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鄭州 » 正陽關河段

正陽關河段

發布時間: 2021-03-07 03:28:11

正陽關到峽山口移河工程佔地賠償標准

正陽關到峽山口一喝。佔地賠償標准。應該是是的。

Ⅱ 玄帝廟的安徽正陽關

3A級玄帝廟公園景區位於壽縣城西南30公里正陽關鎮境內,佔地80餘畝,玄帝廟公園因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的玄帝廟而遠近聞名,玄帝廟坐落於公園西南一隅,廟宇大殿內供奉的玄天大帝等五尊銅神像均為明朝正德7年(公元1512年)用4噸多精銅鑄造而成,是難得一見的古代雕塑鑄造藝術精品。公園內還有眾多古跡名勝。每年的二月十九藝術節期間都會吸引周邊縣市十多萬群眾遊人到正陽來觀光遊玩,玄帝廟也成為善男信女祈福平安之必拜之處。
江蘇泗陽
泗陽玄帝廟始建於康熙19年(1680年),是泗陽縣歷史上34座寺廟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桃源縣志》(乾隆康熙合訂本)記載,該廟是當時任泗陽縣知縣的江西豐城人萬謙所建。他根據中國寺廟的建築格局上的廟門朝向、陰陽調和、遵從五行的法則和山環水抱、藏風聚氣、對稱穩重的審美原理,選擇了正面中路為廟門,面對京杭運河,背依村莊,依村旁水,景色優雅的泗陽棉花原種場五堆村這塊風水寶地,作為道教廟宇的建址。玄帝廟建築雖然不在名山幽林里,但很有「深山藏古寺」 的深邃意境,將玄帝廟「托體同山阿」 體現了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天人合一」的佛家思想。
玄帝廟,因主祀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故又稱真武廟。玄帝觀自清乾隆年至解放初,先由道教人使用,解放前由道教演變成佛教,並管理良好,曾多次維修、增建,所以整體典雅美觀。
玄帝廟,又稱真武神。真武神是由中國古代對四方四神之一玄武神的崇拜演變而來的。從先秦時期的玄武崇拜到宋元時期道教提倡的玄帝信仰,可以說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由北宮玄武到玄武將軍,由玄武將軍到真武真君,由真武真君到玄天上帝。南宋中後期,道教界已普遍地應用「玄帝」一詞。真武的神聖地位由「真君」提高為天帝。
玄帝還被稱為盪魔天尊、雷部之祖、治世福神、三教祖師等,神通廣大,無所不能,引起了燕珠棣及其謀士姚廣孝的關注,於是就有了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起兵誓師時的「玄帝顯相」,更是要把玄帝保佑燕王靖難的神話用建築的形式固定下來,並千秋萬代流傳下去。因此,明成祖朱棣修建的武當九宮八觀,絕大多數正殿里都供奉著玄帝神像。
遠望泗陽玄帝廟,掩映在一片意楊之中,雖沒有深山古剎的神韻,但紅牆碧瓦與挺拔的意楊樹相輝相映,顯得十分肅靜,讓香客莊重虔誠之心,油然而生。
玄帝廟西南20米處有一個古井,不論天氣如何大旱,井水從未乾過,井水始終超過附近水面一米多高。大門兩邊是兩個石鼓,給這座廟宇增加了歷史悠久的底蘊。走進廟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院內聳立著價值1萬多元的2噸紫銅香爐,腰部凸雕著捐款者的名單,在陽光的照耀下,香爐發出紫銅色的光芒。三棵白果樹在院內大理石地面上生發出勃勃的生機。在香爐的東面還有一棵柿樹,它是明代玄帝廟住持慧仁大師親手所植。1977年11月21日,一個雷雨之夜,第十八世住持圓寂時,該樹折斷而倖存殘樁,如今殘樁又芽發回春,為古廟的歷史作見證。
院的東邊是兩層16間樓房,供外地香客洗漱、食宿。西邊是6間寮房,即和尚住的地方。南邊由西向東是天王殿和三聖殿,天王殿里供奉著1.5米高外鍍真金的彌勒佛,背後是外鍍真金的韋馱菩薩,在他們的兩邊是3米高外鍍真金的四大天王。三聖殿里供奉著1.95米高全銅鑄造外鍍真金的阿彌陀佛和1.85米高的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北邊由西向東是大雄寶殿和觀音殿,大雄寶殿,始建於1680年,裡面供奉著外鍍真金的釋迦牟尼和阿難迦葉佛像,兩邊是1.2米高的全銅的18羅漢和文殊普賢20尊塑像。在大雄寶殿里還有價值4000多元的紅木木魚,有價值2000多元的大罄法器和價值15000元會唱歌的千佛燈(也叫光明燈)、120斤大的銅香爐。觀音殿裡面供奉著外鍍真金的觀音菩薩、玄帝菩薩、地藏菩薩等。在觀音殿里還有「暮鼓晨鍾」所指的大鼓和1.5米高的全銅外鍍真金的樂師佛。據說地藏王菩薩,專管鬼神的,寺里法師每逢佛聖誕日都要帶領眾多信徒居士在地藏王菩薩面前念經做法事。除了大雄寶殿,其它殿全是在2002年以後建成的。
在大雄寶殿的西山牆外面埋葬著第20代掌門人龍紹和她的師妹沙彌尼。
據現在的第22代掌門人本固講:1.8米直徑的七層寶塔即將座落該廟。以後在天王殿前面造三間山門,裡面供奉著哼、哈二將和王靈天官。前面造兩層鍾鼓樓,在鍾鼓樓東面樹立9.9米高孔聖人石像,在石像的北邊是放生塘,塘內造六合亭,亭內塑觀音像,放生塘的後面還有五百羅漢堂。在放生塘的東南建素菜館,在素菜館北邊建一個大型停車場,在這些建築物的四周拉上圍牆。
總之,玄帝廟整體建築布局,是平面方形,沿著南北縱深軸線來組合空間的,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展示了組合變化所賦予的和諧、寧靜的韻味,使廟堂顯示出莊重、典雅的自然情趣。
2004年4月5日,玄帝廟舉行佛像開光大典,市、縣佛教協會的領導和縣政府領導,鎮江、安徽等省內外200餘名寺廟高僧、大德居士和20名出資助建的商家老闆以及慕名前來拜佛的群眾等3000餘人參加了大典。
據第22代住持人本固講,泗陽玄帝廟現有皈依證和五戒證的有792人。每年有7次佛聖誕日,分別是:農歷2月19日、4月初八、6月19日、7月30日(月小29日)、9月19日、11月17日、臘月初八。每逢這些日子,外省外縣、本縣本土的香客都紛至沓來,「誠心誠意入廟殿,手舉清香許心願,祈求安詳賜人間」。在默念祈禱中明白了:「有罪悔恨求化解,無惡當亦存戒心」、「心存邪僻任爾燒香也無益」、「行善則善,行惡則惡,人想無禍,便要終生辯美醜」、「道德善良為本能夠彪炳千年」 、「性不諫來可追念乃平生當思滌瑕盪污,悔昨非知今是祈其福爾從茲食德飲和」的道理。

Ⅲ 吳忠有那些河道呀

長江,從高山雪地走來,蜿蜒東去,如勢不可擋的滾滾鐵流,一路過關奪隘,沖破重重險阻,傾瀉於山高谷深的橫斷山區,劈開重巒疊嶂的雲貴高原,越過丘陵起伏的四川盆地,切穿險峻挺拔的巫山山脈,匯聚到廣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最後奔騰入浩瀚無垠的東海。

長江,中華第一長河,她以博大的胸懷孕育了華夏大地豐富燦爛的文化,用甘甜的乳汁滋潤著繁衍不息的炎黃兒女,以神奇般的造化之力,造就了眾多美不勝收的人文和自然景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大動脈,那永不停息的奔流,記載了我們民族的榮辱興衰,更代表了我們奮斗不止的精神。

黃河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氣勢磅礴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從高聳的昆侖山到浩瀚的太平洋,她經草原、越沙漠,劈開莽莽的黃土高原,滋潤豐饒的華北大地,匯聚百川,行程萬里,孕育了我們燦爛的文明,也盪滌了我們廣闊的胸懷。

歷盡滄桑的黃河,也是我們民族的歷史見證。遠古的開創、秦漢的統一、唐代的繁榮、近代的恥辱、百年的奮斗。黃河用她豐美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華民族億萬子孫,用溫暖寬廣的胸懷孕育了世界歷史上最古老燦爛的華夏文化。那永遠奔騰向前的激流,記載了我們自強不息的精神。那滔天濁浪前屹立的中流砥柱,更代表了我們民族不屈的精神。

