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正陽門
⑴ 正陽門是誰設計建造的
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意將都城從南京應天府(今南京市)遷到北京,於是下詔改北平為北京,並從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北京的宮殿和城垣,並將元大都城南城垣向南拓展近一公里,當時仍沿稱麗正門。這次移建歷時兩年,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始建,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完工。其後,經洪熙、宣德兩代,一直稱麗正門,形制未變。
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意將都城從南京應天府(今南京市)遷到北京,於是下詔改北平為北京,並從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北京的宮殿和城垣,並將元大都城南城垣向南拓展近一公里,當時仍沿稱麗正門。這次移建歷時兩年,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始建,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完工。其後,經洪熙、宣德兩代,一直稱麗正門,形制未變。民國四年(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民國政府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改建後,正陽門瓮城月牆及東西閘門被拆除。1976年,唐山地震,箭樓嚴重受損,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門對箭樓進行全面大修。1989年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集資160萬元,將正陽門箭樓修飾一新,1990年1月21日,正式對遊人開放。
⑵ 誰能介紹一下明清時代正陽門的五次火毀與重建
8月日 15:35
現在的北京城,曾是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的都會。經過很長時間的變遷,到北京解放之前,北京城仍是明、清兩朝故都的舊狀。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將軍徐達攻下元代大都,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規劃了城垣:縮短北面城牆近五里,其他三面城牆則加以修葺;把當日大都名稱改稱北平府,當作當時政府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並封其第四子朱橡在北平府為燕王。1403年朱棣繼位為明代第三個皇帝,年號永樂,把北平府改為北京,又大力經營北京城牆和宮殿的建設,自1406年開始到1420年基本完成。北京城共有九個門。南面城牆正中的門叫麗正門,1436年(明正統元年)改名為正陽門,俗稱前門;正南左邊的門叫文明門,後改為崇文門;右邊的門叫順承門,後改名宣武門。東面城牆有兩個門:南邊的叫齊化門,後改名朝陽門;北邊的叫東直門。西面城牆也是兩個門:南邊的叫平則門,後改阜成門;北邊的叫和義門,後改為西直門。北面城牆兩個門:東邊叫安定門,西邊叫德勝門。
明正統時,由於永樂時代修建的北京城垣,許多都是在元代城牆舊有基礎上加磚修葺,月樓、樓鋪也不完備,朝廷遂命太監阮安、督都同知沈清、工部尚書吳中平率領軍匠夫役數萬人,重新修建北京九門城垣、城樓,到1439年完成。到了16世紀50年代,明嘉靖時期,擬在北京城外修一道羅城,由於人力物力不足,僅修了南面城牆。正對正陽門外的城門就叫永定門,其東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這樣就把原來古代所謂行祭祀之禮的天壇、先農壇圍在城區中了。這是突破周禮制度的都城規范的一次較大的變化。
正陽門建成後,到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被火燒掉。當時擬進行修復,因為明代在萬曆時期,政治腐敗,貪污情況十分嚴重,太監權勢很大,這個大工程就由太監主持。當時提出預算需用白銀十三萬兩。管理工程的衙門工部營繕司郎中陳嘉言,在當時王朝里是比較開明的人,他認為這個預算開支太大、結果只用了三萬兩白銀就報銷完工,而陳嘉言則被太監排斥出位了。
1644年,清朝代替了明王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陽門箭樓又被火燒。在《乾隆實錄》里記錄著這樣的事:箭樓重建時,乾隆皇帝曾令新換磚石,可是當時管理工程的大臣們並沒有按此令施工,仍利用舊券洞進行修築。修成後由於磚石斤量沉重,原來舊洞出現內裂現象,負責督工的大臣英廉、和珅等只好自己請求賠修,這是清代的規制。乾隆當時准將修建費用一半由英廉等負擔,一半由政府國庫開支。英廉等所負擔的費用自然還是從老百姓身上榨取而來。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箭樓又一次被燒。據清《光緒會典》事例中記載,修復情況是這樣的:箭樓原狀是七間邊檐進深,營造尺三丈四尺四寸,後樓抱廈廊五間,上檐後抱廈廊五間,估計修復需白銀六萬八干八百四十三兩。1849年,清朝已衰落了,這是鴉片戰爭後的第九年,人力物力都感到十分困難。箭樓三丈四尺多長的大柁,已經無法籌辦了。後來把西郊暢春園中九經三事殿中三文六尺長的大粱拆下使用,才把箭樓修復。這是被燒後第三年的事。
