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門牌樓
『壹』 明朝時期北京城的正陽門格局是什麼樣子的
明朝時期的北京諸城經過洪武、永樂、正統和嘉靖四代近200年的改建增築,規整壯觀,形制完備,最終形成了「里九外七皇城四」:即內城9門,外城7門,皇城4門,共20門的格局。
而正陽門以宅中定位的優勢,與崇樓巍峨,雄視八表、籍壯觀瞻的國門地位,一直領秀京師諸門。在當時,正陽門不僅修築了瓮城、箭樓、東西閘樓,並疏浚城壕、建造石橋和牌樓,形成了「四門、三橋和五牌樓」的格局。
正陽門在磚砌城台上建有兩層城樓,佔地3000多平方米,城台上窄下寬,有明顯收分,寬95米,厚約31米,高約14米,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牆。城台正中辟有券拱門,五伏五券,內券高9米多,寬7多米,外券高6米多,寬6米,門內設千斤閘。
正陽門城樓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三滴水結構。樓脊飾龍頭獸吻,每面有檐柱、老檐柱和金柱三層柱子,朱紅樑柱,金花彩繪。
『貳』 明朝時的北京正陽門有什麼重建歷史
在明朝正統年間,重建完成後的京師9門中,以"正陽門"的形制最為隆崇,不僅箭樓設門,在瓮城左右也都設了門,並在還在其左右門上加蓋了閘樓,而其他諸門瓮城內則只設一門。
至此,正陽門作為京都正門,可謂名實相符了。在它的名字中,"正"代表了它是京城的正門,而"陽"則是天之大數代表了皇帝,因為"日為眾陽之宗",古代以為人君之象,因系"國門",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正對宮城,故命名"正陽門"。
1553年,為抵禦蒙古俺答汗部不時對京師的襲掠,保護正陽、崇文和宣武三關廂之民,明世宗朱厚熜又詔令修築了外城。
明朝時期的北京諸城經過洪武、永樂、正統和嘉靖四代近200年的改建增築,規整壯觀,形制完備,最終形成了"里九外七皇城四":即內城9門,外城7門,皇城4門,共20門的格局。
而正陽門以宅中定位的優勢,與崇樓巍峨,雄視八表、籍壯觀瞻的國門地位,一直領秀京師諸門。在當時,正陽門不僅修築了瓮城、箭樓、東西閘樓,並疏浚城壕、建造石橋和牌樓,形成了"四門、三橋和五牌樓"的格局。
正陽門在磚砌城台上建有兩層城樓,佔地3000多平方米,城台上窄下寬,有明顯收分,寬95米,厚約31米,高約14米,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牆。城台正中辟有券拱門,五伏五券,內券高9米多,寬7多米,外券高6米多,寬6米,門內設千斤閘。
正陽門城樓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三滴水結構。樓脊飾龍頭獸吻,每面有檐柱、老檐柱和金柱三層柱子,朱紅樑柱,金花彩繪。城樓的樓上、樓下均四面均設有門。
在城樓兩端,沿城牆內側設有斜坡馬道以通上下,通面寬七間41米,進深三間21米。城樓外側重檐以上懸掛木質大門匾。
城樓的樓身寬36米多,深16米多,高27米多。上下均有迴廊。上層前後裝菱花格隔扇門窗,下層為朱紅磚牆,明間及兩側正面各有實榻大門一座。整座城樓的整體高度為42米,為古代北京所有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也是古代北京全城最高大的一座建築。
正陽門箭樓位於正陽門城樓的正南方,是最能體現我國古代軍事防禦思想和技術水平的代表性建築,為一磚砌堡壘式建築,雄踞於磚砌城台之上,佔地2147平方米。城台高約12米,上窄下寬,也有明顯收分。
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內設"千斤閘",南側寬10米,北側寬12米多。開在城台正中的中門,與城門相對,是內城9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專供龍車鳳輦通行.當皇帝去天壇"祭天",或去先農壇"親耕"時,"御駕"都由此出入。平常時,正陽門箭樓及東閘樓下的城門關閉,百姓經瓮城東西兩個門洞出入。
箭樓上下四層,樓頂為灰筒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飾綠琉璃脊獸。南、東、西三面辟箭窗,以作對外防禦射擊之用,南面四層,每層13孔,東、西各四層,每層4孔,連抱廈2孔,共辟86孔。
