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正陽門
Ⅰ 正陽門是什麼意思
正陽門,俗稱前門、前門樓子、大前門,[1] 原名麗正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內。位於北京容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最南端,毛主席紀念堂南邊。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一。它集正陽門城樓、箭樓與瓮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 據地方誌上記載:當時的城樓、箭樓規模宏麗,形制高大;瓮城氣勢雄渾,為老北京城垣建築的代表之作,現僅存城樓和箭樓,是北京城內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城門。城樓上有北京民俗展覽館。
Ⅱ 前門和正陽門是同一個城門嗎
前門是正陽門的俗稱,包括箭樓和城樓,原由瓮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開了。如果你在前門等人,要說清是箭樓還是城樓底下。
Ⅲ 北京前門也叫正陽門嗎
前門是正陽門的俗稱,包括箭樓和城樓,原由瓮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成了回兩個部分。答但一般人們也把大柵欄那個地方叫做前門,所以說嚴格意義上來說,前門的概念是一個區域,范圍是正陽門和它前面的珠寶市、大柵欄等區域。
Ⅳ 北京的正陽門是大前門嗎
是的。
正陽門始建來於明朝永樂源十七年(1419年),原名麗正門。因其位於紫禁城的正前方,俗稱前門,又稱大前門,是明清時期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屬「京師九門」之一。它集城樓、箭樓與瓮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
據北京地方誌記載,當年的城樓、箭樓規模宏麗,形制高大;瓮城氣勢雄渾,為老北京城垣建築的代表作。後來,正陽門雖然幾經損毀,但仍保留著城樓、箭樓等主要部分,目前仍然是北京城門中保存最完整、形制最雄偉的一座。
(4)前門正陽門擴展閱讀:
北京的正陽門的建築布局:
正陽門,原由瓮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但一般人們也把大柵欄那個地方叫做前門,范圍是正陽門和它前面的珠寶市、大柵欄等區域,而正陽門是指正陽門城樓和箭樓的統稱。處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
正陽門箭樓、城樓、瓮城、正陽橋和五牌樓是一組布局合理、造型庄嚴、氣勢凝重的建築群。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瓮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而其它八門均只有兩個門洞,即城樓門洞和瓮城單側閘門的門洞,箭樓皆無門洞,只具備防禦堡壘的功能。
Ⅳ 北京前門叫什麼名字
正陽門,俗稱復前門,原制名麗正門,原由瓮城牆連為一體,後因修路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但一般人們也把大柵欄那個地方叫做前門,所以說嚴格意義上來說,前門的概念是一個區域,范圍是正陽門和它前面的珠寶市、大柵欄等區域,而正陽門是指正陽門城樓和箭樓的統稱。處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現存城樓與箭樓。
Ⅵ 大前門是正陽門嗎若不是,二者有什麼區別
樓上說得不對。
正陽門俗稱前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位於天安門廣場南端,是明、清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專供皇帝出入,是典型的城防建築。
正陽門原稱麗正門。
元朝營建大都城的時候,南城垣正中為麗正門。明成祖朱棣將首都自南京遷至北京,將元大都南城垣南移,麗正門也遷至現正陽門的位置,但仍然沿用了舊稱。據說原先的城門都沒有城樓,直到明正統元年(1436年)才為京城的城門修建了城樓,麗正門也改稱「正陽門」。到了正統四年,又添建了箭樓和瓮城,所以一般說到「前門」的時候,應當包括正陽門和箭樓。
明、清兩代,箭樓多次毀於火災並重修。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正陽門城樓與箭樓被侵略軍重炮轟擊,後來又被燒毀,只下光禿禿的城牆和城門洞。過了一年,流亡西北的慈禧和光緒「回鑾」的時候,只能在城門上臨時扎制了五間紙牌坊,用以裝點門面。1
903年清廷決定修復前門,因工程圖紙毀於戰火,只能參照崇文門城樓和宣武門箭樓的式樣增高修建而成。所以,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正陽門和箭樓,已經不是早先的模樣了。
Ⅶ 前門就是正陽門嗎