黑龍江
似黑色蛟龍一般蜿蜒奔騰於我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是世界著名的十大巨川之一。在曲折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滿、蒙、朝、赫哲、鄂倫春等少數民族,與漢族人民一起活躍在黑龍江流域,共同開發和保衛著這肥沃的土地,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作為神州大地上從南到北的四條大江之一,黑龍江與長江、黃河、珠江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各族人民,以自己所特有的民族習俗和文化,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在古代,黑龍江有浴水、完水、黑水之稱。14世紀成書的《遼史》始稱黑龍江。黑龍江所經之處,森林茂密,水草豐盛,土壤中富含黑色的腐殖質,因而被地表水帶入江中,使得江水青黑幽深;世居黑龍江流域的滿族,稱它為「薩哈連烏拉」,「薩哈連」即黑的意思,「烏拉」意為「江」。黑龍江的名稱即由此而來。水色微黑,狀如游龍的這條大河,被冠以黑龍江之名,確實既生動又形象。

黑龍江是一條重要的國際界河。它穿越中國、前蘇聯和蒙古。從海拉爾河河源算起,黑龍江全長4370千米,流域總面積184.3萬平方千米;在我國境內的長度為3474千米,流域面積88.7萬平方千米。黑龍江的長度,在我國僅次於長江、黃河而居第三位。年徑流總量達2700億立方米,僅次於長江、珠江,也居全國第三位。

黑龍江有南、北兩源。北源石勒喀河,發源於蒙古大民共和國東北部的肯特山麓;南源額爾古納河,其上源又分為三支,其一源於我國大興安嶺西側古利牙山的海拉爾河。南、北兩源在我國漠河以西的洛古村匯流後始稱黑龍江。

淮河
橫貫我國中原腹地的滔滔淮河,是一條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大河。它蜿蜒東去,千年流淌,整個流域氣候溫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我國經濟文化開發較早的地區,孕育、滋養著朴實、勤勞的淮河兒女。

在我國大江大河中位居第六的淮河,其源頭不像長江那樣撲朔迷離。早在戰國時期,我國最早的歷史地理典籍《禹貢》上就記載著「導淮自桐柏」。確切地說,她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境內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又稱大復峰)。

巍峨挺拔、鬱郁蔥蔥的桐柏山,位於桐柏縣城西南。沿著陡峭山路攀上主峰太白頂,有一修建於唐代的古寺,名曰「雲台禪寺」。古寺的北面,有一眼清澈明凈的泉井,井內有泉眼三處,雖久旱而不竭。這里,就是千里淮河的源頭。

泉水從井旁石壁中沁出,流不多遠,又潛入地下,行約半里,再從枯藤纏繞、青苔覆蓋的峭岩間流出地面。如此盤來繞去,潛入鑽出,逐漸由細流而成小溪,又由無數小溪匯合成小河,直到桐柏縣城以西15千米處的小鎮固廟,才開始形成河床。因此,歷史上曾把固廟視為淮河之源。

淮河從太白頂起源,潛流入崖,穿谷越灘,迂迴曲折地沖出峽谷,開始了它奔騰東流的歷程。一路上,南北兩側山地、丘陵和坡地上的眾多河流順勢向淮河匯集。而淮河則以包納百川、不辭細流的寬廣胸懷,接納眾多支流,水量迅速增加,水位陡漲。特別是在穿過崇山峽谷、丘陵窪地之後,淮河在安徽正陽關與潁河、(三點水加界)河相會,驟然變為一條寬闊的主幹流,形成了「七十二水歸正陽」的奇觀。

淮河西起桐柏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和皖山余脈與長江流域為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毗鄰。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自古以來,淮河與秦嶺、白龍江的連線就作為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早在《晏子春秋》中就有「桔生淮南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的記述,形象地指明了淮河流域作為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的特徵。

淮河從源頭到河南、安徽交界處的洪河口,長382千米,是它的上游。這一段淮河穿行於山地和丘陵之間,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點,水流比較湍急,暴漲暴落。自洪河口到江蘇省洪澤湖出口處的中渡為中游。淮河中游北岸為黃淮平原的一部分,南岸為江淮丘陵,是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嶺。從洪澤湖出口處的中渡到三江營或扁擔港入黃海為淮河下游。從河源到入海口,長度大約為1000千米。

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上源為傑馬央宗曲,源出於喜馬拉雅山中段北坡的一系列冰川,由西向東,穿行西藏日喀則、拉薩、山南、林芝四個地市23個縣,先後接納喀藏布、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河等主要支流後,切過喜馬拉雅山脈東端的洛渝地區,向南流入印度的薩地亞,稱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入孟加拉國後又改稱賈木納河。河水在孟加拉國戈阿隆多市附近與恆河匯合,最後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灣。雅魯藏布江河床高度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天河。

雅魯藏布江的南面聳立著世界上最高、最年輕的喜馬拉雅山,北面為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脈。南北之間為藏南谷地,藏語稱之為「羅卡」,意為「南方」,谷地呈一東西走向的寬闊低緩地帶,雅魯藏布江就靜靜地流淌在這一谷地里。與谷地的地貌相一致,雅魯藏布江流域東西狹長,南北窄短。東西最大長度約1500千米,而南北最大寬度只有290千米。

雅魯藏布江的源頭在哪裡?從19世紀末開始,不少國內學者就曾前往河源區考察。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結論很不一致。1975年,中國科學院組織了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再次進入河源區,終於探明傑馬央宗曲為雅魯藏布江的正源。

源頭海拔5590米,河源區由傑馬央宗曲和庫比藏布兩河組成。在兩河源頭有傑馬央宗冰川、夏布嘎冰川、昂若冰川、阿色甲果冰川等,構成了巨大的固體水庫。由於冰川退縮成大面積冰磧物,谷地呈淺「U」形。經測量,無論是流域面積、河長還是流量,傑馬央宗曲均應為主源。傑馬央宗曲冰峰林立,擁抱著谷地。冰峰上面,冉冉升起的雲霧,像透明的羽紗在半空中輕輕地飄動。

水淺河清的上游

從主源傑馬央宗曲至里孜為上游段,全長268千米,集水面積26570平方千米,河谷寬達1~10千米,常年有水流的河道寬僅30~40米,水深不足1米,河水清澈。在桑木張匯合南源庫比藏布後稱馬泉,向東流到薩噶縣的里孜。

整個上游段水道曲折分散,湖塘星羅棋布,水很淺,清澈見底。河谷兩側草類茂盛,每逢花開時節,顯得分外艷麗悅目。這里人煙稀少,卻是野生動物的世外桃源。性喜群居的野氂牛,往往結伴上百隻在雪線附近覓食。善於奔跑的藏羚羊、岩羊等比比皆是。此外,藏野驢、藏豺、高原狐、雪豹、鼠兔和旱獺等一些珍貴動物在谷地悠然自得,和平共處。馬泉河谷地還棲息著許多可供觀賞的名貴鳥類。清澈的河水中,游弋著許多高原上特有的細鱗魚。

支流眾多的中游

里孜以下,經拉孜、日喀則、曲水、澤當到米林縣的派鄉為中游段,全長1340千米,支流眾多,集水面積163951平方千米。中遊河谷寬窄相間,一束一放,猶如串珠。在寬谷段,谷底寬達2~8千米,有河漫灘,也有高出水面10~20米的階地。水流平緩,河道平均坡降1‰以下。在峽谷段,河谷呈「V」型,兩岸山體陡峻,谷底寬50~100米,水流湍急。寬窄相間的河谷為水能資源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遊河段匯集了雅魯藏布江的主要支流,水量充沛,江寬水深,為高原航運提供了有利條件。皮船和木船可以從西邊的拉孜,通至東邊的澤當,長約400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河段。由支流沖積的拉薩、日喀則等河谷平原,海拔都在4100米以下,一般寬2~3千米或6~7千米,長可達數十千米。這里日照充足,灌溉條件好,無霜期120~150天,人煙稠密,是西藏最重要、最富庶的農業區,素有西藏「糧倉」之稱。作物以青稞、馬鈴薯、小麥為主。

峽谷密布的下游

從米林縣的派鄉到巴昔卡附近是雅魯藏布江的下游段,河長496千米,集水面積49959平方千米。滔滔江水從米林縣里龍附近開始逐漸折向東北流,經派鄉轉為北東流向,至帕隆藏布匯入後,驟灰急轉南流,進入連續的高山峽谷段,經巴昔卡流入印度。在大拐彎頂部兩側,有海拔7151米和7756米的加拉白壘峰和南迦巴瓦峰。從南迦巴瓦峰到雅魯藏布江水面垂直高差達7100米,可稱為世界上切割最深的峽谷,這便是著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這里江面狹窄,河床灘礁棋布,江水流急浪高,響聲隆隆,蔚為壯觀。

