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鄭州 » 河南的石窟

河南的石窟

發布時間: 2021-03-02 04:59:09

1. 河南洛陽有一個石窟叫什麼

龍門石窟風景區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

洛陽還有一個小石窟水泉石窟,位於偃師縣寇店鄉石窟村南沙河東岸萬安山的斷壁上,坐東朝西,依山面水。窟深6.5米,寬4.8米,高12米。

2. 河南省的龍門石窟為什麼是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龍門石窟是我國著名四大石刻藝術的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的伊河兩岸。回經過北答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1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我國各大石窟之首。

從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至孝明帝時期的35年間,是龍門開窟雕造佛像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這一時期開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龍門的西山上,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1/3。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陽洞、賓陽三洞、葯方洞等10多個大中型洞窟。

唐代從開國至盛唐的100餘年間,龍門石窟迎來了歷史上開窟造像的第二次興盛時期。

這一時期開鑿的石窟按時代先後大體自南而北,集中在龍門的西山。到了武則天時期,一部分才轉移到了東山,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2/3。龍門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大像龕等。

3. 沿黃河各省區一些著名的石窟有哪些

1、莫高窟,位於甘肅省的敦煌市,是隨著絲綢之路的興衰而興衰的。

2、雲崗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現正准備申辦「世界文化遺產」。

3、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

4、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

拓展資料: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參考鏈接:網路-莫高窟網路-雲岡石窟網路-龍門石窟網路-麥積山石窟

4. 河南洛陽的石窟叫什麼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它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藝術寶庫,被譽為世界人類文化的遺產。

5. 沿黃河各省的著名石窟

甘肅 敦煌莫高窟
山西 雲崗石窟
河南 龍門石窟

6. 河南龍門石窟開鑿於什麼時期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餘品,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龍門石窟的形成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篤信佛教的孝文帝遷都的同時,沒有忘記把佛教的發展中心也轉移到洛陽來,他組織修建僧廟、寺院。在此前後還在洛陽以南的龍門伊水兩岸,依山開窟造像,由此一個神奇大型石窟群,龍門石窟開始創建。
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龍門石窟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據不完全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是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它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藝術寶庫,被譽為世界人類文化的遺產。
從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到孝明帝時期的三十五年間,是龍門開窟雕造佛像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這一時期開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龍門的西山上,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陽洞、賓陽三洞、葯方洞等十幾個大中型洞窟。
在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的就是古陽洞,它開鑿於公元493年,而在中國歷史上,這一年是北魏太和十七年,正是北魏王朝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年。
古陽洞位於龍門西山以南。窟內所供奉的主佛是佛祖釋迦牟尼,南北兩壁上下各有三列佛龕,每列分別為四個相互對稱而又富於變化的大龕。
南壁的大龕有釋迦多寶並坐佛,在佛教中又稱「二佛並坐」。釋迦多寶龕的龕楣上雕刻著一套完整的佛傳故事,表現了悉達多王子成道的過程。
古陽洞中大小列龕多達數以百計,不但佛教故事最多,龕上圖案的裝飾也十分精美華麗,嚴謹完整,豐富多彩。
石窟中的佛像都是信徒們所奉獻的,每尊佛像上都記載著敬奉者的祈願經過。從這些造像銘中可以看出,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北魏時期開鑿的主要洞窟還有賓陽三洞。
賓陽中洞所供奉的是三世佛。主佛兩邊各有兩個弟子和菩薩侍立,左邊是迦葉和文殊菩薩,右邊是阿難和普賢菩薩。佛和脅侍面相都清瘦略長,衣紋折疊規整而稠密,體現了北魏造像的藝術特點。
賓陽中洞頂上雕蓮花寶蓋和十個迎風飄拂的伎樂供養天人。洞口的內壁兩側是大型浮雕,分為《維摩變》、《佛本生故事》、《帝後禮佛圖》、《十神王像》四層。龍門石窟不少洞窟中都有禮佛圖,以賓陽中洞的為最佳,但是已經被盜往國外。
