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鄭州 » 鄭州牛氏

鄭州牛氏

發布時間: 2021-03-03 00:10:13

河南唐河牛姓第23世是國字輩,第24世是什麼呢

牛姓字輩譜
在所有的家譜中,內容不管如何簡略,但字輩譜一定會有。字輩譜也稱內行輩字、排行、容派語、派行詩等。它是用來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為子孫起名時定下的輩序用字。這個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間,也有少數姓名,三字中最後一個字為輩序字。這種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漢民族特有的。 字輩譜用字是非常講究的。一般是先輩人經過精心研究、共同討論,才最後確定,勒石以志。字輩譜一般都有用意,有說起。有些譜簡直就是一首詩,寓意豐富。如牛弘後裔河南濟源市西許村「牛氏家譜」(俗稱天官牛)載:從37世起,字輩譜 如下: 青芝龍源 林萃田豐 正恆懷宗 慧澤棟英 前兩句述祖蔭,祖上擇福地而物華天寶,樹榜樣而人傑地靈。後兩句是教子孫,要健身潔心,緬懷宗訓,以大智大睿潤澤東方,成為國家的棟梁英才。

鄭州市牛氏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鄭州市牛氏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是2018-10-19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專位於河南省鄭屬州市惠濟區新城路北假日西路碧園月湖景園小區8號樓2單元1樓104。

鄭州市牛氏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10108MA45W6BD6N,企業法人楊正,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鄭州市牛氏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室內外裝飾裝修工程施工、防水防腐保溫工程施工、建築工程施工、建築材料銷售。(涉及許可經營項目,應取得相關部門許可後方可經營)。

通過愛企查查看鄭州市牛氏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③ 牛氏全國多少人,分別在什麼地方謝了

姓牛的是河南最多,南方姓牛的人大多祖籍北方。在現代百家姓排名中排前專100位內,第屬90多位的樣子。河南牛姓又以洛陽、鄭州、平頂山居多,也就是豫南及豫中地區居多。四川、江西牛姓人祖先也大多是豫南及豫中地區人。江南地區姓牛之人祖籍大多徐州、山東、安徽,而且數量極少,出現頻率極低。

④ 姓氏「牛」

長期以來,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牛姓始自微子。不僅在口頭上流傳,而且載之家譜,代代相傳。這種傳說寄託著人們對微子的無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淫亂、無道的紂王,水是一母所生,兩個親兄弟,微子為兄,紂王為弟。但微子出生時其父還未繼承王位,其母仍處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繼位後,其母便封為正妃,不久又生了紂王。紂王從小能說會道,才思敏捷,長大後體格健壯,力大無比,可以把九頭牛拉著向後退,深得其父喜愛。待立太子時,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貴不以長」的宗法,把紂王立為太子。

紂王繼承王位後,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維護殷王朝的政權。起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長,紂王殘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成為歷史上繼夏桀之後的第二個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規勸他改惡從善,他卻充耳不聞。眼看國家朝不保夕,行將滅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卻報國無門。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於是求教於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箕子)。父師說:「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聽了父師的勸告,為保存宗嗣,便毅然決定離開王宮。

微子在離開王宮之前,對父師,少師(比干)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說道:「父師、少師,看來我們商國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憶往昔,我們的高祖成湯建立了商國,看現在,我們的紂王卻沉醉在酒色之中,敗壞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無不劫奪偷盜、犯法作亂,官員們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們也要紛紛起來了,他們同我們結成仇敵。現在殷商可能要滅亡了,我們將象涉入大水一樣,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邊。唉,殷商現在到了這個樣子,就要滅亡了。

父師、少師,現在我要走了。」

這段話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達了微子熱愛國家又不能改變滅亡局面的無奈之情。對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孫相傳和自己姓氏有關,賦於了動人的傳說。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河南省濟源市南官莊《牛氏家譜》中「族譜舊序」載:「殷紂無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隱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時,舉目過午,以午字出頭,因以為姓。此牛姓之所由來也。」

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縣牛集《牛氏譜序》載:

「殷微子封於宋。去之日曰:為人不可無姓,時日當正午,即以『午』字出頭『牛』字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師縣楊村《牛氏家譜·序言》載:

「惟我牛氏相傳乃司徒契之後也。相舜有功,至湯而有天下。六百年間,賢聖之君六七個,及至於紂,庶兄微子避亂而去。當其去時,仰視天文,見日色過午,因衍午字出頭乃系牛字,遂因以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來也。」

在眾多的《牛氏家譜》中,類似上述記載的不勝枚舉,這些傳說表明:不少牛氏子孫認為微子走時「舉目過午」,「乃系牛字」,把微子當作了牛姓始祖。
參考資料:網路

牛氏源流
牛氏尋根問祖
牛姓在我國家喻戶曉的《百家姓》一書中,排名在三百一十位。若按姓氏人口多少為序排列,目前排在第一百一十三位。大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4%。牛姓人數較少,但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41%,山西牛姓也多,兩省牛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55%。1984年11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按姓氏人口多少為序排列,牛姓排在第九十六位。這種現象有其歷史淵源,它和牛姓的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中原大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林木蔥蔥其有本,江水泱泱其有源。
追溯牛姓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黃帝那裡。黃帝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是黃帝的曾孫,被後世列為有名的「五帝」之一,稱高辛氏。高辛氏生四個兒子,即後稷、契、堯、摯四個同父異母兄弟。堯傳位於舜,舜傳位於禹,禹傳位於啟,啟建立了夏朝。夏歷16帝429年,到夏桀時滅亡。
契在舜帝時,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為司徒,管理臣民,封於商,賜姓子氏,傳到14世孫成湯時,湯率天下諸侯打敗荒淫無道的夏桀而有天下,建立了商朝,商歷31帝671年,到紂王時滅亡。
周武王率天下諸侯,打敗了暴虐無道的紂王,建立了周朝,封紂王長兄微子於宋(今河南商丘)。宋是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微子是開國君主。微子後代有一部分子孫姓了牛姓,可見牛姓是由商湯帝王子姓一支演變而來。根據民間譜諜和歷史文獻記載,牛姓的產生之始,既有動人的民間傳說,又有翔實的史實依據。
牛氏民間傳說
長期以來,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牛姓始自微子。不僅在口頭上流傳,而且載之家譜,代代相傳。這種傳說寄託著人們對微子的無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淫亂、無道的紂王,水是一母所生,兩個親兄弟,微子為兄,紂王為弟。但微子出生時其父還未繼承王位,其母仍處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繼位後,其母便封為正妃,不久又生了紂王。紂王從小能說會道,才思敏捷,長大後體格健壯,力大無比,可以把九頭牛拉著向後退,深得其父喜愛。待立太子時,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貴不以長」的宗法,把紂王立為太子。
紂王繼承王位後,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維護殷王朝的政權。起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長,紂王殘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成為歷史上繼夏桀之後的第二個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規勸他改惡從善,他卻充耳不聞。眼看國家朝不保夕,行將滅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卻報國無門。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於是求教於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箕子)。父師說:「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聽了父師的勸告,為保存宗嗣,便毅然決定離開王宮。