1900年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爆發,帝國主義者組織起來的八國聯軍借口侵入北京,劫掠焚燒,無所不為。最後清王朝投降外國,接受了《辛丑條約》,出賣了中國主權。在這場災難中,帝國主義者把北京正陽門樓也放火燒掉了。這個事件給中國人民留下了不能忘記的仇恨。
正陽門的又一次重修,是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派直隸總督袁世凱和陳璧計劃修復。當時工部的舊工程檔案也被帝國主義者們燒掉了,舊圖紙已經找不到了。只得按與正陽門平行的崇文門、宣武門的形式,根據地盤廣狹,將高度、寬度酌量加大一些,修建了正陽門樓。據袁世凱等的報告說,正陽門正樓自地平至正獸上皮止,為清代營造尺九丈九尺。這個尺寸較崇文門高一丈六尺二寸,較宣武城樓高一丈六尺八寸。正陽門箭樓自地平至正獸上皮止為七丈六尺三寸,較正陽門正樓低二丈二尺七寸,後仰前俯中高。後來又從新計算,正陽門樓改為九丈九尺四寸,箭樓也增高了四寸。當日就按這個尺寸修復的。由1906年開始修建,至1906年底竣工。
現在的正陽門正樓和箭樓就是這次重建起來的。不過原來正樓與箭樓之間有瓮城聯系著。辛亥革命後為了交通方便將瓮城拆除。因此現存正樓和後箭樓前後獨立著。箭樓城台上西式短垣水泥欄桿,是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內務部總長朱啟鈴在1915年改建的。
清王朝時正陽門照例常備防禦武器,有大炮、小炮、弓箭、鳥槍、長槍等。此外則是號桿、龍旗、雲牌(傳令品)等物。
現在舊北京城門、城樓中,明初的德勝門箭樓、西南角樓和清末重建的正陽門正樓及箭樓,都已列為建築文物保護單位了。
參考文獻:(《文史資料選編》第9輯,1981年出版)作者:單士元
⑶ 清朝北京城共有9門嗎正陽門、午門、德勝門……是所謂京師9門嗎有什麼特殊來歷和功能
因為這些門原本都是修好的城門啊,現在城門拆了,地名卻保留下來了。不過有些留著呢,像德勝門就還有個門樓子。德勝門是以前往北出城打仗之後慶功的地方,還有幾個們是運蔬菜、運煤等等,各有作用。
看看這個:
北京的城區格局基本形成於明代,城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紫禁城有四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皇城有七門:
北安門:皇城北面城牆的正中,清代改稱地安門。
大明門:皇城的第一道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1912年中華民國改為中華門;
承天門:皇城的正門,清代改為天安門;
東安門:位於皇城東牆的中部偏南,與紫禁城的東華門相對;
西安門:位於皇城西牆偏北;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是皇城大明門的左右門,取長治久安之意,長安街由此得名。
外城有七門:東便門、西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
內城有九門:
正陽門:元代稱麗正門,俗稱前門,因只有皇帝龍車出入此門,又稱國門;
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是當時京城收稅的總機關;
宣武門:元代稱順治門,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囚車從此出入,又稱死門;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城內所需糧食都從此門運進;
阜成門:元代稱平則門,京西的煤炭車,大多出入此門;
東直門:元代稱崇仁門,九門中最貧之門,為木材進京之門;
西直門:元代稱和義門,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所有御水車都走此門;
德勝門:元代稱健德門,為出兵征戰必走之門,又稱為軍門;
安定門:元代稱安貞門,此門為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
九門中有八門啟閉有時,那時有句俗語「城門響點不等人,出城進城要緊跟」。如果你走慢了,城門准時關閉,無論進城還是出城都毫無辦法,除非官方有事命令開城門。惟獨崇文門通宵達旦地開著,因為此門為收稅關口,通宵有差役守衛。(摘自《走遍北京》)
⑷ 清朝北京城共有9門嗎正陽門、午門、德勝門……所謂京師9門嗎有什麼特殊來歷和功能
當年劉伯溫修建北京城,共設了九個城門,就是人們常說的北京「內九城」。
九門指明、清北京內城的9座城門,北面的德勝門、安定門;東面的東直門、朝陽門;南面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又稱前三門;西面的西直門、阜成門。
北京城門有「里九外七皇城四」之說,除了內城九門,外城有7門,即東便門、廣渠門、西便門、廣安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出此范圍為郊外。皇城四門為天安門、地安門、西安門、東安門。