Ⅳ 我國的准河長多少

是淮河吧!
淮河流域關系你我

概況:淮河流域知多少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流經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四省,主流在江蘇省的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洪河口以下至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為16米;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地面落差約6米。洪澤湖以下淮河下游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以外,還有蘇北灌溉總渠和向新沂河相機分洪的淮沭新河。

淮河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里。西部、西南部及東北部為山區、丘陵區,其餘為廣闊的平原。

淮河上中游支流眾多。南岸支流都發源於大別山區及江淮丘陵區,源短流急;北岸支流除洪汝河、沙潁河及奎濉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區以外,其餘全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積以沙潁河最大。

淮河下游里運河以東,有射陽港、黃沙港等濱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濱海地區的雨水。

淮河流域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流域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山東5省40個地(市)、181個縣(市),人口1.65億。(李柯勇)

難題:今年為何行洪多

自1991年淮河發大水以後,國家和地方政府先後投入大量人財物對淮河進行了大規模治理。這些治淮工程在今年汛期都發揮了明顯的效益。在這種情況下,為何還要頻頻啟用行蓄洪區?

啟用行蓄洪區行洪分洪是河流防洪體系的一個部分,遭遇超標准洪水、按防洪預案啟用行蓄洪區是正常的防洪措施。降雨多洪水大是今年淮河汛期先後啟用7個行蓄洪區的主要原因。

淮河位於我國南北方過渡帶,歷年來就容易發生暴雨洪澇災害。從歷史上來看,「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是淮河流域一大特點。今年6月下旬以來,淮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區降大暴雨。受降雨影響,淮河上中游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漲。

從目前的水文監測資料分析,淮河王家壩、潤河集實際發生的水位超過保證水位,正陽關以下已經或將超過1991年的水位。其中,魯檯子、淮南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位,正陽關至蚌埠河段流量和洪澤湖入湖流量均超過1991年的流量。淮河發生了自1991年以來的最大洪水。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先後啟用7個行蓄洪區是站在全局高度、科學決策、果斷作出的選擇,是犧牲局部保全局的決策。事實證明,這幾次行蓄洪都是及時的、必要的,效果也很好。

到7月6日為止,由於長期高水位影響,淮河安徽段正南淮堤、姜家湖、邱家湖、唐垛湖等堤防已發生一些險情,如不分洪,將難以保證安全。淮北大堤等尚有較多險工險段,沒有來得及進行加固處理,沒有經過正陽關超過26.51米的大洪水的考驗。隨著高水位時間延長,這些地方出現重大險情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為確保淮北大堤萬無一失,緩解下游壓力,減輕邱家湖、姜家湖等行洪區堤防的防守壓力,確保臨淮崗工程順利施工,從有利於淮河防汛的總體調度考慮,6日下午,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啟用唐垛湖行洪區進行行洪。(李柯勇)

策略:啟用行洪區

到7月6日為止,淮河安徽段已啟用了蒙窪蓄洪區和唐垛湖等5個行洪區。為什麼要啟用唐垛湖行洪區行洪?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對此作了介紹。

淮河王家壩閘於7月3日凌晨1時開閘行洪,淮河水位有所下降。但由於日前淮河流域上游、下游均普降大雨,上游來水大,下游洪水頂托,造成正陽關段水位上漲。6日15時,淮河正陽關水位已達26.55米,超保證水位0.05米,超1991年最高洪水位0.04米,且仍在繼續上漲。由於淠河來水加大,預計正陽關水位將達26.6米以上。

由於長期高水位影響,正南淮堤、姜家湖、邱家湖、唐垛湖已發生重大險情,如不分洪,將難以保證安全。

淮北大堤、正南淮堤尚有較多險工險段,沒有經過正陽關超過26.51米的大洪水的考驗,隨著高水位時間延長,出現重大險情的可能性加大。為確保淮北大堤萬無一失,緩解下游壓力,減輕邱家湖、姜家湖的防守壓力和確保臨淮崗工程施工順利,從有利於淮河防汛的總體調度考慮,安徽省防汛指揮部與淮河防總會商後決定立即啟用唐垛湖行洪區行洪。

唐垛湖自1965年確定為行洪區以來,6日是第14次行洪,1991年行洪水位是26.11米,為歷史最高行洪水位,6日行洪水位達到26.55米,再創歷史記錄。區內面積8.3萬畝,庫容4億多立方米。應撤退轉移人口1.7萬多人,到5日晚10時已全部撤離完畢。

