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古稱
A. 鄭州在歷史上的名字叫什麼是古都嗎
鄭州又稱商都、綠城。
鄭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華夏文明重要發內祥地之一,為中華人文始容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八代為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今商丘)西遷於囂(亦作隞;今鄭州商城),商朝自此開始遷都。
(1)鄭州古稱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眾多的政權中,歷代只對「二十五史」記載的國家即從三皇五帝,夏,商,兩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兩宋,金,元,明到清朝予以認可被視為正統朝代。
其中只有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這八大古都曾作為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首都。
鄭州,是河南省省會,是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有黃帝故里、商城遺址、天地之中等眾多歷史人文景觀。
參考資料:網路-鄭州
B. 河南古代叫什麼
河南的簡稱為豫,稱為「豫州」。九州之中,九州中最大的,也是處於九州中間的地理位置,也是中國之中(洛陽,是周公立桿測影,建城的地方)
【豫】是命名用的字,命名字,均是後來產生,一般不是原生字,很少用本義,很多人把豫字說成牽成大象,是一種錯誤的說法。
豫州,是九州之中,也是最大的州,象,有大、安祥的意思,用了予的音,豫州作為命名用,取象之特性,並非因為有象,才叫豫。
【豫】,猶猶豫豫,猶豫的意思,則來源來【予】的特性,織機的絲線來回推送,猶豫不定。因此,河南簡稱為【豫】,並非有象,而是造字時用了象之大、祥和的特性來命名,形容【豫州】是九州之中,最大的州。
(2)鄭州古稱擴展閱讀
洛陽古稱河南,洛陽與河南常常畫等號
去年,我市重印出版的《元河南志》,開篇便有這樣一段話:河南一詞,在唐宋以前為縣名或郡名,指洛陽附近地區。至明設河南布政司,始為省區稱號。這就是說,河南這個稱謂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洛陽獨享,外地無份,只是到了明朝之後,河南才作為省區的概念面世了。
洛陽稱河南,是與河東、河內相對應的,若從地理位置上看,河東、河內、河南這三個區域,恰恰構成一個鼎足之狀,而洛陽的孟津縣正好處於軸心,這個縣的西北為河東,北部和東北為河內,其南面正是洛陽,也就是河南。
有關史料顯示,洛陽(洛邑)東周時為國都。秦置三川郡,郡治在雒陽(洛陽),西漢時析三川郡,東部為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河南從此成為地名,一直到清末,河南郡、河南尹、河南府這樣的稱謂,都特指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
東漢時雒陽為首都,曹魏時也為首都,但改雒陽為洛陽,行政建制沿襲東漢的。西晉改河南尹為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東晉十六國時期,河洛地區仍為河南郡。
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隋代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唐代,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代置河南府,下領一州(陝州,治所在今三門峽市)十二縣(洛陽縣、偃師縣、宜陽縣、永寧縣、靈寶縣、閿鄉縣、陝縣、澠池縣、孟津縣、新安縣、鞏縣、登封縣)。
明代置河南府,下轄一州十三縣(在元代轄境上增加嵩縣);清代置河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後下轄十縣,少了靈寶縣、閿鄉縣、陝縣。民國時期置河洛道,下領十九縣,在清代轄境上又增加陝縣、靈寶縣、閿鄉縣、盧氏縣、臨汝縣、郟縣、寶豐縣、魯山縣、伊陽縣。
以上沿革堪稱復雜,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一點:洛陽與河南常常畫等號,河南府這個冠冕,常常戴在在洛陽頭上。
C. 也屬中原大地,鄭州在古代是什麼地方
鄭州歷史上的名稱有:滎州、管州、滎陽郡、管城、故市、管城縣、鄭縣。
1、隋文帝將北周時的滎州改名為鄭州,從此,鄭州一名開始用於今鄭州地區。
2、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鄭州改稱管州。
3、隋大業二年(606年),管州又復稱鄭州。
4、唐改鄭州為滎陽郡。至758年,又取消滎陽郡名稱,仍稱鄭州。
5、金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復名管城縣。
