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鄭州 » 正陽縣傷寒

正陽縣傷寒

發布時間: 2021-03-05 15:02:09

❶ 陽明蓄血證與太陽蓄血證有哪些異同 答案

傷寒六經病之一。 太陽經主肌表,外邪侵襲,大多自太陽而入,「脈浮,頭項內強痛而惡寒」為太陽病的提綱容證。外邪初客體表,正氣開始抵抗的階段,稱為太陽經證,包括太陽傷寒證和太陽中風證兩種證候;若外邪隨經入腑,則為太陽腑證,包括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兩種證候。①太陽傷寒證。為寒邪襲表,正陽被郁,營陰郁滯所表現的證候。證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治宜辛溫發汗,方用麻黃湯。②太陽中風證。為外感風邪後,營衛不和所表現的證候。證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治宜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方用桂枝湯。③太陽蓄水證。為太陽經邪氣影響膀胱腑氣,氣化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證候。證見發汗,汗出,煩渴,或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脈浮。治宜通陽行水,方用五苓散。④太陽蓄血證。為太陽隨經熱邪與瘀血結於下焦所表現的證候。證見少腹急結或硬滿,精神如狂,甚則發狂,小便自利。治宜瀉熱破結,方用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

❷ 傷害論全文!

《傷寒雜病論》原文:

脈法——《傷寒雜病論》第一篇
問曰:脈何以知氣血臟腑之診也?師曰:脈乃氣血先見,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偏勝。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氣獨勝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氣偏衰者,則脈微;血偏衰者,則脈澀;氣血和者,則脈緩;氣血平者,則脈平;氣血亂者,則脈亂;氣血脫者,則脈絕;陽迫氣血,則脈數;陰阻氣血,則脈遲;若感於邪,氣血擾動,脈隨變化,變化無窮,氣血使之;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裡,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臟腑,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師曰:平脈大法,脈分三部。浮部分經,以候皮膚經絡之氣;沉部分經,以候五臟之氣;中部分經,以候六腑之氣。

師曰:脈分寸關尺,寸脈分經以候陽,陽者氣之統也;尺脈分經以候陰,陰者血之注也;故曰陰陽。關上陰陽交界,應氣血升降,分經以候中州之氣。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至脈來,為難治。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脈來頭小本大,故曰復,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北方腎脈其形何似?師曰:腎者水也,其脈沉而石,腎病自得此脈者,愈;若得實大者,則劇;何以知之?實大者,長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臟立涸也。

師曰:人迎脈大,趺陽脈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陽平等為逆;人迎負趺陽為大逆;所以然者,胃氣上升動在人迎,胃氣下降動在趺陽,上升力強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為逆,大逆則死。

師曰:六氣所傷,各有法度;舍有專屬,病有先後;風中於前,寒中於背;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霧客皮腠,濕流關節;極寒傷經,極熱傷絡;風令脈浮,寒令脈緊,又令脈急;暑則浮虛,濕則濡澀;燥短以促,火躁而數;風寒所中,先客太陽;暑氣炎熱,肺金則傷;濕生長夏,病入脾胃;燥氣先傷,大腸合肺;壯火食氣,病生於內,心與小腸,先受其害;六氣合化,表裡相傳;臟氣偏勝,或移或干;病之變證,難以殫論;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師曰:夫色合脈,色主形外,脈主應內;其色露臟,亦有內外;察色之妙,明堂闕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闕庭推而上之;五色應五臟,如肝色青,脾色黃,肺色白,心色赤,腎色黑,顯然易曉;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難與為言。

色青者,病在肝與膽;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黃白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與小腸;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黃者,生;黑者,死;黃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黃者,病在脾與胃;假令身色黃,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黃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與大腸;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黃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腎與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黃者,死;黃赤者,半死半生也。

闕庭脈色青而沉細,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隨轉者,病在膽。

闕庭脈色赤而沉細,推之參差不齊者,病在心;赤而橫弋,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腸。

闕庭脈色黃,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闕庭脈色青白,推之久不還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腸。

闕庭脈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變者,病在腎;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闕庭色不見,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積;推之明於水者,病在上焦有飲;推之黑赤參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熱。

問曰:色有內外,何以別之?師曰:一望而知者,謂之外;在明堂闕庭,推而見之者,謂之內。

病暴至者,先形於色,不見於脈;病久發者,先見於脈,不形於色;病入於臟,無余證者,見於脈,不形於色;病痼疾者,見於脈,不形於色也。

問曰:色有生死,何謂也?師曰:假令色黃如蟹腹者,生;如枳實者,死;有氣則生,無氣則死,余色仿此。

師曰:人秉五常,有五臟,五臟發五聲,宮、商、角、徵、羽是也;五聲在人,各具一體;假令人本聲角變商聲者,為金克木,至秋當死;變宮、徵、羽皆病,以本聲不可變故也。

人本聲宮變角聲者,為本克土,至春當死;變商、徵、羽皆病。

人本聲商變徵聲者,為火克金,至夏當死;變宮、角、羽皆病。

人本聲徵變羽聲者,為水克火,至冬當死;變角、宮、商皆病。

人本聲羽變宮聲者,為土克水,至長夏當死;變角、商、徵皆病。

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聲先病者,初變可治,變成難瘳;詞聲之妙,差在毫釐,本不易曉,若病至發聲則易知也。