微子在離開王宮之前,對父師,少師(比干)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說道:「父師、少師,看來我們商國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憶往昔,我們的高祖成湯建立了商國,看現在,我們的紂王卻沉醉在酒色之中,敗壞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無不劫奪偷盜、犯法作亂,官員們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們也要紛紛起來了,他們同我們結成仇敵。現在殷商可能要滅亡了,我們將象涉入大水一樣,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邊。唉,殷商現在到了這個樣子,就要滅亡了。父師、少師,現在我要走了。」
這段話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達了微子熱愛國家又不能改變滅亡局面的無奈之情。對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孫相傳和自己姓氏有關,賦於了動人的傳說。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年),河南省濟源市南官莊《牛氏家譜》中「族譜舊序」載:「殷紂無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隱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時,舉目過午,以午字出頭,因以為姓。此牛姓之所由來也。」
清道光元年(1821年),河南省鄢陵縣牛集《牛氏譜序》載:「殷微子封於宋。去之日曰:為人不可無姓,時日當正午,即以『午』字出頭『牛』字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河南省偃師縣楊村《牛氏家譜·序言》載:「惟我牛氏相傳乃司徒契之後也。相舜有功,至湯而有天下。六百年間,賢聖之君六七個,及至於紂,庶兄微子避亂而去。當其去時,仰視天文,見日色過午,因衍午字出頭乃系牛字,遂因以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來也。」
在眾多的《牛氏家譜》中,類似上述記載的不勝枚舉,這些傳說表明:不少牛氏子孫認為微子走時「舉目過午」,「乃系牛字」,把微子當作了牛姓始祖。
牛氏史實依據
一些民間傳說,雖廣為流傳,但卻無從考證。目前所見到的歷史資料,均記載牛姓的得姓始祖是:宋微子後代司寇牛父。
微子本名啟(一作開),因做王子時封在微(今山東省聊城一帶),爵位屬子,所以稱微子。微子仁慈賢達,深明大義。周公平定紂王兒子武庚叛亂之後,就任命微子代殷後,奉其先祀,封於宋,因此也稱宋微子。
《春秋左傳·文公二》有這樣一段記載:宋微子以後的宋國,傳至第十二位國君宋武公(公元前765—公元前748在位)時,北方游牧部落長狄人入侵宋國,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軍抵禦,(而加須左旁,音而)班為皇父駕馭戰車,皇父的兒子谷甥為車右,另一個兒子司寇牛父為車右的助手(稱駟乘),四人共坐一戰車,指揮戰斗,在長丘(今河南省封丘縣南)打敗了敵人,並俘獲了長狄首領緣斯。皇父和兩個兒子即公子谷甥與司寇牛父,都不幸戰死,(而加須左旁)班受到了獎嘗。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牛父在抵抗敵人的戰斗中犧牲,是一個保家衛國的英雄。牛父的後代子孫懷念先祖,自然引以自豪。《唐書·世系表》載:周武王「封微子為宋公,以奉湯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後,以王父字為氏。」 「王父」就是祖父,古代稱父之父為王父。這里非常明確的說明: 牛父之後,子孫以祖父的字「牛」為氏。其他著名的姓氏書也都如此記載。如:唐代太常博士林寶,奉宰相之命編撰的《元和姓纂》載:「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元和,唐憲宗年號)
