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滴灌帶
1. 一道歷史題
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 黃河是西北、華北地區的生命之泉。前不久,記者從青海省出發,途經甘肅、寧夏,到達內蒙古,行程3000多公里,親眼目睹了黃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現狀和日益加劇的危害。調查中記者發現,盡管黃河流域各地都採取了一些治污措施,但目前黃河仍面臨著工業污染治理舉步艱難,生活污水和農業退水污染加重的狀況,污染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苦水」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基本喪失水體功能120多萬市民只能飲用苦水
今年年初,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組織專家組,對黃河水污染的狀況及危害進行了量化分析,發現黃河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隨著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比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多了一倍,達44億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斷發生。黃河上游的絕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幾乎所有支流水質長年處於劣五類狀態,支流變成了「排污河」。
烏梁素海總排干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通向黃河的一條主要排污渠道。記者看到在這條總排乾的沿線分布著許多造紙、焦化等企業,這些高污染企業規模大小不一,一旦環保設施停運或本身就無處理設施,大量污染物就會直排入黃河,影響下游供水安全。
今年年初,黃河包頭段遭遇空前嚴重的以揮發酚為代表的污染,揮發酚、氨氮等超標幾倍到幾十倍,由於包頭市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來自黃河,120多萬市民只能硬著頭皮飲「苦水」。記者在包頭市環保局上報國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這次黃河揮發酚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烏梁素海總排乾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來自寧夏和包頭。
「禍首」沿黃:重點污染源偷排現象仍比較嚴重「十五小」、「新五小」企業點多面廣,很難根除
工業污染一直是黃河水污染的「禍首」。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產生出了包括COD(化學需氧量)、氨氮、重金屬、高錳酸鹽指數以及揮發酚等在內的大量污染物。由於環保設施投入大,運轉成本高,沿黃重點污染源偷排現象仍比較嚴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業點多面廣,很難根除。
在甘肅白銀市采訪時,當地環保部門的幹部引導記者查看了橫穿城區直入黃河的東大溝,這條天然排洪溝現在成了排污溝。人還未下車,溝里的污水散發出的惡臭撲面刺鼻,河道里的紅色酸性廢水緩緩流淌著,旁邊的支岔小溝還不時注入小股綠色的水流,河溝灘上的土壤被污水侵蝕,呈現出了金屬銅色。白銀市環保局的幹部介紹說,東大溝的沿線有八九家污染企業,包括生活污水在內,每天有近5萬立方米廢水排入黃河,其中最大的污染源來自於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冶煉廠,這家運轉了40多年的銅冶煉老企業,設備嚴重老化,雖經國家、甘肅省有關部門多次限期治理,至今沒有效果,現在每天還有8000多立方米的酸性廢水直排黃河,廢水中銅、鉛、鋅、砷等重金屬含量超出國家標准幾十倍到上千倍。「白銀區原來最主要的居民飲用水水源地位於東大溝下游,距離入黃口僅有200多米,現在這里的水因為凈化後水質難以達標,已經停止向城市供水。」環保幹部憂郁地說。
「消亡」現狀:生活污水和「農業污染」呈現加重趨勢烏梁素海湖已經瀕臨消亡
在沿途調查中記者發現,除工業污染外,生活污水和過量施用化肥、農葯造成的「農業污染」目前也呈現加重趨勢,所佔比例不斷上升。同時,沿黃一些城市沿河亂堆、亂倒生活垃圾,加劇了黃河河段的污染。
日趨嚴重的黃河水污染,嚴重破壞了黃河生態系統,導致河道中的水生物瀕臨滅絕。上世紀五十年代蘭州市雁灘灘邊遍布紅柳、蘆葦,棲息斑頭雁、高原山鶉等十幾種水鳥,如今這些鳥種已沒有了蹤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黃河甘肅段生長的魚類大大減少,有些已經絕跡。就連蘭州人引以為自豪的蘭州特產青白石白蘭瓜,近年來也因澆了受污染的黃河水而品質下降。
據甘肅省環保局統計,黃河甘肅段年排放廢水2.37億噸,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達到了1.41億噸,佔到廢水排放總量的59.5%。黃河流經甘肅四座城市,目前僅有蘭州市有4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僅有15.8萬噸。而且蘭州市徵收的污水處理費只有每立方米0.2元,全市所收的污水處理費也只能維持一座日處理10萬噸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甘肅省環保局局長趙偉民介紹說,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目前蘭州市的污水管網普及率只有12.2%。較小的污水處理和收集能力遠不足以處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排放量,致使黃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溝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黃河。記者發現,這一問題許多沿黃城市都普遍存在。
污染加重的黃河,不僅影響了沿河地區的工農業生產,更為嚴峻的是直接危及了生態環境和沿黃百姓的飲水安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現在每年有5億立方米的廢水注入湖區,其中排入黃河有0.5億立方米。記者在烏梁素海看到,水體已呈現醬黑色。由於工業廢水,特別是農葯、化肥含量很高的農業退水注入湖區,使水域的富營養化加劇,水草、蘆葦瘋長,湖區明水面萎縮,湖底抬升加快。
巴彥淖爾市環保局局長楊介中介紹說:「烏梁素海水質目前基本處於劣五類,昔日的漁場現在已有19種魚類滅絕。2002年,找到的一條最大的魚還不足3兩重。如果不盡快採取措施治理,不僅危及黃河,而且這塊重要的濕地也會在20到40年間消亡。」
「毒水」水質:近百畝小麥引溉了污水後被燒死村民飲水後常拉肚子