師曰: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里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病人長嘆聲,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處;聲唧唧而嘆者,身體疼痛;問之不欲語,語先淚下者,必有憂郁;問之不語,淚下不止者,必有隱衷;問之不語,數問之而微笑者,必有隱疾。

實則譫語,虛則鄭聲;假令言出聲卑者,為氣虛;言出聲高者,為氣實;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滿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滿痛;欲言聲不出者,咽中腫痛。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少穀神,雖困無苦。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屬木,脈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師曰: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脈洪大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何以知之?師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魚際者,宗氣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臟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墜,為難治。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發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鞕。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寸口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熱,風為虛,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也?師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也。何謂陽脈不足?師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何謂陰不足?師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澀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留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於上,名曰潔也;濁邪中於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栗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胃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游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追,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寸口脈浮而大,有熱,心下反鞕,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熱甚,脈遲者尚未可攻也。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師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緊,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師曰:脈大而浮數,故不戰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師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數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未欲解也。若脈和,其人不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知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雲:實咽中痛,雖爾,今復宜下之。

師曰:病家人請雲: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人自卧,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反沉遲故知愈也;假令病人雲: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凡里有病者,脈當沉細,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雲,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卧,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設令向壁卧,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葯,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得此吐利?師曰:或有舊時服葯,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辨脈法——《傷寒雜病論》第二篇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師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凡脈沉、澀、遲、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脈數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然動搖者,名曰動也。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脈陰陽俱促,當病血,為實;陰陽俱結,當亡血,為虛;假令促上寸口者,當吐血,或衄;下尺中者,當下血;若乍促乍結為難治。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卻結於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師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鞕,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陰氣衰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脈,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脈陰陽俱弦,無寒熱,為病飲。在浮部,飲在皮膚;在中部,飲在經絡;在沉部,飲在肌肉;若寸口弦,飲在上焦;關上弦,飲在中焦;尺中弦,飲在下焦。

脈弦而緊者,名曰革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寸口脈浮而緊,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緊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不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饐。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隱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曰泄風,久久為痂癩。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者,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則面色黃;榮氣不足則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寸口脈弱而澀,尺中浮大,無外證者,為病屬內傷。

寸口脈弱而澀,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帶下。

寸口脈洪數,按之弦急者,當發癮疹;假令脈浮數,按之反平者,為外毒;脈數大,按之弦直者,為內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誤攻則內陷,內陷則死。

寸口脈洪數,按之急滑者,當發癰膿;發熱者,暴出;無熱者,久久必至也。

寸口脈浮滑,按之弦急者,當發內癰;咳嗽胸中痛為肺癰,當吐膿血;腹中掣痛為腸癰,當便膿血。

寸口脈大而澀,時一弦,無寒熱,此為浸淫瘡所致也;若加細數者,為難治。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隔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饐,言胃氣虛竭也;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滑則為噦,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氣噫不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鞕,氣噫不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谷,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病者則飢。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沉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胃氣虛,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也。

趺陽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胃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干煩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葯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淤泥而死。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

趺陽脈微沉,食飲自平;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趺陽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趺陽脈沉而微,沉為實,數消谷;緊者,病難治。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鞕。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隔,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

妊娠脈弦數而細,少腹痛,手心熱,此為熱結胞中,不先其時治之,必有產難。

產後脈洪數,按之弦急,此為濁未下;若濁已下而脈如故者,此為魂脫,為難治。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

問曰:人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脈自澀,唇口乾燥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師曰: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

師曰:發熱則脈躁,惡寒則脈靜,脈隨證轉者,為病瘧。

師曰: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為其形損故也。

師曰:脈乍大乍小,乍靜乍亂,見人驚恐者,為祟發於膽,氣竭故也。

師曰:人脈皆無病,暴發重病,不省人事者,為厲鬼,治之以祝由,能言者可治,不言者死。

師曰: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掣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油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奇經八脈不系於十二經,別有自行道路。其為病總於陰陽,其治法屬十二經。假令督脈為病,脊背強,隱隱痛,脈當微浮而急,按之澀,治屬太陽。

任脈為病,其內結痛疝瘕,脈當沉而結,治屬太陰。

沖脈為病,氣上逆而里急,脈當浮

❸ 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證的異同點

傷寒六經病之一。 太陽經主肌表,外邪侵襲,大多自太陽而入,「脈浮,頭專項強痛而惡寒」為太陽屬病的提綱證。外邪初客體表,正氣開始抵抗的階段,稱為太陽經證,包括太陽傷寒證和太陽中風證兩種證候;若外邪隨經入腑,則為太陽腑證,包括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兩種證候。①太陽傷寒證。為寒邪襲表,正陽被郁,營陰郁滯所表現的證候。證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治宜辛溫發汗,方用麻黃湯。②太陽中風證。為外感風邪後,營衛不和所表現的證候。證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治宜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方用桂枝湯。③太陽蓄水證。為太陽經邪氣影響膀胱腑氣,氣化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證候。證見發汗,汗出,煩渴,或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脈浮。治宜通陽行水,方用五苓散。④太陽蓄血證。為太陽隨經熱邪與瘀血結於下焦所表現的證候。證見少腹急結或硬滿,精神如狂,甚則發狂,小便自利。治宜瀉熱破結,方用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