朝陽門:元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瓮城門 洞內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 谷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 走糧車。過去那陣子,沒有鐵路交通。南方出產的糧食往北京調運,必須走通惠河,通過水路運到北京東邊的通州(就是現在的通縣)。順便說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個著名的對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說的就是這檔子事兒。糧食到了通州以後,再裝車進城。進城走的就是朝陽門。所以,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 「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崇文門: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瓮 城左首鎮海寺內鎮海鐵龜著名。此外崇文門稅關之苛也使外埠客 商望門生畏。"崇文鐵龜"之名遍響京都。走酒車,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清朝那時候京城賣酒的招牌得寫「南路燒酒」,意思就是說,我上過稅了,我的酒不是盜版,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產權一說呢,呵呵。清末的楊柳青年畫,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畫面上畫著酒幌,上面寫著「南路」、「於酒」等字樣,反映的就是這種全民納稅的良好風尚。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隻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於是人們就用一隻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
正陽門:元稱麗正門,京人俗稱"前門",與地安門(俗稱後門) 南北呼應。瓮城中關帝廟為九門之首,故人稱"正陽關帝"。正陽門因皇帝龍車出入此門,正陽門又稱"國門"。走「龍車」。正陽門位於內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專用的,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耕地。這兩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陽門。正陽門也叫前門,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就是在這里。「大前門」香煙也是由此而得名,您還記得那煙盒上的圖案嗎?對,那就是威風凜凜的正陽門,反面的圖是建於明正統4年(1439年)的箭樓。
宣武門:元稱順承門(訛傳順治門),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 囚車從此門經常出入,人稱"死門",令人回味的是:瓮城上的 午炮每日一響,聲震京華,京人以此對時,人稱:"宣武午炮"。走囚車。因為刑場設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大字兒:「後悔遲」,可不是後悔遲嘛,都要問斬了,再後悔哪兒還來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鬧市,從南方各省來的人,過盧溝橋,進廣安門,再進入北京內城大都要經過這里。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殺人地方了,菜市口沒有什麼固定的地方作刑場,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戶或者葯店門口,設下監斬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統治者關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為不肯屈服,最後在菜市口被殺死。他在刑場上,態度庄嚴地監斬官說:「我為宋朝能做的事,現在終於做完了」,然後慷慨就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也曾在這里喊出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邁遺言,更是為這刑場增添了一股子肅殺之氣。
阜城門:元為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京西門頭 溝,齋堂的煤車多出入此門,故瓮城門洞內由煤棧客商募捐刻梅花 一束記之。"梅"與"煤"諧音,每當北風呼號,漫天皆白,烘爐四周之 人皆贊:"阜成梅花報暖春"。走煤車。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一帶是產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邊兒運過來的。門頭溝的煤要進北京,最近的門兒就是阜城門。