湟水河是黃河上游的一條重要支流,在青海省境內流長約300公里,流域集中了青海省60%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的工農業生產。然而,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廢水的排放量逐年加大,年排放量已達到近2億立方米,湟水河的水質污染急劇惡化。特別是進入西寧市後的各河段,枯水期水質基本在五類或劣五類。2002年,青海省海東地區平安縣東庄村的近百畝小麥,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後被活活燒死。正在田頭澆地的東庄村村民王成發告訴記者:「現在引湟水澆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澆,水少了灌進地里,苗子准燒死。」
在甘肅省靖遠縣靡灘鄉,村民們長期飲用的是經過簡單沉澱的黃河水。村民們說,鍋里經常有白色的沉澱物,飲過水後常拉肚子,洗過臉後皮膚龜裂起皮。「這個水鹹得人吃不成,沏出來的茶鹹得喝不成。河流里漂著黑乎乎的東西,看著像有油。」村民陶國才說。
記者在寧夏石嘴山市黃河水廠采訪時了解到,從2001年開始由於黃河水質急劇下降,水廠的處理難度不斷加大。水裡的氨氮、揮發酚等含量過高,消耗了大量用於殺菌的氯,水廠不得不將加氯量由原來的處理每升水使用0.15毫克增加到4毫克左右,而用於澄清、處理有機物的葯料也在成倍增加。去年和今年春天這家水廠還曾兩次被迫停止處理。水廠副廠長張玉和說:「枯水期最嚴重的時候,感覺就是在處理污水,即使目前處理過的水,口感還是比較差,有時還有些怪味。現在大約有7萬多人在飲用這樣的水,今後水廠的供水范圍還將不斷擴大。」
黃委會寧蒙水文水資源管理局局長鈔增平說,黃河污染問題也到了應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高度重視的地步了。
煤炭的深度開采、採石過程中的碎石及粉塵、城市廢水污水、水土流失嚴重……所有這些都威脅著我們的母親河,如不及時進行綜合治理,勢必會影響沿黃河地區乃至全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中國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校長謝克昌委員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一臉的憂慮。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近20多年來,受工業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影響,黃河正飽受前所未有的侵害。」謝克昌委員告訴記者,通過對黃河沿山西段四市十幾個縣700多公里的實地考察,發現黃河水資源保護目前正面臨幾大挑戰:
煤炭的深度開采對黃河水資源污染嚴重。據測算,開采1噸煤要損失地下水2至4立方米。黃河山西流域年產煤炭1.4億噸,每年至少向黃河排入礦坑水2.8億立方米,而這些礦坑水中含有許多復雜的物質成分,其中包括重金屬和放射性離子等,嚴重地污染了黃河的水源。
各類責權不明的尾礦對黃河水資源造成威脅。「誰污染誰治理」是企業對其污染應承擔的責任,然而這些企業一旦破產或關閉,其後續的環境污染治理問題由誰承擔就成為難以解決的問題。
黃河幹流沿岸採石點密布,採石過程中的碎石及粉塵直接污染黃河水資源。黃河沿岸及支流的城市廢水、污水直接污染黃河水資源。
水土流失造成黃河水資源物理性的污染,同時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化肥和農葯殘留物隨水而流,導致黃河水資源污染進一步加劇。
針對上述情況,通過對黃河沿線煤炭資源的合理規劃、整合,提高回採率,控制開采總量,並對礦坑水實現治理達標排放;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有效實行「誰污染誰治理」的治理措施;盡快劃定合理的採石和燒灰區域,改變採石與燒灰散亂管理的現狀;盡快分期分批對黃河流域城市污水處理進行統一安排;加大對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在有條件的地方實施以壩系建設為主的綜合治理工程;加快建設「數字黃河」,為黃河水資源污染檢測、防治提供一個信息共享平台。
回答者: 風的使者2000 - 一級 2007-5-13 22:44
一、黃河水資源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
文摘:隨著流域內工農業的發展,黃河兩岸年用水量由50年代的122億m3猛增到90年代的300億m3左右。從1972年起到1999年的28年間,黃河下游有22年斷流,根據預測:正常來水年份情況下,2010年黃河流域缺水40億m3,2030年缺水110億m3,2050年缺水160億m3左右,由此可見,用水需求已超出了黃河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黃河流域水危機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為此建議:在法律上確認流域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許可權,理順黃河水資源管理體制;堅持開源節流和保護並重,把節約用水放在首位;建立和完善黃河水資源管理法規,為管理黃河水資源提供法律依據。
1、黃河水資源現狀
據統計,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580億m3,僅相當於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卻承擔著向全國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同時還擔負著向流域外遠距離調水。隨著流域內工農業的發展,兩岸年用水量由50年代的122億m3猛增到90年代的300億m3左右。其中農業用水是大頭,約佔92%,工業生活用水約佔8%。從1972年起到1999年的28年間,黃河下游有22年斷流,而1996、1997、1998年連續三年的斷流時間均超過100天,1998年則長達144天。根據預測:正常來水年份情況下,2010年黃河流域缺水40億m3,2030年缺水110億m3,2050年缺水160億m3左右,枯水年份還要增多。由此可見,用水需求已超出了黃河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黃河流域水危機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
為了緩解黃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和黃河下游斷流形勢,國家計委、水利部頒布實施了《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和《黃河幹流水量分配方案》,並於1999年初,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了水調局,從1999年3月17日開始,對黃河供水實行統一管理和有計劃的調配,自此以後,黃河下游未出現斷流現象。
2、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表現
