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弦木音樂
⑴ 推薦一部唐家三少的小說
琴帝
小說簡介
九疊琴音震寰宇,誰敢聞言不識君?
還有這一節
第二集 米蘭魔武學院-第五集 枯木龍吟 第一百三十章 血光之災血色衛隊(上中下)
雨越下越大,視線也變得越來越不清晰了,陣陣冰冷的感覺從暴雨中傳入每一個人體內,再灼熱地鮮血只要從體內湧出。下一刻也會被這冰冷的雨水沖刷子凈。
死神五百戰士地攻擊是強悍的。而龐貝巨漢們的反擊同樣凌厲剛猛。這種只會依靠力量的強大戰士第一時間選擇了狂化,他們手中那巨大地狼牙錘揮舞起來。一旦落在身上。就算是死神戰士這樣地強者也會被第一時間擊飛,不過。他們的戰鬥技巧和數量都已經落在了下風,在戰斗經驗極其豐富。殺氣逼人地死神五百戰士面前。這些龐貝巨漢已經完全被壓制。至少從沖鋒交手到現在。死神五百戰士中只有傷者。還無一死亡,兒龐貝巨漢卻已經死傷接近三分之一地數量。即使他們的傷者還能繼續戰斗。在兩條金屬龍重重砸入地面地瞬間,整個戰局就已經變得不可逆轉。
而就在此時。佛羅王國血色衛隊和空中那兩頭失去金屬龍壓制後重新恢復活力地風系八階巨龍也終於來到了戰場上,所有地一切,都向著米蘭帝國最有利的方向發展著。
手按琴弦。葉音竹嘴角處流露出一絲滿意地微笑,《平沙落雁》琴宗九大名曲之一,效果:禁空,即使是九級巨龍,在自己達到紫微琴心之後想要飛在空中也決不可能,那種掌握全局的感覺令他分外舒爽,他甚至已經感覺到最後地勝利在向自己招手。
但是,葉音竹流露出的這一絲微笑在下一瞬間卻突然僵硬。深邃的眼眸瞳孔瞬間收縮,整個人都在這一刻僵持了。因為,眼前出現的這一幕對於他來說,絕對是難以想像的。
葉音竹看到了什麼,他看到了,那原本應該沖向敵人,徹底擊潰波魘王國龐貝戰隊的血色洪流居然從側面直插死神五百戰士地陣型之中,半空之中。兩團風系高級魔法旋龍斬同時落下。重重地轟在了得意非凡地冰極魔猿阿大身上。
一碰碰血霧般的魔法元素瘋狂的從血色衛隊中釋放開來。每一個被其籠罩的怫羅王國血色衛隊士兵。眼中都釋放著瘋狂的嗜血光芒。他們手中的重劍如同屠刀一般。揮向了死神戰士。
「不——」葉音竹狂吼一聲。整個人第一時間沖了起來,朝著戰場地方向沖去,在這一刻。他的大腦已經陷入了一片混亂,為什麼佛羅王國血色衛隊出現地時候陣容會如此完整,比波壓王國和藍迪亞斯帝國的人還要完整。在這一刻他已經完全明白了。
佛羅王國背叛了自己地盟友米蘭帝國,在這場七國七龍排位戰中,不論他們遇到己方三國還是遇到藍迪亞斯一方地國家。都不會受到任何攻擊。他們只需要全力去應對大白然災害就足夠了,而就在現在,就在死神戰士們以為他們可以在佛羅王國血色衛隊幫助下以最小的代價殲滅波魘王國地時候,整個占據出現了巨大地變化,誰能想到。佛羅王國會突然背叛,原本米蘭一方地二對一。瞬間變成了藍迪亞斯一方地二對一。而且還是最陰險的偷襲,在沒有任何防備地情況下。整個戰局頃刻間逆轉。葉音竹在騰身而起。朝戰場上奔去的時候。甚至看到戰場後方那被砸出的兩個深坑中。兩團巨大地身影正在逐漸爬出來。
完了。一切都完了。雨水令葉音竹眼前變得一片朦朧。為什麼會這樣?這都是自己地失誤。固然佛羅王國的反叛誰也沒能想到。但作為主帥。自己沒能從蛛絲馬跡中判斷不妙。哪怕讓死神戰士們不要沖地那麼快。晚一點再與波魘王國碰撞也不會如此被動,懊悔,憤怒,殺機,各種復雜地情緒幾乎同時在葉音竹腦海中進發。
一碰碰血光在戰場上進發而出。在兩團巨大的旋龍斬下。阿大口中發出不甘地怒吼,大蓬大蓬的血霧從他身上噴薄而出。將他那原本潔白地長矛染成了紅色,他那憤怒的雙眼不甘地看向空中那兩頭風龍,強撐著不讓自己地身體倒下去,先後幾名龐貝巨漢的狼牙錘重重地落在阿大身上。但他地身體卻依舊屹立不倒。
鮮血同時也在死神五百戰士中釋放著。在第一時間,血色衛隊的重劍就砍在了他們身上,再好的制式鎧甲也不可呢在如此近地距離內完全防禦對手充滿了斗氣,蓄勢待發地重劍啊!十餘名死神戰士第一時間倒在了血泊之中。他們甚至連遵從葉音竹的命令高喊法藍退出戰場地機會都沒有。
血色衛隊首先選擇地目標。就是死神戰隊最後面的魔法師們,魔法師無疑是最脆弱的。在到達戰場上,他們也在隊伍地最後方。長矛戰士將他們放下投入戰斗後。這些原本應該最安全地魔法師們此時卻突然面臨著敵人的攻擊。
死神五百久經戰陣。在極北荒原甚至曾經面對過獸人十數萬大軍地圍剿,戰斗經驗何等豐富。他們那強大的戰鬥力直到此時才完全發揮出來,那率先被砍倒地十幾名戰士並沒有白死。他們在對手重劍砍入自己身體地同時,第一時間用身體擋住了對手前進的路線,在自己生命達到盡頭地同時給夥伴們爭取更多地時間。
死神戰士們頓時反應過來,此時此刻,沒有人能夠去想為什麼盟友會突然變成了偷襲地敵人。他們只知道。誰攻擊自己,就必須要將對方殺死。但是,此時他們正面面對的波魘王國龐貝巨漢們也在瞬間發揮出了更強地戰鬥力,死死的托著死神五百戰士大量的精力、時間,戰士們需要時間。而這時間從何而來?
「魔法師,脫離戰場。」大腦混亂只是瞬間就消失了,葉音竹第一時間做出最正確的反應,如此近距離面對對方精銳戰士的攻擊,魔法師根本沒有任何反抗的可能。他們那些低級的瞬發魔法在大雨之中恐怕連用出來都困難,就算真地用出未了,又怎麼能攻破對手地重鎧呢?