宋代郡恩編著的《姓解》載:「周封微子於宋,其後司寇牛父敗狄長丘,死之,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宋代大史學家鄭樵,編著的《通志·氏族略》載:宋微子之後,宋國有個司寇叫 牛父,因為□(Sǒu 搜)瞞侵宋,帥師御之,敗敵於長丘,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明代陳士元編著的《姓纂》載:「牛:宋大夫司寇牛父之後。」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專家張澍編著的《姓氏尋源》載:「牛出隴西,本自殷,周封微子於宋,其裔司寇牛父帥師敗狄長丘死之,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以上所引諸書,都是歷代研究姓氏名著,史實清楚,無可懷疑。需要說明的是為什麼要「以王父字為氏」?原來這和周代的法制有關。周制規定,凡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可再稱公孫,不得上系諸侯,須別立一新氏。立氏則追溯祖宗,所以以其祖父的字(或名)為氏,這就是「以王父字為氏」的主要原因,這種「祖孫連名制」自然有世代源流遠的深刻含義。宋微子之後,以王父「字」為氏的還有孔、樂、邊、魚、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為氏的,如微、仇、求、獲等15姓。(見鄭樵著《通志·氏族略》)
綜上所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牛姓的來源,即:保家衛國的英雄牛父,是牛姓的得姓祖;司徒皇父是牛父的父親、宋武公是牛父的伯父,宋戴公是牛父的爺爺,宋戴公(公元前799—766在位)傳位給宋武公,父子分別是宋國的第十一位和第十二位國君,因此再往上推,宋微子、商湯、契乃至黃帝,則是牛姓的遠祖。如今五湖四海的漢族牛姓子孫,既是衛國精英之裔,又是遠古帝王之後,和黃帝血脈相連,是炎黃子孫這個偉大家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歷史上,牛姓部分人曾一度改為遼氏(《元和姓纂》寫「遼」,《隋書》寫「尞」),事情發生在三國時期。當時司馬懿用權術控制了曹魏政權,處處防範別人故技重演。魏有後軍將軍牛金,為司馬懿所忌,便以毒酒害死了牛金。牛金的兒子牛元定立即避難逃亡,因祖先有名叫宜僚的,隨改姓遼氏,歷時近300年。到了南北朝末期,一位在後魏王朝上官拜侍中的遼允,通過皇帝賜姓,又恢復了牛姓。《隋書·牛弘傳》載:「牛弘,本姓?氏,父允仕周,賜姓牛氏。」說的就是這件事。
除上述特殊情況外,牛氏家族源流一直極為單純,從沒有被冒姓或混入的記錄。可以說從牛姓誕生二千多年來,都是一脈相傳,是不折不扣的商湯後裔。如果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研究姓氏,源流單純的牛氏可作首選對象之一,這是許多姓氏無法相比的。
另外,牛姓不僅是漢族姓氏,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牛姓。明清時雲南麗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總中有牛氏,為納西族。滿族中,也有牛姓世居沈陽。此外藏、 回、彝、白、土家,蒙古、東鄉、朝鮮等民族中,也有少數人為牛姓。
牛氏遷徙繁衍
木有本而後生千枝萬葉,水有源而後分東流西派。
宋微子公元前十一世紀建國,經歷廠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到公元前286年被齊、魏、楚吞並,建國時間長達近800年。其前期和中期,政權比較鞏固,經濟、軍事勢力比較強大,積極參與了大國之間的爭霸活動,在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牛姓產生後,隨著宋國的強大,其子孫不斷發展壯大,並不斷向外遷徙。從那時到現在有2700餘年,牛姓子孫已從發祥地宋國北渡黃河,南徙長江,縱橫萬里,散居九州,且輾轉播遷,走向世界。
春秋戰國至隋唐時期,牛姓在得姓以後,便以宋國故地為中心向四周發展。根據史料記載,至少在春秋時期,牛氏已有人離開宋國,到其它諸侯國做事和做官,如當時的晉國(今山西曲沃西北),有牛談,為趙簡子家臣,有勇力」。戰國時,趙有賢士牛畜、將軍牛翦;秦有大儒牛缺、豪族牛雙;楚有牛臣巢等人。
到了漢代,牛氏發展至甘肅省隴西一帶(今甘肅省臨洮),名人輩出,有護羌校尉牛邯,主簿牛祟等,牛邯、牛祟的子孫旺盛,在隴西很快形成望族。根據唐《元和姓纂》記載,商湯這一支以牛為氏的家族,過去是以隴西地區為繁衍中心的。
從《唐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可以看出:牛崇世居隴西,牛邯始居隴西,後徙安定,再徙鶉觚(今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三國牛金將軍之子為避禍也逃至安定,這些牛姓子孫,繁衍到南北朝至隋唐時,大至可分為三支。一支為:牛興(牛邯孫)、牛遵、牛元亮……至牛肅為岳州刺史,唐開元二十八年到懷州,曾祖、大父皆葬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二支為牛元定(牛金之子)……遼熾、遼允至牛弘為隋吏部尚書。三支為牛通、牛會、牛意至牛仙客為唐玄宗時宰相。可見到隋唐時,牛姓從隴西、安定的繁衍中心已播遷到首都長安及全國許多地方。

