部,地處河南省中東部,東經113°52′15″—115°15′42″,北緯34°11′45″—35°01′20″,東與商丘市相連,距黃海500公里,西與省會鄭州毗鄰,南接許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黃河,與新鄉市隔河相望。
開封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春季乾旱多風沙,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四季分明。年均氣溫為14.52℃,年均無霜期為221天,年均降水量為627.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
開封境內河流眾多,分屬兩大水系。黃河大堤以北灘區為黃河水系,流域面積281平方公里;黃河大堤以南屬淮河水系,主要河道有惠濟河、馬家河、黃汴河、賈魯河、渦河等,流域面積5985平方公里。
開封地勢平坦,土壤多為粘土、壤土和沙土,適宜農作物種植,是河南省重要的農業種植區,主要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瓜果及落葉喬木等,是全國著名的小麥、棉花、花生、大蒜、西瓜及泡桐生產和出口基地。
開封植物資源豐富,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約有800餘種。動物種類繁多,主要有豬、牛、羊、驢、雞、鴨、鵝、兔及魚類、鳥類等飼養動物和60餘種野生動物,開封是全省重要的豬、牛、羊繁育基地,「開封黃河鯉魚」被譽為「魚之上乘」而聞名中外。
Ⅲ 開封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河流資源植被,歷史文化,外貌特徵,特色小吃是怎樣的
(摘自網路,具體的可以去看,這種問題完全不用提,很容易找到的)
地理位置
開封界於東經113°51′51〃—115°15′42〃,北緯34°11′43〃—35°11′43〃。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是黃河沖積扇平原的尖端。海拔69米至78米。東臨商丘市,西連省會鄭州市,南接許昌市、周口地區,北靠黃河,與中原油田隔河相望。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62平方公里。南北寬約92公里,東西長約126公里。東距亞歐大陸橋東端的港口城市連雲港500公里,西距省會鄭州72公里,在中國版圖上處於豫東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氣候環境
開封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最佳旅遊時間:9、10月間,此時天氣溫和,降水量適中,還能觀賞盛開的菊花。
開封坐落於廣袤的豫東平原之上,境內無山,河流、湖泊較多,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地上地下水資源豐富,自然生態環境較好。開封的河流分屬黃河、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流域面積在10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黃河、渦河、惠濟河、賈魯河等32條。城區擁有龍亭、鐵塔、禹王台三大園林風景區,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有水系相通,湖水面積占城區面積的四分之一,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譽。據1999年統計資料,城區綠化覆蓋率為34.4%,境內森林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噪音平均值為57.2分貝,空氣污染綜合指數為88.7,飲用水質達標率大於95%,均控制在國家標准之內。樹木以桐樹、柳樹、槐樹為主。黃河灘區、柳園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是眾多鳥類的天然棲息地。農作物以小麥、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為主。石油、天然氣、地下礦泉水資源儲量也比較豐富。
開封經濟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發以來,開封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迅猛,城市建設、工業、農業、交通、通訊、商業、旅遊業均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開封十分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創造對外開放的良好環境,在保護和完善老城區的基礎上,努力向新興的現代化城市邁進。位於老城西側的開封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8平方公里,己初步建成集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的新城區。開封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全市現有工業企業3580家,形成了以化工、 機械、輕紡、食品、醫葯等為支柱的產業體系。開封地處豫東平原,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水利發達,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發展農、林、牧、漁業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所屬五縣均是全國商品糧和小麥生產基地,也是全省小麥、棉花、花生、大豆的重要產區。開封商業同古都悠久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消費性、服務性、集散性。目前,全市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經營網點4萬多個,各類市場315個。開封地處內陸與沿海之間,境內交通、通訊便利。
自然資源
開封市土地總面積為628,240.2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34,732.1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9.20%;園地面積10,456.84公頃,佔1.66%;林地面積24,026.26公頃,佔3.8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3,750.85公頃,佔13.33%;交通用地17,822.06公頃,佔2.84%;水域46,964.21公頃,佔7.48%;未利用土地10,487.90公頃,佔1.67%。