三十到血色激電第一時間籠罩了死神五百中三十名魔法師的身體。那是佛羅王國血法師地特有技能魔力汲取,這三十名火系魔法師地魔法力頓時宣洩而出,如果不能阻止那些血法師。他們甚至會被抽於。血法師身前有血色衛隊保護,可這些死神五百中的魔法師面前有什麼?什麼也沒有,眼看著。那一柄柄血色巨劍就朝他們地身體落了下來。
如果在第一時間選擇脫離戰場,高喊法藍,終究還是來得及的。畢竟,血色衛隊是從側面沖過來。那犧牲的十餘名死神戰士還是拖延了他們前進地步伐。所以說葉音竹做出了最正確地選擇,但是。那四十三名魔法師在這一刻卻沒有一個喊出那兩個字,這也是他們成為死神五百之後。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違背了葉音竹地命令。
冰冷而死寂地光芒從每一名魔法師眼中亮起,眼看著那如同血色洪流沖擊而來的血色衛隊,感受著血法師正在不斷抽取著他們的魔法力,四十三名魔法師毫無預兆的異口同聲發出了震懾全場的咆哮。
「死——神——不——滅一
"
手中地魔法杖高高舉起,所有地魔法師在這一刻彷彿進入了一個瘋狂的境界,一團團碧綠的光芒從他們身上瞬間燃燒。在面對即將近身地重裝甲血色衛隊。他們竟然如同自殺一般。向對方發起了反沖鋒。
「不——」葉音竹狂吼一聲。但此時還沒有沖到戰陣的他卻怎麼也無力阻止眼前這一幕的發生。
四十三名魔法師,沒有一個脫離戰場。沒有一個還停留在原地。他們瘦弱地身體在這一刻腰桿挺得筆直。就在這時,那些正在吸取著他們魔法力的血法師們駭然發現。自己竟然再無法從那四十三名魔法師身上汲取到哪怕任何一絲元素波動,在數百名血色衛隊戰士面前,原本應該脆弱到不堪一擊的魔法師們。竟然帶給了血色衛隊一層深深地恐懼。
碧綠。那是炫麗多彩的碧綠,下一刻,這碧綠卻已經化為滔天巨焰。在這片廣袤地大草原上,在狂風暴雨交加之中,那碧綠地烈焰卻如同一團永不熄滅地靈魂之火瞬間釋放。
那是由四十三團火焰組成地碧綠烈焰,直徑三百米內,原本無比充盈地水元素在這一刻竟然全部消失,有的只是暴怒的火,瘋狂地火。絕望的火,犧牲地火,無盡地火……
碧綠席捲。最先消失的就是那挺得筆直的四十三道身影,沒有猶豫。也沒有哪怕是一絲地後悔。那碧綠色的火焰燃燒的不僅是他們地肉體。同時,也是他們心甘情願犧牲的靈魂。
四十三名大魔法師啊!同時燃燒起的四十三團最堅定地靈魂,那是何等的火焰,碧綠席捲,那最美的綠色火焰之花如同橫梗在極北荒原邊界處的雷神之錘要塞一般,死死地擋住了血色衛隊地去路。
對於死神五百地戰士們來說,這是死神的憤怒之火。是來白天堂之火,但對於佛羅地血色衛隊來說。這確實毀滅之火,吞噬之火。
頃刻間。上百名血色衛隊地精銳重甲步兵被那炫麗地碧綠火焰完全吞噬,頃刻間。那三十名血法師的靈魂灰飛煙滅,烈火燎原。這才是真正地烈火燎原,但這燎原的確實死神之火。真正的死神之火。
四十三名魔法師,四十三名真正的勇士,用他們的生命為代價,給這時間留下了最美麗也是最後地炫麗色彩。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給其他死神戰士們帶未了生的機會。那足以媲美禁咒。甚至更勝於禁咒地強大魔法。只是一瞬間就將血色衛隊冰消瓦解。在那碧綠地吞噬之中。能夠剩下的血色衛隊成員已經不足百人。
碧綠地火焰就要熄滅了,暴雨重新侵佔著曾經被它們籠罩的空間。四十三道身影,連帶他們所有的一切,就要伴隨著這最後地尾焰而消失。
就在這時,一縷激昂的琴音瞬間響起。帶著悲鳴,帶著不甘。帶著深深的懊悔。一圈光彩奪目地紫色光環從天而降。將那最後地碧綠籠罩在內,風雨再不能侵襲。而那一抹碧綠也如飛翔地靈魂般,伴隨著那紫色地護衛朝疾馳而來的琴帝飛去。
葉音竹懷抱中換了一張古琴。不再是剛才的九霄環佩,此琴琴面渾厚略呈半橢圓狀。項、腰作圓棱。通身漆黑色,發大小蛇腹斷間細牛毛斷紋,金微,琴底發波浪形細紋斷,圓形龍池。琴面為桐木斫,色黃質松,紋直而密,小弦外側自岳山至少微有拼合痕。納音微隆起。紫檀岳尾,製作細潤精緻,額下由軫池向外微坡。護軫系原作。岳、尾均有後換痕跡。裝舊青玉軫足一副。足雕葵瓣紋,軫作六棱尖底,正是琴宗五大名琴中地大聖遺音琴。
葉音竹仰天吶喊,「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
剎那間,神音光環音韻大盛,紫光籠罩中地碧綠火焰。彷彿被一隻大手牽引著似地瓢然落下。伴隨著一層淡淡的光暈閃爍。竟然直接融入到了那大聖遺音琴之中。
葉音竹的目光竟然有些痴了,「嶧陽之桐。空桑之材,風鳴秋月。鶴舞瑤台。在古琴之中。惟有九德兼備地大聖遺音能夠配得上勇士們靈魂地最終烙印。」
為了最後的勝利,為了給戰士夥伴們贏地機會。那英勇地四十三名魔法師徹底燃燒了自己地靈魂和身體,如果不是最後時刻葉音竹保住了他們那殘存的靈魂烙印。他們就將真正的消失在這個世界上。連輪回地機會都沒有。而此時。至少他們的靈魂烙印還在,在大聖遺音琴的保護中,葉音竹相信。終有一天,自己會將他們地靈魂修復完整重入輪回之中。
大聖遺音琴上多了一層綠蒙蒙的光彩。無形之中。這張古琴的氣息竟然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變化。原本平和地古琴中多了幾分慘烈和執著。
瞬闖出現的碧綠火焰不僅令剩餘地血色衛隊完全驚呆了,就連空中的兩條風龍和從大坑中爬出的兩條金屬龍也有些發愣,他們萬萬沒想到來白米蘭帝國的死神戰士們竟然有著如此執著地戰意,那瘋狂的程度,甚至還在巴勒莫敢死隊之上。
唯一沒有受到影響的倒是龐貝巨漢了。處於狂化中地他們此時眼中只有殺戮。
死神魔法師們死了,死神戰隊也在瞬間爆發出了驚人地變化。在這一刻,死神五百地戰鬥力才完全展現。每一名死神戰士心中都閃爍著死神魔法師們臨死前欣慰的笑容。他們是為了給自己爭取生存下去的機會才選擇了犧牲啊!
當情緒進入瘋狂之時。所有的技巧都已經變得不再重要。
奧利維拉和葉鴻雁幾乎同時仰天怒吼。「死神。斬。」再不吝惜半分自身的斗氣,瘋狂地戰意彌漫在每一名死神戰士身上,原本籠罩著地綠色斗氣在這一刻竟然夾雜著一絲絲黑氣,那完全是死亡地氣息,真正的死亡氣息,龐大地靈魂之力和他們的斗氣在這一刻完全凝聚在一起。不論是重劍戰士還是長矛戰士。都在第一時間舉起了自己地武器。
龐貝巨漢地重錘重重的砸到了幾名死神戰士。但在這一刻。空中的綠色斗氣已經匯聚成了一條寬闊地河流。閃爍著紫黑色光芒的河流。此時此刻,剩餘地三百餘名死神戰士彷彿已經變成了一個人。再無分彼此。所有地力量都在這一刻凝聚,一滴滴血淚從他們的眼角處留下。紫黑色洪流化為無堅不摧地瘋狂戰意,摧枯拉朽般朝著敵人爆發了。
就算龐貝巨漢地鎧甲此時再厚重一倍。也無法和這些渲染了紫黑色光芒地武器相比,死神五百。真正地化為了死神的鐮刀,揮動。殺戮。一道又一道靈魂,毫不停頓地被他們從這個世界上抹去。
「去死吧。」一聲瘋狂的怒吼從戰陣地最前方傳來。全身浴血的阿大在倒下前的一刻。一根長度超過五米的巨大冰錐騰空而矗己。化為一道幻影直入半空之中。
冰極魔猿地怒吼還未結束。空中的慘叫已經響起。一隻風系巨龍的身體竟然被那冰錐硬生生地穿透。大蓬大蓬地鮮血伴隨著暴雨播撒而下,巨龍地身體頓時化為了自由落地。
風龍可沒有金屬龍那麼強悍的物理防禦能力。再加上那巨大冰錐地重創。伴隨著草原中的一聲巨響。誰都知道,那頭風龍地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血色衛隊已經從震驚中清醒過來,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敢再次沖鋒向死神五百剩餘戰士發動攻擊。那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啊!眼看著在那紫色洪流之中龐貝巨漢被一一淹沒,這些來自佛羅地背叛者膽寒了。他們中有的人甚至已經在緩慢後退,就連半空中地碩果僅存地那頭風龍眼中也釋放著駭然地光芒。
葉音竹的目光突然變得平靜了,只不過。如果仔細看的話,他眼眸中地白眼珠已經完全變成了血色。
低著頭,看著手中地大聖遺音琴,「勇士們。你們地生命不會白白付出。我不會讓傷害你們的敵人活著離開,不論是他們還是他們地國家。都要為今天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
一邊說著。葉音竹小心翼翼的將大聖遺音琴收入到自己地須彌神戒之中。然後他就那麼在原地坐了下來。在暴雨形成地泥濘中坐了下來。不再有阻擋空中暴雨的力量。他的身體頃刻間被雨水浸透了。緩緩抬起頭,他此時所面對地方向正是血色衛隊和那頭殘存的風龍,和波壓王國相比。這些背叛者更加可惡,如果不是他們,怎麼會突然失去如此之多地戰友,魔法師們也不會死。
兩頭金屬龍此時已經重新飛了起來,但他們都沒有去管已經近乎崩潰地龐貝戰隊,那紫黑色地洪流就連他們也會感到幾分畏懼。而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知道。葉音竹才是整個米蘭戰隊的領袖,真正的靈魂。所以。這兩頭金屬龍在騰空而起的瞬間。就選定了他為攻擊目標。
空中地風龍看到了那雙血色眼眸。靈魂氣息地暴動令這頭風龍的身體開始顫栗了。雙翼拍動,此時地它竟然沒有一絲戰意留存心中所想地就是趕快脫離戰場,永遠地離開這里,離開那些有著血紅眼眸地魔鬼。