2.1、在管理體制上,流域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許可權尚未明確,缺乏廣泛的水行政管理權
2.2、在用水機制上,不鼓勵節水的機制,使得黃河水資源浪費嚴重
我國現有的用水機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節水無獎、浪費不罰、用多用少一個樣。這樣的用水機制讓人感覺到用水多少與自己的經濟利益關系不大,同時黃河水資源費尚未徵收、水價又偏低,加上節水「投入成本較大」,使用水單位感覺到節水收益甚少,甚至不但不收益還要「賠本」,在現實中,搞節水與多用水的費用比起來,在很多情況下,多用水比搞節水措施費用要低很多,在市場經濟下,誰願意去多化那份錢。所以,人們都明白黃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已嚴重影響了沿黃兩岸人民群眾的生活、工農業的生產及發展,可是在節水上,誰也不願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於是,農業灌溉中仍是大水漫灌;各類引黃灌區工程不配套,渠道及建築物老化、失修,渠道襯砌狀況差,也任由它跑、冒、滴、漏;工業用水中單位耗水量偏高,也不去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可以說黃河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與我國現行的用水機制有很大關系。
2.3、在水資源管理方式上,仍是簡單粗放、低水平的管理。
其主要表現有三:第一,黃河部門對黃河水資源缺乏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和管理手段,難以控制和協調用水戶的取水,以至在取水過程中存在著用水戶的計量設施施測誤差很大,有些用水戶在取用黃河水時甚至根本沒有安裝計量設施,用水戶們瞞報、虛報或不報實際取水量的現象時常發生;第二,基層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在引水過程中不去實測引水流量,有的只是目測或者乾脆坐在辦公室里「估計」,另外還有一部分基層管理人員對計量設施的計量方法、技術原理和操作規程等知識掌握的很少;第三、黃河部門只管放水,而很少真正掌握引水的用途、水的利用效率、水量的超指標引水以及用水戶的節水措施等。這樣的管理方式難以對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保護實施有效的科學管理,也難以使用水戶在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方面真正信任和服從黃河水資源管理部門,從而使黃河部門的職責和權威無法真正到位。
2.4、在黃河水資源管理體繫上,黃河系統內仍存在著「多龍管水」,管理體制尚未理順
專家們早就呼籲,應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的權屬管理。這一理論當然是針對水資源的區域管理與流域管理而言的,但是,我認為它也應該包括水資源的「歸口」管理,而在我們黃河系統內,「管」水的口還真不少,比如黃河取水許可、水量調度、水質管理權分別隸屬於不同部門。就拿山東局各局屬單位來說吧,水政(水資源)科、防辦(有的局是工管科、有的局是涵閘科)都從不同角度對黃河水資源進行管理,水政(水資源)科一般負責年度取水計劃、取水許可、計劃用水節約用水情況統計、水費徵收,每月要填報逐日取水量用報表,年終對全年取水進行匯總、總結;防辦(有的局是工管科、有的局是涵閘科)一般負責水量調度、水量分配、涵閘維修管理等,每月有涵閘(虹吸)逐日放水量月報表,年底還有涵閘資料整編。雖然各口管理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歸根到底都是對水資源的管理,各口在管理中工作中難免有所重復,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不利於減員增效,也容易在實際工作中造成推諉,甚至扯皮,更主要的是多部門管理,影響了水資源管理效能的發揮。
2.5、在黃河水資源管理的法律保障上,立法滯後,配套法規不健全
由於黃河實行流域管理,黃河水利委員會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機構,在制訂有關法規、政策時,既無政府可靠,又無人大可依,所以在有關法規、政策的制訂和出台上往往要相對滯後並且難度很大,使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依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徵收黃河水資源費的法律依據問題,新水法規定:「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徵收管理水資源費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新水法已頒布實施近二年了,也未見關於黃河水資源費徵收的有關規定。
3、幾點建議或意見
3.1、在法律上確認流域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許可權,理順黃河水資源管理體制
由於流域機構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和許可權,缺乏完全意義上的水行政管理權,因而十分不利於黃河水資源的管理,給黃河水量調配、水質保護以及開發利用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動。當初國家設立流域機構,本意是想更好地管理流域水資源,現在因為流域機構缺乏法律上的「名份」而影響和束縛了流域水資源的管理,因而應該通過法律程序給流域機構一個「名份」。
專家們針對黃河斷流、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早就呼籲:建立以流域為單元的水資源保護統一管理體制;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的權屬管理,以實現防洪、供水、用水、儲水、節水、排水、水資源保護、污水處理與回用、地下水回灌一體化管理。在建立這種管理體制的同時,應加強管理力度,完善制約機制,對內要全面提高水資源管理人員素質,對外要加強用水監督和檢查,建立一套需水—供水—取水—用水調查(報告)的程序,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有限的水資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緩解水危機的矛盾。
。
3.2、堅持開源節流和保護並重,把節約用水放在首位