據介紹,15時20分,唐垛湖行洪後,遏制了正陽關水位的上漲,並將正陽關水位由15時的26.55米降為18時的26.34米,3小時降低0.21米,行洪效果明顯。(

Ⅳ 正陽關的正陽關的「三閣」民間藝術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繁榮的商貿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其中最能體現正陽關民間藝術魅力,也最具代表性的當推被譽為「沿淮民間藝術三絕」的 「抬閣」、「肘閣」和「穿心閣」。據正陽關上了年紀的多位老人回憶說:正陽關「抬閣」、「肘閣」、「穿心閣」是明、清時期中原地區的山西、河南經皖北地區的阜陽,沿潁河流域傳入正陽關。當時正陽關已是舟楫繁忙、物阜民豐的商品集散地和淮河中游的經濟重鎮。有廟宇七十二座,江西、浙江、山西、河南等十五省在此設立會館,英、俄、法等國派人在此傳教行醫,人口最多時近八萬。尤其是交通運輸業十分發達,有客貨碼頭多處,碼頭搬運工人近千人。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十九迎水寺等廟會都要玩燈。燈會的組織者是佔有碼頭的八大「籮行頭」(又稱「腳行」),由他們出面組織並籌集玩燈的資金,玩燈時每行出幾燈,加在一起就是一個熱鬧的燈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抬閣」、「肘閣」、「穿心閣」。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需要有強壯體魄方能表演,深受碼頭工人的喜愛,他們或抬或頂或扛,爭相展示男子的陽剛之氣,因而在碼頭工人中深深紮下了根。每逢燈會,客商雲集,客棧、旅店半月前就被預訂一空。「抬閣」,原名「抬歌」,歷史久遠。傳入正陽關以後,以其體量的大小和人物的多少,有大(6至8人抬)、中(4人抬)、小(2人抬)之分。大抬閣」一般由6—8個青壯年抬著表演,6人抬,1人在前指揮,1人在後護衛。表演中 「提腳輕似風,落腳穩如鍾」 ,「前進一步九寸二,後退一步八寸八,兩目平視觀六路,耳聽八方心不驚」。表演者身著綵衣,在樂隊的伴奏下緩緩而行,抬閣上的5—7歲左右的小演員按不同人物造型,畫妝後,身著戲服,或坐或站在扎制的閣樓上、涼亭上、花轎內或一丈多高的蓮花台上,按人物形象表演一些動作。常演的節目有:「群仙赴羊石」、「觀音賜福」、「荷花仙子」、「朝天一柱香」、「梁祝」、「紅線盜盒」等。「肘閣」,是在「抬閣」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每架「肘閣」是由一個青壯年把「鐵領衣」捆綁在腰背上,再以「芯桿」頂托著小演員表演。「鐵領衣」,自重較大,以穩定重心,「鐵領衣」上方有一「芯口」,俗稱「母芯子」,「芯桿」兩頭均為「公芯子」,一頭連接頂托的人,一頭連接小演員,這種「芯子」裝置安全可靠;用以頂托的「芯桿」約2米;上面供小演員表演的架子稱作「坐芯子」、「抱芯子」和「轉芯子」。地面上頂「芯子」的人多是青壯年,且有一定的民舞基礎,踩著鼓點,和著樂曲,走著秧歌和花鼓燈舞步,邊扭邊走,不時變換著隊形。上面小演員邊搖邊擺,做著各種動作,配合得十分和諧。在驚險之中,體現出活潑、歡樂且略具詼諧的情緒來。每架肘閣表現一種內容,依據不同的內容,「芯桿」上面的人物數量也就不同,一人的稱之為一「蓬子」,二人的稱之為二「蓬子」,三人的稱之為三「蓬子」,多的可達四「篷子」。傳統的節目有:《水泊娘娘震四洲》、《打櫻桃》、《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天仙配》、《打漁殺家》、《西廂記》、《孫悟空捉拿金錢豹》、《斷橋會》、《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等。「穿心閣」,《淮南子·地形訓》中,在記述海外36國人的特徵時便有過「穿胸國」的描述:古代長者走不動時,年輕人就在他胸前加上一個裝置抬著他走(附件七)。經過民間藝人的加工將其演變為「穿心閣」,由兩個青壯小伙身背鐵件,高約2至3米,用一根特製的竹桿(「穿心桿」)抬著一個小演員表演。小演員扮成戲劇舞台上的「七品芝麻官」、「媒婆」等丑角,竹桿看似從小演員正心窩「穿過」,十分巧妙和驚險。常演的節目還有「劉二姐趕會」、「啞女告狀」、「盜仙草」等。小演員在樂隊伴奏下,隨著抬閣人的步子,做一些滑稽動作,讓人忍俊不禁。正陽關「抬閣」、「肘閣」、「穿心閣」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共同點都是採用芯子通過不同數量的小演員在上面表演出彩,製作巧妙、隱蔽,表演詼諧幽默、優美動人,並配以鑼鼓、嗩吶和笙簫笛管伴奏。不同點是支撐小演員的青壯表演者數量因不同形式而不同,「肘閣」是一人頂,「穿心閣」是二人扛,「抬閣」則是多人抬。表演時,牌燈、鑼鼓(「十八番」)開道,繼而是樂隊,吹奏著《百鳥朝鳳》、《王三姐趕集》等喜慶奔放、充滿鄉土氣息的樂曲。正陽關「抬閣」、「肘閣」、「穿心閣」與山西省夏縣水頭鎮的「背肘」、河南省陝縣大營村的「平垛」、廣東台山市浮石和吳川梅錄鎮的「飄色」相比,有自己的特色,體現出高、難、險、美的特點。1、「高」。「肘閣」除上下表演者之外,中間尚有「芯桿」,高達3米多,「抬閣」高達4米多,觀眾視覺好。2、「難」。「肘閣」一人頂幾人,最重達200公斤,頂者的難度很大,必須穩定重心,長時間表演,非一般人所能承愛。3、「險」。「穿心閣」似從心窩穿過;「肘閣」上的小演員不時地在空中翻筋頭、作倒立,表演雜技動作;傳統中的「抬閣」還和「高蹺」結合在一起,踩「高蹺」抬「抬閣」,都給人以新奇驚險的感覺。4、「美」。」抬閣」、「肘閣」、「穿心閣」從服裝、道具、燈光、音樂、表演以及所反映的內容都十分精美。每架都匠心獨具,爭奇斗勝,全靠在道具上花功夫,找決竅、創特色。如「抬閣」中觀音頭上佛光閃耀,夜晚十分迷人。小演員都是經過挑選的俊俏少兒,經過化妝,在夜晚的燈影中更顯得美麗。正陽關民間藝術以「抬閣」、「肘閣」、「穿心閣」為主要特色和支柱,品種齊全,外地有的只有一閣,最多隻有二閣,而正陽關卻有「抬閣」、「肘閣」、「穿心閣」,表演時高低錯落,別有天地。外地許多表演「肘閣」和「抬閣」的地方,如今為表演方便,使用了板車或機動車輛等現代手段代替人頂肩扛,失去了民間傳統藝術的原汁原味,而正陽關鎮卻保持了傳統「抬閣」、「肘閣」、「穿心閣」的藝術風格,至今未變。節目且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如「水泊娘娘鎮四洲」、「觀音賜福」、「群仙赴羊石」。表演者身著藍布偏衫,頭戴沙彌黑帽等都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正陽關「抬閣」、「肘閣」、「穿心閣」是古老的沿淮文化積淀的產物,發掘、搶救、保護正陽關「抬閣」、「肘閣」、「穿心閣」具有重要的價值。1、歷史價值。正陽關「抬閣」、「肘閣」、「穿心閣」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將華夏悠久歷史長河中,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戲劇人物,通過「抬閣」、「肘閣」、「穿心閣」生動的表演,反映了生活在沿淮流域人們的風俗、情趣和審美觀,表現了沿淮流域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研究正陽關「抬閣」、「肘閣」、「穿心閣」將是研究沿淮文化、風俗的一種極好方式。2、藝術價值。正陽關「抬閣」、「肘閣」、「穿心閣」集雜技、彩扎、燈光、音樂、表演為一體,熔詩情畫意於一爐,活躍了節日氣氛,振奮了一方士氣,穩定了一方安寧,營造出歡樂祥和、風調雨順、物阜民豐的氣氛,培養了一大批能吹、能打、能畫、會扎的能工巧匠。自古以來,正陽關「抬閣」、「肘閣」、「穿心閣」表演所到之處,萬人空巷、人流如潮。3、教育價值。正陽關「抬閣」、「肘閣」、「穿心閣」傳統的表演節目中有「卧冰求鯉」、「棄官尋母」、「扼虎救父」都是傳統的家喻戶曉的教育題材。再如,「觀音賜福」,表演時由觀音小演員散發傳單,上印千家詩、格言、都是極好的教材。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4、經濟價值。由於其表演方式靈活,不受條件限制,宜於參加各種節日和喜慶活動,尤其是參加各種踩街活動,很受廣大人民的歡迎;再加以規模的擴大、表演形式的變化和精心的包裝,參加重大慶典、商業和文藝活動很有前景。正陽關「抬閣」、「肘閣」、「穿心閣」不僅為現代條件下開展物質文化交流活動營造濃厚氛圍,而且為促進一方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起到巨大作用。

近年發展
多年來,鎮黨委、政府牢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為本,以富民興鎮、構建和諧社會為己任,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樹立科學發展觀,依託古鎮優勢,統籌城鄉發展,走「工業興鎮、招商活鎮、城建改貌、調整結構、發展旅遊、活商富民」之路,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走農業產業化之路,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取得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有個私企業近100家,其中年產值超過500萬元4家,較為有名的企業有:正陽關綉品總廠、羊毛衫編織廠,正陽船舶修造廠,鎮南鑄造一條街,正達肉雞加工廠等。現在全鎮已形成了以綉品、羊毛衫編織,船舶製造、翻砂鑄造、紙品包裝、板材加工、肉雞養殖加工、糧油食品深加工、大棚蔬菜瓜果等支柱產業。
現在,正陽關鎮政通人和,百業俱興,商貿流通繁榮有序,個私經濟興旺發達,招商引資環境日益優化,一個文明和諧、充滿生機的正陽關正呈現在皖西大地,實為外地客商投資創業的一方熱土。

Ⅵ 高分求建國後治理淮河的故事資料

摘要:淮河流域是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地區,是典型的孕災環境地帶;人口密集、物產豐富、交通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歷史上洪澇與乾旱交替,具有多災性。建國以來,雖經多年整治,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隨著社會經濟與人口的發展,自然條件也在演進變化。現狀中行蓄(滯)洪與人民生產、生活交織在一起,災與利皆源於水。面對這些變化,21世紀治淮規劃應在歷年治理原則基礎上加以新的調整。