❹ 關於屈原端午節的故事

一、紀念屈原說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魚龍蝦蟹吃,人們紛紛往江里扔飯團、倒雄黃酒。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紀念屈原說在所有民間傳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譚紹兵學者對這一說法進行了一系列論證。 黃榴丹也認為雖說法眾多,但紀念屈原說仍佔主流地位。

二、紀念伍子胥說

在我國江蘇、上海、浙江一帶的吳國故地,一般認為端午節是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因為讒言被夫差賜死,夫差令取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蘇州科技大學戈春源教授曾表示,中國的端午節紀念的5個人,其中屈原名氣太大,人們才逐漸把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但他認為龍舟競渡起源於紀念伍子胥。 《荊楚歲時記》 的作者宗懍更是直截了當地說,競渡是「斯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三、紀念曹娥說

在浙江的東部地區,當地居民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四、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說

華夏民族是龍圖騰的崇拜者,聞一多先生在其所作的《端午考》 中認為,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古時候我國長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區,五月江河都會漲水,人們就把希望寄託在掌管水的龍的身上,祈禱一年風調雨順和行舟安全。

聞一多先生還舉出了與端午節俗有關的民間傳說,大體上牽涉到四位古人,介子推、勾踐、屈原和曹娥。愈到後來,屈原就愈超過其他人,成為端午節的紀 念對象。

五、夏至說

學者黃石 、何新 等認為,端午之節,起源於上古之「夏至節」。上古以「夏至」(坤日)與「冬至」(乾日)為一年之兩大節日古,上古的夏至節,是殷商古歷的新年。

同樣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 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1)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

(2)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3)《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六、惡日說

有些學者認為端午是「惡日」的觀念較為古久。《夏小正》 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 中寫道 「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

農歷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遺棄不養。孟嘗君 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認為「五月子者, 長於戶齊, 將不利其父母。」東晉大將王鎮惡 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可見從很早起,人們就普遍認為五月是惡月,重五之日更是惡日。這樣,在這一天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❺ 艾草為什麼會含正陽之氣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的乾燥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和祛濕止癢的功效內。是我國一種應用歷史悠久容、用途十分廣泛的葯用民俗葯材。早在《詩經》中就有艾的記載:「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五十二病方》裡面亦有記錄艾熏、艾灸的療法。《黃帝內經》記載:「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李時珍亦在《本草綱目》指出:「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艾葉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艾葉中主要成分黃酮類化合物有抗腫瘤、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保護胃腸平滑肌等作用;苯丙酸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清除自由基、保肝利膽、降血壓、降血脂等十分廣泛的葯理作用。
艾草的應用歷史也極為深遠,最早的內服配方建於張仲景《傷寒論》中的,膠艾四物湯,艾灸的歷史就更為久遠,從人類用火開始,艾絨就作為火種儲存物和引火物,因此,一直就有「先有灸後有醫」的說法。

❻ 簡述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證的異同點

太陽中風證臨床表現:發熱,惡風,汗出。太陽傷寒證臨床表現:發熱,惡寒,無汗,版頭身疼痛,脈緊。

太陽中風證以外感風邪為主,因風性開泄且傷於衛陽,使衛外失同,營不內守而外泄,故見汗出。又因汗出,營陰受損,故脈搏鬆弛寬緩而呈浮緩之象。太權陽傷寒證以寒邪犯表為主,寒性收引,腠理閉塞故無汗。衛陽被遏,營陰郁滯,故脈浮而緊。

(6)正陽縣傷寒擴展閱讀:

預防:

加強營養,選用易消化、含足夠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稀飯、牛奶、軟米飯、豆漿、雞蛋、瘦肉,富含維生素A、B、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等。這些食物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

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免疫力。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

網路–太陽中風證

❼ 劍三隱元兵器譜的具體內容!!!

你這個問題問的太籠統的。隱元會的兵器譜分類很廣的。

隱元兵器譜·雙兵
隱元兵器譜·筆
隱元兵器譜·劍
隱元兵器譜·棍
隱元兵器譜·槍
這些都可以在游戲中的閱讀中可以看到。
搜集全這些書,你就能看到了。
隱元會兵器譜是介紹游戲中一些成名武器,玩家不可能擁有的。

隱元兵器譜·劍

【御神】
外觀:長三尺三寸,重六十六兩六錢。
來歷:西湖湖底所得多把古越國寶劍的其中一把,經多道工序,歷時五年在高溫下精煉而成。
下落:第一屆名劍大會後為七秀坊公孫大娘(實為二娘)所得,現藏於西湖七秀坊。

【正陽】
外觀:長三尺七寸,重七十八兩八錢,寬劍厚刃,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來歷:集五種天火之碎片高溫溶合而成,劍氣炙烈,斬妖誅邪,萬魔難侵。
下落:第二屆名劍大會後被劍聖所得,現隨劍聖一起,下落不明。

【碎星】
外觀:長三尺五寸,重六十三兩五錢。
來歷:有詩為證:神器化成,陽文陰縵;流綺星連,浮彩泛發,飛光碎星,窮理盡現。
下落:第三屆名劍大會碎星劍未經大會比試便被明教兩位法王奪走,現存西域明教。