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已確定,黃河水資源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要想增加黃河水資源的可供利用量,利用多種水源,建設南水北調工程等措施未嘗不可,但俗話說「遠水解不了近渴」,那畢竟是權宜之計、無奈之舉,作為中國第二大河的黃河,其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從長遠計,從長久計。前面已經提到,黃河水資源浪費嚴重,農業用水佔全部用水量的92%,節水潛力比較大。因而應該把節水放在首位,完善用水機制,對各類用水實行定額管理,對超定額用水實行累進加價,對浪費水資源行為實行懲罰性水價,同時對節水突出者進行表彰和獎勵,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尤其是農業用水的使用率,積極興建噴灌、微灌、滴灌設施,積極推行節水設施及技術,同時對新建、改建項目加大督查力度,督促其使用國家定點節水產品,使節水行動進入每個行業、每個領域,採取有力、有效的措施使黃河水質不受污染,從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角度去管理水資源。
3.3、建立和完善黃河水資源管理法規,為管理黃河水資源提供法律依據
目前有關黃河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的法律法規很少,也很不配套,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河」、「依法管水」,另外由於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的存在,也使一些有關黃河水資源管理的法規、規定很難出台。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黃河,我們在依靠行政、經濟手段對其實施管理的同時更應該依靠法律來對其進行管理。因此應該盡快出台《流域法》、《黃河法》、《水資源管理條例》、《黃河水資源費徵收辦法》、《黃河下地水資源管理辦法》、《黃河節約用水管理辦法》、《黃河水量統一調度辦法》等,為黃河的水資源管理提供法律依據,使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
作者單位:濱城區黃河河務局
二、黃河斷流及流域生態環境建設
黃河斷流始於1972年,90年代趨於頻繁,斷流時間與距離不斷延長,黃河下游有變成間歇性河流的危險。
黃河斷流的現狀與態勢
黃河斷流始自1972年山東省利津,後來日趨嚴重。1972~1998年的27年間,下游有21次斷流,特別是90年代,年年斷流,且首次斷流的時間提前、斷流時間和距離不斷延長。斷流嚴重的1997年,山東利津站全年斷流13次、累計226天,330天無黃河水入海,斷流起點已上延到開封柳園口附近,全長704公里,占黃河下遊河道長度的90%。不僅如此,黃河中游各主要支流也相繼出現斷流。黃河源頭1997年開始出現斷流,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1999年春也出現了首次斷流,完全暴露的河段達8公里。
黃河斷流的影響
黃河斷流使沿黃地區水資源出現供需失衡,工農業生產、城市生活、生態環境用水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對沿黃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並增加了下游防洪的隱患。
給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危害黃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斷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農業經濟損失累計約268億元,年均損失逾11億元。90年代,由於斷流日趨嚴重,年均損失已達36億元。農田受旱面積累計470萬公頃,減產糧食98.6億公斤。勝利油田因減少注水,減產原油數十萬噸。黃河水每年給山東帶來的經濟效益達100億元,由於斷流而影響了山東經濟發展,1997年那次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斷流,給山東省造成上百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濱州地區,僅1992~1998年的7年間,由斷流和污染造成工農業損失15.8億元,其中農業損失4億元,全區還投入抗旱資金3.5億元。黃河斷流使三角洲面臨嚴重水資源危機,將直接影響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黃河斷流,也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山東東營、濱州、德州等城市經常由於供水不足,採取限時限量供水。
對沿河特別是河口三角洲地區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海岸侵蝕後退。由於入海泥沙減少,使黃河三角洲海岸線變為以凈蝕退為主,造成海岸後退。二是地下水環境惡化。由於地表淡水補給減少和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鹹水入侵,水質惡化。三是地表水環境容量減少,污染加重。由於污水排放量與日俱增,地表水減少,使主要河流的污染物濃度不但超過了漁業用水水質標准,而且在一些支流的中下遊河段已達到或超過魚類致死濃度,許多河段魚類基本絕跡。四是河口地區土地鹽鹼化、沙化,使濕地生態系統退化。黃河三角洲地表植被十分脆弱、極易演替。植被以草地為主,現有各類草地21.8萬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場18.5萬平方公里,由於斷流,不僅土壤鹽鹼化,使草地向鹽生植被退化,而且還影響人工草地生長。五是河口地區及近海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種群和遺傳多樣性喪失。斷流使三角洲濕地水環境失衡,嚴重威脅濕地保護區數千種水生生物、上百種野生植物、180多種鳥類的生存和繁衍,造成生物種群數量減少,結構趨向簡單。斷流使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餌料來源,影響海洋生物繁衍,十多種魚類不能洄遊等。
河道萎縮,改變了河道沖刷模式泥沙淤積使河道萎縮,河床抬高,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懸河,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決口和改道的風險,威脅著下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
從水文上看,黃河斷流屬於水量季節性變化。但實質上,斷流是人類對水資源用量超過其自然限度,是人類需求與脆弱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
用水量劇增是黃河斷流的根本原因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特別是90年代以來,降雨、徑流偏少,人均和畝均水量都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乾旱是黃河斷流的自然原因。