開封所轄區域地下資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預計石油總生成量為5.6億噸,天然氣儲量為485億立方米, 現已大量開采利用。煤炭資源埋藏較深,預測可靠儲量為77.9億噸。此外,地下還有豐富的石灰岩、岩鹽、石膏等礦藏。
開封市境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8.35億立方米(不含過境水)。其中地表水為3.51億立方米,占資源總量的42%,地下水4.84億立方米(允許開采量),占資源總量的58%。
交通狀況
開封地處中原,交通便利,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隴海鐵路從市內穿過,京廣鐵路和京九鐵路左右為鄰,北京至廣州的106國道和天水至連雲港的310國道在此交匯,開(封)洛(洛)、開(封)商(丘)高速公路成為橫穿河南的黃金通道,黃河公路大橋使得天塹變為坦途,全市公路密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開封北距北京580公里,東至連雲港530公里,鄭汴洛高速公路距鄭州國際機場和鄭州海關50多公里。開封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北上南下、西進東出的樞紐城市,同時又是沿亞歐大陸橋東西雙向開放、外引內聯的對外開放中心城市,具有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進行大規模經濟開發的廣闊前景。
歷史文化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餘年的歷史。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因鄭國庄公選此地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歷經千年夢華。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東京城周闊30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而顯赫於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也是繼唐代以後科技、文化、藝術發展的又一鼎盛時期,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開封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開封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時,一批猶太移民經天竺(印度)遷徙到當時繁華宋都東京,宋皇帝御旨:「歸我仲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古代開封猶太人同漢、回民族保持著和睦的關系,按照本民族習俗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綿延700餘年。由於歷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開封猶太人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獨特令人回味悠長的歷史。右下圖為開封龍亭。
kflt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朝(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夏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市東約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歷經六世約157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鄭庄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築「啟封」城。戰國時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公元前225年,秦滅魏,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兩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東魏在開封設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為汴州。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公元907年,後梁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公元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北宋開封人口達150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咸通」的國際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遷都開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於開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為周王駐藩開封。明代,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餘人。清代設開封府,清末開封辟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麵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
1948年10月24日開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國初期,開封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省會遷鄭州,開封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悠悠文化宋都情