西直門:元稱和義門,是東直門的姐妹門,"高亮趕水"的傳說 人人皆知,更兼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車都走此門,故瓮城門洞中刻 有漢白玉水紋石雕一塊,京人皆知"西直水紋"。走水車。西直門的城門洞上面刻著水的波紋。過去的皇帝,不喝城裡的水,嫌城裡水苦,專門喝玉泉山的水。您聽聽,玉泉山,這水聽著就讓人覺出一股子甜味兒來。乾隆皇帝曾誇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這不是傳說,現在科學進步了,人們專門把這水送去鑒定,的確是雜質少,味道純正。
德勝門:元為健德門,為出兵征戰之門,寄語於"德勝"二字。乾 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顆粒無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勝門,時逢 大雪紛飛,除去一年之暑氣,高宗龍顏大悅作御詩立"祈雪"碑碣一 通,有黃頂碑樓,碑之高大,令其它諸門的石刻難以比擬,故人稱: "德勝祈雪"。走兵車。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勝門。德勝門東邊的城牆上放著一尊炮,不過,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報時用的。每日午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一聲火炮,城內的老百姓聽炮對時。可是,北京城人稱「宣武午炮」卻不說「德勝午炮」,估計可能是宣武門殺人總在午時,炮聲一響人頭落地,比德勝門有名的緣故吧。德勝門瓮城內的珍品,應當要數立在中間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石碑,鐫有乾隆帝六十二歲時(1797年)的御制詩。這位當時的太上皇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在「德勝」二字上很是抒發了一回豪情。
安定門:元稱安貞門。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京 都九門中有八門瓮城內建築關帝廟,唯安定門內建真武廟,在諸門 中獨具一格,從1924年拍攝的照片看,建築整潔,布局精練。"安定 真武"在諸門中頗有獨特風格。 安定門走什麼車呢?北京的說法是兵車回城走安定門——出兵得勝,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敗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敗仗也得回安定門。這次沒勝,下次再安定也不遲。還有種說法兒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營在安定門,所以回兵走這里。實際上壓根兒就不是那麼回事兒。清朝在北京實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一共是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屬進駐北京以後,清廷下令圈佔內城的房舍給旗人居住。以前在內城的漢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祟文門內。那兒用得著收兵全走安定門啊。實際上,安定門走的是糞車,因為以前地壇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糞場。之所以說成兵車回城,其實是一種名稱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廠改成壽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題胡同,糞廠大院改成奮章大院是一個意思。
東直門:元祟仁門,此門為京華九門中最貧之門,以郊外盆窯小販,日用雜品占據瓮城為主,但瓮城廟中的葯王雕像極為精細, 市人稱"東直雕像"。走磚瓦、木材車。過去的磚窯都設在東直門外,從南方運來的木材也從東直門進城。實際上,東直門不僅僅只是走磚瓦、木材車,它走各種各樣的車,要是硬給起個名字,那就是,東直門走百姓車。最早的東直門大街其實是現在的東直門外小街,整條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長,地上鋪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買賣鋪子,過了冰窖口,茶米油鹽醬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無論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這條街上找到。
⑸ 正陽門的建築周邊
大柵欄
大柵欄是前門商業區的中心,泛指大柵欄街、廊房頭條、糧食店街和煤市街。明清時期入夜實行宵禁,在街頭巷尾設置柵欄,晝開夜閉,大柵欄因此得名。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前門大柵欄集中了綢布店、葯店、鞋店、餐館等數百家店鋪和戲院。廊房頭條、廊房二條曾是珠寶玉器市場;珠寶市街集中了二十九家官爐房,熔鑄銀元寶;錢市胡同、施家胡同、西沿河一帶開設了許多錢市利銀號;而王廣福斜街、陝西巷等八條胡同則是妓院集中的地方,俗稱「八大胡同」。到1928年前門商業區開始走下坡路之前,大柵欄一帶一直是老北京的商賈繁華之地,許多著名的老字型大小就發源於此,比如全聚德烤鴨店、瑞蚨祥綢布店、同仁堂葯鋪、六必居醬菜園等,直到今天仍然長盛不衰。