【殘雪】
外觀:長一尺八寸,重二十三兩四錢,與其說是劍還不如說是匕首,銀色的劍身上有點點的銀色金屬顆粒光輝異常耀眼,是為殘雪。
來歷:新莊主葉英化了三年在南海海地得千年寒鐵,又花了六年煉成。
下落:第四屆名劍大會後被所得。

【流風】
外觀:長三尺二寸,重三十三兩七錢,劍身細長,重若無物,鞘中藏鞘,劍中藏劍。
來歷:是藏劍山莊借鑒大食某些鑄造工藝,結合中原技術精心鑄造而成,由於劍身細長,幾乎不能用於劈砍,但是劍尖之利,舉世無雙,正所謂:無、堅、不、摧。
下落:現存藏劍山莊,靜待第五次名劍大會的到來……

【葬月】
外觀:長三尺三寸,重六十五兩,潔凈污垢,不染塵埃。
來歷:此劍原名出塵,上古之物,劍若秋水,點塵不沾。紅塵一脈掌門人信物,王遺風愛侶文小月死去之後,易名『葬月』,後傳劍葉凡。
下落:藏劍山莊五莊主,『放浪公子』葉凡之手。

【長生】
外觀:長三尺三寸,重五十八兩四錢,劍身霧氣環繞,為寒霧銀合精鐵打造,劍柄為藍田暖玉之精所鑄,劍在劍鞘中時,持之溫潤舒適。
來歷:藏劍葉婧衣先天三陰逆脈,她雖無法修習高深內功,藏劍大莊主葉英卻仍為其親自開爐,半年之後鑄成此劍,將之贈與小妹。此劍鋒利無比,更難得還可祛寒靜心,外抑心魔。葉英將之冠名『長生』,乃是奢望妹子長命無恙。
下落:惡人谷中。

【留情】
外觀:長二尺一寸,重三十一兩五錢,無鞘,青藍色。
來歷:鑄造世家霸刀山莊老莊主柳風骨早年為公孫大娘精心打造的定情信物,取北國長白天池鐵螺木合柳家所藏青金,由柳五打造,劍鞘存於霸刀山莊。
下落:現在小七之手。

【村正】
外觀:長三尺七寸,重七十八兩八錢,重劍無鋒,大巧不公。
來歷:斬切能力出類拔萃,被人視為『不吉』的象徵,斥之為『妖刀村正』。謝雲流花費四百二十兩黃金打造。
下落:謝雲流之手。

隱元兵器譜·筆

【天權】(筆)
外觀:長一尺八村,重二十三兩,寒玉雕琢而成,中空筆尖有小孔。
來歷:相傳,當年昭君出嫁匈奴呼韓邪單於,燕然山上出現了千年難見的寒玉。呼韓邪單於命人取其中一部分琢成玉筆贈與昭君,名『天權』。寒玉性寒專克陽氣,遇見普通兵器,其上寒霜可使對手兵刃脆而易折。天權陪葬在昭君墓,被盜墓之人偷出流落江湖,後人爭相搶奪。
下落:傳說落在兩大神偷衛棲梧或者柳公子手中。

【文曲之聿】(筆)
外觀:長二尺,重八兩。筆桿用香柏木製成,筆根鑲金,筆尖乃赤兔的耳毛製成。赤兔耳毛柔軟之極,此筆堅韌無比,不易被削斷。若非內力極強的人,難以運用自如。
來歷:在漢朝一公主墓中發現,上刻有『文曲星』三字,被後人稱為文曲之聿。
下落:現存於萬花。

【段鬼】(筆):
外觀:長一尺,重十兩,柄為金色。筆頭由八偏鋒利銀片製成。由金銀、鋁錫集煉製成的武器,重量輕卻極其鋒利。
來歷:東方谷主從俠客島帶來,據說它的來歷極其神秘。
下落:被贈予顏真卿。

【蒼龍】(短笛)
外觀:長三尺,重十八兩。短笛,金色發著白光。
來歷:出自大理,是用當地出產的金玉製成。當地人稱這種是龍留下的鱗片,周身散發白光,故言為『蒼龍』。
下落:萬花宇晴所有。

【北玄】(筆)
外觀:長二尺七寸,重三十兩,由黑色玄武石製成,筆頭也是黑色發光的金屬絲做成,這奇特的金屬絲可吸附住毒汁。
來歷:司徒經南生前無意發現這種奇特的金屬。遂製成了『北玄』,在其上淬上魔血(一種毒汁),遇上鮮血隨即腐蝕全身,毒液從傷口進入全身。 下落:北玄被唐門奪取。

【南冥】(筆)
外觀:長一尺五寸,重十八兩。火紅顏色,質地非鐵非木非石。
來歷:隋煬帝被殺之日,天降巨石再涼州城南外五十里處。巨石渾身燃火十日方止。有名石匠取其碎部細琢成筆。此筆無論春夏秋冬都呈火紅色,宛如火在燃燒,筆尖火燙,而筆桿與人體溫一致,據說能治傷寒,南冥堅固無比,削不斷,斬不折,遇火不化,遇水不碎。後匠將其獻給李世民。
下落:天策府藏。