關鍵詞:21世紀 淮河流域 治理規劃 對策思路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全面治理的第一條大河。建國之初,毛澤東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務院又作出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提出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1991年淮河發生洪水後國務院作出了《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提出「蓄泄兼籌,近期以泄為主」的治水方略。經過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山丘區水土保持、水庫、堤防、河道、控制樞紐、行蓄(滯)洪區、調蓄湖泊、水文水情預測報、洪水調度、防汛通信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組成的綜合防洪體系,改變了歷史上長期遺留下來的「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悲慘狀況。初步分析,累計減免洪澇造成的災害面積2×107ha以上,經濟效益達2000餘億元,為總投入的6倍多。治淮成績雖然巨大,但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標准仍然不高,難以防禦建國以來的最大洪水;淮河幹流在防禦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時也要以犧牲行蓄洪區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為代價。乾旱較為頻繁,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趨勢更加明顯。因此,淮河的治理任務是艱巨的、長期的和復雜的。
1 基本情況
淮河水系原本完善,獨流入海,水流暢通。12世紀以後,由於黃河南泛奪淮近700年之久,使穎河以東的幹流淤塞破壞,排水能力顯著下降,洪澇旱災十分頻繁,且長期得不到系統治理。
1.1 自然特徵
淮河流域位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東臨黃海。現狀以廢黃洪為界,分為淮河與沂沐泗兩大水系,總面積27萬km2,其中淮河水系19萬km2。淮河幹流發源於河南桐柏山,流經河南、安徽至江蘇揚州的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km,總落差196m,平均比降為萬分之二,淮源至豫皖兩省交界的洪河口為上游,面積3萬km2,長360km,比降萬分之五。從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的三河閘為中游,面積約16萬km2,長490km,比降為百分之零點三,洪澤湖以下為下游,長150km,比降為萬分之零點四。
沂沭泗水系是沂河、沭河和泗河水系的總稱,均發源於山東沂蒙山區,流域面積8萬km2。
淮河流域是我國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地區和典型的孕災環境地帶。流域跨豫、鄂、皖、蘇、魯5省39市(地區)176個縣(市),現有人口1.6億人(1997年統計數),平均密度600人/km2,(平原達700人/km2以上),是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耕地1.22×107ha,約為全國的八分之一,耕地率為鞘44.6%,是全國的4.5倍,居各流域之首。1997年糧食產量850億kg,佔全國產量的六分之一;煤炭探明儲量700億t,佔全國的八分之一;現有火電裝機2000萬kw,京滬、京廣、京九、隴海等7條鐵路通過流域腹部。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油、棉生產基地。
淮河流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侯區,多年平均降雨880mm,時空分布極不均勻,6~9月份降雨佔全年降雨量的60%~80%。豐水年的雨量為枯水年的5倍之多。
1.2 洪水和災害
據史志記載,建國前400年間曾發生過特大洪水9次;10年左右就發生一次中等洪水。建國後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是1954年,沂沭泗水系為1957年和1974年,1968、1975年為淮河幹流上游和洪汝河、沙穎河特大洪水。1991年屬淮河流域的較大洪水。
淮河洪水造成的災情都很慘重。1593年7月下旬的特大暴雨,雨若傾盆,致使魚游城關,舟行樹梢,「方數千里,滔天大水,廬舍禾稼,盪然無遺,浮屍遍野」。1931年運河堤潰決,從淮陰至揚州,縱橫三四百里,一片汪洋。洪水所及,盪然無存。受災5.13×106ha,災民近2000萬人,死亡10.9萬人。1954年洪水,受災面積4.31×106ha,死亡2000多人。1957年沂沭泗洪水成災面積達2.00×106ha,倒房300萬間,1200多人死亡。1975年洪汝河、沙潁河洪水為歷史罕見,造成我國第一次2座大型水庫垮壩,生命財產損失慘重。1991年淮河洪水,受災耕地5.52×106ha,倒房196萬間,受災人口540多萬,損失糧食66億kg,直接經濟損失達340億元。公路被淹、工廠停產、鐵路幾度中斷。
淮河流域乾旱成災與洪澇災害相近。據統計80年間,全流域旱災的面積在1.33×105ha以上的大旱年有20多年。1989年流域四省旱災成災面積近4.53×106ha。南四湖、洪澤湖的水位處於死水位以下的年份越來越多,時間也有延長的趨勢。
1.3 主要特點
流域地處過渡地帶,天氣系統復雜多變。地形大體由西北向東傾斜,西部、南部及東北部山丘區環繞廣闊平原,中下游地勢平緩,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受黃河奪淮影響大,人工河道多。人口眾多,人與水爭地越來越激烈。無論是洪災還是旱災,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next]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治理任務艱巨,防洪形勢嚴峻
20世紀90年代,淮河治理是在歷次規劃及實施工程的基礎上,根據1991年洪水暴露出的問題及國務院治淮治太決定,修訂了《淮河流域綜合規劃綱要》,論證和落實了工程措施。主要骨幹工程有19項:淮幹上中遊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行蓄洪區安全建設;懷洪新河續建;入江水道鞏固;分淮入沂續建;洪澤湖大堤加固;復建板橋、石漫灘等防洪水庫;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大型水庫除險加固;開辟淮河入海水道;建設淮河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汾泉河、包澮河初步治理;渦河、奎濉河、洪汝河、沙穎河近期治理;湖窪及支流治理;其他工程。這些工程原定2000年基本完成,目前僅完成4項,12項在建,任務完成不足一半。必須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速度,使淮河能防禦1954年(50年一遇)以上量級洪水,沂沭泗河能防禦1957年(大於50年一遇)洪水,這是淮河流域21世紀首要的治理任務。
2.2 行蓄洪區啟用與生產發展矛盾突出
20世紀50~60年代,利用沿淮沿湖低窪地修建了28處行蓄(滯)洪區,總面積3944km2,耕地2.41×105ha,人口195萬人。這些行蓄(滯)洪區,歷史上是洪水滯蓄和迴旋的自然場所,目前是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特殊組成部分。一定標准洪水時開啟使用,成為河道的一部分參與行洪、蓄洪,削減洪峰。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安排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效果的,但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每遇行蓄洪,先保後棄,被迫扒口、炸堤,延誤了時機,行蓄洪效果差,結果是既保不了行蓄洪區又逼高了沿程河道水位,造成全線防汛緊張局面,對社會影響極大,對政府的壓力更大。雖經近10年治理,防洪標准仍然僅有2~15年一遇。從淮河的洪水特性、地形條件,和其本身的各方面條件來分析,今後防洪標准不可能有較大的提高。
一個時期以來,為解決行蓄洪區的問題,修建了庄台近500萬㎡,避洪樓3.3萬㎡,撤退道路700多km,此外還修築了保庄圩和匹配防汛通信設備。治理是以逃生保命,不死人為目標,加上區內人口的過度增長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人與水爭地的矛盾有增無減,遠不能適應當前防洪抗災和區內群眾生產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經常性地犧牲上百萬人的利益來維持淮河一定的防洪標准,會越來越困難。21世紀的淮河治理,行蓄洪區的問題是不可迴避的。
2.3 淮干中游排水嚴重不暢
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為中游,長490km,河槽寬自上而下分別為200m、300m、500m、平槽泄量王家壩至正陽關為1000m3/s,正陽關至渦河2500m3/s,渦河口以下3000m3/s。過窄的河槽使洪水極易上灘,水位壓速上漲,且居高不下。中游窯河口至洪澤湖(長223km)的河底低於洪澤湖湖底10.0m高程,洪水壅積難下,形成「關門淹」,又頂托支流洪水下泄。以往的工程措施主要是退堤、切灘、加固堤防。排水問題雖稍有改善,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中游的問題,尤其是「關門淹」的問題。
2.4 洪澤湖及其周邊圩區防洪矛盾突出
洪澤湖具有防洪、灌溉、供水、航運、水產養殖等綜合效益。設計水位16.0m時,庫容134億m3,面積3700km2;校核水位17.0m時,庫容169億m3,面積約4300km2(含洪澤湖周邊圩區面積)。周邊圩區總數380個,總面積2064km2,有人口110多萬人,耕地14.47×104ha,當洪澤湖蔣壩水位14.5m時破圩滯洪。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防洪水位偏高,涉及幾個縣城被淹;圩區人口多,安全設施少,撤退困難,加上圩區堤防無計劃地加高,破圩滯洪的措施難以落實。如圩區不啟用,防洪庫容將減少40~50億m3,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湖底高程高於部分淮河幹流河底,中遊河道渲泄不暢。
2.5 各類工程的聯合優化調度研究不夠,難以適應當前防洪抗旱形勢的要求
淮河中游已經興建了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大型人工河道,即將建設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蚌埠閘樞紐已於1962年建成。目前,這些工程的調度主要是以洪水調度為主,較少考慮水量分配、生態環境用水等的客觀要求。
此外,淮河的特大洪水防禦方案是國務院於1985年批準的,在歷次防洪調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1991年展開的治淮建設,工程、社會經濟和其他條件已發生了較大變化,如仍按此調度,難免有不切合實際的地方,但至今一直未能開展修訂工作。一旦出現特大洪水,很難保證不出現重大險情。
2.6 旱災呈增長趨勢,水資源嚴重短缺
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河中游部分河段及洪澤湖、南四湖等河湖多次出現斷流或乾枯,且有增加趨勢,水資源優化配置是淮河21世紀面臨的重點問題。[next] 3 重點研究的問題及對策
淮河流域水系復雜,各類矛盾多,治理難度大,進展比較緩慢。需要針對目前流域治理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根據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要求、98長江大水對准河治理的啟示、國家治水的大政方針以及客觀條件的變化,運用新的治理思路,研究對策,對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實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
3.1 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對水利的投入,縮短審批周期,加快治理速度
初步匡算完成19項治淮骨幹工程的建設任務還需投入250~300億元,花費10年時間的艱苦努力。因此,必須繼續加大對治淮的投入。此外,還應盡可能地縮短審查審批周期。建議制定分級審查審批辦法,以利於加快決策過程。投入的問題不徹底解決,治淮的任務就難以如期完成,更談不上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服務。水利的性質屬社會公益性,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因此,必須以政府作為投入主體,也可以制定政策社會統籌解決,或採取綜合措施加以解決。
3.2 加強基礎性工作的研究
淮河的問題比較復雜,極需加強各方面的基礎性工作。淮河河道演變和整治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多年來雖做了些工作,但投入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難以指導規劃和治理。淮河上、中、下遊河道特性差別很大,河湖關系十分復雜,雖然泥沙來量較少,含沙量較小,但人類活動的影響很大,值得花大氣力對河道進行系統的觀測和研究。
淮河治理規劃是否要考慮黃河再次侵淮的問題也是值得深思的。黃河和淮河之間是一個北高南低的傾斜平原,一旦黃河南堤決口,黃河奪淮的歷史就會重演。黃河南堤能否確保萬無一失?恐怕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但萬一出現這種情況,淮河應有措施應付方是上策。建議作為准河的重大問題重點加以研究。
3.3 加強重點堤防的建設
淮河流域的Ⅰ級堤防約1725km,Ⅱ級堤防近3000km。目前的質量參差不齊,極易出現險情。一旦出險,後果十分嚴重,以淮北大堤為例,其長654km,保護人口887萬人,耕地0.92×106ha,區內有眾多鐵路、國道、煤礦及電廠等,必須確保。而淮北大堤目前存在眾多隱患;砂基堤段多,滲漏嚴重;從明清以來逐漸修築的堤身質量差,難以確保長時間高水位浸泡後不出現重大險情。就淮河而言,只要Ⅰ級堤防不出現重大險情,近7000萬人,約6.67×106ha耕地就有了安全保障。因此,近期規劃的重點轉移到重點堤防工程上,從戰略角度看是十分必要的。
3.4 抓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淮河流域防洪形勢嚴峻,旱災也不可掉以輕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供需在時空上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淮河流域數年連旱,地表水補給不足和長年「超支」開采,防大旱防長旱的思想准備不足,抗旱設施投入也少。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河幹流出現過多次斷流,斷流時間、長度呈現出增長的趨勢。洪澤湖、南四湖等湖泊的水位經常位於死水位以下,水環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根據水資源供給能力,合理確定工業、農業、城市、環境用水及地區間水量分配更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建議首先著手制定淮河流域水量分配辦法,初步協調好各地區、各行業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在提高中期預報精度的基礎上,研究科學地利用洪水資源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洪澤湖、南四湖等大型調蓄湖泊更應重點研究。淮河中游也應結合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設,與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分洪河道及蚌埠閘樞紐開展水資源配置的聯合調度優化研究工作。
3.5 行蓄(滯)洪區必須調整治理思路
當前,行蓄(滯)洪區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行蓄(滯)洪不及時,不通暢;二是行蓄洪機遇頻繁,群眾生活困難,生產難以發展;三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安全設施越來越不足,人與水爭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移民建鎮雖是好辦法,但以當前的國力,要全面啟動,恐有較大困難。因此,必須對行蓄(滯)洪區進行調整。按照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原則,分類進行治理。
1)對人口較少,面積小,標准低,行洪作用不明顯的行洪區,如上、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窪等行洪區予以廢棄。
2)對人口多,面積大,但防洪標准較低,進洪機遇頻繁的姜家湖、唐垛湖等行洪區改建為蓄洪區;大部分人口在區內建高標準保庄圩予以解決,少部分遷移至崗邊安置。建進、退水閘,實行計劃蓄洪,確保居民及財產安全。
3)在行洪區內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將人口自然增長率限制在平均水平以下,鼓勵外遷,限制遷人。改變耕作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地方政府應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扶持、補償與救助的管理辦法,依法管理行蓄洪區。
4)具備條件的行蓄洪區應盡量多建保庄圩,少建庄台和避洪樓。庄台既投入大又難以發展。實際情況是建設時夠標准,過幾年人口增加了又向窪地發展住房,難以徹底解決問題。避洪樓多建於低窪處,行洪時四面環水,仍需救助,且造價高。保庄圩既具完全性又節省投資,即使損失點庫容也應大力推廣。
5)瓦埠湖蓄洪區本身內水較大(4200km2來水面積),自建成以來末能發揮蓄洪削峰作用,應予取消,以利區內生產發展。
3.6 疏浚河道和興建泵站,解決中游排水不暢和「關門淹」
淮河中游由於特殊的地形條件,洪水比降過緩,致使排水不暢。由於中遊河床較穩定,含沙量小且有逐年下降趨勢。因此,在正陽關以下河段應盡快實施「百船工程」計劃,疏浚以擴大河槽斷面,增加平槽泄量。
在中游建設大型泵站,重點解決「關門淹」,確保汛後耕地及時。
將洪澤湖設計水位由16.0m降至15.2m,校核水位從17.0m降低為16.5m,加大中游的洪水比降。同時開挖馮鐵營引河,縮短洪水入洪澤湖的路程,開展淮河和洪澤湖的「河湖分離」方案研究,將小於或等於12000m3/s的洪水流量直接由入江水道下泄,既縮短洪水路徑又增加洪水比降,減輕中游防洪壓力。此外,也可考慮修建三河越閘,其功能主要是加大洪澤湖12.5~15.0m水位時的泄量,延緩洪水上漲速度,也利於洪澤湖正常蓄水位的進一步抬高。
對洪澤湖周邊圩區進行風險分析,制定分級滯洪計劃,確保及時滯洪並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根據工程建設、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重新修訂淮河防禦特大洪水方案。