黃河流域的工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用水量劇增。黃河水有90%用於農業灌溉,引黃灌溉面積由建國初期的80萬公頃增加到1994年的731萬公頃。全流域用於農業、工業和生活的用水量逐年增加:1949年為74億立方米,50年代為124億立方米,90年代增加到296億立方米。現在黃河流域實際用水量已超過370億立方米,所以沖刷河道的生態用水(210億立方米)根本沒有保證。目前黃河徑流的開發利用率已超出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的50%,超過國內其他江河和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利用水平。可見,用水量劇增是黃河斷流的根本原因。
源頭和上中游地區生態環境惡化青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產流區和水源涵養區,境內流域面積佔全流域面積的19.6%,徑流量卻占黃河總徑流量的近1/2。植被破壞導致草地沙化和水源涵養功能下降。80年代中期以來,黃河上游徑流開始出現逐年減少的趨勢,進入90年代後,減少更為明顯。1997年1~3月的徑流量減少23%,降到歷史最低點,源頭首次出現斷流,下游出現歷史上最嚴重的斷流。黃河上中游的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泥沙俱下,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16億噸,淤積在下遊河床的泥沙年均達4億噸,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已高出兩岸土地3~10米,形成近千里的地上「懸河」,下遊河堤形成「越加越險、越險越加」的態勢。
缺乏統一管理,水利用率低黃河幹流骨幹工程和大型灌區分別隸屬於不同的部門和地區,尚未健全黃河水資源統一調度、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很難做到全河統籌,上、中、下游兼顧。上游灌區面積佔全流域的27%,但耗水卻佔全流域灌溉用水的44%。農業灌溉水利用率僅為30%,工業用水重復率僅20%~30%,萬元產值的平均用水量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多,高出用水先進國家6倍以上。經營管理粗放,水資源浪費嚴重,是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另外,全流域工業廢水處理率不到21%,更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程度。
緩解黃河斷流的基本對策
黃河下游日益嚴重的斷流早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對斷流原因、影響和對策等進行實地考察和研討,並提出許多觀點與建議。
緩解黃河斷流的基本對策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保護,實行全河道水量統一調度;
2.堅持節水方針,發展節水型農業,建立節水型產業;
3.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4.加快南水北調進程。
2. 開封縣滴灌帶廠在哪裡
開封縣第一滴灌帶廠在哪裡?這個你打電話問一下就知道在哪裡了。
3. 開封地區種植春季紅薯的技術要領
億甲寧,中國甘薯服務平台。
開封地區種春紅薯的技術要領與全國各地種紅薯的要領基本一樣,個別地方不同。
我先說一樣的地方。
全國各地種植紅薯的要領:1、地塊選擇:選擇沒有種過紅薯的地塊是最好的,重茬地也可以,需要投入大一點。肥沃的地塊產量更高,瘠薄地也可以種紅薯,產量稍低。
2、種苗的選擇:近年來紅薯種苗的發展速度很快,紅薯種苗脫毒技術發展迅速,用脫毒的紅薯種苗比不脫毒的紅薯苗產量要增加30%--200%,因品種差異增產幅度不一樣。選擇口碑好,專業,規范的脫毒紅薯苗生產企業合作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化肥的選擇:紅薯是高產作物,用肥產量更高,紅薯肥氮磷鉀的的最佳配比例是9-11-22,每畝用80-100斤能取得最佳的投入產出比。
4、控旺管理:控旺是紅薯實現高產的一個關鍵因素,我知道的作物中紅薯對控旺的要求最迫切,控旺管理水平的高低對紅薯的產量的影響能達到30%左右。要找專業的紅薯控旺劑,比如億甲寧紅薯控旺膨大劑,效果就很好。
5、其他方面:最主要的就是上面幾點,能做到位就會有不錯的收成。還有一些增產措施就是地膜覆蓋,滴灌澆水技術,正確的除草方法等。
開封與全國其他地方不同的地方。
1、種植時間:開封種植春紅薯的正常時間是4月中下旬為宜,能獲得最高產量,採取保暖措施可適當提前,例如地膜覆蓋,小拱棚或暖棚等。
2、品種選擇上這幾年開封地區龍薯9號早種早上市效益不錯,一般在7月初就能上市,這段時間價格、市場都很好。
希望能幫到你,更多細節請關注億甲寧中國甘薯服務平台。
4. 吉林省西北地區的鹽鹼地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 有歷史文獻記載嗎 目前鹽鹼地改造都有哪些措施
正 原開封專區二十二個縣市,位於黃河以南的沖積平原上,是個輕度老鹽鹼地區.早在漢朝內的漢書「諸洫志容」上,作者賈讓曾有如下的記載:「若有渠溉,則鹽鹵下隰,填淤加肥,故種禾麥,更為秔稻,高田五倍,低田十倍」,可見鹽鹼地的由來已久,距今二千年前就已從事鹽鹼地的改良工作,但鹽鹼化程度,較之黃河上游的寧夏、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則又顯得較輕. 原開封專區科委會於1961年11月下旬,在虞城縣召開了開封師范學院、開封師專、黃河水利學校、中牟農專等校老師,專區農業局、水利局、農科所、氣象台,各有關研究所、單位,及各縣有關單位技術員、有經驗的農民40餘人的學術座談會,探討了鹽鹼地形成和發展的原因,專題討論了鹽鹼
改造措施:1,退耕還牧還草 2節約用水,淘汰漫灌的灌溉方式,發展噴灌,滴灌
3種植耐鹼作物 4可以用種植耐旱和耐鹽的植物,夏季利用雨水進行洗鹽作用,採用秸稈降低地表蒸發量
5. 草莓得了嚴重的白粉病怎麼辦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在草莓整個生長季節均可發生,苗期染病造回成秧苗素質下降答,移植後不易成活;果實染病後嚴重影響草莓品質,導致成品率下降。在適宜條件下可以迅速發展,蔓延成災,損失嚴重。
1、農業措施
a 選擇抗病品種;b 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鉀肥,合理密植;合理進行水肥管理;施用腐熟有機肥、復合肥要適量,尤其氮肥不能施用過多,防止燒苗及旺長;適時澆水,滿足苗期對水分的需求;利用風口調節棚室內溫、濕度;及時摘除老葉、病葉,清潔田園,增加溫室草莓的通風透光性。
2、物理措施
a 溫度濕度過大時應加大放風量;b 及時摘除老葉、病殘葉、病梗、病果,集中帶到室外深埋或燒掉,消滅菌源;
3、葯劑防治[3]
《速凈》50ml+《常見病治療大蒜油》15ml兌水30斤噴霧,連用兩次,間隔三天。
6. 關於黃河的問題
一、黃河水資源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