【祭魂】(橫笛)
外觀:長兩尺兩寸,重十二兩。橫笛,青綠色,散發著幽光。
來歷:紅衣教聖女浴冰的武器,聲音清幽而遼遠。
下落:浴冰手中。

【噬魔】(簫)
外觀:長三尺八寸,重三十兩。通身黑色的長簫。
來歷:霸刀柳五爺用黑鐵白錫煉成。據說有吸蝕內力之效。
下落:柳浮雲,即明教何方易手中。

【雁笛】(短笛)
外觀:長一尺,重九兩。白玉製成。
來歷:傳說華山天降仙人,在險峰上看著世間佳境譜曲一首,便拿出隨身攜帶的玉笛吹奏。仙人貪戀人間美景不忍離去,竟在險峰之上睡著了。後來玉帝臨召,慌忙中竟留下了玉笛。後有童子籃采和見大雁在險峰上徘徊,上去見一玉笛,遂起名雁笛。此乃傳說,不知真假,但確有其笛存在。據說此笛能讓吹奏之人心曠神怡,消病去毒。
下落:藍采和手中。

隱元兵器譜·棍

【燃木】
外觀:長四尺九寸,重十三兩,棍體通紅,耀如烈火所灼。
來歷:東天竺火雲樹生於湖中,輕如鴻毛,偏有堅逾鐵石,火雲樹極難生長,百年方可生長寸許,也只有天竺王宮之中方才生有一株,天竺王子玉羅酷愛棍法,竟將千年火雲樹斷根,浸入赤蟻酸中十七年,在以巧匠雕以火雲,方才製成此棍。此棍棍成之日,玉羅王子當庭舞動,粲然若火雲飛舞,戒日振奮無比,大笑整日,次日暴斃於寢宮。玉羅王子斷去天下火雲樹之命脈,天竺國人皆言此乃天罰也。
下落:周墨手中。

【袖中雪】
外觀:長五尺八寸,重四十七兩,乳白剔透。
來歷:昆侖匠石坊主人李文山取昆侖冰蔓合黑龍潭底無骨魚骨製成此棍。柔韌之性,當世無匹,可輕易團成一簇,收入袖中。
下落:李文山製成此物,曾誇耀四方,武林之中,多有用棍著前來或求或買,皆不曾如願,唯李文山與不老僧渡法一面之後,將之慨然相贈。

【九環錫杖】
外觀:長六尺一寸,重十三斤八十兩。
來歷:唐代西天取經的高僧玄奘所用之禪杖,舞動之時梵音輕唱,功能鎮定心魔,堅定心志。
下落:少林寺中。

【白骨碎雲】
外觀:長五尺七寸,重十七斤三兩。通體乳白滲青色,細看似有重雲繚繞其中,迷離繚亂。
來歷;少林寺十三棍僧之首大將軍僧曇宗所用神兵,曾橫掃王世充數名大將,度會僧仗以成名,原名祥雲棍,後『光明僧』陳和尚反出少林,離去之前,設計騙走師祖神兵,為禍武林。此棍從此殺生無數,故人稱『白骨碎雲棍』。
下落:惡人谷陳和尚手中。

【蚩尤旗】
外觀:長六尺二寸,重十五斤五十兩,棍體濃黑如墨,隱然發出金光,棍頭尚纏有幾塊碎布。
來歷:五毒教供奉之寶,傳聞乃是苗祖蚩尤懸掛王旗旗桿,蚩尤旗碎金裂玉,極為堅硬,不知何物所制。
下落:五毒教神殿之中供奉。

【打狗棒】
外觀:重九十一兩,長六尺一寸,通體翠綠。
來歷:丐幫鎮派之寶,泰山山麓千年竹所制,入手輕靈無比,貫注內力後,揮舞之間聲若風雷涌動。
下落:丐幫前任幫主尹天賜手中。

【沙羅杖】
外觀:沙羅杖重四十七斤,長五尺四寸,乳白色澤,上以小字篆刻金剛經文。
來歷:此杵乃少林開派第四代弟子源和神僧所用武器,本是當時名匠張崖以長白山所產精金打造,源和神僧持之行走江湖之時,敵手觸之傷筋,擦之裂骨,鋒芒所向,當者披靡,但源和神僧慈悲為懷,杵下只傷不殺。此杵險惡至此,但數十年來竟無一人亡命於杵下,源和神僧坐化之後,武林中人以佛組入滅之地的沙羅樹為名,賀號曰『沙羅杖』。
下落:現在少林藏經閣中供奉。

【碧木青藤】
外觀:長六尺一寸,重九十三兩,棍為降龍木盤繞萬年藤所制,柔韌堅實皆有。
來歷:不祥。
下落:不祥。

隱元兵器譜·槍

【雪月】
外觀:長六尺五寸,重十五斤十七兩。
來歷:天策府第一高手楊寧的愛槍,此槍已有百年的歷史,通體乳白,上有黑色條紋,散發出悠遠典雅的氣質,楊寧非常珍惜它。
下落:楊寧手中。

【鳴鏑 】
外觀:長五尺六寸,重十二斤八十兩,槍為暗黃色,槍桿之上鑿有七孔,迎風抖動,嗚嗚奏鳴,發金戈之聲。
來歷:自動過濾厥頡利可汗持之縱橫沙場,頡利可汗逝後,此槍輾轉流落中原。
下落:安祿山收藏。