Ⅶ 安徽的河流分屬哪三大水系其分布如何

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在東經114.度至119.8度與北緯29.4度至34.6度之間。主要河流分屬淮河、長江、錢塘江三大水系。北部宿縣地區境內,有一小部屬廢黃河,一小部屬沂沭泗流域的復興河水系。總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系6.69萬平方公里(包括廢黃河470平方公里、復興河163平方公里),長江水系6.6萬平方公里,錢塘江水系6500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位於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之間。古代淮河與黃河、長江、濟水齊名,並稱為"四瀆",獨流入海。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淮期間,河水挾帶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入海尾閭。清咸豐元年(1851年)大水,淮河沖破了洪澤湖蔣壩的三河,向東南於江蘇省三江營注入長江,淮河從此結束了獨流入海的歷史。遺留下來的廢黃河,已高於沿線地面7~10米。黃河奪淮的660多年間,經常決口南泛,皖境淮北、沿淮深受其害。淮北平原河流淤塞,溝洫、陂塘夷平;洪流所及,河道兩岸掛淤,大都形成較寬的自然堤,阻障面上排水;淮河幹流普遍受淤,下受洪澤湖水位頂托,泄流不暢,兩岸低窪地區形成眾多的湖泊,有的常年積水,有的則汛期漫淹。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的桐柏山,大體自西向東流,經過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至江蘇省江都縣三江營注入長江,河道全長100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脈與黃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長江的支流漢水流域分界;北以從河南省鄭州至蘭考的黃河南堤和從蘭考到廢黃河口的廢黃河南堤與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脈、大別山脈及通揚運河、東串場河與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漢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東瀕黃海。流域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萬平方公里,佔35.8%。由於里運河以東、廢黃河以南、通揚運河及東串場河以北的蘇北平原,共計有22440平方公裡面積,水流向東直接入海,淮河幹流實際匯水面積為164560平方公里。淮河安徽段,處於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蘇交界的洪山頭止,河道長度430公里。淮河以北是黃淮沖積平原,平坦遼闊,土層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呈1/5000~1/10000比降。北部蕭、濉、宿、靈、泗諸縣境,分布有低山殘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蕭縣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頂342米,宿縣乾山312米,泗縣屏山119米。沿淮兩岸,分布著灣地、窪地和湖泊,是淮河滯洪、行洪地帶。淮南主要是山丘區,西部大別山以白馬尖和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別為1774米和1729米;大別山以東,地勢顯著降低,崗丘連綿,向東北延伸直抵洪澤湖以南,成為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張八嶺的北將軍山為399米,沿淮壽縣以下有淺山分布。淮河幹流比降平緩,平均為0.02‰,沿途流經峽山、荊山、浮山三處峽口,形勢險要。正陽關匯納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區來水,總控制面積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歸正陽"之稱,大別山區、桐柏山區、伏牛山區、嵩山山區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幹流平槽泄量:洪河口至正陽關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陽關至渦河口為2500立方米每秒,渦河口以下至洪山頭為3000立方米每秒。

