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黃河風
Ⅰ 開封黃河風轉盤路口拍違章嗎
開封黃河峰轉盤路口設有違章拍攝和超速抓拍的攝像頭。駕駛員要注意,不要違章哦。
Ⅱ 開封黃河水利學院哪一個專業比較好適合文科生,女生
要說專業的話,當然是測繪工程和水利是最好的啦,如果是文科女生,可以回讀財經系和外答語系的專業。
2003年國家級精品課程 水力學
2004年國家級精品課程 水利工程制圖
2005年國家級精品課程 水工建築物、GPS測量定位技術
2006年國家級精品課程 工程力學
2006省級精品課程 高等數學、數字化測圖、電氣控制與PLC
2007年國家級精品課程 水文測驗學、水利水電工程施工
Ⅲ 開封的地理環境,風景人文黃河風景
開封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的開封,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夏朝曾在開封一帶建都157年,稱老丘,商朝在開封一帶建都27年,稱囂。後均廢。春秋時期,鄭庄公在此修築儲糧倉城,定名為「啟封」,取「啟拓封疆」之義,後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名為開封。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均定都於此,素有「七朝都會」之稱。尤其是北宋時期,從陳橋兵變到南宋偏安,歷經九帝168年,「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的大都會,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都生動地描繪了古都開封豪華蓋世的繁榮景象。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給開封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現在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84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17處,市級26處,縣級136處。在這里,千年鐵塔、繁塔巍然聳立,在宋、金故宮遺址上建造的龍亭雄偉壯觀,明朝修築的城牆古跡斑斑,道教建築延慶觀風格別致,開封最古老的名勝古吹台古樸典雅,以雕刻藝術著稱的山陝甘會館玲瓏剔透,還有著名的中原古剎相國寺宏麗華美。迎賓大道兩側的包公湖猶如四塊巨大的碧玉鑲嵌在古城,令人賞心悅目。開封市致力於發展旅遊事業,重修和新建了許多歷史人文景觀,如「清明上河園」、「包公祠」、「宋都御街」、「天波楊府」、「翰園碑林」一年一度的菊花花會等等。眾多的名勝古跡,得天獨厚的歷史、人文資源,譽滿中外的民俗文化,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中外遊客到開封參觀、游覽。如今,開封已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中原旅遊區重點觀光游覽城市。
1.龍亭公園
位於開封城內西北隅,佔地面積1300多畝。全園包括午門、玉帶橋、朝門、照壁、朝房、龍亭、北宋、皇宮宸拱門遺址、碑亭、北門及東門等清朝萬壽宮建築群體,還有潘楊二湖、春園、盆景園、號稱中原一絕的植物造型園及長廊水榭等園林景觀。
2.清明上河園
位於開封城西北隅,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東京開封的繁華景象,是一座大型民俗風景游樂園。遊人可換穿宋裝,手持宋幣,盡情感受古人的生活習俗。
3.宋都御街
位於開封市中山路北段,是為再現宋代御街風貌,於1988年建成的一條仿宋商業街。南起新街口,北至五朝門,全長400多米。漫步御街,彷彿一步跨越了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令人充滿對昔日宋都繁華景象的無限遐想。
4.包公祠
位於開封市包公湖畔,佔地一公頃左右。主展區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迴廊、碑亭、大門、二門等,陳列包公銅像、銅鍘及包公斷案蠟像、包公史料典籍、《開封府提名記碑》、碑文等。風格古樸,庄嚴肅穆。
5.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位於開封市中心,始建於北齊天寶六年(555年)。原名建國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為紀念自己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
