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中美門戶網站
Ⅰ 如何評價中美貿易戰
【摘 要】本文以中美貿易戰為中心。分析貿易摩擦的深層原因,並在此基礎上討論中美兩國是否會爆發貿易戰。面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趨勢,中國和中國的跨國公司應該如何應對。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
一、介紹
近幾十年來,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一直存在,但它們只能被視為「貿易摩擦」。直到2018年3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總統備忘錄,並宣布3月23日根據「301調查」的結果,美國將對中國進出口價格徵收價值600億美元的關稅。這份總統備忘錄被認為是美國正式與中國展開貿易戰的第一槍。之後,美國司法部開始調查華為,他們認為華為存在安全風險。
二、貿易摩擦的深層次原因
(一)貿易逆差
2017年,中國對美出口4298億美元,年均增長11.5%,從美國進口1539億美元,年均增長14.5%。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順差高達2,758億美元。與二零一六年相比,二千五百七十億美元增加近二百五十億美元,超過二零一五年的歷史最高紀錄,達二千六百一十億美元。
但美國統計數據顯示,美中貿易逆差達3752億美元,兩國統計差異為994億美元。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一直努力減少貿易逆差,但這一數字意味著美國特朗普推出的「優先」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行不通。所以特朗普宣布可以對從中國進口的600億美元商品徵收關稅,
Ⅱ 如何正確看待中美關系
中美兩國,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明顯的成本優勢,廣闊的市場和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另一個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經濟,科技實力的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的關系,直接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就中美當前的關系來說,是處於一個蜜月期,但問題與沖突同樣存在。因為在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況來看,還在意識形態,政治影響,經貿摩擦等方面存在問題。
在現代國家的發展進程中,經濟是一個國家強大的物質條件,是最核心,最現實也是最切實的國家利益,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地位與影響力。所以經貿是國家間關系的晴雨表。中美兩國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兩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具有很強的互利性和互補性。同時,在互相競爭中,又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摩擦。中美在經貿中存在的摩擦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貿易差額,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
不斷擴大的中美貿易逆差是中美關系動盪的一個決定因素。2005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1629億美元,從美國進口487.3億美元,順差為1147.7億美元。根據美方統計,2005年美對華貿易逆差激增24.5%,達2016億美元。中美之間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大的貿易差額,一方面與中美雙方採取的統計方法有關;另一方面又與美國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有關。中美又方的統計差異主要緣於中美貿易的特殊性和統計方法的不同。中國對美國出口的60%和自美國進口的30%,是經過以香港為主的第三方轉口進行的。美國把中國出口至香港,東南亞等國家後,這些國家再轉口到美國的產品都算作從中國的進口。而美國在統計對中國的出口時,卻對其通過香港等對華轉口的商品忽略。這是造成統計不同的一個原因。在中國對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國企業在華分公司的商品。中國賺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費,大量利潤被美國在華企業取得。根據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一國應該生產它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通過自由貿易出口這種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同時,進口其沒有比較優勢或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在這種自由貿易的框架下,按照比較利益學說進行的國際貿易會使所有參與國得到貿易利益最大化。中美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經濟的互補性很強,也符合比較利益學說。中美貿易會造成如此大的貿易差額,與美國對華採取的貿易限制有關。中國向美國的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主要是農產品,附加值低,滿足了美國一般消費者的需要。而美國向中國的出口產品應該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但美國把經貿政治化,以安全為由拒絕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美國的高新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技術產品在美國對外出口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處於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對技術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美國的這種經貿限制,嚴重影響了貿易的互補性,導致貿易差額進一步擴大。由中美貿易逆差這問題來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種理解,信任。正是這種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貿易摩擦。中美雙方只有靜下心來,加強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直接對抗。