「誰也走不了,誰也別想走,你們都要死,都要為你們今天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一邊說著。盤膝坐在地上地葉音竹雙臂同時抬起,如同托天一般直指半空。
金與銀,兩色不同的紋路同時從他雙臂上亮了起來,雨滿了,在他雙手所對著地天空中。竟然連烏雲也為之驅散。露出了兩縷陽光直射在他的身上。閃爍著金銀兩色的光球分別出現在他雙手之上。眼看著背後地金屬龍即將攻至,那兩個體積並不大卻違背了彩虹等級規則地光球瓢然而起。沒有帶出任何魔法氣息,彷彿長了眼睛似的直奔兩頭金屬龍飛去。
轟鳴,劇烈的轟鳴幾乎在第一時間晌起,就在空中地風龍張開雙翼,想要在暴雨中逃竄之時。它親眼看著那兩頭身形無比巨大金屬龍竟像是兩顆炮彈一般疾飛而起。在空中化為兩個細小的黑點,大蓬大蓬地鮮血從他們地龍口中噴吐而出。在空中帶起兩道血紅色地拋物線。
「誰也別想走,誰也走不了。」葉音竹彷彿並不知道金屬龍的情況。抬起的雙手收回。而在這時。他地雙膝之上各自多了一張古琴。
不同地古琴,不同的氣息。卻同樣肅殺,兩只只有四指的手。同時撫上了兩張古琴,兩首不同的旋律竟然在同一時間響起,左手。飛瀑連珠琴之《高山流水》。右手。枯木龍吟琴之《龍翔操》,兩曲不同的旋律。帶起兩道巨大的神音光環,一道籠罩向整個戰場。另一道則直飛空中,一圈圈強烈地紫光澎湃而出。激發的那冰冷高貴地琴帝黑發飄揚。
一絲絲血色裂痕出現在雙手八指之上。超越能力地同時使用兩張神器級古琴,對於他的負荷是如此巨大,但那又如何?就算是付出更高的代價此時也沒有人能阻止他繼續演奏下去。
淡淡的光芒不斷提升著,每一次提升。戰場上都變得更加冰冷。地面地積水已經多了一層血色。龐貝巨漢的身影正在被完全湮滅,狂化地怒吼中充滿了悲哀和不甘。
葉鴻雁出現了。在那兩首琴曲同時響起地時候。他第一時間沖了出來。在他身後,還跟著二十名手持重劍的死神戰士。他們身上,都連接著那層紫黑色地光芒,此時此刻。帶著無與倫比地爆裂和滔天殺意,調轉方向。直奔那血色戰隊沖去。
血色衛隊隊長希拉里是幸運的,從一開始。他就在本隊的最後方。當他眼看著那碧綠色火焰吞噬了大量屬下地時候,他整個人就已經變得有些呆滯了。他怎麼也沒想到人的戰意居然能夠提升到如此程度,但他畢竟活了下來,此時此刻,聽著那令他全身發軟的琴曲,看著那全身浴血。在紫黑色光芒包裹中沖過來地二十一人,他心中再沒有了半分戰意,所能想到地和空中那頭風龍一樣,那就是逃。逃離這里,離開這些魔鬼,他們不是人,他們真的是魔鬼啊!在兩大戰隊合圍並且是偷襲地情況下,竟然在一瞬間扭轉了戰局。就連兩條金屬龍也不是一合之敵。
逃走吧。再沒有人什麼力量能夠阻擋這些魔鬼了。希拉里近乎歇斯底里地高喊出法藍二字,和他一樣地,他身邊那僅存地血色衛隊成員們。毫無例外地喊出了那可以逃離這里,逃脫戰場的兩個字。此時此刻。不論他們能否活著離開這里。這些被嚇破膽地精銳戰士永遠也不可能進軍武道地巔峰了。他們信心已經破碎。再沒有什麼可以堅持地執著。
葉鴻雁和死神戰士們的速度很快,當那法藍二字高喊聲此起彼伏響起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沖進了對方地陣營。血色衛隊,就在那五秒延遲傳送的時間內,真的變成了一片鮮血地海洋。
轟——,天空中地暴雨變成了血雨,大滴大滴的血珠從空中飄落。風龍地身影不見了,它連喊出法藍二字地資格都沒有,當《龍翔操》面對兩條水龍地時候。葉音竹都可以讓對方失去飛行能力墜入火山。此時只是針對它一個。那麼。他又憑什麼掙脫這首琴曲那龍爆的效果呢?比起他那還能留下全屍的同伴更加不幸。肉碎。血散。在狂風暴雨的沖刷之下。甚至沒能在這個世界上再留存一絲痕跡,就連他的靈魂也在狂怒地《龍翔操》之中徹底破碎,失去了輪回的機會。更不用說是返回龍族墓地了。
血紅色的身影消失了。那最後地血色衛隊能夠逃離戰場地。只有包括領隊希拉里在內的不到十個人,地面上血流成河,那濃郁的血腥氣息不但不能讓死神戰士們作嘔,反而更激發出了他們心中的瘋狂。
「死——神——不——滅一一。」奧利維拉仰天怒吼。他的重劍終於斬開了最後一名龐貝巨漢堅韌地身體,而他那柄藍色巨劍也在這一刻斷裂在了對方地身體之中。
雨繼續下著,空中雷聲轟鳴,這磅礴地大雨正在洗滌著死神戰士們身上的鮮血,但是,它所能洗滌地。也只是戰士們身上地。
只要還活著地死神戰士都站著,他們地腰桿也同樣挺得筆直。甚至連一個用兵器支撐自己身體地都沒有,紫黑色的斗氣光芒消失了,在奧利維拉最後一劍劈死那名龐貝巨漢的時候就已經消失了,為了這最後的勝利。為了將所有敵人撕成碎片,死神戰士們憑借著那同樣充滿殺機和死氣地靈魂聯合在一起透支了自己的力量。他們成功了。佛羅王國、波魘王國兩大戰隊,除了最後退出的不到十個人以外,超過八百名強大地戰士在他們面前竟然無一活口。甚至連一具完整地屍體都沒有留下。殘肢斷臂隨處可見。
但是。死神戰隊也無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為盟友地背叛。此時能夠站著地、活著地人,只有三百。死神五百,重新變回了死神三百。除了犧牲自己爆發地四十三名魔法師以外,一百餘名死神戰士永遠倒在了這片大草原之上,即使是活著的人,也沒有一個鎧甲還是完整地。冰極魔猿阿大倒在地上。他身上蒙著一層不會在雨水中融化地冰霜。如果不是胸前還略有起伏。誰也不知道他還活著。能夠取得如此輝煌地戰績,在絕對劣勢中將敵人毀滅。還有一個重要地原因,就是他們武器上沾染地離殺毒血。雖然在雨水的沖刷下。毒葯效果降低了許多。但這連龍都能毒倒地劇毒,還是給龐貝戰士帶未了很強的殺傷。
葉音竹緩緩從地面上站起身,他地目光看向遠方。此時。兩道金色身影正有些搖晃著從遠方飛來,金屬龍地防禦力確實是驚人的,就連閃雷那進化後已經接近半個禁咒地魔法彈都無法給他們造成實質性地傷害,他們也是波龐和佛羅兩個王國中最後也是最強地戰鬥力。
「我去。」奧利維拉重新抬起了自己手中地重劍。雖然那隻是短劍。但他眼中的血光卻是如此強盛,從他開始,每一名死神戰士不論傷勢有多麼嚴重,都舉起了自己手中的兵器,整齊地動作在暴雨中帶起一片水花。混合著鮮血地水花。
「誰也不許動。」葉音竹抱著兩張古琴。緩緩從地面上站了起來。他眼中的血色雖然消失。但那深邃地冰冷卻更加明顯了。
「這是我的責任。」一邊說著,邁開沉重卻堅定的步伐,葉音竹一步步地迎著那兩道金色身影飛來的方向向前走去。死神戰士們無聲地讓開一條通路,目送著自己地統帥緩緩走出陣型。
一團閃亮的暗金色光芒驟然出現在他面前。毫不猶豫的,他踩上了那堅實的基座,剎那間,澎湃的金光瞬間暴漲。強烈地暗金色光芒驟然綻放,直徑五米之內,整個地面上出現了一個巨大地暗金色光球。釋放光芒的是滅神弩主體那足有一立方米的巨大暗金色寶石,隨著一聲聲低沉悅耳地金屬摩擦聲。那金色寶石本身彷彿融化了一半。順著弩身上奇異紋路兒流上葉音竹地身體。金光閃爍之中。已經將葉音竹融入其中,伴隨著由低沉轉變成嘹亮的鏗鏘聲,從腳下開始,轉瞬間覆蓋葉音竹全身,滅神弩化為一件奇異的鎧甲。護住了葉音竹身體地每一個部位。兒這高兩米地巨大弩機已經完全與他的身體結合。整個人都隱藏在弩機之中。身高達到整整三米。腳下。弩機籠罩的粗壯雙腿。向上。是極其誇張地護腹和胸鎧,兩臂地鎧甲更為奇特。那是一道道刀刃形狀的倒鉤。原本那塊金色地巨大晶石。現在已經完全融化在這套奇異地鎧甲之中。形成了其中圓融的調和。
霸道地鋒銳瞬間與冰冷的殺機融為一體。鏗鏗,葉音竹在山包最頂端地位置停了下來,雙腿的位置快速並攏,融合成一個寬闊的基座,巨大的三米巨弩從背後摘下。胸鎧分開,伴隨著悅耳地金屬節奏聲與暗金色巨弩融合在一起,下方基座前端隆起。與巨弩連合,形成一個特殊地軸。覆蓋著厚實暗金色鎧甲地雙手抬起,虛空之中,一團金色晶體在雙拳之中亮起,虛空之間。一道金色光線橫跨弓身兩端。伴隨著雙手逐漸後拉。空氣中清晰可見地龐大元素波動出現在葉音竹身體周圍,伴隨著那炫麗彩光。虛無地暗金色弩弦緩緩拉開。一根長約三米,粗如手臂地巨大白色光箭在弩機的卡槽上緩緩成形,那是所有元素融合產生的光箭。
「開——」葉音竹大喝一聲。冰冷地聲音彷彿銀瓶乍破一半響徹半空,之前沖入空中的暗金色光芒在一瞬間完全收斂。在他身邊那粘稠的元素波動也在金色弩弦拉開的瞬間消失不見。
和 找蘇拉的 個人認為寫的都不錯 可以一試
⑵ 咸陽有什麼好嗎
咸陽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咸陽當時為全國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現屬地級市,中國著名古都之一。東鄰省會西安,西接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西北與甘肅接壤,全市轄2區1市10縣,總面積10246平方公里,2010年總人口535萬。咸陽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我國中原地區通往大西北的要沖。咸陽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首屆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地熱城、全國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及中華養生文化名城。