正陽門俗稱前門。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南側。民、清兩代北京內城的正門。城樓建於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高42米,面闊七間,灰筒瓦綠剪邊重檐三滴水歇山頂,上層前後檐裝飾為棱花格隔扇門窗,下層為塗朱磚牆,明間及山面為實踏大門一座。箭樓建於正統四年(1439年),瓦頂形式與開間與城樓相同,東、西、南三面牆上及兩檐之間,開箭窗(射孔)82個。城樓和箭樓下面,都辟一座卷門(城門洞)以通車馬。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樓兩度毀於火,隨即修復。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城樓被八國聯軍所毀,箭樓也遭火焚,後按原狀修復。1916年拆除瓮城,在箭樓上添建了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遮陽,月牆斷面上添加了西洋花飾,成為現在的外貌。1949年2月3日,北京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此舉行入城式。1952年對稱樓進行拔正加固。 1977年全面維修了城樓,使古老的正陽門煥然一新。
Ⅷ 清朝北京城共有9門嗎正陽門、午門、德勝門……是所謂京師9門嗎有什麼特殊來歷和功能
因為這些門原本都是修好的城門啊,現在城門拆了,地名卻保留下來了。不過有些留著呢,像德勝門就還有個門樓子。德勝門是以前往北出城打仗之後慶功的地方,還有幾個們是運蔬菜、運煤等等,各有作用。
看看這個:
北京的城區格局基本形成於明代,城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紫禁城有四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皇城有七門:
北安門:皇城北面城牆的正中,清代改稱地安門。
大明門:皇城的第一道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1912年中華民國改為中華門;
承天門:皇城的正門,清代改為天安門;
東安門:位於皇城東牆的中部偏南,與紫禁城的東華門相對;
西安門:位於皇城西牆偏北;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是皇城大明門的左右門,取長治久安之意,長安街由此得名。
外城有七門:東便門、西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
內城有九門:
正陽門:元代稱麗正門,俗稱前門,因只有皇帝龍車出入此門,又稱國門;
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是當時京城收稅的總機關;
宣武門:元代稱順治門,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囚車從此出入,又稱死門;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城內所需糧食都從此門運進;
阜成門:元代稱平則門,京西的煤炭車,大多出入此門;
東直門:元代稱崇仁門,九門中最貧之門,為木材進京之門;
西直門:元代稱和義門,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所有御水車都走此門;
德勝門:元代稱健德門,為出兵征戰必走之門,又稱為軍門;
安定門:元代稱安貞門,此門為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
九門中有八門啟閉有時,那時有句俗語「城門響點不等人,出城進城要緊跟」。如果你走慢了,城門准時關閉,無論進城還是出城都毫無辦法,除非官方有事命令開城門。惟獨崇文門通宵達旦地開著,因為此門為收稅關口,通宵有差役守衛。(摘自《走遍北京》)
Ⅸ 故宮正陽門名稱的來歷是什麼
一、北京正陽門正陽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在天安門廣場南緣,前門大街北端,現存城樓與箭樓。
正陽門俗稱前門,至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東北三里處營建大都城,即今日北京城前身。城周60里,辟11門,麗正門為其南正中之門。明滅元後,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於永樂十七年(1419年)將元大都南城垣向南移建0.8公里,麗正門則遷建到今正陽門的位置,時仍稱麗正門,正統元年(1436年)改名正陽門。正統四年(1439年),為了加強京師的防禦能力,在京師各城門外添建箭樓,正陽門箭樓就是此時建成。在城樓與箭樓之間原有一座巨大的瓮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6米年為空場。瓮城四向各闢一門,均為拱券式門洞。民國四年(1914年),為改善內外城間的交通狀況,改建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模樣。
正陽門城樓佔地3047平方米,坐落在磚砌城台之上,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的宇牆。城樓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三滴水結構;樓上樓下均四面有門,面寬七間近深三間,上下有迴廊;樓身寬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座城樓通高42米,在北京所有城門中最為高大。箭樓佔地面積2147平方米,為一座磚砌壁壘式建築。頂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頂;上下共四層,南樓北廈;南側面闊七間,寬62米,進深12米;樓高26米,連城台通高38米,是北京所有箭樓中最高大者。
正陽門箭樓一直被視為老北京的象徵,於1990年1月21日對社會開放,四層均辟為展廳,展陳面積1200平方米。城樓於1991年6月29日首次對公眾開放,一層為「歷史上的北京「展覽,展覽內容大體圍繞北京歷史上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