文摘:隨著流域內工農業的發展,黃河兩岸年用水量由50年代的122億m3猛增到90年代的300億m3左右。從1972年起到1999年的28年間,黃河下游有22年斷流,根據預測:正常來水年份情況下,2010年黃河流域缺水40億m3,2030年缺水110億m3,2050年缺水160億m3左右,由此可見,用水需求已超出了黃河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黃河流域水危機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為此建議:在法律上確認流域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許可權,理順黃河水資源管理體制;堅持開源節流和保護並重,把節約用水放在首位;建立和完善黃河水資源管理法規,為管理黃河水資源提供法律依據。
1、黃河水資源現狀
據統計,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580億m3,僅相當於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卻承擔著向全國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同時還擔負著向流域外遠距離調水。隨著流域內工農業的發展,兩岸年用水量由50年代的122億m3猛增到90年代的300億m3左右。其中農業用水是大頭,約佔92%,工業生活用水約佔8%。從1972年起到1999年的28年間,黃河下游有22年斷流,而1996、1997、1998年連續三年的斷流時間均超過100天,1998年則長達144天。根據預測:正常來水年份情況下,2010年黃河流域缺水40億m3,2030年缺水110億m3,2050年缺水160億m3左右,枯水年份還要增多。由此可見,用水需求已超出了黃河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黃河流域水危機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
為了緩解黃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和黃河下游斷流形勢,國家計委、水利部頒布實施了《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和《黃河幹流水量分配方案》,並於1999年初,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了水調局,從1999年3月17日開始,對黃河供水實行統一管理和有計劃的調配,自此以後,黃河下游未出現斷流現象。
2、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表現
自實行水量統一調度以來,黃河下游斷流現象雖然未再出現,但由於黃河屬資源性缺水地區,加之流域統一管理十分薄弱,黃河斷流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其具體表現主要是:
2.1、在管理體制上,流域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許可權尚未明確,缺乏廣泛的水行政管理權
根據流域機構「三定」方案,流域機構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機構,而不是一級行政單位,它只能根據水利部的授權在本流域內行使水行政管理權。既然是授權,就不可能有完全的「權」,它因授權而具有的管理職能就肯定不會跟法律確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水行政管理職能一樣,它的職能范圍要比後者窄很多,因而就不可能對本流域的水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較為突出的例子就是在每年用水高峰的4~6月份,為了爭搶黃河水,即使是黃河系統管理的引黃涵閘,也不時受到地方行政干預而難以按計劃調度運行,使原本並不復雜的引水變得復雜而無奈,給黃河水資源管理工作平添了許多被動和難度。
2.2、在用水機制上,不鼓勵節水的機制,使得黃河水資源浪費嚴重
我國現有的用水機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節水無獎、浪費不罰、用多用少一個樣。這樣的用水機制讓人感覺到用水多少與自己的經濟利益關系不大,同時黃河水資源費尚未徵收、水價又偏低,加上節水「投入成本較大」,使用水單位感覺到節水收益甚少,甚至不但不收益還要「賠本」,在現實中,搞節水與多用水的費用比起來,在很多情況下,多用水比搞節水措施費用要低很多,在市場經濟下,誰願意去多化那份錢。所以,人們都明白黃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已嚴重影響了沿黃兩岸人民群眾的生活、工農業的生產及發展,可是在節水上,誰也不願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於是,農業灌溉中仍是大水漫灌;各類引黃灌區工程不配套,渠道及建築物老化、失修,渠道襯砌狀況差,也任由它跑、冒、滴、漏;工業用水中單位耗水量偏高,也不去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可以說黃河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與我國現行的用水機制有很大關系。
2.3、在水資源管理方式上,仍是簡單粗放、低水平的管理。
其主要表現有三:第一,黃河部門對黃河水資源缺乏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和管理手段,難以控制和協調用水戶的取水,以至在取水過程中存在著用水戶的計量設施施測誤差很大,有些用水戶在取用黃河水時甚至根本沒有安裝計量設施,用水戶們瞞報、虛報或不報實際取水量的現象時常發生;第二,基層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在引水過程中不去實測引水流量,有的只是目測或者乾脆坐在辦公室里「估計」,另外還有一部分基層管理人員對計量設施的計量方法、技術原理和操作規程等知識掌握的很少;第三、黃河部門只管放水,而很少真正掌握引水的用途、水的利用效率、水量的超指標引水以及用水戶的節水措施等。這樣的管理方式難以對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保護實施有效的科學管理,也難以使用水戶在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方面真正信任和服從黃河水資源管理部門,從而使黃河部門的職責和權威無法真正到位。
2.4、在黃河水資源管理體繫上,黃河系統內仍存在著「多龍管水」,管理體制尚未理順
專家們早就呼籲,應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的權屬管理。這一理論當然是針對水資源的區域管理與流域管理而言的,但是,我認為它也應該包括水資源的「歸口」管理,而在我們黃河系統內,「管」水的口還真不少,比如黃河取水許可、水量調度、水質管理權分別隸屬於不同部門。就拿山東局各局屬單位來說吧,水政(水資源)科、防辦(有的局是工管科、有的局是涵閘科)都從不同角度對黃河水資源進行管理,水政(水資源)科一般負責年度取水計劃、取水許可、計劃用水節約用水情況統計、水費徵收,每月要填報逐日取水量用報表,年終對全年取水進行匯總、總結;防辦(有的局是工管科、有的局是涵閘科)一般負責水量調度、水量分配、涵閘維修管理等,每月有涵閘(虹吸)逐日放水量月報表,年底還有涵閘資料整編。雖然各口管理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歸根到底都是對水資源的管理,各口在管理中工作中難免有所重復,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不利於減員增效,也容易在實際工作中造成推諉,甚至扯皮,更主要的是多部門管理,影響了水資源管理效能的發揮。