6.開封鐵塔
鐵塔又名「開寶寺塔」,坐落在開封城東北隅鐵塔公園內,始建於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因塔身全部以褐色琉璃瓦鑲嵌,遠看酷似鐵色,故稱為「鐵塔」。
7.繁塔
繁塔位於開封市區東南隅,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繁塔為六角九層空心樓閣式、仿木結構的磚塔,原高80米,明永樂年間,將三層以上拆除,後在三層上建六層尖頂,形成了現今下粗上尖的塔姿。繁塔是研究我國建築、美術和音樂的寶貴資料。
8.山陝甘會館
位於開封市徐府街東北段路北,是清代山西巨賈會同陝西、甘肅旅汴同鄉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集資興建的集會場所。整個會館建築,布局巧妙,結構嚴謹,磚木雕刻精美綺麗,巧奪天工。
9.天波楊府
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民族英雄楊業的府邸,位於北宋首都東京(今開封市)城內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因楊業忠心報國,楊家將世代忠良,宋太宗趙光義愛其清正剛直,不善巧言諂媚的性格,敕在天波門的金水河邊建無佞府一座,賜金錢五百萬蓋「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並親筆御書「天波楊府」匾額,下旨凡經天波府門前通過的滿朝官員,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敬仰。
10.禹王台公園
禹王台風景區坐落於開封城牆外東南部。這里風景優美,環境幽雅,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游春登高的勝地。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盲人樂師師曠常在此吹奏古樂,故名「吹台」。明嘉靖二年(1522年),為追念大禹治水功德,在吹台上建禹王廟一座,此後改名為禹王台。禹王廟立有高大的禹王像,東西兩個配殿安放著師曠及李白、杜甫、高適三位詩人的塑像。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杜甫、高適曾在此聚會,飲酒賦詩,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每年4月「東京禹王大廟會」皆在此舉行,熱鬧非凡。
11.開封府
開封府位於包公湖畔。近幾年新建成的。
還有就是汴京八景即:「艮岳行雲,夷山夕照,金梁曉月,資聖熏風,百崗冬雪,大河春浪,吹台秋雨,開寶晨鍾。」隨著歷史的變遷,明人李濂又重新編寫「汴京八景」:「繁台春曉,鐵塔行雲,金池過雨,州橋明月,大河濤聲,汴水秋風,隋堤煙柳,相國霜鍾。」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撰修《祥符縣志》時,把「汴京八景」中的「大河濤聲」刪去,增添了「梁園雪霽」,把「金池過雨」改為「金池夜雨」,把「汴水秋風」改為「汴水秋聲」,把「繁台春曉」改為「繁台春色」,修改過的「汴京八景」一直流傳至今。
Ⅳ 黃河開封段是什麼景象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有著數不清的傳說。
黃河流經開封。
從鐵塔公園西門乘六路車一塊錢就可以到。
我一直以為,看黃河要是一個深秋的傍晚。兩岸是枯黃的草,刮著風,一隻孤鳥從彼岸的衰草中逆著風起飛,堅定地叫一聲,然後向著落日的方向飛去,化為一個小黑點,然後消失在天水相接的地方??那天去看黃河,雖不是深秋,但也確能感受到幾分蒼茫與壯闊。
下車的地方是一條小路的路口,路旁盡是垂柳,柳條很柔很直,讓人一看便覺是松軟沙土地長出的。走進這柳林是一條長著短草的路,不遠處是一尊鐵牛,我以為是小學課文里撈鐵牛的那隻鐵牛,近了看銘文卻不是,這只是鎮河的。再遠處是幾株大的柳樹,樹下是一座亭子,很舊了。這地方沒有別的什麼大的建築,也沒有娛樂設施,估計很少有人來了,我們進去看了一下,亭子畫著些簡單的山水畫,寫著幾句古人的詩――俱是斑斑駁駁的了。但「黃河魂」三個隸書大字卻還是清晰可見的。
亭子很破舊了,自然是不能坐的,我們踩著欄桿想看看前方玉米地的盡頭是不是黃河,只見白茫茫的一片,是遠方的蒼茫的天空。忽然同行的小夥伴說道:
「我看見黃河了!」
仔細看時,那蒼茫的天空中有一條深色的痕跡,與那天空相比略顯青黑,那是河的另一岸。怪不得「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是真的水天一色了。
我們便向那條痕跡奔去,又是一叢叢的柳樹,還有柳樹下乾燥細膩的沙土。
近了,近了,地上的土已是濕的了,繞過一塊玉米,黃河便撲面而來了!