歷史名人
牛弘:字里仁,北魏時,在隋朝任吏部尚書,人稱"大雅君子"。有文集。
牛大年:宋代寶章閣待制,字隆叟,揚州人。一生清操,所至廉潔自將。
牛鳳及:唐代詩人。有《奉和受圖溫洛應制》詩。
牛僧孺:唐代太子少師,歷官官御史中丞。

⑤ 河南牛氏益生菌多少錢一盒

好像是二十多元一盒,具體可去網上的電商平台查詢,上面會有多種價格顯示。

⑥ 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⑦ 關羽河南牛氏族譜的提問

關羽是解良的吧。。

⑧ 牛氏的宗族遷徙路線是怎樣的

春秋戰國至隋唐時期

木有本而後生千枝萬葉,水有源而後分東流西派。
宋微子公元前十一世紀建國,經歷廠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到公元前286年被齊、魏、楚吞並,建國時間長達近800年。其前期和中期,政權比較鞏固,經濟、軍事勢力比較強大,積極參與了大國之間的爭霸活動,在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牛姓產生後,隨著宋國的強大,其子孫不斷發展壯大,並不斷向外遷徙。從那時到現在有2700餘年,牛姓子孫已從發祥地宋國北渡黃河,南徙長江,縱橫萬里,散居九州,且輾轉播遷,走向世界。
[春秋戰國至隋唐時期]牛姓在得姓以後,便以宋國故地為中心向四周發展。根據史料記載,至少在春秋時期,牛氏已有人離開宋國,到其它諸侯國做事和做官,如當時的晉國(今山西曲沃西北),有牛談,為趙簡子家臣,有勇力」。戰國時,趙有賢士牛畜、將軍牛翦;秦有大儒牛缺、豪族牛雙;楚有牛臣巢等人。
到了漢代,牛氏發展至甘肅省隴西一帶(今甘肅臨洮),名人輩出,有護羌校尉牛邯,主簿①牛祟等,牛邯、牛祟的子孫旺盛,在隴西很快形成望族。根據唐《元和姓纂》記載,商湯這一支以牛為氏的家族,過去是以隴西地區為繁衍中心的。
從《唐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可以看出:牛崇世居隴西,牛邯始居隴西,後徙安定,再徙鶉觚(今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三國牛金將軍之子為避禍也逃至安定,這些牛姓子孫,繁衍到南北朝至隋唐時,大至可分為三支。一支為:牛興(牛邯孫)、牛遵、牛元亮……至牛肅為岳州刺史,唐開元二十八年到懷州,曾祖、大父皆葬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二支為牛元定(牛金之子)……遼熾、遼允至牛弘為隋吏部尚書。三支為牛通、牛會、牛意至牛仙客為唐玄宗時宰相。可見到隋唐時,牛姓從隴西、安定的繁衍中心已播遷到首都長安及全國許多地方。