兩岸支流眾多。左岸有洪河、谷河、潤河、潁河、西淝河、芡河、渦河、漴潼河、濉河等,還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遠流長,具平原河道特徵;右岸有史河、灃河、汲河、淠河、東淝河、窯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於江淮分水嶺北側,流程較短,具山區河道特徵。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匯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崗湖、四方湖、香澗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園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郵湖、沂湖、洋湖等。 皖境淮域,歷史上水利發展較早,如壽縣的芍陂(今安豐塘),始建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灌田萬頃;橫貫宿、靈、泗三縣的通濟渠,建於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運河,溝通江淮,是當時的漕運孔道,12世紀起,經歷了600餘年的黃河奪淮,終至湮廢。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區已是水系紊亂,河溝淤阻,陂塘溝洫,大都夷平;淮河幹流被淤淺,下受洪澤湖頂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洩不暢。域內洪澇災害頻仍,甚或旱蝗並發,赤地千里,"大雨大災,小雨小災,不雨旱災"是其真實寫照。1949年以後,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開挖了排水溝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統。雖然治理標准尚低,洪澇災害尚很嚴重,但取得的治水成績是很大的,除害興利有了長足的發展,促進了工、農業蓬勃發展,淮北地區已形成了煤、電能源基地和糧、棉基地,昔日貧窮落後的面貌,而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沱沱河為其正源,流經通天河、金沙江,至四川省宜賓市匯入幹流。宜賓以下至入海口通稱長江,從源頭流經青、藏、滇、川、鄂、湘、贛、皖、蘇、滬等十省市(區),全長6300公里,總流域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宜昌以上為上游,河長4500公里,控制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宜昌站多年平均水量4500多億立方米,占長江總水量的一半,宜昌下泄的洪水,威脅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安全。宜昌至江西省的湖口為中游,區間來水面積67.0萬平方公里,河長1000公里,支流集中,湖泊眾多;南面有洞庭湖水系的湘、資、沅、澧四水和鄱陽湖水系的贛、撫、信、饒、修五水,洞庭湖和鄱陽湖是全國最大的淡水湖泊,有吐納長江洪水、調節洪水水量的作用,但也是長江水系的兩處重要洪水源,都直接威脅皖境江段的安全;北面主要有漢江,1973年建成丹江口水庫以後,其洪水對皖境江段的威脅已大為消減。鄱陽湖湖口以下至入海口為下游,河長800公里,沿江兩岸大都為平原圩區,土地平展富庶。江蘇省江陰以下,江面逐漸開闊,呈喇叭狀向東海展開,入海口寬達80~90公里。淮河水系和錢塘江水系,都與長江溝通,域內巢湖、太湖也是國內有名的淡水湖泊。