2.5、在黃河水資源管理的法律保障上,立法滯後,配套法規不健全
由於黃河實行流域管理,黃河水利委員會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機構,在制訂有關法規、政策時,既無政府可靠,又無人大可依,所以在有關法規、政策的制訂和出台上往往要相對滯後並且難度很大,使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依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徵收黃河水資源費的法律依據問題,新水法規定:「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徵收管理水資源費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新水法已頒布實施近二年了,也未見關於黃河水資源費徵收的有關規定。
3、幾點建議或意見
3.1、在法律上確認流域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許可權,理順黃河水資源管理體制
由於流域機構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和許可權,缺乏完全意義上的水行政管理權,因而十分不利於黃河水資源的管理,給黃河水量調配、水質保護以及開發利用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動。當初國家設立流域機構,本意是想更好地管理流域水資源,現在因為流域機構缺乏法律上的「名份」而影響和束縛了流域水資源的管理,因而應該通過法律程序給流域機構一個「名份」。
專家們針對黃河斷流、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早就呼籲:建立以流域為單元的水資源保護統一管理體制;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的權屬管理,以實現防洪、供水、用水、儲水、節水、排水、水資源保護、污水處理與回用、地下水回灌一體化管理。在建立這種管理體制的同時,應加強管理力度,完善制約機制,對內要全面提高水資源管理人員素質,對外要加強用水監督和檢查,建立一套需水—供水—取水—用水調查(報告)的程序,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有限的水資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緩解水危機的矛盾。
鑒於黃河系統內部多口管水的狀況,建議有關部門盡快予以理順,該合並的口就合並,該集中的權就集中,真正建立起一個上下理順、對口管理、職責分明、許可權清晰的黃河水資源管理體系。
3.2、堅持開源節流和保護並重,把節約用水放在首位
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已確定,黃河水資源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要想增加黃河水資源的可供利用量,利用多種水源,建設南水北調工程等措施未嘗不可,但俗話說「遠水解不了近渴」,那畢竟是權宜之計、無奈之舉,作為中國第二大河的黃河,其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從長遠計,從長久計。前面已經提到,黃河水資源浪費嚴重,農業用水佔全部用水量的92%,節水潛力比較大。因而應該把節水放在首位,完善用水機制,對各類用水實行定額管理,對超定額用水實行累進加價,對浪費水資源行為實行懲罰性水價,同時對節水突出者進行表彰和獎勵,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尤其是農業用水的使用率,積極興建噴灌、微灌、滴灌設施,積極推行節水設施及技術,同時對新建、改建項目加大督查力度,督促其使用國家定點節水產品,使節水行動進入每個行業、每個領域,採取有力、有效的措施使黃河水質不受污染,從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角度去管理水資源。
3.3、建立和完善黃河水資源管理法規,為管理黃河水資源提供法律依據
目前有關黃河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的法律法規很少,也很不配套,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河」、「依法管水」,另外由於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的存在,也使一些有關黃河水資源管理的法規、規定很難出台。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黃河,我們在依靠行政、經濟手段對其實施管理的同時更應該依靠法律來對其進行管理。因此應該盡快出台《流域法》、《黃河法》、《水資源管理條例》、《黃河水資源費徵收辦法》、《黃河下地水資源管理辦法》、《黃河節約用水管理辦法》、《黃河水量統一調度辦法》等,為黃河的水資源管理提供法律依據,使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
作者單位:濱城區黃河河務局
二、黃河斷流及流域生態環境建設
黃河斷流始於1972年,90年代趨於頻繁,斷流時間與距離不斷延長,黃河下游有變成間歇性河流的危險。
黃河斷流的現狀與態勢
黃河斷流始自1972年山東省利津,後來日趨嚴重。1972~1998年的27年間,下游有21次斷流,特別是90年代,年年斷流,且首次斷流的時間提前、斷流時間和距離不斷延長。斷流嚴重的1997年,山東利津站全年斷流13次、累計226天,330天無黃河水入海,斷流起點已上延到開封柳園口附近,全長704公里,占黃河下遊河道長度的90%。不僅如此,黃河中游各主要支流也相繼出現斷流。黃河源頭1997年開始出現斷流,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1999年春也出現了首次斷流,完全暴露的河段達8公里。
黃河斷流的影響
黃河斷流使沿黃地區水資源出現供需失衡,工農業生產、城市生活、生態環境用水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對沿黃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並增加了下游防洪的隱患。