河灘上很空曠,盡是細細的泥,上面有幾個孩子的光腳印,向著河水的方向踏去了。這會兒他們正在水邊挖泥玩呢。我們便也順著這腳印踏過去。
聽到水聲了,沒有想像中的大,但雄渾有力。水面很寬廣,可能是天氣原因,對岸看的不是很清楚,大概是很長的蘆葦叢,駐足凝望便可看見從那叢中飛來的水鳥,一直飛過這邊來,並沒停留,叫了一聲就走了。
不遠處有個高地,我們上去了。這是用深紅色的石塊堆起來的,堆進了河水中。上面有土,土上有草。我們便在這站在這草上看河,向東望去是剛走過的河灘,孩子們還在挖泥。西面便是水了――渾黃的水――在腳下的石頭旁形成漩渦,偶爾漂浮著幾桿枯了的蘆葦――向東去了。
極目向西望去,可能是天氣原因,天和水都是昏黃的,茫茫一片,太陽也顯得有些模糊,不是一個晶亮的大圓了。而我以為,這天氣是極適於看黃河的。再刮點風就更好了。其時已是傍晚,日已西沉。也沒什麼人,只有渾黃的河水,只有昏黃的天空,只有映在水面上的被溶解了的陽光??這情景很能觸動情思的,滄桑卻不失厚重,荒蕪卻又藏激昂。我們在那兒站了很久,就看這莽蒼蒼的河水。
我還想再站一會兒,看看日暮時的黃河,看那飛去的鳥再飛回對岸。怎奈到這兒來只有一班車,看完長河落日恐怕就回不去了,只得作罷。
回來的路上我想,看黃河還是得到深秋。現在雖然感受到了黃河的韻味,但,不夠濃。到了深秋,蘆葦都枯黃了,大風起了,黃沙彌漫,濁浪滾滾,那樣的蒼茫景象才是最震撼人心的。
到了深秋,我一定要再去看黃河。
Ⅳ 開封西郊金明廣場上面的黃河風標志有什麼講究
開封市標志雕塑——「黃河風」位於開封經濟技術開發區,整個雕塑的構成由漢字「開」變形及開封二字的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K」、「F」變形面來。寓意「開封」。該雕塑造型似順風鼓張的風帆,寓意開封像一艘巨輪,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導航下,正開足馬力,永往直前。又告訴大家今天的開封是一座開放的城市,開封開發區作為開封市新的經濟增長點,以開放、改革、進取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象徵著開封輝煌的明天。
雕塑造型又由三個大寫英文字母「C」變形而來。「3C」是計算機、通訊、自動控制三個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是現代技術的象徵,寓意著開封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高新科技的現代化建區戰略思路。
雕塑基座由七級台階的黃色花崗岩組成。寓意開封曾是七朝古都,象徵著開封市傳承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特色。
雕塑造型具有動感,像風從遠方吹來。「忽如一夜春風來」,這風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開封大地;這風是黃河風,就像黃河母親,世世代代滋養著開封兒女;這風是世紀風,象徵著開封市各項事業乘風而動,順風起航,一順百順,前程無限。
Ⅵ 敗也黃河,古都開封在歷史里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興衰曲折
這是一座歷經了千年風雨洗禮的城市。這是一座見證了千年歷史風雲的城市。這里是開封,一個走過千載的城市。
七朝都會,八大古都,這是對開封歷史的總評;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秀,這是對開封特點的概括。
也許,鋼筋水泥澆築的城市已然抹去了歷史的印記,可是開封,卻依舊展現著文化古城的風韻。
溯源,沿著母親河黃河一路走去,走進了中原,走進了開封,走進了城摞城博物館,驚喜地發現,這里展現了神奇的一幕:三座古都、兩座省城以及一座中原重鎮,就這樣上下疊壓在底下,靜靜沉寂著,彷彿是在等待,等待人們將一層一層神秘的面紗揭開,訴說千年心腸。
千年傳說,一朝現世。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坊間流傳許久的神秘傳說,隨著城摞城的考古發掘被證實。城摞城之下所掩埋的傳奇故事,也在考古發掘的工作下,掀開其神秘的面紗,將歷史的煙雲展現在人們面前。
城摞城一瞥
現發現的五座城池基本處於同一區域。最上面的是清代開封城,最下面的則是唐代中原重鎮汴州城,其中規模最為龐大的是「1000年前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會北宋國都——東京城。
地上懸河,地下城摞城。
中華民族母親河流經上百座城市,可是像開封這樣擁有此等奇觀的,恐怕僅此一家了。
地下,歷次黃河水患使開封數座古城池深深淤埋於地面之下;地上,則因黃河泥沙淤積使河床不斷抬高,形成了河高於城的「地上懸河」。
漫步在開封以北約10公里處著名的柳園口黃河大堤上,可清楚地看到黃河之水已高出兩岸的地面3米到5米。大堤北邊的黃河在奔流,大堤南邊的村莊、樹木、農田,好像落在凹坑裡,連那高大的楊樹梢,也比不上大堤高。
地上懸河
經考古發掘證實:開封「城摞城」最下面的城池--魏大梁城在今地面下10餘米深;唐汴州城距地面10米深左右,北宋東京城距地面約8米深,金汴京城約6米深,明開封城約5米-6米深,清開封城約3米深。
如此規模之大的城摞城奇觀,不得不讓人驚呆。