長江安徽段處於長江的下游,幹流河道自鄂、皖交界處段窯起,向東流經安慶、銅陵、蕪湖、馬鞍山等主要城市,至皖、蘇交界的駐馬河口

Ⅷ 六安的主要河流有哪些

淮河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區,自西向東在霍邱朱港鄉陳村入境,經王截流、正陽關,至壽縣郝家圩出境,境內河長125公里,約占淮河總長的12.5%。壽縣正陽關,匯集伏牛、桐柏、大別山等山水及豫皖兩省的丘陵、平原來水,為淮河干、支流匯合樞紐,素有「七十二水歸正陽」之稱。
自南宋昭熙五年(1194年),黃河決口南流奪淮入海,經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北去,及至民國27年(1938年)花園口黃河決口侵淮,黃河大量泥砂,淤高淮河河床,使淮河中、下游排水不暢,每遇洪水,淮水向支流倒灌。
淮河平水河槽寬:最寬440米,壽西淮堤段;最窄150米,姜家湖淮堤段。平均寬260米,平槽水深3~4米。淮河幹流含沙量約0.55公斤/立方米(正陽關站),年輸沙量為1220噸,汛期約佔全年的72%。
據1950~1984年水文記載,新河口豐水年(期)水位25~27米,枯水年(期)水位17~18米,常年平均流量為1334立方米/秒。1957年7月18日正陽關最大流量達12770立方米/秒,而泄洪量僅6200~8000立方米/秒,以致洪澇成災。
淠河淠河古沘水,有東、西兩源,全長253公里,流域面積6000平方公里,其中境內5458平方公里,是全區最大的河流。
東淠河、有西、東兩源。
西源——漫水河,系淠河主源流,源出鄂皖交界的掛籠尖北側。從霍山縣太平畈鄉余家灣起,北流經雙河店、王家店、洪家畈至九龍井,匯集東界嶺、高山鋪來水,上段稱三道河,下段稱六道河。西流源出石鼓寨、中界嶺經古佛堂的山水。東流首受五桂河,折向東北,經上土市、雷家畈。南側有龍門沖水入,又北流經鮑家嶺、牡丹河兩大彎道後,與源出八斗嶺、雞心石和自西向東流的清水河,在漫水河鎮匯合。自此河岸開闊,最寬達72米,再東經響水寺、對頭彎、大平地,有馬槽河入,經唐家院,安家河從此匯入,又東行過梅林坪大轉彎,折向東北,於王家畈(午旗河)入佛子嶺水庫。南岸還有源出白馬尖,流經大化坪的石羊河(上段稱輝陽河)於潘家灣入佛子嶺水庫。
東源——黃尾河,源出岳西縣境多枝尖的金崗嶺北側,東北流經青天畈、道義澗,折北經闊灘河、黃尾街,於陡峰寨東進入霍山縣境,稱石板河。再北流經胡家河,在板里河西與另一源出岳西縣境的清潭河匯合,北流至磨子潭水庫。出庫後與源出黑山尖經東西溪、東鳳橋的掃帚河(上段稱童家河)匯合後,古稱潛水,進入佛子嶺水庫。佛子嶺水庫匯集東淠河東、西兩源,控制面積1840平方公里(包括磨子潭水庫570平方公里)。東淠河水出庫後,河谷開闊,比降平緩,出現沙灘。西北流經梁家灘彎道,向東北流經黑石渡,匯入孔家河。1975年霍山縣在此改灘造田,遂折東經霍山縣城、團山嘴至兩河口,其間右岸有柳林河、幽芳河、高廟河、熊家河(又名山王河),左岸有深水河、戴家河、龍門沖等支流匯入。至此,東淠河全長103公里,流域面積2697平方公里。
西淠河古稱湄水,亦名西河、麻步川,發源於鄂皖交界的三省堖,源流稱黃氏河。西淠河從宋家河、烏雞河匯合口(五七橋)起,東流經茅坪、江家灣有青龍河(又名姜河)入,再東經青山,青楓嶺,匯蓮花河水,折北至青龍嘴,毛坦河入,再折北向東直至響洪甸水庫大壩,出庫後,經駐駕灣、獨山折向東南至兩河口,全長68公里,流域面積1585平方公里。
東、西淠河在六安縣兩河口匯合後稱淠河,東流折北行9公里至橫排頭,進入淠河灌區渠首樞紐工程,形成5公里長的人工湖,過大壩後經蘇家埠東北流匯入十里橋河水,經六安市折北流15公里至鮑興集,古芍陂於此引淠水。向西轉過大灣道,北流經王集、安城寺、單家埠,折東5公里至馬頭集,匯入石壩河水,再北經隱賢集、迎河集,於正陽關入淮河。在流域面積中,山區佔70.4%,丘陵佔23.2%,平原佔6.4%。總落差362.1米,河流平均比降1.46‰,其中東淠河從黃尾河源頭到磨子潭水庫,平均比降11.9‰;西淠河從宋家河源頭到五七大橋,平均比降18.9‰;六安城關到正陽關平均比降只有0.19‰。由於上游洪水夾帶大量泥砂在下游滯流沉澱,1958年到1985年,河床抬高1米多,六安80年代淠河汛期1000秒立方的水位,相當於50年代3000秒立方的水位,急流而下經常成災。淠河上游,磨子潭、佛子嶺、響洪甸三座大型山谷水庫,攔蓄洪水54%,減輕了下游的水患。
史河史河古稱決水,源出豫皖交界的大別山北麓,在金寨縣關廟鄉匯南流牛山河,再東流匯竹根河、牛食畈河、麻河、雙河、熊家河、白水河,流至梅山水庫。出庫後,過紅石嘴有長江河、洪澗河、傅家河、白塔畈河和泉河5條支流注入。北流至霍邱葉集鎮劉小廟村出境,於固始縣蔣集匯灌河,稱史灌河。至三河尖又分東西兩流,東流經霍邱縣陳村入淮河。史河全長220公里,平均比降1.31‰,流域面積6880平方公里,其中境內河長120公里,流域面積6880平方公里(包括泉河上、下游段218平方公里)。紅石嘴以上為山區,流域面積2004平方公里,河長10l公里,平均比降2.5‰。紅石嘴以下為丘陵至平原,丘陵區平均比降0.38‰。史河梅山站最大洪峰量,清道光2年(1822年)9120立方米/秒(調查推算);1954年7月11日實測最大洪峰量為4380立方米/秒。梅山水庫建成後,1969年7月15日實測最大出庫流量為1560立方米/秒,同期進庫流量為13978立方米/秒。史河上遊河道支流眾多,坡陡勢急,河床大部分是岩石裸露或是礫石。紅石嘴以下河道,坡緩勢弱,河道淺寬,砂質河床和灘地,最寬達700~800米,河槽不穩定,兩岸系沉積台地,易受洪水侵襲。
灃河灃河古名窮水,源流為趙河,出霍邱縣南林店一帶丘陵崗區。北流經龍頭橋至河口集南與西側找母河匯合,再向北經河口集、朱塔寺,牛角河水匯入。過張集後稱泥鰍河,折西北注入城西湖,河長44公里,流域面積68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0.51‰。在湖區匯高塘河、二里澗來水,再經霍邱城沿人下開挖的寬150米,長18公里的泄水道,由臨淮崗深孔閘入淮,全長75公里,總落差37米。匯水面積1774平方公里,其中丘陵佔51.8%、平原佔21.4%、湖泊窪地佔26.8%(1966年城西湖圍墾後,匯水面積1447平方公里)。上遊河槽寬4~15米,無堤,水深約1.8米左右;下游兩岸築堤,堤距60~80米,水深約3.0米。木船上達河口鎮,下入淮水,航程53公里,是霍邱縣西部主要的運輸航道。
汲河汲河古稱水,因城東湖古稱湖而得名,發源於大別山北側外山區。東、西兩源並導,於固鎮匯合北流,注入城東湖,在溜子口入淮。全長160公里,流域面積220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9‰。1958年,建淠史杭灌溉工程,汲東乾渠由西往東,將南北流向的汲河流域分割為兩部分,乾渠以南屬淺山、高丘山,以北屬坡地、平原圩畈區。
西汲河:源出三仙山、紅石埂,其源流處稱沙灣溪,河槽狹窄,卵石河床。曲折東北流,會黃澗河,北流經石婆店、駱家庵,此段河槽平直穩定。再往北經沙嘴子,穿過汲東乾渠吳家岸渠下涵至資聖寺,成為六安、霍邱兩縣的界河,此段河床不穩定、較彎曲,洪水不能及時下泄,常有3公里的積水區。北流經戴王廟,有漫流河(源出金寨奶奶廟)自西來匯,過六霍(邱)公路橋,經何家堰至洪集,又有頭道河、二道河(源出金寨縣九棵樹)匯入。此段河槽呈高坎深溝,溝深4~5米,沖涮嚴重,無堤。過洪集後,折向東北經儲渡口,油坊河匯入。自此以下至固鎮三岔,兩岸有堤,堤距300~500米,河槽寬20~50米,水深2~5米。西汲河全長102公里,流域面積864平方公里。
東汲河:又名丁集河。源出六安縣獨山錢家店的瓦崗沖,向北過康家埠,折東經荷葉堰、熊家橋至石門坎,有源出橫河嶺及界牌石的坡水匯入,穿過汲東乾渠大關橋涵曲折北流,經大步口,過六霍(邱)公路橋,經寶應寺、丁集車渡,於固鎮三岔與西汲河匯合。東汲河全長82公里,流域面積469平方公里。東西汲河匯合後稱汲河。河槽彎曲,蜿蜒北流,入霍邱縣境。從竇堰頭至大陰溝段,堤距由350米縮至150米,最窄處磚洪集不足100米,嚴重阻水,是固鎮和洪集經常發生洪災的重要原因。磚洪集以下至官莊入城東湖,因堤距內夾有生產圩堤,水流也不暢。官莊至五里超,有長約13里地段河湖不分,枯水季節才出現河槽。汲河從固鎮三岔至溜子口入淮,全長58公里。
東淝河東淝河古名淝水,有東、西兩源,於董鋪匯合。東源出肥西縣的大潛山,北流經青楓嶺,過淠河總乾渠天河渡槽,經石步橋,納官亭來水,又匯源出焦婆店經長城鎮的來水,北流至唐老圩,與源出將軍嶺自東向西三水匯合,進入壽縣境。折西向北與西源在董鋪匯合,全長49公里,流經境內14公里,流域面積2ll平方公里。西源出六安縣龍穴山,北流過石埠後入肥西縣境,經金橋折西北,過淠河總乾渠金橋涵至六安縣太平集,納源出棗樹店的青龍堰水,曲折北流,經李家圩有源出三十鋪的桃園河入,再北流又納源出肥西縣江夏店的大堰水入,進入壽縣境,折東北,流至董鋪匯合東源。全長56公里,流經境內長42公里。流域面積136平方公里。東西兩源匯合後,進入平原區,北流經過石埠嘴、船漲埠,至白洋淀後進入瓦埠湖。自廟台起,兩岸有堤。白洋淀以下,河湖不分,枯水期河槽出現。自董鋪至瓦埠湖河口,全長96公里。東淝河自西源至瓦埠湖河口,全長152公里,其中境內長138公里,流域面積2563平方公里。
杭埠河杭埠河古稱龍舒水,因在舒城縣東南,亦稱南溪,清光緒《舒城縣志》稱前河。建國後,改稱杭埠河。古籍舊志均稱源出岳西縣井園(孤井園),實則源出岳西縣同安寨西側石關的貓耳尖。東北流經主簿源西台龍井河水,又北流至姚西。納西河水,向北入舒城縣查灣與源出岳西縣境楓香坳的查水河匯合。東流至曉天鎮,有雙河自南向北流入,折北有石皂、救母河從西匯入,折東經小河口、右匯山七里河,曲折流向東北,於碎石灘進入龍河口水庫,此段習慣上稱曉天河。庫區內匯滑水河、河棚河(烏沙河)。出水庫東北流經九井寺有九井河入,折東龍潭河在右岸入,左岸始有堤防,過七門堰,再東經新街、干汊河,再東北流過馬家河口至白馬壋,右岸南港河入,左岸在合興壋有朱槽溝與豐樂河貫通,東行經周公渡有清水河從南匯入,過將軍壋後折北,經錢大山,折東經杭埠後,進入廬江縣的廣寒、王氏六渡,折北至合肥市肥西縣三河鎮與豐樂河匯合,向東流經大潭灣、北閘,注入巢湖。全長為145公里,其中境內長86公里,流域面積3064平方公里。
杭埠河在龍河口水庫以上為山區,落差大,多岩石,卵石河床,河寬80~200米;龍河口以下為平畈,落差小,多砂質河床,河寬120~300米;王氏六渡至三河鎮,原堤距不足100米,河底寬僅50米。由於上游積水面積大,中下遊河道彎曲狹窄,泄洪不暢,經常水患成災。明萬曆、清康熙、乾隆年間曾三次改道。民國3年(1914年)龍河口洪峰流量達6400立方米/秒。建國後,興建龍河口水庫,1969年山洪,入庫流量高達10320立方米/秒。中下遊河道經多次整治。將軍壋至大潭灣段泄洪能力達到1960立方米/秒,大潭灣以下為2700立方米/秒。
豐樂河豐樂河古稱桃溪,清代稱後河,又名界河。全長117.5公里,流域面積2080平方公里。有南、北、中三源,均出六安縣境。南源張母橋河,又名小界河,源出大山寨騎馬崗,北東流至東河口與源出嵩寮岩抱兒嶺的東來水匯合,東流至將軍山渡槽至龍嘴。北源思古潭河,源出小椿樹崗,匯集中店、小華山、龍穴山江淮分水嶺東側及南側的坡水,東流至雙河鎮。中源陳家河又名張店河、馬棚河,源出鳳凰台的駐馬尖與橫塘崗的豪豬嶺。在張家店匯合,過打山渡槽,東流至雙河鎮與思古潭河匯合後,再東流至龍嘴與張母橋河匯合,至此,豐樂河三源合一。龍嘴為六安、舒城、肥西三縣交界點,歷史上三縣均無堤壩,洪水漫灘而下。建國後,下游兩岸陸續築堤防洪,迫使水位抬高,洪澇災害出現仍較頻繁。過龍嘴再東流,過桃溪大橋至三河鎮,原在此與杭埠河匯合,現向東延伸至大潭灣匯合,注入巢湖。

Ⅸ 古時正陽關是現在什麼地方

正陽關為中華八大關之一,青島市八大關風景區有著名的正陽關路,其明成化元年六月(公元1465年)在此設立收鈔大關,直屬戶部管理,稱之為「銀正陽」,或「東正陽」。「正陽關」即因此得名。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