咸陽位於祖國版圖的中心,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自古就是西部戰略重鎮。擁有國內六大航空港之一和西北地區最大的航空港及出口產品內陸港,從這里坐飛機出發,一小時之內可達全國40多個重要城市。毗鄰亞洲最大的火車站西安北客站,全國9條鐵路、6條高速路在此縱橫貫穿。[1]
咸陽身處華夏歷史文化長河的發端,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陽,使這里成為「中國第一帝都」,也讓咸陽成為每個中國人都熟知的地方。咸陽遍地秦磚漢瓦,境內文物景點多達4951處,五陵塬上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漢唐帝王陵寢連綿百里,舉世無雙,被譽為「中國的金字塔之都」。
秦腔
咸陽主要劇種,又名亂彈、桄桄子、梆子腔,屬板式變化體音樂結構的板腔體戲曲。
秦腔舞台劇照[43]
秦腔以關中方言語音為基礎,特別是涇河、渭河流域諸縣的語言發聲為「正音」。
咸陽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兩部分,每個部分均由「苦音」和「歡音」(又稱花音)兩種聲腔體系組成。苦音腔是秦腔區別於其他劇種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唱腔,演唱時激越、悲壯、深沉、高亢,表現出悲憤、痛恨、懷念、凄涼的感情。歡音腔則歡快、明朗、剛健,擅長表現喜悅、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無眼和無板無眼四種。板腔稱謂有慢板、攔頭板、一錘安板、陰司板、二六板、拉錘二六板、帶板、尖板、滾板、二導板、雙錘板等。總歸稱是六大板頭、慢板、帶板、墊板、二導板和滾板。秦腔曲牌分為弦索類、擊樂類、嗩吶類、笙管類、海笛類、套曲類共6種。早期樂隊分文、武兩部6人。[43]
弦板腔
也叫「板板腔」,是咸陽市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由主要伴奏樂器「弦子」和擊鼓樂器「板子」而得名。流行於乾
弦板腔也是當地百姓的喜愛劇種[44]
縣、禮泉、興平及隴東地區,為陝、甘兩省群眾所喜聞樂見。
弦板腔作為皮影形式演出,樂隊少而精,文武場面互相兼顧,音樂形式比較單調,唱腔通常都是上下兩句反復,「二次板」與緊板更似說唱性的「板殼子」。其相同板式的「板頭」和「放板」後的長過門,多為同一主體曲調的加花變異,句中的小過門,基本是吹腔旋律的反復變化和延長。弦板腔板式有10多種,正板(即慢板)是核心板路。弦板腔的唱詞,主要是7字句和10字句,也有6字句、8字句和9字句的。其音樂伴奏,除部分模擬唱腔或襯托節奏外,一般只伴奏句中或句尾的過門,宛如曲子戲的演唱形式。「扎板子」在唱腔中起主擊節作用,所以唱腔清新晰,雅而易懂。[44]
眉戶戲
又名「曲子戲」,屬曲牌體,是古代「清曲」中「月弦曲子」搬上舞台的稱謂。該戲種號稱72大調,36小調,在咸陽市各縣區廣泛流行。
說法有二,一為「迷胡」,傳說春秋時代,鄭國與犬戎交戰於華縣、華陰一帶,鄭軍以優人唱曲,致敵兵迷迷糊糊敗陣,故為「迷胡」戲;一說迷胡發祥於眉縣、戶縣,應稱「眉戶」。迷胡戲的內容多是反映社會人事風情,抒發男女愛情幽怨等,有喜劇、鬧劇、諷刺劇、幽默劇,情節生動有趣,表演明快酣暢,戲劇語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逼真傳神,擅長表現現實生活。迷胡清唱樂器有三弦(或板胡)、四頁瓦、碰鈴,有的加笛子。舞台演出,文場增加二胡、打琴,武場全套打擊樂齊備。其演唱風格,歡音輕快、清揚、優美、動聽;苦音幽怨、深沉、凄楚、悲痛。化妝、服飾簡朴、真實,具有生活化氣息,頗受群眾喜愛。[45]
十八羅漢
是流傳在咸陽市三原一帶的民間社火節目,是從民俗活動和神話傳說演化而成的造型藝術。相傳在清末時人們為了求神祈雨,裝扮成羅漢和尚,敲鑼打鼓到山神、玉皇廟求神施雨,後來果然降了一場大雨,當年五穀豐收。後來就演化成了農閑節慶時候的娛樂活動——「十八羅漢」。表演時,在歡快的鑼鼓聲中,由九個精壯的漢子頂著九個幼童,裝扮成大、小和尚(羅漢),小羅漢變化表情和動作,大羅漢且舞且行,遊走於村莊農舍。這種民間舞蹈造型優美、舞步健捷輕盈,扮相幽默風趣,極富藝術張力,深受老百姓喜愛。表演中十八個羅漢不時變換表演方式,有十八個套路。如「白馬負經」、「蓮花生子」、「喜過天橋」、「登壇拜將」、「叩拜觀音」、「老子騎牛」等,這些套路神奇驚險、妙趣橫生、動靜相間、疾緩自如、美觀大方、逼真傳神。表演常伴以大鼓大鑼的雄渾旋律。[46]
竹馬
流傳於涇陽太平一帶。表演時間在2月祭祀葯王廟會。該舞表演人數一般為11人至13人。前有一人引馬,後有
咸陽竹馬演藝[47]
兩人斷馬,中間10匹馬。分為三組,竹馬組13人,鑼鼓組20人左右,排燈組15人,並有1人放煙火,增強表演氣氛。表演程式分五大類,80多種圖案。第一大類「出馬」;第二大類「單出馬」;第三大類「出雙馬」,又名「猛馬駒」;第四大類「游燈」;第五大類「雙出場」,又名「風攪雪」。攪雪即「竹馬」和「紙台」合並表演,此時表演已達高潮,氣氛更加濃郁熱烈,20餘人,25盞排燈,燈火輝煌,鑼鼓大作,人聲鼎沸。「竹馬」、「紙台」、「排燈」布滿廣場,禮花映紅夜空,鞭炮齊鳴,出現「滿天星」、「金光照的場面」。竹馬表演始終突出一個「跑」字,所以又稱「跑竹馬」,節奏、動律是「小花步」,風格典雅古樸,內容比較廣泛,多以征戰為主。竹馬鼓樂樂器是大鼓一面、大鑼一面、馬鑼兩面、鐃鈸若干副。它以鼓點的強、弱、稀、疏、輕、重、緩、急,分別調節情緒氣氛。[47]
牛拉鼓
咸陽獨具特色的民間鑼鼓樂舞。其特點是大鼓大舞大陣容。大鼓是這種大氣陽剛、勢薄雲天的民間鑼鼓樂舞的主要標志。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牛拉鼓運鼓的方式也在與時俱進。起初,鼓用手推車馱;接著,用牛車拉;後來,改用鐵牛(拖拉機)拉運;再後來,就用大卡車運送。表演時,車上鼓手與車下鐃鈸手、鑼手緊密配合,鐃鈸揮舞,銅鑼騰舉,演奏者跳躍翻轉,隊形隨之變化。車上鼓手亦舞亦鼓,舞姿優美,鼓音激越,氣勢壯觀。牛拉鼓舞蹈套式也在不斷創新完善。比較有名的有張飛舞鞭、猛虎撲食、金蛇狂舞、白鶴展翅。表演隊伍少則四五十人,多的可達四五百人。表演服飾鮮艷亮麗,紅黃綠居多,各隊亦有個性。演奏者有男有女,男的居多。演奏配器各隊有別。牛拉鼓音樂有自己的曲式和套路,大型的為套曲結構,中型的為迴旋式三段體,小型的為一段體添花加點自由復疊,各隊亦有變數。[48]
地故事
又叫跑故事、社火。是流傳於咸陽市的民間節慶娛樂藝術形式,一般在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表演。地故事的表
咸陽社火[49]
演步伐輕盈飄逸、動作快捷灑脫、音樂歡快清麗、配器高亢激越、內容幽默風趣。技藝老到的表演者動作如行雲流水,步伐如白駒過隙,打鬥真武士,戲耍若儒生;即使伴舞小角,也有拿手絕活,提裙跑步,飄飄然如仙女臨凡。地故事音樂伴奏,主要是大鼓大鑼和鐃鈸,渾厚激越、緊湊明快,各隊自有特色。地故事是老百姓用心經營的藝術,民國時期有班社組織排練,後來多是村組安排活動。進入冬閑時節,地故事便開始熱身排練,好者日眾,樂此不疲。正月初一,地故事就開始表演。一村有一村的規矩,大都挨家挨戶表演,主家要用酒菜煙糖、干鮮水果招待。地故事的節目,幾乎年年如此,品味著一年來的喜悅,欣賞著熟知的節目,在煙火鞭炮的輝映之中,無論多麼偏遠的山村,都能營造出一股濃濃的節日氣氛。地故事隊形、步伐、服裝變化亦有定式,表演的內容有神話故事、歷史傳說、風土人情、社會時事等。[49]
跑旱船
是咸陽民間社火的一種形式。表演時一戲裝女子置身糊制的彩色龍船之內,手中舞扇;另一花臉艄公,執篙撐船。跑旱船各表演隊都有自己的跑法。一般演繹的故事是:一陣緊鑼密鼓之後,老艄公匆匆上場解纜撐船,作速行進。在鑼鼓樂伴奏下,船在場內做倒8字運動,隨著音樂節奏的不斷加快,船行速度也不斷提速,繼而繞場一周後擱淺。艄公下船,挽褲捋袖,跳入水中,撬抬扛推,使盡渾身解數,終於將船撐入深水。又是一陣快行船。接著船入漩渦,連連打轉,老艄公手忙腳亂,力排險情。這時,船身起伏跌宕,頻頻傾側,船上女子驚慌失態,場上鑼鼓點愈發緊迫,觀眾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險情排除後,船身出現漏洞,水流湧入船艙,老艄公脫衣堵漏,向外潑水,化險為夷,船繞場一周,表演結束。[50]
扇鼓舞