正陽門站
北京人俗稱的前門老火車站,它真正的名字叫「正陽門東車站」,只要到過天安門廣場的人可能都曾從它 門前經過。該建築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南角,為歐式建築,始建於1901年(光緒27年),落成於1906年,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建成後,前門老火車站成了當時全國最大的火車站,車站站房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站內三座站台,長度377米,候車室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交通樞紐。此後,該建築經歷了從清末民初、北洋政府、日偽統治、國民黨統治到新中國成立的不同歷史階段,站名從正陽門東站、前門站、北平站、北平東站到北京站,經歷多次演變,至1959年9月15日,新北京站開通運營,這座建築完成了它作為鐵路車站的歷史使命。
上世紀60年代初,老車站首先被改造成鐵道部的科技館,不久之後又被收歸北京鐵路局,改建成北京鐵路工人文化宮,候車室則被改造成劇場使用多年。直至上世紀90年代,建成老車站商城。 北京市人民政府2001年7月12日公布,「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舊址」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車站現為「北京鐵路博物館」。
前門大街
前門大街北起前門月亮灣,南至珠市口,全長840米。是北京中軸線最重要的地段,也是古都風貌保護的
核心地區。明成祖遷都北京以來,前門大街就是皇帝去天
壇、先農壇祭祀的必經御道。在這次修繕中,前門大街也恢復了這一歷史風貌。
在大柵欄街上共有商店四十餘家,其中有不少是馳名京華的老字型大小,如以自製丸、散、膏、丹聞名全國的樂家同仁堂葯店、過去專為王公貴族做朝帽緞靴的東升帽店、以及內聯升鞋店、長和厚絨線鋪等。除此以外,北京的古董、珠寶、錢庄多設於此地。
解放以後,政府對前門外大街一帶進行了綜合性治理、發展。扶持老字型大小商店,使它們在保持原有的經營特色外,又新添了許多便民服務設施。同時,這里也先後開放了國營商場,婦女服裝店、兒童用品商店,這商業街給前門外大街增加了許多特色。今天,前門大街和過去一樣,敝開窗戶笑迎從四面八方而來的人們,昔日的石板地已變成了柏油馬路,沿街兩岸的小店鋪有的被整飾一新,有的被大商場代替,這里終日人來車往,熙熙攘攘,一派太平繁榮景象。
內城九門
內城九門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因其位於皇宮的正前方故俗稱「前門」。
明朝在崇文門設官收稅,故又稱「稅門」,經常有上稅酒車吃此門經過。
中國古代制度講究「左文右武」,所以左邊有了崇文門,右邊也就有了宣武門。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因清代是處決犯人的地方,故俗稱「虎門」或「死門」,走的是刑車。
北京內城的最東邊是朝陽門。因此門位於最東端有迎接朝陽的意思故稱朝陽門。該門是明,清兩代京師重要的運糧通道,故稱「糧門」。
內城最西邊的門樓是阜成門。此門是京西運煤進京的煤車常走的門,所以俗稱「煤門」。當時在門洞上曾鑲嵌著一塊綉有梅花圖案的石刻,以「梅」諧「煤」。
東直門和西直門分別位於北京內城的東北和西北兩側,這兩座城門的翁城呈方形,四角皆為直角。明清時期城內所需磚木,主要由送磚木的車從東直門進城,故俗稱「木門」。由於明清兩代京西的水資源比較豐富,西直門一直走運水入宮的車,故俗稱「水門」。
北面的德勝門和安定門走兵車,「德勝」,所謂道德高尚之義,又諧音「得勝」,所以明清時將士出征必走此門。出征軍隊凱旋歸來走安定門,此門之名有平安之意。
⑹ 北京正陽門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13世紀中期,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統一了全國。1267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為了"南臨中土,控御四方",遷都燕京,即後來的北京,並大興土木建設元大都。
歷時9年,元大都的城垣及宮室建設終於完成,全城共建了11座城門。據元代史事札記《輟耕錄》記載:城之正南曰麗正,左曰文明,右曰順承,正東曰崇仁,東之南曰齊化,東之北曰光熙,正西曰和義,西之南曰平則,西之北曰肅清,北之西曰健德,北之東曰安貞。
元朝大都城的南垣,位於後來的東西長安街一線上。作為元大都的南城垣正門,當時的麗正門就坐落在後來天安門略前的位置。
在當時,從城南麗正門起,穿過皇城的靈星門、宮城的崇天門和厚載門,經萬寧橋到中心閣這條南北走向的直線,就是元代大都城的中軸線。而宮城的主體建築,都是按照這條中軸線對稱展開的。
實際上,作為後來正陽門的前身麗正門,在始建之際,便確定了"宅中定位"、"仰拱宸居"、"昭示萬邦"的地位。
而"麗正"之名,則取自《周易·離卦》中"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天下"之意。
麗正門當千步街,九重深處五雲開。
雞人三唱萬官集,應制須迎學士來。