給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危害黃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斷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農業經濟損失累計約268億元,年均損失逾11億元。90年代,由於斷流日趨嚴重,年均損失已達36億元。農田受旱面積累計470萬公頃,減產糧食98.6億公斤。勝利油田因減少注水,減產原油數十萬噸。黃河水每年給山東帶來的經濟效益達100億元,由於斷流而影響了山東經濟發展,1997年那次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斷流,給山東省造成上百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濱州地區,僅1992~1998年的7年間,由斷流和污染造成工農業損失15.8億元,其中農業損失4億元,全區還投入抗旱資金3.5億元。黃河斷流使三角洲面臨嚴重水資源危機,將直接影響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黃河斷流,也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山東東營、濱州、德州等城市經常由於供水不足,採取限時限量供水。
對沿河特別是河口三角洲地區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海岸侵蝕後退。由於入海泥沙減少,使黃河三角洲海岸線變為以凈蝕退為主,造成海岸後退。二是地下水環境惡化。由於地表淡水補給減少和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鹹水入侵,水質惡化。三是地表水環境容量減少,污染加重。由於污水排放量與日俱增,地表水減少,使主要河流的污染物濃度不但超過了漁業用水水質標准,而且在一些支流的中下遊河段已達到或超過魚類致死濃度,許多河段魚類基本絕跡。四是河口地區土地鹽鹼化、沙化,使濕地生態系統退化。黃河三角洲地表植被十分脆弱、極易演替。植被以草地為主,現有各類草地21.8萬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場18.5萬平方公里,由於斷流,不僅土壤鹽鹼化,使草地向鹽生植被退化,而且還影響人工草地生長。五是河口地區及近海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種群和遺傳多樣性喪失。斷流使三角洲濕地水環境失衡,嚴重威脅濕地保護區數千種水生生物、上百種野生植物、180多種鳥類的生存和繁衍,造成生物種群數量減少,結構趨向簡單。斷流使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餌料來源,影響海洋生物繁衍,十多種魚類不能洄遊等。
河道萎縮,改變了河道沖刷模式泥沙淤積使河道萎縮,河床抬高,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懸河,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決口和改道的風險,威脅著下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
從水文上看,黃河斷流屬於水量季節性變化。但實質上,斷流是人類對水資源用量超過其自然限度,是人類需求與脆弱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
用水量劇增是黃河斷流的根本原因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特別是90年代以來,降雨、徑流偏少,人均和畝均水量都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乾旱是黃河斷流的自然原因。
黃河流域的工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用水量劇增。黃河水有90%用於農業灌溉,引黃灌溉面積由建國初期的80萬公頃增加到1994年的731萬公頃。全流域用於農業、工業和生活的用水量逐年增加:1949年為74億立方米,50年代為124億立方米,90年代增加到296億立方米。現在黃河流域實際用水量已超過370億立方米,所以沖刷河道的生態用水(210億立方米)根本沒有保證。目前黃河徑流的開發利用率已超出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的50%,超過國內其他江河和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利用水平。可見,用水量劇增是黃河斷流的根本原因。
源頭和上中游地區生態環境惡化青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產流區和水源涵養區,境內流域面積佔全流域面積的19.6%,徑流量卻占黃河總徑流量的近1/2。植被破壞導致草地沙化和水源涵養功能下降。80年代中期以來,黃河上游徑流開始出現逐年減少的趨勢,進入90年代後,減少更為明顯。1997年1~3月的徑流量減少23%,降到歷史最低點,源頭首次出現斷流,下游出現歷史上最嚴重的斷流。黃河上中游的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泥沙俱下,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16億噸,淤積在下遊河床的泥沙年均達4億噸,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已高出兩岸土地3~10米,形成近千里的地上「懸河」,下遊河堤形成「越加越險、越險越加」的態勢。
缺乏統一管理,水利用率低黃河幹流骨幹工程和大型灌區分別隸屬於不同的部門和地區,尚未健全黃河水資源統一調度、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很難做到全河統籌,上、中、下游兼顧。上游灌區面積佔全流域的27%,但耗水卻佔全流域灌溉用水的44%。農業灌溉水利用率僅為30%,工業用水重復率僅20%~30%,萬元產值的平均用水量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多,高出用水先進國家6倍以上。經營管理粗放,水資源浪費嚴重,是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另外,全流域工業廢水處理率不到21%,更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程度。
緩解黃河斷流的基本對策
黃河下游日益嚴重的斷流早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對斷流原因、影響和對策等進行實地考察和研討,並提出許多觀點與建議。
緩解黃河斷流的基本對策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保護,實行全河道水量統一調度;
2.堅持節水方針,發展節水型農業,建立節水型產業;
3.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4.加快南水北調進程。
7. 黃河頌 這首詩歌主體部分的主要內容,可用六個字來概括,請問,是那六個字呢
贊黃河 頌中國
8. 開封地區越 夏露天番茄什麼時間育苗好
四五月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