在北魏晚期還開鑿過一些很有特點的洞窟,如蓮花洞、火燒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葯方洞,葯方洞因其洞窟內刻有大量古代的葯方而得名。洞中雕刻的一些葯方,還能治療現代人所說的疑難雜症,比如治療消渴,也就是糖尿病。這些葯方比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還要早。
北魏王朝在洛陽龍門開窟造像活動的終結是以賓陽中洞的停工為標志的。
隨著北魏王朝的滅亡,龍門石窟的開鑿趨於衰落,沉寂了將近一個世紀,直到唐王朝建立,唐代從開國到盛唐的一百年間,龍門石窟迎來了歷史上開窟造像的第二次興盛時期。
這一時期開鑿的石窟按時代先後大體自南而北,集中在龍門的西山,到了武則天時期,一部分才轉移到了東山,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龍門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大像龕等。
唐代開鑿的第一個洞窟是位於龍門西山北端的潛溪寺。這時正是中國佛教「凈土宗」建立的時期。
唐代開窟造像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雖然石窟造像屬於佛教藝術,但它跟政治緊密相連。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還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走上女皇寶座的蹤跡。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為唐高宗、武則天及太子諸王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也是以唐朝宮廷大監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等為首的一批御用僧尼,奉命集體為唐高宗及武則天發願雕造的。
在武則天當皇後期間,特別迷信彌勒。為此,她在龍門廣造彌勒佛。千佛洞、惠暕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佛為主尊的洞窟。
龍門石窟成千上萬的造像中,體形最大,形態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要數奉先寺主尊盧舍那大佛了。奉先寺位於龍門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個南北寬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龕。這里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鑿石而成。
奉先寺的主尊是盧舍那大佛。大佛通高十七米多,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經中,盧舍那是佛在顯示美德時的一種理想化身。
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是唐高宗及武則天親自經營的皇家開龕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是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為此,武則天曾經與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錢二萬貫」。而當地更是傳說盧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化身。盧舍那佛被賦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豐腴飽滿,修眉細長,眉若新月,眼瞼下垂,雙目俯視,嘴巴微翹而又含笑不露,她莊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傳說,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時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則天親自率領文武朝臣駕臨龍門,參加主佛盧舍那的開光儀式。
龍門石窟在唐代的造像與北魏比較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唐代的造像題材中彌勒佛的造像數量僅次於阿彌陀佛,釋迦卻顯著減少,菩薩中以大勢至、觀世音為最多。
在藝術上,唐代的圓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紋更加流動飄逸,力士夜叉渾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適當加以誇張,充滿雄強的氣勢和向外迸發的力量。它們在借鑒外來雕刻的同時,還吸取了中原地區傳統藝術的手法。
龍門石窟開鑿的第二個高潮結束於公元705年前後,這一年武則天退位,同年去世,龍門石窟的彌勒造像也就日見絕跡了。而龍門石窟的輝煌歷史,也伴隨著彌勒神靈的消失,從絢爛的頂峰跌落了下來。
龍門石窟自北魏開鑿以來,已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滄桑,它見證了中國歷朝歷代的演變,見證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龍門石窟斷斷續續開鑿了四百多年,經過了四百多年的苦心營造,不同時期的能工巧匠在龍門石窟創造出不朽的藝術作品,被世界稱為我國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釋迦牟尼,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據說,洞口兩壁上還有一幅浮雕"帝後禮佛圖",造型別致,構圖美妙,後被盜鑿,現置於美國紐約博物館。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一個葯方洞,刻有140個葯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7.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 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的特點分別是