中美經貿的另一個結就是人民幣的匯率問題。自1994年以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按照1美元兌8.277左右的匯率自由兌換。美元從2002年開始持續貶值。從2003年起,美國公開要求中國採取「靈活匯率」。在美國,有一種意見認為,中國的匯率政策加重了美國國內失業問題。許多美國人把美中貿易赤字歸咎於匯率過低。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美國企業和民眾都希望看到人民幣升值。目前,中國已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中國如調高人民幣匯率而大量減持美國國債,美國的政府開支和個人消費可能都受到沖擊。實行浮動匯率和開放資本市場會使中國金融業固有的困難加惡化,擾亂中國經濟,甚至擾亂全球經濟。事實上,中國已實行人民幣匯率浮動的機制,只是這過程比較緩慢,但這是完全按照中國國情來發展的,適合中國的實際發展情況。美國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而且要求升值的幅度大,要一步到位,這是不現實的。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正確或錯誤的匯率。只有在適當的是機,實現浮動匯率才會對中美兩國的經濟和貿易有利。美國在人民幣升值這個問題,一方面要求人民幣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又沒有為人民幣升值高定「時間表」。可見,中美雙方都是利益相關者,誰也離不開誰的發展。只有雙方更了解對方的國情與現實,才能找到雙方平衡的支點。強勢壓迫並不是解決之道。
知識產權保護,是夾在中美貿易中的一根刺。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美就在知識產權問題上出現糾紛。美國在技術密集型產業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美國十分關注知識產權保護,並將其視為事關美國核心競爭力和優勢地位的重大問題。在知識產權保護這方面,我們中國確實做到不夠好,但我們在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和執法方面都不斷取得重大進步。我們加強了打擊盜版和仿冒的稽查行動,並加強了對公眾尊重知識產權的宣傳工作。但是,保護知識產權也是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國際合作,並不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情。中美雙方只有在實事求是的精神指導下,加強對話,加強監督與合作,才能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保證充分的自由競爭,最終解決知識產權紛爭。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裡,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裡,摩擦是正常的,也是無法避免的,這並不可怕。中美經常性的經貿摩擦,反映兩國經濟關系的密切。中美經濟對雙方的重要性與俱增。貿易中產生的問題,雙方只有理性面對,在經常性的協調和合作機制中,通過平等協商的辦法加以妥善處理。從中美貿易摩擦來看,都是因為中美雙方的意識形態不同,國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雙方都應該擺正心態,採取合作,尊重的態度,才能更切實地找到兩國利益的平衡點,才能達到雙羸。
為了改善中美貿易關系,消除貿易摩擦,我們中國可以在以下方面採取措施: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運作方式,使中國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在處理中美貿易逆差與具體的貿易摩擦中,中國有必要採取國際上常用的自動出口限制等貿易政策措施。這樣既起到了安撫的作用,又減少了貿易摩擦的代價。積極籌劃、組織、實施對美國的直接投資。這樣不僅可以避開貿易壁壘,大大減少貿易摩擦,而且通過投資設廠可以更有效地引進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中國企業的綜合國際競爭能力。中國還應該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諸多方面對美國進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中國必須學會站在美國人的角度認識與思考中美之間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美貿易政策和運作技巧。通過這種了解的增進,以使對美貿易政策與對策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貿易戰並不是出路,中美雙方誰也打不起貿易戰。只有雙方妥善處理好貿易關系,才能更好地鞏固雙方的關系,才能更好使意識形態,政治問題得到解決。處理好一個地區發展大國與一個世界強國的關系,不但對兩國有益,達到雙羸;而且對世界的和平發展,持續發展也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中美關系錯綜復雜,並不是一兩天能全部解決的。但只要本著接觸,了解,信任,尊重,合作的原則,就能把這些問題逐步理清,並逐步解決。
Ⅲ 如何看待中美關系
觀察近來中美關系的事實,可以看到,合作與沖突的趨勢是並存於兩國的互動之中。這種情況表明,決定雙方關系的並非單一結構而是雙重結構:雙方既是一種相互依賴關系,又是一種權力政治關系。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家利益的擴展,中美在權力層面的碰撞也強化了。中國經濟活動向全球的擴大,意味著中國維護安全利益的需求的擴展。事實上,隨著近年來中國軍力的增強,中國已通過實際行動表現出了進一步捍衛自己的利益特別是海洋利益的決心,而這不可避免地會與美國發生沖突。