【焚海】
外觀:長六尺,重十六斤七兩,槍身湛藍,如水波流動其上,長槍刺出,尖嘯之音宛若大漠飛沙。
來歷:古槍,史朝義重金購入。
下落:狼牙軍史朝義之手。

【初塵】
外觀:長五尺八寸,重十三斤四十七兩五錢。
來歷:唐初名將李靖愛槍,以愛妻張初塵之名名之,鐵槍紅纓。
下落:李復手中。

【金纂提爐槍】
外觀:長六尺三寸,重十五斤三兩,槍桿把手盤繞有金虎一隻。
來歷:隋唐年間四寶將軍尚師徒的寶槍,後為李世民愛將秦瓊得到,視若珍寶。
下落:天策秦頤岩手中。

【鳳翅鎦金鏜】
外觀:長六尺,重七十一斤三兩,鏜鋒刻有采鳳雙翼,飄然若飛。
正峰之側,橫有月牙,牙朝上,上下均有一定間隔的利刃。鋒與橫刃互鑲並嵌於柄。
來歷:隋將宇文成都所持兵刃。
下落:不祥。

【五鉤神飛槍】
外觀:長六尺三寸,重十七斤四兩,槍呈燦銀之色。
來歷:李世民手下不敗名將羅成寶槍。
下落:不祥。

【龜背托龍槍】
外觀:長六尺五寸,重十六斤五兩
來歷:唐初名將尉遲恭所用之槍
下落:天策府冷天鋒手中。

隱元兵器譜·雙兵

【七轉墨蛛手】(拳套)
外觀:色澤墨黑,重七兩三錢。
來歷:方乾采苗疆墨蛛之絲,憑絕世功力七蒸七熔,為情人五毒教前任教主魔剎羅製成墨蛛手,墨蛛本是毒中之王,此手套功能催發毒物毒性,持之施毒施蠱,事半功倍。
下落:隨魔剎羅失蹤下落不明。

【幽月 亂花】(雙兵)
外觀 :幽月劍長兩尺六寸,重五十二兩三錢,刃寬兩寸,兩邊鋒利,剛硬沉靜,揮動起來殺氣逼人。亂花劍長兩尺,重二十兩九錢,刃寬一寸,纖細、柔軟、鋒利,削鐵如泥。
來歷 :當初唐太宗李世民贈與相知山莊的一雙劍。據說出自漢朝工匠張蹇之手,後被太宗所得。幽月適合男用,亂花適合女用。據說惟有心意相通的有情人才能互相合使二劍威力發揮到極致。
下落:收藏在尋幽島的懷思崖下面的洞穴里。相知山莊已經有兩代無法使用這雙劍了。

【碧落 黃泉】(雙兵)
外觀:碧落棍長兩尺三寸,重七斤二兩,黃泉棍長三尺一寸,重九斤三兩,兩棍一呈碧綠,一呈金黃。
來歷:此棍乃商朝武器宗匠墨青所制,內藏機括,可合為長棍一隻。
下落:司徒一一收藏。

【寒鐵 冰魄】(雙兵)
外觀:寒鐵長三尺四寸,重六十六兩,劍身異常堅固。冰魄劍長兩尺一寸,重三十二兩二錢,劍身為昆侖雪域冰魄結成,晶瑩透明,劍身上傳來的陣陣寒氣,侵人骨髓,最讓敵人頭痛。
來歷:昆侖鎮派雙寶之一,從第一代掌門傳到現在,也是掌門的信物。傳說是第一代掌門深入昆侖極寒之地取千年冰魄中及共生寒鐵煉制。
下落:「惡人谷慘變」後被惡人谷所奪。

【無雙劍】(雙兵)
外觀:長劍三尺三寸,重七十一兩五錢,短劍一尺四寸,重二十二兩四錢,乃烏日銅與精鐵百煉而成,劍身金紅色澤流動。
來歷:藏劍老莊主葉孟秋親手打造,「無雙劍」,一長一短,紅纓相系,輕重長短差異極大,非諳熟劍技者難以運使。
下落:葉煒青年時期失去全身內力,心喪如死,將愛劍棄於西湖之中,葉煒愛妻柳夕深信葉煒有朝一日定能重出江湖,暗中將劍撈起。葉煒後來果然武功盡復,不料卻早已棄劍不用,卻再非柳夕所能預料。柳夕身死霸刀山莊之後,無雙劍被葉煒帶回藏劍山莊,藉以四年愛妻恩情。

【赤練 藍翼】(雙兵)

外觀:赤練劍柔鋼所制,長三尺一寸,重八十四兩三錢,通體胭紅,劍身分為十七節,各節首尾相連,合成一劍;藍翼劍長二尺二寸,劍柄極短,劍刃甚長,乃精金揉合若參山中青銀打造。赤練劍在深厚內力逼迫之下,劍身十七節脫開延展,更可在尖端勾掛碧翼劍,婉轉如意,隔空傷敵。
來歷:隋代奇匠洛斑手筆
下落:不祥。

【水火囚龍棍】
外觀:水火囚龍棍乃是一對短棍,水棍長三尺一寸,重九十五兩三錢,凄清若冰,火棍長兩尺九寸,重九十七兩,焰紅熾熱。
來歷:隋朝靠山王楊林手中利器,傳言乃是仙界之物。
下落:不祥。