雲岡石窟特點: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

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龍門石窟特點: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

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雲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朴。



(7)河南的石窟擴展閱讀

龍門石窟景點:

1、潛溪寺

潛溪寺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

2、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

8. 求河南龍門石窟的介紹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坐落於素稱「十三朝古都」的洛陽城南公里處的伊河兩岸,南北長達1公里。這里兩山巍然對峙,伊水中流,形如門闕,故古稱伊闕。由於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已為「真龍天子」,故又稱龍門。龍門之稱始於隋,中經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仍然沿用。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交通要道,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山清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又因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故而古人擇此建石窟。 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諸朝,斷續營造達400餘年。其間,以北魏和唐代為兩大造像高潮,歷時近150年。其他朝代只是零星開鑿,且規模較小。龍門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70多座。在整個石窟中,北魏造像約佔1/3,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等;唐代造像幾乎佔2/3,大部分在西山,自武則天時轉移到東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西山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於北魏,佛像完成於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奉先寺大像龕、萬佛洞、極南洞和東山擂鼓台三洞、看經寺、高平郡王洞、千手千眼像龕、二蓮花洞等。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窟藝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公元5-1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兩山窟龕造像以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厚而蜚聲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藝術的頂峰及匠心獨具的皇家風范、中原風格而異於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題記數量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譽為「古碑林」,以造像內容廣涉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題材也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幽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龍門石窟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石窟藝術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應當受到全人類的重視和保護。1961年,龍門石窟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一、 龍門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典型的皇家風范 龍門石窟是北魏時代繼大同雲岡石窟之後開辟的又一處國家級的佛教聖地。由於龍門石窟開鑿於中古時期多數封建王朝的都下近畿,是皇親國戚、王公大臣、高級官吏祈福穰災、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也可以說它主要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封建國家政治色彩。與其說雲岡石窟的一些造像蓋有「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之意,那麼龍門石窟的不少大型洞窟雕刻則是把封建政權披上宗教的外衣,從宮廷移到了佛場。如古陽洞、賓陽三洞、皇甫公窟、敬善寺、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極南洞、高平郡王洞等,都是為皇帝、後妃、王公大臣祈福之所。也正是由於封建統治者的直接參與,才能不惜人力、物力營造出如此規模宏偉而璀璨絢爛的洞窟。所以龍門石窟的興衰嬗變,不僅反映了公元5~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而且因與眾多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有關,也在某些側面披露了當時的政治風雲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龍門石窟這一突出的特徵是其它石窟無法匹敵的。 二、龍門石窟是中國歷史上繁榮時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龍門石窟的造像,豐富多彩、姿態各異。計有佛像、菩薩像、羅漢像、天龍八部護法像、佛傳故事像、經變故事像、供養人像等。造像組合布局,適度得體、和諧優美;佛及菩薩、弟子等形象的塑造,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刀法運用嫻熟流暢,可謂獨具匠心、不拘一格。龍門石窟的裝飾藝術形式多樣,琳琅滿目、華貴富麗。藻井由蓮花寶蓋外繞天衣飄動、裙帶當風的供養天人和伎樂天人構成;佛、菩薩的身光、頭光,或為火焰紋、或為蓮花坐佛、或為伎樂天人等;窟額、龕楣有尖拱、圓拱、盝形、屋形等式樣,其上或飾寶相花、忍冬、卷草紋和帷幕、華繩,或雕鋪首、金翅鳥、升龍、摩尼寶珠,甚至有的還雕飾供養天人、伎樂天人以及佛傳故事等。所有這些無不體現了北魏和唐代佛教盛期的高度藝術水平,堪稱中國歷史上繁榮時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三、 龍門石窟的碑刻題記是一部涵蓋多種學科的「石史」 龍門石窟的碑刻題記多達2840餘塊,凡30多萬字。其數量之多,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諸石窟寺中居首位,故有「古碑林」之美譽。其內容主要是出資營造石窟功德主的發願文,即造像銘記,也有一部分是歷代帝王、文人學士等游覽龍門留下的題刻 .Mч。Waч.| 回答採納率:21.8% 2009-03-08 18:25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郊伊河岸邊的龍門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佛教四大石窟之一,世界著名的藝術寶庫。工程浩大,令人嘆為觀止。在2100多個窟中,今存佛像10萬多尊,題記碑刻3600餘品,佛塔40餘座。

龍門石窟開創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88年),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連續大規模營造達四百餘年之久.這些石窟雕飾奇偉,冠於當世,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旅遊須知:參觀龍門石窟最好上午去。因上午陽光直照石窟西山,光線充足。便於遊人照相攝影。

古陽洞在龍門山(西山)南部。窟內兩壁鐫有三列佛龕,其拱額和佛像背光精巧富麗,圖案紋飾豐富多彩。供養人像姿態虔誠持重,生動逼真,有運動感。刻品琳琅滿目,洞窟內的造像題記,書法質朴古拙,所謂"龍門20品」,19品即在此洞窟內。

賓陽洞在龍門山(西山)北部。共三洞,中洞為北魏景明元年開鑿,主佛釋迦牟尼和兩個弟子、菩薩,面相清瘦略長,衣紋折迭規整而稠密,體現了北魏造像的藝術特色。賓陽中洞南北兩壁為一佛、二菩薩,洞頂雕蓮花寶蓋和十個迎風飄逸的伎樂供養天人.洞口內壁兩側為大型浮雕,分《維摩變》、《佛本生故事》、《帝後禮佛圖》、《十神王像》四層。

蓮花洞在龍門山(西山),建於北魏晚期,主佛釋迦牟尼立像,高5.1米,面部和兩手已損毀,但仍能看出雙手前伸,右邊迦葉手持錫杖,可能為「釋迦乞食像」。洞中佛龕較多,有尖拱、楣歌功頌德和屋檐拱,有瓔珞、帷草帽和華繩,又有雲紋、卷草紋和幾何圖紋,以及蓮花、寶相花等,刻工精細,富於變化。窟頂鐫刻有一大蓮花,其旁的高浮雕大型飛天,更是婀娜多姿,優雅傳神。

葯方洞在龍門山(西山)北部。開創於北魏晚期,建成於唐代武則天時,歷時約200年。洞內有主佛、弟子、菩薩和洞外的力士,八角蓮柱,是龍門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齊造像的較大洞窟.洞口兩側所刻治療痢疾、反胃、心疼、消渴、溫疫等140餘種痢疾的葯方,為唐初作品。是研究我國古代醫葯學的重要資料。

9. 中國著名的石窟有哪些

1、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5、敦煌莫高窟:敦煌石窟,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