鄭州在3600年前,成為中國商代早期和中期都城,是商文明的發源地。全市各類文物古跡達10000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43項。包括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黃帝故里、商城遺址等歷史名勝。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 ,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3)鄭州古稱擴展閱讀:
鄭州方言
鄭州方言屬於中原官話鄭開片,是居住在市區的大多數人中通行的地方話。鄭州市區方言內部略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新老兩派。老派分尖團,口語中兒化音、u化音較多,新派不分尖團,兒化音向北京音靠攏,u化音明顯減少。老派主要分布在管城區,即原城關所在地,新派主要分布在金水、中原、二七等區。
D. 鄭州的古稱
鄭州
鄭州, 河南省 的 省會 。全省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㠂中國重要 鐵路 樞紐之一回。位於河南答省中部偏北, 黃河 下游。
古稱
- 古稱「 豫州 」和「 中州 」,意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雄峙中樞,控制險要」。
- 經過建國後幾十年的建設,鄭州城市綠化率明顯提高,處於全國城市前列。林立在街道旁的法國梧桐成為城市一景,因此鄭州又被譽為「中原綠城」。
E. 鄭州是古代都城嗎
是的。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3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今商丘)西遷於囂(亦作隞;今鄭州商城遺址),商朝自此開始遷都。 仲丁二弟外壬仍建都於此。
西周滅殷後,周武王將其弟叔鮮封於管(今鄭州市管城區)建立管國,當時周朝在鄭州地區的封國,除管國外,還有鄶國、東虢國、祭國、密國等。
西周滅亡後,平王東遷洛陽,是為東周。但此時周天子己名存實亡,代之是諸侯興起、互相爭霸兼並的局面,而新鄭則在「『亂世」之際,作為一個重要都邑而興起,並開始成為鄭州地區的政治中心。
春秋初年,鄭國向東遷都於新鄭(今鄭韓故城遺址),國勢強盛,在各諸侯國中地位顯赫。
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國,將國都自陽翟遷至新鄭(今鄭韓故城遺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新鄭作為鄭、韓國都長達500多年。
(5)鄭州古稱擴展閱讀:
在鄭州建都的政權:
1、商朝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 ,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2、韓國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市)。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
3、管國
管國,是中國西周初期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國君為周文王昌的三兒子,周武王發的三弟鮮,侯爵,稱管叔鮮。
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後,封其三弟鮮於管建立管國,並與霍叔處和蔡叔度合稱「三監」。西周初年,管國頻頻在史書上出現,為當時周朝之東方重鎮。
首都位於今天的河南鄭州管城區,勢力范圍在首都周圍一片不大的地區。周公攝政之後,管叔勾結蔡叔度、霍叔處、武庚發動武庚叛亂被周公率兵剿滅,管國被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管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朝
F. 古都鄭州,以前有這種叫法嗎
沒有,鄭州是剛剛才被國家認定為第八大古都的。
2004年11月03日,在八大古都城市代表版暨古都學會會權長座談會上,中國古都學會會長、陝西師范大學教授朱士光宣布:「中國古都學會正式確認鄭州為第八大古都!」
西安、北京、南京、洛陽四大古都是在解放前認定的,解放後在杭州召開古都學會會議,著名學者陳橋驛先生提出杭州、開封應當列入大古都行列,並在隨後予以認定。1988年,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提議將安陽認定為大古都。至此,形成了我國的七大古都之說。
G. 鄭州古代被稱為什麼
鄭州歷史上的名稱有:滎州、管州、滎陽郡、管城、故市、管城縣、鄭縣。
1、隋文帝將北周時的滎州改名為鄭州,從此,鄭州一名開始用於今鄭州地區。
2、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鄭州改稱管州。
3、隋大業二年(606年),管州又復稱鄭州。
4、唐改鄭州為滎陽郡。至758年,又取消滎陽郡名稱,仍稱鄭州。
5、金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復名管城縣。
(7)鄭州古稱擴展閱讀:
鄭州相關資料
1、鄭州是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地處華北平原南部、黃河下游,居河南中部偏北,東接開封市,西依洛陽市,南與許昌市、平頂山市接壤。