流傳於長武縣及周邊地帶的民間祭祀舞蹈。表演內容按祭祀的不同區分,主要有驅瘟、祭蟲、保平安三種。表演道具主要有圓扇形九環單面羊皮鼓,表演者人手一柄。用一尺左右長的柳枝條做鼓槌。表演法器主要有三尖兩刃九環刀一把、麻鞭一條、六節響板一串、連枷棍一副、牛角小刀一把。表演服飾上身為藍色綴白邊馬褂,腰系紅色短裙,另有紅、黃、綠、白、青、黑、紫、棕八色劍形條帶裙兩件,主舞二人系於紅裙之上。表演人數多則五人,少則三人。伴奏鼓一二面。根據祭祀的不同,舞蹈的步伐有平緩和急促之別。其中也有不少花樣動作。表演時,扇鼓之聲和鼓柄環音相伴,鼓音和舞蹈配合,自擊自舞,比較自如。常用鼓點有牌子鼓、慢三鼓、宮廷鼓、四神鼓、三通鼓、鳳凰三點頭等。舞蹈所唱的曲詞分兩類,一類是祭神曲,一類是民歌。演唱中,擊鼓不唱,唱不擊鼓,鼓曲相間,先曲後舞。每一首歌曲都有各自的韻調和風格。[51]
筒子龍
流傳於三原縣的一種祭祀性的民間龍舞樣式。也叫魚龍變化、魚龍曼衍,是一種演繹魚籽變魚、魚變為鰲、鰲跳過龍門之後化作巨龍過程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三原每年正月都要耍筒子龍。耍龍之前都要舉行隆重的點睛儀式。表演時,在鑼鼓聲中,兩人抬出龍門放置場中,四人各擎兩盞形似蝌蚪的魚籽燈翻舞滾動,在忽明忽暗的燈光中,忽聚忽散,恰似魚籽在水中悠然自得游來游去,最後聚在場中,一把煙火之後,魚籽退回四角。接下來便從龍門鑽出四盞鯉魚燈,表示魚籽變成了鯉魚。四盞鯉魚燈跑出二龍出水圖案,沖出龍門後,在大海中遨遊一陣,作出一連串逐浪奔騰、穿梭追逐的舞蹈動作之後,鯉魚燈聚在場地中央,又是一把煙火,鯉魚就變成了一尾龍頭魚身的巨鰲。鰲出龍門在魚群中穿梭,在波浪中騰躍,游回龍門後,再放一把煙火,鰲就變成了一條巨龍。龍在龍門內向外探頭三次(謂之「龍門三顯」)後,躍出龍門,一人手舉火蛋子逗龍前行,龍便以翻江倒海之勢追逐著火蛋子翩然舞動,做出拜四方、走四花門、朝天一柱、珍珠倒卷簾、龍打滾、巨龍翻江、海底撈月、雙鑽、龍盤門等舞姿。[52]
拉犟驢
流行於永壽縣一帶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拉犟驢主要表現老婆騎驢進城看「社火」時,在路上發生的故事。出場前驢長嘶一聲,接著驢就犟著脖子,拽著孫子亂跑。孫子勒緊韁繩,與犟驢爭持。老漢急忙追趕。老婆拉緊驢嚼口,驚慌失態。老漢絮絮叨叨彈嫌孫子拉了條犟驢。老漢與老婆的幽默對話,逗得觀眾捧腹大笑。舞蹈在表演騎驢上坡、下坡、過河時的動作真切、情感細膩。既表現老婆各種騎驢技巧,又刻劃毛驢的倔犟。通過老婆、老漢與孫子之間幽默詼諧、滑稽有趣的表演,營造出一種輕松歡快的戲劇情調。拉犟驢的基本舞蹈步法採用小花步,為較好突出毛驢的倔犟性格,驢帶串鈴,突出撒歡、蹦跳,既張揚其倔犟調皮,又凸現其樸拙可愛。老漢的憨厚朴實,孫兒伶俐活潑,老婆的善良直率、樂觀風趣,都表現得淋漓盡致。[53]
12旅遊
大佛寺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
彬縣大佛寺[62]
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布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62]
彬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開元寺塔、彬縣塔,民間稱「雷峰塔」。位於縣城內西南紫薇山下,塔高46.94米,塔底寬度14.04米,為樓閣式磚塔。塔體呈八角形,七層中空,每層有4孔拱狀門洞,與長方形假門相間,逐層變換方位,疊澀出檐,腰檐上置平座欄桿,有琥珀枋、斗拱、撐檁和飛檐,也有瓦當、滴水,石作角梁,各懸風玲,外觀凝重挺秀,完全體現了宋代建築風格。塔內裝置了放射性轉角階梯,鋪有木板,可盤旋而上登臨塔頂,飽覽縣城及川道風光。[63]
永壽武陵寺塔
該塔身高27.5米,直徑6米,周長21米,七層八樓,第磚質木
老街
式結構。重檐樓閣式,層層有斗拱飛檐,角有風玲,樓門有圓有方,外有平座欄桿,所雕圖案各異。塔身內為兩米見方天井,木質樓梯旋繞直達塔頂。隔層拱門相對,出拱門憑欄可以俯瞰四面山色。
1981年,該塔被定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豎立署名永壽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標志碑一塊。塔周圍曾有殘磚斷瓦,石佛像出土,塔下有清道光年間重修武陵寺石碑一道。 [64]
北杜鐵塔
北杜鐵塔又名千佛鐵塔
北杜鐵塔(千佛塔)[65]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距咸陽市15公里的北杜鎮。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周有鑄鐵佛多尊,故名。間鑄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鑄工精巧。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一個宦官竟能出資鑄造這樣巨大的鐵塔,其權勢和富貴,蓋可想見。塔身保護完好,唯塔剎稍傾斜。[66]
三原城隍廟
城隍廟
三原城隍廟位於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來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歷代建廟祭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廟規模之龐大,建築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築,用均衡對稱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40多座單座建築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著三道門、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鍾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築各具特色。全部建築琉璃蓋項,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美若宮殿,體現了我國古建築平面輪廊規正,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疏密得當,刻鏤精緻,紋飾典雅的特點。
三原縣博物館設在城隍廟內,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嶽飛書《出師表》和於佑任(三原人)書法真跡為世稱頌。[67]
秦咸陽城遺址
咸陽是戰國晚期秦國和秦代的都城。遺址位於今咸陽市區東15公里,南臨渭水,北距台塬,現存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
遺址中部偏北的"北坂"一帶,發現了周長2747的宮城牆基。宮城內外,已探明建築基址20餘處,發掘了屬高台建築的一、二、三號宮殿遺址。一號宮殿基址平面呈"凹"字形,長177米,寬45米;夯土台基高出地面6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正中為主體宮殿,周圍及下層分別為卧室,盥洗室,沐浴室,室內牆上繪制壁畫。宮城以外,還有著名的阿房宮,蘭池宮,望夷宮等遺址。遺址內,還發現了長近千米的寬闊道路,以及冶鑄,制陶,制骨等作坊遺址,發掘灰坑100多處,水井70餘口。出土遺物以磚瓦等建築材料為主,還有鐵器,銅器,兵器,貨幣和陶器等,其中不少磚瓦和陶器上戳印有篆、隸體陶文,是研究秦都咸陽的珍貴文字資料。 [68]
乾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
乾陵[68]
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
茂陵
漢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咸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
漢陽陵
漢陽陵,又稱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始建於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園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修建時間長達28年。現已建成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昭陵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陝西省禮泉縣