河南開封。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時常讓人品味不盡。漢代文學家司馬遷,唐代的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蘇軾等都寫過贊美開封的詩賦。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道:「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從中能夠想像那時的開封是何等的壯觀美麗。
日月如梭,歲月留痕,歷史上在開封建過都的有七個朝代。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和金。據考證,五千多年前開封城附近就有先民居住,當時在這里生活的人主要以農牧為主,過著原始公社制的生活。到了夏商時代,這里居住的人進入奴隸社會。春秋時代,這里是鄭國的地方,鄭國公在此築城,取開拓封疆的意思,命名開封。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了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此後,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局面,開封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那時的開封水運十分興隆,貫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條,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當時汴河一路,每年從江南運往京城的糧食就有五百萬石到七百萬石之多。宋神宗時,由於宋朝開始導洛入汴水利工程,從汴口往西開渠五十里,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與伊洛河相互溝通,東西橫貫全河南省境內,成為當時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從開封向北,可通遼國的南京(今北京);從開封往西,經鄭州、西京、陝西的京兆府(西安);向西南,經許呂、鄧州、襄陽、江陵,直達湖南和兩廣;往東可達山東沿海各地。那時的開封是一個開放的都市,宗教文化門類多、規模大、知名度高。久負盛名的歷代皇家寺院大相國寺、建於北宋供奉佛舍利的開寶寺鐵塔、天清寺繁塔、三大道觀之一的延慶觀、自春秋保存至今的禹王台、興國寺塔、大雲寺塔、東大寺、古觀音寺、天主教河南總修院以及建於民國初年的全省首家女子寺院寶珠寺等,宗教門類齊全。尤其是相國寺是開封歷史上一座有名的寺院,中國許多優秀的古典小說,如《水滸》、《西遊記》等,都曾編寫過有關相國寺的故事,歷經千年,至今香火不斷。
北宋開封的繁華盛景,除了文字記載外,最著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圖》。它像一部紀錄片,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八百年前北宋東京的生活情景和社會風貌,成為後人研究北宋時各種社會風情和人文歷史的珍貴史料。在開封的歷史鏈條中,名人眾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顥、鍾嗣成、王延相等在開封寫下了各自的一頁。「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的唱詞唱響了大江南北,一代清官包拯為民申冤的故事家喻戶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張伯行、虎門銷煙林則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近代又哺育了範文瀾、馮友蘭、尹達、鄧拓、姚雪垠、穆青等,令人敬仰。
古都開封經歷了兵、火、水患,曾經失去了燦爛的色彩。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餘人。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河南因地處上海、天津、漢口三個帝國主義侵略據點勢力范圍的交叉地帶,成為這三大據點的原料供給基地和外國商品傾銷的市場。開封是當時河南省的省會,首當其沖受到這種影響。抗日戰爭時期,開封被日軍佔領,淪陷達七年之久,受到了嚴重破壞。現在開封城下13米共埋藏著6座古城,其「城摞城」奇觀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開封一度沉寂過,她累了,躺在中原的腹地上沉睡了很長時間,幾乎被人們忘卻。但時代的步伐也把開封驚醒了,這個歷史古都展現出了新的風采。開封水資源豐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稱,包公湖、楊家湖等許多湖泊留下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動人傳說又開始在人們心中盪漾起來。古代巍峨雄偉的宮宇殿堂經過精心修繕,形成了獨特的宋代特色。走進開封,耳邊是那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的汴梁音韻,朱仙鎮的年畫,在明清時最盛,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齊名。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線條流暢,粗獷簡練,是中國木版套印藝術的珍品。開封的汴綉獨樹一幟,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絨彩奪目,豐神宛然,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成為國內外遊人必買的佳品。開封種植菊花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時期就已經馳名全國,明清尤盛,綿延至今。「黃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清乾隆皇帝來開封賞菊時親賦詩詞,留下「風葉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在開封禹王台,至今還留有乾隆的詠菊詩碑。每到秋季,古城開封,秋風送爽,菊花飄香,到處繁花似錦,蔚為壯觀。「花以景襯,景以花容」,人們置身於菊花的海洋里,如痴如狂,真是「十月花潮人影亂,香風十里動菊城。」如今煥發出新活力的開封享有「戲曲之鄉」、「木版年畫之鄉」、「汴綉之鄉」、「菊花之鄉」等美譽之稱。