【隱元兵器譜--雙兵總綱】

墨蛛冷,幽月寒
亂花繽紛迷人眼
上窮碧落下黃泉
冰魄晶瑩色
無雙孤影殘
赤練橫空藍翼舞
水火囚龍天下安

❽ 請問中醫里的傷寒和溫病有什麼區別

淺議傷寒與溫病 自溫病學從醫林之中獨樹一幟以來,一直存在著「傷寒」與「溫病」的爭論。 傷寒與溫病的區分取決於症狀反應 明清時期,一些溫病學家在沒有搞清楚溫病和傷寒區別的情況下,便主觀認為「傷寒是傷於寒邪」,「溫病是傷於溫熱之邪」。 其實,中醫辨證論治所說的證,是人體感受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後與人體正氣相爭所反應出的症狀、證候來判斷,而不依據感受的是什麼外邪,因感受寒邪後,可反應出寒證,也可反應出熱證;感受了熱邪也可反應出寒證或熱證。而溫病學派特別注重病邪的作用,如吳又可在《溫疫論》中指出:「疫者,感天地之厲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即病。」葉天士在《外感溫熱病篇》中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於上,清竅之壅塞,濁邪害清也」等等。溫病學派多認為溫熱病中的各種變化,主要是由感受溫熱病邪的性質所決定,而多忽略人體與病邪的斗爭的反應。中醫學研究「病邪」,則不能離開臨床,不能離開「證」,必須遵循「從辨證中來到辨證中去」的原則。換句話說,是「證」決定「邪」,而不是「邪」決定「證」。 《傷寒論》中傷寒,廣義者包括溫病、雜病,狹義者單指傷寒。《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溫病,有熱病。」前一個傷寒是廣義的,而後一個傷寒是狹義的。對於溫病的概念,張仲景《傷寒論》第6條說:「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這是簡單明了的判斷方法,即以症狀特點而不是以感受何種六淫之邪來判定。 《傷寒論》六經辨證涵蓋溫病 六經實質問題是長期以來各位醫家爭鳴的焦點,誠如惲鐵憔在《傷寒論研究》中所說:「《傷寒論》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而第一難解之處亦為六經。」中醫治病規律是「辨證治療」或「隨症治療」,根據人體患病後的症狀而用相應葯物治療,是調節機能療法。龐祝如教授將其歸納為三點:一是非特殊性,即幾乎所有疾病都可適用;二是注重病人生理機轉的促進,而不直接消除病原和症狀;三是整體性,即照顧到病人整體的生理機轉,根據全身證候而採取相適應的綜合療法。根據機體抗病的生理機轉的反射性現象,給予相應的扶助和調節,使機體恢復正常。馮世綸教授總結為:於患病人體一般的規律反應的基礎上,而適應整體,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最能體現中醫這種治療規律的,就是仲景的《傷寒論》。 根據人體患病後的反應情況,中醫分為陰、陽、虛、實、寒、熱、表、里八大類型,即八綱分類。如《漢書·藝文志》記載:「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以平。及失其宜者,以致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湯液經方》亦載:「大青龍湯,治天行、表不解」,「小瀉脾湯,治……里寒外熱。」八綱辨證理念早於《傷寒論》六經辨證。由《傷寒論》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表)。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苦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張仲景在八綱辨證之表、里理念基礎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病位理念,由此創建了六經辨證體系。所謂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疾病病位相對而言,均屬人體患病後,出現的症狀在病位的反應。所謂陰、陽、寒、熱、虛、實六者,均屬病情的反應。病情必反應於病位,病位亦必因病情的反應才表現出來。故表證、里證、半表半里證必伴有或陽、或陰、或寒、或熱、或實、或虛的病情反應,同理則所謂陰證、陽證、寒證、熱證、實證、虛證亦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反應。 有人認為《傷寒論》是治傷於寒邪之「傷寒」,不治傷於溫熱病邪之「溫病」或內傷雜病,是沒有真正理解《傷寒論》精神。實際上,仲景以六經賅百病,無論外感、內傷,還是溫病,皆不出六經范疇。故柯琴提出「六經鈐百病」的觀點,徐大椿亦說:「醫之學問,全在明傷寒之理;傷寒理明,則萬病皆通。」筆者認為:六經理明,萬病理通。 《傷寒論》中廣義溫病 《傷寒論》第182條:「陽明病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這里的外證是有別於太陽、少陽的外證、表證,即第6條所說的溫病。《傷寒論》第197條:「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就是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所謂太陽陽明,就是太陽陽明合病、並病,亦當屬溫病。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的方劑,如葛根湯、葛根芩連湯、麻杏石甘湯、麻杏苡甘湯、大青龍湯、越婢湯、越婢加術湯、越婢加半夏湯、桂枝二越婢一湯、白虎加桂枝湯、竹葉石膏湯等,實際是治療溫病之方。故陸九芝說「傷寒有五,傳入陽明遂成溫病。」又說:「溫病之病本隸於《傷寒論》中,治溫病之方,並不在《傷寒論》之外。」柯韻伯亦提出「溫病證治散見於六經」、「陽明為成溫之藪」觀點,指出:「溫病者,陽明也」,「病之始自陽明者為溫,則邪自太陽已入陽明者亦為溫。」他還分析了一些溫病學家的經驗方,認為皆不外《傷寒論》的陽明方。如楊栗山的治溫疫十五方,「特將僵蠶、蟬蛻之不擔重任者加入芩、連、膏、黃方中,使人看似楊氏新方,而又不知不覺已暗將《傷寒論》方參入。」認為溫病學家學說雖多,實際上不過是將他經或他證之名來代替陽明之實而已。而事實上,在溫病中所運用的許多方劑,都同傷寒方劑有著密切的關聯。如涼膈散源自梔子豉湯;化斑湯源自白虎湯;新加黃龍湯、宣白承氣湯、導赤承氣湯、牛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源自大、小、調胃承氣湯;加減復脈湯、一甲、二甲、三甲復脈湯源自炙甘草湯;少陰病的黃連阿膠湯就是後世溫病滋陰清熱基礎等等。 某些溫病學家聲稱「跳出傷寒圈子」,實際上並未離開這個基礎,而是結合醫療實踐所提出的新問題,加以創造性發展,如辨舌驗齒、觀察疹蓓以及創立一些療效穩妥的方劑等,而且還在理論上有新突破如創立了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也功不可沒。