這是元代文人歐陽原功寫的與元代的麗正門方位有關的詩。而當時的另一位史地學者熊夢祥,在其史地專著《析津志》一書中,不僅明確地記述了麗正門的方位,而且還敘述了相關的禮儀制度,即麗正門辟三門,中門唯車駕巡幸郊祀方得開啟之制:崇天門。正南出周橋,靈星三門外分三道。中千步廊街,出麗正門,門有三,正中惟車駕行幸郊壇則開;西一門,亦不開,止東一門,以通車馬往來。
元大都的城門是1267年至1276年期間一體修建的。麗正門的建築技術受到唐宋兩代,特別是宋代的影響較大。
麗正門城門的地基非常堅固,城門的支撐和過梁為木結構,門洞口為梯形,門樓檐脊均飾蓋以琉璃瓦。
麗正門宅中定位、經緯四通和直達南城的環境優勢,在元代初期,便形成了大都城一處繁華的商貿區。《析津志》一書曾記元世祖封賜麗正門第三橋南一樹為"獨樹將軍",並敘述了該處商賈及其遊人的盛況:世皇建都之時,問於劉太保秉中定大內方向。秉中以今麗正門外第三橋南一樹為向以對,上制可。遂封為獨樹將軍,賜以金牌。
每元會聖節及元宵三夕,於樹身懸掛諸色花燈於上,高低照耀,遠望若火龍下降。樹旁諸市人數,發賣諸般米甜食、餅糕、棗面糕之屬,酒肉荼湯無不精備,遊人至此忘返。
元代的大都當初沒有建瓮城和箭樓,所以麗正門當時只是城樓一座,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1359年。當時,元代政權風雨飄搖。為守住大都,當年10月,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詔京師十一門皆築瓮城,造吊橋"。
於是,元帝國在各路農民軍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在不適於建築施工的冬月低溫的環境中,倉促完備了包括麗正門在內的11座城門的樓鋪之制。
1368年,明代攻陷元大都後,明太祖朱元璋詔改元大都為北平府。為抵禦北逃的元蒙貴族卷土重來,由明代開國大將華雲龍新築城垣,防衛元都。
這次修築北平城,主要為加強軍事防禦,除將舊城北垣南縮五里以及廢東垣、西垣北側之門外,一切均沿襲元朝大都的舊制,沒有什麼變化。
據成書於1376年的明代史志《洪武北平圖經志書》,對明初北平府的城牆和城門的記述:舊土城一座,周圍六十里,克復後以城圍太廣,乃減其東西迤北之半,創包辦磚甓,周圍四十里。其東南西三面各高三丈有餘,上闊二丈;北面高四丈有奇,闊五丈。
濠池各深闊不等,深至一丈有奇。城為門九:南三門,正南曰麗正,左曰文明,右曰順承;北二門,左曰安定,右曰德勝;東二門,東南曰齊化,東北曰崇仁;西二門,西南曰平則,西北曰和義。各門仍建月城外門十座。
由此可知,在明代開國大將華雲龍縮築舊城之後,北平城曾在土城垣的基礎上,加瓮過磚石,並對月城,就是瓮城、外門,就是箭樓等建築有過修繕和添建。各城樓均在瓮城外門上築箭樓,周圍都使用了磚石包甓。但其中的麗正門瓮城比諸門多建了一門。
1402年,麗正門在元大都舊址移建新址,就是後來的正陽門所在地後仍稱名"麗正門",此名先後歷經了明代永樂、洪熙和宣德三朝計16年。
1403年正月,明成祖朱棣詔改北平為北京,暫稱"行在",並從1406年開始營建北京的宮殿和城垣。當時的北京南城垣,仍然沿襲元大都舊制,位於後來的長安街稍南一線上。
為把五府六部都擺在皇城前面,明成祖朱棣在營修皇城時便將南城垣南移了近千米,即在後來的正陽、宣武和崇文三門的平行線上。這次移建和增築,於1421年正月告成。其中,原來大都城與北平府的麗正、順承和文明三門隨南垣南移,並仍沿稱舊名。
明朝定都北京後,對北京城垣的修繕和移建工程,前後又進行了10餘年,東南西三面總計新築城牆2700餘丈,又在全城外側加瓮磚石,並改西垣的"和義門"為"西直門",東垣之"崇仁門"為"東直門"。
當時,京城周圍約20千米,共建有9門:南邊的城門名叫"麗正"、"文明"和"順承",東邊的城門名叫"齊化"和"東直",西邊的城門名叫"平則"和"西直",北邊的城門名叫"安定"和"德勝"。
在永樂年間修建的北京諸門,除移位新建的麗正、順承、文明三門外,其餘六門都沿襲了元大都城舊制,設有城樓、箭樓與瓮城。
1436年,繼位不到一年的明英宗朱祁鎮利用前朝父、祖歷代所積資材,又對北京城垣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他"命太監阮安、都督同知沈青、少保工部尚書吳中,率數萬人修築京師九門城樓。"工程進行了3年多,直至1439年方告完成: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正陽門正樓一,月域中左右樓各一;崇文、宣武、朝陽、阜成、東直、西直、安定、德勝八門各一,月城樓一。各門外立牌接。
城四隅立角樓。又深其濠,兩涯悉璧以磚石。九門舊有木橋,今悉撤之,易以石。兩橋之間各有水閘。濠水自城西北隅,環城自東,歷九橋九閘,從城東南隅流出太通橋而去。
在這次北京城垣和城門的大規模修建中,明朝不僅完善了各門的"樓鋪之制",而且還將"麗正門"、"文明門"、"順承門"、"齊化門"和"平則門"5座城門分別更名為"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和"阜成門",其餘4門則仍然使用原來的名字。
⑺ 出入的要道,北京歷代都有哪幾個城門
城門總述
具體如下: 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古老記憶(20張) 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龍脈口四門:中華門、端 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宮城四門:午 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近代城門: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水關門