在開封,能看到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徜徉在開發一新的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翰園碑林、天波楊府、開封府、大梁門,龍亭湖、包公湖、繁塔、禹王台等景區。流連於燈火輝煌的夜市,身邊是國內外如織的遊人,耳邊是「中不中」、「得勁的很」醇厚的鄉音,讓心不禁熱起來,七朝古都開封在時代的浪濤里,再譜寫出新的篇章,煥發出璀璨的光彩。
地方特色
民風民俗
廟會、燈會、鳥市、菊花、夜市、風箏、斗雞、 盤鼓
特色景觀
龍亭、包公祠、清明上河園、鐵塔、大相國寺、翰園碑林、開封府等。
傳統名菜
開封小籠包子、鯉魚焙面、套四寶、清湯東坡肉、白扒豆腐等。
風味小吃
小籠包子、桶子雞、第一樓包子、馬豫興桶子雞 、三鮮蓮花酥、五香兔肉、開封套四寶、鯉魚焙面、菊花火鍋、大京棗、燴面、雙麻火燒 、芝麻翅中翅 、紅薯泥 、花生糕、 五香風干兔肉、黃燜魚、鍋貼 、羊肉炕饃、炒涼粉、冰糖熟梨 、 杏仁茶、江米切糕等。
土 特 產
汴梁西瓜、杞縣醬菜、五香豆腐乾、花生糕 。
民間藝術
汴綉、官瓷、木板年畫等。
Ⅳ 開封市是什麼地質情況
沙性地質
Ⅳ 開封的地形特徵
開封地勢平坦,土壤多為粘土、壤土和沙土,適宜農作物種植,是內河南省重要的容農業種植區,主要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瓜果及落葉喬木等,是全國著名的小麥、棉花、花生、大蒜、西瓜及泡桐生產和出口基地。
開封市地下,歷次黃河水患使開封數座古城池深深淤埋於地面之下;地上,則因黃河泥沙淤積使河床不斷抬高,形成了河高於城的「地上懸河」。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構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
Ⅵ 開封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什麼特點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餘年的歷史。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因鄭國庄公選此地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
民風民俗 廟會、燈會、鳥市、菊花、夜市、風箏、斗雞、 盤鼓 特色景觀 龍亭、包公祠、清明上河園、鐵塔、大相國寺、翰園碑林、開封府、金明池等。 傳統名菜 開封小籠包子、鯉魚焙面、套四寶、清湯東坡肉、白扒豆腐、鹵煮黃香管、炸八塊、蒸羊等。 風味小吃 小籠包子、桶子雞、第一樓包子、龐記桶子雞、開封套四寶、三鮮蓮花酥、五香兔肉、風干兔肉、五香羊蹄、醬瓜雞丁、鯉魚焙面、菊花火鍋、大京棗、燴面、雙麻火燒、芝麻翅中翅、炒紅薯泥、花生糕、五香風干兔肉、黃燜魚、鍋貼、羊肉炕饃、炒涼粉、冰糖熟梨、杏仁茶、江米切糕、回民羊肉湯、東華乍、鍋貼豆腐等。 土 特 產 汴梁西瓜、杞縣醬菜、五香豆腐乾、桶子雞、花生糕、麻辣花生。 民間藝術 汴綉、官瓷、木板年畫等。
中國開封十三朝建都
[1]夏朝、商朝、魏國、梁國、大楚、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大齊、金朝、韓宋。
Ⅶ 河南省地處中原,古都眾多。分析古都開封形成的自然條件
古都開封形成的自然條件:開封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屬於為溫帶季風氣候,夏內季高溫多雨,雨熱容同期,水熱條件好;開封地處華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利於耕作,農業發展;平地地形城市建設成本低,對外聯系方便;臨近黃河,水源條件好,河流有一定的航運價值。
開封市位於黃河中下游,太行山脈東南方,地處河南省中東部,東經113°52′15"—115°15′42",北緯34°11′45"—35°01′20",東與商丘市相連,距黃海500公里,西與省會鄭州毗鄰,南接許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黃河,與新鄉市隔河相望。開封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849平方公里。南北寬約92公里,東西長約126公里。東距歐亞大陸橋東端的港口連雲港500公里,西距省會鄭州72公里,在中國版圖上處於豫東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Ⅷ 分析古都開封形成的自然條件
古都開封形成的自然條件:氣候為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水熱條件好;地處專華北平原,地形屬平坦,利於耕作,生產和建設成本低,利於對外聯系;臨近黃河,水源條件好,灌溉便利,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河湖眾多,水運便利。這些都為開封古都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開封,古稱「啟封」,又稱夷門和梁園……啟封,意為「啟拓封疆」,是春秋時期鄭庄公為稱霸於中原所築的「兵城」,至西漢景帝時為避劉啟之諱而改為「開封」。開封居「水陸要沖,山河形勢,乃萬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達之郊」,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有的交通優勢使開封成為華夏民族搖籃的中心——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中心城市…… 開封是中國古代多個王朝的國都,自夏都老丘始,先後有戰國魏、五代的梁晉漢周、北宋、金和元末韓宋農民政權等十多個政權以此為都。其中北宋定都的168年,開封成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城市,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程。
Ⅸ 開封的地理環境
開封地勢平坦,土壤多為粘土、壤土和沙土,適宜農作物種植,是河專南省重要的農業種植屬區,主要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瓜果及落葉喬木等,是全國著名的小麥、棉花、花生、大蒜、西瓜及泡桐生產和出口基地。
開封市地下,歷次黃河水患使開封數座古城池深深淤埋於地面之下;地上,則因黃河泥沙淤積使河床不斷抬高,形成了河高於城的「地上懸河」。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構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