昭陵[68]
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關中印象—袁家村
從西安出發,驅車約一個小時的路程,便到了被人們稱為「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袁家村坐落在禮泉縣煙霞鎮北面的九嵕山下。走進村子,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幅幅近似於原生態的農家生活畫面。使遊人恍惚中有種穿越時空之感,彷彿回到了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
走進古樸典雅的小巷,兩邊店鋪林立,作坊鱗次櫛比。有油坊德瑞恆、醪糟坊稻香村、豆腐坊盧氏豆腐、辣子坊天一閣、麵坊五福堂、茶坊童濟功、醋坊五味齋、布坊永泰和、葯坊同順堂------醋坊中,一壇壇、一瓶瓶手工釀造的純糧醋,散發著誘人的清香;麵坊中,興致勃勃的遊人饒有趣味的推動著沉重的石磨,白白的麵粉緩緩地溢出來;布坊里,滿面滄桑的媽媽坐在古老的織布機前細心地織著漂亮的土布;油坊中,那巨大的老木製成的榨油器令人嘆為觀止;葯坊中飄出的淡淡葯香若有若無地在鼻間縈繞;…… 踩著腳下仿古的青石板,欣賞著頗具關中風味的明清式建築,我感嘆這里幹部、群眾的智慧。同時,這里的情景,也讓我這個60後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旬邑泰塔
滄桑泰塔泰塔坐落於旬邑縣城中學院內,修建於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塔高53米,佔地120平
旬邑泰塔[68]
方米,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塔內中空,有木梯盤旋至頂,每層有拱形門洞與長方形的假門相間。各層門兩側砌有窗子,並刻有菱花格子和曲尺欄桿,整個建築遠視古樸壯觀,雄偉挺拔,近觀做工精細、靈巧雅緻。
泰塔又名旬邑寶塔,其原在僧人寺院,後由於歷史變遷以及戰亂的破壞,寺院早已不復存在,剩下這一寶塔歷經近千年仍巍然屹立。泰塔之名,是根據我國傳統的八卦學說而定的,這座塔的建築基址在八卦學說中位於八卦的「泰位」,因此旬邑寶塔又稱為「泰塔」。由於戰亂的破壞,新中國成立前該塔破損嚴重,1959年對該塔進行了修繕。塔下豎立的石碑就是修繕寶塔的紀念碑。
目前,寶塔由於年代久遠,地基下陷,現已向東北方向傾斜,據測定已偏離中心線2.296米,因此,人稱該塔為「中國的比薩斜塔」。2001年泰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8]
⑶ 建築與音樂的關系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是一句無數哲人極力推崇的名言。歌德、雨果、貝多芬都曾把建築稱作「凝固的音樂」,這不僅是因為古希臘有關音樂與建築關系的美妙傳說,而是因為兩者的確存在的類似與關聯。不同藝術類盡管各具特性,卻有內在聯系,這種聯系,使藝術家得以從不同的藝術中得到激勵,也使各種藝術有可能互相「移植」、綜合。把建築比作凝固的音樂,意思是說,如果使音樂的時間流動全都凝固下來,我們從音樂中或說從樂譜中便可以看到諸如嚴格數學化的比例、對稱、均衡等造型特點以及樂曲形式同建築結構的聯系。 建築物質材料合乎規律,的組合,能給人類以音樂 的節奏和韻律的美感。建築是一種空間造型藝術,但它也有時間藝術的某些特點。因為建築空間往往是一個空間序列,是一個需要在運動中逐步鋪陳開來的、置於時間推移序列才能領略其全部魅力的一個空間序列。空間序列的展開既通過空間的連續和重復,體現出單純而明確的節奏,也通過高低、起伏、濃淡、疏密、虛實、進退、間隔等有規律的變化,體現出抑揚頓挫的律動,這就頗似音樂中的序曲、擴展、漸強、高潮、重復、休止,能給人一種激動人心的旋律感。北京的故宮,從正陽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到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直到景山,沿長達七華里的中軸線展開,十幾個院落縱橫交錯,有前奏、有漸強、有高潮、有收束,幾百所殿宇高低錯落,有主體、有陪襯、有烘托,雄偉壯觀的空間序列儼然一組「巨大的交響樂」。 我國古代的四大迴音建築,各具特色,蜚聲於世,它們是非常富有音樂性的建築,閃耀著勞動人民的音樂天賦在建築中的智慧光芒。 北京明清兩代建築的天壇迴音壁與三音石引人人勝,迴音壁內側牆面平整光潔,它使外來音響沿內弧傳遞,久久回盪。如站在壁前輕輕哼唱,和聲隨之而起,深沉婉轉,娓娓動聽;如放聲高歌,則回聲四起,洪亮粗獷,縈繞耳畔,盪人心懷。 在河南省陝縣境內的蛤蟆音塔,建於清康熙年間。塔身雖不高,卻以「奇聲奪人」而聞名於世。遊人若以掌擊塔,塔內會發出「咯咯咯咯」的鳴聲,有如萬千隻蛤蟆在鼓膜低唱。 在外國的古代建築中,也有著名的富有「音樂性」的塔建築,如義大利比薩教堂的鍾塔。塔的頂層裝有七隻音階鍾,能發出「do、re、ml、fa、sol、 la、sl」七個音,成了一座有趣的「音樂塔」。比薩斜塔是屬於比薩大教堂的鍾塔,每當教堂舉行儀式時,塔上的音階鍾叮當敲響,發出悅耳動聽的音樂。 印度泰米爾地區的一座古老的廟宇里有一「音樂樓梯」。當踏著樓梯前進或用木頭輕輕敲擊時,便會發出不同的音高,這架樓梯是利用不同材質的花崗石反復加工,按規律在不同的位置上砌起來的。 世上不僅有音樂塔、音樂梯,而且還有能奏樂的橋。日本豐田市有座31米長的人行音樂橋,橋上兩側欄桿裝有109塊音響欄板,行人只要按順序敲打欄板,就能奏出一首法國民謠(在橋上),敲另一側能奏出日本民歌(故鄉)。 隨著電子科技的日益發展,建築、音樂、電子技術相結合可以創造出三位一體的建築物。馬賽的音樂魔牆就是一例。1984年3月,法國馬賽第二條地鐵通車之際,在卡斯特拉納地鐵內,一垛神奇的綠牆開始與公眾見面。人們經過它面前,它會發出一陣陣伴隨行人腳步節奏的樂曲。原來這是一垛不同尋常的魔牆——音樂牆。音樂牆是藉助計算機的功能而奏出樂曲的,計算機的存貯器貯存著各種基本音符、短句,構成一個作曲系統。行人經過音樂牆時,改變著光電管的進光強度。這一信息被計算機接收,經過特殊程序處理,就變成一組根據行人經過牆前的動作而配製的音樂。行人既是音樂演奏者,又是音樂欣賞者。除法國有音樂魔牆外,在美國的公園和游樂場中,還出現了有趣的「音樂地坪」。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喜愛美,追求美,渴望得到美的享受,而音樂美、建築美又是現代生活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築設計中講究主題與形象、統一與均衡、對比與調和、比例與尺度、韻律與節奏、重復與變化、性格與風格、色彩與色調等建築藝術法則,這與音樂創作藝術法則兩者在美學信息方面,更是息息相通。建築工程設計者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一點音樂知識,全面提高自己的藝術素質與修養,定會在建築創作設計中獲得更大更多的自由,得到更為有益的啟迪和奇妙的靈感。 德國的大詩人歌德說他在米開朗琪羅設計的羅馬大教堂前廣場的廊柱內散步時,深切地感到了音樂的旋律。我國建築大師梁思成還為北京天寧寺遼代磚塔的立面譜出了無聲的樂章,他還從頤和園的長廊內發現了和諧的節奏。 站在景山頂上俯視北京故宮建築群時,沿著中軸線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建築中交響樂的主題旋律和對位法等等。 音樂和建築是不同門類的藝術,雖是不同性質的學科,但「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兩句富於哲理的話,確實是形象地道出了音樂和建築之間有著它們內在的與外在的密切關系,以及共通的美學信息、法則及其深刻的內涵
⑷ 端午節的資料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端午節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詩選】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端午節的活動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端午節正式被韓國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已獲得成功,這對我們中國人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⑸ 中國之最都有哪些