在中美之間,當前權力政治因素之所以影響上升,主要是因為雙方力量的對比變化了。中國的崛起和美國影響力的下降,造成了雙方的不適應。中國力量的上升需要擴展自己利益與力量的范圍,而美國則想要保持自己的力量與影響范圍。中國對於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新的地位與身份有一個適應過程,而美國面對著變化中的中國也不得不經歷一個適應過程。正是這種磨合期,導致雙方的磕磕碰碰急劇增多。但美國也清楚,不願看到中國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又不願自己的霸主地位削弱,就不斷挑起爭端,但又斗而不破。
Ⅳ 想知道中美國際的評價好嗎這個平台正規嗎
我之前就是因為看中中美國際的口碑好,所以才選擇這個平台去進行能源的交易的,整個交易體驗感覺也是不錯的
Ⅳ 中美關系走向如何
總結美國總統奧巴馬剛結束的四天中國國事訪問,一項最醒目的成果應該是中美戰略互信被進一步強調與提高。這反映在本次訪問的總體氣氛,在雙方領導人所表述的語言,更凸顯於具有重要意義的《中美聯合聲明》文件中。長達6500字的聯合聲明,以文件的形式宣示了這兩個現在與未來的超級大國選擇以合作代替消極對抗的相互承諾。文件將中美雙邊關系定位為:「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系」。
反之,在具體協議方面,奧巴馬此行沒有給外界帶來太多驚喜。尤其在西方輿論界最為關注的幾大議題:人民幣匯率、伊朗制裁、雙方應對氣候變化與減低碳排放的具體承諾、中國改善人權狀況等,兩國領導人的發言與聯合聲明裡不是重申原有的承諾,就是略去不提。
在很大的程度上,互信是建立在雙方關系對等,以及同意擱置分歧的基礎上。相對於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等前任,奧巴馬訪華全程也展示柔軟身段與前任所沒有的低調姿態。
對奧巴馬訪華 ,中國媒體都正面評價
對於這樣的訪問結果,中西方媒體的報道與評論,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肯定與失望的區分,剛好對應在中西方輿論的分界上。
在中國,不論是官方媒體、市場化媒體或者門戶網站,輿論界普遍對於奧巴馬的訪問給予正面評價。連有「民族主義大本營」之稱的《環球時報》,昨天也一改對美日等大國的質疑立場,以少見的積極筆調,肯定中美對「合作」的關注替代了此前的對兩國一些具體分歧的議論。《環球時報》在其封面文章中這樣寫道:「隨便翻翻近代史,就知道中美這樣的大國合作對世界和平與繁榮意味著什麼。」
以年輕人為主要受眾的騰訊網,17日圍繞奧巴馬的上海演講製作了「今日話題」,其中幾個標題這么寫到:「對話,奧巴馬比前任更溫和」、「沒有柯林頓的火葯味」、「也沒有布希的一味傳教」。至於奧巴馬在演講中對普世價值的宣言與對中國網路管制的批評,則被形容為對中國「溫柔的鞭策」、「懇切的希望」。
西方輿論五味雜陳
與此同時,攤開昨天的《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英國《金融時報》,風景截然不同。僅有互信承諾而沒能產生實質協議作為成果的訪問被批評為「兩手空空」、「無功而返」、「過度忍讓」等。
美國輿論紛紛指出,奧巴馬是第一個需要面對「會說不的中國」的美國總統。中國所持有的8000億美元美國國債,讓中美之間的實力天枰產生方向性的逆轉,而在軍事領域以及地區政治格局裡,中國的影響力也穩步增強。過去那種中國政府在美國總統到訪前夕釋放異見人士,調整匯率或經濟規則以為雙邊會談創造良好氣氛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西方輿論認為,奧巴馬的謙卑換來的只是中國的僵硬態度與沉默,中國讓步的很少,以贏家之姿勝出。
西方媒體的五味雜陳,說明了國際格局的變化需要時間適應。另一方面,中西方都可以用更長遠的視角與眼光,去發現中美關系變化與美國溫和態度的意義。
中國近年出現民族主義抬頭的趨勢,這其實源自於中國社會在自身崛起過程中一種對於外界的不信任與恐慌。在國家受辱歷史教育中成長的民眾對西方的「圍堵」仍高度敏感,所謂「西方亡我之心不死」的觀念仍根植於一部分人的潛意識中。西方大國做出的「合作」與「不遏制」戰略保證,有助於緩解中國社會的潛在恐慌,扭轉民族主義激化的趨勢,這是奧巴馬謙卑訪華行的另一種成果。它對於引導中國崛起道路的價值,可能不亞於兩國領導人在會談中所達成的協議。
如今,這個受到高度評價的戰略互信,是否能轉換成雙方具體合作方案與配合,是有待觀察的要點。所謂「共贏」,不應該是一方居高臨下、趾高氣揚地要求另一方服從;當然也不是一方溫和委婉,另一方巋然不動。必須指出的是,在相對實力上美國依然處於優勢,而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奧巴馬面對的民意壓力也在增大。
《金融時報》認為,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判斷奧巴馬與中國開展友好戰略接觸的政策能否奏效:即中國在幫助美國對付美方官員所稱的「全球重大問題」(如氣候變化、核武擴散、經濟失衡)上,提供更多實質性的支持。
中美互動未來的走勢,將讓外界看到雙方對於「共贏」理解與誠意。例如說,美國持續禁止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或者中國繼續維持與自身經濟基本面不相符的低匯率政策,顯然都不是尋求共贏的表現。
Ⅵ 中美關系評價
給你個人民網網址:裡面有關於2010年中美關系評價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9/58518/10967265.html
Ⅶ 根據中國近代史實總結和評價中美關系
1、1844年7月3日清朝與美國在澳門的望廈村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又稱《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也是清政府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使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同時還擴大了侵略權益。如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港口巡查貿易;美國人有權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等。
2、《中美天津條約》原稱《中美和好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美國以調停為名誘迫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18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美國駐華公使列衛廉在天津簽訂。共三十款。主要內容:(1)清政府倘准 許其他國家公使駐北京,應准美國一律照辦;(2)增開潮州、台灣(台南)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潮州口岸設在汕頭);(3)耶穌教教士得自由 傳教;(4)擴大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即:清政府給其他國家的特權,「無論關涉船隻海面、通商貿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國得「一體均沾」; (5)確定領事裁判權。