箭樓的結構為前樓後廈,面闊七間,寬62米,進深20米;北出抱廈廡座,面闊五間,寬42米,進深12米,門兩重,前為古老的吊落式閘門"千斤閘",後為對開鐵葉大門。
整座箭樓通高35米多,在明代及後來的清代北京城垣的箭樓中,唯正陽門箭樓辟門,亦最為高大雄偉。由於其形式比較獨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徵。
在箭樓與城門樓之間有一座巨大的瓮城。瓮城是為了加強對城門的保護而設立的,用以消除城防的死角,加大敵人的攻打難度。
歷史上,北京內城曾多次遭到進攻,如後金軍隊和蒙古族俺答汗和部落的圍攻,以及後來清代時八國聯軍的進攻,因正陽門的城池堅厚,除八國聯軍之役外,在其他圍城戰中均未曾被強行攻破過。
瓮城為長方形,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米,東北和西北兩內角為直角,東南和西南兩外角為抹角,瓮城將城垣、城門樓、箭樓和兩座閘樓連接起來。瓮城城垣與城牆高度相同,高約11米,略窄些,內為土牆心外甃大城磚。上頂甬道海墁城磚,外側築雉堞,內側築女兒牆,內有空場。
瓮城東西兩側建有閘樓,閘樓面闊三間,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歇山小式屋頂,外側辟箭窗兩排共12孔。閘樓下開券門,以通行人,門內也有千斤閘。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樓坐落在頂端,瓮城的4個方向各開有拱券式門洞一座,東、西、南為吊落式閘門。
北門在宏偉的城樓之下,南門在高大的箭樓之下,東西兩門則在瓮城東西正中的閘樓之下。平時箭樓及東閘樓下的城門關閉,出入百姓繞行西閘樓下券門。
在明代時,北京內城9門外均有一座跨越護城河的石橋,但唯獨正陽門外並列有三座橋,稱"正陽橋"。正陽橋外是油漆彩畫、木結構的五牌樓。正陽橋東側燕尾石堤上的鎮水石獸。石獸位於石基上,頭探向河中,身披鱗甲,四肢粗壯,造型生動,雕工精細。
我國古代的城門,設施繁雜,作為城市防禦設施除前文所述的城樓、箭樓、瓮城、護城河、石橋外,還包括雉堞、登城馬道和鋪舍等,正陽門也不例外。
雉堞和女兒牆是沿城垣上頂內外修築的矮垣牆。雉堞位於城垣頂外側,築為齒狀,起盾牌作用,以保護守城者免遭敵人攻擊;女兒牆亦稱女牆,為城垣頂內側修築的矮垣牆,作用是攔擋守城者,免於摔下。
古代北京的內城雉堞高為1.9米,寬為1.5米,厚為0.75米,其間距在0.5米至0.8米之間;外牆雉堞高1.3米,寬約1.2米,厚為0.5米左右,其間距在0.5米左右,內外城共有雉堞20700多個。雉堞都是用白灰漿、大城磚砌成。平頂,四側四棱見角,非常牢固。
女兒牆高約1.2米,厚約0.75米,以白灰漿、大城磚沿城垣形制砌成,上頂一般砌成饅頭頂或是泥鰍背頂。正陽門與內城其他八門一樣,城台外側建雉堞,內側建女牆,規制亦與城垣相同。
馬道是供守城部隊上下城用的專用斜道,它附貼在城牆內側牆體上,坡度約15度至30度之間,馬道寬約四五米,斜道外側砌築一道矮牆,每對馬道呈內八字形或外八字形,從左右兩條馬道都可以到達城頂。
正陽門設有馬道兩條,均在瓮城內緊貼城垣內壁而築,分別通向城樓與箭樓。鋪舍是建在城垣頂上,為硬山式,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為駐軍的值班房,供守城兵士休息或堆放守城武器等物之用,明代稱"鋪舍房",清代稱為"堆撥房"。
『叄』 北京的正陽門是大前門嗎
是的。
正陽門始建來於明朝永樂源十七年(1419年),原名麗正門。因其位於紫禁城的正前方,俗稱前門,又稱大前門,是明清時期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屬「京師九門」之一。它集城樓、箭樓與瓮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
據北京地方誌記載,當年的城樓、箭樓規模宏麗,形制高大;瓮城氣勢雄渾,為老北京城垣建築的代表作。後來,正陽門雖然幾經損毀,但仍保留著城樓、箭樓等主要部分,目前仍然是北京城門中保存最完整、形制最雄偉的一座。
(3)正陽門牌樓擴展閱讀:
北京的正陽門的建築布局:
正陽門,原由瓮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但一般人們也把大柵欄那個地方叫做前門,范圍是正陽門和它前面的珠寶市、大柵欄等區域,而正陽門是指正陽門城樓和箭樓的統稱。處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
正陽門箭樓、城樓、瓮城、正陽橋和五牌樓是一組布局合理、造型庄嚴、氣勢凝重的建築群。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瓮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而其它八門均只有兩個門洞,即城樓門洞和瓮城單側閘門的門洞,箭樓皆無門洞,只具備防禦堡壘的功能。
『肆』 什麼是牌樓、牌坊 有什麼作用
1、牌樓
牌樓是中國傳統建築,最早出現在周朝,最初是用來旌表節孝。牌樓是中國建築文化的獨特景觀,是中國文化孕育的特色建築,是中國建築藝術和文化的載體。牌樓的作用是:作為裝飾性建築;增加主樓的氣勢;表彰、紀念某人或某物;作為街道區域的分界標志等。
2、牌坊
牌坊是中國特色建築文化之一,是封建社會為紀念功勛、功德、忠孝而修建的建築。還有一些寺廟有牌坊作為山門,還有一些寺廟有地名。牌坊也是祖廟的附屬建築,體現了家族祖先的崇高美德和偉大成就,具有祭祀祖先的功能。
(4)正陽門牌樓擴展閱讀:
著名牌樓/牌坊建築
1、順峰山牌坊。順德順峰山公園入口牌坊,建於2002年,為三跨式巨型中式牌坊,整座牌坊寬88米,總高度38米,基座厚3米,主跨35米,整座樓牌重1.4萬噸,為亞洲目前最大牌坊。
2、貞白里坊。貞白里坊位於徽州府歙縣鄭村,為徽州最古老的牌坊。始建於元末,明弘治和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曾重修。仿木結構,二柱一間三樓,高8米,寬5.7米。
3、五牌樓。北京繁華的正陽門大街(也稱前門大街)上,曾經矗立著一座北京城最高大、最雄偉的木質結構牌樓正陽門牌樓,俗稱「五牌樓」。五牌樓的名字緣於它五間、六柱、五樓的建築樣式。
4、國子監牌樓。國子監街是北京僅存的保留四座牌樓的古建街,牌樓建於明代,為一間二柱三樓,街兩端的牌樓匾額為「成賢街」,街中間的牌樓匾額為「國子監」。
『伍』 牌樓的起源和它的發展
牌樓是中國文化的獨特景觀,是由文化誕生的建築,如文化迎賓門。又是中國特有的建築藝術和文化載體。北京現存明清時期的牌樓有65座,其中有琉璃磚牌樓6座、木牌樓42座、石牌樓17座。現存街道上的牌樓僅有6座,即國子監街上的4座牌樓、朝陽門外神路街東岳廟前的琉璃磚牌樓、頤和園東宮門前的牌樓。現在一些大的慶祝活動中,也有用竹、木等扎彩搭成的臨時牌樓。上海欣眾傳媒專業彩門、門樓、牌樓、花市牌樓的設計製作全國上門服務。在老北京的街道上,曾橫亘著不少牌樓,最著名、最典型的有東單牌樓、西單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東、西長安街牌樓,前門五牌樓等。這些牌樓多在五十年代因妨礙交通而拆除。
牌坊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斷, 「衡門」至遲在春秋中葉即已出現。衡門是什麼呢?當時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牌坊的老祖宗。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見於周朝,最初用於旌表節孝的紀念物,後來在園林、寺觀、宮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國牌樓最多的城市。
北京繁華的正陽門大街(也稱前門大街)上,曾經矗立著一座北京城最高大、最雄偉的木質結構牌樓正陽門牌樓,俗稱「五牌樓」。五牌樓的名字緣於它五間、六柱、五樓的建築樣式。五牌樓始建於明代,但因其木製,在明萬曆,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間,先後多次遭遇大火,最大一次火災是1900年庚子之變中,義和團火燒專賣洋葯的「老德記」時,大火蔓延到正陽門下的五牌樓。後來幾經翻修,於1955年拆除。今天只有在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五牌樓當年的威儀。
『陸』 牌樓是什麼
簡介:
牌樓是北京古城的獨特景觀,又是中國特有的建築藝術和文化載體。北京現存明清時期的牌樓有65座,其中有琉璃磚牌樓6座、木牌樓42座、石牌樓17座。現存街道上的牌樓僅有6座,即國子監街上的4座牌樓、朝陽門外神路街東岳廟前的琉璃磚牌樓、頤和園東宮門前的牌樓。現在一些大的慶祝活動中,也有用竹、木等扎彩搭成的臨時牌樓。 在老北京的街道上,曾橫亘著不少牌樓,最著名、最典型的有東單牌樓、西單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東、西長安街牌樓,前門五牌樓等。這些牌樓多在五十年代因妨礙交通而拆除。 牌坊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斷, 「衡門」至遲在春秋中葉即已出現。衡門是什麼呢?當時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牌坊的老祖宗。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見於周朝,最初用於旌表節孝的紀念物,後來在園林、寺觀、宮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國牌樓最多的城市。 北京繁華的正陽門大街(也稱前門大街)上,曾經矗立著一座北京城最高大、最雄偉的木質結構牌樓正陽門牌樓,俗稱「五牌樓」。五牌樓的名字緣於它五間、六柱、五樓的建築樣式。五牌樓始建於明代,但因其木製,在明萬曆,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間,先後多次遭遇大火,最大一次火災是1900年庚子之變中,義和團火燒專賣洋葯的「老德記」時,大火蔓延到正陽門下的五牌樓。後來幾經翻修,於1955年拆除。今天只有在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五牌樓當年的威儀。
建築特點:
其實牌坊與牌樓是有顯著區別的,牌坊沒有「樓」的構造,即沒有斗拱和屋頂,而牌樓有屋頂,它有更大的烘托氣氛。但是由於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用於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築物,而且又多建於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後兩者成為一個互通的稱謂了。
建築作用:
一般來說,牌樓不外乎是:作為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表彰、紀念某人或某事;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志等。北京的牌樓比別的城市多,數百年國都使北京的殿堂、廟宇、大建築群,以及需要紀念和表彰的事件、人物相對要多,作為裝飾性的牌樓也就多起來。元大都時,全城分為50坊,明代分四城(區),36坊,清代分五城(區),坊依舊。這也是北京牌坊多的一個原因。
建築形式:
從形式上分,牌樓只有兩類。一類叫"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顧名思義,這類牌樓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的。另一類是"不出頭"式。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如果分得再細一些,可以每座牌樓的間數和樓數的多少為依據。無論柱出頭或不出頭,均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頂上的樓數,則有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樓中,規模最大的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宮苑之內的牌樓大都是不出頭式,而街道上的牌樓則大都是沖天式。
建築結構:
牌樓由這么幾部分組成
第一個叫做基座。這牌樓往那兒一立,它就不能倒,它得有座。第二,有立柱。牌樓是靠幾根柱子立起來的,這個柱子要想立得住,就要有夾桿石。把這個柱子立成一個桿兒,兩邊有石頭夾住它。它和我們建宮殿不一樣。有的時候宮殿沒了,但是它下邊有一個石杵,那是柱子的地基。立牌樓不是這樣,牌樓是一邊有一塊石頭,夾著這根桿子。然後有坊梁,牌樓干什麼的,有坊額,有題字的地方,有樓頂。這個之所以叫樓,叫牌樓,因為它有頂,而且頂是等級的一個象徵。 黃琉璃瓦牌樓檔次最高。上邊是三個樓,下邊還有四個樓,我們稱這樣的牌樓為「七樓三開間四柱,七樓的牌樓」。有七個樓,最高的是九個樓。原來還想設計更高的十一個樓,超過它,如此在全國都非常罕見,一般封建皇帝最高的也就到九個樓。