2、鄭州市總面積7446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底,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全市總人口988.1萬人。2017年鄭州地區生產總值為9130億元。
H. 鄭州是幾朝古都分別是那幾個朝代將鄭州做為國都
鄭州是五朝古都,分別是夏、商、管、鄭、韓將鄭州作為國都。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夏、商、管、鄭、韓建都於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設州。
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6000年前的大河村文化遺址是著名的古人類活動遺址;5000年前,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並建都在鄭州這片土地上;3600年前,中國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至今中心城區依然保留著7公里長的商代城牆遺址。
全市擁有商城遺址、裴李崗遺址、北宋皇陵、軒轅黃帝故里、杜甫故里、潘安故里等歷史名勝和文化古跡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6處,可移動文物近15萬件(套)。
(8)鄭州古稱擴展閱讀
夏、商、管、鄭、韓建都於鄭州的概況
1、夏朝早期,帝舜封禹建都於陽城(今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建立夏朝,為夏伯。後夏朝遷都於陽翟(今許昌禹州)。
2、3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今商丘)西遷於囂(亦作隞;今鄭州商城遺址),商朝自此開始遷都。
3、西周滅殷後,周武王將其弟叔鮮封於管(今鄭州市管城區)建立管國,當時周朝在鄭州地區的封國,除管國外,還有鄶國、東虢國、祭國、密國等。
4、春秋初年,鄭國向東遷都於新鄭(今鄭韓故城遺址),國勢強盛,在各諸侯國中地位顯赫。
5、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國,將國都自陽翟遷至新鄭(今鄭韓故城遺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新鄭作為鄭、韓國都長達500多年。
I. 鄭州的悠久歷史
5000年前,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並建都在鄭州這片土地上。 上古時代,鄭州屬九州中的豫州之域。
3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今商丘)西遷於囂(亦作隞;今鄭州商城遺址),商朝自此開始遷都。仲丁二弟外壬仍建都於此。仲丁三弟河亶甲自囂(今鄭州商城)遷都於相(今安陽)。
魏晉南北朝時期,鄭州地區戰亂不斷,鄭州地區的行政建置變化較大,加之魏晉後改郡縣二級制為州、郡、縣三級制,使這一時期的建置變化更為復雜。
五代時期,鄭州轄管城、新鄭、滎陽等7縣,後梁時將陽武劃歸開封府,後晉時將中牟劃歸開封府。管城作為鄭州地區的政治中心,至唐代開元年(713-741年)以後,達到了經濟鼎盛時期。
北宋時期,公元960年,北宋朝建立,定都東京開封府,鄭州屬京畿路。皇祐五年(1038年)京畿路所轄的曹州、陳州、許州、鄭州、滑州被定為輔郡。
元初將新鄭縣劃歸鄭州,鄭州屬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新鄭、密縣改屬鈞州,滎澤、原武劃歸開封府。鄭州僅領管城、滎陽、汜水、河陰4縣。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全國地方建置進行改革,實行省、府(直隸州)、縣三級制,管城縣裁入鄭州。時鄭州雖仍領有滎陽、滎澤、河陰、汜水四縣,但卻是作為屬州(縣級)。同中牟、新鄭、密縣同隸屬於開封府。
清承明制實行省、府(直隸州)、縣三制,鄭州在清代曾兩次升為直隸州。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直接隸屬於河南省,雍正十二年(1734年)仍隸於開封府。
民國三年(1914年)6月,豫東道改稱開封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4月,鄭縣辟為商埠。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在全國廢除道一級行政建制,實行省縣兩級制,鄭縣直屬河南省管轄。
1948年10月鄭州解放後,在鄭縣城區設立鄭州市,直屬河南省領導。1953年2月,鄭縣撤消,其轄區劃歸鄭州市及新鄭、中牟2縣。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開封遷往鄭州,鄭州市從此成為河南省省會。
(9)鄭州古稱擴展閱讀: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導意見」指出鄭州要發揮區位優勢,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樞,彰顯人文特色,建設國際化現代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