3、1899年,門戶開放政策又稱海約翰政策。門戶開放政策是是由美國首先提出來的。它的主要內容是:在整個中國范圍,列強都有進行貿易的權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機會平等。不論是在哪個列強的勢力范圍內,不論是否在中國內地或沿海地區都實行這個原則。影響:它標志著美國已經形成自己獨立的侵華政策。是美國侵華行動的「里程碑」。同時,它受到列強的普遍歡迎,由此而使得列強在侵華步驟上取得暫時的一致。避免了列強因在華利益的相互抵觸而使得列強間本以十分尖銳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強由爭奪在華利益而轉化為在這個問題上相互合作。
4、八國聯軍侵華國家之一。《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中國清朝政府與英國、美國、日本、俄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個和平協定。
① 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擔保,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9.8億兩。
② 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區,由各國駐軍把守,中國人一概不準在內居住。
③ 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圍20里內不得駐扎中國軍隊,列強可以在北京駐扎防守使館的衛隊,並在京榆鐵路沿線包括山海關在內的12個要地駐扎軍隊;至少兩年內禁止中國進口軍火和製造軍火的材料。
④ 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與諸國仇敵"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吏必須保護外國人的安全,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懲辦贊助過義和團運動的"首禍諸臣",在外國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
⑤ 中國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並指定皇族親貴擔任外務大臣。
5、1946年11月4日,由外交部長王世傑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簽署該條約。中國政府與美國政府簽訂的一個包括通商航海設領等內容的條約。簡稱《中美商約》。條約共三十條,六十八款。中華民國,美利堅合眾國,為欲借適應兩國人民精神、文化、經濟、及商務願望之條款所規定、足以增進彼此領土間友好往還之辦法,以加強兩國間悠久倖存之和好聯系及友誼結合,受決訂立《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利用該條約對中國進行了無休止的經濟掠奪,加上國民黨的野蠻掠奪和戰爭消耗,國統區的經濟危機空前嚴重,進而引發了更嚴重的社會危機。它加速了國民政府的瓦解,更將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推到了共產黨一邊,使得國民黨在政治上更為孤立。
評價:美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曾經夥同其他侵略國侵略中國。由最初跟隨其他國家侵略,到後來(門戶開放政策後)開始獨立侵略中國。當然,美國不是最凶惡的敵人。美國曾經也做過在客觀上有利的事情,如庚款辦學,二戰中形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支援中國的抗戰等。
Ⅷ 如何理性的看待中美貿易戰
中美經貿關系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合則兩利,斗則俱傷。
中美經貿合作內容廣,利益交融深,難免會出現經貿摩擦,但以往的這類摩擦並沒有影響中美經貿合作大局。雙方在經貿合作中有各自關切,中方關切美方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義務、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濫用貿易救濟措施和歧視中國企業對美投資等問題。
(8)評價中美門戶網站擴展閱讀:
從維護國家發展環境的大局出發,應對好中美貿易摩擦。隨著美國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中美關系將發生深刻調整。作為兩個大國,中美合作與競爭是常態,合作並不意味著沒有矛盾,競爭也不意味著全面開戰。
既要丟掉幻想,堅定應戰;又要保持理性,努力維護大局穩定。要充分認識中美貿易摩擦的復雜性,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堅持「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原則立場。中方堅持不打第一槍,但針對美方單方面挑起貿易戰的行動,必然要採取對等反制措施。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人民要論:理性認識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
Ⅸ 門戶開放政策對中美兩國個產生了什麼影響
國的來侵略起過一定的作用」⑴源。認為,「『門戶開放』政策是為這些因爭奪勢力范圍搞得焦頭爛額的列強提供了一項能為它們基本接受的原則,即重新建立列強在華
侵略勢力再次平衡或基本平衡」⑵。另一種觀點認為,「門戶開放」政策「是帝國主義強權外交的體現,其目的在於保持、擴大美國對中國的控制與對中
國人民的剝削」,是「徹頭徹尾的帝國主義政策」⑶。
強調「門戶開放」政策是美國「實現獨霸中國的第一步——壟斷中國市場」⑷。指出,該政策「無論從制定者的主觀動機上看還是從政策的客觀效果上看,都沒有,
也不可能在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進程上設置任何障礙」⑸。這些觀點仍影響中國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至今已有一百年歷史,而事實上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僅曾引起中國學術界的強烈反響,即使在美國也引起很大注意。美國學者們從未停止過對這一政策的討論和研究,他們之間同樣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見解。