內城九門
概述
「內九外七皇城四」中「內九」指的是內城上的九座城門,按順時針方向,分別是東城牆上的東直門、朝陽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西城牆上有阜成門、西直門;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和安定門。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徵。
正陽門
正陽門,俗稱前門,原名麗正門,原由瓮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但一般人們也把大柵 正陽門
欄那個地方叫做前門,所以說嚴格意義上來說,前門的概念是一個區域,范圍是正陽門和它前面的珠寶市、大柵欄等區域,而正陽門是指正陽門城樓和箭樓的統稱。處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現存城樓與箭樓。 正陽門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築形式為磚砌堡壘式,城台高12米,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開在城台正中,是內城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專走龍車鳳輦。箭樓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上下共四層,東、南、西三面開箭窗94個,供對外射箭用。箭樓四闊七間,寬62米,北出抱廈五間,寬42米,樓高24米,門兩重,前為吊落式閘門(即千斤閘),後為對開鐵葉大門。 正陽門在磚砌城台上建有城樓,佔地3047平方米,城台高13.2米,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牆。城台正中辟有券門,門內設千斤閘。城樓高兩層,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三滴水結構。城樓的樓上、樓下均四面有門。面寬七間(41米),進深三間(21米)。上下均有迴廊。樓身寬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座城樓的整體高度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陽門城樓南設有箭樓,佔地2147平方米,磚砌壁壘式建築。頂部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頂。箭樓上下共有四層,南邊為樓北邊為抱廈;南側面寬七間,寬62米,進深12米;樓高26米,連城台通高38米,也是北京所有箭樓中最高大的一座。箭樓設四層箭孔,每層13個(內城其餘八門箭樓為每層12個箭孔),東西各設4層箭孔,每層4孔。 正陽門箭樓形式比較獨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徵。 箭樓與城門樓之間為瓮城,寬108米,深85米,東西設有兩座閘樓,於閘樓下開券門,門內也有千斤閘。平時箭樓及東閘樓下的城門關閉,出入百姓繞行西閘樓下券門。
崇文門
崇文門,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瓮 城左首鎮海寺內鎮海鐵龜著名。此外崇文 崇文門
門稅關之苛也使外埠客 商望門生畏。「崇文鐵龜」名遍響京都。走酒車,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收的酒稅,在祟文門指定了十八家,由它們統一收售,統一納稅,俗稱
⑻ 北京歷代有哪幾個城門
北京歷代共有城門32個,分別為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龍脈口四門,宮城四門,現代城門等。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得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
具體如下:
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龍脈口四門:大清門、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宮城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8)北平正陽門擴展閱讀:
北京近代城門有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以及水關門。
近代城門的建造要遲於其他城門,歷史相對較短,多為民國及民國以後建造。主要的現代城門有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以及水關門。
和平門
位於內城南城牆,正陽門和宣武門之間。它建於1926年,並非是北京的傳統城門,該門無城樓、瓮城之設,而只是在城牆上開的兩個拱形券洞,並將該處牆體略增高增厚,用來連通南新華街與北新華街,便利內外城之間的交通。