成也黃河,敗也黃河。
每當談及開封的城摞城奇觀,不少學者不由的這樣感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似乎是歷史的選澤,唯有讓開封經歷多次的泥沙掩埋,叛亂伐戰,朝代更迭,才能有機會保留下如此完整的文化遺跡,才能展現足以震驚世界的城摞城奇觀。
黃河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風、沙、兵火侵擾,作為一代雄城的北宋東京城,逐漸完全被泥沙掩埋,從地面上消失了。正是黃河的緣故,開封從國都衰落到省城,進而成為一個地區性城市,一步步走向衰落。
展望,一次次的泥沙掩埋並不足以摧毀開封的朝氣和未來。現在,開封再憑借其自身文化的優勢漸漸崛起,在發展中留存著難得的一絲古韻。
Ⅶ 開封地理環境,黃河觀景
開封地處中原,地勢開闊,北臨黃河。沒有天然屏障,自古以來都是產糧重地,國家穩版定的基石。權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易攻難守。陸路交通發達,水路交通北宋極為發達,後逐漸消失,交通的發達匯聚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帶來了世界各地先進的文化。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開封的多元化,民族包容性極強。
當今中國糧食的地位已逐漸降低,開封這樣的農業城市逐漸沒落,轉型工業,輕工業城市因缺少自然資源又未能成功,城市凋蔽嚴重。經濟的蕭條制約了城市的文化發展。風土人情舍棄了優越感、自豪感。
Ⅷ 開封離黃河較近,歷史上開封被黃河淹過幾次
史上開封城被黃河水總共淹埋了6次,又一次次的崛起。
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金貞元年(1213年)的汴京文廟,在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建為汴梁路學,此後學廟屢遭洪水淹沒。先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決口汴梁,學宮被淹。
五帝之一的顓頊早年因輔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今杞縣高陽鎮),故又號稱「高陽氏」。夏朝,自帝杼至帝廑在開封一帶建都217年,史稱老丘(今開封市東北國都里村),這是開封有明確歷史記載的第一次建都。
Ⅸ 為什麼說一道黃河,在開封廚師眼裡,就是最為新鮮的「菜市場」
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的廣大性和黃河決口改道的高發性, 造成了開封城市地位的多變性。除前文所述內容外, 開封附近如安陽、商丘、陳留(開封東南約25 km)等城市的地位都曾超過開封。即使開封城本身也涉及到老丘、啟封和現開封城所在幾個地方, 就其中一個地方而言, 也是其地位變化的表現。
元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決口開封,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稱開封府儒學,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十三年(1390年)黃河決開封,府儒學兩次被淹。明天順五年(1461年)黃河決口土城,開封城內洪水深丈余,府儒學又被淹沒,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官軍先決口黃河,水淹闖王農民軍,後闖王農民軍決口水淹明官軍,開封全城毀滅,文廟隨之全部淹沒於地下。文廟六次被淹,全部是因黃河決口洪水進開封。
Ⅹ 開封是河南省的地級市,開封歷史上被黃河水淹過幾次
歷史上抄開封城被黃河水總共淹過6次,又一次次的崛起。這座被黃河淹了六次,卻一次次在廢墟上建起了城上城的開封城,是一個巨大的博物館,每一塊殘磚舊瓦上寫盡半部華夏史。
金貞元年(1213年)的汴京文廟,這座文廟居汴水之南,在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建為汴梁路學,此後學廟屢遭洪水淹沒。先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決口汴梁,學宮被淹。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稱開封府儒學,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十三年(1390年)河決開封,府儒學兩次被淹。明永樂五年(1407年)開封府儒學移建於麗景門(宋門)內西北,明天順五年(1461年)黃河決口土城,開封城內洪水深丈余,府儒學又被淹沒。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官軍先決口黃河,水淹闖王農民軍,後闖王農民軍決口水淹明官軍,開封全城毀滅,文廟隨之全部淹沒於地下,直到清順治九年(1652年),開封知府朱之瑤將文廟移至今文廟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