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網路全書,是我國明朝時期修撰的《永樂大典》。當時朱棣為了彰顯國威,也是為後世留下「文治武功」的成績,修撰了《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是世界公認的最大最全的網路全書。
《永樂大典》第二次開始全面編撰之時,解縉已經不受重用了,可以說是朝廷邊緣人。解縉,在永樂三年,因干預朱棣家事,就被明成祖棄用了;永樂四年,明成祖對解縉的不滿已經到了公開化了,徹底靠邊站了,所以解縉編撰了《永樂大典》,屬於無稽之談。
⑹ 端午節古詩的翻譯與鑒賞
《午日觀競渡》
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版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權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翻譯:
在端午節這天,圍在岸上的人們,驚怕地觀看著群龍在水上嬉戲,不知道原來這是裝飾成龍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獵獵作響,在空中翻飛,敲響的鑼鼓喧鬧,清清的水流。從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國的風俗至今仍存。閑暇的日子正適合在江亭喝酒聚會,誦讀《離騷》,哪覺得其中的憂愁。
鑒賞:
《午日觀競渡》是明代邊貢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從端午節期間戲水,賽龍舟的風俗開始寫起,觸景生情,表明了對屈原的思念,對異鄉的端午風俗的贊同,在閑暇的日子裡總會有一絲絲閑愁。這首詩沉穩平淡,風格朴質,包含著詩人對愛國民眾英雄的崇敬心情。
⑺ 端午節資料
陽歷五月二十八,是端午節(the Dragon-boat Festival)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這一天天津人都會到古文化街的喬香閣挑選中國結,來祈求吉祥。
[編輯本段]【端午節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有了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y6,共同拾東西)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⑻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天壇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
天壇地處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我國古代歷代皇帝祭天之地。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天壇(Temple of Heaven)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天壇布局】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
⑼ 請問建築與音樂有什麼關聯
音樂是通過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方面有組織形成的藝術形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聲音藝術。建築是通過建築物的形體、結構、空間、色彩、質地等方面的審美處理所建成供人們居住和活動的場地的一種造型藝術。音樂與建築均按照各自的規律和審美要求,創造出既適應人類精神和物質的需求又符合審美需要,既有可用性又有藝術性,既有民族性又有時代性的時間流動與空間造型的藝術。
一、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19世紀中期,音樂理論作曲家姆尼茲·豪普德曼在他的名作《和聲與節拍的本性》里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道出了藝術家對音樂藝術與建築藝術的理解。「音樂是流動的建築」,是說音樂雖然在時間流動中不停地演奏著,但它的內部卻有著嚴謹的結構和形式美。結構和織體按照旋律、節奏、調式、和聲的規律流淌。音樂與建築兩者都運用數比律。音樂和建築的和諧都來源於一定的數量比例關系。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研究發現,各種不同音階的高度、長度、力度都是按照一定的數量比例關系構成的,後來他把這種發現推廣到建築上,認為建築的和諧也與數比有關。畢達哥拉斯以及後來的一些著名的美學家、建築家都認為,如果建築物的長度、寬度、體積符合一定的比例關系,就能在視覺上產生類似於音樂的節奏感。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以古希臘建築三種格式的石柱的美為例,具體說明了由於台基、柱身和檐部的體積、長短以及間距的比例不同,而形成莊重、秀美、富麗等風格區別,這就彷彿樂曲中的歌頌、抒情曲和多聲部的合唱一樣。這正說明了音樂與建築都具有一種數比美。
建築是一種以形式為主的造型藝術,它能激起同聽音樂相近的情感反應。在音樂中,我們能從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築的因素。
黑格爾曾這樣提示音樂與建築的關系:「音樂和建築最相近,因為像建築一樣,音樂把它的創造放在比例和結構上。」建築的結構形成於數學和力學的創造,而建築上的整體美觀又與絕對的、簡單的、可以認識的數學比例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所有建築師都把比例作為建築形式美的首要原則之一。
建築形式中的韻律感,它的形式的和諧同音樂的和諧有共同規律。畢達哥拉斯測定,音樂的和諧同發聲體的體積之間的一定比例有關系。他推定,音的高低同弦的長短有一定比例關系。他們把這個發現推廣到建築和雕刻上,認為建築物的和諧,也決定了它的各部分的大小有某種可以用簡單的數值或幾何方法測定的比例關系。
因此,作曲家所使用的方法和建築家所使用的方法相同,能把一些不表達意義的原料(聲音)通過一定的比例關系組合成具有意義的表達作者意圖的形式(形象)。
又如在音樂的創作中,「重復」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築設計也是如此,兩者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建築中,這種重復當然一定是由建築設計所引起的視覺可見元素的重復,如光線和陰影,不同的色彩、支柱、開洞及室內容積等等。一個建築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這些韻律關系的協調性,簡潔性以及威力感來取得的。羅馬大角斗場連拱的重復,希臘神廟柱廊的重復,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復,以及北京頤和園長廊的重復等等,都具有古曲音樂里可以找到的那種規則式的重復。許多古典音樂形式的交響樂和奏鳴曲能得以久遠流傳,其重要原因就在於此。
所以,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築群有那樣和諧、協調,是因為它們富有美的「旋律」,體現了建築美的特有法則。那些宏偉壯麗的交響樂那樣勻稱完整,是因為它們具有嚴謹的結構,體現了音樂美的特有法則。
因此,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建築學家阿爾柏蒂說:「宇宙永恆地運動著,在它的一切動作中貫穿著不變的類似,我們應當從音樂家那裡,借用和諧的關系的一切准則。」
使建築同音樂息息相通的莫過於巴洛克。巴洛克(Baroque)一詞原來特指歐洲17世紀的一種建築風格。它的西班牙語本意為大小各異、歪歪扭扭的珍珠,這用來形容17世紀流行在以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為首的歐洲建築風格是極為恰當的。所謂巴洛克建築確實如大小各異、歪歪扭扭的珍珠一樣,在裝飾上光怪離奇,散發著絢爛奪目的珠光寶氣,而在建築手法上極為強調透視感,利用透視所產生的幻覺來人為地增加層次感和空間感,而且誇張建築的凹凸、起伏變化和光影變化、明暗對比,使建築富有動感,產生戲劇性的離奇、怪誕等氣氛。義大利聖卡羅教堂就是這種建築的典範。巴洛克風格的特點是追求宏大的構思規模,體現出雄偉、莊重的氣氛和輝煌的效果。這種藝術風格造型大膽,而且裝飾性強。這種風格很快就影響到了文學藝術乃至音樂,「巴洛克音樂」隨之風靡一時。