『柒』 前門大街五牌樓有什麼建築風格
前門五牌樓是一座"五間、六柱、五樓"的五間六柱沖天式大牌樓,而並非是五座牌樓。始建於明,位於正陽門橋南,其址在今前門大街北端地下通道處。老北京人曾因此把前門大街稱為"五牌樓大街"。1958年,前門大街五牌樓在城市建設中被拆除。
東長安街牌樓、西長安街牌樓
東長安街牌樓和西長安街牌樓都是清朝晚期修建的形式相同的兩座牌樓,均為三間四柱三樓沖天式,一在東長安街王府井南口西側,另一在西長安街新華門以西的地方。坊額均為"長安街"三字。
1954年,這兩座牌樓遷建於陶然亭公園,現已不存在,只剩下了石基。
『捌』 前門的兩個門都叫什麼名字
前門城樓中還保留的兩個門叫正陽門
一般習慣稱正陽門為前門,把地安門叫後門
老北京人都說北京的城門是「內九外七皇城四」,這是什麼意思呢?北京城在過去分皇城、宮城、內城和外城四部分,城門是區分城區的標志。
宮城就是民間俗稱的皇宮,是封建帝王起居、處理政務的地方。明清時期老北京的宮城就是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午門和神武門是其南北兩個正式的城門。宮城東西方向被筒子河圍繞,但在城牆開了兩個側門,這就是東華門和西華門。
那麼現在談談「內九外七皇城四」吧。皇城四門,指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內城九門,順著今天的地鐵環線依次是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阜成門、宣武門、正陽門(前門)、崇文門。控制了這九門,就等於控制了北京城。因此,掌管九門的最高軍事長官——九門提督就成為了朝廷的敏感人物。外城的位置包括今天的地鐵路到南二環之間的地帶。外城七門是指東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和西便門。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北洋政府在宣武門和正陽門之間開了一個和平門,後來,為了使東郊和西郊成為通達的直線道路,又將東單牌樓東面的城牆和西單牌樓下面的城牆切開,開了復興門和建國門。
明清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截去北面城區的一部分,明成祖永樂17年(公元1419年)將原來大都的南城牆向南推移二里改造而成的。明世宗嘉靖43年(公元1564年)包築南郊一面外羅城,始形成了今天的內外城牆格局。因而過去的老北京人口中稱呼有的城門也用元代的舊稱或俗稱。如朝陽門叫齊化門,西直門叫和義門,阜成門叫平則門,崇文門叫哈達門或海岱門,正陽門叫前門等等。
經過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城的全面建設和北京地鐵的興建,大多數城門現在已經毫無蹤跡,「內九外七皇城四」這二十個城門,如今只保留了天安門、正陽門、東便門和德勝門四個,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吧。
『玖』 我想知道北京城的「四門三街五牌樓,九城八點一口鍾」具體是指什麼
內九外七皇城四 九門八點一口鍾
四門三橋五牌樓 苦海幽州哪吒城
四門三版街五牌權樓(四門三橋五牌樓):
正陽門,其箭樓、瓮城兩側的閘門樓加上城門樓是「四門」;其他城門護城河上的橋只有一座,只有正陽門是三座橋,所以是「三橋」,五牌樓不必解釋了吧,因為這個牌樓,位於中軸線上,五開間,比其他的牌樓開間要多。
九城八點一口鍾(九門八點一口鍾):
按老規矩,內九城門,本都應懸掛一個報鍾點的「點」,當聽到城中心鍾鼓樓「定更」(一更)和「亮更」(五更)的鍾聲時,各城門就打點關閉或開啟城門。 可怎麼「九門八點」呢?,
原來崇文門掛著一口「城鍾」,怎麼回事呢?相傳,京城東南方不安寧,奉永樂皇帝旨意鑄了一口遍身佛經的永樂大鍾,把京城東南側崇文門的點摘了下來,換上了這口「城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