❾ 傷寒是什麼東東啊,是感冒的代名詞么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為多,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洪水、戰爭、地震等自然災害會使本病大流行。

此病的傳染源為傷寒病人及帶菌者,他們的大便、尿、嘔吐物等排泄物,直接或間接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傳播,水源污染可能會造成爆發流行。病後可獲持久免疫,只有2%左右可再次發病。

本病的典型表現為持續高熱、腹痛、便秘或腹瀉、肝脾腫大、白細胞低下,部分病人出現皮疹及脈搏相對緩慢,少數病人發生腸出血、腸穿孔或傷寒性肝炎等並發症。

臨床表現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0-15天,大多數病人起病緩慢,開始多出現周身無力、不適、食慾差、腰酸背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只有少數病人出現寒戰、高熱、血壓下降、昏迷等急性症狀。

典型傷寒自然病程約4--5周,而不典型傷寒則病程長短不等,輕型1—2周可愈,重症患者症狀重、並發症多,如不及時搶救,可能在1—2周內死亡。

一、典型傷寒
發病初期,會出現低熱、周身不適、頭痛、咽痛、咳嗽、惡心、食慾不振等症狀。體溫呈梯形上升,一周左右升至39--40℃。

由於持續2-3周的39-40℃的高熱,病人極度虛弱,神情淡漠,反應遲鈍。還可出現昏睡、精神錯亂,腹痛、腹瀉、便血、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表現。而對於高熱的病人並不是脈搏加快反而是脈搏緩慢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傷寒病人特徵性的表現,據統計約有30-40%患者出現相對緩脈。部分病人還會在前胸和上腹部出現2-5mm大小、紅色的玫瑰疹,數目常不到20個,2-4天後消退,但可再發。

一般在發病的第3周,出現體溫下降,則病情開始改善。第4周後體溫漸恢復正常,症狀和體征也隨之消失,但全身狀況的恢復約需1個月左右。

二、不典型傷寒
對於輕型傷寒,不僅病程短,一般1—2周就可痊癒,發病時症狀也較輕,多不出現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玫瑰疹等特徵性表現,此種情況多發生於曾預防接種者有部分免疫力的人及小孩;有些病人病情輕微,仍能堅持日常工作,往往因突發腸出血、腸穿孔時才發現患有傷寒;有些病人只出現長期發熱,可持續數月,但卻無明顯腹痛、腹瀉、肝脾腫大、脈緩的症狀,此種情況多發生於免疫功能較低的人;重症患者則急驟高熱、寒戰、脈快、血壓下降、精神錯亂、昏迷、全身出血等。如不及時搶救則可能出現生命危險。

三、兒童傷寒的特點
兒童年齡越小,發病越不典型,輕病者多,一般發熱不規律、多嘔吐及腹瀉,但中毒症狀輕、無相對緩脈、玫瑰疹也較少見、脾大不明顯,病程較短,易並發支氣管炎和支氣管肺炎,但較少發生腸出血和腸穿孔。

嬰兒傷寒則重症多,多起病急驟、高熱、驚厥、腹脹、嘔吐等,病死率較高。

四、老年傷寒特點
老年患者發病症狀多不典型,體溫不高,神經和心血管系統症狀較嚴重,易並發支氣管炎及心功能不全,病情恢復較慢,病死率高。

五、復發與再燃
復發是指本病的臨床症狀消失1-2周後又重出現,已轉陰的血培養又呈陽性。而再燃則是指發病2-3周時,體溫逐漸下降而尚未正常時重又升高,持續5-7天後方正常。此間血培養常陽性。

這兩種情況的發生與機體抵抗力下降有關。當抵抗力下降時,潛伏在膽囊、骨髓、腸系膜淋巴結壞死中心或巨噬細胞內的傷寒桿菌又大量繁殖,再次侵入血循環而再次出現症狀。

並發症:
1、 腸出血、腸穿孔:這兩種並發症約占總發病人數的2%。多在病程的第2-3周發生,也可在病情恢復期發生。

2、 傷寒病人極易發生多臟器功能損害,如: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腦病、中毒性肝炎、腎功能損害,多於患病後1—3周發生。

如果你只是一般的傷風感冒就不用怕啦,吃感冒葯或輸液都可以,還有姜湯發發汗也好的快.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