和平門初名「新華門」,1927年改名「和平門」,以區別於中南海新華門。張作霖時期此門曾改名為興華門,後改回。門洞高13米,寬10米,各裝兩扇鐵門。1958年將門洞拆除,改為豁口。
建國門
不屬於老北京城中的內九外七中的老城門,而是在民國時期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佔領北平後,為了出入方便,將位於東邊老城牆扒開的缺口取名叫啟明門。1945年抗戰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改啟明門為建國門,名字一直到1949年中共建政延續至今。
復興門
不屬於老北京城中的內九外七中的老城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北平之後,為了東西方向運輸便利,將位於城市西邊老城牆扒開的口子,當時取名為長安門意為長治久安,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接管北平後將長安門改為復興門,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沿用至今。
水關門
是清末(1905)將正陽門東水關蓋板後擴建成「門」,為便利東交民巷「使館界」人員進出之用。照片為水關門建成不久,自南向北拍攝的南側面。經歷「庚子之變」後,擔心因「事件」再次成為「困獸」,「使館界」的御河出水孔道——正陽門東水關被改造成了「門」,便於出入登臨赴天津的火車。
⑼ 北京城九座城門的名字和意義
北京城九座城門的名字和意義分別是:
1、正陽門:
明朝在北京建都後,歷代皇帝前往天壇祭天以求風調雨順或到先農壇侍弄那一畝三分地以示尊崇。農耕時,都打此門出進,因此民間稱正陽門為專走龍車之門。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就是在正陽門箭樓。
2、宣武門:
早年間,北京處決死刑犯的刑場就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一帶,每逢處決犯人之時都要經過宣武門押往菜市口刑場行刑。相傳在宣武門城門洞上端刻有後悔遲三字以警示世人。
3、阜成門:
京西門頭溝是產煤之地,京城使用的煤炭由此進入京城最為便利,成為煤炭車輛進出京城的主要通道。相傳當年曾借梅與煤諧音。
在阜成門城樓北側鑲有一塊刻有梅花的漢白玉石,以此暗喻梅花盛開之季,也是煤炭業主們的財運興旺之時。
4、西直門:
京城西郊歷來是山清水秀、土肥地豐之地,特別是玉泉山的泉水更是以清澈甘甜、口味純正而著稱,為皇宮內院的帝王嬪妃所青睞。
西直門不僅是帝王陸路前往圓明園、頤和園的必經之處,更成為皇宮內院運送玉泉之水的重要通道,因此,西直門亦稱水車之門。
5、德勝門:
德勝門是京都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叫德勝門,除含有以德取勝之意外,更有出師得勝、馬到成功的寓意。
6、安定門:
相傳歷代皇朝出兵平叛或抵禦外侵得勝凱旋,大多都進安定門班師回朝,故此門取其天下太平、社稷安定之意。
7、東直門:
明清年間,北京城內無論是皇家修建宮殿樓宇,還是民間所需木材,大多都由東直門運進京城,且多數木材加工作坊都集中在東直門一帶,因此民間提起東直門素有木門之稱。
8、朝陽門:
朝陽門為京城東至通州大運河的主要通道。明初,糧食、木材等貨物再不能直接漕運進京,只得由通州大運河碼頭經陸路轉運至京城,而朝陽門則是溝通京城與通州漕運碼頭的必經之路。
9、崇文門:
北京在早年間,燒鍋釀酒的作坊大多集中在京城南郊和通州一帶,民間早有南路燒酒和東路燒酒的區分,而多數販酒商客的酒車都要經崇文門進京,因此民間留下崇文門走酒車的說法。
⑽ 北京有幾個門
北京有9座城門,分別為北面的德勝門、安定門;東面的東直門、朝陽門;南面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又稱前三門;西面的西直門、阜成門。
北京內城有城門九座故又名「內九城」,由朝陽門、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阜成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組成,古代官職「九門提督」中的「九門」正是指這九門。京都九門大多無存。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品秩初為正二品,後於嘉慶年間升為從一品。
(10)北平正陽門擴展閱讀:
正陽門位於內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專用的,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耕地。這兩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陽門。正陽門也叫前門,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就是在這里。「大前門」香煙也是由此而得名。
宣武門城樓面活五間,通寬32.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3米;樓連台通高33米;重樓重檐,歇崇山峻嶺式灰筒瓦綠互諒互綠琉璃瓦剪邊。瓮城南北長83米,東西寬75米;西牆辟券門,其上為閘樓。瓮城南牆城台之上為箭樓,箭樓面活七間,通寬36米;通進深21米,連台通高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