①主簿:古代官名,負責文書、印鑒等,中央、地方郡縣都設有。
唐宋至元末明初時期

唐宋以來,由於經濟發展,兩個封建王朝都有較長時期穩定的政治局面,因此人口得到迅速發展。牛姓的分布地也就更廣,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的許多地方都有牛姓子孫聚族而居。牛姓出現了不少歷史名臣、詩人、詞人等,如唐後期宰相牛僧孺、五代後梁宰相牛存節、詞人牛嶠、牛希濟等著名人物。
元代是牛姓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許多牛姓人在朝中當官,史稱「牛氏元半朝」,意思是朝中有近一半的官員姓牛,這顯然為誇張之詞,但也從側面說明,這一時期牛姓人口發展較快當官較多。元末明初,由於種種原因出現了一支遷徙到五省十八縣的「打鍋牛」,也出現了「扁擔牛」、「鞭桿牛」等遷徒分家的史實,這既是牛姓家族史上的一次悲劇,也為牛姓大發展帶來了又一次機遇。
相傳六百多年前,河南滎陽汜水鎮(古汜水縣)十里村(當時叫十里亭牛占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據說是元末從山西洪洞遷來住在此處。長者叫牛川,元朝泰定乙丑年(1325)進士,任過洪洞縣令。他有三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都曾在元朝做過大官。他們三兄弟又各有六個孩子。牛洪六個孩子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六個孩子叫青、健、郁,秦、穎、堡;牛超六個孩子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十八人。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明初,朝代更替,戰亂頻繁,盜賊峰起。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紅軍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十八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濟源、溫縣、密縣,鞏縣、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全國各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相傳弟兄十八個,與賊人打了三天三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後來明朝政權,逐步鞏固,天下太平。十八兄弟中的老大牛楷由「濟源回汜水縣,兄弟難忘,互通音信,擇期會於城西十里亭」,於農歷十月十九日,在十里亭山寨門前,築一高台,舉行了隆重的對鍋認親會。
十八兄弟通過對鍋認親會,乃知當年離散後,跑到黃河南岸、北岸的都有,「居中州者十四人,居外省者四人」,到外省的有:牛穎到河北完縣(現改名順平縣),牛堡到江蘇盱眙縣,牛遷到山東冠縣,牛翼又回到山西老家洪洞。「兄弟難忘」,於是約定每年對鍋這一天聚會。不想事與願違,根據濟源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其後子孫繁衍,縣官恐生事端,因詐呼為白蓮教,眾兄弟畏懼,不敢再聚,始書家譜,州城府縣,確切說明,各帶一本,以昭示來許。」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遷居地址歌》:
楷濟源,丙洛陽,來在固始鹿邑,捷居鄭州地,銓在西華鄉。六祖洪爺後子孫記莫忘。
青祥符 ,健林縣,郁居密縣穎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縣。六祖裨爺後子孫記心間(祥符即現在的開封)。
鵬溫邑,子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欒庄太康南,遷在冠縣東。六祖超爺後子孫記心中。
(上述黑體字是十八弟兄名,有橫杠的字是遷居地址。)
這首遷居地址歌,打鍋牛氏代代相傳,子孫大都能詳背此歌,有的地方還把祖上拿的鍋片也編成歌,留給子孫。如:濟源楷祖後代的「鍋片歌」:「上有邊,下有尖,六寸長,八寸寬,重量一斤貳錢叄。」(見濟源石露頭《牛氏家譜》)。所有這些已成為同宗之間相識、相認、相互團結的有力紐帶,極大地增加了同族之間的凝聚力。
這首遷居地址歌說明:當時打鍋牛氏已播遷到五省十八縣,已從汜水,走向中原,開始走向全國。難得的是這十八弟兄又生了整整一百個兒子。使這個家族迅速興旺起來,這百名後代,個個有名有姓,家居何方,遷往何地,家譜中大都有明確的記載。下邊舉三例,略加說明:
l、牛楷一支,六個兒子
長子牛翔後代主要分布在滎陽、鞏義、武陟、偃師等地。次子牛林後代主要分布在滎陽、鞏義、濟源、原陽、唐河、山東菏澤,陝西寶雞、福建、湖南、雲南、新疆等地。三子牛春後代主要分布在新安縣、黃河南岸元山等地。四子牛諶後代主要分布在濟源、沁陽等地。五子牛廣後代主要分布在濟源等地。六子牛景後代可能到唐河一帶。
2、牛丙一支,四個兒子
長子牛水彩後代主要分布在洛陽、洛寧、偃師等地。次子牛貴彩後代主要分布在伊川、宜陽、偃師、登封、欒川等地。三子牛坤彩後代主要分布在洛陽、宜陽等地。四子牛繪彩後代主要分布在孟津、溫縣、新安、陝縣、寶豐、南陽等地。
3、牛鵬一支,四個兒子
長子牛得泉後代主要分布在溫縣等地。次子牛得茂後代主要分布在孟縣等地。三子牛得材後代主要分布在沁陽等地。四子牛得林後代主要分布在鞏義等地。
以上列舉了十八兄弟中三支後代播遷概況,觀其一斑,略知全貌。可以看出,打鍋牛氏子孫,枝繁葉茂,家族興旺,已繁衍成一個遍及五湖四海的大家族,這個大家族,以「打鍋」為特殊標志,聚有極強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明清至近現代時期

這是牛姓人口逐步向南方、向邊疆、向誨外發展的時期。
明末清初,有牛姓人口移居台灣,清朝中葉以後,有牛姓人口去海外謀生,有僑居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的。國民黨離開大陸退守台灣時,也有部分牛姓人口去了台灣。1979年前後,一些去台牛姓人員倡議成立了「牛氏宗親會」。1982年在去台人員牛方仁等同族人員的主持下,恭修了《牛姓十八鍋支系家族歸譜》,為台灣、東南亞等地牛姓子孫尋根問祖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多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更有不少牛姓子孫到海外經商、求學、辦企業、搞科研……有些人已成為世界知名人士,如現居美國的著名生物學家牛滿江,就是河北人。可以說,牛姓子孫同全國各族人民一樣,不但在原籍奮發圖強,摘好家鄉建設,而且也有不少人走出家門、走向世界,為祖國建設、為人類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