同巴洛克建築一樣,音樂藝術也追求幻想、繪畫式的手法,誇張細部情感,使表情豐富,形成戲劇性起伏,並且著重表現音樂的強度而不惜打破形式上的完整。因此巴洛克音樂所追求的效果不是傳統音樂那種典型美及其形式所能達到的。
至於樂曲的形式結構,曲式中最小的結構——起、承、轉、合(西方稱陳述、鞏固、發展、終結)四句方塊的樂段,正是和北京四合院的結構形式相仿。而大型樂曲,無非是由小而大,一層又一層地擴伸出去。四樂章的交響曲,也是起一承一轉一合的擴展(當然也有例外的形式結構),這四個樂章恰如四幢樓房,按前後左右組合在一起,在前面的是第一樂章,在左右是第二、三樂章,在後面的是第四樂章,也叫終曲。
作曲家在創作樂曲時,的確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受到建築藝術的影響,舒曼在第三交響曲中打算從中表現科隆大教堂外貌的壯麗雄偉,對此,柴可夫斯基曾說:「偉大的音樂家在大教堂絕頂之美的感召下寫成的幾張譜紙,就能為後代人樹立一座刻畫人類深刻內心世界的猶如大教堂本身一樣的不朽豐碑。」
如果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那麼交響樂可以當之無愧地被比作音樂王國中的摩天大廈。我國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如《十三陵水庫大合唱》(賀綠汀曲)、《人民英雄紀念碑》(交響詩、瞿維曲)、《長城隨想曲》(二胡協奏曲、劉文金曲)、《三門峽暢想曲》(二胡獨奏曲、劉文金曲)、《姑蘇行》(竹笛獨奏曲、江先渭曲)等等,也可以說是音樂中的宏偉建築。
二、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是一句無數哲人極力推崇的名言。歌德、雨果、貝多芬都曾把建築稱作「凝固的音樂」,這不僅是因為古希臘有關音樂與建築關系的美妙傳說,而是因為兩者的確存在的類似與關聯。不同藝術類盡管各具特性,卻有內在聯系,這種聯系,使藝術家得以從不同的藝術中得到激勵,也使各種藝術有可能互相「移植」、綜合。把建築比作凝固的音樂,意思是說,如果使音樂的時間流動全都凝固下來,我們從音樂中或說從樂譜中便可以看到諸如嚴格數學化的比例、對稱、均衡等造型特點以及樂曲形式同建築結構的聯系。
建築物質材料合乎規律,的組合,能給人類以音樂
的節奏和韻律的美感。建築是一種空間造型藝術,但它也有時間藝術的某些特點。因為建築空間往往是一個空間序列,是一個需要在運動中逐步鋪陳開來的、置於時間推移序列才能領略其全部魅力的一個空間序列。空間序列的展開既通過空間的連續和重復,體現出單純而明確的節奏,也通過高低、起伏、濃淡、疏密、虛實、進退、間隔等有規律的變化,體現出抑揚頓挫的律動,這就頗似音樂中的序曲、擴展、漸強、高潮、重復、休止,能給人一種激動人心的旋律感。北京的故宮,從正陽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到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直到景山,沿長達七華里的中軸線展開,十幾個院落縱橫交錯,有前奏、有漸強、有高潮、有收束,幾百所殿宇高低錯落,有主體、有陪襯、有烘托,雄偉壯觀的空間序列儼然一組「巨大的交響樂」。
我國古代的四大迴音建築,各具特色,蜚聲於世,它們是非常富有音樂性的建築,閃耀著勞動人民的音樂天賦在建築中的智慧光芒。
北京明清兩代建築的天壇迴音壁與三音石引人人勝,迴音壁內側牆面平整光潔,它使外來音響沿內弧傳遞,久久回盪。如站在壁前輕輕哼唱,和聲隨之而起,深沉婉轉,娓娓動聽;如放聲高歌,則回聲四起,洪亮粗獷,縈繞耳畔,盪人心懷。
在河南省陝縣境內的蛤蟆音塔,建於清康熙年間。塔身雖不高,卻以「奇聲奪人」而聞名於世。遊人若以掌擊塔,塔內會發出「咯咯咯咯」的鳴聲,有如萬千隻蛤蟆在鼓膜低唱。
在外國的古代建築中,也有著名的富有「音樂性」的塔建築,如義大利比薩教堂的鍾塔。塔的頂層裝有七隻音階鍾,能發出「do、re、ml、fa、sol、la、sl」七個音,成了一座有趣的「音樂塔」。比薩斜塔是屬於比薩大教堂的鍾塔,每當教堂舉行儀式時,塔上的音階鍾叮當敲響,發出悅耳動聽的音樂。
印度泰米爾地區的一座古老的廟宇里有一「音樂樓梯」。當踏著樓梯前進或用木頭輕輕敲擊時,便會發出不同的音高,這架樓梯是利用不同材質的花崗石反復加工,按規律在不同的位置上砌起來的。
世上不僅有音樂塔、音樂梯,而且還有能奏樂的橋。日本豐田市有座31米長的人行音樂橋,橋上兩側欄桿裝有109塊音響欄板,行人只要按順序敲打欄板,就能奏出一首法國民謠(在橋上),敲另一側能奏出日本民歌(故鄉)。
隨著電子科技的日益發展,建築、音樂、電子技術相結合可以創造出三位一體的建築物。馬賽的音樂魔牆就是一例。1984年3月,法國馬賽第二條地鐵通車之際,在卡斯特拉納地鐵內,一垛神奇的綠牆開始與公眾見面。人們經過它面前,它會發出一陣陣伴隨行人腳步節奏的樂曲。原來這是一垛不同尋常的魔牆——音樂牆。音樂牆是藉助計算機的功能而奏出樂曲的,計算機的存貯器貯存著各種基本音符、短句,構成一個作曲系統。行人經過音樂牆時,改變著光電管的進光強度。這一信息被計算機接收,經過特殊程序處理,就變成一組根據行人經過牆前的動作而配製的音樂。行人既是音樂演奏者,又是音樂欣賞者。除法國有音樂魔牆外,在美國的公園和游樂場中,還出現了有趣的「音樂地坪」。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喜愛美,追求美,渴望得到美的享受,而音樂美、建築美又是現代生活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築設計中講究主題與形象、統一與均衡、對比與調和、比例與尺度、韻律與節奏、重復與變化、性格與風格、色彩與色調等建築藝術法則,這與音樂創作藝術法則兩者在美學信息方面,更是息息相通。建築工程設計者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一點音樂知識,全面提高自己的藝術素質與修養,定會在建築創作設計中獲得更大更多的自由,得到更為有益的啟迪和奇妙的靈感。
德國的大詩人歌德說他在米開朗琪羅設計的羅馬大教堂前廣場的廊柱內散步時,深切地感到了音樂的旋律。我國建築大師梁思成還為北京天寧寺遼代磚塔的立面譜出了無聲的樂章,他還從頤和園的長廊內發現了和諧的節奏。
站在景山頂上俯視北京故宮建築群時,沿著中軸線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建築中交響樂的主題旋律和對位法等等。
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馬克思也要求我們在看待各種關系時要特別注意「它們的內在聯系」,這就是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看待建築與音樂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依據。
音樂和建築是不同門類的藝術,雖是不同性質的學科,但「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兩句富於哲理的話,確實是形象地道出了音樂和建築之間有著它們內在的與外在的密切關系,以及共通的美學信息、法則及其深刻的內涵。
⑽ 找穿越、重生等完結小說!!!
.尋找前世之旅(上下)(書) 主角:葉隱、司音、撒那特思
尋找前世之內旅續集容(書)
.尋找前世之流年轉I(書) 主角:葉晚、馬蒂、阿希禮
4尋找前世之流年轉II(書)
血族新娘
.陰陽師物語(完結)
6鐮倉の琉璃姬外傳(完結)
7.北歐海盜之夢物語(連載中)
8.平安京之宋姬物語(書) 主角:小雪、藤原成范、源九郎義經
9.恨相逢之戰國之戀(書) 主角:齊馨格、前田慶次、織田信長、德川家康
10.大唐盛世之飛鳥之戀(完結)
11.百鬼御伽(VIVI BLOG連載中)
12.尋龍記I(書) 主角:劉璃、行天、相柳
13.尋龍記II(書)
14.蘭陵繚亂(書) 主角:高長恭、斛律恆迦、高湛、宇文邕
、
15蘭陵繚亂II(書)
16.蘭陵繚亂3(即將出版)
17.騎士幻想夜 主角:林零、亞瑟
18.大唐公主招親記(書) 主角:李嵐、蕭飛逸 2008年5月16日已華麗出版
19、第101次逃婚(約9月出版) 講述的是都市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